如何去除黄铜上的绿锈,最值钱的一枚是什么?
梅花五角这枚硬币,我们80后和90后是使用过比较多的,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上,五毛钱还是可以买到很多东西的,在当时一群小朋友里面谁有五毛钱,那就可以当孩子王,反而现在的五毛钱可有可无,在收藏领域里梅花五角的收藏价值怎么样呢?
解析梅花五角随着网络科技的普遍,想必已经有很多人都意识到了一点,那就是在发行的硬币中收藏价值还是比较高的,与它一同发行的有菊花一角和牡丹一元,钱币收藏界习惯称呼它们为“老三花”。
分析硬币的材质:黄铜合金(1991年至1994年,这四个年份黄铜为进口铜)
硬币发行时间:梅花五角从1991年开始发行一直到2001年停止,一共发行了11个年份。
梅花五角它是由当时的沈阳造币厂生产,从发行开始在市场上一露面,就被很多钱币爱好者收藏,在市面上流通的数量想对比其他两枚面值的硬币,要少的多,梅花五角在流通硬币中增值的力度是很大的。
在2019年的时候就被央行公布只收不付,随后渐渐的走进了收藏市场,虽然现在市场流通中可能还有,但是这个数量也是不多见的,俗话说得好:“物以稀为贵”,梅花五角的收藏价值也是逐年的不断攀高,大家在一些网页上和视频上都会经常看到收藏梅花五角之类的讲解,所以说收藏肯定是不会错的,关键的是你要怎么去收藏?
我个人不建议大家特意花钱去收藏购买,收藏这些硬币,主要还是讲究缘分,买东西找零钱的时候,有发现梅花五角的那可以留下来收藏,这样也不会损失什么,毕竟梅花五角放在那它一直都是在保值的状态,这也是最保险的,就当做是一份小收藏吧!
梅花五角这十一个年份中我们最应该留意的是,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这四枚硬币收藏价值历年来也是炒的比较高的,大家除了知道这几枚是进口铜铸造的,还有一点大家有可能不知道,那就是这四个年份铸币采用的是手雕版,其它年份则采用的是电雕版,所以说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1993年和1994年这两年中国国内正在实行经济紧缩政策,这也导致硬币在发行数量上减少了很多,1995年这是中国度过经济紧缩的第一年,所以在硬币发行数量上也是增加不少,因为这个原因直接导致了在1996年梅花五角硬币发行上数量递减,到了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我国的经济也是发展十分迅速,这也让硬币对于市场的流通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在1997年至2001年发行的梅花五角数量,要比之前的6年发行数量多很多,其中1999年它是作为中国硬币改版的第一年,在发行数量上也是比较少的。
结语这里收藏排第一位的是1993年,往下是1991年、1992年、1994年,再往下是1996年、1999年,还有一个特别有意义的年份是2001年,大家都知道同版的菊花一角和牡丹一元只发行到2000年,而梅花五角发行到2001年,这也是老三花中的关门币,收藏意义还是比较大的,有机会遇见可要好好收藏起来。
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1993年收藏价值在15-25左右一枚;1991年、1992年、1994年收藏价值在5-15左右一枚;1996年、1998年、1999年收藏价值在2-5左右一枚;其它年份均在1.5-2.5左右一枚。
收藏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传承!
理性收藏,切勿上头……
铜香炉表面的黑色层下面是绿锈是什么原因?
原因:铜变绿是因为铜跟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硫和水蒸气等反应,生成了铜绿[Cu2(OH)2CO3,碱式碳酸铜]。
它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反应产生的物质,又称铜锈(铜绿)。在空气中加热会分解为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铜绿(铜锈)也是碱式碳酸铜(主要成分是Cu2(OH)2CO3,非纯净物)。
可以用蘸着醋擦洗,从而除去
五角硬币生锈发黑怎么办?
铝制硬币(就是你手上的) 你可以利用酸液与被清理金属表面的锈污(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使之溶解在酸液内。
在家里的话,先将这些硬币泡在白醋里,放一个晚上,第二天擦的时候,就发现锈很容易就擦掉了。
1、金币的清洗方法 金币实际上是不需要清洗的。
万一弄脏的话,只需将其放在温肥皂水中清洗干净,然后用清水冲洗,放在两块柔软的布中吸干水份即可。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有摩擦动作,不管是清洗时,还是在吸干水份时。
甚至连软布都会在抛光的币面上留下细小的划痕。
2、银币的清洗方法 清洗银币的方法首先取决于银币的氧化程度及其成色。
在高含银量的银合金表面生成的氧化物与在低含银量的银合金表面生成的氧化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如果高含银量的硬币长期放置在地下,或者遭受到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其表面会生成很厚的一层氧化物,这时应将硬币在氨水溶液中浸泡1小时(成份:水90%和浓氨水10%)。
如果没有氨水溶液,也可以调制碳酸钠溶液(将30克食用纯碱溶解于100克水中)代替。
将硬币置于溶液中几个小时,直至氧化物完全溶解。
如果高含银量的银币只是受到轻微氧化,那么最好用氨水溶液加碳酸钠溶液和牙膏调制成糊状来清洗。
这种糊状物用手摸起来应该柔软并且没有细小的硬颗粒。
方法是用手指或者用柔软的刷子将其轻轻涂在硬币表面,待氧化物溶解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即可。
以铜作为中间合金的低含银量银币在严重氧化时会变成绿色。
清洗这种硬币,最好用5%的稀硫酸溶液清洗。
当绿锈层溶解并退去后,再采用清洗高含银量银币的方法进行清洗。
但如果银币表面的氧化物很均匀,就在可不必清洗掉。
3、黄铜币的清洗方法 时间常常会在铜币的表面留下一层氧化物,这层氧化物根据其产生的环境和年代而表现为棕褐色、深绿色或黑色。
如果氧化物均匀而金属未受到锈蚀,那么最好不要清洗。
因为均匀的氧化层使铜币具有与其发行年代相称的外表,而且还能使铜币不易再受锈蚀。
对于具有均匀氧化层的铜币唯一可做的事就是:在温热的肥皂水中洗净油脂和汗渍。
在清洗时不要用力擦洗,以免损坏氧化层。
清洗已氧化的硬币最好使用反应缓慢的溶液(如5%的稀硫酸溶液),它能逐渐洗掉因锈蚀而损坏的硬币表层,并使其完好部分不受损伤。
硬币在溶液中浸泡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硬币的表面状态:即氧化程度。
氧化层越暗越厚,浸泡的时间就应越长。
氧化严重的硬币可以在溶液中浸泡几个昼夜,氧化轻微的硬币则只需浸几个小时。
在浸泡过程中还可以用软布在温热的水流中清洗已溶解的氧化 物,以便溶液能更好地作用于新暴露出的锈蚀层。
清洗时应该记住:要戴上橡胶手套,用镊子夹住硬币在溶液中清洗。
经过清洗以后,硬币的品质能得以提高,但对于清洗后暴露出来的腐蚀凹坑和擦痕应有所心理准备。
只有在有了经验以后,才可以作出决定:硬币是否值得清洗?清洗是否会损坏硬币?而且硬币清洗以后,是否会连同氧化物一起将硬币图案的细微部位也洗掉? 4、青铜币的清洗方法 青铜币的清洗方法与黄铜币一样。
在硬币的表面预先涂上少许牙膏,放在温热的水中清洗更容易使硬币恢复光泽。
不要用强硫酸或硝酸溶液清洗铜币和银币。
这种溶液在洗去氧化物的同时,也会毁坏硬币本身,特别是硬币图案的细微部分。
如果青铜币和铜镍合金币锈蚀严重(硬币表面有均匀的黑色、暗绿色的氧化层或者很厚的黑壳),那么可以用强硫酸或硝酸溶液将其清洗掉。
当然,这种清洗方法只是对那些没有特别价值的硬币而言的。
清洗过程如下:将硝酸倒在玻璃器皿里,另外准备好苏打水。
用镊子将硬币放入硝酸溶液,氧化物很快被溶解掉。
硬币表面一洗干净,马上就用镊子将硬币夹起放入苏打水中。
然后可以用手拿出硬币,仔细用温水冲洗并擦干。
需要指出的是:硝酸在去掉氧化物的同时,也使硬币表面变得麻麻点点。
清洗过的铜币看起来有些不太自然。
随着时间的流逝,铜币仍会发黑并重新出现氧化层。
但是,我们仍然不能保证铜币会生成均匀的新氧化层,硬币表面不会出现黑色的斑点。
所以,清洗过的铜币最好能自然地生成古色古香的氧化层,给人以年代久远的感觉。
使硬币自然产生氧化层最简单的方法是:将干净的没有油脂的硬币放入10%的连二亚硫酸盐溶液中浸泡10—20秒。
取出后冲洗干净,用软布擦干。
经过连二亚硫酸盐溶液浸泡过的铜币便会发出令人愉快的青铜光泽,而且一般再也不会被锈蚀。
感觉在北魏之后就渐渐消失了?
但真正意义上的长矛长度一般为5~6米,主要由步兵使用(少量部队装备盾牌).进攻时为方阵,前排士兵长矛向进攻方向持平,第2排士兵将长矛于前排士兵相隔间隙处向前持平亦可略微向上倾斜.后续方阵士兵依次将长矛前倾,随前排士兵冲锋.冲锋时方阵必须严紧,士兵步调一致,切勿散乱.防御时如为方阵:遇骑兵或步兵冲锋,所有方阵士兵依所处队列将长矛向敌军进攻方向前倾,并将长矛底端定于地面,防止将长矛冲乱.阵型要求密集.防御时如为圆阵:如所处长矛方阵装备盾牌或有其他盾牌兵种协助,可结圆阵,所有长矛一致向外,长矛底端定于地面,盾牌将外围持矛士兵及方阵上端遮挡并结盾牌阵.
戈是中国古代一种具有击刺、勾啄等多种功能的木柄曲头兵器。其构造一般为平头,横刃前锋,垂直装柄。其端首处有横向伸出的短刃,刃锋向内,可横击,又可用于勾杀;外刃可以推杵,而前锋用来啄击对方。
戈最初受石器时代的石镰、骨镰或陶镰的启发而产生石戈,原为长柄,后因作战需要和使用方式不同,戈便分为长、中、短3种。商代已经有了铜戈,直到秦代作战时仍用戈。一般长戈用于车战,短戈用于步兵。戈的击法有勾挂、扎挑等。
戈盛行于中国商朝至战国时期,流行于商至汉代。商周时期凡与战争有关的象形文字常绘有戈的图像,至今汉字中“武”、“战”、“戎”等字还均从戈,即渊源于此。戈和干(盾)是商周时期士兵的标准装备,因此“干戈”一词就成为战争的别称或各种兵器的统称[1][2]。随着兵器和战术的发展,戈被逐渐淘汰,后一度成为仪仗兵器。
中文名
戈
外文名
Dagger-Axe
使用时期
先秦时期--汉代
使用国家
中国
类型
主要用于勾、啄的格斗兵器
快速
导航
兵器特点
总体评价
发展沿革
石器时代
戈一般认为是由镰刀类工具演化而来。
新石器时代的石戈头,只有援和内,仅在福建、广东的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过。
青铜时代
戈成为军中必备的主要兵器,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铸的戈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至少是距今3500年以前的制品。
戈
商朝,青铜戈的使用已极普遍。为了使戈头和柲结合得更牢固,克服在战斗中易于脱落的缺点,出现了三种不同装柲方式的戈头,即銎内、曲内和直内的戈头。由于直内的戈头,援和内之间有阑,并增加了胡,与柲结合得最牢固,因此得到发展;而另两种不如直内戈头牢靠,商朝以后被淘汰。
西周时期的青铜戈头,基本上沿袭商朝传统,但都是直内式样的。为加强其勾击效能,戈头与柲由垂直相交,逐渐加大角度,改成大于90°的钝角。
西周末到春秋时期,还流行一种尖锋呈等边三角形的带胡青铜戈头。以后由于青铜戟的使用日渐普遍,戈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是主要格斗兵器之一。例如《荀子·议兵》中讲,魏国步兵的标准装备是戈、弩、剑、盾。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大量铸有燕王名的铜戈,可以视为这一时期铜戈的代表。戈柲有长有短,依据不同战术要求而定。一般说来,车战用的戈柲很长,步战用的戈柲较短。在湖南省长沙市浏城桥出土的春秋晚期铜戈中,长柲的戈全长达314厘米,短柲的戈全长仅140厘米。
此外,在商周时期也还有玉石制造的戈,其中有些是可供实战使用,但大多数是仪仗用具。例如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中出土玉戈39件,制工精巧,都是仪仗用具。
汉代仍用戈作为长兵器。汉代的一种铜戈,形体较大,援与内均向上扬起,而且援、内胡上均带刺,是战国晚期的延续和发展,这种戈的造型像雄鸣昂首的翘尾、引颈长鸣状,通称鸡鸣戟或雄戟。
商代及西周木必冒大多为木质,青铜铸造的极少,尊的装置是东周时才发展起来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戈绝大部分只剩青铜铸的戈头(通称的“戈”即指戈头)。
铁器时代
戈的形状最初大体呈扁平的曲尺形,后来发展成略近似“丁”字形,春秋战国时期又作“丫”字造型。戈变化最大的部分是“胡”的出现和不断延长。“内”也逐渐从单一的固定、配重、装饰作用,发展成为明确的作战部位。
戈的柄称“柲”,顶端铜帽称“柲冒”,金属柄的又写作“铋”。根据考古资料记载,戈在商中期尚属于短兵器,“柲”的长度多在一米左右。商周之际才逐渐发展成长兵器,还出现了“柲”上同装三戈头的情况。考古发现,戈作为钩杀的兵器,为了准确地掌握援的钩喙方向,戈柲的横截面通常是扁圆的。而经典的戈,是战国后期秦国军队大批使用的“吕不韦戈”。
铜戈的发现数量很大,形制在不同时期和地区不尽相同。它是铜兵中用途最广的勾兵,是步骑佐战用于钩杀、啄杀战马和敌兵首级的致命武器,其造型曾让人产生无尽遐想,极具吞噬之力。
在古代是一种主要的进攻性兵器,是用两面刃的勾兵进行钩杀。它盛行于商至战国,秦以后渐渐消失。其间形制虽有变化,但几个基本部位仍大致相同,分为戈头、木必、木必冒和木必末的木必。
战国晚期,铁兵器的使用渐多,铁戟逐渐取代了青铜戟,同时也逐渐淘汰了青铜戈。因此戈这种盛行于青铜时代的兵器,到西汉以后已绝迹。淘汰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戈头易脱落,之后戈和戟成为仪仗器。
兵器特点
构造
戈的形制尺寸多样,据《考工记》记载,戈的规格是:戈广戈。
戈
戈通常宽2寸,内长七寸,胡长6寸,援长8寸,重1斤14两,柄长6尺6寸。但实际上戈的尺寸并不一律,标准的戈,由戈头、柄、铜尊三部分组成[2] 。戈头,分为援、内、翻三部分。
援:就是平出的刃,上下两刃,前有尖锋。用来勾啄敌人,是戈的主要杀伤部。长约8寸,宽2寸,体狭长,多数体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锐利的前锋。
内:位于援的后尾,呈棒状,用来安装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弯曲的。内上面有穿绳缚柄的孔用来装柄,称为“穿”。为了防止勾啄时勾和柄脱落,又常在援内之间设“阑”,援下近阑处下延成“胡”,胡上亦有“穿”。
戈
胡:戈援下刃接近阑的弧曲下延,并沿阑侧增升缚绳的穿孔,这部分称为胡。开始时,胡只是为了增加穿孔而设,龋越长穿孔越多,柄和戈头缚绑得更紧密,所以胡部就越来越长。两周时期将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瑚的长度一般为戈刃的三倍,即6寸,到了战圃时期,胡的长度又有所增加,成为长胡多穿式戈。
柲:即木柄。为了便于前砍后勾,多用扁圆形柄,以利于把持。戈柄的长度不一样,根据实战需要,步战用的柄短,车战用的柄长。早期的柄只是为了便于使戈在不用时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个铜制樽,并不能杀伤敌人。也可能用于刺击。
鐏:早期的鐏只是为了便于使戈在不用时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个铜制鐏,并不能杀伤敌人。不过,近年来,发现有的商代戈鐏带有尖刺或锋刃,也可能用于刺击。
种类
曲内戈
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戈。其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没有阑,装上柄以后,容易脱落,商以后被淘汰。
戈
直内戈
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戈。它开始在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商以后,为了防止脱落,增添了阑,后来又增设了胡,不容易掉头。商以后。直内式的戈很流行。在殷墟西区出土的21件直内铜戈中,11件有胡。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错红铜的直内戈为商代遗物。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晋栾书缶,全素面,盖上环纽饰有错金的斜角云纹,器腹外表并有错金铭文40字。作器者栾书卒于公元前573年,所作缶为春秋中期偏晚的器物,那么晋国使用金银错工艺的时间就不会晚于春秋中期;济南长清岗辛战国墓出土4件铜豆,其几何连云纹是由黄铜丝和绿松石镶嵌而成。这些被镶嵌金银的青铜器物,秀丽壮观,是不可多得的古代青铜工艺品。
现今出土在殷墟西区出土的二十一件直内铜戈中十一件有胡,从短胡一穿到长胡四穿都有。济南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銎内式有铭错金目纹铜戈,于废品仓库拣选而得,属商代晚期遗物。通长25厘米、宽9.02厘米,重593克。戈体宽厚,援部呈舌条状,基本对称,戈体呈等腰三角形,中间起脊,无胡无穿。銎部椭圆形瓦纹,内尾部等宽平齐,平齐处正反两面,各有一铭文和花纹。在戈的援末与銎内相接处,正反两面各有两个错金环形目状纹饰,灿烂夺目。
銎内戈
这件商代错金铜戈銎内式,使用时安木必比较方便,直接将上端穿入銎中即可,此种安木必法可以避免戈头的松动与戈援后陷,但戈在钩杀时,戈头易从木必上脱出。所以这种形制的戈虽在西周早期仍存在,但已较少,尔后更是零星散见。在殷代晚期与西周早期均有配以短胡一穿的有銎戈,这是用穿缚绳以辅助銎来安木必,但亦只存在一时。
文化
“干戈”是古代兵器的总称,甲骨文已有了干和戈字,“执干戈以卫社稷”是《礼记·檀弓下》对干戈职能的总评述。干是分杈的树枝,用来抵御野兽与敌人的进犯,是原始社会时人类的防御武器;戈则是在木杆上缚上刃状物,或收获,或狩猎,后来发展成兵器,是一种典型的“勾兵”。干戈,一种用于防御,一种用于进攻,后来演变成盾、戟等兵器。古代学者将干、戈分别作为防御与进攻两大类兵器的代表。相关的词语有:大动干戈、反戈一击、金戈铁马、化干戈为玉帛、枕戈待旦等等词汇,它们已融入民族文化之中。
青铜戈
中圈商代青铜戈。解放蔚传说保定出土。也有说出于易县或平幽县的,也称易州三勾兵。三戈都是直援,内端饰樊纹。援上铸铭文,分别列祖辈、父辈、兄辈的名字,顺读时戈刃向上。从铭文内容和读法看,这种铸铭的戈应是商代仪仗,不是实用兵器。
该戈胡为三穿长胡,内上一穿,援之上下皆有锋刃,前部尖若剑。内末斜刃成刀状,亦锋利。戈身有隆脊,向两侧作斜坡状延伸。该戈造型挺秀,是战国中晚期青铜戈的典型款式。细审该戈呈铜黄色,坚硬锋利,戈身表皮锈蚀不多,少许斑驳绿锈,亦浮于表面,余则是铜黄色和灰黑色,此乃铜锡含量较高的缘故,应是当时铜戈的精品。
戈
仿品体形厚而短,其铜质是用黄杂铜制成,色黄中略带红。扣之声音清越,手感较重。其造型臃肿,线条虽清晰,但缺乏挺秀感。锈斑呈统一的绿色,且浮于戈身表皮,也就是说锈不是由内向外生出,而是由外向内做成。因此,锈色无变化,更没有层次。戈之“内”下部镌有一个“公”字,字形结体及铸口生硬、笨拙,不似战国时期的风格。
原收藏者为此器配一长方形布面盒,盒面左上角竖排书写“商句兵”3个字,右下一行中间的字迹已模糊,似是:爵斋所藏精品。这件铜戈弥足珍贵,纹饰华美,器物本身及形制、铭文都很有特点。原器物表面有很多划痕,但铜质非常好,距今虽已3000多年,器体锈蚀斑驳,刃一侧也有残缺,但错金处仍金光闪闪,熠熠生辉。
细节
早在先秦时代,贵族们便用金银来镶嵌青铜器物,此种装饰工艺通称为“金银错”,又称“错金银”。“错”即 用厝石加以磨错使之光平,其工艺可谓精密细致。其制作工艺是,先在青铜器表面预铸出浅凹凸的纹饰或字形,再用硬度较大的工具錾刻浅槽,然后在浅槽内嵌入细薄的金银丝、片,用厝(错)石磨错,使嵌入的金银丝、片与铜器表面相平滑。最后在器表用木炭加清水进一步打磨,使器表更加光艳。被“错金银”工艺装饰过的器物的表面,金银与青铜的不同光泽相映相托,将其图案与铭文衬透得格外华美典雅。这种精细的错金银工艺,学术界一般认为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中晚期至西汉。这件商代晚期错金目纹铜戈,就所知,全国仅存一件,它将错金工艺出现的年代提前了600多年,实为罕见。由此,单从艺术欣赏角度来说,青铜时代神秘浪漫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灵性,在兵器制作工艺方面与其他青铜器一样,具有夺人魂魄的震撼力量。
光绪元宝洗泡醋后变水蓝色钱币真假?
光绪元宝真假鉴别的方法有六bai个,从材料、大小、工艺、du错版、有齿和品相。下面是六个方法的详细说明。
一、看铸造币材。
铸造铜元的材质当然是铜,各种铜元中以红铜元最为多见,黄铜元少见。有些省份为降低成本多得利润,大铸含铜成色较低的黄铜元,如“大清铜币”中心宁字二十文、奉天光绪铜元等黄铜质居多,红铜元反而少见。
此外,民间私铸的铜元也多为黄铜质。铸造整齐精美、色泽润白如银的白铜币以及铅质铜元则多属于样币性质,难得一见。
二、看面值大小。
铜元面值有很多,当一文、二文、五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等面值铜元都值得留意。“光绪元宝”四川当三十文铜元,因面值不符合民间习惯,旋铸旋废,存世仅有十余枚,非常罕见。
“大清铜币”宣统二十文、“光绪元宝”广东五文、江南甲辰“光绪元宝”二十文、河南省造民国双旗五百文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三、看铸币工艺。
铜元一般采用机器铸造,故称“机制铜元”。但有些地方因买不起机器因陋就简铸币或民间土法私铸,产生了不是机制的铜元。如采用传统翻砂法铸造的“砂版铜元”,人力手摇机械铸造的半机械币以及手工打制铜元等。这些非机器铸造的铜元,多是过渡时期的产物,铸造数量不多,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另外,铜元一般中间无孔,因此发现中间有孔,特别是方孔的铜元值得格外留意。其中以“光绪元宝”安徽方孔十文铜元最为罕见,估计存世量不会超过bai枚,被誉为“一级大珍”。
四、看是否错版。
铜元常见错版形态有:.英文错误,主要有字母写错、单词拼错等。如将“A”写成“A”、单词“PROVINCE”(省)错拼为“PROVINEC”等。.满文错误。如四川官局造“光绪元宝”铜元,上缘纪地“四川官局造”,中心满文却为“宝福”(福建铸钱局)。.正背面图案错配。
如“光绪元宝”背错配大清龙图,“光绪元宝”湖北造背错配广东飞龙图,“大清铜币”宣统乙酉年造背错配“光绪年造”字样等。.阴文图案。铜元币面文字大多为凸出阳文,也有极少数会有单面阴文图案出现,这是制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合背、合面铜元。错版铜元值得关注。
五、看是否有齿。
一般情况下,铜元侧面是没有任何纹饰的光边,轧有齿边的铜元绝大多数属于样币性质值得收藏。但“光绪元宝”江苏十文和民国十五年的四川嘉禾铜元中也常见齿边普通品存在,这属例外。
六、看品相。
铜元的品相对铜元收藏意义尤为重大。机制铜元无论是对表面的光洁度,乃至边丝的好坏都有严格的要求,任何缺陷都会影响藏品的价格。图案文字清晰、无磨损,表面平整光洁,边缘无明显撞击痕迹等,基本可算得上好品相。
拓展资料:
光绪元宝受到西方影响,在洋务运动的倡导下,光绪年间,清朝通行钱币种类多样,金币、银币、铜币和纸钞并行。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光绪元宝。光绪元宝有银元和铜元两种,形制上都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圆形方孔钱,有很强烈的西方色彩,能够充分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被侵略”状态。
光绪元宝由十九个省局铸造。除中央户部,地方省所铸铜元,皆在其正面上缘镌写省名。
光绪元宝是大清光绪年流通大面值货币之首,是我国首批引进海外技术的印发流通货币,对于现今也蕴藏了一定历史意义。光绪元宝中,价值最高的就是广东省造的双龙寿字币:库平重一两。
银币光绪元宝898年--97发行,正常成色为89%-9%。正面铸有铭文,顶部铸楷体“XX省造”或“造币总厂”,底部铸货币价值如:“库平一钱四分四厘”,中心直读“光绪元宝”四字,币中心为满文“光绪元宝”。
银币背面外圈顶部用小号英文标准字体铭“XX省造”或“造币总厂”字样,下面为英文货币价值,内圈铸有中心为蟠龙图,品相精致,其审美风格独特。钱币虽小,也可管窥社会文化一斑。
纪念币划伤怎么修复?
硬币上的刮痕难以去除,但是上面的污渍可以去除。 1、金币的清洗方法 金币实际上是不需要清洗的。万一弄脏的话,只需将其放在温肥皂水中清洗干净,然后用清水冲洗,放在两块柔软的布中吸干水份即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有摩擦动作,不管是清洗时,还是在吸干水份时。甚至连软布都会在抛光的币面上留下细小的划痕。 2、银币的清洗方法 清洗银币的方法首先取决于银币的氧化程度及其成色。在高含银量的银合金表面生成的氧化物与在低含银量的银合金表面生成的氧化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如果高含银量的硬币长期放置在地下,或者遭受到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其表面会生成很厚的一层氧化物,这时应将硬币在氨水溶液中浸泡1小时(成份:水90%和浓氨水10%)。如果没有氨水溶液,也可以调制碳酸钠溶液(将30克食用纯碱溶解于100克水中)代替。将硬币置于溶液中几个小时,直至氧化物完全溶解。 如果高含银量的银币只是受到轻微氧化,那么最好用氨水溶液加碳酸钠溶液和牙膏调制成糊状来清洗。这种糊状物用手摸起来应该柔软并且没有细小的硬颗粒。方法是用手指或者用柔软的刷子将其轻轻涂在硬币表面,待氧化物溶解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即可。 以铜作为中间合金的低含银量银币在严重氧化时会变成绿色。清洗这种硬币,最好用5%的稀硫酸溶液清洗。当绿锈层溶解并退去后,再采用清洗高含银量银币的方法进行清洗。但如果银币表面的氧化物很均匀,就在可不必清洗掉。 3、黄铜币的清洗方法 时间常常会在铜币的表面留下一层氧化物,这层氧化物根据其产生的环境和年代而表现为棕褐色、深绿色或黑色。如果氧化物均匀而金属未受到锈蚀,那么最好不要清洗。因为均匀的氧化层使铜币具有与其发行年代相称的外表,而且还能使铜币不易再受锈蚀。对于具有均匀氧化层的铜币唯一可做的事就是:在温热的肥皂水中洗净油脂和汗渍。在清洗时不要用力擦洗,以免损坏氧化层。 清洗已氧化的硬币最好使用反应缓慢的溶液(如5%的稀硫酸溶液),它能逐渐洗掉因锈蚀而损坏的硬币表层,并使其完好部分不受损伤。硬币在溶液中浸泡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硬币的表面状态:即氧化程度。氧化层越暗越厚,浸泡的时间就应越长。氧化严重的硬币可以在溶液中浸泡几个昼夜,氧化轻微的硬币则只需浸几个小时。在浸泡过程中还可以用软布在温热的水流中清洗已溶解的氧化物,以便溶液能更好地作用于新暴露出的锈蚀层。清洗时应该记住:要戴上橡胶手套,用镊子夹住硬币在溶液中清洗。 经过清洗以后,硬币的品质能得以提高,但对于清洗后暴露出来的腐蚀凹坑和擦痕应有所心理准备。只有在有了经验以后,才可以作出决定:硬币是否值得清洗、清洗是否会损坏硬币、硬币清洗以后是否会连同氧化物一起将硬币图案的细微部位也洗掉等。 4、青铜币的清洗方法 青铜币的清洗方法与黄铜币一样。在硬币的表面预先涂上少许牙膏,放在温热的水中清洗更容易使硬币恢复光泽。 不要用强硫酸或硝酸溶液清洗铜币和银币。这种溶液在洗去氧化物的同时,也会毁坏硬币本身,特别是硬币图案的细微部分。 如果青铜币和铜镍合金币锈蚀严重(硬币表面有均匀的黑色、暗绿色的氧化层或者很厚的黑壳),那么可以用强硫酸或硝酸溶液将其清洗掉。当然,这种清洗方法只是对那些没有特别价值的硬币而言的。 清洗过程如下:将硝酸倒在玻璃器皿里,另外准备好苏打水。用镊子将硬币放入硝酸溶液,氧化物很快被溶解掉。硬币表面一洗干净,马上就用镊子将硬币夹起放入苏打水中。然后可以用手拿出硬币,仔细用温水冲洗并擦干。需要指出的是:硝酸在去掉氧化物的同时,也使硬币表面变得麻麻点点。 清洗过的铜币看起来有些不太自然。随着时间的流逝,铜币仍会发黑并重新出现氧化层。但是,我们仍然不能保证铜币会生成均匀的新氧化层,硬币表面不会出现黑色的斑点。所以,清洗过的铜币最好能自然地生成古色古香的氧化层,给人以年代久远的感觉。 使硬币自然产生氧化层最简单的方法是:将干净的没有油脂的硬币放入10%的连二亚硫酸盐溶液中浸泡10—20秒。取出后冲洗干净,用软布擦干。经过连二亚硫酸盐溶液浸泡过的铜币便会发出令人愉快的青铜光泽,而且一般再也不会被锈蚀。 在硬币表面涂上清漆有助于铜币和铜镍合金币的保存。最好用有光泽的家具清漆,用丙酮很容易将其清洗下来。 新硬币(银、铜、铜镍合金、黄铜币)在装入收藏盒之前,应将手指碰到过的地方清洗干净。我们发现,锈蚀总是从手碰过的地方开始产生的。 5、还有现代的5角硬币,先往一次性杯子倒一勺醋(白醋黑醋都可以)在倒一勺盐,放大于5勺的水,将硬币放入其中,浸泡2~3分钟,然后用干净的纸巾擦拭,一个金光闪闪的“金币”就呈现在面前。 纪念币如何保存方法 抗战胜利纪念币为镍包钢材质,尽管看上去很坚硬,但是如果保存不当,遇到硬物,或者是与其他硬币混乱保存,纪念币上很容易出现各类划痕、磕碰。即使是皮肤直接接触钱币,皮肤上的分泌物也会残留在硬币上并对其产生腐蚀。 因此,如果确实是想作为纪念币保存,收藏者应该选好保护包装。一般而言,可选择的包装有不属聚氯乙烯的塑料盒、带聚脂薄膜圆孔的纸盒、聚脂薄膜袋等。很关键的一点是保护包装不能选用含聚氯乙烯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