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圆孔钱有黄铜的吗,请问下图这个谁懂谁见过?
家族一种家规暗标记,因战争兵荒马乱,饥荒要饭以走失走散以防今后相认的一个家族的暗标示,比方古代有好多数不的门派,山塞诽徏,等都自己的门规,“圜钱”是中国战国时期铸行的一类圆形铜质货币,又称“圜化”,简称“环钱”,是我国先秦时期铜铸币四大系统之一,也主要是秦国的铸币形式。圜钱有两大类:一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二是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初期圜钱的穿孔比较狭小,以后逐渐变大。圜钱的正面铸有铭文,反面则无任何文字。
圜钱是由玉璧和古时的纺轮演化而来的。圜钱是沿用璧、环的专称来称其形体的。《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瑗,肉倍孔位之璧,肉好若一谓之环。”“好”是指璧、环居中的穿孔,“肉”是指穿孔至廓之间的实体。环钱的穿孔也称好,自穿孔至廓之间的实体也称“肉”,可见圜钱与玉璧之间的关系是有联系的。
从圜钱钱体所铸货币单位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三大类:一、以“两”为单位的秦国圜钱;二、以“釿”为单位的两周、三晋地区的圜钱;三、以传统货币单位“刀”为名称的齐、燕圜钱。
圜钱目前发现的以安臧钱局最早,直径3厘米,穿孔0.8厘米左右,钱文右列,书法粗壮,古朴淳厚。材质为青铜,泥范不磨边。安臧二字是地名,现在不知确切所在,这一城邑曾出过空首布,文字书法都不及这钱工整。因为发现不多,对此古老的圜钱无法详细研究。这一钱穿孔细小,其流通时间在东周初年至春秋中期,流通地域可能在河南、山西接近黄河的地区
秦朝发行的半两钱为什么是圆形方孔?
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重12铢(中国古代规定1两为24铢),有钱文曰“半两”。“半两”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两”。
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重12铢(中国古代规定1两为24铢),有钱文曰“半两”。“半两”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两”。
战国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初行钱”,即指秦国开始由王室铸造货币的流行,标明秦国王室专铸货币制度的确立。秦始皇半两钱 统一中国后,废除战国时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贝币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货值不一的庞杂混乱的六国货币,把秦统一货币的政策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西汉初年所铸的钱,虽陆续减轻重量,仍称“半两”。如吕后二年(前186)减为八铢,文帝五年(前175)减为四铢,民间私铸的半两,有轻不足一铢的,因其轻薄如榆荚,故称“榆荚半两”。汉武帝初铸三铢钱,元狩五年(前118)废除半两钱,始铸五铢钱。秦并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之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 《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下》 )。 作为秦始皇帝统一政策中的一节,秦半两钱的发行多有论述。但是,随着近年来新的考古文物资料的不断出土,又有了新的看法。从各地区出土的半两钱看,其重量有着明显的差异。“半两”二字的文体也多有不同,乍一看,很难判定是统一后的货币。
同时,1976年发现的《睡虎地秦简》中,可以了解到战国时秦的货币制度的情况,其中,在《文物》1982年第一期上刊载了四川省青川县战国墓出土的有关田律记录的木简以及半两钱的出土情况。这一发掘成果,至少如实地报告了战国时的秦国已经发行半两钱的情况。
以上事例说明,关于半两钱,并非秦始皇帝统一货币之后的半两钱,而一定是战国时在秦国流通中出现的半两钱。那么,秦前后共发过两次货币。 《史记·六国年表》中记载:“惠文王二年,天子贺。行钱。”
“始皇三十七年,复行钱。”由此得知,前336年与前210年,秦发行了货币。
半两钱与这些记载究竟有何关系?半两钱是汉武帝发行五铢钱之 前,长时期内连续发行的重量有相当变化的一种货币。半两钱的形状为圆形方孔。钱面上重量的记载对后代货币产生了很大影响。
为什么楚国以贝币为主?
贝币,主要是楚国铸造,又称蚁鼻钱、鬼脸钱。呈海贝形状,铜贝上一般刻一个字,有“巽”、“行”、“君”、“贝”等十几种,也有刻多个字的,还有不刻字的。“古者货贝而宝龟”,战国时期贝壳和龟壳已经罕见作为货币出现,但在楚国,青铜铸币的形状就是贝壳,金币的形状则是龟壳。
刻有“行”字的楚国贝币
圜钱出现时间较晚,主要流通于战国中后期,列国几乎都有铸造。共同特点是呈圆形,圜钱中间的孔则有圆孔和方孔两种。圜钱上有的刻地名,有的刻币值或货币单位。战国中晚期秦国大量铸造圆形方空的“半两”圜钱,秦统一后成为法定货币,并奠定了之后两千年铸币的范式。
世界上最贵的铜钱?
1
清乾隆二十五年 乾隆御制祈福金钱
成交价:RMB 41,975,000!
这一套钱币是从海外回归的,被一位山西藏家购入
钱币直径4.58cm,厚0.42cm,总重913g
大清“乾隆御制祈福金币”一盒共12枚,分两层置于十二槽内,置于特制银盒,一层六枚。通体点缀暗八仙吉祥图样,边廓饰以云纹,浮雕缠枝忍冬,内面錾云纹,均匀细密,繁复奢华,两层底面缠枝花卉,有牡丹、石榴等吉祥花样,金钱十二枚配六样钱盖,每样两支,钱盖饰蝙蝠、万字纹、花卉等有吉祥寓意的纹饰。
每枚金钱一侧侧缘铸制作时间“乾隆二十五年”及地点,另一侧錾用金成色和每枚重量,符合宫廷用金习惯。
2
金代 天眷通宝折二楷书 阔缘
成交价:RMB 3796000!
直径29.0毫米,厚1.8-2.1毫米,重6.6克
海外华人藏家入藏
天眷珍泉,地位重要,对金代铸币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面世至今二十余年,每有新品,必会引起轰动,但因数量极少常人难睹真容。
就目前所见有小平篆书元宝,楷书通宝各两枚(另闻越南有篆书小平出土),折二楷书通宝有细缘、阔缘两种,细缘见两枚(其中一枚有过二百四十万的成交记录),阔缘仅一枚,折三重宝楷书见两枚。
此枚天眷通宝即阔缘楷书折二,仅见品,出自河南。品相完美,几未流通,地章锈下隐现朱砂红底。
3
大型三孔币“下匕阝阳”背“十七·两”
成交价:RMB 3,680,000!
高73.5mm;宽37mm,重量:重13.4g
有关三孔币最早的记载,见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初尚龄著《吉金所见录》。 此枚“下匕阝阳”背“十七·两”三孔布首度著录,出现于张廷济《古泉拓本》,张氏手批“形质古朴,其字亦古雅可宝”。张廷济殁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据此可知此枚三孔币入藏清仪阁的时间下限,之后不知所踪。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始见踪迹,按著名古币收藏家沈子槎批校张廷济《古泉拓本》。
此币不仅以珍罕见重,亦为现今存世三孔布中最早载于著录者,传世近二百年,传承有绪,其名贵可知。
4
战国 赵 大型“武阳”背“一两”三孔布
成交价:RMB 3,528,000!
通长76mm;宽38mm重量:重15.5克
此布属于大型三孔布,上世纪出于河北石家庄地区。其文字清晰,面、背周沿边廓完整,浇口在首部,合范准确,铸造精美;仅有极小微修,稀世名珍。
5
清 “宝源局造”背“镇库”
成交价:RMB 2,530,000!
直径:115.2mm、重837.3g。北京藏家入藏
镇库钱是钱局在开铸流通钱之前,为压服邪恶,祈求吉祥而特意铸造的大型超重钱。镇库钱是钱局特制的非流通钱币,属于花钱中的珍品,因为它与钱币的铸造制度有关,所以古人在造钱谱时都将其和历代流通钱币一起收录。
宝源局造镇库钱最早见载于美国邱文明于1936年出版的《中国历代五金货币》一书,迄今仅发现四、五品而已,均属珍品。上一次现身是在2009年日本东京的拍卖会上,经过数轮的争夺才名花有主。
6
大型三孔布“阳湔”背“两”
成交价:RMB 2475000!
三孔布因形制特殊,存量极稀,是先秦货币中最富神秘色彩的一类。目前已发现的品种,除“牟”字(包括大、小二型)已过10枚外,其余均在10枚以内,不少是仅见的孤品。
7
金代天眷通宝真书折二
成交价:RMB 2,415,000!
直径30毫米,厚1.7毫米,重7.5克
山东知名画家入藏
是品“天眷通宝”折二真书钱,为系列试铸套钱之一种。其“通宝”字口间尚粘有原坑朱砂,似为北方干坑之物。从钱文书法上看,清幽俊朗,颇具功底,有人臆测可能为熙宗御书。
有学者和泉家通过对天眷系列钱上的钱文书体、形制风范、铸造工艺、出土区域以及社会历史背景等进行考究,认为此系列钱均有篆、真对品存在;且多在河南、山东、山西等金统治区内出土。
其钱文布局合理,疏密有致;笔画流畅自如,结体宽持,意韵天成。真书则带有行意,且遒劲有力。其材质为青铜,制作十分规范,当出自官炉所铸无疑。
8
“陶阳”方足布铜范
成交价:RMB 2,240,000!
内含燕系“安阳”布面模十二枚,保存完美,极美品。在钱币界是公认的铜范鼻祖,它证明了先秦时期最早使用铜范铸造货币的国家是战国时期的燕国,在中国铸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9
“咸丰元宝”背“宝泉当五百”雕母
RMB 2,185,000!
直径:60.4mm
清 “咸丰元宝”背“宝泉当五百”雕母,缶宝八贝宝,扁丰长泉,珍,马定祥著《咸丰泉汇》第155页原物。
10
清代 咸丰通宝 宝福局背“大清壹百”
成交价:RMB 1,960,000!
正面72mm;背面70.5mm
此钱为咸丰钱中之最为罕贵者,为目前已知存世孤品,流传有序,珍罕。其钱文为宝福局特有的山谷体,秀美绝伦。钱体形制大而厚重,制作甚为精湛,当属初铸试样钱,未曾流通,故而珍罕无比,孙仲汇先生称其为“清钱之王”。
11
金 泰和通宝折十
成交价:RMB 1776840!
45.17*3.55mm,19.26g
泰和通宝承袭大观通宝的五等钱制,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5种,均罕见。钱文、铸工均精,为古钱名珍,偶尔见到的折二、折三型多为后铸,到代者罕见。
12
“视金四朱”铜钱牌
成交价:RMB 1,456,000!
长103mm;宽40mm
“视金四朱”旧释其“见金”、“良金”、“白金”、“艮金”;此系列铜钱牌有“一朱”、“二朱”、“四朱”之等级差别,据考证系楚国用来与金版互为兑换的地方性货币。这种铜钱牌从文字和重量上分析,一枚“见金一朱”铜钱牌可兑换黄金一铢,“见金四朱”则可兑换黄金四铢,是非常珍贵的一种高额货币。
该枚“见金四朱”铜钱牌,通体呈长方形版状,已残;残长106毫米,残重94克;面背均饰以蟠虺流云纹,正面中央铸有大小两个同心圆凸棱,构成圜钱形状。其内圆凸棱明显高于外圆凸棱,圆心内有一低于凸棱的十字筋;两凸棱之间有旋读篆书“见金四朱”四字,其书法清秀朴拙,颇具古意。
什么是圆形圆孔圜钱?
钱体呈圆形,中央有一圆孔的圜钱称圆形圆孔圜钱,是圜钱中的较早形态, 铸行于战国中晚期的魏、赵及秦国。圆孔大 小因时间早晚有所不同,早期圆孔较小,晚 期圆孔较大。大小、轻重不等。面文多纪地, 以“訢”为货币单位。
圆形圆孔圜钱主要流通于三晋地区,有共、 垣、离石、蔺、共屯赤金、共半、武平、安、 东周、西周,重一两十四铢等,除垣字币易见 外,余均罕见。存世还有文信、长安钱。
文信 是秦文信侯吕不韦丞相在河南城封地所铸。
魏国是铸造圆形圆孔圜钱最早的国家, 最早铸行的应为“垣”字钱和“共”字钱, 面文除地名之外,还有标铸重量单位“斩” 字的,分“一斩”、“半訢”等,如“共半斩”。 1973年,山西闻喜县出土了魏早期所铸的 700余枚圆形圆孔圜钱。
赵国的圆形圆孔圜钱仅铸地名,不标钱币单位,如“离石”、“蔺”等。
秦国的圆形圆孔圜钱,不铸地名,有“一铢重一两•十二”等,以“两”为钱币单位。
黄铜钱最先使用哪个朝代?
明朝。
铜钱从材料上分为青铜和黄铜两种,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钱分为四类,环钱(圆形方孔,主要是秦国和魏国使用),刀币(主要是齐国和燕国),布币(主要是晋国),还有楚国的一种形似贝币的铜钱;秦国统一后使用半两(圆形方孔无郭,以重量来作为计量单位的统一货币);汉代到武帝时用五珠,开始有内外郭;新莽时又开始同时使用刀布以及环钱,同时将重量计数改为进制计数;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对钱的重量有所改变如剪郭变小等方式;到明代开始铸造黄铜币。其实还有一种是铁钱,就是国家经济不行的时候发行的铜钱大量掺铁,变为铁钱。从大小来说一般根据面额大小来定,如清代的当百当千都是形状较大的钱;到了民国铜钱就变为了铜币没有了中间的方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