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古币黄铜特点是什么,古钱币黄铜好?
红钱一般指的是新疆铸的清朝钱币,如果新疆清钱普品要比黄通清钱普品价格上要贵一些。另外,要看钱币存世量、品相,物以稀为贵。
大师们铜币真假怎样鉴别为真品?
看古铜钱铜质
古代铜钱的材质有青铜、白铜、红铜和黄铜四种。
明代嘉靖以前铸钱材质一般都是青铜,少量白铜,红铜铸币辽代较多。
青铜容易断裂,断裂面无铜色,而将断裂面在石头上摩擦后,铜色即显。
黄铜铸币和铜雕母钱始于明代嘉靖,如果发现明代嘉靖以前的黄铜钱币或铜雕母钱,
可判定是后铸无疑。听古铜钱声音
古铜钱年代越久,钙化越严重,钙化后的铜钱失去铜的原声,
用金属撞击声音沉闷,声音越小,时间越久。
凡是发现声音尖高的古铜钱,说明没有钙化现象,
可判定为新彷品。闻古铜钱气味
古铜钱时间越长,其氧化越严重,
铜钱氧化的时间越久,其铜腥味越小。
凡是铜腥味重的古钱币,
皆可判定为假货。如图:大义通宝
此藏品,钱文软弱神韵欠佳,铜质色泽不正,
包浆付钱火气较重,穿口粗糙磨损状态不自然,
铸工风格也不对,
是一枚赝品,没有收藏的价值。如图: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平七钱二
这枚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平七钱二被寿字双龙币,
材质色泽不正,包浆灰暗浮浅不自然,
双龙图案细节不清晰立体感较差,
是一枚赝品。有没有人知道这是啥朝代的?
应天元宝,草书古币,公元911-913年,唐末至五代十国初期,五代初期,刘仁恭之子刘守光于后梁乾化元年自号“大燕皇帝”,改元“应天”。燕王刘守光在应黄铜一词专指铜锌合金,则始于明代,其记载见于《明会典》:"嘉靖中则例,通宝钱六百万文,合用二火黄铜四万七千二百七十二斤……。"通过对明代铜钱成分的分析,发现《明会典》中所说的铸钱种真正意义上的黄铜的出现较其它几种铜合金晚很多,这是因为黄铜中金属锌的获得比较困难。天元年(911年)铸造了“应天元宝”,北燕是一个很小的政权,存在仅三年(911年—913年)。
所铸钱币大多北面为万字,你这款北面天字的当属稀有版式。存世品有直径37毫米的应天元宝,草书,背天字,仅供参考,可以比对一下。燕王刘守光在应天元年(911年)铸造了“应天元宝背万”、“乾圣元宝背百”及“应圣元宝背十”等流通钱币。 由于“应天元宝”背面字体不清,到底是“万”还是“天”是历代泉家所争论的话题。 1、认为背“万”泉家的依据是: “在刘仁恭占据幽州时曾铸造过铁“顺天元宝”钱币,其分为“十、百、千”三种币值,为套币。“应天元宝背万”,“乾圣元宝背百”,“应圣元宝背十”现均已发现。“背千”钱币因存世稀少尚未发现,“应天元宝”是分为“十、百、千、万”的套币。” 2、认为背“天”的证据是: “其背字体确实象“天”字;当期没有简写体“万”字。”
“应天元宝”为试铸币,其存世量非常稀少,华光谱所著《中国古钱大集》将此钱币定为一级,无定价。
这款钱币存世量极少,楼主手中的可能是仿品,理由是黄铜一词专指铜锌合金,则始于明代,其记载见于《明会典》:"嘉靖中则例,通宝钱六百万文,合用二火黄铜四万七千二百七十二斤……。"通过对明代铜钱成分的分析,发现《明会典》中所说的铸钱种真正意义上的黄铜的出现较其它几种铜合金晚很多,这是因为黄铜中金属锌的获得比较困难。
而题主手中的是黄铜古币,样式对的上,但是材质对不上,因为唐晚期和明中期差了太多朝代,如不穿越根本无法完成.
明代铜器有哪些特点?
明代铜器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不管是黄铜还是红铜做的,都是发黑的,黑里透点绿,绿里还透点黑。
2、铜制品的品类较为繁杂,多为生活实用器。铜制品多为传世品,采用铸铜、锻打、套嵌、铆接、焊接、錾刻等多种技法。铸件铜质多为黄铜、白铜、杂铜、紫铜。锻打器物的特征是器壁较薄,多有局部坑凹变形,碎裂现象较少。
3、明朝青铜器有鼎、锅、盆、盆架、壶、炉、钟、砝码、墨盒、镊、钩、腰牌及宗教造像等,常常表现出鎏金、镶嵌等金属细工的特点。
传世铜钱鉴定方法?
鉴定古钱币可看锈色,锈色不能擦掉的是真的,锈色能被擦掉的是假的。也可闻气味,无异味的是真的,有刺鼻味道的是假的。还可抛掷在地听声音,年代久远的古钱币声音暗哑,明代后的古钱币声音清脆。
1、观锈色
鉴定古钱币时,可以观察锈色。铜在常温下需几十上百年才能氧化,古钱币年代久远,其锈色为自然形成,并深深渍入钱币内,结构稳定、紧密,不易被擦掉。仿制的锈色多为化学制品伪造,仅存在于钱币表面,可以擦掉。
2、闻气味
鉴定古钱币,也可以闻其气味。古钱币是在时间流逝后自然形成的,将其靠近鼻子,不会闻到明显异味。而假的古钱币是用化学物品仿制的,将其靠近鼻子,可以闻到刺鼻的化学品味。
3、听声音
鉴定古钱币时,还可以把它抛掷在水泥地上,听声音。古钱币的年代越久远,其氧化越严重,声音也越暗哑。一般来说,先秦时期的古钱币均是暗声,而明代以后的古钱币,则常是清脆响亮的声音。若先秦时候的古钱币发清脆声音,或明代以后的古钱币发暗哑声音,则其是假的。
4、看铜质
鉴定古钱币,同样可以看其铜质。形成年代不同的古钱币,其铜质也不同。先秦时期的古钱币主要是是铜锡合金制成,呈青红色,质地较硬。汉代至唐宋时期的古钱币主要是青铜制造,颜色青白中带淡红。明嘉靖后古钱币材质转为黄铜,清代及民国钱币则是铜、锌、铅制成,呈黄色。
镇宅之宝大铜钱怎样辨别真假?
一、看古铜钱铜质,定真伪。古代铜钱的材质有青铜、白铜、红铜和黄铜四种。明代嘉靖以前铸钱材质一般都是青铜,少量白铜,红铜铸币辽代较多。青铜容易断裂,断裂面无铜色,而将断裂面在石头上摩擦后,铜色即显。黄铜铸币和铜雕母钱始于明代嘉靖,如果发现明代嘉靖以前的黄铜钱币或铜雕母钱,可判定是后铸无疑。
二、听古铜钱声音,定真伪。古铜钱年代越久,钙化越严重,钙化后的铜钱失去铜的原声,用金属撞击声音沉闷,声音越小,时间越久。凡是发现声音尖高的古铜钱,说明没有钙化现象,可判定为新彷品。
三、闻古铜钱气味,定真伪。古铜钱时间越长,其氧化越严重,铜钱氧化的时间越久,其铜腥味越小。凡是铜腥味重的古钱币,皆可判定为假货。
四、观古铜钱锈色,定真伪。古铜钱停止流通后,存放不当会生锈。传世古铜钱锈层较薄,且锈在局部,钱面大部分呈古黑色。出土铜钱坑口不同锈色不同。土坑出土的铜钱,锈层一般较厚,锈在一起的铜钱叩开后,有“泛金”、“泛银”、“泛蓝”现象,“三泛”现象是无法仿制的;沙坑出土的铜钱,一般锈层较薄,钱面多生红黄锈;水坑铜钱锈色布满币面,呈墨绿色。古铜钱的锈是由内向外而生,行家称其为“发锈”、“贴骨锈”,真锈是很难去掉的,凡是锈容易去掉的铜钱,可判定是赝品。
五、舌头舔古铜钱,定真伪。用舌头舔古铜钱面,真品无味道。如果有酸味、苦味、涩味,可判定是人工做锈或作浆,必假无疑。
六、比较古铜钱,定真伪。我国古铜钱都是手工铸造,每枚古铜钱币之间多少都有一些差别。如果发现多枚钱币一模一样,分毫不差的古铜钱,可判定是现代工艺所为。
七、水煮古铜钱,定真伪。古铜钱上的锈或绿或红,或黄或蓝,附着力极强。遇到锈色可疑的高古钱,放入沸水中煮20分钟后看锈色,如果锈色不变不脱的是真钱,变色脱锈的可判定是假货。
八、针扎古铜钱,定真伪。古铜钱的真锈比较坚硬,用针用力下扎而不入不立。如果是人工用粘合剂做作的假锈,具有软性,用针很容易扎入,针立而不倒。凡针立于锈上的铜钱,可判定是赝品。
九、掂量古铜钱,定真伪。古铜钱用手掂量,感觉轻飘飘的,因为真钱钙化、氧化后密度小。新铜翻铸假币密度大、比重大。凡是有压手感的古铜钱,多数可判定是新铸品。
十、看古铜钱大小比重,定真伪。古铜钱的大小,轻重千差万别,很难说清规制,但从普遍性分析,也能悟出一般规律。如战国“半两”,大部分直径3.2厘米左右,重5.4—7.4克不等;秦“半两”大部分直径在2.5—2.8厘米之间,重3—6克左右;汉“五铢”大部分直径在2.4—2.6厘米左右,重3.2—3.6克之间;唐代“开元通宝”大部分直径在2.4—2.5厘米之间,重3.8—4.2克左右;宋代小平钱多数直径在2.4—2.5厘米之间,重3.4—4.2克左右。近年专家研究发现,“半两”钱直径凡是超过4厘米以上的,均为伪作,小平钱超重和超大的,真品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