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古代金子和黄铜 黄金和黄铜谁的硬度大

1、古代金子和黄铜,黄金和黄铜谁的硬度大?黄铜的硬度大黄铜比黄金密度小,同样大小的黄铜和黄金比较,汉人称金为黄金:黄金和铜币的重量单位和名称不同,而铜钱的单位和名称与黄金不同。且黄金和铜钱具有同等的法偿资格,而疑问点在于东汉之后的黄金的大量减少,最开始汉朝以前说的黄金就是黄铜。汉代人不但金、银、铜的概念区分得清清楚楚“而且已经有了金、...

古代金子和黄铜,黄金和黄铜谁的硬度大?

黄铜的硬度大

黄铜比黄金密度小,硬度比黄金大。同样大小的黄铜和黄金比较,黄金沉甸甸的有坠感。黄金的 摩氏硬度是2.5,而铜的事3.5-4左右!因为铜的种类大多以化合物存在!比如青铜,黄铜,紫铜哥硬度不同,但都大于黄金,这就显示了黄金的拉伸性!

汉朝的金锭是金子吗?

首先,西汉时,黄金和铜同时流通,形成金铜并用复本位制。《汉书》中记载:“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汉袭秦制。陈直先生也写过:“至于黄金问题,汉人称金为黄金,铜直称为铜”,“铜与黄金名称,绝不相混杂”。

其次,黄金和铜币的重量单位和名称不同。战国时,黄金以“溢”或“镒”为单位。到汉时,改“镒”为“斤”,而铜钱的单位和名称与黄金不同,“钱圆函方,轻重以铢”。所以,铜钱的单位以“铢”称。且黄金和铜钱具有同等的法偿资格,可通过一定的比例的互相兑换,所以,是不可能把黄铜当作“金”的。

其实,汉朝的“多金”已经成为史学界的一个共识,而疑问点在于东汉之后的黄金的大量减少,这从海昏侯之墓可以看出来,减少的黄金很可能是作为陪葬品掩埋于地下了。

古代金元宝造型有铜的吗?

最开始汉朝以前说的黄金就是黄铜,《汉书·食货志》有言:“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黄金就是今天所说的黄金,白金就是今天所说的白银,赤金就是今天所说的铜。这一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也可以佐证,该书卷十四上金部有“金,五色金也”、“银,白金也”、“铜,赤金也”等词条解释。可见,汉代人不但金、银、铜的概念区分得清清楚楚,而且已经有了金、银、铜三个词。《汉书》所说的“黄金”、“金”就是今天所说的黄金,决不是黄铜。所以汉后就是黄金。

如何区别真金和黄铜?

如何区别真金和黄铜?

小编这里介绍两种大的方法:

一,用眼睛快速辨别黄金和黄铜的区别办法如下:

1、看印记:所有的黄金首饰上都有成色标志"足金990"或"千足金999",厂家印记。(下图为黄金)

2、色泽:足金或千足金呈光亮的金黄色,而铜的光泽剌眼。黄金的色泽越黄,成色越好,若偏红,则含铜杂质偏高,若偏白,则含银杂质偏高,其黄金成色都偏低。(下图为黄铜)

3、硬度:在足金或千足金上用指甲划动,有细小的痕迹,且容易弯折,而在铜上就划不出,铜含量越多越不容易弯折。

4、重量:金有很强的沉重感,放在手心里,有压迫感,因为黄金的比重为19.32g/cm3,而黄铜的比重只有8.9g/cm3,前者是后者的二倍多。

二,利用化学反应,黄铜是锌铜合金,锌是活泼金属,铜比金活泼:

1,用稀酸。黄金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 放入稀酸里面,是没有气泡的。

黄铜则有气泡冒出,因为假货多掺有锌,会与酸反应。

2,用乙醛、CuSO4溶液。黄金具有强抗腐蚀性,加热后放入,是没有反应的。黄铜加热后放到乙醛溶液中,变红的是黄铜(也就是假黄金),加CuSO4溶液,有红色金属析出的是黄铜。

3,用火烤。说真金不怕火炼,用火将要鉴别的黄金烧红,冷却后观察颜色变化,如表面仍呈原来黄金色泽则是纯金。黄铜由于含有铜,在火烤下会被氧化成黑色的氧化铜。也就是说,如颜色变暗或不同程度变黑,可能就是黄铜,一般成色越低,颜色越浓,全部变黑,则一定是黄铜。

壹果堂珠宝:冯翠荣。小编个人见解,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交流珠宝知识,欢迎指正。

古代那么多金子还有这么多书籍都去了哪里?

古代的黄金有些被流传了下来,有些则因为各种原因流失或流散了。

中国并不是产金大国,不过几千年下来,开采出来的和从国外流入的黄金数量也不少。其中有相当部分流传至今。

相信很多人家里都有祖传的金戒指或其他金首饰,土豪一点的可能还会有金条、金元宝,这些就是流传下来的黄金。另外有些古代的黄金也可能被政府或者银行收购,被重新熔铸,成为储备黄金。

不过在历史上,因为各种原因流失的黄金也不少,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殉葬在地下:

古代人下葬的时候很讲究,往往会有很多殉葬品。而帝王、达官贵族、富豪人家,他们在下葬的时候就会有包括黄金在内的各种殉葬品,以供他们在阴间享乐之用。

像很有名的海昏侯墓,自2015年考古发掘以来,就陆续发现了大量的黄金,包括马蹄金、麒趾金、金饼、金板等各种金器478件,重量达115公斤,这还没有算铜器上的错金装饰。

海昏侯墓的主人是汉废帝刘贺,刘贺在位仅27天就被霍光所废。后来被汉宣帝所忌惮,一直派人监视,可以说是一个很尴尬的存在。但是就这么一个海昏侯,墓葬里就有上百公斤的黄金,可想而知在历代帝王、王公贵族的墓葬里会有多少黄金了。当然,有些墓葬因为后来被盗墓者所盗,黄金可能重新流通于世,不过肯定也有相当部分未被发现,至今还在墓穴之中。

海昏侯墓中金饼

二、私人藏匿以后遗忘:

中国古代大部分时候使用的货币是以铜钱为主,但是金银作为贵重金,因此有钱人家也喜欢储备一些。

而古代没有银行,宋代以后虽然有钱庄,但是毕竟有风险,所以很多人会把钱埋藏在地下。还有一种情况是战乱时期,怕被人抢走,也会埋藏起来。有时候埋藏久了忘了,或者是事主因故未能把埋藏地点告诉后人,那么这些钱币、金银就可能长埋于地下。

这些财富有时候会被其他人偶尔发现,像《大冶县志》记载,在万历三十六年,乡民徐鼐在吕文德宅基劚地时,发现“黄金一窟”。还有像之前发现的张献忠沉银,其中也有大量黄金。

但是也有一些则一直没被人发现,从此不为人知。

张献忠沉银里的50两金锭

三、流失国外:

流失国外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清朝后期,因为列强侵略,清政府经常割地赔款。为了筹集赔款,清政府也是搜刮了大量的民间金银,这些很多就流入了列强之手。

二是列强在侵略过程中的掠夺。侵略往往伴随着烧杀劫掠,黄金作为贵金属,侵略者自然也不会放过。像甲午战争期间,根据日方资料,在朝鲜和中国就掠夺了价值2000万两白银的各种货币和贵金属,其中有不少就是黄金。

相比黄金,古代书籍就难保存的多了,相当部分因为各种因素损毁,只有极少部分留存下来:

无论是古代的竹简,还是后来的纸质书籍,一旦保存不善,都容易发霉起粉,或者被虫咬蚁蛀。如果说在盛世还有人注意保存书籍,修建藏书楼保存书籍的话,乱世里书籍就太容易损毁了。

另外书籍很容易毁于火灾,像宋代词人叶梦得是著名的藏书家,家中藏书10万卷,家中,修建了紬书阁用来藏书。可惜绍兴十七年紬书阁失火,所有藏书化为灰烬。

天一阁藏书楼

除了各种意外之外,还有一些毁书事件,比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等等,也人为的造成了大量书籍损毁。

所以有很多古书在历史上就多次失传。像有名的《尚书》,因为失传,在西汉时期由学者伏生凭记忆口述,记录了二十八篇《尚书》,被称为今文《尚书》,后来有人在孔子故宅发现也有一部《尚书》,被称为古文《尚书》。

但是有时候在考古时也会有意外惊喜,像清华大学在2008年7月收藏的2388枚战国竹简,其中就有很多失传的古代文献,可谓非常珍贵。

清华简

明代的黄金指的是什么?

青铜、红铜、黄铜。

古代金多指代铜类合金,明嘉靖之前指的是青铜或红铜;明嘉靖之后一般指的是金属黄铜,也可称赤金。“金”在古代的释义上也有钱财货币以及铜的意思,而当时的流通货币自然是以铜为主,古代的铜也是贵重金属!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