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黄铜做的古币是什么年代的

1、黄铜做的古币是什么年代的,即用秦国后来的园形方孔铜钱,认为中国使用黄铜只有500年的历史。因为史料和考古都有明朝嘉靖年间使用黄铜制造钱币的证据。这里记录了铸造六百万枚铜钱要用到的黄铜和锡的重量“很多人误以为中国明朝才有了冶炼黄铜的技术。大概6700年前的中国古人就会冶炼黄铜了”姜寨遗址的黄铜制品姜寨遗址出土的文物里有一个黄铜质地的...

黄铜做的古币是什么年代的,铜钱币是啥年代的?

铜钱币最早是秦朝。

方孔铜钱应天圆地方之说,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铸钱以此为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废除刀、布、贝等钱币,以“半两”做为货币。即用秦国后来的园形方孔铜钱,铸文“半两”,重十二铢(一两为二十四铢),称之为重如其文的“半两”铜钱。从此,这种由圆孔环钱演变而来的“半两”,在我国陆续流通了两千多年。

铜钱,古代铜质辅币,指秦汉以后的各类方孔圆钱,方孔圆钱的铸期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国初年。

中国古代钱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纷繁,多姿多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的货币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才能,创造出自成体系、光彩夺目、独具特色的东方货币文化。

古钱币又称之为泉、布、帛,孔方兄等。已成为新的收藏投资热点,不少古钱币在拍卖会上表现突出。收藏和鉴赏古钱币需掌握包括货币史、钱币学、考古学、金石学及文物、古汉语等诸多知识 ,有些钱币外貌看上去很普通,实则是珍品,行家们则很容易从不太懂古钱币价值的卖家手中获得珍宝 。

世界最早的炼铜纪录?

青铜在古中国的使用非常广泛,据现有的考古发现,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而黄铜的大量使用要晚得多。两者都不是天然铜,天然铜在古代叫“赤金”或者“赤铜”。青铜是铜锡合金,黄铜的主要成分是铜和锌。但金属锌的获取要困难一些。

有一个主流的观点,认为中国使用黄铜只有500年的历史。因为史料和考古都有明朝嘉靖年间使用黄铜制造钱币的证据。比如《大明会典》提到,嘉靖年间,“通宝钱六百万文,合用二火黄铜四万七千二百七十二斤,水锡四千七百二十八两。”这里记录了铸造六百万枚铜钱要用到的黄铜和锡的重量。出现”和“使用”的概念不同,很多人误以为中国明朝才有了冶炼黄铜的技术。实际上,1973年陕西省姜寨遗址的考古发现已经证明,大概6700年前的中国古人就会冶炼黄铜了。姜寨遗址的黄铜制品

姜寨遗址出土的文物里有一个黄铜质地的半圆残片和一根断裂的黄铜管。这些器物还含有铅,但那毕竟是石器时代新技术,已经很了不起。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类冶炼黄铜的记录,推翻了黄铜冶炼技术来自西亚的说法。

当然,冶炼技术出现得那么早,并不意味着黄铜就开始普及了。黄铜在文献里的记载要晚得多。最早出现于西汉年间东方朔的《神异经》,“西南有宫,以黄铜为墙”

除此之外,两汉四百年直到三国时期的文献几乎都找不到“黄铜”,只有“铜”。不过从随后的相关记载可以发现,黄铜很早就用于铸造钱币了,而不是到明朝才有。古代铜钱

很多人都知道古文《钱神论》,是西晋文学家鲁褒讽刺钱财的神通广大而作,其中写道,“黄铜中方叩头对曰:仆自西方庚辛,分王诸国,处处皆有。……黄金为父,白银为母。铅为长男,锡为少妇。”

“黄铜中方”就是外圆内方的铜钱。鲁褒同时还提到了当时的硬通货黄金和白银,以及铸造铜钱要用到的铅和锡。当然,这个记载过于简单,而且文章又不是正史,缺乏说服力。接下来我们看看正史的记录。

《南史》记载,1500年前的南朝齐,流传着一句讽刺某个贪官污吏的民谣,“欲向南,钱可贪;遂向东,为黄铜。”这里的黄铜应该和铸造钱币有关,但同样没有直接说明黄铜用来铸钱。那就继续寻找证据。

《新五代史》有一个确切的记载,“周世宗时,遣尚书水部员外郎韩彦卿以帛数千匹,市铜于高丽以铸钱。六年,昭遣使者贡黄铜五万斤。周世宗就是神勇盖世的柴荣。由于他在位时未能统一天下,曾派使者带着绢帛换取高丽国的黄铜,用来铸钱。后来,干脆命令高丽一次性进贡了五万斤黄铜。这可以铸造几百万枚铜钱。既然周世宗时期就使用大量黄铜铸钱,至少说明这不是五代时期的创新发明,可以佐证五代之前的相关记载。到了宋代,黄铜铸钱的记载就比较多了。《宋史》及《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都提到,宋仁宗庆历年间,“三司奏罢河东铸大铁钱,而陕西复采仪州竹尖岭黄铜,置博济监,铸大钱。因敕江南铸大铜钱”。由于宋仁宗年间的陕西路军费开支很高,曾允许河东等地铸造铁钱,随后又禁止铁钱,改用黄铜铸造大钱。“仪州”在甘肃省平凉一带。

每个朝代都存在民间私铸钱币的活动,根本无法禁止。宋仁宗年间,曾在一些地区发行过“青黄铜钱”,也就是用黄铜和青铜混合铸钱,可能是为了防止伪造。但后来又下令禁止,“诏商州罢铸青黄铜钱”。宋代史料《建炎杂记》还记载了当时宋帝国的一些黄铜产量数据。其中关于铸钱的一篇“铜铁铅锡坑冶”提到,“祖宗(宋太祖)时天下岁产铜七百五万斤。”当然,黄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到南宋绍兴末年,铜产量锐减,“十四州岁产铜二十六万三千一百六十九斤”,其中黄铜更少,比如“建宁府黄铜八千三百斤,连州黄铜二千八百斤,潼州府黄铜六千斤,利州黄铜七千斤”。

不光宋朝用黄铜铸钱,连他们的敌人金国也会了,还学会了把青铜和黄铜混合铸钱。

铜制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铜用于制钱是从秦朝开始的,方孔铜钱应天圆地方之说,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铸钱以此为型。

秦汉与隋唐以铜铸币为主,是以秦“半两钱”和汉“五铢钱”为主干铢两体系阶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即用秦朝后来的园形方孔铜钱,铸文“半两”,重十二铢(一两为二十四铢),称之为重如其文的“半两”铜钱。从此,这种由圆孔环钱演变而来的“半两”,在我国陆续流通了两千多年。

中国古代铜钱以青铜为主,后来青铜和锡等金属混铸,到了明代嘉靖通宝以黄铜为主,因为嘉靖通宝是中国古代铜钱中最先使用黄铜的钱币,可以说嘉靖通宝是开中国古代铸币用黄铜的先河。从隆庆通宝开始黄铜质的钱逐渐多起来。

铜钱的特别:携带方便,精美。

把铜钱盘起来缠绕腰间,既方便携带又安全。"盘缠"一词即来源于此。“盘缠”是指如今说的旅费。古钱是中间有孔的金属硬币,常用绳索将一千个钱币成串再吊起来,穿钱的绳索叫做“贯”,所以,一千钱又叫一吊钱或一贯钱。

有出戏叫《十五贯》,即涉及十五串钱的一个案子。古时不要说没有旅行支票、信用卡,就算纸币也是后来才有的,于是,人们在出远门办事探亲之时,只能带上笨重的成串铜钱。当然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宋朝时期,四川等地出现了“交子”也曾一度盛行开来,随后又出现了银票等大额钱币。

除了梅花五角中国还会用铜制币吗?

题主提的这个问题我理解是有所指的,为什么这样说?所指的是上市流通币,我认为是不可能还会用铜制币。

国家发行流通硬币是根据当时的市场经济状况,需求而发行的,1991年开始发行流通5角铜质硬币,俗称老三花,1元为钢心镀镍,5角铜质,1角铝合金材质,发行至2000年止,近10年左右,其中铜质5角硬币发行至2001年。

2002年开始国家根据市场经济状况,发行一套新的流通硬币,俗称新三花,把铜质梅花5角改为钢芯镀铜,1角钢芯镀镍,把国名改为行名,背面花纹不同,为什么第二套5角硬币不再用铜质的?这是因为材质成本问题,铜的价格高?还是钢的价格高?这就一目了然了。

当然发行流通纪念币还会用铜质或双色质的,不要忘了,铜质或双色纪念币面值是多少?从1995年发行珍稀野生动物开始用红铜质,面值5元,香港,澳门纪念币面值10元,不排除后来发行的生肖纪念币面值1元铜币,现在的生肖双色纪念币面值不也改为10元吗?所以说随着市场物价上涨,以后不会再发行铜质流通硬币,除非面值提高,可能有人说,流通纪念币不是流通币吗?告诉你可以流通,但不是流通币,你见过多少纪念币上市流通?就是这个道理,回答有误见谅,谢谢。

顺通铜钱哪个年代?

顺治通宝为清朝钱币,铸于世祖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顺治通宝是清朝入关后正式铸行的第一种制钱,面文“顺治通宝”,钱文宋体、均为对读;多为黄铜质,有极少数为青铜;钱体趋于扁平,钱缘宽阔。

顺治通宝主要为小平钱,少数折二、折十大钱,按背文变化和铸行阶段可分为五式。早期顺治钱保留了明朝制钱工艺,使其版式具有明显的明朝钱币特征,而后期彻底从明朝制钱体系中脱离出来,建立了独有的清代制钱风格。 “顺治五式”在明清钱币演化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如何鉴定古钱币是黄铜还是青铜?

一般来说明代嘉靖开始黄铜钱币就成为主流了 从嘉万时期到康雍时期基本上都是黄铜的 当然也有少数例外,乾隆开始有重新回到黄铜青铜混杂的局面,所以断定钱币材质一是看年代 二是看色泽 一般来讲青铜偏白或偏红,三是听声音 黄铜脆而浑厚,因为青铜是铜锡合金。而黄铜是铜锌合金,锌在熔炼中消耗大,铜的特性更稳定。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