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黄铜鲤鱼跳龙门摆件(鲤鱼跳龙门木雕摆件)

海东盛国-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18件珍宝2、大清乾隆雕塑鲤鱼跳龙门值钱吗?海东盛国-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18件珍宝黑龙江是中国最北端以及陆地最东端的省级行政区,黑龙江省嘉荫龙骨山盛名远播还是源于100多年前的一次偶然发现,是我国最早并经科学纪录的恐龙化石发现地而蜚声海内外。嘉荫县龙骨山这次发掘是我国建国以来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收获最多的一...

今天给各位分享黄铜鲤鱼跳龙门摆件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鲤鱼跳龙门木雕摆件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黑水沃土,海东盛国-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18件珍宝

黑龙江是中国最北端以及陆地最东端的省级行政区,地跨 黑龙江 、 乌苏里江 、 松花江 、 绥芬河 四大水系,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陆路通往俄罗斯和欧洲大陆的重要通道。黑龙江作为行政区域名称始于清代,在之前的漫长岁月里有挹娄人、夫余人、鲜卑人、勿吉人和靺鞨人等生活于此,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

黑龙江省博物馆 位于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始建于1906年,为原 俄罗斯 商场旧址,为 国家 一级保护建筑。 现有各类藏品62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品12754件,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以下就对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18件珍宝进行盘点。

黑龙江省嘉荫龙骨山盛名远播还是源于100多年前的一次偶然发现,6500万年前曾是恐龙生活的乐园,是我国最早并经科学纪录的恐龙化石发现地而蜚声海内外。嘉荫县龙骨山这次发掘是我国建国以来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收获最多的一次恐龙发掘,恐龙的首次发掘对我省乃至全国的恐龙研究有着极深远的意义和不可替代性,曾被评为黑龙江省建国以来十大重要考古发现。黑龙江省博物馆展出的这具黑龙江满洲龙是生活在6500万年前,已经灭绝了的爬行动物。因为它的嘴巴扁阔和鸭子的嘴十分相似,所以为我们称它为鸭嘴龙。1902年出土于黑龙江省伊春市,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这具黑龙江满洲龙化石是产自中国的第一具恐龙化石。飘落异乡,几度易名,身世离奇,在我国恐龙发现和研究史中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我馆唯一幸存的一具恐龙化石骨架,享有“神州第一龙”的美誉。

松花江猛犸象属长鼻目,真象类,它是猛犸象家族中个体最大的一类。猛犸象生活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寒冷地区,时代为更新世晚期,它在地球上曾繁盛一时,到距今约l万年前的全新世灭绝。1973年3月,黑龙江省肇源县三站乡松花江中游北岸的一级阶地上,发现了这具完整的猛犸象化石。1973年黑龙江省肇源县三站乡松花江中游北岸出土,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这具猛犸象身高3.33米,体长5.45米,门齿长2.05米,臼齿显示出它是一只老象,专家们根据这头古象的骨骼特征,同时也是为纪念它的出土地——古松花江畔,最后定名为“松花江猛犸象”,这是中国发现的第一具完整猛犸象化石。

披毛犀又名长毛犀牛,是一种已灭绝的古动物,生活在更新世晚期,是由更新世早期的腔齿犀属,经更新世中期的燕山犀逐渐发展来,属于奇蹄目犀科双角犀亚科。它们的体型与现代非洲犀牛近似。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北部,世界上多个地区都发现有它的身影。披毛犀是一种全身披满长毛的犀牛,与现代犀牛显著不同的是全身长满类似青藏牦牛的浓密的长毛,亦有一层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来在寒冷的环境保持温暖。1956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钢厂出土,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这具披毛犀化石是在1956年的富拉尔基钢厂基建施工中,距地表9米多的淤泥质沙层中发现的,整个骨架同属于一个个体,完整程度接近100%,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最完整的披毛犀骨 架,是我馆的镇馆之宝,被定为一级标本。

此器通长25厘米、宽5.8厘米,其形制如一片两头尖的桂叶,故名桂叶形石器。该石器为周身琢,中间厚,两侧薄,形制对称,厚薄均匀,边刃加工制作锋利,是镶嵌在骨刀梗上的石片石器,属刮削器一类。从对饶河小南山遗址的研究以及石器本身的完整无缺来推断,这件石器是当时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首领人物墓葬中的随葬品,属黑龙江东部地区新石器文化。1965年采集于黑龙江省饶河县小南山,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此器物制作精美,形制独特,堪为精品,我省发现的细石器中个体最大的一件。

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该印为青铜质,铜片镶成,印纽扁平,中穿一个圆孔,呈桥状 。通高4.3厘米、边长5.25厘米X5.3厘米、厚1.4厘米、柄高2.9厘米。印面略呈正方形,印文为汉字篆刻“天门军之印”;印背楷书“天门军之印”,印文笔画细挺有力,圆润活泼。印文凸起,笔画之间形成0.9厘米的沟槽。 历史 文献对唐朝职官制度有较为详细的记述,但不见天门军之设。辽金两朝亦无天门军之制,历年出土的辽金铜印亦无此种形制。这方铜印在渤海上京遗址出土,渤海仿唐制建立了一整套政治、军事制度。《旧唐书•文宗本纪》记载:“大和六年十二月,内养王宗禹渤海使回,言渤海置左右神策军,左右三军一百二十司,画图以进。”虽然此处将渤海建置与唐中央政府的神策军相混淆,但至少表明渤海设有同类的禁兵组织。1960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县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这枚天门军印出自上京皇城内,可作为研究渤海设有与唐朝中央禁军类似的军事组织的重要线索,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一方渤海印,具有很高的 历史 研究价值。

这套舍利函一共4件,函体为素面,呈长方形,函盖呈圆弧状梯形凸起,自外而内依次为铜函、银函、金函,层层缩小,相互套合。其中,铜函两件,一件长14.5厘米、宽8.8厘米、高8.0厘米,一件长13.0厘米、宽5.3厘米、高6.6厘米;银函一件,长9.2厘米、宽5.6厘米、高5.0厘米;金函一件,长8.3厘米、宽5.3厘米、高4.2厘米。舍利函中属银函造型最精巧,其顶部盖上刻有“祥云”,象征“净天”,四壁上的“天王”形象脚踏“二怪”,勇武有力,视为“辟邪”。此外,银函里还装有桃形银瓶。1997年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渤海上京宫城遗址出土,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这套舍利函保存完好,造型结构和唐代舍利函风格相似,是渤海信奉佛教的实证,更是研究渤海宗教与中原文化关系不可多得的资料。

这件金佛像高5厘米,重49.3克,造像上身穿半披式袈裟,左手提净水瓶,整体形象端庄恬静,极具神韵。以往唐代造像袈裟的样式,大多是自然敞开下垂的,因此佛像的胸部和腹部多是袒露的,而这尊造像全身的服饰穿戴齐整,这在唐代造佛像中并不多见。1988年在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此像整体形象端庄恬静,极具神韵,堪与盛唐时期最精美的雕塑像媲美,是目前在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内发现的唯一一尊纯金佛造像,具有极为重要的 历史 研究价值。

龙是华夏先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动物形象,自八千年前红山文化中龙的图案出现起,其形象便因不同时期的 社会 生产力水平、思想文化及审美意识的影响,不断变化与完善着。到唐宋时期,龙的形象中凤眼、鹿角、蛇身、兽肢、鹰爪及流畅的体型基本确定下来,而广为后世效仿保留至今。这件铜坐龙是金代早中期皇室的御用器物。龙呈蹲坐式,龙首微扬,张口似吟啸,肩微前弓,前左腿翘起,其爪飞踏瑞云,瑞云与后腿相连,前右腿略向前方直立,爪与地面相连,龙尾上翅向外卷曲,龙首、肩部和四肢饰有卷鬣,威武雄姿,亦动亦静,浩气凛然。在龙的前右腿、尾部及瑞云处有以双向分开的扁锭残迹,当时与它物相连接固定而铸。1956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白城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出土,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此铜龙为黄铜质铸造而成,集龙、麒麟、狮、犬形象和特点于一身,设计构想及雕塑水平高超,可谓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堪称金源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多民族、多地域、多文明的一种文化的融合和发展,是黑龙江省省内最具分量的国宝级文物,国宝级文物。

鱼纹镜在宋金时大量出现,而以双鱼环绕为主要图案的金代双鱼纹铜镜最为研究者所称道,双鱼纹镜为金代铜镜中数量最多、最富特色的代表铜镜类型,其艺术成就代表了金代铜镜较高的艺术水平和境界。有人认为“鱼”与“余”谐音,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富足、连年有余的美好愿望,或者表明他们希望借用“鲤鱼跳龙门”来表达升官发达的愿望。有人认为女真青铜镜上的鱼纹可能与女真族信仰萨满教有关,代表了萨满教的宗教信仰。此铜镜重12.4公斤,直径43厘米,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铜镜。196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新华乡出土,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这件鲤鱼纹铜镜是女真族贵族女性生活中的宠爱之物,铜镜上鲤鱼的形象活灵活现,线条细腻,可谓巧夺天工,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女真族人生活的生动画面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展示了他们精巧的艺术构思和审美情趣,是国内迄今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铜镜,也被称为“铜镜之王”,国宝级文物。

此镜镜背图案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是一幅以山水画为背景的人物故事画面,在山脚下以为头戴席帽,身穿布袄的农夫手持锄头正在田间耕作,画面左侧是枝叶茂盛的大树,树下是两位身着长袍的官员正指着土地说着什么,这一图案表现的是中国金代官员参加春耕时的场景。据史书记载,每年的正月元日,皇帝都会与众位大臣拿着农具到田间耕作,象征新的一年从农事开始,皇帝亲自下地耕作,各级官员更是不敢懈怠,他们与农民一起在田间劳作,铜镜上的图案表现的正是官员们春耕的图景,它还表达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寓意。铜镜背面下半部分的图案为一对雌雄鲤鱼正在河水中相互追逐、嬉戏,他们张嘴鼓腮,展鳍摆尾,掀起朵朵浪花。1975年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金代贵族墓出土,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此镜保存完好,镜面光亮,呈银白色,球状钮,做工十分精致,正面铜镜采用写实与夸张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构图虽然复杂,但布局合理,工艺精湛,堪称中国金代铜镜的佳作,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金代铜镜,这在传世的中国古代铜镜中十分罕见,为古代铜镜中所鲜有,是不可多得的实物珍品。

齐国王墓为男女合葬竖穴土坑石椁木棺墓。棺内男性为老年,胡须尚存,腰佩玉柄短刀,双手各握一金块,身着8层17件服装;女性为中年人,头部及面部用黄色丝织品包裹,腰佩饰件,项戴玛瑙金丝链,身着9层16件服装。二人头后置一楷书“太尉仪同三司事齐国王”木牌。该墓出土文物丰富、精美,保存完好,其中服装种类繁多,质料品种齐全,纺织技术高超,制作工艺精湛,图案华美,在出土文物中尤为珍贵,被称为“北方马王堆”。丝织物主要是男女服饰,分为绵、夹、单类共计30余件,有袍、衫、裙、腰带、鞋、袜、冠帽等。服饰原料有绢、绸、罗、锦、绫、纱等,经纬线排列细密,弹性、韧性良好,织工精湛,大量采用挖梭技术,织金品占有相当数量,有织金绸(绫)、织金绢、织金锦等。此外还采用印、绘、绣等技法,特别是绣法,针法灵巧多变,可分为辫绣、打籽绣、贴补绣、盘香绣、平针、接针、套针、钉线、铺线、圈金等10余种。颜色有驼、绛、棕、烟、酱、绿、青等色。花纹图案有团龙、夔龙、云鹤、飞鸟、鸳鸯、朵梅、团花、卷草、璧桃、蝴蝶、卷云等纹。袍、衫多为盘领、开裾,具有浓厚的北方民族特点。 齐国王墓出土的丝织物为研究宋、金时期的缫丝技术、纺织技法、印染工艺、织机种类等方面的课题提供了珍贵资料,填补了中国服饰史研究中由于缺乏金代服饰留下的空白,是我国金代考古的一次最重大的发现,国宝级文物。

此玉佩底边长4厘米、高3.4厘米、厚0.4厘米。玉佩整体略呈三角形,造型精巧别致,构图清新典雅。它两侧自底部开始,分别为两棵随风摇曳的树木,根干粗壮,枝叶繁茂,树梢枝叶自然和谐地互搭在一起,使全图略呈三角形。树下站立两只马鹿:左侧雄鹿昂首挺立,体态健美雄壮,朝向前方,其鹿角与左侧树干相连;右侧雌鹿体态略小,正回首凝视雄鹿,其耳部则与右侧树叶相连。在两鹿上方有一只大雁盘旋低回,振翅翱翔,似欲南归。1974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奥里米古城金代墓葬出土,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此玉佩由和田白玉精雕而成,玉质透明温润,泛光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堪称金代雕刻艺术之精品。

此图绢本设色,全长1100厘米,画心纵518厘米、横27.5厘米,跋纵460厘米、横28.7厘米。此卷所绘内容是江浙一带的蚕织户自“腊月浴蚕”开始,纺织至“下机入箱”为止的养蚕、织帛生产过程。此卷无题诗、无款、人物线描风格也不尽相同,再据跋语所记,可以确定为当时翰林图画院的摹本,图下所注小字为宋高宗吴皇后所书,皇后奖励蚕织,以示仪范天下。画卷前半部由“腊月浴蚕”到“盐茧瓮藏”,画的是养蚕过程,后半部所画除“蚕蛾出种”和“谢神供丝”两段外,其余七段画的是缫丝织帛的过程。全卷共绘74人,形神兼备,对比鲜明。清宫旧藏,后被流出宫外,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此图对于我国蚕织技术史具有弥足珍贵的记录,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为研究、了解我国南宋时期 社会 经济、手工艺技术、风俗习尚及我国绘画的现实主义传统手法等方面,提供了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珍贵史料,国宝级文物。

楼璹(1089—1162年),字寿玉,一字国器,卒于1162年,73岁,官至右朝仪大夫。绍兴三年(1133年)任於潜(今浙江省临安市)县令,深感农夫、蚕妇之辛苦,绘制《耕织图诗》45幅。宋高宗即位临安(今浙江杭州)后,为巩固政权,即下重农桑之诏,楼璹进献的《耕织图》,很得宋高宗赏识和喜爱。曾藏诸御府,其后又命翰林图画院摹绘此图。

此图全长141.1厘米,宽37厘米,引首为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题写的“曲水流觞”四个字。整幅图卷描绘了东晋时期,以王羲之为首的42位文人雅士,在浙江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于溪水边饮酒赋诗、观山赏水的情景。睹画思人,让人很容易想像出当年兰亭集序的盛况。画面上,以王羲之为首的42位文人分坐在溪水两畔,他们神态各异,生动逼真。有的执笔赋诗,有的起身取酒,有的静观山景。在文人雅士中间,一条清灵灵的溪水蜿蜒而行,溪水中飘流着一朵朵碧绿的荷叶,每朵荷叶上都放有一盏东晋时期一种名为觞的酒具。荷叶载着觞在溪水里流转,停在谁那儿,谁就起身饮酒,然后赋诗,作不出诗的,要罚酒三斗。画面上就有一位大概因为作不出诗来,已经喝得酩酊大醉了。画面中,除了42位文人雅士,还有17名服侍他们的童子,童子们分工有序,有的负责倒酒,有的负责把酒具从水里取上来,还有的在照顾沉醉不醒的人,他们的面部表情生动活泼,看上去非常喜欢这场有趣的聚会。传世品,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此幅《兰亭序》图卷是现存最早的兰亭全图,它不仅是古人兰亭修禊的直观史料,也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具有弥足珍贵的 历史 价值,国宝级文物。

此图纵40.6厘米,横33.8厘米,绢本设色,画作以花青、赭石、藤黄为主要色彩,通过明暗烘托以增强立体感和空间感。画中六位斗茶者皆头扎皂色裹巾,上穿齐膝白色或青色襦袄衫,下着白裤,其中三人脚穿草鞋,一人脚穿蓝色布鞋,还有一老者赤脚,再现了宋代“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中的小街商服饰。这些人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提着茶瓶倒茶,有的边提茶瓶边夹炭理火,有的端茶于嘴边细细品茶,有的手提茶盏似乎在交流着什么。传世品,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此图中描绘的十分热闹的街头巷尾斗茶情景,在生动展现着宋代斗茶风气之盛的同时,也充分反映了宋代独具特色的斗茶文化和市井生活,为南宋风俗画的代表作之一,国宝级文物。

此图纸本,色为白灰,画心保存完好,纵长74.3厘米,横宽33.1厘米。图卷每幅都独立成画,在每幅画右侧用唐代写经体书写九歌原文。书法气势豪放,刚柔相济,笔笔力透纸背。图卷共钤有明代内务“典礼纪察司印”、“大籁阁”、“乾隆御览之宝”等收藏鉴赏印章12方。长卷中所绘人物采用白描笔法,衣纹用叶描,面部用游丝描,施以淡墨。笔触流畅,苍劲有力。人物神态除湘君、湘夫人外,都极度悲伤,体态羸瘦。《九歌图》长卷序列为:东君,太阳神,是楚人祭祀太阳的颂歌;河伯,黄河之神,至战国时代人们把各水系的河神统称河伯;湘夫人,汉水之神,和《湘君》是姊妹篇,画中人物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大司命,掌管人生死离合寿命之神;少司命,是主宰儿童命运的女神,画中为一年轻貌美的女神;云中君,云神,在神话中云神名叫丰隆,又名屏翳,为一男性;湘君,湘水之神,画中描绘了美丽的湘夫人思念湘君的那种临风企盼,因久候不见湘君如约聚会而产生怨慕神伤、失望、怀疑、埋怨的复杂感情;山鬼,山神,即是巫山女神;国殇,战神。清宫旧藏,后被流出宫外,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此图直面隐于《九歌》文字中的情怀,并以其特有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来,承载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思,是一件艺术价值和 历史 价值兼备的珍品,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人民生活的各种情况,堪称不可多得的盛世之作,国宝级文物。

此虎印全称为管辖科尔沁左翼郭尔罗斯后旗扎萨克印,成正方形,银质,边长10.5厘米,通高11厘米,厚3厘米,印背有一蹲坐的虎形大纽。印文右为满文楷书,左为蒙文楷书,汉译均为:“管辖科尔沁左翼郭尔罗斯后旗扎萨克印”。此印背右面刻满文,左面刻蒙文,汉译皆同印文。印侧右刻满文,左刻蒙文,汉译均为:“康熙二十五年四月”;前后两侧各阴刻满、汉楷书,汉译皆作:“礼部造”。此印印背、印侧的文字仅能识别,已不能传拓,且印的四角皆有磨损,可能因长期使用而造成。传世品,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此印的出现印证了清朝当时已对科尔沁行使了有效管辖,是中华大家庭各民族世代友好、和谐相处的象征,更是清王朝治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历史 鉴证。

此图全长18.2米、宽0.52米,画心长15.1米、宽0.485米,长度近乎为清明上河图的3倍,较徐扬的另一幅洪篇巨制——《姑苏繁华图》长出近3米。其中所绘汉维各族人物近400名,马匹200多,骆驼、羊、牛等牲畜百余头,此外还有众多各色建筑、桥梁、山川、树木、河 流等等。 画上钤有“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等10方清宫廷内府印。此画以采玉为主题,卷首至卷尾描绘了嘉峪关至新疆和田之间运送和田玉以及和田河中采玉人采玉等场景的画面,沿途各地山川地理、奇阙险隘、车马行旅、水草牧放、河西坦途、天山外风光、汉族、维吾尔族等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景况尽收画中。令人瞩目的是卷尾部分,远处昆仑山高耸挺拔,近处采玉人在和田河中采玉,河岸上则是穿着官服的清朝官员在监督采玉人采玉。清宫旧藏,后流出宫外,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此图画面主题突出,布局构图合理,用笔苍劲,画线一丝不苟,用笔巧密而精细,是一幅内容丰富、人物生动的 历史 地理风俗画,是清乾隆年间的现实主义艺术佳作,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人民生活的各种情况,是一件艺术价值、 历史 价值、文物价值兼备的珍品,堪称不可多得的旷世杰作,国宝级文物。

徐扬,江苏苏州人,字云亭,工绘事,擅长人物、界画、花鸟草虫,画梅既苍劲又秀雅。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南巡至苏州,进画,得以供奉内廷,受艾启蒙、贺清泰影响,写实功力益深,画出了《姑苏繁华图》、《乾隆南巡图》等 历史 画卷。他的绘画继承了《清明上河图》等艺术形式,以散点透视法来描绘山水城池,把现实主义手法运用于绘画之中,其意义更大。传世作品有《乾隆南巡图》、《姑苏繁华图》、《京师生春诗意图》等。

大清乾隆雕塑鲤鱼跳龙门值钱吗?

底款是大清乾隆年制吧,篆体字,一般被称为乾隆孝粉系列,材质为树脂加石粉,倒膜压制而成,说白了就是个塑料疙瘩,没什么价值,算是现代工艺品吧,成本价十几元,经常被骗子拿来作为街头行骗道具使用。

鲤鱼跳龙门石墩子放家门口哪个位置最佳?

我觉得鲤鱼跳龙门,石墩子放家门口啦,位置最佳 其实放在自己家的大门左边,右边都可以 根据个人的喜欢吧,当然每个地方的风俗不一样,你可以看看你们那里 有没有一定的规定?有会增加,你回来的话没有的话,就根据个人的喜好 摆放也可以

玉珠断了,可以修补么

玉器收藏者、爱好者,把玩精雕细刻的玉器,一般都很小心。但也有有人以为玉的硬度高,牢固而不会破裂。其实,玉跌落在地上,有时表面看像无损伤,实际上已含裂纹,只是一情况下这种裂纹非常细微,肉眼不易察觉而已。皮后若再发生碰撞,隐患暴露,骤然断,那时就悔之莫及了。

玉器破损,其价值大减,当然可惜。所以中国古代就有对破损玉器在修复的,从出土文物的玉器件考证中,我们发现每一时代均有修复之例。这里之所以作专门介绍,一是请收藏者在选购玉器时务必注意,不要把修复过的东西视作完美无缺,以致受骗上当;二是遇到坏了玉器,虽然自己无法修复,但对如何修复,心中也好有个底。

玉器的修复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一分为二 有些玉器碰坏后,设计师、雕刻师总是根据其破损情况,部析它原来的造型,经过一番巧思,然后在原件基础上巧妙分割,一分为二,把原来的雕件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或关连的小件。这样的修复,因为一般不作大的舍弃,所以减少或弥补了原来的损失,甚至修复后的玉器价值,有时还不逊于原件。

前些年,笔者看到一位收藏家居室里置放着一件玛瑙巧色雕刻《福禄寿星》,由红色的蝙蝠、花色梅花鹿、仙桃及寿星老人等几个雕刻形象组成,非常引人注目。后来再去看时,案几上放着《寿星祝福寿》和《梅花鹿》,《福禄寿昨一》却不见了。仔细观察之后,才知道原件被主人不小心碰落,导致小鹿脱体,并且跌断了一只前腿。当时主人很心痛。后经重新雕琢才变成两件互为独立的单独作品:由原来的老寿星、大红桃和蝙蝠组成《寿星祝福寿》;虽一件梅花鹿断了的前腿被修改为缩腿待迈,也很自然,鹿的周围再雕以小草、杂石,仍经人以完整的感觉。

高绿色翡翠挂件很珍贵。也有收藏者把玩不慎而跌坏的,结果修复后成为一对二件别有特色的耳坠。

前不久,上海玉石雕刻厂修复了一件《鲤鱼跳龙门》的翡翠摆件。这摆件原由鲤鱼、龙、龙门、水浪、杂草等组成,题材完整,立意明确。由于碰裂了一条鲤鱼和水浪、杂草,原有的主题不复存在。修改后成为《鲤鱼吉祥》和《双龙戏珠》独立的两件作品。

白玉《和合二仙》由个小仙童等组成,碰裂后修复为两件《刘海戏金蟾》也有巧夺天工之奇。

以下是修复成一组互为关联的组合作品:

白玉《五子登科》取材于《三字经》,它的内在涵义是“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原件由一老者和五个孩童组成,也有用五只小鸡等可爱小动物作喻。因为它不是一整体,而有五个形象出现在空间,所以容易损伤。玉器雕刻师经手的修复件,此类为众。“:五子登科”被碰撞后,往往只掉下一孩童,修复时雕刻师傅采取的办法之一就是把其他四小孩也雕琢开来,成为各自独立的雕刻件。然后,用红木底用玉石等把它们连起来,这样便又组合成原来的五子登科图,其艺术表现力不逊原件,只是加了底座而已。

2、金玉镶嵌 金平镶嵌在珠宝首饰行业里是一种普遍使用的工艺,例如嵌宝戒指、钻石戒指、嵌宝项链挂件、嵌宝耳饰等等。金玉镶嵌,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小说《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之说,那是吉祥的征兆,况且金玉、金石都非常名贵,在色彩上的搭配也十分和谐。所以,古今中外金玉镶嵌的器皿、饰件始终受到青睐。

金玉镶嵌既是一种传统工艺,作为一种技巧又被运用到玉器的修复上,例如翡翠、白玉手镯,原本都是光洁润圆的整体,只有被撞碰折断才会出现圆环上包一段金箍。有些损伤的玉器、翡翠饰品,经过镶嵌,甚至可以达到完美精致,不露一丝缺陷的程度;它的伤痕、裂痕被华美的雕金外表和金玉统一和谐的组合完全掩盖。我们曾经在古玩商店看到一件明末清初用高绿翡翠雕 琢的龙凤烟嘴,传说这曾经是一位老将军的随身用品。由于年久变迁和战乱 ,其嘴尖部碰失一块。老将军很懊恼,召来几位玉匠商量如何修缮,当时提出两个方案,其一是重新整修后,烟嘴变短,整体形象不成比例;其二是在烟嘴、烟头两端嵌金,既维持原件的大小尺寸,又不影响使用。老将军支持第二个方案。结果,这件昂贵的玉器被修复为金龙头、金凤嘴,色调和谐,且不露半点修缮痕迹,仍不失稀世珍品的风貌。

3、重新修整 这是以掩饰、弥补玉器破损为前提,而别具匠心进行的重新创作。

艺术大师们从长艺术生涯中,创造和积累了多种绝妙的应变补救、重新修整的方法,如“去高补低”、“去肥补瘦”、“以坏补坏”、“以破补破”等等绝技。七十年代初期,我们看到过一件巧雕白玉蟹盆,是件难得的佳作:盆是白色的,蟹壳为桔红色;盆质细薄透光,螃蟹生动逼真,雕 琢十分精致。可惜盆底有一被穿戳的小洞,显然是遭意外戳击而致,这样整体作品价值骤然下降。后来放到艺术大师面前,艺术大师仔细琢磨后,突破常规,将白玉盆变成了“藤条”编制的扁篓:煮熟了的蟹 放在“藤条”编制的工艺器皿上,民俗氛围更为浓郁,也合情合理,并且不留一点修改的痕迹,这在当时玉雕行业中传为佳话。

重新修整法在当今的雕刻业应用也很广,但设计雕刻师的度却是很高的,因为它没有一个可遁的规律,只能视作品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要出奇创新,不留破绽,相当不易。

4、断口粘合

玉器断裂 ,在近代也有用粘合法进行修复的。修复得好,甚至能“以次乱正”。台湾收藏家李更夫老先生曾经介绍过这方面的事例。有一年,他在香港市场上买到一件质地相当不错的商周玉琮,呈淡黄色。回家以后过了一阵子,用放大镜仔细去欣赏,发现玉琮的一角有贯穿的裂纹。李老先生把这玉琮放在滚水里煮。经沸水一煮,这玉琮便显露原形。原来这是一件用胶水粘合的破损玉琮。高温之下原先补胶处失胶。于是玉器重又破损,露出破绽。

一般来讲,玉器破损后考虑到一分为二的修整不合算,不称意,或者不能重新雕琢,才会想到粘合。这种粘合方法的大致操作过程是:先将裂面仔细清扫干净,再用高效粘合剂(聚醋酸乙烯浮剂或环氧基树脂)均匀地涂于其上,然后细心地对准原来的部位,用力粘合,挤出裂口的粘合剂,再用丙酮擦除,粘合剂凝固的过程中,最好用胶带固定,或以重物压住,以免错位。

5、缺处添补 玉雕佩挂件不慎跌落,也有不断裂而只碰缺一小块的,但毕竟“破相”了。于是人们想到如何为它“整容”,其办法就是添补。添补的方法有二:一是填补,年前,有位朋友让出一件明代蝉饰,花生壳般大小,羊脂白玉质,雕镂细腻而传神,不失为上品。但放在荧光灯下,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瑕疵”终究还是被抓住了,在蝉饰的背面接近翼根处,发现有填补的痕迹。

玉雕的填补,一般都用合成树脂掺滑石粉,涂于缺失部,以塑刻方式修饰。为了使修补部位的颜色与其周围玉器的颜色相一致,先要用修复玉器的同种、同色原料研磨成粉末,如孔雀石、青金石等;也有用相同颜色的原料调于填料中,然后再填补。

上述蝉饰的填补没有用合成树脂,它是以封蜡调配色料充填,然后用烧烫的小刀抹平蜡面,稍作抛光即成。由于缺块细小,所以很难察觉。

除了填补,还可新补。有些玉器长年置放,不经心之时,丢失或碰落其中一个很微小却是关键的“零件”,于是造成残缺不全之感。弥补的办法是重新制造一个与玉器上一样的“零件”,用合成树脂滑石粉补剂或当今科学的替代剂,翻模注出或用高温吹氧衔接的办法,衔接到缺失的部位。由于“零件”细微,放上去倒也能“滥竽充数”。

上海有一家旅游购物商场,它的橱窗柜里陈列着一件链条或水晶六角莲花灯,雕 琢精致,造型称重大方,三根长型的链条尤其引人注目:每根18节,节节大小均匀,从顶盖自然地挂到六角莲花甁的肩上。一天玉石雕刻厂有位老先生陪同外宾前去参观,也对该作品赞叹不已。当营业员把这件作品来让这位老先生仔细品赏时,在放大镜下便发现其中有根链条是用“缺处添补”的办法重新修饰过的,并非“原汁原汤”。

在这种情况下,这作品就失去原有的价值了。一般来说,运用这种做法在经济价值上虽失去很多,但在艺术欣赏上仍可保留原来的大部分面貌,也称得上在无法可施时采取的一种方法。

系转载。

黏合的玉器,会大打折扣,听说,如若玉碎了,就用一块红布包好埋到地下,可避邪。

关于黄铜鲤鱼跳龙门摆件和鲤鱼跳龙门木雕摆件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