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关于黄铜是谁发明的的信息

也是最早冶炼、使用黄铜的国家。说明至少在公元3世纪我国已具备了炼制黄铜的技术,对于冶炼黄铜的方法有不少记载。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也谈到冶炼黄铜的方法“首先切明确我国古代铜及铜合金的概念以及黄铜产生的年代。我国古代铜及合金大抵可分为红铜、青铜是、铜、黄铜几种”这种真正意义上的黄铜出现是较其它几种铜合金晚得多。这是金属锌的使用比铜、铅...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黄铜是谁发明的,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最早冶炼和使用黄铜的国家是哪个国家?

中国不仅是最早冶炼和使用青铜的国家,也是最早冶炼、使用黄铜的国家。宋代李叻等编著的百科全书《太平御览》中,引用了三国时钟会的《刍荛论》中的一段话:“稗早像稻身,俞石像金子。”所谓俞石,是我国古时对于黄铜的称呼,这一记载,说明至少在公元3世纪我国已具备了炼制黄铜的技术。

到了唐代,冶炼黄铜的规模已相当大了。根据《唐书·食货志》记载,玄宗时候,全国有99座炼铜炉,每座炉子每年铸钱3300串,使用21200斤黄铜。这些数字已很令人吃惊。

唐以后的著作,对于冶炼黄铜的方法有不少记载。宋人崔方在他的《外丹本草》一书中写道:“用铜一斤,炉甘石(即菱锌矿)一斤,炼之即成俞石一斤半。”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炉甘石大小不一,赤铜得之,即化为黄,今之黄铜皆此物也。”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也谈到冶炼黄铜的方法,在所有著述中最为详尽。

最早的黄铜铸币哪个朝代?

要讨论我国黄铜铸币产生的年代,首先切明确我国古代铜及铜合金的概念以及黄铜产生的年代。我国古代铜及合金大抵可分为红铜、青铜是、铜、黄铜几种。红铜亦称纯铜或紫铜,其硬度低、熔点高,有较好的延展性。青铜是指铜锡合金或铜锡铅合金,因其锈色青绿而得名。白铜则指的是铜镍合金或铜砷合金,其色泽银白而被外国人称为“中国银”。黄铜则是指铜锌合金,因其色金黄而得名,它其有较高的硬度和较强的耐麻磨性,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铜合金。以上几种铜及铜合金都是古人以观色来命名的,缺乏一定的科学性。”黄铜”一词最早见于西汉东方朔所撰的《神经.中经》:“西北有宫,黄铜为墙,题日地皇之宫。”这种“黄铜指的是何种铜合金,待考。但是“黄铜”一词专用于指铜锌合金,则是到了明代,其记载可见于《宣德鼎彝谱》。这种真正意义上的黄铜出现是较其它几种铜合金晚得多。这是因为黄铜中的锌的获得比较困难,氧化锌在950℃-1000℃的高温下才能较快的被还原成金属锌,而液态锌在906℃时已经沸腾,所以还原得到的金属锌以蒸气状存在,在冷却时发生逆转,蒸气锌为炉中的二氧化碳再氧化成氧化锌,因此要得到金属必须有特殊的冷凝装置。这是金属锌的使用比铜、铅、锡、铁的使用晚得多的原因,,也是黄铜铸币出现较晚的原因之一,但是在姜寨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含锌量超过20%的黄铜片和黄铜管①,山东胶县三里河龙山文化的地层中也曾出土两种黄铜锥②,显而易见这些黄铜器物的出现,并不是说明人们在史前就掌握了黄铜的冶炼技术,而且说明这些史前的黄铜是人们利用铜锌共生矿无意识获得的③,商周时期的铜器含锌量都很底,一般都在10负2次方(由于计算机打不出来,所以用文字说明)数量级④。西汉、新莽的钱币中有极个别的铜锌合金钱,其中有的钱币锌的含量达到7%⑤,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黄铜铸钱产生于西汉新莽之际。因为这些铜锌合金是极个别现象,其含锌量又普遍较真正意义上的黄铜含锌量30%-40%要小得多。所以我们认为这些含锌的铜钱是由于炼铜时使用了铜锌共生矿时产生的。据对有关矿山进行调查后发现,山东的昌潍、烟台、临沂及湖北等地都有资源丰富的铜锌共生矿,这样就使冶炼后铜含一小部分的锌。至于我国古代早期人们有意识冶炼黄铜的年代应当在五代---北宋时期,是人们在能够制作金属锌以前,由炼丹士发明的。他们长期以炉甘石(菱锌矿)与红铜合炼而制得的含锌量较高的黄铜,我国古代曾称这种合金叫人造“鍮石”。有关这种合金炼制办法的文献记载恰在北宋初年,宋代丹经《诸家品神丹法》载:“日华子点庚法,百炼赤铜一斤,太原炉甘石一斤,细研,水飞过石一两,搅匀,铁合内固济阴干。用木炭八斤,风炉自辰时下火,煅二日夜,足冷取出,再入气炉内煅,急扇三时辰,取出打开,去泥,水洗其物,颗颗如鸡冠色,每一钱点淡金一两成上等金。”这是说用炉甘石和红铜、木炭混合,密封烧炼,所得黄铜可和黄金配置“上等金”。依据此法用炉甘石制备黄铜在宋代已经相当普通。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一一记载大中祥符年间“于京师置局制造,化铜为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一也说大中祥符二年民间多熔钱点药为鍮石。《宋史.食货志》记载天禧三年及崇宁三年屡禁民间私铸的拥有鍮石器物。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肯定黄铜在北宋年间已经生产。但是限于当时的生产水平,黄铜铸仍然十分困难,且耗费较大。宋崔昉撰《外丹本草》:“用铜一斤,炉甘石一斤,炼之即成鍮石一斤半。”这就说明当时冶炼黄铜成本很高。正是因为当时黄铜辅导难度大,加之其色泽金黄光灿美丽,而且大都用于制作高级工艺品⑥,并非用于铸币。在对北宋铜钱成份化验表明,锌在铜钱中含量普遍低于1%,赵匡华等分析了193枚宋代铜钱,锌在铜钱中含量达到0.1%以上仅13枚,其中达到0.2%以上的仅2枚,达到0.55%的仅1枚(元符通宝),这便是最高含量的了⑦。而日本人水上正胜分析的119枚北宋铜钱⑧和戴志强所分析的62枚北宋铜钱⑨中,含锌量超过0.1%的仅9枚,其中最高的只有0.66%(皇宋通宝)。可见北宋时期虽然可以冶炼,但由于冶炼水平低下,所得黄铜并不用于钱币铸造。我国真正由官府主持铸行的黄铜钱币的年代应是在明代嘉靖年。按《明会典》上记载,及到嘉靖年间,工部所属钱局已经大量使用倭铅铸造黄铜钱。其中倭铅指的是金属锌,这一点已经在《宣德鼎彝谱》中被证实。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凡倭铅古书无之,乃近世所立名色。”说明锌的出现应是在明代。书中又说:“凡铸钱每十斤,红铜居六、七斤,倭铅居四、三斤,此等份大略。”这进一步说明我国使用黄铜铸币是在明代掌握炼锌技术后开始的。综上所述,我国古代早期的黄铜制品及部分含锌铜钱,是古人在利用铜锌矿炼铜时无意识获得的,其中的锌当属于杂质范畴。五代至北宋时期,人们已可以利用炉甘石与红铜炼制黄铜,但是用此方法炼制黄铜成本高,耗费大,因此这一时期黄铜并不作为铸钱材料。真正用黄铜铸钱,是明代锌冶炼技术被掌握后,有历史记载的时间,则是嘉靖年后。①半坡博物馆《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8年②《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发掘简报》见《考古》1977.4③孙淑云等《中国早期铜器的初步研究》见《考古学报》1981.3④华觉明《中国古代金属技术---铜的铁造就的文明》大象出版社,1999年⑤章鸿钊《再述中国用锌之起源》见《科学》9卷7期⑥、⑦赵匡华等《北宋铜钱化学成份剖析及夹锡钱初探》见《自然科学史研究》1996(3)⑧日本函馆市立博物馆、市教育委员会《函馆志海苔古钱---北海道中世纪窖藏古钱的报告》1973⑨戴志强《北宋铜钱金属成分试析》见《中国钱币》1985.3

黄铜是什么时期出现的?

黄铜是公元前一万年至公元前九千年出现的。

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铜制品主要是在西亚,如伊拉克的札威·彻米地区,发现有铜装饰品,年代大约在公元前一万年至公元前九千年;伊朗西部的阿里·喀什地区也发现过铜装饰品,年代为公元前九千年至公元前七千年。

土耳其南部的恰约尼遗址出土过铜针、铜锥,年代约为公元前八千年。这些铜制品都是天然红铜的打制品,不是通过冶炼矿石得到的铜。

从利用纯铜,到冶炼铜矿石获得纯铜,再到冶炼出青铜合金,人类经历了相当漫长的一段摸索时光,就好比是魔法世界里用铜一点一点地打造一个闪闪发光的时空隧道。

扩展资料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冶炼铜发现于中国的陕西。1973年,在陕西临潼姜寨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块半圆形黄铜片和一块黄铜管状物,年代测定为公元前4700年左右。

值得指出的是,最近在上海光源,采用X射线荧光面扫描分析,发现姜寨黄铜片不同区域的锌含量差异显著,而铅元素呈零星点状分布,其特征与固态还原法制备的黄铜完全相同,从而证明先民在使用天然金属与发明金属铸造之间,都曾采用热煅法或固体还原法冶炼金属。

我国最早用黄铜铸钱开始于明嘉靖年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铜

青铜器是谁发明的?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中国古代有什么伟大的发明创造

1、地动仪

地动仪是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传世杰作。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 。

2、指南针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磁石磁性认识的结果。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指南针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和占卜与看风水时确定方位。

3、造纸术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

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古代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4、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北宋庆历间(1041年-1048年)中国的毕升(970年—1051年)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江苏南京、无锡、苏州等地得到较多的应用。

5、火药

火药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类爆炸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古代炼丹家们利用早在汉代就已掌握的金石药物硝、硫,经过长期的炼丹实践,至迟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以前便已发明了火药 ,并在五代末北宋初用以造出纵火用的火药兵器。

经宋、元、明各代,火箭、火毬(火聤)、火铳等各种火器已达到成热的程度。火药的发明对世界科技的发展曾起重大作用,现代黑火药就是由中国古代火药发展而来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动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指南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造纸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活字印刷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火药

最早冶炼和使用黄铜的国家是哪个国家

由于冶炼铜技术出现在人类有文字记载以前,所以肯定不会有文字记载流传至今。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只能依靠世界各地的考古发现。

最早冶炼和使用黄铜的国家应该是中国。虽然考古发现中东很早就有铜饰品出现,但那是天然铜,迄今为止,中国宝鸡的姜寨遗址发现的铜饰品是世界最早的冶炼铜,距今约七千年。

冶炼铜出现的一个首要条件是:必须有相当发达的制陶业。人类肯定是在用火的过程中慢慢发现烧结的泥土有些特殊的性能,然后才慢慢有意识地发展出制陶业的,而这种发现又与农业定居有着莫大的关系,在不断迁徙的游牧时代,今天这里生一堆火,明天又到了那里再生一堆火,这种模式是不会有这种发现的。所以,冶炼铜的发现应该是在农业和制陶业相当发达之后才出现的,而据考古发现,只有中国才有如此连续的农业制陶业考古遗址。

就我国文字的特点而言,古代中国人首先认识的金属应该是金,其次是铜,而且最先出现的一定是黄铜而不是现在所认为的青铜!因为,“铜”就是“同金”,与金子一样的金属,所以,不可能首先发明青铜,一定是首先发明黄铜,我国的文字才能用“铜”字来表达这种金属。我国古人在偶然发明了黄铜的冶炼之后又偶然发明了青铜的冶炼,由于青铜的冶炼比黄铜的冶炼更容易,所以青铜就后来居上了,黄铜的冶炼工艺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失传,到明朝时才真正掌握了黄铜的冶炼技术,用于铸造铜钱。

黄铜的冶炼难度完全可在中国的文字里感受到体会到!黄铜主要是铜锌合金,青铜主要是铜锡合金。看,“锌”——要得到这种金属真的要经历千辛万苦的,“锡”—— It's easy!分分钟就搞定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冶炼黄铜的难度要比冶炼青铜的难度不知大了多少倍!

黄铜是谁发明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黄铜是谁发明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