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的“宗人府”是干什么的?
现今满屏充斥的大辫子清宫剧,在给我们带来审美疲劳的同时,也将很多词语变成了网红名词,比如配享太庙、世袭罔替、慎刑司、宁古塔、宗人府等等。接下来,我们着重聊一聊“宗人府”,看看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机构和单位。
“宗人府”虽然成名于清朝,但它并不是满人所创设的,而最早是由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所创建。太祖皇帝建立明朝后,对于朱姓子弟极其优渥,封王封侯者比比皆是。为了对于这一庞大群体进行管理,他专门成立了负责管理皇室和宗亲的事务性机构,称为宗人府。
对于宗人府的具体职责,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大类:
一、撰写和记录帝王的丰功伟绩,多有粉饰太平的成分在内,有时也会评论功过得失;
二、收集皇室内部和各支宗室的陈情意见或者不法过失,及时向皇帝本人进行汇报;
三、掌管皇室的名册,记录宗亲子女的名字、生辰、祭祀、爵位、婚嫁、死葬、谥号等事项;
四、按照帝王的指示,训诫、奖惩、分派、教育、圈禁在册的宗室亲贵和子弟;
五、其它未及言明的宗室内部相关事务。
宗人府虽然最早在明初设立,但它的起源却可以追朔到秦朝时期,当时称作“宗正”,只负责掌管皇室的杂务。因为处于封建社会初期,君主专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程度还不深,那时的“宗正”只是一个没有明确职责和太高官阶的文臣而已。
到了西汉时期,随着君权的加强,尤其是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逐步扩大了宗正的管辖范围和职权。不过,那时的宗正更多是为了向刘氏宗亲提供享受特权的机会,为了维护统治阶级上层的稳定,多以奖为主,几乎不涉及罚。
之后,历朝历代对于“宗正”的职能和权限都有所变化,但总体上是在不断赋予更多的权力。直到明洪武三年,太祖朱元璋新设立了“大宗正院”,成为了日后“宗人府”的前身。
在1389年时,大宗正院被正式更名为宗人府,完全脱离了六部的监管。不过,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权后,他逐渐认识到宗室强权对于皇位的隐患,于是将宗人府的大部分职权交由礼部来负责,将其变成了一个虚职机构。
明朝统治终结后,满清入主中原。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满人在思想、政治和文化体系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所以他们沿用了前朝的许多制度和机构,而宗人府也被保留了下来。
清朝前期,对于宗人府的各项权限不断加强,尤其是惩处的权力。而且,除了管理皇室的内部事务外,宗人府还被赋予了管理所有八旗贵族的权力。最关键的一点,它是独立于所有司法系统以外的,只对皇帝本人负责。
出于维护皇权和政治斗争的需要,皇室内部或者宗亲贵胄有时会被皇帝问罪,甚至还会被宗人府进行关押或者圈禁。当然,能有资格进宗人府被关押或圈禁者,必定是皇亲国戚,不仅不会受到刑罚,而且居住条件也颇为的优越。
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正式下诏退位,宣告了统治中国276年的满清王朝灭亡。与此同时,“宗人府”也一同消失在了浩渺的历史长河中。
合金扣和铜扣区别?
合金扣于铜扣的差别:合金压铸成型方便,可以做很多款式,电镀方便,可电镀各种颜色,一般滴胶做仿珐琅工艺;铜成型技术受限制,溶点太高1000度,压铸成本高,但是用铜做基材可以烧真珐琅也就是景泰蓝那种,档次高单价也高。
清未民初的一个铜扣,上下是广丰二字,左为阴阳鱼图案,右边是五星,这是反面图案,一会再给你上个正面图?
您的问题,清未民初的一个铜扣,上下是广丰二字,左为阴阳鱼图案,右边是五星,这是反面图案,是大开门的老的真品;有一定收藏价值的,一定要好好保存!
我家有一个铜纽扣是在田里我出来的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值不值钱?
铜质纽扣,真品是晚清民初时期的风格,喜欢就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
铜皮带扣头生锈了怎么处理?
1.皮带扣生锈了可以先准备一个磨银棒。
2.在把生锈的皮带扣拿出来。
3.把磨银棒放平用左手固定住,在磨银棒上面磨生锈的皮带。
4.使用磨银棒之后皮带扣就没有锈迹了。
也可以用除锈剂,如果没有可以拿到洗衣店里去处理一下,如果是铁的是不可能不生锈的,所以要小心使用,最好不要弄到水。
清朝皇室属于八旗中的哪一旗?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皇室的范围也比较广,如果把皇室只定义为皇帝的家人,那么皇室就包括:皇帝、皇后、太后、嫔妃、公主、阿哥等等。
当然如果皇室只是指的皇室家族和宗亲,那么皇室里的人就有王爷、郡王、贝勒、等爱新觉罗的孙子。
所以要问清朝皇室都是属于八旗中的哪一旗,只能说哪一旗都有,皇帝不属于任何一旗。
清朝是生活在东北地区白山黑水的女真族建立的,最早的时候东北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分。
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有一个叫努尔哈赤的年轻人,因为父亲和祖父被明军误杀,于是他开始用先父留下的十三副遗甲起兵,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成为明朝在东北的主要对手。
努尔哈赤之所以在很短时间内统一女真各部,得益于他的八旗制度,其实所谓八旗制度就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目的就是把女真人编制在一起,平时打猎生活,发生战争随时转为兵。
由于女真人平时经常打猎,骑射本领很强,所以这样编制起来的女真人战斗力很强。
努尔哈赤规定女真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固山在满语中就是指的“旗帜”,所以努尔哈赤创建的军事制度称为八旗。
最初努尔哈赤只有一旗兵力,后来又陆续创建了其他各旗,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又完善了八旗制度,创建了汉军八旗、蒙古八旗,从那以后,八旗制度正式形成,而满人每个都是有旗籍的。
顺治帝入关后,八旗进入内地,开始了圈地活动,八旗子弟也成为了贵族,由于八旗子弟的人口爆炸式增长,八旗子弟的生计问题一直困扰到清朝灭亡。
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上三旗都是地位高的皇室,而下五旗都是一般的贵族,而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八旗从努尔哈赤到顺治帝,经历了数次的改色和混编。
顺治帝亲政后,为了防止八旗旗主左右皇权,直接把八旗中最强的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全部抓在自己手里,皇帝成为上三旗的旗主,并且顺治帝规定上三旗只有皇帝一个王。
这样一来,其他的皇室只能到下五旗,所以上三旗的皇室宗亲并不多,只有下五旗的才是真正的皇室宗亲。
顺治帝规定上三旗由皇帝掌握,剩下的五旗则是由开国时的八旗旗主后人掌握,就像正红旗都是礼亲王代善的后人掌握,镶白旗则是由肃亲王豪格的后代掌握,镶红旗则是克勤郡王岳托掌握,正蓝旗则是由豫亲王多铎掌握,镶蓝旗则是由郑亲王济尔哈朗掌握。
当然上面的这些只是指的旗主,至于皇室的人,则是哪个旗的都有,皇室家族其实不在上三旗,不代表着不尊贵。
因为上三旗和下五旗对于旗人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只是对于包衣佐领有区别,上三旗的包衣佐领下人都是为皇帝服务的,下五旗的包衣佐领都是为王公服务的,所以就是当谁的奴才问题,对于旗人没有这个烦恼。
下面一个个说一下清朝皇室都是在哪个旗。皇帝
清朝初期,皇帝一般是掌握两旗兵力的,就像努尔哈赤,他掌握两黄旗,所以不能确定这时的努尔哈赤是哪个旗,并且满人没有入关时,旗籍还没有固定下来,八旗旗主之间经常变换,旗色也经常改变。
皇太极没继位时,他还是正白旗的旗主,结果他登基后,自己的正白旗变成了正黄旗,所以清朝入关前旗色经常变。
可能旗下的旗民今天还是正黄旗,明天就变成了正白旗,这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皇帝是掌握两黄旗的,因此皇帝不属于哪一旗,他是特殊的,因为他掌握两旗人马。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掌握大权,八旗又进行了改色和混编,旗主也在一直变化,但是顺治帝亲政后,八旗旗主算是定了下来。
顺治帝因为幼年被多尔衮欺负,他深知八旗旗主的厉害,因此为了掌握大权,顺治帝亲自掌握了多尔衮的正白旗,加上自己的两黄旗,顺治帝掌握了三旗兵力。
即使这样顺治帝仍然不放心,他把两黄旗和正白旗定为了上三旗,表示上三旗的一直由皇帝统领,上三旗没有其他王,皇帝是三旗总旗主。
所以顺治帝以后的皇帝都是上三旗的旗主,皇帝也就没有了旗籍,因为他不属于哪一旗,他掌握三旗,至高无上。
至于有人说镶黄旗是头旗,皇帝的旗籍在“头旗头参领头佐领”里,所以皇帝一家在旗籍上是“镶黄旗满洲第一参领第一佐领”的人。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皇帝不可能在哪个佐领下,更不可能服从哪个佐领的管理,所以皇帝是没有固定旗籍的。
皇后
清朝的皇后一般都出身比较高贵,很多皇后都是满洲正黄旗或者满洲镶黄旗的,清朝入关前旗籍比较混乱,皇帝为了安抚蒙古,有很多蒙古族的皇后,所以不属于哪一旗。
但是顺治帝以后,从康熙皇帝开始,国家已经大一统,清朝皇帝再也不需要娶蒙古女子了,这样皇后的出身都比较高。
例如,康熙皇帝一共有四个皇后,其中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是满洲正黄旗人、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是满洲镶黄旗、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是满洲镶黄旗、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一开始是满洲正黄旗包衣,后来抬入了满洲正黄旗)。
通过康熙皇帝的皇后就说明,一般皇后出身都是正儿八经的两黄旗人,即使有个别不是两黄旗人,也会通过抬旗进入两黄旗人。
后来乾隆皇帝的皇后也有过抬旗的情况,比如乾隆的第二任皇后那拉氏本来是镶蓝旗人,后来被乾隆抬进了正黄旗。乾隆的第三任皇后魏佳氏,也就是嘉庆帝的生母,也是从正黄旗包衣抬到了镶黄旗。
当然,除了两黄旗,还有正白旗的皇后也出现过,比如道光帝的母亲就是正白旗的。
所以,清朝的皇后不管是后来抬得也好,还是原来就是也好,最后都是上三旗人。
太后
清朝的太后其实可以参考皇后,因为皇帝的皇后如果可以活到皇帝驾崩,都会成为太后,因此太后的旗籍应该也和皇后一样,都是上三旗的人。
当然清朝前期的不算,毕竟孝庄这样的是蒙古人,不是属于哪个旗的。
皇帝的嫔妃
这个就不好确定了,前面说了皇后如果不是两黄旗的人,都会被皇帝抬旗,抬到两黄旗,但是嫔妃就不会这样好运了。
皇帝的嫔妃,除了皇帝比较喜欢的,会恩宠抬旗,而一般的嫔妃之前是什么旗就一直是什么旗。
有人问,难道嫁给皇帝不自动进入上三旗吗?这个还真不会,原因很简单,皇后有的都需要抬旗,更何况嫔妃。
以乾隆皇帝的嫔妃为例,他的5位皇贵妃基本上都抬旗了,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就从镶黄旗包衣抬到了镶黄旗人、淑嘉皇贵妃金佳氏从内务府包衣抬到了满洲正黄旗、纯惠皇贵妃苏氏入了正白旗、庆恭皇贵妃陆氏入了镶黄旗。
但是乾隆其他嫔妃,有的就没有这个机会了,例如循贵妃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她没有被抬进两黄旗。
所以清朝皇帝的嫔妃,真是哪个旗都有,汉军旗和蒙古旗的也有。
皇子
清朝的皇子在清朝前期,分到哪个旗的都有,比如太祖努尔哈赤的子孙:
镶红旗:褚英子孙、代善第二子岳讬子孙、阿济格子孙;
正红旗:代善子孙(除岳讬一支外);
正蓝旗:阿拜子孙、阿巴泰子孙、赖慕布子孙、多尔衮子孙、多铎子孙;
正白旗:汤古代子孙、塔拜子孙;
正黄旗:巴布泰子孙;
这就说明努尔哈赤的子孙在哪个旗的都有,当然皇太极作为皇帝,还是不属于固定的哪个旗。
皇太极的儿子也一样,哪个旗都有。
镶白旗:豪格子孙;
正黄旗:叶布舒子孙;
镶红旗:硕塞子孙;
正黄旗:高塞子孙;
镶黄旗:常舒子孙、韬塞子孙;
这也可以看出清朝入关前,皇帝的儿子随便分旗,有的直接在正黄旗,属于皇帝的旗人。
例如正黄旗满洲第二参领下第十佐领与第十一佐领,即是清太祖之子巴布泰的后裔管理的佐领。巴布泰,系清太祖小福晋所生庶子。正黄旗满洲第三参领第十七佐领,为清太宗第四子叶布舒后裔管理的佐领。
但是顺治帝规定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以后,上三旗不能有王公,这样一来皇帝的儿子再也不会分到上三旗了,而是皇子们成年后都被分到下五旗,当然皇子到下五旗都是当小旗主,用来分化旗主的权力。
其中雍正皇帝当皇子时就分到了镶白旗担任小旗主,其他的皇子也都分封在了下五旗。比如十三爷允祥被封到了正蓝旗,就连太子允礽都分到了镶蓝旗。这也说明了,皇帝的皇子成年后必须要分到下五旗,不管是什么身份,这样可以保证上三旗没有王爷。
当然雍正皇帝是皇子的时候分到了镶白旗,但是后来人家是皇帝了,自然不再属于镶白旗了,不过其他阿哥的后人旗籍是不会变了,十三爷的后人都是正蓝旗,这些都是可以查证的。
因此,清朝入关前,皇帝的儿子在哪个旗的都有,而清朝入关后,皇帝的儿子到了成年后,是要进行分旗的,所以清朝入关后,皇帝的儿子都在下五旗。
最后再说一下宗室
其实宗室可以参考一下皇子,毕竟皇子当不了皇帝就会成为宗室,这样清朝的皇室宗亲也是哪个旗都有。
但是一般来说上三旗的宗室很少,因为只有清朝前期部分皇子分到了上三旗,人数有限。
后来的皇子都是在下五旗,所以清朝的宗室在下五旗的比较多。
综上所述,清朝的皇室,只有皇帝没有固定旗籍,其他的无论是皇后、太后、嫔妃,还是亲王、郡王、贝勒,都是有自己的旗籍。只不过皇室宗亲都会分到下五旗,从而确保上三旗只有皇帝一个王。皇后和太后都会是上三旗的人,毕竟都坐过皇帝的正妻,地位不可能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