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黄铜佛像历史 元代宫廷的佛造像有什么特点

清代铜佛像脸型方圆丰润,胸前所饰的璎珞、串珠雕刻得极为精美细腻。汉晚期北魏就开始有鎏金佛像3、铜佛像中供奉铜财神有那些习俗?仅在领口、袖口和袈裟下摆处刻出衣边,上面刻画精美的纹饰。僧坎和袈裟上刻画的纹饰各不相同,袈裟衣边上刻画缠枝莲,僧坎衣边上刻画稻粒纹,生动表现了一位藏传佛教大师的慈容德范和超凡气质,铜镀金文殊菩萨像此像造型风格非常...

元代宫廷的佛造像有什么特点?

清代铜佛像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五官精致,双目传神。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多着汉式衣服,衣纹呈放射状,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为宽大。胸前所饰的璎珞、串珠雕刻得极为精美细腻。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扁平,一般只围大半,度母眼线为一波三折式,间距较宽,冠叶呈平板状,不镂空。

民国以前有黄铜制造的刘金小佛像吗?

是鎏金,明代永宣达到一个高峰,汉晚期北魏就开始有鎏金佛像

铜 佛像 中 供奉 铜 财神 有 那些 习俗 ? 还 请 不吝 赐

一下举几个例子:

铜镀金贡噶宁波像

铜镀金贡噶宁波像头部硕大,头顶蓄发,以阴刻线刻出细密的发丝。额前刻出一道弧线的发际线,与两鬓向下垂直的发际线形成明显的锐角。长方脸,额部高广,平滑光洁;眼窝深陷,双目睁视,眼眸嵌珠,目光如炬,突出了上师凝神静气的禅定状态;眉弓隆起如峰,与鼻梁紧密相连;隆准阔嘴,双唇抿起;面颊尖削,颧骨高凸;嘴边、两鬓及下颌布满浓密的胡须,突出了上师年高德寿的长者风范;双耳齐垂,耳轮分明,耳垂处开有用于佩戴耳环的小孔。所有面部特征的表现皆一丝不苟,就连眼线、眼袋、唇线、鼻翼、须发等细节也都清晰地刻画出来,极尽写实之能事。

贡噶宁波像背面

上身内着僧坎,外披袒右肩袈裟,下身着僧裙。衣纹采取古印度萨尔纳特式表现手法,仅在领口、袖口和袈裟下摆处刻出衣边,衣服薄透贴体,显露上师躯体的自然起伏和变化。衣边宽大,刻画十分讲究,皆以连珠纹镶边,上面刻画精美的纹饰。僧坎和袈裟上刻画的纹饰各不相同,袈裟衣边上刻画缠枝莲,莲枝蜿蜒伸展,遒劲有力;僧坎衣边上刻画稻粒纹,稻粒首尾相连,呈八字形分布。跏趺端坐于半月形束腰式莲花宝座上,身姿挺拔,双手置脐下结禅定印。莲座造型周正,上下边缘各饰一周粗大的连珠纹,莲瓣上下对称分布,环绕莲座一周;莲瓣宽大饱满,头部略有卷曲,形制美观大方。整体造型大方,形象生动,躯体健硕,气势雄浑,胎体厚重,工艺讲究,生动表现了一位藏传佛教大师的慈容德范和超凡气质,堪称一尊高度写实的上师肖像。

铜镀金文殊菩萨像

此像造型风格非常独特,猛然一看像13世纪西藏地区的造像。但仔细观察,它与西藏造像存在明显区别,带有中原地区的审美和工艺特点。我们判定其为元代宫廷造像,依据有五点:其一,面形方正,额部高广,此为元代宫廷造像面部的统一特征;其二,造型挺拔,躯体硬朗,大腿粗壮,双腿盘曲紧促。整体比例看似有些失调,实则与雕造工匠未能完全掌握藏传造像仪轨和造像材质特性有关,恰好体现了元代宫廷造像承上启下的过度性特点;其三,僧坎的衣边上刻画的缠枝莲和后背的八瓣莲花纹,明显为内地艺术的传统母题;其四,莲座及莲瓣的形制特别而突出,不仅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元大德九年(1305年)铜镀金文殊菩萨像完全一致,亦与其他元代宫廷造像无二无别,实为元代宫廷造像最为显著的特征;其五,造像材质为合金铜,这是判定宫廷造像最为关键的因素。

所谓合金铜,简单地讲就是含有锌成分的铜,铜质细密,用手指弹击声音清脆,并伴有回音,表面色泽偏黄,所以过去人们习惯称之为黄铜。这种合金铜与西藏地区早期造像采用的合金铜不同,西藏早期合金铜含锌量较高,一般在百分之十以上,是一种自然含锌的铜;而元代宫廷造像所用合金铜是人工合成的,在铜里加入了内地发现的锌(一般称为炉甘石),在视觉和手感上也显示了与西藏合金铜的明显差别。

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值得注意的是,此像同现知的所有元代宫廷造像一样,不仅体现出鲜明的元代宫廷造像风格特点,而且还体现了不同于一般元代宫廷造像的特别之处,透露出造像时间和风格来源上的一些重要信息。其中最为显著的不同就是袈裟衣边上刻画的稻粒纹。这种稻粒纹在13世纪的西藏中部地区佛装造像上十分流行,同样都是出现于佛身的衣边上,分布形式亦与此尊完全相同。溯其源头,它又与尼泊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13~14世纪尼泊尔迦什末罗佛像上颇为流行。此像保留了如此鲜明突出的流行于尼泊尔和西藏的艺术特征,而这一特征又罕见于其他元代宫廷佛像上,似乎向我们透露了关涉尊像铸造时间与背景的重要信息:那就是此像铸造时间稍早于一般宫廷造像,处于尼藏风格与中原艺术交融的初期阶段,故而保留了明显的尼藏风格元素。

清代铜佛像特征特点有哪些?

首先是看材质。金铜佛像有青铜、黄铜、红铜和其他铜合金等,但不同时期的用铜是不一样的,元代以前的铜佛一般都用青铜,也有一些红铜制品,元代以后则出现了较多铜锌合金的黄铜及纯铜制作的所谓红铜佛像,而在青铜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称为金铜佛像,黄铜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

其次是看标志、坐骑、手印和坐姿。古董佛像制造时十分严谨,造像的标志、坐骑、手印和坐姿都是很规范的,只要多加学习,了解各个时期佛像的不同特征,并细心察看和对照,就可准确地为某件藏品定名,这样不但能分清藏品是佛还是菩萨,而且还能弄清是哪尊佛像和哪尊菩萨;

再次是看面相、体型和服饰。佛像的面部五官、身材比例、肌肉和衣纹特征等,不同的朝代,即使是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是有许多变化的,比如隋唐两个相连的朝代,虽说佛像的整体风格是相近的,但面相还是略有区别的,隋代的佛和菩萨为半圆脸型,唐初起就变得稍瘦一些;最后是看款式。款式是指古董佛像本身所固有的文字资料,比如铭文和题记等,对收藏者在鉴别佛像真伪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此外,还可用嗅觉法进行鉴别。古代的古董佛像或其他木质、陶瓷等材质的佛像,在长时期受人们供奉时被烟火所熏染过,或是长时期埋藏于地下。只要对其仔细进行嗅别,一般都可以嗅到烟火、发霉或发朽的味道,而现代仿制品则完全没有这种味道,即便是有些伪品用烟熏或埋于地下等作旧方式处理,也难免露出破绽,或烟火味过浓,或泥土芳香太浓,为行家所识破。

明代释迦牟尼铜佛像底部特征?

1明代鎏金铜佛像很少,当然但凡鎏金,那佛像均有“金水厚重,色显红色”的特点。而清代铜佛像大多数都鎏金了,其镀金佛像具有“金水薄淡,色显黄色”的特点。

2看明、清金铜佛像的底座,虽然在造型上没有大的区别,但是在底部有细微的不同:佛座底部周围微圆,没有锉痕者是明代作品;佛座底部周围平坦而且有明显的锉痕者是清代的

3很简单用打胎法制成的铜佛像,都是清代出品,拿起来用手掂量一下,手头特轻的往往就是清代铜佛像。

4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在金铜佛造像的脸部下颌处一般会有一道肉褶,脖颈上也有一道至四道肉褶,假如那些肉褶越多,说明铜造像的年代也越近.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