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西周黄铜器 谁知道铜器的时间年代,代表工具,制作资料,和优缺点

包括了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门类。但是爵、觚、斝组合的一套酒器,二里冈上层青铜器的器形更为发展,商代青铜礼器的体制业已形成。这一时期接近早期的器形有爵、觚、斝等。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西周青铜器从器形之...

谁知道铜器的时间年代,代表工具,制作资料,和优缺点?

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中叶: 综合各地出土的器物,计有: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壶、瓠形提梁壶、中柱盘、盘等,包括了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门类。

较早的器类比较简单,但是爵、觚、斝组合的一套酒器,已普遍出现。二里冈上层青铜器的器形更为发展,商代青铜礼器的体制业已形成。属于二里冈下层的青铜器,器壁普遍很薄,二里冈上层的青铜器,有的器壁巳相当厚重。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 : 这一时期接近早期的器形有爵、觚、斝等。爵尾虽然与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宽,出现的圆体爵是放所未见的。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至前11世纪: 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各个朝代青铜器点评: 西周青铜器从器形之间看,由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时期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这样就不能铸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时期也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伪。 从纹饰之间看,由于同夏、商时代一样为陶范铸成,一范一器,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纹饰或刻痕的青铜器,除了个别用单范铸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纹饰,不过这样的纹饰在西周时期很少见。 从铜铁合铸上看,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新材料证明,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中期,这类铜铁合铸器所使用的铁都是陨铁,那么究竟什么时候出现人工冶铁?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间推定问题,因为,只要这个时间铆定了,我们才可以知道从商代晚期到什么时候属于陨铁和铜材料结合成器存在的时间?而什么时候又是人工冶铁和铜结合器存在的时间。1990年,河南三门峡西周晚期虢国贵族墓地出土了一把玉茎铜芯柄铁剑,为铜铁合铸的典型器物,且是人工冶铁,被称之为“中华第一剑”,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由此我们可以推定,中国历史上铜和陨铁合铸的时代是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而人工冶铁与铜合铸成器的时代至迟在西周晚期技术上已经成熟。功用性质: 在古人心目(古代文献)中,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能或用途,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礼记·礼器》说得很明确:“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笾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内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龟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见情也。”郑玄注:“金炤物,金有两义,先入后设。” 纳是青铜器的第一位的基本功用,而纳的基本目的是“示和”。所纳对象即古文献所谓“实物(所实之物)”,就是上面所说“三牲鱼腊”,“四时之和气”之属,实际就是牺牲(肉食)、黍稷(主食)以及酒醴之类祖先生前生活必需品。而其主要就是把诸如此类分别纳入鼎簋尊彝等各类器物中,然后作以调和以供祭祀祖先之用。《说文》说:“鼎,和五味之宝器。”《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国语·郑语》记载史伯说:“夫和生实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肢以卫体。”《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婴说:“和如羹焉,水、火、醯、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都在申明用青铜器调济容物,“和五味”以“示和”的基本意思。其调和方法就是“济其不及,以泄其过”,而最终目的则在于和人心,“成其政”。 以金示和还有另一层或者说更深一层的意义,这就是“炤物”或“象物”示和。《左传·宣公三年》说:“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原来铸鼎,制作青铜器不仅用来盛装和调剂牺牲等给祖先奉献的礼物,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象物”,也就是在铜器外表刻画“物”的图像。通常所说铜器花纹实质就是图物象物。 那“物”是什么呢?答案其实非常简明。物者,方物、神物也,也就是人们所崇拜的神灵,或者视之为自己祖先所由来的神物,有类于西方所谓“图腾”。当年傅斯年先生在其《跋陈擿君春秋公矢鱼于棠说》首次发明:“物即图腾”,可谓真知灼见。其实先秦文献所见诸多“物”字,很多都可以这样来理解。如《尚书·旅獒》:“毕献方物”;《诗·大雅·生民》:“有物有则”;《左传》中《隐公五年》:“取材以章物采”,《桓公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宣公十二年》:“百官象物而动”;《国语》中《周语》:“服物昭庸”,《越语》:“民神杂糅,不可方物”;以及《周礼》中《春官·大宗伯》:“以疈辜祭四方百物”,《司常》等“旗物”,《大司乐》:“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等等。

周代器具的材质?

西周时期的农具和交通工具了,大部分是木头的,也有一少部分是铜的,毕竟当时铜还是比较稀少的,还有一部分是石头的。

夏商西周的农业生产工具,从材质上看,虽然仍以木、石、骨、蚌为主,但是已有青铜农具出现,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从种类上看,也有所增加;从形制上看,也有所改进。这是促进夏、商、西周三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黄铜镜最早出现在什么年代?

夏、商、周。

青铜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作为当时先进性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夏、商、周被称为“灿烂的青铜器时代”。

春秋战国以后,青铜器逐渐衰落,被更先进的生产力代表铁器所取代,但青铜镜的制造和使用却并没有因青铜器的衰落而衰落,相反,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可以说,古铜镜在青铜文化的大家族中是独立和自成体系的,或者说是青铜文化的延续。

周代青铜器有什么用途?

首先解释一下周代是夏商周三代的周历史上分为西周,东周。

周代青铜器都是基本上属于礼器。也就是祭祀先祖的器物!

青铜器最开始不是青色。而且类似于黄金的金色。因为青铜器都是铜锡铅合金的金属器物。

在周代青铜器一般有以下三个大体用途。

1,陪葬用的随葬品又称为冥器。

2,祭祀先祖神明使用的礼仪用品。

3,贵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实用器物。

求助?请问黄铜器怎么包浆?可以具体介绍下吗?

给铜器加温,然后用动物脂肪擦拭。

当然,这不是一两天的工夫。

西周青铜器铸造方法?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更是青铜时代的典型代表器物。在等级森严的礼制社会,无论是作为宴请宾客、祭神享祖的礼器,还是作为陪葬的明器无一不彰显着主人的身份地位。

可能大多数人都以为,青铜器即是青蓝色的。其实青铜器在刚被铸造出来,还未经过时间的氧化而变成蓝绿色之前是金色的,散发着金属的光芒,所以在当时青铜器被称作“吉金”。

它的种类繁多,装饰纹样复杂多变也极具时代特色,其铸造工艺、装饰技艺都向世人展现了当时匠人们高超的技艺。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青铜器的铸造技艺。同时我们可以从铸造手艺这个维度,重新认识青铜器。

一、范铸法(也称块范法)

(1)用一种特制的泥,先做成待烧制的铸青铜器的实心泥模。

(2)在泥模上分块翻制外范。

(3)修整外范后,需要刻制精细的纹饰,再把小块外范拼接成大块。

(4)然后,在青铜器底部制作铭文范

(5)再在泥模上刮去一层厚度,形成一定的空隙,这层空隙即是铸青铜器的厚度。

(6)制作浇口和冒口后的剖视泥范。

(7)烧制的过程需要600度的高温,烧成陶质状,然后对合成整体范,预热并灌注铜液。

(8)最后一步是从范中取出青铜器,取前还需打碎整范。

每一步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环环相扣,是老祖宗智慧结晶的体现。

二、失蜡法

铸造青铜器的第二种方法是失蜡法。

(1)用泥制范料先塑造出青铜器內范,并阴干

(2)在内范上贴上蜡片

(3)然后,在蜡片部分刻花、雕空

(4)另用蜡料塑出蟠龙和口衔的蜡柱

(5)再塑制蜡质浇口和排气通道,并焊接成为整组的蜡模。

(6)除此之外,将范料稀释成泥浆,反复涂于蜡模之外,形成能承受浇铸铜液所需厚度。阴干后,取较干的范料包覆于泥浆层外,再阴干成整体的泥范。

(7)浇口杯朝下,烘焙范料,蜡料熔化流出,烘焙至摄氏600至850度成陶范。

(8)浇注铜液前将陶范预热至烧结的温度。

(9)青铜凝固冷却后,脱除内、外范、割除浇口。

(10)铸成形状复杂的完整青铜器,加以适当抛光。

迄今为止,中国出土的最早使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是1979年出土于河南淅川县楚国令尹子庚墓的云纹铜禁(图8),而在云纹铜禁被发现前,曾侯乙墓出土的尊盘(图9)一直被认为是最早使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