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大清朝黄铜金牌令箭 在《雍正王朝》中,八阿哥为什么送康熙死鹰

八阿哥为什么送康熙死鹰?八阿哥胤禩送给康熙死鹰,八阿哥送给康熙这样一只”八阿哥要借此给十四阿哥最为致命的打击”这个时候的十四阿哥已然想着要脱离八爷党的控制和摆布。或者说八阿哥胤禩这个时候依旧没有放弃对于皇位的觊觎之心,进而让康熙对于十四阿哥产生厌恶,八阿哥其实最希望的就是康熙直接被气死,如果康熙一口气上不来直接被气死。而最为重要的丰台...

在《雍正王朝》中,八阿哥为什么送康熙死鹰?

八阿哥胤禩送给康熙死鹰,并不是普通的老鹰,而是一只“海东青”。

满洲人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游牧民族,确切的说他们是渔猎民族,而且他们的传统信仰并不是佛教,而是萨满教,因而作为老鹰作为满洲人重要的捕猎伙伴在满洲人的社会群体中有着极高的社会价值和宗教意义。

而“海东青”意为世界上飞得最高和最快的鸟,有“万鹰之神”的含义,是满洲人的最高图腾,是满洲人最为看重的动物。

在康熙的寿宴上,再给康熙的寿礼盒中装着一只死掉的海东青,无疑是在诅咒康熙早点死掉,所以当康熙看到这只“死鹰”的时候,会气愤的直接昏倒过去,就连雍正在这之后都会说,这是“连禽兽都不如的行为”。

八阿哥送给康熙这样一只“死鹰”,要的就是一个“乱”字。

首先,八阿哥要借此给十四阿哥最为致命的打击。

这个时候的十四阿哥已然想着要脱离八爷党的控制和摆布,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争夺皇位,但是这是八阿哥他们所不想看到的,或者说八阿哥胤禩这个时候依旧没有放弃对于皇位的觊觎之心。

而此时的十四阿哥一方面位居高位,手中又握有重兵;另一方面,在西北平叛中,十四阿哥又立下了大功,赢得了康熙的认可。种种迹象表明,十四阿哥已经距离皇位越来越近,这也就引发了八阿哥等人的极度不满。

所以,他们将十四阿哥送给康熙的寿礼换掉,将原本祝福康熙长寿的陨石,换成为诅咒康熙早亡的死鹰,让十四阿哥背上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黑锅,进而让康熙对于十四阿哥产生厌恶,甚至就此除掉十四阿哥。尽管十四阿哥也是八爷党的成员,当时相较于九阿哥和十阿哥,十四阿哥的位置明显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这对于八阿哥来说,少了十四阿哥只是少了一个竞争对手,并没有什么可惜之处。

其次,八阿哥指着借此事大做文章,进而除掉异己,为自己的夺嫡铺路。

如果康熙下旨追查,那正是中了八阿哥早已想好的“圈套”之中。

如果彻查十四阿哥,八阿哥等人便可添油加醋,让十四阿哥坐实的罪名,十四阿哥就是纵使有千般委屈,但是山高路远,也是百口难辩,甚至有可能吧十四阿哥逼反了;

如果彻查到自己头上,可是东西确实十四阿哥送的,八阿哥除了能坑一把十四爷之外,还能来一出“嫁祸于人”,把罪名安排其他人的身上,进而起到了打击异己的目的;

而最为严重的情况就是,十四阿哥打着清君侧挥师回京,瞬间就是天下大乱,八阿哥也可以借助这样的混乱的局面,一举扭转当前的不利局面,夺取皇位。

再次,八阿哥其实最希望的就是康熙直接被气死,而他便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武力夺位。

如果康熙一口气上不来直接被气死,或者在没有就继位人做出任何交代和安排的情况下突然离世,那么这个时候的八阿哥将占据有绝对的优势。

毕竟,这个时候的十三爷被关在宗人府,十四阿哥远在西北带兵,隆科多的态度摇摆不定,而最为重要的丰台大营的兵权还掌握在八爷党人成文运的手中,八阿哥等人完全可以凭借丰台大营的兵力实现武力夺位。而这样一来,八阿哥不但可以夺取梦寐以求的皇位,还能借此除掉其他政治对手,可谓是用心险恶呀。

然而康熙竟然没有下旨追查,最终登上皇位的也不是八阿哥,而是雍正。

早已看穿八阿哥险恶用心的康熙皇帝非但没有下旨彻查此时,反而用尽最后的力气为雍正的登基做着准备和铺垫,最终在康熙临终之前,成功的将皇位传给了雍正。而雍正也用康熙的金牌令箭赦出了十三爷胤祥,这才有了十三爷夺取丰台大营兵权,进而率兵前往护驾,拥立登基的一幕。

而这也随之宣告了八阿哥胤禩夺嫡之路的彻底失败。

历史上,八阿哥送康熙“毙鹰”的事情是真实存在的。

康熙五十三年(1713年),康熙前往热河,八阿哥胤禩以为母守孝为由留守北京,期间派人给康熙请安,并派人送去两只海东青,谁知到了康熙那里的时候,这两只海东青已经是奄奄一息了,康熙瞬间震怒,立马将胤禩召集过来,当着众人的面连着八阿哥和他的生母良妃卫氏一起骂,说其为“辛者库贱妇所生”。

这样说一来是因为对于胤禩送死鹰的事情表示极为的愤怒,二来也是对八阿哥长久以来一直处心积虑夺取皇位的不满,而这也就基本宣告了胤禩从皇位争夺战中的彻底出局。

乾隆时期有哪些让你惊掉下巴的冷知识?

乾隆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中是比较为人熟悉的一个。这主要是拜小说和影视作品所赐:《书剑恩仇录》、《雪山飞狐》、《还珠格格》、《戏说乾隆》、《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延禧攻略》、《如懿传》,,,,,,以清代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中无论是武侠题材还是宫斗题材几乎有一多半拍的都是乾隆。然而很多人所了解的乾隆可能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形象,而是影视作品中所塑造的那种形象。

影视作品中的乾隆是什么形象呢?实事求是地讲影视剧中的乾隆要么就是在泡妞撩妹搞对象,要么就是和刘墉、和珅、纪晓岚逗闷子。总之影视剧中的乾隆皇帝就是一个爱玩爱娱乐的主,仿佛就像是一个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都会的达人,可就是从来不见他治国理政。历史上真实的乾隆当然不会是这样子的,否则清朝的疆域也不可能在他手里达到最大。

享年88岁、在位60年的乾隆皇帝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当然也有人认为活了103岁的南越武帝赵佗才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不过赵佗的南越国更多时候被视为是割据政权,所以正史上一般不大承认赵佗是正统的皇帝。如果我们姑且抛开赵佗算不算一个正统皇帝这一争议,那么除了他之外在中国历史上还真就没比乾隆更长寿的皇帝了。

晚年的乾隆皇帝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后给自己列举了”十全武功“,因此乾隆皇帝在晚年又以“十全老人”自居。乾隆皇帝所谓的”十全武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十全武功”之中有三次对新疆用兵(两平准噶尔、一定回部),两次对西藏用兵(两次反击廓尔喀入侵)。

这五次用兵对巩固中央政权在新疆、西藏的统治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五次军事行动对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统一完整是有重大贡献的。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回部大小和卓兵败西逃进入巴达克山(在今阿富汗东北部),被巴达克山首领素勒坦沙擒杀。至此天山南北的西域地区再次被中原正统王朝纳入版图,乾隆因此地为清朝新得疆土故命名为新疆。此时清朝的疆域达到了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的历史最大值。

不过乾隆的“十全武功”也不乏凑数的成分:平准噶尔先后两次用兵就各算一件武功,反击廓尔喀的军事行动也有两次却被合在一起。看来乾隆皇帝为了凑这个十全十美的数字也是煞费苦心。何况十全武功之中对缅甸、安南的军事行动其实是失败的,也是乾隆皇帝为了给自己凑足十全武功才故意把败仗说成是胜仗。由此可见乾隆皇帝所谓的“十全武功”并不像他自己吹嘘的那样十全十美。

乾隆尽管并不是像影视剧中那样只知道玩的主,不过乾隆喜好附庸风雅却的确是事实。影视剧不过是把乾隆附庸风雅的特点进一步夸张放大了。酷爱收藏的乾隆喜欢给前人字画盖章与题字,所以常将前人的珍贵遗迹盖章盖得如同牛皮癣一般。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只有28个字,却被乾隆帝反复题字60多次,以致于空白处全被乾隆帝用盖章弹幕覆满。王献之的《中秋贴》也遭遇了差不多的厄运。

有一副《富春山居图》被乾隆帝题字盖章55次,所幸被乾隆帝糟蹋的那一幅是赝品,而真正的黄公望真迹却因为被乾隆帝误以为是赝品得以躲过一劫。乾隆一生所收藏的古玩珍品中价值最高的当属粉彩镂空瓷瓶和九龙宝剑,可惜如今粉彩镂空瓷瓶已流落海外、九龙宝剑则已下落不明。2010年11月乾隆粉彩镂空瓷瓶在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中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的天价创下中国艺术品在全球拍卖的最高价格。

九龙宝剑作为陪葬品在乾隆皇帝死后埋葬于裕陵的地下宫殿中。1928年7月2日军阀孙殿英盗取清东陵以后九龙宝剑从此下落不明。有传言称孙殿英把九龙宝剑作为礼物送给了军统头子戴笠,戴笠则把宝剑暂时交给手下特务马汉三保管。抗战期间马汉三被日本人俘虏后献出宝剑以保命。宝剑从此又落入了日本间谍川岛芳子之手。抗战胜利后宝剑又重回戴笠手中。戴笠死后宝剑的下落就成为了一个历史谜团。

乾隆除了喜欢收藏珍玩之外还喜欢作诗。乾隆一生作诗41863首,平均每天1.3首诗。乾隆生前曾沾沾自喜向人夸耀自己一个人所作的诗快赶上《全唐诗》的数量了。《全唐诗》收录有唐代二千二百多名诗人的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诗。乾隆一个人就作诗4万多首在数量上确实快赶上《全唐诗》了。乾隆的诗大多是即兴口授或随笔所写,然后由大臣抄录誊写,可时至今日没几首能广为流传的。

乾隆作诗的数量尽管快赶上《全唐诗》了,可思想内容、艺术形式都没太大的价值。不过这其中有一首《飞雪》却出人意料上了小学生课本: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如果乾隆的每首诗都是这种水平,那么他的诗没能广为流传也就不奇怪了。其实这还算是乾隆难得的佳作:虽没有什么具体的含义,但简简单单几行字就写尽了雪花飘落的样子。

乾隆除了好附庸风雅之外是不是像影视剧中那么风流呢?乾隆一生先后立有三位皇后:富察氏、那拉氏、魏佳氏。乾隆的原配皇后富察氏是满洲镶黄旗人,她的弟弟富察·傅恒、侄子福康安都是乾隆朝的重臣。第二位皇后那拉氏就是《还珠格格》中那位阴险恶毒的皇后原型。历史上乾隆与这位皇后的感情的确不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十四日那拉氏死后是以皇贵妃之礼下葬。

尽管那拉氏生前并没被乾隆废黜皇后地位,可实际上最后相当于是不废而废。乾隆的第三位皇后魏佳氏就是令妃魏璎珞的原型。魏佳氏的娘家本是汉人(姓魏),后被乾隆帝抬入满洲镶黄旗,因此才获得选秀入宫的资格。魏佳氏入宫之处本来只是宫女,乾隆十年正月受封为嫔(后来由嫔转妃),那拉氏死后魏佳氏被册封为皇后。魏佳氏一生为乾隆生育有四子二女(这其中包括后来继承皇位的嘉庆)。

除了这三位皇后之外乾隆的后宫中还有5位皇贵妃、5位贵妃、6位妃、6位嫔、12位贵人、4位常在、2位答应。乾隆的后妃之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可能要属香妃了,事实上香妃在历史上的确是有原型的。在《书剑恩仇录》和《还珠格格》中香妃都被塑造成是乾隆在平回部的战争中所俘获,香妃入宫后被备受太后、皇后的迫害,因此民间有传言说香妃是被太后赐死的。

事实上香妃的原型是乾隆皇帝的容妃和卓氏。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新疆回部大小和卓发动叛乱。这场叛乱在新疆当地各民族乃至和卓家族内部都没得到支持:当时容妃的叔叔额色尹、兄长图尔都率部配合清军平叛。战后乾隆皇帝为拉近与支持清军平叛的回疆各部族就与之联姻。容妃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入宫被封为“和贵人”的。容妃并不是战俘,也没在宫中受过迫害。

恰恰相反容妃一直是乾隆比较宠爱的一个妃子:她一进宫就被封为贵人。没经过常在和答应两级本身就表明了皇帝对联姻的重视,也表明了皇帝对这位来自新疆维吾尔族女子的喜爱。乾隆专门为容妃在宫中设了回族厨师,同时还在宫中设有礼拜场所。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十二月三十日乾隆帝奉皇太后懿旨晋封和贵人为容嫔。既然是奉皇太后懿旨晋封,那么所谓太后迫害容妃的说法也就难以成立了。

乾隆不仅妃子多,而且孩子也多:乾隆一共有17个儿子、10个女儿。乾隆早年曾说过自己绝不会超过圣祖康熙在位的时间。也许当时乾隆没想到自己能活那么久,可等到乾隆六十年的时候还活蹦乱跳的。就在这一年乾隆选择禅位于皇十五子颙琰(日后的嘉庆皇帝)。这时乾隆的17个皇子中竟有13人走在了乾隆前边,尚在人世的皇子只剩下永瑆、永璇、永琰、永璘四人。

事实上这时的乾隆的34个皇孙中都有27个已离开人世。长寿的乾隆愣是把自己大多数儿子、孙子都熬死了,而他自己最终见到了“载”字辈的皇曾孙载锡。乾隆帝本想立嫡长子,结果嫡长子早早就夭折了。后来乾隆又看中了五皇子永琪,结果永琪只活到25岁就死了。等到乾隆再想立储的时候就只剩下四个皇子可选了,最后只能是矮子里头选高个立了永琰。

说完了乾隆朝的后妃、皇子们再来看看乾隆朝的大臣。乾隆朝的大臣中最为人熟悉的可能要数刘墉、和珅、纪晓岚。这主要还是受影视作品的影响,实际上真实的刘墉、纪晓岚与和珅并不是一个级别:无论比官职大小还是比皇帝器重的程度都是和珅更牛。美国的《华尔街日报》曾总结了在过去的千年间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这其中有6名中国人榜上有名: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坤、伍秉鉴和宋子文。

和珅被视为是中国有史以来空前的大贪官:嘉庆四年查抄和珅的家产时所有财产登记造册共109册。如果把清单详细列出来足够一本书的篇幅,仅仅只是已进行过估价处理的其中26册所登记的财产价值就在2亿两白银以上,据此估算其总资产当有8亿两白银以上。乾隆五十五年至六十年的全国税收被和珅一人贪掉了一半。2001年《亚洲华尔街日报》将其列入世界级富翁行列。

富可敌国的和珅却是在贫困之中一步步起家的:乾隆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1750年7月1日)和珅出生在福建副都统钮祜禄·常保家中,和珅三岁时母亲在生育弟弟和琳时因难产而去世,和珅九岁时父亲常保因病去世,幸得一位老家丁和父亲的一位偏房保护才使和珅、和琳两兄弟免于被赶出家门的命运。和珅、和琳兄弟俩深知自己没任何依靠,于是越发的加倍努力。

后来和珅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专门培养八旗贵族子弟的咸安宫官学,在这里他感受到的是其他同学的白眼,谁也不拿父母双亡的和珅当回事。然而和珅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自己这些同学知道什么是打脸——当时的八旗子弟几乎都已是一群上不得马、练不得武的饱食终日的纨绔子弟,和珅却精通骑射武艺,同时也饱读四书五经,他还熟练掌握了满、汉、蒙、藏四种语言,这在当时的整个咸安宫官学都是绝无仅有的。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18岁的和珅迎娶直隶总督冯英廉的孙女冯氏为妻,这桩婚事对和珅而言:属于高攀了——尽管和珅出生的钮钴禄家族也是八旗权贵世家,但这时的和珅早已失去一切依靠,能与直隶总督这样的高官家庭联姻对和珅而言是足够显荣的。次年和珅参与科举,却名落孙山。名落孙山的和珅以文生员的身份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这一职位。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他又被授予三等侍卫,后被挑选为补粘杆处侍卫。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和珅获得了乾隆皇帝的青睐:有一天作为侍卫的和珅侍奉乾隆皇帝欣赏颐和园的春光,皇帝正在兴头上的时候一名侍卫紧急来报说有一名逃犯越狱,乾隆皇帝龙颜大怒道:“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侍奉在一旁的侍卫们都吓得大气不敢出,结果和珅从容应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

也许是平日里见惯了谨小慎微、阿谀奉承之辈,冷不丁见到有人能如此不卑不亢从容不迫回答自己的乾隆皇帝就对这名侍卫格外留意起来。这一年23岁的和珅被任命为管库大臣,从这份工作中他学习到了如何理财。这时的和珅还没养成他日后的贪墨习惯,他勤勉地为乾隆皇帝管理库房,也因此获得了乾隆的肯定。从和珅早年的发迹史来看:他无疑是想做一番事业出人头地的。

就和珅个人的人生经历而言也的确称得上励志,为什么这样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好青年会迅速腐化堕落呢?说到底这还是和当时的官场大环境有关:当后期已身居高位的和珅实际上已不仅仅代表他个人了,而是代表当时整个清朝官场既得利益集团的缩影——这个集团的成员之间通过互相行贿实现把所有人拉下水的目的,如果有谁不识趣地拒绝收钱就会被视为是破坏了长久以来官场上约定俗成的潜规则。

那么这样的人势必会遭到其他官员的一致排挤。坐到和珅这个位置上的人自然会有很多人争着抢着给他送礼,事实上像和珅这样的高官根本就不在乎人家送他什么,他所在乎的是送礼这事本身就表明了一种态度——即是说这个人是我圈子内的人。如果一旦有朝一日和珅不再收钱了,那么他苦心经营起来的人脉关系就会烟消云散。和珅这样的巨贪出现其实只是清朝吏治腐败大背景的一个缩影而已。

就在清朝日益腐败之时西方世界却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元1799年就在人类即将迎来19世纪的时候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各有一位大国元首辞世:东方的那位是中国清朝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西方那位是美利坚合众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更确切来说这两位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实际上已是前国家元首:乾隆驾崩时的正式身份是训政的太上皇;华盛顿离世时的身份是已退休的前总统。

华盛顿和乾隆不仅是同一时代的人,而且他俩就是同一年前后脚走的:1799年二月乾隆皇帝驾崩,1799年12月14日华盛顿病逝。乾隆和华盛顿尽管生活在同一年代,然而在不同社会形态中成长起来的两个人在心理状态、精神风貌上却完全是两个时代的人:爱新觉罗·弘历尽管退位,却仍以太上皇身份实际执掌国政;乔治·华盛顿在两届任期届满后自动放弃权力。

爱新觉罗·弘历是让位于自己的儿子,实行的仍是传统的家天下制度;乔治·华盛顿不称王号、不传子孙,首创民主共和政体。爱新觉罗·弘历视举国百姓为自家奴才,享受众人匍匐在地山呼万岁的盛景;乔治·华盛顿提倡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大权在握的爱新觉罗·弘历宠幸和珅,以致朝廷上下无官不贪;乔治·华盛顿遵循三权分立的原则,使权力受到制度的约束。

爱新觉罗·弘历醉心于天朝上国之迷梦,以致于国防军备日益空虚而毫不自知;乔治·华盛顿推行工业革命,以期富国强兵。爱新觉罗·弘历闭关自守,拒绝同外界有任何接触;乔治·华盛顿提倡自由贸易,积极开拓同世界各国的联系。爱新觉罗·弘历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帝国,乔治·华盛顿奠定了美国崛起的基础......有这么多代沟的人自然会给人一种压根不是一个时代之人的错觉。

事实上这种东西方历史的年代错落感在乾隆以前就已出现:明万历三十年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诞生于荷兰;清顺治十七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清康熙五年法兰西科学院成立;清康熙三十三年英格兰银行成立;清康熙四十九年世界上最早的大米期货市场诞生于日本大阪;清雍正二年俄罗斯科学院成立;清乾隆十三年孟德斯鸠发表了《论法的精神》;清乾隆五十七年纽交所成立......

黄马褂到底有多少特权,和珅拥有20多件,能否免罪?

清朝时,有一种特别的服装——黄马褂。黄马褂顾名思义,是黄色的,虽然有“明黄”和“淡黄”之分,但总体颜色却是不变的。

编辑

为什么要制作黄马褂。要知道古代的黄色寓意皇权至高无上的意思。古代皇帝穿的龙袍就是黄色的,后来,黄色也就成了皇帝的专用颜色。

黄马褂其实应该算作是清朝的一种政治工具,它被统治者拿来笼络、收买官员,是作为赏赐的物品出现的。

黄马褂是有讲究的,分种类的,分四种。

编辑

第一种是“制服”黄马褂。这种黄马褂是皇帝的内大臣和御前侍卫的御用品,虽然没有什么特权可言,但为了显示皇家的威严,侍卫随皇帝出行时是要穿的。

《啸亭续录·黄马褂定制》中有这样的记载:“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十大臣,皆服黄马褂。”

这种黄马褂因为很刺眼,因此,臣们一看开路的侍卫穿这种制服,就知道就知道皇帝来了,或回避,或爬地上叩头。

总之,这种“制服”黄马褂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只不过是给皇帝抖威风的附属品。当你离开了这个职位,黄马褂就被收回了。

编辑

第二种是“行围褂子”黄马褂。

原来满清皇帝有一个传统,每年到了树叶落地的秋天,就会拉着一大帮子人,跑到木兰这地打猎二十天,满语叫行围。

据悉,摄政王多尔衮就是行围行时跑的太欢快了从马上摔下来摔死的。

在行围的时候,还要比试射箭,汉人官员如果射中三箭,满人官员如果射中五箭,就可以奖赏一件黄马褂。但这种“行围褂子”黄马褂只能在行猎时穿,如果平时穿上的话那就犯了罪,是要掉脑袋的。

总之,“行围褂子”黄马褂说白了就是娱乐休闲时的用品,比制服黄马褂的用途还小。我见过这种黄马褂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就相当于颁发了一个荣誉证书,是对你骑射技术的褒奖。

编辑

第三种是“武功褂子”黄马褂。

这是正儿八经的御赐黄马褂,皇帝主要用来赏给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因此,当时的将领都以此为荣。这武将得此黄马褂后,就得撅着屁股骑着马,绕着北京城溜达一圈,以示恩宠,多威风啊。

然而,到了晚清时,慈禧开始滥发“武功褂子”黄马褂,只要她开心,就连给她开火车的司机都能捞一件穿。

当然,这种“武功褂子”黄马褂虽然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但也不是随便穿的,只有在盛大节日和庆典上才能穿,平常只能束之高阁。

编辑

第四种是“特使”黄马褂。

这种黄马褂是用特使专用打造的专用品。比如说乾隆的宠臣和珅就因为会拍马屁,深得乾隆喜欢,常常出席一些公众场全,因此赏赐了很多这样的黄马褂,据悉,多达20多件。

比如说李鸿章干外交的时候就经常穿,彰显其特殊的身份。李鸿章还曾拿黄马褂当清政府的旗帜,甚至在日本遇刺的时候,血染了黄马褂,他还不肯让部下脱下黄马褂去治疗伤口,反而认为这是大功一件。

编辑

当然,不管是哪一种 “黄马褂”,即便没有什么特权,但一定要十分爱护,不能随意破坏或者丢弃,否则就是对皇帝的大不敬,轻则罢官,重则满门抄斩。

康熙病危罢免能员干吏,胤禛厚礼打发邬思道走,后来夺嫡成功,为何分文不给?

一只“毙鹰”,让康熙皇帝百感交集,最终气血攻心,一病不起。

《雍正王朝》中,康熙在自己登基六十年的宴会上,本来满心欢喜的期待着看到十四阿哥胤禵送给他的贺礼,即一块自带“寿”字的陨石,然而,当装载贺礼的盒子被打开的时候,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盒子中装的并不是陨石,而是一只死鹰。

这只死鹰,实际上是一只海东青,在满洲传统的萨满教文化中是最高图腾般的存在,是满洲人的圣物,进献一只死掉的海东青,这无疑是对康熙皇帝的莫大诅咒,希望如同此物一样,早点毙命。

此时的康熙皇帝心情是极度的复杂。

首先是气愤至极。

这是自己的寿宴,众位皇子、满朝文武以及各方使节都在祈愿康熙皇帝能够健康长寿。然而这份喜庆祥和的气愤就被这样一只“毙鹰”所破坏,不仅让自己颜面无存,更是对送此物之人的“狼子野心”深感愤慨。

其次是伤心与失望。

康熙皇帝非常清楚,“九子夺嫡”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众位皇子为了争夺皇位是无所不用其及。

这份“贺礼”真的十四阿哥胤禵送的么?康熙并不相信,且不说自己因此愤而离世令远在西北的胤禵没有任何的好处,相反,最希望康熙健康长寿的反而就是胤禵,因为只有他回来见到活着的康熙才有继位的可能。所以,这只死鹰必然是被人掉包的。

尽管康熙知道这是八阿哥胤禩等人所为,并且对于他们的目的和初衷并不意外,只是康熙没有想到胤禩等人竟然如此卑劣的手段,对康熙进行诅咒,进而构陷他人。这种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行为和无君无父无德无良的做法,让康熙感到的是悲痛欲绝。

再次便是极度的无奈。

此时的康熙深知,如果彻查此事,必然引发一场乱局,八爷党掌握丰台大营的兵权,挟制京畿,十四阿哥胤禵在西北又手握重兵。一旦处理不好,引发兵变,那个时候不仅仅是自己,甚至是所有的皇子、朝臣都要遭殃,整个国家也势必要陷入一场动荡和混乱之中。而这对于边境已然不安的大清王朝来说,无疑将是致命的打击。

于是,康熙就在自己的寿宴上昏倒了,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康熙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而他也用尽自己最后的力气在为雍正的顺利登基以及政权的平稳过度铺路。

而康熙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雍正、八阿哥胤禩以及张廷玉、马齐等人撤职罢免。从后面邬思道的分析来看,康熙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来是为了避免张廷玉和马齐卷入斗争,让雍正登基后有人可用;二来则是为了平衡朝局,限制权力,减少雍正登基的阻碍。

只不过,这个时候的雍正尚且没有明白康熙的真正用意,甚至准备将邬思道辞退请走。

实际上,这一次的雍正用厚礼相赠,是对邬思道的试探,而雍正也是真正动了杀心的。

就在雍正被康熙罢免的时候,雍正准备请邬思道离开,并且准备了丰厚的财物。

“邬先生,虽说你有房杜之才,无奈胤禛却无李世民之命,委屈先生了。”

雍正真的是自觉夺嫡无望,而准备请邬思道离开,让其安心养老么?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这是雍正对于邬思道的一次彻彻底底试探,雍正要看看这个时候的邬思道是否与自己有同甘共苦的意愿。

邬思道在雍正府上,一直是被奉为“幕宾”,享受这极高的待遇,不仅雍正对他礼遇有加,衣食无忧,并且对其是言听计从,可以说邬思道在物质层面、自我价值实现层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然而,这些都是在顺境之中取得的,换句话说,雍正与邬思道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生死磨难”以及“失败即灭亡”这样极度艰难的处境。

这个时候雍正,无疑是最没有底气的时候,不仅仅是因为他并不清楚康熙此时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对于接下来的动作,他不仅需要支持者,同时也需要帮手和执行者。而这样的帮手是要承担巨大风险的,一旦雍正失败,雍正还有皇子身份能够自保,然而雍正手下的人甚至要面临比雍正还要悲惨结局。

所以,雍正给了邬思道一道选择题,一面是拿着厚礼离开,一面是跟随雍正共同面对这份凶险的处境,以此来试探邬思道在这个时候对于自己的态度。

如果邬思道真的是准备拿钱走人,那么邬思道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前文中也说到了,雍正这是试探,邬思道这样的行为恰恰是让雍正感觉到了邬思道不能与其在危急时刻并肩作战,反而留下了贪生怕死和贪恋财富的印象。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雍正对于邬思道的失望也是必然的,而也正是因为这份失望,邬思道的结局也必将如同高福一样,为雍正所杀。

如果邬思道只是默默的离开,不拿走雍正赠予的厚礼,邬思道能够全身而退么?答案自然也是否定的。

从后面的剧情可以知道,即便是雍正登基之后,都担心邬思道知道的太多,不想给其自由,避免众多的黑幕流传于民间而导致自己继位的合法性受到挑战。

而这个时候,邬思道的离开则带有更大的风险。一方面,邬思道一旦有所暴露,那必然会让雍正彻底失去夺位的希望,甚至还将面临残酷的惩罚;另一方面,如果雍正不能继承皇位,那么邬思道无疑是一颗始终能够威胁雍正安稳的定时炸弹,只要他存在,雍正就会感受到莫大的危险。

所以,不管怎么样,邬思道离开已然是不可能的,而他唯一能够选择的就是同雍正站在同一个战壕之中,为雍正的夺嫡做出最后的努力,并且在此过程中寻求“一线生机”。

之后,邬思道就用自己对于康熙“帝王心术”的理解,为雍正解释了康熙如此行事的原因,并且也告知了雍正他才是康熙心中真正的即位人选,这不仅让雍正茅塞顿开,更是让雍正重拾信心,进而抓紧做着最后的部署和谋划。

所以尽管邬思道没有想十三阿哥胤祥那样带兵勤王,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但是他的出谋划策和运筹帷幄也在雍正夺嫡的整个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登基后的雍正,让邬思道“净身”离开,实际上也是对其的一种担忧和防范。

雍正“夺嫡之夜”当晚,雍正非常惊险的夺取了皇位。

在这其中,十三阿哥胤祥拿着金牌令箭,单骑前往丰台大营,杀掉丰台提督成文运,夺下丰台大营兵权,进而带兵进宫勤王,扶保雍正登基,因此称十三阿哥胤祥为雍正登基的首功之臣一点不过分。

但是不能忽视的是,邬思道先有为雍正出谋划策、分析利弊,后有拿着金牌令箭和关防大印居中调度,稳定局面,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邬思道也借此由幕后走到了前台,将自己置身于十三阿哥胤祥与“五路人马”的视线之中,让雍正就此不敢无所顾忌的加害于他,也算是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然而,不管是雍正还是邬思道都非常的清楚,只要邬思道还在,就不会让雍正彻底的心安。

在这样的情况下,邬思道先是用一套“三不可用”的理论,告诉雍正自己没有居功索取的功利之心,让雍正放心。随后提出了“半隐”,既能让自己隐匿于世,又能让自己时刻置于雍正的监视之下,也算帮助雍正解决了这份担忧。

邬思道选择的“半隐”的去处便是李卫府上,实际这也是他能做出的唯一选择。

一来,李卫对于雍正是忠心耿耿,言听计从,必然能够将邬思道的真实情况如实汇报,这一点雍正对李卫是非常的放心。

二来,李卫与邬思道交情深厚,邬思道在李卫府上依旧能够衣食无忧,生活无虑,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雍正对其的亏欠。

三来,李卫大字不识,邬思道在其府上充当幕僚,这样一来更加的顺理成章,不会为外人所怀疑。

四来,李卫非常清楚雍正与邬思道之间的利害关系,也必然将会知道如何对待和防备邬思道。

而在邬思道离开北京的时候,也是轻车俭从,除了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送给他的侍女如月,邬思道可谓是“净身出户”。而在李卫府上的时候,邬思道生活可以很惬意,但是经济上也必然是非常拮据。

之所以如此还是雍正要通过“经济手段”对其进行“制裁”和“限制”。

邬思道是有过十年的牢狱经历,并且身患残疾,这在清朝的时候想要入仕为官已然不可能,就是在想要安稳做个教书先生或者其他人府上的师爷和幕僚,也必然是困难重重。可以说,邬思道离开了雍正、十三阿哥胤祥、李卫等人,生活是无法保证的,而他能做的便是“寄人篱下”,得到了好的生活与别人对他的敬重,但是却也要失去自由。

于是,这才有了邬思道在投奔田文镜府上时,执意要八千两每年的幕酬,这不仅仅是因为邬思道要借此激怒田文镜以顺利脱身,更是为了自己之后的生活做着准备,因为此前确实没有任何的机会给他能够积攒财富。

而在邬思道离开田文镜府上的时候,雍正也没有下令去追,一方面是在于邬思道这几年的表现让雍正感到了放心,也认为没有必要再如此限制邬思道,而另一方面,也算是雍正对于邬思道的感谢以及他的弥补。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邬思道从“半隐”真正实现了“全隐”,再无踪迹可寻。

雍正王朝张五哥结局?

要说《雍正王朝》里谁的名字最占人便宜,张五哥绝对是稳居榜首。

这个连皇帝都要称他做“哥”的人,原本只是江夏镇豪强刘八女家里的下人,因为宰白鹅事件,张五哥被迫替主人的小舅子任季安去顶罪。

所幸的是,在四爷胤禛和十三爷胤祥下江南募款赈灾时,张家和他们有过一面之缘,就这点缘分,不止张五哥一命,还造就了他与皇家一辈子的牵绊。

在妹妹阿兰入京寻找十三爷胤祥,胤祥又去求救父亲康熙,最后在康熙皇帝的力保之下,将案件发回重审,主犯任季安入狱,其余涉及宰白鹅的大小官员一个不漏全部捉拿,还引发了后面声势浩大的刑部冤狱案,八贤王胤禩失去圣心,太子失宠被废。可以说张五哥是一系列剧情的推动者,导火索。

张五哥是个孝顺儿子,为了老父亲而甘愿入狱,不惜毁掉自己一生清白,即使在知道了自己冒名顶替的是死罪,是要杀头的,可在刑场还是不愿喊冤,说出真相,原因无他,就是因为他的老父亲被刘八女控制住了。这样一个孝顺儿子,在深感帝王之家无亲情的康熙皇帝眼中,是比香饽饽还要香的。

康熙看中了张五哥的孝道,不止让他做了自己的贴身侍卫,还一路提拔,以一个农家汉人的身份,做到了康、雍两朝三大侍卫之一,和满清贵胄图理琛、德楞泰地位平等,这在以满人为主、还处处提防汉人的清朝是仅此的一例。而张五哥也以他的赤胆忠心和机灵圆滑,完美地为我们上了一门生动的“赤贫崛起”的课程。

尤其是在康熙去世的那个晚上,张五哥先是受命保护胤禛前去畅春园,接着又以金牌令箭去营救圈禁着的十三爷胤祥(足见康、雍两位帝王对张五哥的绝对信任),后者更是拿下了兵权,将胤禛扶上了帝位,更是奠定了张五哥在雍正朝地位的稳固。不过最后张五哥也是急流勇退,在十三爷胤祥死后,主动请求为他去守陵三年,以报答当年救命之恩。

张五哥懂进,也懂退,他的命是十三爷胤祥救的,妹妹阿兰还是胤祥的地下情人,于公于私,他申请去为胤祥守陵是理所当然的事,雍正对胤祥的感情,他想要派去守陵的一定要是信得过、肯尽心尽力的人,而张五哥就是这一个合适的人选。所以当张五哥提出去为胤祥守陵的时候,雍正一下子就同意了。

当然张五哥此举也有自保的含义,毕竟他当时也已经快五十岁了,作为汉人侍卫长官,他在宫里能做的职位已经是最高了,不可能和图理琛一样去做钦差大臣,他没这个资格,也没这个欲望。而经过康、雍两朝的明争暗斗后,张五哥也厌倦了朝廷的派系林立,尔虞我诈,所以他选择避祸去守陵。

雍正也明白,自己身体不好,难保有一天就这样去了,而一朝天子一朝臣,新任帝王未必会再重用张五哥,反而可能会因为张五哥知晓了太多宫中秘闻而害了他,所以雍正也以自己最后的力量来保护住张五哥,成全了他守陵的愿望。

至于三年后张五哥有没有履行诺言,回来继续伺候雍正呢?我想应该是不会了,雍正和张五哥心里都清楚:此去守陵那就是一去不复返的情况,雍正身边又少了一位可以掏心掏肺的朋友,在送别张五哥的那天,雍正一直目送着他离去,场景十分凄凉。

《雍正王朝》康熙皇帝的金牌令箭有多大作用?

这个问题简单,宋安之来说说。

首先康熙的金牌令箭就如同如皇帝亲临的尚方宝剑一般,可以说是雍正王朝电视剧中的一大bug式的东西。

还好电视剧也讲究平衡二字,因此金牌令箭这种bug东西,也就是在康熙驾崩当晚出现过一次,帮老十三顺利夺取丰台大营兵权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我们先看看这个金牌令箭当时具体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在康熙驾崩以后,老八为首的八爷党不甘心,当时就造谣是传位于十四阿哥,而不是老四。因为这个争论,甚至皇子们都因此打起来了,张廷玉是支持老四的,因此派张五哥将老四先扶到偏殿暂歇,实际上是让老四有时间从容布置。

而老四第一时间办的事情不是伤心,也不是派张五哥去救老十三或者没有安排人提前去放老十三,而是问张五哥金牌令箭在哪里,拿到金牌令箭以后,马上派张五哥带着金牌令箭去找邬先生,然后张五哥又带着金牌令箭去救出了老十三。

由此可见这个如同皇帝亲临的金牌令箭,并非是摆设,最起码通过这个金牌令箭可以将被康熙亲自圈禁的老十三放出来。

然后老十三又抓紧时间去丰台大营夺取兵权,因为丰台大营的提督成文运是老八的人,随时准备带兵去响应老八一党。

老十三过去能不能成功夺取兵权,可谓是老四能不能成功继位的关键一步。老十三过去以后,靠着自己自己在军方有着深厚影响力的优势,直接将自己的三个旧部策反到自己这边,然后又将不听话的成文运杀死,夺取了丰台大营的兵权,并且带兵前往畅春园护卫老四。

在这个过程中金牌令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老实说不大但也不小,老十三拿出金牌令箭以后,当时所有人都跪下喊到皇上,包括老八一党的提督成文运,说明金牌令箭的确有着如同皇帝亲临的功能。

但老十三召唤出三个旧部将其升为副将以后,让他们带兵前往畅春园以后,说明老十三不放心其他人,利用金牌令箭得到大家认可以后,想赶时间带领一部分自己信任的兵马去勤王就可以了。

但丰台提督成文运是老八的人,当然不答应了,于是阻止老十三,然后老十三将成文运的丰台提督罢免,成文运并没有放弃,而是想要靠着自己平日里的积威甚重,命令部将都回去不得擅动,甚至想要对老十三下手,不过被老十三的手下干掉了。

说明金牌令箭的作用并非真的如同皇帝亲临那般,即使是皇子拿着金牌令箭,那些狼子野心之辈也不会真的认为这就是如同皇帝亲临,当然这些狼子野心之辈,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估计皇帝老儿都敢杀,更何况一个区区金牌令箭,所以也不能说金牌令箭没用,更不能因此轻视。

在这里假设一下,从老十三带来的四个手下来看,他一直是打算实在不行就杀掉丰台提督成文运夺取兵权的,不然不会在成文运有异动之时,那么顺利的杀死成文运。

如果没有金牌令箭,老十三没有皇帝亲临的正统性,丰台提督成文运被杀死以后,即使有老十三的旧部支持他,但成文运身为丰台提督怎么说也有一两个心腹,肯定会站出来反对老十三的。

虽然凭着老十三的旧部和他在军方深厚影响力肯定可以夺取兵权,但丰台大营发生一场内乱是在所难免的,肯定会耽误前去勤王的时间。

而拥有了金牌令箭,老十三就意味着代表着朝廷代表着皇上,杀了以下犯上的成文运,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成文运的心腹也发作不得,所以老十三可以顺利夺取兵权,避免了一场内乱,避免了不必要的风险和节省了不少时间,作用还是很大的。

当然说完金牌令箭的作用,其实除了金牌令箭这个细节,老四登基的细节还是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地方。

比如说康熙在驾崩当晚为老四留下了不少后手,诸如让老四一党的张五哥去王府迎接老四,保证了老四的安全。又通过张五哥及时将金牌令箭给了老四,使老四可以及时放出老十三,这样一来康熙自己没有放老十三,刻意让老四去放老十三,就是想让老四进一步拉拢老十三,可谓是给了这个新君留下了一笔很丰富的政治遗产。

还有驾崩前罢免老四和老八一切差事,还有张廷玉和马齐的大学生职衔,是在放烟雾弹,迷惑老八和老十四,为老四打掩护。更避免将张廷玉等大臣卷入夺嫡争斗之中,尽量维系朝局稳定,为老四留下可用之人,更是可以使老四登基以后借着恢复他们官职的机会,来再次笼络人心,可谓是为老四铺路铺的用心良苦啊。

而这些值得琢磨的细节,正是雍正王朝电视剧被称之为经典之作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大家看懂了吧?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