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人向你射击子弹时,你手里握着一块强磁铁,子弹是否会被磁铁吸引?为什么?
看你的磁铁有多强了,如果真的强到天际跟万磁王一样正好射向你的子弹头是铁的,那么还是可以被吸引过去的,毕竟从面前到身体子弹要飞个千分之几秒,磁力要比子弹动能大个几十倍就可以了。
只是可惜现在还没有这样的磁铁吧。
中国为何采用钢制子弹而不是铜制子弹呢?
战争和军事装备,从来都需要进行成本的考量,钢壳子弹就是基于战争经济性的一种战略。
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计算,一颗NATO的5.56mmSS109弹总重12.5克,钢芯铜被甲弹头重4克,发射药为1.63克,我们不算弹头铜,那么:
12.5-4.0-1.63=6.87克。
底火重量我就不算了,就当一颗北约子弹用铜6克,1000发子弹就是6千克。
这个数字,一个士兵轻轻松松打出去。按照美军米尼米班用机枪的射速,仅5分钟就能喷出700到1000发弹药。也就是说,一个士兵5分钟仅弹壳就消耗了6公斤左右的铜。
这要是打一天呢?打一个月呢?
参考下今天的每吨铜价,谁说这打的不是血?有多少人一天赚的不够这5分钟子弹钱的?嗯,你说够?那就打60分钟。
所以说战争别光盯着那些飞机大炮导弹,小小的轻武器一样是巨大的消耗品。
虽然中国现在不缺铜,造子弹和打仗的铜与工业用铜比起来只是冰山上小小的一角,每年用在电网建设上的铜都是天文数字,但每一颗子弹都是白花花的银子,想要军事现代化,想要挤出资金搞建设,想要维持部队训练的经济可持续,不在弹药成本上下点手怎么行?
我们必须承认,真正促使中国发展钢壳弹技术,就是因为当年用不起铜。铜一直比较昂贵,国计民生方方面面都需要节省资金,部队的弹药方面既然有钢壳弹技术,那么自然会勒紧裤腰带,使用廉价技术。
话说回来,战场上的消耗是个无底洞概念,多少资源敢在战争面前说“够”?连当今“不差钱”的美军都在训练上大规模采用复装子弹,谁也没真把豆包不当干粮。你要说他们没问题?没问题那些M16步枪怎么吵吵嚷嚷节省子弹一会儿三连发一会儿全自动?
我国使用钢壳弹技术是一种很睿智的选择,趁着装备的更新换代,不断在磨合中使用和提取经验,升级改进钢壳弹工艺,力争将子弹这种消耗的代价降到最小。
与铜壳弹比起来,钢壳弹的劣势的确有不少,生锈、脆性高、抛壳力度大、缺乏铜的自润性...但老王不想过度探讨战术性能,在国家的战略面前一切战术都是次要的。
放到大战场上,源源不断的钢弹与昂贵且日渐枯竭的铜弹哪个更具优势?何况钢壳弹没有达到不堪用的程度吧?只是对比铜壳弹性能时会出现一些小情况。作为弹药,它表现并不差;你的铜壳弹性能良好粒粒是黄金,我的钢壳弹差那么一点但瞎甩起来上下全都不心疼,数量和成本足以支撑形成战略优势。
7.92x57的毛瑟钢壳弹 MG42的弹药之一
现有的钢壳技术应该分为两种——覆铜钢、涂漆钢,它是一种源于世界大战的科技,资源短缺的德国与快速扩充的苏联不约而同的使用了这些技术,后来经过苏联被我国继承和发扬。
7.62x39的苏联钢壳弹 SKS、AK47大量使用
早期我国使用的是覆铜钢技术,当前我国和俄罗斯等国使用的都是涂漆钢技术。这些涂漆子弹在西方市场卖的还不错,便宜量大管饱。当然你要是复装子弹爱好者那还是算了,钢壳不提倡复装。
美国用铜壳弹其实也是有苦自己知,这东西应付现今的小规模战争算是够用,但拿来打大仗完全是烧得慌啊。一场伊拉克战争,不算大也不算小,中不溜秋的高烈度地区战争,美国单方面压着伊军暴抽,抽完了一算成本,伊军2.4万人死亡,美军消耗子弹60亿发。
哈,60亿发,这其中被导弹、炮弹、炸弹弄死的不计其数,真正轮到被子弹打死的人才有多少?难怪美国的国会老爷们认为步枪三连发点射比全自动好。还好是靠凯恩斯经济学刺激需求,不然照这么整谁打谁亡国。
我们再看看二战是子弹怎么生产的:
德国——210亿发
苏联——170亿发
英国——93亿发
中国——17.3亿发
美国——呵呵...1942年98亿发、1943年197亿发、1944年65亿发。
我琢磨着,这丢原子弹一定也有子弹消耗的原因,再这么打几年,美军怕也要转产钢壳子弹,否则再加上那么多要援助的盟国,玩脱了山穷水尽,难道拿砍刀去拼?(开个玩笑)
对了,还忘了小鬼子,日本从1939年到1945年,一共生产了18亿发子弹,消耗了13亿发。数目如此之少全怪海军马鹿把资源全拿去造船了,陆军连个冲锋枪都不敢用。
(日军170个师团实际参战70个,装备50万支轻武器枪械,平均每枪2600发子弹,不少)
面对如此大的耗资,我国将全铜子弹技术转入到钢制弹壳子弹技术方向是非常英明的。不这样做,军事现代化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大量的资源将耗费在和平时期不会使用、战时又疯狂过度消耗的铜壳子弹上。
所以说,放在战略的高度上,正是因为这些钢壳子弹技术节省了大批的资金和资源,我们才能有机会看到国家腾飞到更高的台阶。那些下饺子的画面背后,何尝没有一颗颗银色的钢弹在闪烁?
中国子弹弹壳是钢的吗?为什么不用铜呢?
一般手枪、步枪都不用铁来作弹头,理由很简单铁暴露在空气、水当中都会非常快的氧化氧化过的弹头一般就不能在使用了,容易卡壳,另外对枪膛也不好枪膛的寿命会减短,另外就是就算是铜弹头也不是纯铜的一般都是包铜的里面是铅心的,只有威力稍大狙击弹或机枪弹当中才会使用钢心弹这种弹药也是在钢心外面包铜。
此外,黄铜的可保存持续性,一颗子弹从弹壳出厂还要经过弹药填装、弹头装夹以及不可预计的仓库保存时间,相较于其他各类的金属,黄铜耐受寿命明显长且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也有一些观点认为,铜化学性质稳定,保存比较方便。铜硬度小,对膛线磨损小,有利于延长枪管寿命,而且铜因为硬度小,由于击发后火药作用下,与膛线挤压契合更紧密,使得火药燃烧做工更充分,有利提高枪口初速。
我国使用钢作为子弹材料,也就是所谓的涂漆钢弹壳,主要是考虑成本,实际上,我国枪弹弹壳制造经历了由黄铜片材下料——冲盂——四次引长切口工艺,改进为热轧圆钢棒材下料镦 饼 ——冷 挤 压——五次引伸——切口工艺。上世纪60年代末,完成了以钢代铜,以棒代片的弹壳生产重大变革。虽然经过多次引伸工艺的改进,但是没有重大进展,工序仍然繁多,不利于实现自动化生产。
为此,我国正在研制铜/钢双金属弹壳,金属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多种具有各自特性的单体金属,利用特定的工艺手段在界面上实现牢固的冶金结合,得到具有综合特性的,并且价廉的新型金属材料。铜/钢复合材料,钢表面覆铜或铜合金具有防腐蚀 、 抗磨损 、 导电导热性优良、 美观 、 成本低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军工。
铜/钢双金属弹壳是在基体钢表面覆铜, 采用外 、中 、里3层金属结构的复合材料弹头外壳,横剖面由黄铜∶钢∶黄铜按15∶80∶5的体积比组成,黄铜和钢之间有良好的冶金结合。使用该复合材料代替弹壳黄铜做炮弹,不仅经济,而且弹道性能优越。
子弹的为什么是铜制的?
实际上子弹也不是使用纯铜,而是黄铜(铜锌合金)?,优点主要延展性好,有一决强度,耐腐蚀等。
子弹里面装的什么?
子弹里面装的是什么?
子弹由药瓶、底火、弹头、发射药4个部分组成,是个结构不复杂,但工艺要求和技术含量极高的东西。
发射药可分为单基发射药和双基发射药。
单基发射药的主要成分是硝化棉,也就是无烟火药。
或者用更专业一点点话来说,这东西叫纤维素硝酸酯,也可以直接喊赛璐珞。军工中喜欢称这种单基发射药为赛璐珞片或赛璐珞颗粒。
赛璐珞曾经也是仿牛角梳子和乒乓球、台球的材料,只不过某些成分含量不一样。
双基发射药就麻烦了,这东西各国都有不同的配方和技术,表达的并不一致,多是在赛璐珞的基础上添加其它成分制成。
如叠氮硝胺发射药,是三硝基氮杂戊烷和三硝基丙三醇、二叠氮组成的。
无烟火药之前,人类采用的是黑火药子弹,黑火药通常被加工成圆颗粒状填入弹壳。
黑火药的成分是硫磺,硝酸钾,木炭,但混合比例亦存在不同的表达,亦可以添加入其它的东西以增强性能。
底火就是子弹屁股后面那个小铜帽,通常用过的子弹壳会在上面留下撞针打瘪的凹痕。
如果需要复装子弹,底火帽也是需要抠下来进行更换的。
底火药的成分早期是雷酸汞,这种东西一开始是作为炸药配方开发的,它只需要水银,硝酸,乙醇就能反应制取。
雷酸汞比发射药要敏感且激烈,因此通过击发这个不稳定的小玩意儿,就能引燃发射药。
但雷酸汞性质不稳定,且容易腐蚀金属,发射后还会对撞针,枪机,枪管造成损坏,因此后来逐渐换成了叠氮化铅等新型无锈蚀底火。
弹头里面其实也有内容,并不仅仅是实心的金属坨,具体要视弹种而定。
一般普通的弹头采用铅芯包铜,此外还有穿甲弹、曳光弹、穿甲燃烧弹、爆裂弹等等,多为大口径机枪使用。
过去曾流行用带白磷和铝镁粉的燃烧弹攻击飞机和飞艇,现在则喜欢使用“穿甲燃烧弹”,即armor-piercing incendiary (API),如上图我军的7.62mm穿燃弹,里面带有少量燃烧剂。
世界上的子弹类穿燃弹多采用白磷作燃烧剂,也有一些其它的配方。如偏高碘酸钠(SMP)、镁铝合金和硬脂酸钙组合的东西。
还有如A-10攻击机机炮上的30mm PGU-14/B API穿甲燃烧弹装有贫铀弹芯,可以在命中时直接附带爆燃效果,不过其口径已经决定它不是“子弹”了。
穿爆燃弹略微复杂一点,它拥有穿甲硬芯、爆炸药、燃烧剂三重内容,然后又通过弹头壳、铅套、钢套、弹芯、燃烧剂、可燃物、炸药复合组成。
其中弹头壳做保形作用,铅套负责嵌入膛线,弹芯负责穿甲和起爆,钢套负责装填炸药和破片爆裂,燃烧剂负责点火,可燃物负责加大高温效应。
(觉得回答的还行就点个赞吧,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