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元代黄铜供养钱 古币这个字怎么读,然后是哪个朝代的,问了好多人都不认识,如图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纸币的朝代,元朝政府统一发行纸币是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的。元朝制币的最大特点是纸币的地位高,元朝也铸金属币。无论从数量、形制还是铸工。元朝所铸钱币均不及两宋,钱币的大小、币值、钱文结构均不固定。元朝更出现了中国货币史上的特例,元钱中更发现有四个民族的文字铸在同一枚钱币上上。除至正之宝权钞、至正通宝中...

古币这个字怎么读,然后是哪个朝代的,问了好多人都不认识,如图?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纸币的朝代,元朝的纸币叫做“钞”。

元朝政府统一发行纸币是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的。世祖中统元年(1260)十月,元政府发行“中统元宝交钞”,以银为本,比价为中统钞两贯(两千文),合银一两,并规定该钞不限年月、诸路流通。

次年正月,元廷正式下诏,中统钞在中国北方开始流通。至元十二年,元灭南宋,中统钞又开始在江南地区通行,这样,中统钞就成了全国统一的货币。

元朝制币的最大特点是纸币的地位高,由于元帝国横跨欧亚,版图辽阔,纸币的大规模发行流通极大的便利了经济的发展。虽然以行钞为主,元朝也铸金属币。其铸币钱文多样,无论从数量、形制还是铸工,元朝所铸钱币均不及两宋。而且到了元朝末期,各路农民起义军也铸钱。

元币性质不一,钱币的大小、币值、钱文结构均不固定,随意性较大。元朝更出现了中国货币史上的特例,以金属货币“权”纸币。

元钱钱文有汉字、八思巴文等,元钱中更发现有四个民族的文字铸在同一枚钱币上上,如“至元通宝”。除至正之宝权钞、至正通宝中的几种背文记值以外,其余钱背均无记值。

元朝以纸币为主要流通货币,铸币有铜、银质地。而且由于元朝以行钞为主,铜钱为辅,铸币的制作多数粗糙。

元代宫廷的佛造像有什么特点?

元代钱币—大元通宝

元代铸造的铜钱数量虽少,种类、用途却很多:有行用钱、供养钱两种。行用钱中包括权钞钱,供养钱也可以流通使用。

钱文以八思巴文和汉文为主,八思巴文是元世祖时,西藏喇嘛教首领八思巴,创制的一种蒙古新字,作为元代的“国书”。

元代从元世祖算起,共有十位皇帝,除明宗、宁宗外,其他八位皇帝的年号钱都有存世,有些年号仅有供养钱存世。

大元通宝

“大元通宝”,作为元代的国号钱,有汉文和八思巴文两种。

八思巴文的为当十大钱,属于常见品,钱径大约4.2厘米,重量29克。

汉文的小平钱背无文,钱文“大”、“通”、“宝”三字,为瘦金书,仿照北宋徽宗“大观通宝”字体,因为“元”'字写法拙劣,有的人认为是改范钱;折二型钱,文字书法巧拙互见,存世量较少

最后回答一下你的问题,“古币这个字怎么读,然后是哪个朝代的,问了好多人都不认识,如图”:

古币名称为“大元通宝”,是元朝武宗时期铸造的。

谁能介绍一下元朝的货币?

元代铜权存世稀少,形制特别,大多铭有文字,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权,俗名秤砣;衡,俗名称杆,是一种称重工具。我们今天讲权衡一件事情,就是从这里演化而来的。它出现于2千多年前,一直使用到现在。

元代的铜权与众不同,它受到当时蒙古人崇尚藏传佛教的影响,做成了佛塔形状,上面是方型耳。这种形制的铜权只有元代才有,是种特殊标志。元代因为时间短,只有不到1百年,故流传下来的铜权十分稀少;加之是铜质,可以熔来做钱币,因此,在古玩市场很少看到。

下面这件元代铜权,出土于沧州,上面刻有元大德元年字,被评为国家三级文物。

元代宫廷的佛造像有什么特点?

一下举几个例子:

铜镀金贡噶宁波像

铜镀金贡噶宁波像头部硕大,头顶蓄发,以阴刻线刻出细密的发丝。额前刻出一道弧线的发际线,与两鬓向下垂直的发际线形成明显的锐角。长方脸,额部高广,平滑光洁;眼窝深陷,双目睁视,眼眸嵌珠,目光如炬,突出了上师凝神静气的禅定状态;眉弓隆起如峰,与鼻梁紧密相连;隆准阔嘴,双唇抿起;面颊尖削,颧骨高凸;嘴边、两鬓及下颌布满浓密的胡须,突出了上师年高德寿的长者风范;双耳齐垂,耳轮分明,耳垂处开有用于佩戴耳环的小孔。所有面部特征的表现皆一丝不苟,就连眼线、眼袋、唇线、鼻翼、须发等细节也都清晰地刻画出来,极尽写实之能事。

贡噶宁波像背面

上身内着僧坎,外披袒右肩袈裟,下身着僧裙。衣纹采取古印度萨尔纳特式表现手法,仅在领口、袖口和袈裟下摆处刻出衣边,衣服薄透贴体,显露上师躯体的自然起伏和变化。衣边宽大,刻画十分讲究,皆以连珠纹镶边,上面刻画精美的纹饰。僧坎和袈裟上刻画的纹饰各不相同,袈裟衣边上刻画缠枝莲,莲枝蜿蜒伸展,遒劲有力;僧坎衣边上刻画稻粒纹,稻粒首尾相连,呈八字形分布。跏趺端坐于半月形束腰式莲花宝座上,身姿挺拔,双手置脐下结禅定印。莲座造型周正,上下边缘各饰一周粗大的连珠纹,莲瓣上下对称分布,环绕莲座一周;莲瓣宽大饱满,头部略有卷曲,形制美观大方。整体造型大方,形象生动,躯体健硕,气势雄浑,胎体厚重,工艺讲究,生动表现了一位藏传佛教大师的慈容德范和超凡气质,堪称一尊高度写实的上师肖像。

铜镀金文殊菩萨像

此像造型风格非常独特,猛然一看像13世纪西藏地区的造像。但仔细观察,它与西藏造像存在明显区别,带有中原地区的审美和工艺特点。我们判定其为元代宫廷造像,依据有五点:其一,面形方正,额部高广,此为元代宫廷造像面部的统一特征;其二,造型挺拔,躯体硬朗,大腿粗壮,双腿盘曲紧促。整体比例看似有些失调,实则与雕造工匠未能完全掌握藏传造像仪轨和造像材质特性有关,恰好体现了元代宫廷造像承上启下的过度性特点;其三,僧坎的衣边上刻画的缠枝莲和后背的八瓣莲花纹,明显为内地艺术的传统母题;其四,莲座及莲瓣的形制特别而突出,不仅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元大德九年(1305年)铜镀金文殊菩萨像完全一致,亦与其他元代宫廷造像无二无别,实为元代宫廷造像最为显著的特征;其五,造像材质为合金铜,这是判定宫廷造像最为关键的因素。

所谓合金铜,简单地讲就是含有锌成分的铜,铜质细密,用手指弹击声音清脆,并伴有回音,表面色泽偏黄,所以过去人们习惯称之为黄铜。这种合金铜与西藏地区早期造像采用的合金铜不同,西藏早期合金铜含锌量较高,一般在百分之十以上,是一种自然含锌的铜;而元代宫廷造像所用合金铜是人工合成的,在铜里加入了内地发现的锌(一般称为炉甘石),在视觉和手感上也显示了与西藏合金铜的明显差别。

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值得注意的是,此像同现知的所有元代宫廷造像一样,不仅体现出鲜明的元代宫廷造像风格特点,而且还体现了不同于一般元代宫廷造像的特别之处,透露出造像时间和风格来源上的一些重要信息。其中最为显著的不同就是袈裟衣边上刻画的稻粒纹。这种稻粒纹在13世纪的西藏中部地区佛装造像上十分流行,同样都是出现于佛身的衣边上,分布形式亦与此尊完全相同。溯其源头,它又与尼泊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13~14世纪尼泊尔迦什末罗佛像上颇为流行。此像保留了如此鲜明突出的流行于尼泊尔和西藏的艺术特征,而这一特征又罕见于其他元代宫廷佛像上,似乎向我们透露了关涉尊像铸造时间与背景的重要信息:那就是此像铸造时间稍早于一般宫廷造像,处于尼藏风格与中原艺术交融的初期阶段,故而保留了明显的尼藏风格元素。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