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大编钟这么大,是如何制造的,又是如何保证音质?
谢谢题主提出这么好的问题,使我有机会去查阅文献,拜读了音乐考古学家王子初先生的《复原曾侯乙编钟及其设计理念》和李明安先生的《复原曾侯乙编钟的实践及工艺突破》两篇文章,让人感叹不已,1978年曾侯乙编钟在湖北随县出土,虽然在1984年就完成了编钟复制工作,但实际直到2012年才真正复制完成古人原设计者的构想,已经花去整整一代人努力。王子初和李明安先生就是其中的亲历者和实践者,几乎一生都在推动和研究编钟复原工作,甚至他们团队中有些同事已经仙逝,就是为了向我们的后人解惑这个人类文明青铜巅峰之作背后独特的古人工艺,这本身就是让人钦佩。本文部分引用了上述两篇文章,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直接去阅读原文。
曾侯乙编钟就像题主所说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全套编钟共计65 件,最大的“姑洗之大羽”钟重220kg,最小的钮钟2.4kg。65件编钟重量达2550kg,钟架上承负着重达2800kg的钟体及挂钟构件,全套复原曾侯乙编钟总重约4500kg。65件钟体正鼓中部和左侧鼓部标出不同音高如宫、羽、宫曾等22个名称,以及记录诸如音名、阶名、八度组、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 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等乐律理论。
最体现古人智慧就是发明了“一钟二音”,这不仅体现在高度发达的乐律学理论和实践水平上,还体现在编钟音律的分配和设计上,65件编钟中的每一个单体钟,分别对应着130个音中 的 2 个音。因此最难复原的也是这“一钟二音”上。那么它的工艺如何呢?
首先是青铜材料的工艺,出土曾侯乙编钟采用了铜、锡、铅三元合金冶炼铸造的,铜含量范围为73.66%-78.25%,锡含量的范围为12.49%-14.46%。大甬钟含少许铅,其含量一般小于3%。
添加铅是为了增加声波传递的阻尼作用,改善音色,加快钟声衰减利于演奏旋律;添加锡为了改变青铜的硬度。实际复原工作实践中,研究人员发现编钟的音响性能仍然是《周礼·考工记》中“金有六齐(剂),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的合金配比最为理想。
其次是铸型工艺,出土的曾侯乙编钟采用的是陶范法,每件编钟先制作12种模具,136个内外范块,然后拼装合型而成,工艺步骤繁复,,完全靠古代工匠的经验控制。
另外因编钟浇注后有不稳定的化学成分铜合金,编钟壁厚不 均和浇注后自然冷却温度又有差异等铸造特性,影响编钟基频的稳定和音质的统一。出土曾侯乙编钟采用的“陶范法”铸造是通过延缓脱范时间自然退火的方法,以达到消除应力、均匀组织的效果,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不能完全退火,消除编钟的应力。
最后就是大家关心的调音问题了。曾侯乙编钟是典型的合瓦型编钟,合瓦型编钟“一钟双 音”的物理机制决定了编钟磨砺调音的8个区域和厚度,即钟口内侧被分为6个声弓域,这6个声弓域对应着合瓦正、背两 面的6个激发区。测音显示正、背面两个正鼓部是同一音高, 4个侧鼓部则是另外一个音高。用节线原理来解释这种双音现象,双音钟只有纵向的节线而没有横向的节线,正鼓音与侧鼓音的基音节线位置是不重叠的,正鼓音的节线所在恰好为侧鼓音的波腹,反之亦然。通俗地讲就是两个基音的振动节线恰好错开了,激发正鼓部,敲击点正好处在侧鼓音节线上,侧鼓部不 被激发;激发侧鼓部,敲击点正好处在正鼓音节线上,正鼓音 不被激发。从编钟的横截面上看为8个区域,它呈“米”字型 对称,即2个正鼓、4个侧鼓和2个铣角(棱)区域。
我们无法完全知道古人怎么调音的,看看复原工作怎么调音的:首先检测毛坯钟的实际音高并计算出与设计音高 的偏离值。然后对高音区的编钟和低音区的编钟按偏离值大小进行分组,并做好调音前的工艺工装准备。复原曾侯乙编钟分粗调(磨砺)和精调(磨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将 每件单体编钟粗调(磨砺)到离设计音高高50音分的位置。放置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阶段的精调(磨砺)。编钟磨砺调音坚持先高音分后低音分的顺序,从正侧开始对称磨砺。
科学视野,不同解读,欢迎评论和关注!
古代西周时期铜鼎有黄铜的吗?
没有,西周时期都是青铜鼎。
西周青铜文化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第二个高峰,以其质朴、恢宏著称于世,青铜鼎作为礼器中的重器,倍受重视,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集雕塑、绘画、工艺、书法于一身,是综合艺术品。
青铜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青铜乐器王孙诰编钟是兵器吗?
青铜乐器王孙诰编钟是一种乐器。
在河南博物院“楚国青铜艺术”馆里陈列了一组精美的春秋时期的青铜乐器——王孙诰编钟,这组编钟组
合之庞大、制工之精良,使观者无不感到震撼。这组沉睡千年的古乐器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1977年的夏秋之际,由于持续的干旱少雨,南阳丹江口水库的水位下降,库水冲出了许多青铜器和玉器,一个长期被湮没的水下世界得以重见天日。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个水世界隐藏着一个惊天之谜:这里正是数千年来踪影难觅的楚国初封地,正是梦幻般张扬浪漫的楚文化发祥地。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调查发掘,共发现春秋时期墓葬24座,汉代墓葬8座,出土了大批珍贵遗物,王孙诰编钟就是其中之一。
编钟出于二号楚墓中,钟身共26枚,均呈合瓦形。26件钟的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最大的一件高120.4厘米,重152.8公斤;最小的一件高23.35厘米,重2.5公斤。每枚钟上均铸有篆书铭文,共113字,字迹不甚清晰。据考证,此墓的主人为楚国令尹子庚,子庚名午,春秋时期楚庄王之子,因此又名王子午。他曾率兵出征,战功卓著。
编钟是先秦时期的盛行宫廷乐器,也是古代帝王权力的象征。“八音之中,金石为先”。商周时期,编钟编磬等乐器被视为礼乐重器,在贵族祭奠、宫廷宴乐时都演奏此类乐器,以显隆重。而且编钟数量的多少和形制的大小是主人的身份等级和地位的象征。王孙诰编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广、保存最完好的青铜礼乐器,为我们研究中国古音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青铜和黄铜哪个声音好听?
青铜比黄铜的声音好听,因为编钟的材质是青铜。
编钟是用青铜铸成,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的高低次序排列起来。每个钟的音调不同,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按照音谱分别敲打铜钟,能够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青铜和黄铜的区别有:特性不同、用途不同、颜色不同、价格不同。特性不同:黄铜是一种铜合金,它的合金成分主要是Zn(锌元素),有的特殊黄铜也会包含Pb(铅元素)、Al(铝元素)、Si(硅元素)等等。而青铜指的则是铜锡合金,...
青铜编钟叫什么名字?
青铜编钟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