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黄铜爆炸有多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黄铜被火烧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铜水加入锌为什么会爆炸?
因为锌的熔点远低于铜,铜融化后加入锌会导致锌快速融化并且沸腾产生大量气体,气体膨胀导致飞溅。就好像热油锅里加入水会爆锅一样的原理。
电伤事故的种类有哪些?
按照构成事故的基本要素,电气事故可分为触电事故、静电事故、雷电灾害、射频危害、电路故障等五类。
1、触电事故是由电流的能量造成的。触电是电流对人体的伤害。电流对人体的伤害可以分为电击和电伤。绝大部分触电伤亡事故都含有电击的成分。
2、静电事故指生产工艺过程中和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由于某些材料的相对运动、接触与分离等原因而积累起来的相对静止的正电荷和负电荷。静电电压可能高达数万乃至数十万伏,可能在现场产生静电火花。在火灾和爆炸危险场所,静电火花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因素。
3、雷电灾害是大气电。雷电放电具有电流大、电压高等特点。其能量释放出来可能产生极大的破坏力。雷击除可能毁坏设施和设备外,还可能直接伤及人、畜,还可能引起火灾和爆炸。
4、射频辐射危害即电磁场伤害。人体在高频电磁场作用下吸收辐射能量,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部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射频辐射危害还表现为感应放电。
5、电路故障是由电能传递、分配、转换失去控制造成的。断线、短路、接地、漏电、误合闸、误掉闸、电气设备或电气元件损坏等都属电路故障。电气线路或电气故障可能影响到人身安全。
扩展资料:
一、危害
1、对人体的伤害
由电击和电弧引起的电伤,静电伤害;触电是一定量的电流通过人体,引起机体损伤或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2、对物体的损害
主要是由电气事故引起的火灾、爆炸,造成设备及财产财物烧毁。在电力输送和设备中具有大量的易燃、可燃物质和较高的运行温度,因此,也具有火灾爆炸的危险性,一旦发生事故,不但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还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严重的环境污染及引发二次事故。
二、防范
1、绝大多数情况,是绝缘的破坏未及时发现和极时消除设备中的缺陷引起的人身触电等电气损坏事故,电气专业人员在对电气设备使用前需进行绝缘测试。
一般来说用兆欧表测定,测量额定电压500伏以下的线路或设备的绝缘电阻,应采用500伏或1000伏的兆欧表(摇表)应根据被测对象选用不同电压等级的摇表,摇表有250伏、500伏、1000伏、2500伏四种。
绝缘电阻测试能把电气设备的泄漏电流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从而能起到防范因漏电造成的触电事故。电气设备在使用前进行必要的测试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发生事故;
2、电气设备长期过负荷及产生电气短路,因短路而引发供电中断的停电事故。产生短路的原因有多种,但主要是各线路各电气设备在使用中都必须分别安装好保护电器。
合理配置各种相应的保护电器如熔断器、过电流脱扣器、热继电器、热脱扣器、过电流继电器等等,合理配置保护电器能避免设备在产生各种异常故障情况下所遭致损坏的一种有效的保护。保护电器能自动切断电源,对线路和设备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3、在工业企业中,一些比较特殊的环境和场所,例如:易燃、易爆等场所,要了解它们的特点。在易燃易爆等场所中,电气设备在运行中,电流的热量和电流的火花或电弧,是产生事故的直接原因。
防范必须有个综合性的措施,包括选用合理的电气设备,保护必要的防火间距,保持电气设备正常运行,保持通风良好,采取耐火设施,装设良好的保护装置等技术防范措施。
叠氮盐受热会爆炸吗
叠氮盐受热会爆炸。
叠氮化钠,又名三氮化钠,化学式NaN3,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呈白色六方系晶体,无味,无臭,无吸湿性,剧毒,不溶于乙醚,微溶于乙醇,溶于液氨和水。
虽然无可燃性,但有爆炸性。在真空中加热不爆炸,可逐渐分解为金属钠及氮气,是高纯度金属钠的实验室制造方法之一,也是高纯度N₂实验室制造方法之一。与酸反应产生氢叠氮酸。
叠氮化钠能和大多数的碱土金属、一价或多价的重金属的盐类、氢氧化物反应,而生成叠氮化物。特别是铜、铅、银、黄铜、青铜等反应,而生成爆炸性大的重金属叠氮化物。与活性有机卤化物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有机叠氮化物。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叠氮化钠
化学小问题
工业制氧是指制造大量氧气,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空气冷冻分离法
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从空气中制备氧气称空气分离法。首先把空气预冷、净化(去除空气中的少量水分、二氧化碳、乙炔、碳氢化合物等气体和灰尘等杂质)、然后进行压缩、冷却,使之成为液态空气。然后,利用氧和氮的沸点的不同,在精馏塔中把液态空气多次蒸发和冷凝,将氧气和氮气分离开来,得到纯氧(可以达到99.6%的纯度)和纯氮(可以达到99.9%的纯度)。如果增加一些附加装置,还可以提取出氩、氖、氦、氪、氙等在空气中含量极少的稀有惰性气体。由空气分离装置产出的氧气,经过压缩机的压缩,最后将压缩氧气装入高压钢瓶贮存,或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工厂、车间使用。使用这种方法生产氧气,虽然需要大型的成套设备和严格的安全操作技术,但是产量高,每小时可以产出数干、万立方米的氧气,而且所耗用的原料仅仅是不用买、不用运、不用仓库储存的空气,所以从1903年研制出第一台深冷空分制氧机以来,这种制氧方法一直得到最广泛的应用。
2、分子筛制氧法(吸附法)
利用氮分子大于氧分子的特性,使用特制的分子筛把空气中的氧离分出来。首先,用压缩机迫使干燥的空气通过分子筛进入抽成真空的吸附器中,空气中的氮分子即被分子筛所吸附,氧气进入吸附器内,当吸附器内氧气达到一定量(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打开出氧阀门放出氧气。经过一段时间,分子筛吸附的氮逐渐增多,吸附能力减弱,产出的氧气纯度下降,需要用真空泵抽出吸附在分子筛上面的氮,然后重复上述过程。这种制取氧的方法亦称吸附法。最近,利用吸附法制氧的小型制氧机已经开发出来,便于家庭使用。
3、电解制氧法
把水放入电解槽中,加入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以提高水的电解度,然后通入直流电,水就分解为氧气和氢气。每制取一立方米氧,同时获得两立方米氢。用电解法制取一立方米氧要耗电12—15千瓦小时,与上述两种方法的耗电量(0.55—0.60千瓦小时)相比,是很不经济的。所以,电解法不适用于大量制氧。另外同时产生的氢气如果没有妥善的方法收集,在空气中聚集起来,如与氧气混合,容易发生极其剧烈的爆炸。所以,电解法也不适用家庭制氧的方法。
(二)化学制氧
工业和医用氧气均购自制氧厂。工厂制氧的原料是空气,故价格非常便宜。但是,氧气的贮存(高压氧气用钢瓶、液氧要用特殊贮罐)、运输、使用不太方便。因此远离氧气厂的偏远山区运输困难,另外有些特殊环境如病人家中、高空飞行、水下航行的潜艇、潜水作业、矿井抢救等携带巨大笨重的钢瓶极为不便,小型钢瓶贮氧量小,使用时间短,因此就出现化学制氧法,在化合物中以无机过氧化物含氧量最多且易释放,目前化学制氧多采用过氧化物来制氧。
对无机过氧化合物的科学研究开始于18世纪。1798年德国自然科学家洪堡(Alexandervon Humboldt)采用在高温中把氧化钡氧化的方法,制取了过氧化钡。1810年法国化学家盖一吕萨克(Joseph—Louis Gay—Lussac)和泰纳尔(Louis—Jacques Thenard)合作制取了过氧化钠和过氧化钾。1818年泰纳尔又用酸处理过氧化钡,再经蒸馏发现了过氧化氢。200年来,化学家们不断地研究,发现大量无机过氧化合物。这些过氧化物,在遇热或遇水或遇其他化学试剂的时候,很容易析出氧气。常用的过氧化物有以下几种:
1、液体过氧化物(液体产氧剂)—双氧水
双氧水的化学名称是过氧化氢(H2O2),为无色透明液体,有微弱的特殊臭氧味,是很不稳定的物质,在遇热、遇碱、混入杂质等许多情况下都会加速分解。温度每升高5℃,它的分解速度就要增加1.5倍。即便是稀释后浓度为35%的双氧水,在pH值增加(例如贮存在含碱玻璃瓶里)超过6个小时就要发生急剧分解。双氧水中混入少量杂质(如铁、铜、黄铜、青铜、铅、银、铬、锰等金属粉末或它们的盐类),即便在室温下,同样要引起急剧的分解,产生氧气。
双氧水是过氧化物中最基本的物质,也是各国科学家最早认识的化学产氧剂。双氧水具有产氧量较大(30%的稀释液中,有效氧含量为14.1%)和成本较低的好处。但是,双氧水是强腐蚀剂,稍稍不慎便会造成人身伤害,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还可引起爆炸或燃烧,无论在使用或贮存、运输中都属于危险品。比如:在常压下,双氧水的蒸汽浓度达到40%以上时,温度过高即有爆炸危险。双氧水与有机物混合,能生成敏感和强烈的高效炸药。双氧水与醇类、甘油等有机物混合,就形成极危险的爆炸性混合物。双氧水是强烈氧化剂,对有机物、特别对纺织物和纸张有腐蚀性,与大多数可燃物接触都能自行燃烧。
其中第一个就是“分离液态空气法”
参考资料:
关于黄铜爆炸有多惨和黄铜被火烧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