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代黄铜钉,以及古代铜钉子图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 1、古代城门上的铜疙瘩有什么作用?都有哪些讲究?
- 2、古代大门上的铜钉有什么意义
- 3、宫门上的铜铆钉意义
- 4、古代城门上的铜铆钉是干什么用的
- 5、清代北京城的妇女们会在元宵之夜争抢着去摸正阳门上的铜钉,这是为什么呢?
- 6、古代大门上的圆点为什么有九牌
古代城门上的铜疙瘩有什么作用?都有哪些讲究?
相信很多的小伙伴在观看影视剧或者是看古城遗址的时候,都会发现古代的城墙上面会有各种各样的“铁疙瘩”,那么这些“铁疙瘩”究竟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在城门上设置这些“铁疙瘩”,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详细聊一聊,为什么在古代的城门上要设置这些看起来毫无用处的铁疙瘩,它们能起到哪些作用。
在古代城门上这些“铁疙瘩”,有一个专业的名称叫铜钉。一般来说,都是由铜质产品钉入门板中,最早是用来防止敌人攻城的时候靠在城门上。而且这些铜钉上面更是涂上了防火材料,能够有效的防止敌人使用火计攻城。而到了后来,铜钉的作用更是更加的提高,最开始的铜钉往往是为了将门板相互连接起来,只是为了起到固定的作用,再后来每块城门更是有着明确的规定,让建筑看起来更加的整齐,也能让城池更加坚固。
到了后来,因为门钉的演化也有了更多的寓意,像是在皇室中的门钉的数量更是彰显了帝王之家的地位。尤其是像在故宫中的城门,我们更是可以看到它们的排列方式是横竖各九路,表示这里是帝王之家,九九之数象征着帝王的最高地位。而且在平常的人家的门钉更是有着美好的寓意,希望自己家中能够添丁,因为“门钉”更是与“男丁”同音,希望能够借此给家中带来更多的男性,在古代男性是宝贵的劳动力。
综上所述,在古代城门上之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铜钉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对抗入侵,尤其是铜钉这种材料不易起火,更是能够防止火攻。而到了后来铜钉更是被赋予了地位的象征,皇家用铜钉的数量来彰显自己的地位,平民也希望用铜钉的美好寓意帮助自己的家业兴旺。
古代大门上的铜钉有什么意义
古代大门上的铜钉的意义为:一个是装饰,一个是代表等级,再一个起加固作用。
古代大门上的铜钉的发展:
一、铜钉的起源:门钉源自墨子所说的“涿弋”,长二寸,见一寸,即钉入门板一寸左右。当初用来提防敌人用火攻城,所以在涿弋上涂满了泥,起防火作用。
二、铜钉的意义:
1、加固作用:最早的门钉只起加固门板的作用。由于一扇大门往往要由若干块板子拼起来,时间一久容易散开。为了避免散落,就在门板里头穿上带,又怕带不结实,于是再用门钉加固。
2、代表等级:后来门钉做得越来越整齐,横竖成行,钉子的数目也就成了等级的标志了。门钉的数量和排列,在清朝以前未有规定。清朝则对门钉的使用有一定之规。
皇家建筑,每扇门的门钉是横九路、竖九路,一共是九九八十一个钉。九是阳数之极,是阳数里最大的,象征帝王最高的地位。因为帝王庙是供奉历代帝王的,所以也用九路门钉。
3、装饰:门钉是古建筑大门的一种重要装饰,亦多用于宝榻大门。金光灿灿的门钉,钉在朱漆大门之上,既壮观瞻,又保坚固。一般安装使用在位于城门、宫门、院门、券洞门位置的板门上。
扩展资料:
古代大门上的铜钉的分类:
一、门钉按质地:分为铁质、铜质、木质、石质四种。
1、铁质门钉一般使用在早期寺庙建筑的板门上,以唐、宋时期居多;
2、铜质门钉则大量使用于明清时期,并且在铜上馏金,显出金黄色,与朱门颜色相匹配;
3、清晚期偶尔也有木质门钉出现,用圆木旋出钉形,涂上黄色,一般体量较小,用在一些不太重要的小门上。
4、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石乳钉,用于地下墓室石门上。陵寝的地宫,木材容易糟朽,因而地下的墓门多用石材制成,石乳钉是在石门上剔凿雕刻而出成钉形,偶尔也发现有用沙石掺和而豁成的门钉。有的时候,为显其高贵地位,还在石乳钉上涂以金。现考古发掘证明,唐代曾有绿褐色门钉。辽代有黑彩色门钉。
二、门钉按形状:分为圆形和花瓣型两种。
1、圆形门钉从纵刨面看,底部较粗,头部较细,中间偏下有一个二道台,较具有阳刚之气;
2、花瓣型门钉亦有一个二道台,上部则有五瓣、六瓣、八瓣之分,莲花瓣状金锤,似女人的乳房,较具阴柔之精美。
门钉的钉和帽分开制作,然后再用铅锡把二者浇铸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直接使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门钉
宫门上的铜铆钉意义
宫门的门钉不仅是装饰品,而且体现着封建的等级制度。在最早的记载中不叫门钉,而称之为“涿弋”。同守卫城池,防御火攻有关,是一种军事上的防御措施。战时,涂泥土于门上以防火焚;平时,这种行距齐整的涿弋,成为门扇上的一种装饰品。所以门钉可能就是古代“涿弋”的遗制。按以往建筑考古学者的研究认为门钉的产生是门本身的构造需要。门钉作为门饰,是为了避免显露的钉痕有碍观瞻。皇帝进出的大门均有纵九横九共八十一个门钉。取"九"这个数字,表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而其他帝王、郡王、公侯等官府的门钉数则依次递减,例如纵九横七、纵横皆七、皆五等,地位低者其门钉是铁制的。
清代对大门门钉的使用在《大清会典》中亦有了详细明文规定,亲王府制:“门钉纵九横七”。《会典事例》中有“每门金钉六十有三”之句。世子府、郡王府:“金钉、压脊各减亲王七分之二。”贝勒府、镇国公、辅国公:“公门铁钉纵横皆七。”比郡王府四十五个门钉还多四个。但是在用材上起了变化,由金钉改为铁钉。所以比郡王府用金钉的等级要低。公以下府弟:“公门铁钉纵横皆七。侯以下递减至五。”
望采纳哦,谢谢~~~
古代城门上的铜铆钉是干什么用的
门钉有几个作用,一个是起作用加固,一个是装饰,再一个代表等级。
最早的门钉只起加固门板的作用。由于一扇大门往往要由若干块板子拼起来,时间一久容易散开。为了避免散落,就在门板里头穿上带,又怕带不结实,于是再用门钉加固。但由于铁钉钉帽露在门表面有碍观瞻,为美观起见,人们将钉帽打造成泡头形状,于是,就兼有了装饰功能。
对于使用门钉的数量,明代以前无明文规定。到了清代,使用门钉的数量才有了等级上的讲究。《大清会典》记载:“宫殿门庑皆崇基,上复黄琉璃,门设金钉。”“坛庙圜丘外内垣门四,皆朱扉金钉,纵横各九”的规格,以下按品级门钉数量呈单数递减。一般亲王府邸的大门上门钉纵九横七;世子府邸门钉纵七横五;公爵门钉纵横各七,侯爵以下至男爵纵横各五,不过,他们各自的大门上只能为铁制门钉,不能采用铜制门钉。天安门乃皇城正门,当然门钉也属最高级别。
清代北京城的妇女们会在元宵之夜争抢着去摸正阳门上的铜钉,这是为什么呢?
明清以来,正月十五的夜晚,民间有“走百病”的习俗。
走百病是妇女们的活动,元宵之夜妇女们要到街巷游走,据说这样可以祛除一年的灾病。走百病又叫“走三桥”,因为妇女元宵节夜游要特别注意走桥,以走过三座桥为最佳,据说走过三座桥就可以祛除百病了。
走桥之外,妇女们还要“摸钉儿”,也就是摸门钉。
摸门钉,据说可以去病产子。明代的时候就有很多妇女在元宵之夜去北京的城门摸门钉。那时候各城门都有卫兵把守,想摸门钉还得向卫兵行贿,或者趁卫兵不注意偷偷地摸。清朝的时候,走百病、摸门钉之风更盛。年轻的已婚妇女必须到正阳门去摸门上的铜钉,据说这样做可以多生男孩。
正月十五走百病的习俗虽然盛行于明清两代,但源头却在明清以前。
古人早有秉烛夜游的习惯,到了唐代和宋代,由于元宵节燃灯观灯的风气盛行,元宵节到街巷出游已经成为常事,后来就演变为元宵夜走百病的习俗了。
实际上,妇女在元宵夜出游也是妇女解放的一种形式。
古代的妇女受到封建礼法的层层束缚,她们不能轻易出来游玩,只能待在家里。而元宵之夜,月光明亮,灯火辉煌,长期被关在家中的妇女们从家中走出来,走三桥,摸门钉,她们该是多么高兴啊。
元宵夜出游有解放妇女的意义,又能使人们放松身体,焕发精神,有养生治病的好处,所以直到今天,人们还保留着元宵夜上街出游的习惯。
正阳门是明清两代内城的正门,位于北京内城南垣正中。明永乐年间修筑,原沿用元大都城南面正中城门之名——丽正门,“丽正”二字来自《易经·离卦》“日月丽乎天”句。明正统时改为正阳门。
古代大门上的圆点为什么有九牌
你说的那个圆点应该叫门钉。过去城门都是用木板做的 外面包铁皮,用铁钉子钉上可以更坚固。后来慢慢变成装饰品了 就用黄铜做成大的圆头钉,皇宫里的门是黄铜镀金的,一遍王府是黄铜的,官员是铁的。老百姓是不许用的。至于9排 是因为楼上说了 9为数字最大的 。也只有皇家才能用九 王府都要往下递减。记住不是所有的门都可以钉9排门钉的哦。
关于古代黄铜钉和古代铜钉子图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