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黄铜板生产商,看到很多海归不得不回国找工作?
【出国与回国】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三个问题:海归不得不回国找工作,没有优势反而格格不入,还要送孩子留学吗?我也分三个方面回答。
1)“海归不得不回国找工作”?
我认为“海归不得不回国找工作” 这个说法有问题。留学留学,留学完了回国是理所当然的。除了有极少数留学人员本来就不想回国的,他们长时间或者永久留在海外。其他同学不存在不得不回国的问题。
据教育部统计,2019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70.35万人,较上一年度增加4.14万人,增长6.25%;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58.03万人,较上一年度增加6.09万人,增长11.73%。1978至2019年度,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656.06万人,其中165.62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或研究;490.44万人已完成学业,423.17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6.28%。
完成学业的,86%都回来了,还没有计算那些刚完成学业还在国外实习的人员。
既然回国了,除了少部分进入家族企业之外,大部分都需要找工作。我自己了解的情况,有很多有家族企业的同学,留学毕业后并不想局限在家族企业中,而更希望奋斗在更广阔的天地。
2)“没有优势反而格格不入”?
题主说的留学人员回国”没有优势反而格格不入“,我估计一种情况说的是”小留学生“ 初中或者高中就出国读书的。这种”小留学生“确实会出现与国内脱节的情况。
因此,我一直反对过早送孩子出国。
我认为,最早也得要国内高中会考之后出国时比较合适的,因为孩子的世界观基本形成,掌握了中国文化,对国内的文化生活习惯也有足够的体验。
我最推荐的是 2+2+2,国内大学2年,国外大学2年,国外硕士2年。如果要读博士,国外时间要更长。国外博士一般都会有奖学金。
因为,大学之前,因为高考的原因,孩子集中所有精力在学习,生活都在父母照料下,还没有独立生活。只有到大学了,才算是相对独立生活了,有比较好的生活体验了。
为什么不建议在国内读完大学才出去读硕士呢?这是因为,西方的本科教育是基础教育,对了解西方文化,掌握最现代的技术和管理很重要。
题主说的留学人员回国”没有优势反而格格不入“,我估计另外一种情况是国内没学上才出国留学的同学。
这部分同学本身的基础就差一些,学习能力不强,外文也不会好,到国外环境之后,大部分去了一些普通学校甚至是野鸡学校。因为学不好,所以就混日子,到时间回来,也肯定没有优势了。拿这种留学生与在国内考上大学的“好学生”来比较,没有可比性。
我所接触到的留学生,绝大部分回国之后都没有格格不入,在就业市场上很有优势,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包括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等等。
3)还要送孩子留学吗?
这要根据情况而定。
首先有家庭条件,其次孩子有志于成为国际人才(复合型国际人才或者科研型国际人才),而且孩子基础不错,学习能力强(国内至少能到本科线上下),还有孩子有比较好的自理和自控能力;这样的情况应该送孩子出去留学。否则就应该慎重而行。
我遇到过很多被中介坑的例子。各种各样的坑。因此,出国留学,要找可靠的中介机构里的可靠咨询老师办理。不要因为被中介坑了,就说出国留学不好。
祝所有有志于国际人才的同学们尽早成才!
-----------------2021年9月5日------
最近有些统计数据发布出来了。这些数据显示的是整体,而不是个别案例。这些数据显示,归国留学生就职优势明显(下图一),而且工资高出许多(本科生高27%(1800元);硕士高47%(5500元);博士生高出22%(5000元))(下图二)。
一个北大一个上海交大?
建筑工地打工却被北大录取,云南学霸实力作证寒门照样出贵子!
2018年7月22日,来自云南曲靖的崔庆涛正在建筑工地上拌砂浆,却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能够被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录取,进入赫赫有名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学习,崔庆涛的内心感到无比激动。
虽然,崔庆涛当初报考的是北大法学院,但是如今能够被调剂到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学习,同样让他觉得无比欣喜。
据了解,作为今年高考文科生的崔庆涛考了669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
然而,很多人却不了解考出优异成绩的崔庆涛的家境并不好,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崔庆涛很小就随着父母到处去打零工。
崔庆涛一家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者海镇五里牌村,家中有三兄妹人。
崔庆涛上初中时,爸爸崔茂荣选择在家附近的建筑工地打零工。
但由于没有文化,崔爸爸只能在有活的时候每天赚100元左右,而没活时只能干着急。
由于崔庆涛是老大,弟弟9月开学才读高二,妹妹刚刚升入四年级。
所以,懂事的崔庆涛早早地外出打零工,帮助父母减轻生活压力。
崔庆涛的妹妹还小,所以妈妈许树兰留在了嵩明边打工边带女儿。每每只能等到学校放暑假,一家五口才能团聚。
虽然,崔庆涛的父母真的很努力,但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家里又有三个孩子,所以基本上没啥积蓄,是当地的贫困户。
由于家境贫寒,崔庆涛和弟弟每学期都能享受到政府给出的补贴。
因为提供给困难学生的经济补贴会直接打到饭卡上,所以崔庆涛兄弟俩的吃饭问题解决了。
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相邻的会泽县被波及,崔家的房子也因受损严重无法住人。
于是,崔家拿着政府补助的4万元,又借了一些外债勉强盖了新房。
由于欠了外债,加上家里的3个孩子都还要读书,崔家的日子真的不好过。
虽然家里的房子是新盖的,但房间内的陈设却极其简单:一台老式电视机放在两坨空心砖上,一块泡沫支起电磁炉,很多居家用品都很破旧。
生活的重压并没有击垮崔庆涛,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崔庆涛打小就懂事,只要学校放假,他和弟弟都会主动跟着父母,夜里3点起床,在大棚里撒鸡粪种菜。
最近,为了补贴家用,崔庆涛和父母在离家五公里左右的箐口塘为一户人家新建的房屋做装修。
7月22日,崔庆涛正在工地上打工,没想到快递员却为他送来了北大录取通知书。
当时,崔庆涛满身灰尘,在得知自己的录取通知书到了,赶紧弯腰把手洗干净,然后在红色T恤上左擦右擦,然后满脸微笑地拿出身份证给快递员核实。
当确认自己确实被北大录取后,崔庆涛却很发愁:是啊,家里这种情况,上大学的学费可怎么办?
学校的几位老师在得知崔庆涛的情况后,建议他可以申请助学贷款,并把一些助学贷款的办理手续和程序详细告诉了他。
爸爸崔茂荣也主动给儿子打气:“学校可以贷款,我也能吃苦,现在国家政策好,等你们几个读出来,我们家的好日子就来了。”
在老师和家人的鼓励下,相信崔庆涛一定能够顺利走入北大的校门,开启全新的学习历程。
看到崔庆涛同学的经历,让人不禁联想到去年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的那段话: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去年,熊同学的话在网上不仅引起了无数网友热议,而且有的网友甚至感叹:教育资源如此不均衡,寒门恐怕很难再出贵子!
其实,寒门到底能不能出“贵子”,最终还是取决于个人努力。
世界上有几个人能够含着金汤匙出生?绝大多数人都生在普通人家,甚至出生在寒门。
比如以《卖米》一文轰动全国的北大才女张培祥虽然家境贫困,但学校和老师爱惜人才,免费让她返校读书,最终她考上了北大。
再比如,在《超级演说家》的舞台上拿到全国总冠军的刘媛媛,同样是来自河北邯郸的农村女孩儿,她家连门都没有,家庭情况比崔庆涛家甚至还要差。
可是,无论是如今的崔庆涛,还是曾经的张培祥、刘媛媛,这些出生在寒门的孩子,都通过刻苦努力学习,叩开了北大校门,打了漂亮的翻身仗,完成了人生逆袭。
也许,有人会站出来反驳,他们毕竟是少数,多数出自寒门的孩子还不是只能通过打零工过着“下等人”的生活。
没错,他们是少数通过高考走出寒门的孩子,但其他打零工的孩子真的只能通过打零工来讨生活吗?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道路到底怎么走,最终的选择权其实是我们自己。
诚然,我们没有办法选择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但我们可以选择做怎样的自己。
出生在普通人家的我们,只要智商没太大问题,如果能够像崔庆涛、张培祥、刘媛媛那样在读书时足够努力,即便最终不一定能够考入北大这类知名学府,也不会进入太差的学校求学,不是吗?
出生在普通人家的我们,哪怕智商真的不够高,如果能够像崔庆涛、张培祥、刘媛媛那样不怕吃苦,肯在其他领域学习专业技能,一样也能成为行业精英。
如今,很多企业招募高级技术工人的薪资可不比一般的本科生低,甚至由于高端技术人才难求,北上广的一些企业甚至打出了年薪几十万、上百万的年薪。
至此,出身普通家庭,甚至出身寒门的朋友们,当你们抱怨社会不公的时候,真的要先扪心自问,你为了自己的梦想付出过足够的努力了吗?
当你面对人生挫折和压力的时候,到底有没有像文中提到的三位主人公一样,在关键时刻顶住了一切困难,义无反顾地为了梦想努力跑向终点?
没错,如果你不够努力,付出的汗水不多,那么幸运女神凭什么会眷顾一个害怕吃苦,不愿付出的“懒人”呢?
所以,想要有朝一日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不妨从现在开始努力拼搏。
只要你肯专注在一个领域拼尽全力,总有一天会实现心中的梦想。
当你走向成功的那一天,你会无比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
本文原创,禁止转发,违者必究!
更多精彩内容可关注纯镜文化微信订阅号:cjwhyl666
武林外传里佟掌柜每月只给伙计二钱银子?
既然是在《武林外传》中的剧情,那就一切都按照剧中的折算比例和物价情况。
在武林外传第四十七回,佟掌柜的闺蜜韩娟来与佟掌柜攀比,佟掌柜为了报仇,答应只要莫小贝让韩娟丢脸就给莫小贝二钱银子,结果当莫小贝问他要钱时,她说二钱银子是年薪,折算下来每月十六文,那么二钱银子就是192文,大约200文。
在武林外传第三十二回,祝无双去投奔师兄白展堂,祝无双做菜好吃,大嘴遭到了嫌弃,大嘴为了为难无双,去菜市场买菜时,尽挑坏菜,但是大嘴与小贩在交谈过程中谈到了萝卜和鸡蛋的价格。鸡蛋大约1文一只。
放在现在来看,一只鸡蛋大概也要一块钱吧,那么二钱银子就相当于现在200元钱。
根据剧情,七侠镇的县令是娄知县,也就是说七侠镇应该是个县级单位,放在现在一个县级单位的月工资为200元,也是有点很低的。虽然,佟掌柜管吃又管住,但是,二钱银子应该还是属于低的。但是,纵观同福客栈里面的六个人来看,佟掌柜是镖局老总的女儿,老白是六扇门缉盗顾问的儿子,小郭是郭巨侠女儿,秀才是有地产的人,而大嘴是赌王的儿子,小贝是武林盟主,等于是六个富二代啊,我觉得,他们之所以在同福客栈呆下去,不是为了打工生活,应该是六个人情谊深厚,并且喜欢那样简单朴素的生活,在这里隐居嫩。
为什么感觉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
答:武侠片里一个常见的“豪气桥段”,就是“大侠下馆子”:经常是热热闹闹的酒店里,满脸横肉的“大侠”吃饱喝足,竟连“多少钱”都不问,随手放一块银子在饭桌上,然后潇洒飘然而去。“豪横”一幕,也叫多少“武侠迷”连呼身不能至,纷纷心向往之。
那这“豪横”场面,放在真实的历史上,究竟有几分靠谱?首先,倘若这类场景,放生在明朝中叶(16世纪)之前的中国古代世界里,可以说严重不靠谱。倒不是“大侠”们没钱,而是在明朝中叶以前,“用银当钱”这事儿,属于严重不合法。就算大侠“敢放”,店家也未必敢收。
有多不合法?中国人使用白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甘肃玉门火烧沟墓地出土的银鼻环,公认中国境内最早的银制品。战国时代的墓葬也告诉我们,那时的白银,已被国人用于“武器”“首饰”等各个领域。但“当钱用”的历史,却显然短得多——明朝弘治元年起,征税才开始用银。嘉靖四年起白银大量在市场流通,隆庆元年明朝正式宣布“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白银这才算完成“上位”,成为法定货币。
而在这之前,“拿白银当钱用”会有多麻烦?就看号称富庶的唐代,其实哪怕是盛唐年间时,大唐也常为“贵金属原材料不足”苦恼。别说白银了,铸钱的铜都是年年稀缺,唐朝曾限制商人带铜钱出境,甚至禁止民间买卖铜料。铜都如此贵,用白银当然更奢求:唐代倒是把白银做成“银挺”,然后就是用来做各种金银器,或是当馈赠礼品。直接拿来当钱用?几乎是没有。大额的货币支付,在唐代多是用绸缎布帛。
那到了传说中“商品经济发达”的宋代呢?白银“当钱用”的时候,倒是比较多了。比如宋朝“花钱买和平”的《澶渊之盟》,每年就是要支付“银十万两”(后来增到二十万两)来“买和平”。宋高宗“臣构”靠“必杀飞”换来的《绍兴和议》里也规定,南宋每年要“上贡”给“金大伯”二十五万两白银。此外南宋官府采购粮食茶叶等物资,也经常“出银十万两”,发军饷时也经常“犒军银”,看似“白银当钱用”的时候不少。
但事实上,除了“买和平”“孝敬金大伯”外,宋朝日常用银,哪怕是官府行为,也往往是把白银兑换成铜钱后再支付——白银距离“法定货币”,那时还是很远。
所以,就算是传说中“大侠很多”的两宋年间,大侠们行走江湖,花钱时也不用白银。比如宋初江湖上的知名豪侠,亦后后来“发明纸币”的一代名相张咏,早年在江湖上行侠仗义时,也常接受“粉丝馈赠”,比如仰慕他的汤阴县令,就馈赠给他“万钱”。他在江湖上大杀南北,住过不少酒馆客栈,但结账的时候也是用铜钱。“扔下一块银子就走”的豪迈事儿?那是真没干过!
为什么会这样?根子上还是白银太少。中国本身就不是产银国,铜矿本来就少,银矿当然更少。唐朝年间,中国每年的白银产量也不过一万五千两。宋代时手工业大发展,但“赚白银”最多的北宋年间,白银的最高产量也只有每年88万两,正常年景只有二三十万两。就这么点白银,每年还要“刨出去”几十万两“买和平”“孝敬金大爷”,这宋朝的“积贫积弱”,看这“缺银”,就知道有多严重。
所以北宋靖康之耻时,金兵狮子大开口,要北宋“孝敬”一千万两白银。号称“丰亨豫大”的汴京城翻了个底朝天,从皇宫到老百姓家,家家白银掏干净,最后也只凑了一百万两白银,只是五百多年后李自成在北京“追饷”所得的七十分之一。到了南宋给“金大伯”送孝敬时,由于产银地都“割”了出去,南宋白银产量锐减,每年的二十五万两白银“孝敬”,也是勒紧裤腰带都常凑不齐,每次过去“交割”,都常惹得金国官员骂娘。
看过这类景象就知道,网络上流传甚广的“宋朝白银收入过亿”“宋朝白银远超元明清”的“高论”,多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放在这样的年代里,哪位“大侠”能在饭馆里“吃完饭放下一块银子就走”,分明是“来错了时代”。
而明朝中期起,白银扶摇直上的地位,以及最终成为“法定货币”的上位史,也同样得益于白银的大量涌入。随着“航海时代”的到来,明清的外贸水平远超唐宋,单是16世纪的几十年里,明朝就像葡萄牙西班牙卖出了二百万件瓷器。另外明末每年仅从澳门一地卖出的丝绸,就多达六千担。还有白糖、铁锅等“中国制造”,全凭着硬核的工艺水平,年年在国际市场大赚。
发展到清朝雍正年间时,单是在广东一省,每年纷至沓来的“夷船”都不带洋货,每艘船都是满载白银,上岸就拼命扫货。单是享誉中外的佛山铁锅,每年就要卖出两万多斤。可以想象,有多少白银因此“蜂拥”入中国。以十七世纪西班牙殖民当局的报告,单是每年从菲律宾涌入中国的白银,就在200万比索以上。日本学者小叶田淳断定,明末从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保守估计在七千万两以上。甚至许多外国学者认为,这一时期,全世界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白银,都进入了明清时代的中国市场……
以这个意义说,白银“法定货币”的“扶正”过程,正是古代中国外贸“赚世界钱”的缩影。
这样的大趋势下,“下馆子掏银子”也成了明清生活的日常,豪气的大侠们,自然也有可能“豪气”一把。但“放下一块银子”在桌上,在明清年间能有多少购买力呢?明清年间的白银,最大的有五十两一锭的银锭,另外还有“二十五两”“十两”等各个级别。更小的还有“银锞子”。
这些大大小小不等的“一块银子”,都能在饭馆里吃到什么?可以看看物价:以万历年间《宛署杂记》统计,1钱6分白银可以买8斤上等猪肉,1钱白银可以买5斤鲤鱼,4分白银可以买一只活肥鸡。明代小说《金瓶梅》里,西门庆的女儿女婿妻妾等九人,花一两银子就办了桌“烧鸭两只鸡金华酒配菜”的上好酒席,九个人连吃带喝吃了一天。至于五十两的大银锭?《三言二拍》更告诉我们,可以买套“坟边左近”的低档房了。
再可以看看工资,明代县衙里的马夫,年薪是40两白银,但县衙里的更夫,年薪只有3两6钱。“铺兵”的年薪也不过9两六钱。放在清代的官员阶层,乾隆年间巡抚的“年俸”是150两,总督的年俸是180两。
所以说,无论比物价还是比工资,如果哪位大侠真的“放下一块银子就走”,哪怕是几两银子的银锞子,那也能叫店家乐开了花。能这么干的大侠,必然是“土豪级”。
特别是放在鸦片战争前夜,“一块银子”的购买力,那要比之前更高:和明末清初年间“火热外贸”的景象不同,乾隆年间时,一批批传教士“学习”走了中国的造纸、瓷器、纺织。种茶等产业技术,外加西方工业革命的推广,“中国货”的优势早已不在,反而海外汹涌而来的鸦片,却让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19世纪的前三十多年,英国向中国走私了四十多万箱鸦片,保守估计赚走了三亿多银元。
如此一来,就带来了恶性循环,一边是白银大量“流出”,中国境内白银锐减。白银的价格也飙升。乾隆年间时,中国的一两白银兑换八九百文铜钱,但道光年间时,一两白银却要兑换一千七百多铜钱。而老百姓完粮纳税,却还要把手里的铜钱兑换成白银,等于是多一道盘剥。鸦片战争前夜,以林则徐的叹息说,苏州汉口等昔日的商业重镇,都是“各种货物销路皆疲”,缺银的困境,困扰近代前夜的大清上下。
而另一方面,民间无比重要的“一块银子”,放在鸦片战争前夜的官场上,却是越来越不值钱。以《道咸宦海见闻录》记载,当时的清王朝,已是越穷越腐败,民间难得见白银,官场上却一切白银开路:在当时经济相对不发达的陕西,每年给西安将军家的门子,都要多次送礼,每次“门包”至少四十两。给西安将军的“三节两寿礼”,每次至少八百两白银。给当地其他“同级高官”,也基本是这待遇……
甚至,刚就任陕西粮道的张集馨,当时进京活动,单是给京城各级官员送“别敬”,前后就送出一万九千两。这“手笔”,放在当时的清代官场,还都是“抠门”级别。却足以叫武侠小说里“豪横”的大侠们,“放下一块银子”后自叹不如。
看过这样“银子不值钱”的怪现象,就能够理解:不久后的鸦片战争,大清为何会这样惨?
“一块银子”的学问,如一面历史的镜子,照出了古代中国曾经的辉煌,也照出了多少发人深思的历史画卷。
参考资料:朱伯康《中国经济通史》、罗红星《明至清前期佛山冶铁业初探》、徐瑾《白银帝国: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冯尔康《生活在清朝的人们》、森林鹿《唐朝穿越指南》、有历史《南宋送岁币的奇葩故事:金朝拒不接受,宋朝使者宁死也要留下》。顾宏义《天裂:十二世纪宋金和战实录》、晁中辰《明朝对外交流》、国家教委《屈辱的岁月,奋斗的征程》、刘昭平《明代的工资、物价及税收》、高寿仙《明朝万历年间北京的物价和工资》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