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铜器培训,朱之文和那英谁的唱功更好?
虽然论专业朱之文没法和那英比,但在我看来,朱之文的唱功确实要比那英好的多,成熟的多。这不是我胡说,我听过他们俩的歌,心中也有个比较。
那英的歌声不好听,她唱的歌我听着像是喉咙里有东西堵着唱不出来的样子。而且她的歌是比较偏小众化的,听着就像冷冰冰的机器,有种只把唱歌当做任务的感觉。大衣哥的声音就比较浑厚,高低音掌握得好,感情到位,他的歌偏大众化,听着非常有代入感,就好像身处歌曲中的环境,让人不知不觉就想流泪。
为什么说朱之文的唱功比那英的好?我相信只要是听过他俩唱歌的人,也一定能够听得出来其中的区别。论教育、学历,朱之文肯定是比不上那英的,但是非班课的比正班课优秀的大有人在,朱之文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的歌完全就是自己摸索着唱的,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靠着自己对音乐的热爱一路坚持了二十几年,从未放弃过历练,才有这样的成绩。虽说其他方面的条件可能不如那英,但唱功绝对是碾压那英的,如果他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可能就会成为音乐界的大师。
怎样才能成为科学家?
很多人说,要相成为一个科学家,您首先要取得博士学位,最好出国留学取的洋学位;之后再读几年博士后;要发几篇非常好的文章;要在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就职,成为著名实验室和课题组的成员;获得科研基金;最后成为教授、研究员,成为课题组的领导;取的某些人才称号的头衔,比如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千人之类;甚至得到院士头衔。那么,您就成功的变成了一个科学家了。
这无疑指出了成为科学家的康庄大道。但是,成为科学家并不是只有这一条路。只要有科学的思维和实事求是的实验/实践精神(通过正规的学术训练,或者通过自我学术训练),以及好的运气,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科学家。“出身”和“门第”不应该成为界定“科学家”的必要条件。
比如2015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因为发明新型抗疟药—青蒿素而成为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她就是无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的女科学家。可见博士学位并不是成为一个科学家的必须的条件。
又比如2002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人田中耕一(Koichi Tanaka)他既非教授,亦非博士,只是一名本科学历拥有者。他没有发表过几篇文章,也不是教授、研究员。
再比如佩德森(Charles J. Pedersen),因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的贡献,获得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他在1927年获得有机化学硕士学位,之后一直没有读博士学位。
再比如詹姆斯·布莱克(James W. Black)于198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她也没有博士学位。
再比如 哥土德·埃里昂(Gertrude Belle Elion)因对药物研究原理做出重要贡献,于1988年得到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她只获得过化学硕士学位。
所以,要想成为科学家,可以多看看这些科学家的传记,就能体会到成为科学家要走怎样的曲折/运气的路。
小偷小摸的现象多不多?
(原创)生产队时期,从56年的互助组,被级社,高级社,58年一步跨进人民公社,直至79年,恢复乡镇建制前,农村都是以生产队为单位,大队,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为独立核算单位,58年吃食堂,锅上交炼铁,废铜烂铁,除农具外,所有金属都上交,从黄院收缴两只紫铜花瓶,我出生时,三舅奶给三块银元,压岁钱,留给纪念,保存到58年,小村并大村,拆小村房屋烧火做饭,我家也住了无房人,三块银元是压箱底钱,应一律上缴,母亲从箱底转移到门坎下埋了,后来家里住了别人,准备再转移,银元汲見了,堂哥铜暖炉,祖传,炉和盖都是黄铜,传家宝,都見过,不能转移,上交,家中无钱粮,沒有值钱的,偷啥?60年秋,工作组驻村,监打监收,从收割到脱粒,入库,县里李干事看着,未干的稻谷,需要重晒,推成堆,盖上石灰印,谁敢动印?61年以后,没有饿死的,继续饿肚子,野菜,树皮,树叶,未成熟的麦稻,偷来生吃或烤焦吃,我老伴是原配,同龄,现在还夸耀黑灯瞎火下田偷稻麦,人吓人,遇到都是白天干活的,只防县里李干事,后来换成女老师,我老伴陪她睡在食堂里,仑库由队干部值守,石灰大印还是掌握在女老师手中,打毛衣,看着大印,就是她的任务,上交,食堂用粮,都由他过称,数量由上一级核定。工作组走了,食堂散了,我家分一张锅票,牛三锅,三号,共四号,三姐从金牛街买来,步行25里,头顶着锅,头皮磨破了,锅工艺差,特重,从起又见炊烟了,金牛街,区政府驻地,抗日名将孙立仁,故居金牛山上,解放后一直是中学校址,金牛河建座大桥,长约百米,高约五米,宽两米,有手指粗钢筋护拦,行人,公路桥长约10米,两孔,高两米,晴通雨阻,也称漫水桥,洪水从桥面上流过,汽车绕道汤池进县城,如此浩大工程,居然有坏人偷盗护拦,县公安立即破案,绳之以法,不是按偷盗罪,废钢筋两毛钱一斤,价值几十元,新元钢,2千元/吨,损失几百元,按破坏罪,罪可通天。破案很简单,四周无村庄,夜深人静,民警在桥上敲击钢筋,同伴四处听声,发现生产队稻场,在声波范围内,当晚有四人值守,应该听见砸桥声,一抓就灵,一审就现形,四个看稻场村民。破案如神。松园2021年12⺝29日。
木吉他和电吉他哪个更难学?
自行车比赛分场地赛 公路赛 越野赛 同样是骑自行车 自行车大同小异 但各有不同 吉他也是一样 分民谣吉他 古典吉他 电吉他 夏威夷吉他 它们演奏的方式都是弹奏旋律或者和弦 但各有不同
民谣吉他以伴奏为主 现在发展到指弹吉他 在和弦的依托下 旋律 打版 演奏方式更加丰富
而电吉他在效果器的修饰下 重金属的音色更加宏伟庞大 也是民谣吉他和古典吉他做不到电吉他由于音乐的发展 风格的不同 迄今为止是品种种类发展最多 最丰富的吉他
为音乐风格而特定发展出来 重金属吉他 爵士吉他 布鲁斯吉他 流行吉他 乡村吉他等等
因为风格上的特定 又分固定琴桥 单摇吉他 双摇吉他 穿体吉他等等 演奏方式 音色也不同
古典吉他 演奏的曲目 以传统的世界名曲为主 各种钢琴曲 小提琴曲经过大师的改编 丰富的低音 独特的尼龙弦的音色 非常独特的特点 在世界乐器中是不可取代的
夏威夷吉他是在吉他里的行状最为特殊的吉他 是放在腿上或者桌子上演奏的一种吉他 是一种以套在手的上滑棒在吉他琴弦上滑动的一种演奏方式 声音由于非常动听优美 是目前任何乐器都无法模拟的 早起中国的一部电影 潜海姑娘的插曲就是夏威夷吉他演奏出来的 一部分吉他手也经常在电吉他上或木吉他用这种方式来演奏 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最常见于布鲁斯演奏风格
不伦学习那种吉他 都可以直接学习 因为 它们演奏的方式 发声方式是不同 所以不纯在 先学那个再学那个的问题!
每件乐器的难易都一样 不下功夫 哪种吉他也不会弹好
一个职业吉他手的回复!
如何快速准确地鉴定LV邮差包真假?
谢邀!
关于LV LOGO的鉴定点:
一:字母“O”为同心正圆(中古包除外:因很多中古包历史久远,鉴定方法有所改变,不能通过这种方法看老包);二:字母“V”底部是尖的;三:字母”N“两头尖,且中间斜杠跨度较大;四:“PARIS”中,字母“P”与字母“R”中的P形状是一样的;五:“PARIS”中字母“R”斜杠是从转角处伸出的(中古包除外,原因同上。)
其次,五金配件始终是奢侈品鉴定中最为核心的鉴定点:
正面五金LV LOGO刻印
(左假右真)上图,我们能明显看出仿品的刻印打磨工艺与正品有所不同:正品凹槽打磨光滑,做工精细。仿品是激光刻,内部凹槽有明显的颗粒感,且凹槽镀金层颜色发白。包包底钉的工艺
(左假右真)正品的字母“O”看着更像四方形,且底槽颜色跟表面一样呈金黄色;仿品的字幕“O”则为椭圆形,且为掩盖凹槽底部发白问题,直接弄成黑色,非常明显的假。螺丝工艺
(左假右真)正品是六芒星螺丝;仿品则为六边形。还有一些更差的仿品甚至使用十字螺丝,更是假!假!假!
世界上有哪个画家的油画作品让你感到震撼?
艺术在震惊世界的灾难面前丨历史上的经典“抗灾”主题画让我感到震撼、敬畏、反思和感动!
2020一个不平凡的一年,全球公共危机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每个人都置身于这场新型冠状病毒灾难的对抗之中。灾难面前,我们都有各自的情感反应与判断,艺术家们当然也不例外。
杨晓东:油画《国士无双终南山》
疫情当前,共克时艰。为鼓舞斗志、凝聚力量,打赢疫情防 控阻击战。画家们以战“疫”为令,拿 起画笔,宣传防护知识,讴歌战斗在疫区前线的最美中国人,为 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同全国人一起,在党中 央的坚强领导下,心手相牵,众志成城,为夺取防控疫情的最后 胜利贡献力量!
在梳理关于这次灾难主题艺术作品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中国的美术史上,对于灾难题材的作品表现非常匮乏,二十世纪中下叶因为战争所付出的沉痛代价才衍生了相关的作品,这或许与中国的文化有关,对于“死亡”等不好的词汇我们向来避而不谈,就像孔子所说“未知生,焉知死”。
关于人类历史灾难性题材作品不多,但每一件都很有意义,因为他们不仅仅是单纯的“见证”与“记忆”,更多地是对于生命、因果及相关本质的追问与思考,以这些作品的构成来阐述艺术存在的价值在于它对生命力量的释放!
欣赏与反思:
彼得·勃鲁盖尔(荷兰) 死神的胜利
117×162cm 油画
1561年 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藏
作品导览:大概从1556年起,勃鲁盖尔的绘画内容从他主要对社会上狂妄、贪婪与残忍行为的谴责,发展成为对人的命运的深刻思索,这就迫使他更多地采用一些幻想和虚构的手段。在勃鲁盖尔看来,人并不是美德的象征物,而是罪恶和愚昧的载体,所以,死亡作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不仅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也代表着罪恶的结束,这就为《死神的胜利》中的死亡带来了道德的寓意。目的在于揭露教会的黑暗与宗教法庭的恐怖。
戈雅 (西班牙) 圣弗朗索瓦·德·波吉亚和垂死者
布面油画 350×300cm西班牙瓦伦西亚大教堂藏
戈雅 瘟疫医院 117×162cm 布面油画 1800年 私人收藏
作品导览:当时欧洲黑死病大概死了两三千万人,人口锐减30%-40%,这个数量是极其的巨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人口损失才只有5%左右。而且这还并不仅仅是一个人口损失的问题,它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恐慌。医学的不发达和心理恐慌造成了驱魔或者是巫术的流行,这在艺术家的笔下也都有体现。上面是西班牙艺术家戈雅所画的两件作品,一件作品的主题是驱魔,一件作品主题是瘟疫医院,都显示出一种绝望的、恐怖的场景,在驱魔这件作品里,还可以看到他把瘟疫具体化、形象化了,在病人的背后出现的那些魔鬼,就是瘟疫的化身。
保罗·佛斯特 罗马的鸟嘴医生 铜版画 1656年
作品导览:看似怪异的外表,在那个年代却是拥有大无畏精神的白衣天使!中世纪时,与瘟疫零距离接触的医生,也还没搞懂传染病学原理。面对致命的病菌,他们只能鼓起勇气,穿着泡过蜡的宽大衣物,将长长的鸟嘴里塞满药草过滤空气、用玻璃片遮挡眼睛,拿木棍掀开病人的被单或衣物。这种特殊的装扮,在当时其实就是简单的“隔离防护服”。
泰奥多尔·籍里柯(法国) 梅杜萨之筏
491×716cm布面油画 1819年 法国巴黎罗浮宫藏
《梅杜萨之筏》局部
作品导览:作品源于一次法国的沉船事件,画面描绘了在大海上,漂浮着一只岌岌可危的木筏,海风鼓起床单做的桅帆,巨浪掀起的木筏在不停地颠簸。筏上的难民有的已奄奄一息,有的还在眺望远方。被簇举在高处的人挥舞着手中的红、白色布巾,不断地向远方呼救。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细节,所有的逝者均为男性,而女性均活了下来等待救援,这种艺术的取材也暗藏着籍里柯对于灾难面前男人应该承担的责任跟态度,更是表达对于逝者伟大精神的尊重与颂歌。
巴勃罗·毕加索(西班牙) 格尔尼卡
3 49.3×776.6cm布面油画 1937年
西班牙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藏
作品导览:自诞生之日起便成为与“战争”主题紧紧捆绑的争议之作。事实上,这幅创作于1937年的名作,并没有像它的创作者那样为人所熟知。《格尔尼卡》的画面由黑白灰三色组成,视觉感官错乱不堪,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风格,揭露了纳粹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无辜平民的大规模轰炸,反映出战争带给人类的深重灾难和人们对和平的渴望。这幅画的感人之处,正在于对法西斯暴行场面的揭露。
路易斯·埃克托尔·勒鲁(法国) 维苏威火山爆发
布面油彩 190×303cm
1881年 法国第戎美术馆藏
作品导览:维苏威火山位于意大利西南部的一座活火山,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喷发,最具灾难性的一次是在公元79年的大规模喷发,灼热的火山熔流和碎屑毁灭了当时极为繁华的拥有2万多人口的庞贝古城,其它几个有名的海滨城市如赫库兰尼姆、斯塔比亚等也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十八世纪中叶,考古学家才把庞贝古城从数米厚的火山灰中发掘出来,那些古老的建筑和姿态各异的尸体都完好的保存着,这一史实已为世人熟知,庞贝古城至今仍是意大利著名的游览圣地。画家以强烈的明暗对比手法,描绘远处黑暗中爆发的火山,滚滚的尘埃遮蔽了天空和地面,更加突出了身着白衣逃难的女性表情与神态。
格罗 (法国) 波拿巴视察雅法的瘟疫患者 布面油画
作品导览:这是1799年叙利亚战役期间发生的插曲,拿破仑军队但在激战中,全军遍染鼠疫,情况十分严重。拿破仑为此下令,所有骑兵在行军中一律下马,并身先士卒,徒步行军,以让出足够的马匹来运载病号与伤员,并将重病患者安排住院治疗。这幅画就是表现拿破仑和他的部属亲临病院探视士卒的情景。这幅画也是一件在东方主义诞生之前富有东方风格的作品,很精细地描述东方建筑并利用人物表情的自然技法。
威廉·透纳(英国) 暴风雪
布面油画 91.4×121.5cm
1842年 英国泰特美术馆藏
作品导览:透纳将自己绑在船桅上,经过四小时的观察,冒着生命危险终于画出这幅作品。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航行的汽船、弥漫在海面上的暴风和大雾,在天空中形成一个漩涡……狂澜的暴风雪宛如要把船毁掉一般。
蒋兆和 流民图 1943年 中国美术馆藏(下卷)
作品导览:1941年,在北平沦陷区,蒋兆和开始巨幅《流民图》的创作。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流民图》堪称一幅里程碑式的宏篇巨制,它标志着中国人物画在直面人生、表现现实方面的巨大成功,也是蒋兆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此画的创作极其波折也极富传奇色彩。全画通过对100多个难民形象的深入描绘,以躲避轰炸的中心情节点出了时代背景和战争根源,直指侵略者的罪行,具有深沉的悲剧意识、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与史诗般的撼人力量。《流民图》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精神力度,还因其艺术上的空前突破。他融合了中国画的线描和西画明暗塑形的表现手法,使中国人物画在写实技巧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周思聪 卢沉 矿工图之五 1980年 北京画院藏
作品导览:《矿工图》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誉为继蒋兆和《流民图》之后的又一里程碑创作。周思聪在构思之初便经历挫折坎坷,一面世便引发美术界各种争议,甚至她最后“未完成”的状态也成为今天各种探讨的话题。这幅矿工图为组图,对世间残暴的强烈控诉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期望使她创作了这组画,此为组画之一,表现了二战时期侵略者统治下的中国矿工受难者的生存状态。
丸木位里 赤松俊子 原爆图(局部)
1950年 日本丸木美术馆藏
作品导览:1945年美军在日本广岛与长崎上空分别投下一颗原子弹,伤者不计其数,日本一周后宣布投降,至此战争也给日本民众带来了沉痛的烙印。而作者丸木夫妇正是家住广岛附近仅4公里的居民,他们目睹了这一切,仅管战争结束了,却依然充满着战争的阴云,在广岛目睹的惨状,在心中挥之不去“无论怎样难过也得把黑暗画出来”。共历时32年夫妇二人创作了15部《原子弹灾害图》,又称《原子弹爆炸图》。在日本展出观众达800万人次,后到中国、欧洲等地巡展,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周思聪在中国美术馆见到该作品后,促使了她对于《矿工图》的创作灵感。
《原爆图》不仅表现了原子弹给人类带来的灾害,揭露了战争对于人民的伤害,同时,在艺术上,用艺术的语言表现悲惨的历史,将原子弹灾害下对生灵的摧残,刻画得深刻而尖锐。从艺术形式看,《原爆图》充满了日本画的特点,它的分段、分页的形式,不仅便于绘制和展出,而且和日本绘画中的屏风的形式相吻合。它的画面中的墨色的运用、空白的处理,无不透露出日本画的意蕴。
司徒乔 曝背者 1946年 中国美术馆藏
孙宗慰 打粥 1948年
伍必端 唐山大地震 木刻版画 2006年 中国美术馆藏
彦涵 汶川地震生死关头 木刻版画 2008年
汶川512大地震油画《压不垮的脊梁》
《压不垮的脊梁》局部
内容来自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提醒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