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黄铜兔的提速,哈弗h6哈弗赤兔油耗?
哈弗赤兔油耗是每百公里4-6L。百公里油耗是指车辆在道路上按一定速度行驶一百公里的油耗量,是车辆的一个理论指标。百公里油耗是在客观环境中,安装在车辆底盘的测功机测得的值转换为速度参数,在指定速度行驶,计算出车型的理论实验百公里油耗数据。
以下是车辆油耗的对应关系:
1、油耗与排量,油耗与排量有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绝对的。大的气缸容积(排量)可以容纳更多的可燃混合气(空气燃油),所以在其他条件全部一致的情况下,一定是气缸容积(排量)更大的发动机动力油耗更高;
2、油耗与转速,日常驾驶汽车时,转速区间一般都在1000—3000转之间,普通家用车的极限转速也不过6000转左右,在塞车比赛时一直保持在家用车极限转速的两倍运行(上万转),油耗自然会很高;
3、油耗和车辆改装,加宽加大轮胎,增加了轮胎的摩擦力相当于增加了汽车的负荷,也就直接的增加了汽车的油耗。同时有些车主将汽车尾翼、汽车大包围等一起改装,增加尾翼毫无疑问的增大了汽车风阻,汽车在低速时尾翼根本不起作用,只能增加行车阻力使整车负荷增加,势必导致油耗上升。
章丘龙山文化你知道吗?
1928年3月下旬,山东籍的年轻考古学家吴金鼎(1901-1948)到济南以东的汉平陵故城作考古调查,在4月4日途经与龙山镇(原属历城县)隔武原河相望的城子崖时,从路沟断崖上观察到这里可能有一个古文化地层。在以后的1年多时间里,他先后5次到龙山镇,对城子崖遗址以及龙山镇周围七八里范围内的古迹进行考古调查。在城子崖下层遗址中,他发现了一种光洁美丽的黑色陶片,而且这种陶片总是和石器、骨器同出。无疑,这是一处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
1930年1月,城子崖遗址第一次发掘工作正式展开。遗址出土的远古遗物非常丰富,其中色泽漆黑、造型灵巧、器类繁多的黑陶最引人注目。这是在中国首次发现的一种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和10年前发现的以红陶和彩陶为主要特征的仰韶文化有显著区别这一发现非同寻常。仰韶文化发现后,国外考古学家根据其彩陶与中亚和近东的彩陶有近似之处,提出了中国史前文化西来的假说。而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存的发现,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东部存在着一个土生土长、不同于彩陶文化的黑陶文化。
对于初试锋芒的中国考古学家来说,城子崖的发现非常重要,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寻找殷商文明来源的一个得意的成功之作,这个黑陶文化在许多方面与殷墟文化更为接近从而否定了中国文化西来的假说。李济先生曾这样评价说:
“有了城子崖的发现,我们不仅替殷墟文化的来源找到了老家,对于中国黎明期文化的认识,我们也达到了一个新阶段。”
就这样,龙山黑陶在沉睡了4000多年之后,又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由于其造型和工艺之精美为世人所折服,故考古学家称之为黑陶文化”。又因它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所以又称“龙山文化”,时代距今约为4600-4000年。
梁启超次子主持城子崖第二次发掘在早期龙山文化的发掘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不能遗忘,他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梁启超先生的次子梁思永。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学术更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大师辈出,群星灿烂铸造了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的丰碑。如果说晚清的学术变革需要一批兼通中西.重在创新的思想家,那么到30年代,时代需要一批受过现代正规学术训练的专家,以搭建现代学术的主体构造。像当时许多著名专家一样,梁启超之子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的西学经历和国学素养,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以致他们分别在古建筑学、考古学以及后来的火箭发射等学科的创建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毕业后,梁思永于1931年春参加了河南安阳小屯和后冈的考古发掘工作。由董作宾主持的安阳殷墟第一次发掘的目标在于探求甲骨。在李济主持第二、三次殷墟发掘时,他与董作宾样持“殷墟淹没说”,认为地下文化层是由洪水淤积而成。自梁思永参加殷墟第四次发掘后,由于改进了工作方法,田野考古的水平大大提高。他否定了“殷墟淹没说”,并在错综复杂的地层堆积中,首次判断出仰韶、龙山和商代文化的三个先后叠压关系,这就是著名的“后冈三叠层”理论,而这一理论的建立成为中国近代考古学迈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对于文化堆积的理论,一般人可能会感到陌生但并不难理解。在田野考古中人们发现,黑陶遗存是叠压在彩陶遗存上面的,这是彩陶时代早而黑陶时代晚的证据。从此以后,中国考古学家得到了个重要的断代标尺,那就是彩陶早而黑陶晚。又因为含有黑陶的龙山文化在年代上更接近历史上的夏代,一些历史学家便迫不及待地将两者联系起来讨论。在当时便有学者给出这样的推理:古文献记载夏人尚黑,大禹用黑色器具作祭器,而考古发现的龙山文化正是以黑陶为主的文化,所以龙山文化应是夏文化。这一推测给年轻的中国考古学者带来了极大鼓舞,莫非夏文化已经在我们的掌握之中?
1931年秋季,梁思永接替李济主持龙山镇城子崖的第二次发掘。挖掘中发现了南北长约450米、东西宽约390米墙事厚约10米的夯筑城墙,但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城墙的年代。
回溯山东龙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还得提到两城镇遗址。1934年在山东日照发现一处规模很大的龙山文化遗址,面积近100万平方米,这便是著名的两城镇遗址。1936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尹达先生主持了这个遗址的发掘。由于城子崖主要是居住遗址,而两城镇是由50多座墓葬组成的一片集中的墓地,它的发掘正好弥补了城子崖的不足。
城子崖和两城镇,是中国考古学家最早认识龙山文化的两把钥匙,这两把钥匙不仅打开了探究龙山文化居民生活和死亡两个世界的大门,也开扩了后来者探索中国早期文明形成过程的视野。
令人遗憾的是,龙山文化发现者吴金鼎先生在48岁时因胃癌而英年早逝,主持城子崖第二次发掘的梁思永先生也因病魔缠身,在50岁时去世。他们都没有看到龙山文化更多更精彩的发现,也不知道他们的后继者在龙山文化的研究中开拓的领域是多么的广阔。
凡是兼具“三黑”特色的,才能称为标准的黑陶正像一提到仰韶文化就会即刻想到彩陶,欲把握龙山文化,黑陶更是一件不可或缺的至宝。当考古学家将一片片破碎的陶片拼接复原后,那段被佚失了4000多年的历史也破土而出。如果说青铜器对解读商周历史隐秘有重要帮助,那么陶器就是打开被岁月尘封久远的史前文明之门的钥匙。陶器器形之发展、纹饰之演变、质地之改良、颜色之转换,都透露出清晰的时代特征。所以陶器类型学,就成了每一个史前考古学家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龙山黑陶的发现至今已70多年了,人们对它的了解和认识也越来越充分。龙山黑陶的用料多为黄河淤泥。陶土需要反复淘洗,如制作蛋壳陶杯的陶土,是用多次淘洗的细泥,以达到其薄而匀的要求。陶工们还根据陶器的不同用途进行科学配制。如制作鼎等炊具的陶土,要适量搀些砂粒,以提高其耐烧烤的能力。
陶器的制造最先是手制,进而一步步过渡到使用陶轮。龙山文化时期已普遍使用快轮拉坯成形技术。利用陶轮机械的离心力双手拉坯,使陶器形状更加规整厚薄均匀,再装配种类繁多的耳、鼻、钉、条、突、饼等附件,可显示出黑陶典雅和谐之美。当然它还使制陶的效率大大提高。
陶器的颜色一方面与选择的陶土有关,同时也与窑内温度及控制条件有关。如选用含铁量高的陶土,烧制时在氧化焰气氛中,陶器多显红色;烧制过程控制在还原焰中,陶器呈灰色或黑色。若原料中掺和一些有机物或在烧制后期用烟熏法进行渗碳,会使陶器的结构更为致密,制出的黑陶会更光滑,坚实。
渗碳法的广泛应用是龙山先民的一项创举。陶器焙烧方式的演变非常漫长,最早是原始的篝火式,后来发展到炉灶式,最后形成陶窑。龙山先人已掌握了先进的封窑技术。制陶工匠根据长期实践经验,发现黑陶烧制到一定程度时,从窑顶往窑内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而弥漫在窑中的焦烟碳粒在合适的温度下会渗入器体使其呈黑色。在浓烟中长时间进行渗碳,使烧制出来的陶器,不仅器表、器里,甚至胎心都是黑色的。凡是兼具这“三黑”特色的,才能称为标准的黑陶。
数百上千年的积累,龙山先民们已掌握了魔术般的制陶技艺。面对“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的蛋壳黑陶,人们会承认拥有这个文化的人民是极精巧的陶工。蛋壳陶杯是龙山文化独有的产品,其刻花精细,造型优美,有极强的表现力,代表着龙山文化时期整个黄河流域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直到今天,许多陶艺家借用现代工艺,使出浑身解数,仍未仿制出得到考古学家们认可的龙山蛋壳黑陶。
但从考古队员发掘的陶窑看,其设计并不是很复杂。在山东聊城茌平教场铺城址的中部居住区内有3座保存完好的龙山文化陶窑。面对这简陋的窑址,人们很难将精美绝伦的龙山黑陶与它联系在起,人们也猜测不出龙山陶工到底借助了何种鬼斧神工。
城子崖在古代一直是筑城立国的理想之地1999年夏天,为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山东省文物考古所组织力量对城子崖透址进行勘探,并于1990年春天至199年对该遗址进行了又一次大规模的发掘。
发掘工作由当时的山东省文物考古所所长张学海先生主持。此次发掘终于摸清城子崖遗址保存有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周代文化3个历史阶段的城墙遗迹。而1931年挖掘时发现的夯筑城墙时代应属岳石文化时期(距今3900-3600年左右),在岳石文化时期城墙下新发现有龙山文化时期堿墙,时间为距今4200年左右。
龙山文化时期城址东西宽430米左右,南北最长处530米左右,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相当于40个现代足球场大小。城墙建筑方式是外挖内筑。外挖指在城墙外侧下挖形成壕沟,挖沟所取之土夯筑在内侧形成墙身,壕沟与墙身连成一体。此种建筑方式既便于就地取土,较为省工;又利于形成绝对高度,构成有效的屏障。
几百年之后的岳石文化时期城址是在龙山文化时期城址基础上内收修筑的,平面形状与龙山文化时期城址基本一致,面积相对缩小,约17万平方米左右。目前,人们从西和南两个方向看到高出地面3米左右的城垣主要是岳石文化时期的城墙。此时墙体夯筑方式较之龙山文化时期已有了很大进步,筑城的方式,首先在预定的地段下挖一宽约12-15米深约1.2-1.5米的圆底基槽,然后用生黄土层层夯筑。夯层厚12-15厘米,每层间有灰土隔层,以解决黄胶土粘夯的问题。以此种方式所筑城墙非常坚固,许多遗址历3000余年依旧保存完整,应该说是个奇迹。而距此之后1000年修建的周代城墙,由于其位于最上层,所遭受的自然和人为破坏最重,至今已残存无几。
一般人也许并不了解这3个叠压的城墙遗址的重要意义。但对考古学家来说,它们却含义深长。城圈重叠的事实说明,城子崖在古代一直是筑城立国的理想之地;而修筑这样一个庞然大物需要集中相当的人力和物力,这也预示着要有一个具有较高权威机构存在的事实。在龙山文化时期,城的出现到底意味着什么?
此次发掘结束后,张学海先生在他的《城子崖和中国城》一文中分析道:龙山文化时代,人们已经在掠夺与反掠夺的过程中发明了城,也就是在村落的周围筑起城堡式的土墙。那时城的出现,表明我国在夏朝之前,还有一个灿烂的部落方国时代。从城的规模来判断,它是那个时代比较强盛的方国,甚至有可能是那时某个部落方国联盟中的盟主国,其人口当时应在3000人以上。
小国寡民、城邦林立的“龙山时代”横空出世城址是文明社会形成的重要标志,这一点已得到中外学者的普遍认同。城子崖龙山城的文化堆积遍布全城,厚2米左右,反映出该城延续时间长,人口居住十分密集。遗址出土的文物相当丰富,有大量石、骨、角、蚌器,当然,数量多、制作精、形体大的则非陶器莫属。遗址出土的陶罍、陶瓮,陶罐等器物,均形体硕大,颇有王者风度。有一件陶罍通高79厘米,口径36.5厘米,腹径66厘米,是已发现的龙山文化同类器中最大的一件,应是祭祀时所用的礼器。
由此人们可以推测,城子崖龙山文化城不仅是个管理相当大范围的权力中心,而且还是一个设施齐全的经济中心,同时也是一个繁荣发达的文化中心。
“龙山文化“在其命名之初是泛指以黑陶为特征的史前文化。但随着许多以黑陶为特征的遗存在全国不同省份被发现,相互之间又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它们又基本属于同一时代,因此都被称为“龙山文化“,成为对于夏以前古史传说中的尧舜时期的统称。
到本世纪初,考古工作人员已经在山东、河南、内蒙古、湖北、湖南、浙江、四川等地发现了几十座龙山时期城址。城内的面积一般可以达到10万平方米,大的则在100万平方米以上。所有城址的外围都有城墙,其宽度达10米左右,有的还在城墙外挖出一周护城壕。这样的防御设施是居住在城内的贵族为巩固其权力而精心设置的,表明社会上已出现一定程度的对立局面。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堡在历史上的出现,也就表明了不同规模的政治、经济中心的形成,它们也许就是一个个以部落联盟为基础的城邦。在对山东地区的4座城堡(城子崖、边线王、丁公、桐林)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分析后发现,4座城堡的距离均在50里左右,这表明4个城邦所统治的范围不算大,是种小国寡民的状态,而这可能正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末期的社会状况。
北京大学严文明先生建议将河南、陕西、山西辽东,冀北等地与山东龙山文化区域相连,时代相同的考古学文化,统称为“龙山时代”。这一建议得到了学术界的赞同。从此,以城子崖遗址所在地龙山镇得名的“龙山时代”,就成为距今4600-4000年左右、在中华文明史中占据了600年之久的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冠名。
龙山时代红铜的运用已越出了新石器时代的范畴龙山时代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社会?是原始社会还是奴隶制社会抑或介于两者之间?但考古学家还是习惯用器物对这一文化进行认定,也即它到底属于新石器时代还是青铜器时代抑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铜石并用阶段?毕竟考古学家所能看到的是具体的器物而非社会形态。
众多的龙山文化遗迹显示出这样的信息:当时农业占据主导地位,是人们生活的主要来源养殖业空前发展,改进了人们的食品结构,促进了人们体质的增强:采集、捕捞和狩猎在人们生活中还占有重要地位:手工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陶器制作、铜器冶炼、玉石加工、建筑业均发展到专业化生产的程度。这一切表明社会分工规模进一步扩大,商品交换活动日益活跃和发展。
其中冶金术的发明曾被许多学者看作是人类文明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不是唯一的标志。以半个多世纪龙山文化考古所获资料而论,龙山时代冶金术已较为成熟。中国史前铜器的发现多限于黄河流域,其它地区发现极少,而黄河流域早在仰韶时期就已有小件铜器出现。在山东龙山文化中也发现有一些小型铜工具,在稍晚一些的齐家文化中不少遗址都发现了铜器,器形主要有锥、刀、凿、匕斧,镜和指环等,以小型工具为多,还有个别大型铜矛,但基本没有发现容器。
出土铜器经过鉴定,铜料既有自然铜,也有人工冶炼铜。先民制作铜器最初使用的是自然铜红铜后来用单金属矿冶炼出了纯铜红铜。从齐家文化发现红铜的事实可以推断,龙山文化也应该有红铜的存在。我国的铜器文化并不是从商周青铜器的大量出现开始的,而是从红铜时代便已孕育发展,这是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的共同规律。
现在可以证明的是,龙山文化已属红铜时代。红铜器比石器的优点多,它的出现突破了我国原始社会若干万年的制石方法,是个创造性的新工艺,使生产力有了新的提高,带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却不及后来的青铜冶炼方便。
冶炼纯铜的熔点为1084℃,在史前时代要达到这个温度并非易事,故先民们开始尝试利用多金属共生矿冶炼铜合金,得到青铜、白铜和黄铜。青铜具有两大明显的优点:一是熔点较低,比红铜更易于冶炼;二是硬度大,适宜制作生产工具和容器青铜冶铸的成功,并且冶铸技术得到一定的普及合金的配比方式渐趋合理,这就是商周青铜时代的开始。
尽管龙山红铜时代距以后的青铜时代还有一定的距离,但红铜的出现和运用,意义仍非同寻常,由于这些铜器资料的发现,考古学家正在考虑重新评价中国新石器时代两大文化体系—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因为它们已不完全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新石器时代,至少仰韶晚期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而龙山时代整个黄河流域都有铜器实物出土,铜器的冶铸与使用已经相当普遍,这已越出了新石器时代的范畴,说明它已跨进早期铜器时代了。
考古学家还没有找到一看就懂的史前人创作的图画文字从龙山黑陶可以看出这一时代先民手工制造之精巧,但他们的心智水平通过什么来衡量呢?只有文字,文字的发明被看作是文明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自从商代的甲骨文被确认以后,人们知道那些刻在甲骨上的字符已是十分成熟的文字,已具备系统的字法和句法规则。据粗略统计,出土总数达16万片的有字甲骨,单字字数已多达4500个左右,完全可以满足当时的需要。据此人们很自然地想到甲骨文的出现并不是突发事件,一定有一段漫长的发展过程。
研究者注意到很多新石器时代陶器上都有些刻划符号,这些刻符简练而醒目。20世纪90年代初,在山东邹平丁公遗址中发现了1块刻有11个字的陶器碎片,字迹较为工整用连笔刻写。许多学者指出该组陶文为古文字无疑,有人甚至将它命名为“陶书”。但也有人认为这些陶文在写法上与后世的甲骨文金文有很大差别,不是同一系统,称之为“走入歧途的文字”或“已被人们淘汰了的古文字”。还有学者认为陶文是古彝文,它与甲骨文一样是祭祀时的占卜之辞。
文字本就是一种符号,文字的产生与演进有定的规律可循。由文字产生的一般规律看,最早出现的应当是图画文字,以图像记录和传递信息。后来图画文字和某些图案的表意成分转变为约定符号乃至记词字符,这时准文字就已经出现了。当然汉字的发明创造绝非一人一时之功,而是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孕育过程。最完美的图画文字可能就是一套具有现代意义的简略连环画,考古学家们似乎还没有找到让我们一看就懂的史前人创作的图画文字我们还需耐心等待,等待具有决定意义的惊人发现。
对于80年来龙山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学者们无不给予高度的评价。张学海先生认为:80多年前城子崖遗址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该次发掘所发现的龙山文化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拂晓期”,证明了中国东方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
而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华文明起源及其发展的研究也的确与龙山时代重合在一起。在1999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临近结项时,中国学者已将视野推及传说中的将近1000年的“五帝”时代。,这一时代加上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以后的历史,正好构筑起中华文明5000年的框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组组长、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强调:夏代不是文明的起源已很清楚,中国文明的起源应向前推1000年,即公元前第3千纪比较合适,这与文献的记载较为相符。但考虑到中华文明溯源工程难度较大,所以先把注意力集中在龙山时代晚期。以晋南豫西北为代表的中原中心地区,已被考古学家视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一个突破口。因为这里不仅有数十年来连续考古发掘所取得的丰富而具有标识性的材料,同时也与夏商周断代研究有良好的衔接性,而且文献记载的内容也有许多是集中在这个区域范围。
虽然完成中华文明溯源这一宏大工程尚需时曰但我们已清楚地知道:考古学家们由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入手,开始去认真解读一个过去所不知晓的时代,即在夏王朝建立以前出现的万国林立的邦国时代,这就是龙山时代。
考古学家发现了龙山文化,他们发现的是中国古代文明晨曦初现的美丽光景:城堡出现了,冶金术出现了,刻符文字出现了,这是龙山时代已经确切存在的一系列重大事物。到了这个时刻,文明还会遥远吗?
历史上有哪些奇葩人物?
有这么个人,他是最崇拜毛泽东的国民党将领,不过他崇拜的理由非常奇葩;
他打赢了淮海战役以来,国军唯一一场胜战,气的林彪咬牙切齿,一手把四野悍将钟伟的中将给打成了少将。
他是桂系一员骁将,他打仗方式非常奇葩,人送外号罗盘将军。
他是《特赦1959》里干啥都先摇一卦的那个蔡守元的历史原型。
他就是张淦!
准备好了吗,最奇葩最匪夷所思的将军张淦,现在奉上。
01、桂系骁将桂系是指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军阀一大派系,首领主要是广西籍或者以广西为地盘而发家,因为广西简称桂,故得名桂系军阀。
桂系军阀分新旧两派,旧桂系首领是北洋军阀类型的旧军阀陆荣廷、谭浩明,统治广西时间是1912年到1924年,有十二年之久。
新桂系的首领是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黄旭初等国民党新军阀系统。
新桂系三巨头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
而张淦就是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麾下一员骁将。
张淦(1897年-1959年),字洁斋,号济公(就是济公),广西桂林人。
张淦毕业于广西陆军速成学校,与李宗仁是同学,后来在广西陆军模范营与白崇禧、黄绍竑一起担任排长。
但是,后来桂系军阀分裂,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形成新桂系,而张淦还在陆荣廷手下任差。
1923年在陆荣廷部队任少校副官,陆荣廷失败后,所率部众被李宗仁收编,任营长。
1926年,张淦后历任第7军中校副官、上校副官长。
第7军是新桂系的王牌主力部队,北伐战争中,第7军被誉为钢七军(叶挺所在的第4军被称为铁军),是桂系王牌部队。
1928年,张淦从陆军大学毕业后,任第8军参谋长。
张淦
1938年,张淦成为第7军军长(前几任分别是李宗仁、夏威、李明瑞、杨腾辉、廖磊、周祖晃)。
当时第7军下辖三个师,第170师,师长徐启明;第171师,师长杨俊昌;第172师,师长程树芬。
李宗仁、白崇禧能够将第七军交给张淦,说明张淦并非常人。
张淦与李品仙、廖磊、夏威并称新桂系四大骁将。
算是新桂系仅次于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黄旭初等首脑之下的第二档大将。
张淦和李宗仁
张淦接任第7军军长之际,正值第七军打完徐州会战,李宗仁成功指挥60多万大军有条不紊安然突围。
1938年7月,张淦率部参加武汉会战。
8月4日,张淦率第7军与桂系主力第48军、第84军与日军第六师团展开黄广会战。
武汉会战失败后,张淦率军随第21集团军留守大别山进行游击作战。
1939年至1941年间,张淦率部相继参加了随枣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枣宜会战、豫南会战、第2次长沙会战。
可以说,在抗日战场,张淦战绩彪炳,是名副其实的抗战名将。1939年,张淦任第二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七绥靖区副司令官,军衔是中将。
1947年,解放战争期间,张淦任第三纵队司令。
1948年8月任第三兵团司令官,并率部参加长江防御战。
第三兵团整体是由桂系兵马组建的,其中包含了本身就很精锐的钢七军,另外还有48军两个军共计6万多人,后来还加上了126军。
第三兵团的人数大致在7万多人左右,而且在广西战役之前,由于钢七军实力未损,因此战斗力很强,一度在我军的进攻下跳出包围圈从湖南突围到了广西。
02、青树坪之战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一败涂地,尤其是淮海战役后,兵败如山倒,一触即溃。
但是张淦的第三兵团是个例外。
1949年8月,张淦打赢了李宗仁所说的——
“徐蚌会战以来,国军所打的唯一胜仗”。
这就是青树坪之战。
渡江战役之后,二野,三野,四野先遣兵团横渡长江天堑,一举击破国民党军重兵防守的长江防线。
1949年5月,军委命令将四野1949年度作战任务扩大为进军并经营中南地区豫湘鄂赣粤桂六省。
而在当时的中国各省中,实力最强悍的就是白崇禧的桂军。
白崇禧
渡江战役之后,四野的进攻方向刚好也是桂军的老巢。
当时四野最先进入中南地区的是钟伟率领的四野第13兵团49军。
49军下辖第145、第146、第147、第162师,第145师师长温玉成(开国中将),第146师师长王奎先(开国少将),第147师师长沈启贤(开国少将),第162师师长张万春(后王兆相,都是开国少将)。
钟伟
军长钟伟是《亮剑》丁伟原型,是一位军政素质都很高的人才。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东北野战军二纵五师师长的钟伟率领这支部队打出了东北野战军所有师级单位都难以相比的战绩。
钟伟与韩先楚并称为四野两大好战分子,是四野悍将。
渡江战役后,49军当时是四野深入敌后最远的部队,49军军长钟伟向第13兵团提出了向永丰、界岭、宝庆追击的作战方案。
13兵团司令员程子华觉得此举过于冒险,不敢怠慢,一边研究一边及时上报四野司令部。
当时林彪接到情报,张淦率领桂系精锐第三兵团正进至永丰、界岭,正在49军追击线路上,便令程子华通知49军切实查清情况不得盲目前进。
但是钟伟这人作风非常大胆,在三下江南战役中,钟伟就敢抗命坚持己见,使林彪改变原定作战计划,取得了靠山屯战役全歼国民党军87师的胜利,指挥才干为林彪所赏识。
林彪想升他做纵队副司令,钟伟居然回答道,要升就升司令,要么就还当师长!
后来林彪还是将他直接从师长升为十二纵队司令。
钟伟由此成为整个四野唯一一位直接从师长升为纵队司令的将领。
林彪命令还没到达前线,钟伟见程子华一直不回复,以为程子华是同意了,便率部继续向前挺进,49军的先头部队146师已经过了永丰,到达青树坪。
青树坪在湖南双峰县境西部,西接邵东县,东邻印塘镇,南与花门、锁石两镇毗邻,北与三塘铺镇相接。
146师到了青树坪后,当时由于部队官兵大都是南方人,水土不服,中暑的现象也很多,所以先头营的营长没有派部队抢占两侧的高地,大部队在山谷通行。
孤军深入、大意轻敌、不明敌情、松懈麻痹,钟伟把犯的都是兵家之大忌。
经过三天血战,49军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败仗。
146师阵亡877人,伤2000余人,前来接应的145师也有470人的伤亡,146师元气大伤,在之后的战役中几乎都是作为预备队,再没机会冲锋在前了。
这一仗打完,直接惊动了毛泽东,雷霆震怒,林彪气得直跺脚,对张淦恨之入骨,后来张淦被俘,报了青树坪之役的一箭之仇,素来持重的林彪喜不自禁,竟然高兴得像个孩子,足见林彪是恨极了张淦。
钟伟更是对张淦恨得咬牙切齿。
钟伟很郁闷,1955年授衔,他只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和这次战斗关系很大。
张淦一仗把钟伟到手的中将给打成了少将!
03、罗盘将军但是,张淦这哥们奇葩的地方,不是因为他的长相(他是个秃头),也不是因为他能打仗,而是因为他极度迷信风水。
张淦自幼熟读《周易》,喜欢算卦。
最早的时候,他打算开个算卦铺子谋生。
后来在他即将进入军营的第一天,他还在犹豫是参军入伍还是开算命辅子。
左右为难的他,又算便一卦。
结果从军是连三个都是巽卦,从商则反之,
张淦大喜,道:
三卦皆吉,日后必发
于是,带上罗盘参加了桂军。
《特赦1959》张淦剧照
入伍后,张淦连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也要算卦,走到哪算到哪。
1936年起,广西党政军中心逐步从南宁回迁桂林后,桂系高层人士防空公馆区在伏波山、叠彩山与铁封山之间的鹭鸶洲。
张淦一来,就测风水,连测好几次,终于满意了,他再一看,鹭鸶洲名字不太好,改名“伏龙洲”。
武汉会战时期第七军的军部在泗洲山,张淦一来到这里,发现泗洲山谐音“死走散”,很不吉利,于是决定改名为“笑狮山”。
还写诗一首,
瑞狮踞重台,沙河会玉阶。
丛巅镇江夏,峻岭接仙岩。
金龟锁西隅,木马守东斋。
青天现白日。仰笑何壮哉。
开会就坐前,事先他也要看看罗盘,以确定座位朝向一旦不吉利的“煞位”,他坚决不坐,弄得大家哭笑不得。
打仗也不例外,每次他打仗,都会拿上罗盘测下凶吉。
打了胜仗后,别人夸他这一仗打得可以,他总是谦虚地说:
“我打仗不行,要是说能打些胜仗,主要是我能用罗盘测风水。”
他还曾得意洋洋地吹嘘道:
“我从排长到兵团司令,行动办事完全是依靠卜卦的指示,无一不灵!”
是的,张淦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打胜仗,并不是将士勇敢,也不是指挥得当,而是在于风水,在于玄学。
因此他身穿一身戎装,但是手中总要拿一个罗盘,在行军作战和布防的时候,都要用罗盘,遇事必卜卦,知道的他是在打仗,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在选墓地呢!
据说,后来给他背罗盘的大兵,后来被提拔至少校军官。
白崇禧赠了他这个绰号——罗盘将军。
这个外号一出来,全军都觉得很贴切,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制。
《特赦1959》张淦剧照在衡宝战役之前,张淦觉得解放军之所以战无不胜,是因为毛泽东祖坟风水好,于是他还派人去挖毛泽东的祖坟,破坏风水。
最终,第三兵团在该衡宝战役中一败涂地,并且损失将近五万余人。
张淦最后败退到博白,企图沿南流江出逃北部湾,但是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博白包围。
参谋长告诉他,自己已经被解放军重重包围。
张淦不慌不忙又来了一卦,然后笑道:“这个司令部的方位很好,定可逢凶化吉,马上就有援军来解救。”
大家伙一听这话,瞬间晕倒,都什么时候了,还玩这套?
众人大惊失色,纷纷夺路而逃!
但张淦是真不慌,他抱着罗盘,算了一卦,卦象显示,解放军还有三天才能追到。
于是,他只带兵团部一个特务营,和一个炮兵营,还有几个连2000多人,入驻在一个图书馆。
但是,解放军一天之内就打到了他的指挥部。
经过半小时激战,解放军将其警卫部队歼灭。
都火烧眉毛了,张淦还不慌,又算了一卦,然后笑容满面地告诉部下:
根据司令部的方位和卦象显示,咱们必然逢凶化吉,马上就有援军解围,咱们根本就不用跑,我绝不干那丢人的事儿!
很好,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真是有大将风度。
但是,打脸来得太快!
张淦话还没说完,解放军就冲了司令部,张淦赶紧躲到床底。
当时解放军战士也不知道张淦长什么样子,只知道他是秃头,并且脑袋上有一块大疤,结果三百多名俘虏,没有一个是。
后来,才床底下把张淦揪了出来。
被俘虏后,张淦还说,千算万算没有预计到贵军行动如此神速,如从天降。
为了保住性命,张淦还说:
“周恩来先生和我相熟,请长官把我送到他那里去。”
04、功德林张淦被俘后,他被关押进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
关押期间,他的狱友沈醉问他:
既然你如此相信风水占卜,占卜又如此灵验,为何还会被俘?
张淦叹口气,无奈地说:
这是天意,非人力可挽回。遥想当年,文王善卜,尚被囚百日,何况我辈哉!
《特赦1959》张淦剧照在功德林,张淦不改本色,每天都会拿着罗盘算卦,罗盘从来都不会离身。
沈醉回忆道:
“张淦依旧像京剧中的蒋干一样,走路跷着脚,一摇一晃地过来了……他走得那样从容,不会忘了对罗盘,他的罗盘随身放在裤袋里,他手插袋底,悄悄将指针拨弄了两次……”
张淦成为功德林一个另类,每天都闹出不少笑话。
其实,在功德林,按规定,《易经》、罗盘这些封建迷信都要被没收的。
还别说,张淦真有辙。
一天张淦要求买本易经,并神秘地告诉管理人员:
这本书在当今中国只有两个奇人读过。
管理员一听,兴趣来了,赶紧问是哪两个人。
张淦指着自己鼻子说:“我!”
管理员又问:另外一个呢。
张淦一脸虔诚地说:毛泽东。
张淦坦诚,他最崇拜的不是李宗仁,不是白崇禧,更不是蒋介石,而是毛泽东。
原因只有一个——
毛泽东是读过易经的,否则,他就写不出矛盾论来。
后来,公安部长罗瑞卿和周恩来、毛泽东汇报时,罗瑞卿专门转述了张淦的话。
毛泽东听完之后,哈哈大笑后说:
这位广西才子抬举我了。可以给张淦买本易经。不过这本书啊,历来版本较多,较杂,还多有谬误。请转告,毛泽东建议他,要买就买乾隆版本。
当毛泽东这话传到张淦耳中时,他高兴得跳了起来,连呼,知音、知音!
毛泽东和周恩来
后来有一次,毛泽东和周恩来、傅作义聊天。毛泽东饶有兴致地问道:
张淦的易经读得怎么样。
傅作义接话说:
认得张淦,整天拿着罗盘,说起话来摇头摆尾。
周恩来说:
其他战犯在讨论时对张淦进行了批判。
毛泽东回答道:
改造是指思想立场,管人家的爱好干什么呀。易经没被没收吧。
周恩来回答:
书没有没收,但大家说他是谣言诡辩,并要处罚他。
毛泽东当场就说:胡来。
于是,在毛泽东的默许下,张淦在功德林一直拿着罗盘,读着易经算了一辈子。
1959年,张淦在功德林病逝,这个奇葩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传奇搞笑的一生。
张淦奇葩的迷信之举,让他成为历史上的笑柄,可他在抗日战争中立下的功劳却是不容抹杀的。
油底壳放油螺丝铜垫和铝垫区别?
那个车的油底螺丝垫片会用铜的?
铜比铝成本高,作用和效果确可以做到一样,5000km一换的东西。
答案不就有了,车厂零件厂肯定愿意铝,用户根本那就没区别。发动机放油口螺栓一般用的都是金属垫片。材质会采用铝制铜制。还有一小部分车型采用的是铝加橡胶。因为金属的垫片耐高温耐挤压使用寿命长。橡胶垫子不耐高温,当时密封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还没有到保养的时候,密封圈处老化变硬,导致渗油。
放油螺丝垫片的作用:
1、放油螺丝垫片可以起到密封作用,因为机油是液体,渗透性很强,放油螺钉与油底接触面不能完全平整。
2、如果两个直接接触面肯定不会很吻合,会渗油,所以工程师考虑用硬度较低的材料制作垫片。
3、在拧紧时,垫片被挤压产生变形,刚好弥补放油螺丝与油底壳之间的缝隙,使密封完美。
居然还和大学同学面试同一家公司?
正常求职,面试,和所有普通求职者一样,走常规的流程。
在职场中,就不要想着去套所谓的近乎,这对求职者来说,只有坏处,没有任何的好处。毕竟,职场,不是一个讲人情,靠关系的地方。如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生存,发展,那简直就是白日做梦。
虽然你们曾经是同学,但是你们现在的关系只能是同事,而且还是上下级的关系。从职位上来说,你们就不会在同一水平线上。所以,应该要保持必要的界限感。
有一点很重要,不要过于在乎自己的学历,自己的学历再高,也只能证明你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拥有了相应的学历而已,这个并不能证明自己有着出众的能力。毕竟,这个东西需要时间以及相应的领导给出相应的评价。
有些人,总把学历当回事。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在求职的过程中,总把这东西当成炫耀的资本,借以凸出自己的优越感。结果,因为自身能力的不足,惨遭用人单位打脸,最后连入职的机会都得不到。
说实话,既来之,则安之。如果选择和同学一起共事,那就端正好自己的态度。用一种虚心求教的态度向对方学习,对方既然能够坐上管理者的位置,自然有她的过人之处。所以,取长补短,吸收别人身上的优点。
学会把公事和私事分开,如果你们感情不错。在公事上更要谨慎对待,一切按照原则办事。私下里,你们依然可以维持比较好的感情。只是这种权衡,对有些人来说是很大的考验。毕竟,很多人在感情的拿捏上,处理得并不是那么好,很容易把公私混到一起。
职场里,把握好分寸感,这个很重要。
买哈弗赤兔十大忠告?
1、外形不够大气。
对于国内大部分消费者来说,SUV最重要的是外形要足够大气,不仅看起来更舒适,开出去也更有吸引力。哈弗赤兔的前脸造型还不错,只是车身的侧面和尾部设计比较拉臀。从远处看,车辆更像是一辆掀背车,平台很高,整车看起来很小气。
2.名字太独特了。
哈佛“赤兔”这个名字很有个性,但是太有个性有时候也不是什么好事。毕竟会进一步缩小车辆的受众范围。很多家庭用户会觉得这些车辆太花哨了,听起来不靠谱,或者主流的命名规则更符合大家的需求。
3.隔音效果差。
隔音差应该算是同价位SUV的通病。虽然哈弗赤兔在低速行驶时车内静音感不错,但只要行驶速度上去,各种轮胎噪音、发动机噪音、风噪逐渐显现,会对用户的用车体验产生直接影响。
4.模特受欢迎程度低。
国内紧凑型SUV市场一直竞争激烈,哈弗赤兔作为新车型的知名度自然会相对较差。另外它的名字没有大狗好猫那么抢眼,整车也没有太多的创意亮点。所以人们很难一买车就记住这款车,想到哈弗赤兔。
5.主干空小。
对于消费者来说,除了车的价值高,车还得有足够大的空空间。毕竟过年过节要带亲朋好友出去玩。不过哈弗赤兔的后备箱空空间不算太大。如果满载出行,家人的行李可能放不下,所以车辆更符合个人交通的需求。
6.转移挫败感
哈弗赤兔纯燃油车型全部匹配7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这款变速箱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换挡顿挫。根据车主论坛反馈,车辆起步或低速行驶时有明显的换挡顿挫感。
7.制动踏板的脚感觉很软。
软制动踏板可以使车辆行驶更平稳。即使驾驶员深踩油门,汽车也能更平稳地减速,不会显得突兀,但缺点也非常明显。但车辆在快速行驶时,驾驶员会感到信心不足,即使将制动踏板踩到底,也会感到停不下来。
8.配置选项很少。
目前市面上最新的2022款哈弗赤兔只推出了三款配置车型,其中1.5L自然吸气车型只有“兔王”一个配置,只有1.5T涡轮增压车型“黄铜”、“铜兔”两种配置。虽然每个车型的配置都比较齐全,但是消费者的配置选择还是太少,无法满足大家对个性化的需求。
9.动力不够强。
这主要是针对纯燃油车型。车辆搭载1.5T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马力150匹,峰值扭矩220牛·米。虽然动力参数看起来不错,但还是不如哈弗H6(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的1.5T车型,哈弗H6的轴距也比赤兔长很多。
10.产品质量需要检验。
虽然哈弗赤兔出自全新的柠檬平台,整车的产品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毕竟车型还缺乏一段时间的市场检验,所以还不能判断这款车的质量是否有问题。对于买车比较保守的用户,或者准备买车十年八年的用户,大家都不敢贸然购买全新的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