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黄铜大炮,为什么火绳枪能够替代弓弩作为主要的远程兵器?
毕竟是一种新式的武器,作为武器的方向,而且火枪的杀伤力要优于弓弩.人们要发展新的事物,就需要尝试,不论他好与不好.因为,那个时代已经有火药大炮了.至少人们可以相信,火枪最终会把发展起来.而且他们的信任获得了结果.没多久,人们就发明了黄铜蛋壳,这时射速已经得到了提高.继而,人们又设计出膛线,再后来就是弹夹,枪栓,继而就是半自动系统.今天半自动除狙击枪以外均已淘汰,全部使用了全自动步枪.可是人类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现在德军的精英部队装备了无蛋壳步枪,尽管这种步枪任缺点重重,可是依然在用——只因为这是一个方向。
会发光而且伴随着秋秋秋的声音吗?
你的问题是声音和发光。可以分为一下几个答案
1.普通子弹。普通子弹在电影里面声音有大有小。实际情况下手枪子弹声音小点,口径越大声音越大。大部分电影声音略微偏小!
2.消音器和消音子弹。如果手机,突击步枪带上消音器,声音也不会是“秋秋秋”那么小!基本上可以达到电视剧中普通手枪子弹声音。即使使用专门的消音子弹和消音器,声音也不会那么小,夜深人静的时候完全可以发现。电视剧在这方面进行了优化!
以上两种子弹发射的时候都不会发光,除非非常凑巧,枪口正好对准了你。也许你可以看见一丝光线,但那可能是你看见的人生最后一缕光线了!
3.发光的子弹叫曳光弹!
曳光弹主要用于显示弹道,修正射击偏差,穿入易燃物时也可以引起燃烧。弹丸由被甲,铅心,曳光管,和固定环组成。曳光剂由镁粉,镁铝合金粉,硝酸锶和酚醛树脂组成。引燃剂由镁粉,硝酸钡和氧化钡和酚醛树脂混合而成。铅心装在被甲头部,以保持弹丸有一定的重量。曳光管内部压装曳光剂和引燃剂。发射时,火药气体点燃引燃剂,出枪口100米左右点燃曳光剂曳出红光(或其他颜色),白天夜晚都可看到。
但是非常讽刺的是由于曳光弹和普通子弹重量不同,导致弹道也不同。照着曳光弹的轨迹打,效果反而不好。据说德国二战做过实验,晚上高射炮取消曳光弹,直接用高射炮弹,命中效果要好30%
古代有什么厉害的武器?
神火飞鸦
神火飞鸦是于明代出现的热兵器,一种以火箭为运具的爆炸装置,纪录于《武备志·军资乘》。是先以细竹条或芦苇编成造型如飞鸟的篓子,内装火药,再取棉纸封固,篓子两侧各绑两管火箭筒,并且用药线从火箭连至内部的火药。点燃火箭后,便会发射出去,等至火箭筒烧尽随即爆炸。比较小型的神灵飞鸦则是篓子两侧各捆一管火箭。
火龙出水
火龙出水是明朝于14世纪发明的一种新式火箭,是中国古代于海陆两用的火箭,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程二级火箭,亦为二级火箭始祖。近代航天的多级火箭就是根据同样原理所制成的,因此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明代的火龙出水是阿波罗登月火箭的祖先。欧洲到了16世纪以后才有二级及三级火箭的构想,实用的多级火箭更在20世纪才出现。
1981年,在加拿大渥太华举办的中国古代传统工艺展览会上展出了火龙出水的模型。许多外国学者观看之后,纷纷惊叹中国古代军事科学家的聪明才智,认为这种以火箭为动力,飞翔于水面上的海战武器,可以说是现代反舰导弹的雏型。
架火战车
架火战车是中国明代用来发射火箭的手推战车,是早期的多管火箭炮。它比欧洲各国正式使用火箭炮早了五百多年。架火战车既有类似现代火箭炮的齐射火力和快速转移的机动性等特点。又具备现代战车在火力、机动性和防护方面的一些基本性能,因此它在兵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国在火箭炮方面的杰出创造之一。
佛郎机
佛郎机是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初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火炮,佛郎机炮来源于鹰炮,能连续开火,弹出如火蛇,又被称为速射炮。当时是由葡萄牙人传入中国的,明代称葡萄牙为佛郎机,所以就将此炮命名为佛郎机炮。
奇枪
大将军炮
大将军炮:大型火炮,身用生铁铸造,长三尺有余,重几百斤,前有照星,后有照门,装药一斤以上,铅子(炮弹)重三至五斤,射程可达一里之外。
明代中期以前,中国火炮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研制的轻型火炮较著名的主要有戚继光创制的一种小型将军炮。该炮因其形似虎蹲而得名。戚继光在隆庆年间到蓟镇练兵时,又将此炮装备骑兵使用,成为一种较好的骑兵炮。 据出土实物和兵书记载,明代中期的大型火炮很多,主要由神机营所用的小型 神机炮演变而来,它们的发展特点在于使用了炮车,提高了机动性,增强了摧毁威力,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将军炮。在万历援朝之战中,李如松攻打七星门时,就是用这种炮轰开了城门。
清代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陈列在军事博物馆《古代战争馆》,在雅克萨(位于今黑龙江省呼玛县西北黑龙江北岸,历史上属于中国)抗俄作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6月,清军2000余人和汉军八旗内福建藤牌兵400人再次进抵雅克萨城下,用神威无敌大将军等火炮日夜向城内猛轰。俄军胆颤心惊,挖洞穴居,鏖战4昼夜,800俄军被歼只剩下百余人,托尔布津被击毙。接着,清军在城外掘壕围困,截断城内水源,并击败了俄军的5次反扑。俄军伤亡累累,最后只剩下20余人,弹尽粮绝,危在旦夕,被迫请求清军解围。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夏,其残部退回尼布楚。
清朝御制威远将军炮于康熙二十九年,由当时的武器发明家戴梓仿制,是一种大口径、短身管的著名火炮。其实物为铜制,形如仰钟,重280千克,用四轮木制炮车承载。在康熙年间使用铁壳爆炸弹,在雍正年间则发射实心弹。该炮在康熙皇帝平定中国西北部喀尔丹叛乱和清军多次对敌作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原物现陈列在中国古代战争博物馆中,仅存一门。威远将军炮的射程是和装药以及射击角度有关的,在45度下火炮射程大概在2里到3里。
为什么以克虏伯架退式后膛火炮为主?
晚清克虏伯架退式后膛火炮在当时比较先进的一种火炮。李鸿章,亲自目睹了普鲁士大军用克虏伯火炮打败法国后,对德国虏伯大炮青睐有加。
克虏伯大炮,有效射程约20公里,炮弹3000米内可穿透60多厘米的钢板。李鸿章曾经考察过英、法、德等多个国家生产的各种大炮,最终认可了克虏伯大炮。
1871年购买了328门克虏伯大炮。1888年正式建立北洋水师,成为大清王朝国防的中坚。李鸿章买了火炮还聘请了瑞乃尔、李劢协、汉纳根等一批德国军事教官指导淮军操练炮法。并与克虏伯公司谈判只有克虏伯方肯为华军事培训。
克虏伯305mm后膛炮是 克虏伯公司1880年制造,属于克虏伯钢套箍炮。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各装备了4门这种火炮,分别布置于两座相连的梨型炮塔内,采用磨盘式炮架。 每门炮重31.5吨,25倍口径。克虏伯150mm后膛副炮 2门,每门炮重4.75吨。
开花弹头重292千克,内填充黑火药10千克,最大发射药包重72千克;实心弹重325千克,弹头内装微量炸药。火炮初速500米/秒,有效射程7800米。装备铁甲舰“定远”、“镇远”作为主炮,一共装备8门。并在大东沟海战中表现出色。
德国克虏伯公司制造克虏伯260mm后膛炮,北洋水师的“平远”、日本联合舰队的“高千穗”、“浪速”装备了此种火炮。
德国克虏伯公司制造,克虏伯1880式210mm后膛钢套箍炮,北洋水师的“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舰均装备了此种口径的火炮。其中“济远”舰装备的2门210mm克虏伯炮。
晚清是西方海军技术发展的井喷期,北洋水师炮主要是用的是老式架退炮,同时期的英国英国新式管退炮射速已经大大超过克虏伯,而且威力也强了很多。
当时李鸿章早已经看出了差距,知道新式快炮的可怕,也明白北洋船慢炮慢,做梦都想给北洋加军舰加快炮,但他的死对头翁同禾的阻止,翁同禾是光绪帝的老师,光绪也默认了翁同龢的上书,于是北洋成军后就再也没有添加一只舰船。
感觉清末八旗与洋人没打过什么大仗啊怎么就没了?
清朝八旗驻扎在多个城市,有的一直保持着很好的战斗力,而且在满洲之内是讲满语、沿袭满洲习俗的。很多答案中已经列明了八旗的战斗和战将,我就不用重复了。我想说的是,就无法充当对外军作战的前线国防部队而言,八旗军力有一个急剧的转折,这个转折发生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天津,以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所率领的蒙古部队被英法联军几乎全歼为标志。其实,我们甚至可以将这一转折具体到1860年8月12-14日英法联军攻陷新河和塘沽之战,也就是攻占了大沽炮台的战役。
第一次鸦片战争现在被我们中国人极端重视,但是清廷当时并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去看待那次冲突,毕竟大清国的历史上大小规模的内外战争一直都是不缺的。但是十多年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第一次鸦片战争存在较大的不同,特别是1860年英法联军的火炮配置方面。1853年-1856年之间的克里米亚战争,给欧洲各国带来了战争技术革新,这种革新对于清代当时继续依赖的以冷兵器搭配部分火枪为主的八旗作战部队而言,就是以石击卵。这种革新中比较瞩目的,是于1855年在英国研发出来的阿姆斯特朗机炮 (Armstrong gun)。
阿姆斯特朗炮是一种后膛火炮,是英国于克里米亚战争后期研制出来的,但它第一次实战却不是在克里米亚战场上,而是在1860年8月12日的天津新河。英法联军当时的总指挥是英国的额尔金勋爵,勋爵的秘书记载当时的战斗场景时说:
“在新河城以西的中国骑兵,被纳皮尔爵士的部队赶了回去,但他们并未试图防守新河城外的第二道沟堑防线,而是沿着那条通向塘沽的道路开始撤退。 那条路有一个弯道,恰好使撤退中的他们进入我们的射程之内,我们的一个阿姆斯特朗大炮炮兵连和法军的一个来福炮兵连,正好对着他们做了很好的实验。”
当时驻守在这里的中国部队是僧王手下的清一色的英勇善战的蒙古骑兵,而阿姆斯特朗炮却恰恰成为这支骑兵力量的克星。八旗再善战勇猛,终究敌不过现代火炮。两天以后的8月14日,额尔金的秘书又记载了英法联军占领塘沽的战斗经过,其中特别提到:“【联军】炮兵停在了距离中国工事大约900米远的地方,朝着目标进行炮击。这次行动有着一些特别意义,因为这是阿姆斯特朗大炮首次参加前线实战。炮兵的打击非常精确,而且杀伤力很大。炮兵阵地向前移动了3次,最后停在了距离目标大约450米左右的地方开火,这个距离非常近,乃至于中国部队无法将其大炮压低来有效打击我们的炮兵。”
这一代是平原开阔地带,所以从这个记载,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阿姆斯特朗炮是在战斗状态中调整到了距离清军工事只有450米元的地方全面开火的,而450米显然是中国工事上那些被固定住的前膛大炮的覆盖盲区(换言之,中国的火炮不能自由射击,也不能压低炮口打击近距离目标,只能有效打击一定范围内的远距离目标)。其实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存在这种军事技术和作战技术短板,但二十多年过去了可谓没有任何改观。
英方记载说,驻防塘沽的中国部队大约有3000到4000人,分别驻扎在三个不同的营地中,但他们显然没有预料到联军会这么容易和迅速地便攻陷了塘沽,因为他们的早饭甚至才刚刚吃了一半。最后,联军缴获了24门各种口径的大炮,有的甚至是高达32磅的重炮,而且其中有14门是做工极好的黄铜大炮。从这场战斗开始,在接下去的几个月内,僧王的部队被不断击溃,清朝京畿地区可资调遣御敌的部队已经不复存在。
自从僧王的蒙古八旗骑兵被英法联军打败以后,清朝整个的八旗系统内就再也没能够形成有能够抵抗外军入侵的有战斗力的部队。其实,可以说从乾隆朝后期以来中国已经没有了能够与逐渐步入工业时代的欧洲国家的部队作战的国防力量,只是因为没有中外战争所以没有及时暴露出来。但是这个差距到林则徐、魏源这批人的时候已经看到了,而十几年后到了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登台做事的时候,看的更清楚了。有一则野史说胡林翼当时率军围攻安庆与太平军作战,看到了长江上冒着黑烟往来迅疾的洋轮,顿时吐血,觉得太平军不过是蟊贼之患,而心腹大患终在外洋。无论吐血是否是演义,胡林翼等人深刻地体会到了中西军事差距是不争的事实。
(胡林翼,1812-1861)
在一系列战事惨败、被人家火烧了圆明园、皇帝逃去了热河并死在了那里之后,大清国痛定思痛,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开始大搞洋务。这是一场大清国的改革开放,其历史意义是巨大的。这场运动中,除了开始广泛地学习国际法、外语、物理、化学等等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制造和研究新式武器,并装配部队。
而这个时候,内部的太平天国战争已经改变了清朝的政治格局,像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一大批手握重兵的汉族官僚崛起,并大面积出任南北各地的总督巡抚,而且他们和英法美的一些军事冒险分子(例如美国的华尔)联合起来,组建现代化的洋枪队。李鸿章的淮军,更是自成立之初,就全面近代化,和传统的绿营部队以及八旗部队完全不同。从这个角度上看,洋务运动说起来就是这一轮的中国国防力量的革新,而且是汉族官僚领导下的革新。后来李中堂又建设成了北洋水师,一时成为亚洲最大的海洋军事力量,而明治日本,说句通俗的话,就是在这种中国军备高歌猛进的氛围中被“吓大”的。
李鸿章的淮军系统没落之后,接班的是袁世凯的新军,袁世凯之后便是北洋军阀各派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清军八旗全面没落了,包括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而绿营也早就不行了,这些部队基本上都没有实现武备和训练上的近代化。
(北洋水师官兵,有西洋伙伴)
(上图是清末一位老八旗,印在一组明信片上,可见他们的装备仍旧是冷兵器时代)
所以我们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说到底在操作层面存在一个军事技术短板,而这个短板有多米诺骨牌效应,武器落后导致了战事失利和战争失败,进而造成外交谈判失去筹码以及不平等条约的出现,最后造成国家屈辱以及民族危亡。当然,是什么造成了武器落后,大家都是明白的,不用多说。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对中国人而言是一个漫长的世纪,这里面的一条主线就是中国国防军事力量的现代化。因此说,中国的军队现在也必须现代化。
最后一句题外话,《战狼2》去年这么火爆,恐怕多少跟中国观众从影片中看到了以往好莱坞大片内展示的美国军力的中国版,是有着很大关系的。当然那是电影。
不管怎么样,一场战争来临的时候,我们总得有人能够去前方打仗,而且打仗的人总得有能够跟人家打的东西才行。
二战纳粹德国研发了大量惊人先进武器?
纳粹德国确实研制了很多划时代的武器,但相当一部分也仅限于试验品或图纸,只有部分制造出实物,而投入量产的就更稀少了,且无法根本无法改变战局。战争不是几件所谓的超级武器决定的(热核武器除外,但当时纳粹也根本不可能制造出大量的核武器),一切资源都已耗尽,纳粹终究是穷途末路。
Ⅰ. STG 44 / MP 44 全自动步枪
1 . 简介
第一种使用中间威力弹药的自动步枪,由于缩短了弹体,减小了发射药量,使其在全自动设计模式下更容易操控,射击更精准,填补了机关枪和冲锋枪之间的火力空白,是款革命性武器。
名称由来
MP44:MP 为德语 Maschinenpistole 缩写,Maschinen — 机械,pistole — 手枪(弹匣式手枪),因为发射手枪弹,所以Maschinenpistole 意为“冲锋枪”。
STG-44:为德语 Sturmgewehr 缩写,Sturm — 风暴,gewehr — 步枪,Sturmgewehr 意为 “风暴步枪 ”或 “突击步枪”。
德军中的有识之士为了能够在有限的资源里争取到优先生产的配额,就以MP(冲锋枪)项目名称进行申报并通过批准。希特勒在注意到来自军队对该枪的评价之后,认识到了该武器的优越性,便下令加大此武器的生产,并将其命名为 STG-44 步枪 。
2.技术参数编辑
口 径:7.92mm
弹 药:7.92×33毫米(中间威力弹)
初 速:500米/秒
有效射程:400-500米
理论射速:500发/分
闭锁方式:枪机偏移式
发射方式:单发、连发
供弹方式:弹匣
弹 容:30发
枪 长:940mm
膛 线:4条右旋,缠距254mm
全枪质量:5.1kg (不含弹匣)
瞄准装置:觇孔式瞄准,带护圈准星
Ⅱ G-43 半自动步枪
1 . 简介
二战中后期德军使用的一款半自动步枪,20世纪30年代末期开始研制,使用与毛瑟步枪和机枪通用的全威力步枪弹。G43步枪采用短行程活塞式导气系统,性能可靠。使用拆卸式10发弹匣,可用5发弹夹填装。
2.技术参数编辑
口 径:7.92mm
弹 药:7.92×57mm (全威力步枪弹)
弹 容:10发/弹匣
战斗全重:4.7公斤
枪 长:1117毫米
初 速:745米/秒
有效射程:800米
瞄准装置:V型表尺照门,刀片形准星
Ⅲ .FG 42 伞兵步枪
1 . 简介
FG-42伞兵步枪是二战期间德国航空部专门为伞兵设计的可选择连发射击的步枪。FG-42的设计初衷是满足空降部队在作战中对武器重量轻、火力强的要求,希望这种枪能使后勤供应简化并增强伞兵的单兵火力。空军要求此枪:使用7.92×57mm的标准步枪弹,并能拥有轻机枪的性能,而且空投体积不大于一支常规拉栓式步枪。
2.技术参数编辑
自动方式:全自动、半自动
口 径:7.92mm
弹 药:7.92×57mm
弹 容:10发、20发/弹匣
重 量:4.3公斤(Ⅰ型)、4.98公斤(Ⅲ型)
枪 长:940毫米(Ⅰ型)、975毫米(Ⅱ型)
枪口初速:755米/每秒
射程:600米
—— 反坦克武器 ——
Ⅳ . Pzf 60火箭筒(铁拳反坦克火箭筒 )
1 . 简介
Panzerfaust:Panzer — 装甲/坦克,faust—拳头,Panzerfaust 意为“装甲拳" 或"铁拳" 。
反坦克榴弹发射器(Panzerfaust、Pzf,称作装甲拳或铁拳)是二战中德国制造的一种廉价的火药推进无后坐力反坦克榴弹发射器。此武器是一种小型的预装填无后座力炮,属于超口径武器(弹体直径大于发射管直径)。
2.技术参数编辑
口 径:44mm
弹 径:150mm
战斗全长:1050mm
战斗质量:5.1kg
配用弹种:破甲弹
弹头质量:3公斤
有效射程:60m
破甲厚度:200mm
瞄准装置:简易弹体瞄准
Ⅴ. RPzB-54反坦克火箭
1 . 简介
RPzB 为 Raketenpanzerbüchse 缩写 意为反坦克火箭发射器,又名Panzerschreck(意为坦克杀手),是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反坦克火箭发射器。此武器采用尾部装填,肩扛发射,通过电子点火发射由火箭推进的高稳定性的榴弹头。
2.技术参数编辑
口 径:88mm
管 长:1.35米
重 量:9公斤
炮口初速:110米/秒
射 程:180米
火箭弹重:3.25公斤
弹头重量:2.3公斤
Ⅵ . Fliegerfaust B 放空火箭筒
Fliegerfaust是一种单兵肩托式防空武器,共有有两种设计,一种称为fliegerfaust A型,一种称为fliegerfaust B型。
fliegerfaust A型拥有四枝20毫米口径的炮管, fliegerfaust B型把炮管由四枝改为九枝,长1500mm,重达6.5公斤。
—— 飞 行 器 ——
Ⅶ . Me-262战斗机
1 . 简介
Me-262战斗机(德文:Messerschmitt Me-262,绰号: Schwalbe,译文:燕子/飞燕 ),是第一种用于实战的量产喷气式战斗机。
2.技术参数编辑
Me-262A-1a(单座战斗机)
长 度: 10.6 m
翼 展: 12.5 m
高 度: 3.5m
空 重 : 4000 kg
最大起飞重量: 7045 kg
乘 员: 1人
发 动 机 :两台Junkers Jumo 004B-1
飞行速度: 870 km/h
实用升限: 11,500 m
航 程: 1050km
武 器: 4门30毫米MK108机炮(备弹100发/门)
Ⅷ . Ho-229/Go-229战斗轰炸机
1 . 简介
德国Ho-229试验战斗/轰炸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无尾飞翼喷气式战斗轰炸机。 该机由金属和木材混合结构。 Ho-229共有三架原型机,其中第一架为无动力滑翔机,仅用于气动验证和研究,德国战败后被烧毁。 第二架,也是唯一曾经成功飞上蓝天的有动力试验机在第三次试飞时机毁人亡。 因此,目前全世界只存留唯一一架未完成的原型三号机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展出。(注:该机通常会因生产商的原因被误称为Go-229,但是德国空军编号确定为Ho-229)
2.技术参数
长 度: 7.47 m
高 度: 2.80 m
翼 展: 16.75 m
全 重: 9000 kg
引 擎: 两台容克 jumo 004b 喷气发动机
爬 升 率 : 1350 m/min
航 程〔挂两个副油箱/时速 635km/h 〕: 3170 km
最大 速度 : 997 km/h
升 限 :16000 m
Ⅸ . V 1 导弹
1 . 简介
德国V-1导弹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研制的飞航式导弹。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并在战争中使用的导弹,用于袭击英国、荷兰和比利时。V-1导弹用弹射器发射 ,也可从运载机上发射,然后依靠弹上的控制系统导向预定弹道作水平飞行,而后向目标俯冲。
2.技术参数
V-1 技术参数编辑
翼 宽:5.37米
长 度:7.9米
高 度:1.42米
弹 头:830千克炸药
引 擎:阿尔戈斯As109-014推动器
推 进 剂:568升80辛烷
最 高 速:624-656千米/小时
航 程:240千米
飞行时间 :2小时30秒
一般飞行高度:760米
最大飞行高度:3050米
Ⅹ . V 2 导弹
1 . 简介
V-2导弹德文全称Vergeltungswaffe-2,意为“复仇武器”。是德国在1942年研制的第一种单级液体弹道导弹。采用较先进的程序和陀螺双重控制系统,推力方向由耐高温石墨舵片操纵控制。导弹战斗部可是普通装药、核装药,或是化学、生物战剂。
2.技术参数
全长:14m
直径:1.7m
总重:13吨
弹头重量:1吨
最大航程:320千米
最大飞行速度:4.8马赫
最大飞行高度:96 km
Ⅰ简介:
1911年,由勃朗宁设计、柯尔特公司生产的0.45英寸自动手枪被选为美军制式武器,并正式命名为“柯尔特M1911 0.45英寸自动手枪”。这支手枪伴随美军经历了一战、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20世纪美军参与的几乎全部战争,虽然在1985年美军更新制式手枪后M1911被M9手枪替代,但各种M1911手枪各种改型仍被许多公司生产。
Ⅱ 简单拆解:
Ⅰ 动作原理:
1911式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 枪管偏移闭锁方式,与“勃朗宁“9毫米大威力手枪采用的动作原理基本相同。但开、闭锁的机构形式略有不同。“ 勃朗宁” 大威力手枪采用的是凸耳式开-闭锁机构, 而M1911式手枪采用的是铰链式开、闭锁机构。
枪弹击发后, 在火药燃气作用下, 套筒和枪管一起后坐, 在完成一个较短的自由行程后, 由于铰链的下端固定在套筒座上, 因此上端开始向后移动, 越过死点(起短暂的延迟开锁作用) 后逐渐拉枪管尾端向下, 枪管上的两条闭锁凸筋也渐渐脱离套筒内壁上的闭锁凹槽, 实现开锁。开锁后的枪管因受套筒座限制而停止运动, 而套筒则继续后坐,完成抽壳、抛壳、压倒击锤等动作。复进时, 复进簧伸张, 推动套筒向前复进, 并完成推弹,输弹入膛等动作。之后, 套筒撞击枪管尾端, 带动枪管一起复进。当枪管向前运动时, 其下方连接的铰链开始向前回转, 顶起枪管尾端, 使枪管上的两条闭锁凸筋再进入到套筒内壁上的闭锁凹槽中, 并共同走完闭锁后的自由行程, 实现可靠的闭锁, 呈再次待击发状态。枪弹打光时, 套筒就被空仓挂机柄挂在后方位置。此时压下空仓挂机或重新插入实弹弹匣都可使套筒复进。
Ⅱ 保险机构
包括手动保险和握把保险, 安全性高。携枪时通常使用手动保险,可锁住击锤和阻铁, 同时还锁住套筒。握把保险在手动保险已打开时使用, 即使在弹膛有弹的情况下, 只要不握紧握把保险, 扣扳机也不会击发, 避免偶发事故的发生。击发机构由扳机和扳机连杆、单发杆、阻铁和阻铁簧、击锤和击锤簧、击针和击针簧组成。当手动保险位于“ 发射” 位置时, 扣扳机, 使扳机连杆向后运动。此时如果紧压握把保险,扳机连杆就能继续后移, 带动单发杆和阻铁回转, 解脱击锤,击发枪弹。如果此时未紧压握把保险, 那么握把保险的凸齿就会挡住扳机连杆, 使其不能后移, 扳机扣不到位。
Ⅲ 0.45英寸ACP弹
全称为0.45英寸柯尔特自动手枪弹,ACP是Automatic Colt Pistol(柯尔特自动手枪弹)的英文缩写。是一种由约翰·勃朗宁设计的无底缘手枪弹,研发初时用在柯尔特试验型手枪上,后来这种手枪改良成M1911并被美国陆军在1911年采用成制式武器 。.45 ACP弹的特点是拥有一枚圆钝的重弹头和较低的初速(亚音速),能够对无防护的目标造成严重杀伤,且适合有消音器的武器使用。
Ⅳ 0.45ACP弹技术参数
口 径 —— 0.45 英寸(11.43毫米)
全弹长度 —— 32.19 毫米
全弹质量 —— 21.2 克
弹头类别 —— 普通弹
弹头结构 —— 圆头、平底、铅心、全被甲
弹头直径 —— 11.48 毫米
弹头长度 —— 17.46 毫米
弹头质量 —— 15 克
弹壳形状 —— 无凸缘、筒形
弹壳直径 —— 12.09 毫米
弹壳长度 —— 22.79 毫米
底缘直径 —— 11.86 毫米
弹壳材料 —— 黄铜
发射药量 —— 0.32 克
枪口初速 —— 250 米/秒
TT33 图卡列夫手枪
Ⅰ
7.62毫米的TT手枪是由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托卡列夫于1930年设计出,在图拉兵工厂生产。该枪长196毫米,重854克,容弹8发,战斗射速、25发/分,有效射程50米。该抢由于威力大、穿透力高、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为苏军官兵忠实的伙伴。该枪闭锁系统参考了勃朗宁设计的柯尔特M1911手枪,枪管短后座,选用了与一种根据毛瑟7.63X25mm枪弹改进来的高初速手枪弹,即7.62X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并保持与冲锋枪弹药通用。
Ⅱ
Ⅰ 结构特点
TT33的独特之处,就是由图卡列夫创新设计了一套模块化的内部装置,包括击锤、阻铁、阻铁簧、击锤簧和单发杠杆。它使用比M1911更为简单的击锤-阻铁机构,这个机构成一个整体装配进手枪中,只需用一颗子弹辅助就能进行不完全分解,使得手枪的保养变得非常容易,并能对广泛的人员进行装备。但TT-33的保险机构却十分简单,仅设有只有一个击锤半待发保险,此外再无其他保险方式。这意味着,如果携带着上膛的TT-33行军或作战,是不太安全的,因为TT-33的击锤外露,在携行和战斗时很容易猛烈磕碰而意外解除保险。此外TT-33的弹夹卡笋设计得不太牢靠,常常会因为外部撞击或震动而导致弹夹松脱。
Ⅱ 弹药种类
7.62mm托卡列夫手枪弹又称7.62×25mm手枪弹。此弹是苏联由7.63mm毛瑟手枪弹改进而来,1930年在TT-30手枪上首先使用,在二战中广泛使用于TT-30/33手枪和PPSh/PPS等冲锋枪上。7.62mm托卡列夫手枪弹的基本性能与7.63mm毛瑟弹接近,但是弹壳和弹头有微小的尺寸差异,膛压要略低于毛瑟弹,初速和威力与后者相近。由于此弹主要用做冲锋枪弹使用,故对弹头和弹壳加工精度要求比较低,精度没有毛瑟弹好。
7.62mm托卡列夫手枪弹的弹头种类也很多
枪弹主要有:P型普通弹,弹头为圆头、平底、铅心、黄铜或覆铜钢被甲,质量5.57g;
Pst钢心普通弹,弹头为圆头、平底、锥形平顶铅套加钢心、黄铜或覆铜钢被甲,质量5.6g;
P-41型穿甲燃烧弹,弹头为圆头、平底、弧形铅套加硬钢心,弹尖空腔内有燃烧剂,被甲为覆铜钢,质量4.79g。
此外还有单头底部嵌入夜光管的PT曳光弹
Ⅲ 技术参数
口 径: 7.62 毫米
膛 线: 4 条(右旋)
枪口初速:420米/秒
有效射程: 50米
最大射速: 25发/分
弹匣容量: 8发
TT-33作为一种价廉物美的军用手枪在当时非常适合苏联的国情,为苏联赢得二战胜利立下了功劳。虽然50年代后TT-33在苏联的军事生命就终结了,但在世界范围内衍生出了各种版本,我国于1951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对TT-33进行了仿制,定为“51式手枪”,在1954年又根据朝鲜战场上的经验对51式进行了改进,定名为“54式手枪”,从此中国有了统一的制式手枪。
日军武器
掷弹筒从工作原理上讲,可以算是一种小型迫击炮。
掷弹筒填补了日军在一般型迫击炮和步兵手榴弹之间面杀伤武器的火力空白,它比西方的枪榴弹射程更远更精准。
八九式掷弹筒
一、简介
日本八九式掷弹筒是大正十年式掷弹筒的改进型,因十年式射程太近,精度较差最终被八九式取代,成为侵华日军的步兵制式武器。
八九式的口径为50mm,全长430mm,发射管长260mm,全重约4.7kg,有效射程约500米。
八九式掷弹筒从射击原理来说,可算是一门小型迫击炮。与一般的迫击炮通过方向机配合增减发射药包来调节射程不同,八九掷弹筒是调节尾管内部击针的伸缩长度来增减射程。
从战术运用来讲,八九掷弹筒又很像西方步兵装备的枪榴弹,但却比枪榴弹射程更远更精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日军在迫击炮和手榴弹之间的面杀伤武器的火力空白。
二、结构
1 . 发射管:八九式掷弹筒发射管内带有膛线,因此射击精度较高
管壁上有一条白色简易瞄准线,用于概略瞄准。掷弹筒的使用需要一定技巧和长期训练才能保证射击准确,因此射手多为经验丰富的老兵。
2 . 调节机构
① 射程调节旋钮
②外部传动齿轮
③内部传动齿轮
3 . 击发机构
①丝杆:
② 击发 组件套管
③击发拉柄
④击针组件
4 . 支撑机构
三、使用方法
1 . 调节射程
① 远距离:拧动射程调节旋钮,让丝杆在发射筒内伸出较短距离。这样弹体在发射筒内运动距离增长,发射药被击发后产生的高压在筒内作用的时间也更长,因此有更大的力量将炮弹射出,反之射出的距离就近。
② 近距离:拧动射程调节旋钮,让丝杆在发射筒内伸出较长距离
2 . 击发弹药
① 向后搬动击发拉柄
② 传动齿轮拨动击针卡块,压缩击针簧蓄力
③ 将击发拉柄向后搬动到极限位置,让传动齿轮与击针卡块迅速脱离,使击针簧推弹击针向前
④ 击针刺入发射药室,引燃发射药
⑤ 一部分被引燃的发射药通过发射药室的侧壁孔向外推顶铜弹带,使铜弹带膨胀挤压发射筒内壁。因铜质较软,被膨胀挤压而嵌入膛线,使单体沿着膛线旋转飞出发射筒,从而提高了射击精度。
四、弹药
Ⅰ 研制历史
91式手榴弹在20世纪30年代研制的一种多用途手榴弹,于1931年(神武纪年2591年)正式装备日本陆军,是日军装备的第一种现代化手榴弹,可以满足多种用途的需要。它前身是1921年(大正10年)研制的大正10年式手榴弹。大正10年式手榴弹在“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逐步停止使用,代之以91式和97式手榴弹。但同时该弹也存在不少缺点,主要是结构复杂,生产工艺繁琐,特别是用掷弹简发射时需要尽量密封火药燃气,因此弹体上下各有一个起到闭气作用的定心环,其直径尺寸要求比较严格,需要单独精加工,耗费工时较多,另外发射药筒的加工也比较复杂。
Ⅱ 组成结构
91式手榴弹弹体上铸造有网状沟槽,把弹体表面分成小块,目的是为了使弹体爆炸时形成均匀的破片,但对于铸铁弹体来说,爆炸时“连片”或炸成碎末的情况时有发生,开槽的实际效果不明显。
弹体上下各有两个小圆柱体,上面较细长的是引信装置,拧在弹体上盖中间的螺纹孔内,下面较粗短的是发射药筒,拧在弹体底部的螺纹孔里。
91式手榴弹引信是针刺发火式的,从上至下由保险盖、击针体、击针、拴有麻绳的保险销、击针簧、装有底火的底火座、引信体、延期药管组、雷管、毡垫和铜管组成。除了击针、击针簧和保险销外,其余全由黄铜制成。
击针带有螺纹,与击针体拧成一体。保险帽顶部开有一个小孔,用来调节击针拧入的距离,借以控制击针的保险状态,如果击针向下拧到位,击针尖就会突出击针体外,此时可以击发底火,反之则击针尖缩进击针体内,底火无法击发,提高存放和运输的安全性。保险帽为薄铜板冲压成,柱面压有辊沟,引信体柱面上也有一道沟槽,保险帽通过这条辊沟卡在引信体上的沟槽内,防止抽出保险销以后保险帽意外脱落。
延期药管就是一端带螺纹的铜管,拧在引信体下端,内部装有延期药,在引信体侧壁上还开有一个用来排放延期药燃烧气体的排气孔,平时用一个堵片密封。延期药下方是雷管,雷管底部与弹体之间有起缓冲作用的毡垫。延期药管和雷管全部套在一个铜管内。
91式手榴弹所用的发射药筒采用的高低压发射原理,发射药筒顶部车有与弹体相连接的螺纹,内部为空腔,发射药装在一个薄铜板冲压成的铜盂中,底部装有一个中心开孔的钢垫圈,然后用底螺把铜盂封在药筒内。底螺的中心位置有一击针孔,底火和底火座装在击针孔上方,这样设置的目的是防止发射时高压火药燃气把底火吹掉。
发射时,底火会通过钢垫圈中心的开孔引燃发射药,当药筒内压力达到一定值以后,火药燃气就会从药筒侧壁开孔处冲破铜盂侧壁进入发射筒,推动手榴弹向前运动,直至发射出去。
Ⅲ 使用方法
①
用作手榴弹使用时,可以把发射药筒取下,也可以不取而直接使用。首先检查击针拧入击针体的距离,如果距离不够则要先用工具把击针拧到位。使用前先拔出保险销,接着将保险帽用力在钢盔或其他坚硬的物体上猛磕一下,使击针击发底火,点燃延期火药,然后迅速投出。不使用时,保险帽套在在引信上,在帽套侧壁横插入保险销将击针固定住,这样就将雷管与导火索分隔开。
②
当用掷弹筒发射时,先检查击针位置,然后拔出保险销,保持引信部分朝上,将弹体放入掷弹筒,接着击发掷弹筒,击针撞击手榴弹发射药筒的底火,将榴弹发射出去。发射过程中由于惯性作用,引信的击针体压缩击针簧下降并击发底火,点燃延期药,延期药燃烧完毕后引爆雷管和主装药。
③
当用枪挂掷弹筒发射时(掷弹筒是在步枪枪口加装一个简单的圆筒),先拔出保险销,然后取下保险盖,将手榴弹引信朝向使用者方向放入掷弹筒,用空包弹将手榴弹发射出去,手榴弹的发射药筒可以取下或保留。发射时,火药燃气强烈冲击击针并点燃延期药。
Ⅳ
97式手榴弹开发自较早期的91式手榴弹,为91式的改型,取消了用于掷弹筒发射的推进药柱体,主要用于步兵手掷,也可以用枪上掷弹器发射,97式手榴弹的引信由发火组件和延期药管两大部件组成,引信的组成部件包括击针、保险销和火帽组成外观上,97式与91式一模一样。
分享DIY实用技能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作品难免粗糙和错误,望朋友们见谅。
一笔一画,耗尽心血,创作不易,劳心费力
(欢迎朋友们 关注 评论 点赞 转发 你们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