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炮弹黄铜和锌合金 太平天国和曾国藩顶级武器较量

北军的前装线膛步枪,斯宾塞连珠枪采用黄铜壳边缘底火定装子弹、7发弹管供弹,是之前燧发枪的5-7倍……1863年即已出现在南北战争的战场上另外一款是德国的德莱塞M1841针发枪,这款步枪于1841年即已被普鲁士军队采用,德莱塞击针枪采用定装子弹,但是射速仍旧是前装滑膛枪的数倍这两款实际上还是最出名的版本,起码还没有进入定装子弹的时代。...

炮弹黄铜和锌合金,太平天国和曾国藩顶级武器较量?

谢邀:美国南北战争中,北军的前装线膛步枪,也就是斯普林菲尔德M1842步枪的线膛版本,在这个时代,非但不是最先进的武器,反而是待淘汰的武器,这个时代的技术翘楚,是斯宾塞连珠枪,正式名称是斯宾塞M1865式.52口径步枪。

斯宾塞连珠枪采用黄铜壳边缘底火定装子弹、7发弹管供弹,是典型的后装连发步枪,射速达到每分钟21发的持续射速,是之前燧发枪的5-7倍……1863年即已出现在南北战争的战场上

另外一款是德国的德莱塞M1841针发枪,是世界上第一款旋转后拉枪机式步枪,从他的代号上可以看得出来,这款步枪于1841年即已被普鲁士军队采用,并在1848年公之于众,此后在普丹战争、普奥战争中狠狠地教对手做人。

德莱塞击针枪采用定装子弹,用击针撞击底火发射,士兵可以卧姿装填子弹,虽然没有斯宾塞的连发弹仓,但是射速仍旧是前装滑膛枪的数倍

这两款实际上还是最出名的版本,前者更加先进,但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清军所称赞的洋枪,还远达不到这个水准。

《淮军志》中记录的后勤需要,也仍旧是火药若干、火帽多少个、铅子多少、炸炮(开花炮弹)多少个,可见,仍然是弹、药分离的状态,起码还没有进入定装子弹的时代,什么弹仓连发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现实是,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各支清军,包括湘军、淮军、楚军,乃至于绿营八旗,进口购买的洋枪,仍以前膛滑膛枪(有铜火帽购买,说明发火方式已经改为了火帽击发)为主,只有极少数的老式前膛线膛枪,至于米尼步枪这样的高级货,那是真没有啊……

所谓的老式前膛线膛枪,有法国的德尔文步枪、英国的贝克、布伦瑞克步枪等等。

比如贝克步枪,是英国1801年定型生产装备,在拿破仑战争中装备给英国的轻步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是毫无疑问的燧发线膛枪;布伦瑞克步枪则是贝克式的升级版,采用了火帽击发的新技术,1837年开始生产,一直生产到1860年代末。

德尔文,也就是德尔文步枪的发明人,被恩格斯称为现代步枪之父,他的创造就是1830年,在枪管底部加了一个口径更小的“药室”,也就是枪膛的雏形,同时将圆形子弹替换为圆柱形的子弹,这也是一大创举。

而以上这几种,都还是前膛装弹的步枪,也就是从枪口倒进去火药,用通条捅实,再放入子弹,比如贝克步枪的子弹要用鹿皮包裹,用小锤砸进去,以契合膛线,这也是早期线膛步枪的通病,就是装弹速度很慢、很费力,当然,好处就是射程更远也更准确。

只不过,这些都和“米尼弹”不挂钩,因为哪怕在发明人“米尼”的故乡法国,在1853年到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陆军的主力步枪还是滑膛枪,火炮也还是滑膛的青铜拿破仑炮。

在太平天国战争的时代,米尼步枪还是高科技呢,在远涉重洋的中国,哪儿那么容易买得着?又该是一个什么样的高价?

至于说武器上的代差,确实是有,不过不是湘军对太平军,而是反过来。

1862年,曾国荃对太平军的观感是:

(李秀成部)“开花大炮多尊及洋枪二万杆,其火器精利远优于湘军百倍。”

1862年10月李鸿章在致曾国荃的信中就抱怨说:

贼中洋枪甚多,力可及远,皆中芒鬼子(即闲散洋人——原注)、广东、宁波商船购运者,无法禁止。

当然无法禁止,在拼死搏杀的1863年,忠王李秀成、慕王谭绍光还致书常胜军首领戈登,也是站在清廷一方的敌人,洽谈军火交易事宜:至各人军装炮械,彼此皆知底细,你处图利,我处置办,听从通商,原无禁令。此时你处若有枪炮洋货,仍即照常来此交易。(《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在武器上,李秀成部的太平军,绝对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他的卫队数千人,全部用来复枪(即线膛枪)装备,又有大批洋炮。仅1862年,上海一家洋行走私给太平军的武器就有:步枪3046枝、野炮795尊、火药484桶、子弹18000发、炮盖450多万个

光这个数字,已经接近所谓10万湘军装备洋枪的总和了。

参考《太平天国史》《淮军志》

八路军一般用什么子弹?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一般的小伙伴瞅了这个题目,一准会说:“三八大盖那子弹!”

咋说呢?您这答案并不全对,抗战那会八路军的子弹,五花八门多了去了。

其实这也是没法子的事,一开头的时候,八路军您别说子弹了,枪械还都是五花八门的,什么老套筒,汉阳造,甚至比较先进的中正式也有。

老套筒那是多会的老物件了?清朝末年1895年,汉阳兵工厂造的老物件。

当年八路军初创的时候,还是1937年的事了,您自己个算算这中间搁了多少年?都快半个世纪了。

而且老套筒算是咱使用无烟火药造枪的第一批枪械,仿的还是德国产的第一支使用无烟火药击发的1888式委员会步枪。

至于汉阳造,其实说道根子上就是把老套筒那筒子去掉之后的枪,所以这两款枪使用的都是7.92毫米圆弹头。

至于中正式,使用的是7.92毫米尖头型毛瑟步枪弹。

说道这里,咱插一句嘴,这款中正式步枪,其实说道根子上,是国民党为了统一军队使用制式步枪造的一款枪。

咋说呢?张学良东北易帜之后,国民党虽然在政治上统一了中国,但在内部还是山头林立,外边的旧军阀被消灭了,但国民党内部的新军阀还有不少。

相互之间谁也不服谁,相互之间攻击的事也不少,这也造成了派系不同,这部队使用的枪械也不同,杂七杂八的有够乱的。

而日本人又发动九一八事变,眼瞅着就要有对外战争了,那么为了增加战斗力,这才仿造了德国毛瑟二四式步枪,弄出了中正式步枪。

这款枪最初的时候,就是为了装备德械师使用的,当年预计要弄出六十个德械师,但日本侵华速度很快,没来得急完全建设出来,就装备了四个师。

其他几个调整师也就是凑活着以中正式步枪为主,汉阳造为辅的样子。

而且这中正式在初期也就造了十二万条,不多的,大多数还都在正面战场上和日本人激战中消耗掉了。

所以国民党都不多,您就更加别说八路军手头的中正式,更少!

您以为当年八路军初创的时候,武器就这三款吗?这就是一个主要的,其他什么土枪,别人不要老掉牙的枪械也不少。

别的不说,听过独橛子吗?就这玩意掰开了就能塞一发子弹,再想掰开塞一发子弹,您还得拿棍挑出那废弹壳才成,一发打完,想要上子弹,别想了,有那功夫敌人能给咱来一梭子,这就是机会就一次的土枪。

但凡历史上在中国出现的老枪老炮,保不齐您就能在八路军的部队里头能找到。

那会八路军啥都缺,老话说得好,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只要能打死敌人,这就是好东西。

您要说万国造他也不过分。

您看枪械都这样了,那就更加不用说弹药了。

接下来咱就捋一捋,打红军开始到八路军,这个弹药情况。

话说,红军最开始的时候,使用的枪械大多都是以老套筒为主,如果枪械不够了,也有拿冷兵器的。

这不后来红军壮大,根据地扩大了,蒋介石派军队进行围剿。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缴获了不少汉阳造,也算是鸟枪换炮,老套筒被逐渐的替换掉了,这汉阳造就成为了主流。

再往后,红军进入长征,这一路上缺食少穿的,一路打过来,红军的队伍少了,这好家伙也遗失了不少。

当部队到达陕北根据地之后,国民党还是没有放弃对红军的围堵,至于在眼跟前,在中国国土上蹿下跳的日本人国民党就没有放太多的注意力。

这个期间又和国民党交手几次,东北军,胡宗南,阎锡山在这个时间点上都和红军打过。

这不后来,西安事变之后,迫使蒋介石同意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

红军当时就被整编成了八路军,下辖三个师,115师,120师以及129师。

按理说整编完成之后,国民党要给八路军进行补给和补存战场消耗的。

但您也知道,蒋介石那是把共产党当做心腹之患来看待的,补给啥的,他不可扣这都不可能。

所以当时八路军领取的军饷也就够个吃喝,至于领取的补给最多的也就是军装而已,至于枪械,别想了,不会给你发一支的。

当然作为合作,你不发一点是不可能的,走个过场也得走不是?所以国民党发给的通常是弹药。

也就是说,一开始八路军弹药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从国民党政府这里领取的,当然这个领取,也有间断性的变化。

您比方说,刚一开始国共合作,1937年的时候,八路军刚刚组建,国民党政府当时就拨给了七九步枪弹三十万发,七九机枪弹二十万发,驳壳弹二十万发,手榴弹一万两千枚,甚至于大方的给了六百二十枚迫击炮弹。

给发炮弹可不多见,以后这玩意金贵的和枪械一样,很少在见到了,毕竟这是刚开始合作1937年的事了。

您如果翻阅《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里面记录过1937年九月十九号,周恩来给毛主席的致电,内容就提到了,南京国民政府给八路军发放五十万发步枪弹,后加二十万发的内容。

您要对照当年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领取的统计表,就知道了这后来加的二十万发是驳壳弹。

说道这里不得不说上一句,有些小伙伴会认为,一发不是二十万就是五十万,这挺多的啊!

多啥呢多!您自己个平均一下,五十万发一个师按照一万五的计算,三个师就是四万五千人,一个人也就是十一发多一点的量,所以看着数挺大的,真心不多,打场战斗基本上也就没了。

那么这个时期不仅国民政府会给八路军发子弹,就连那些个军阀也会给八路军发子弹。

您别以为这些个军阀好心,大多那是有事相求。

咱别的不说,就说阎锡山。日本人打进山西了,阎锡山有点慌了,他招架不住日本人的进攻,这就求援,国民政府的中央军腾不开手,这不就找到八路军了。

当时八路军刚刚改编完不久,接到阎锡山的请求,这就开赴到山西的战场打日本人了。

当时阎锡山为了表示一下,让八路军尽快,赶快,马上进入山西,给八路军发了七九子弹五十万发,中正式子弹五十万。

后来还给了二百挺冲锋枪,这算是大手笔了。国民党给八路军发枪,这可是有数的几回。

看起来似乎阎锡山挺大方的,其实您压根就不知道,之前八路军可是向阎锡山提出补充军械的要求。

您知道阎锡山的答复是啥吗?小钢炮,刺刀,水壶,十字镐,七九子弹恐难办到,言外之意就是没门,就是不给。

阎锡山可是有自己的军工厂,最鼎盛的时候,阎锡山兵工厂的员工就有两万多人,您别说步枪了,机枪,冲锋枪,各种小钢炮大钢炮这都能生产,各种型号的子弹只要你说就成。

阎锡山的军火生产能力,搁在当时那都是名列前茅的。咱别的不说,每当阎锡山感觉需要拉拢一下对方的时候,少不得就会送对方几挺冲锋枪,这都成标配了。

这也是为嘛日本人步步紧逼之下,阎锡山慌了神,给八路军送上二百挺冲锋枪的原因,老规矩都习惯了。

后来太原失守,阎锡山的晋绥军囤积在仓库里头的物资太多了,多的光他自己都拉不走,但他又不想把这些东西白白的便宜了日本人,又送给八路军不少。

说真格的这里边的东西,还真多,步枪机枪火炮也有,军大衣之类,居然还有防毒面具。

这里边最典型的就是阎锡山,其他的也有,您比方说新疆的盛世才,这人就有点抠门了,四挺高射机枪还成吧,子弹就只送了两万发。

不管怎么说吧,这头一年八路军受到的国民政府和第二战区发放的各类型号的子弹,也有个五百四十六万发,手榴弹七万多枚,迫击炮也有个九千多枚。

这就算是国民党这块发放的最肥的一年了。

转脸到了1938年七月份,国民党就开始挑起矛盾了,甚至于在1939年的一月份,国民党召开的五届五中全会中就明确了“防共、限共、溶共”的政策。

所以打这里开始,国民党可就没那么好说话了,发给八路军的弹药就开始减少了。

列个数据,您就知道了,在抗战进入第二年的时候,八路军得到国民党政府发放的子弹就已经变成了三百三十万发,手榴弹六万发。

您自己对比一下,都有了明显的减少,尤其是子弹。

事情到了1939年的下半年,国民党在陕甘宁根据地搞摩擦,最终导致国民党停发了八路军的子弹补给。

究其原因,您要是翻阅《叶剑英年谱》就可以得到答案。

当初陕甘宁边区是国民党搞摩擦的一个重点地区,八路军三五九旅回援陕北,而国民党借着这个事发挥,说什么不听调令啥的,最终就停发了弹药。

为了这,蒋介石还在1939年专门批示了《天水行营主任程潜呈复核发朱德部弹药情形电》,在这里头就着重强调了不要给八路军发放弹药的事。

其实这事就是国民党没事找事,后来皖南事变中,国民党那前后表现是啥样子的?最终九千多人的新四军,被国民党八万多人围攻,打了七天七夜,突围出来新四军就剩下两千多人。

这说的远了,咱接着聊。

咋说呢?停发是在1939年底,那么这一年国民党也发放了一批弹药,各种类型的弹药也就是一百八十二万发,手榴弹两万颗,炮弹给了两千五百发。

您别忘了,这里头还有卫立煌作为第一战区司令,给发放的五十五万发子弹,和二千颗迫击炮弹。

您都不知道,这是卫立煌去了延安之后,很有感慨,才拨出去的,但就这,要不是八路军提前一步运走了,这要是慢上一会,就会被国民党另一道停发的手令给截回去。

1940年的时候,左权向中央军委做过汇报,三年的抗战时间里头,各种型号的子弹,消耗了三千多万发,这里头有各种步枪弹,手枪弹以及机枪弹,手榴弹消耗了三十多万枚。

您看这消耗,就光国民党发的那点,压根就不够的。

所以当时八路军的枪弹还有其他的来源。

那么剩下的一种来源就是依靠缴获。

咱就拿129师做个例子给大家伙说道说道。

话说战场缴获,这就比较费事了,毕竟战场您还要有一个消耗,而且想要缴获,您必须得把敌人完全消灭了,这才能趁着打扫战场的功夫得到缴获。

而八路军129师,枪四年的战场消耗和缴获比中,只有第二年,战场消耗比缴获小,达到了1:4.

其他三年战场消耗和缴获差距都是巨大的,最大的一年是抗战第三年居然达到了8:1.

在这种消耗下,战场上的缴获压根就抵消不了消耗。

小编给您列个数据,抗战第六年,也就是1942年五月份到1943年四月底,129师缴获了二十七万发子弹,炮弹二百九十五枚,这里头还有地雷化学弹,这些相对来说可以忽略不计了。

那么这一年的消耗有多少呢?各种子弹大概有五十八万多发子弹,炮弹消耗了六百一十枚,相对忽略不计的地雷就消耗了一千五百六十六颗。

这一年还算好的了,缴获和消耗的占比接近了1:2.

咋说呢?129师这数据算是好的了,其他部队的消耗和缴获比差距更加大。

总的来说,抗战一开始的时候,消耗和缴获的占比还成,越往后这种消耗和缴获的占比差距就越大。

为什么会这样呢?抗战爆发之后,日本人的主力搁到了正面战场,留在后方的兵力就是一部分,这个时间点上,八路军虽然装备差点,但依靠伏击战,袭击战,可以对日本人的部队进行成建制的毁灭性的打击,甚至是消灭,在他们还来不及把弹药消耗就打死了他们。

所以这个占比就会好点,顺道咱还开辟出不少的抗日根据地,比较出名的有神头岭战斗,响堂铺战斗等等。

那么1940年之后,日本人在正面战场上打成僵局,这重点就开始转移到了后方,各种针对八路军的法子就来了。

大家伙看到的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等等,到处的修碉堡,这就限制了八路军大规模用兵的可能。

最大规模也就压缩到了营级单位进行作战,所以这种消耗和缴获占比就会变大。

这就得依靠另一种手段了,那就是咱场所的边区造。

边区造子弹很困难,一般都是通过修复子弹壳,重新装填火药来实行生产子弹的,俗称复装弹。

那会八路军的复装弹还主要依靠手工来制作的,后来在1940年以后,有了设备这才提高了生产效率。

大家伙都知道,八路军的战士想要领取子弹,就得用子弹壳换,听着很好,一个子弹壳换一发子弹。

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是有问题的,您比方夜战和战斗紧急的情况下,回收弹壳这就成了一个问题。

通常情况下,一场战斗下来,能收集一半消耗的子弹壳就不错了。

而收集上来的子弹壳,并不是全部可以用来复装子弹的,大约只有24%可以用来复装。

后来在1942年的时候晋察冀精炼黄铜的技术突破,无烟火药也能够稳定生产了,咱自己造子弹这才上了正路。

到了1944年的时候,根据资料显示,晋察冀军区每个月能造一万九千发七九子弹,一万一千发六五子弹。

而复装弹,七九弹有一万发,六五弹有三万发,捷克机枪用的子弹一万发。

其实这些方法依然不够战场使用的,八路军还进行了收集弹药弹药的工作。

您比方说收缴一些民间弹药,还有散兵游勇,甚至是土匪武装的弹药。

再有就是用钱去购买,当然还有一些爱国人士赠送的弹药。

用钱就购买弹药,很不划算,有的地方步枪弹一元一发,有的地方过分到了十元一发的地步,而中央下拨的款项,预计是几毛一发,这差距那是相当悬殊的。

总之那会那是想法子弄子弹。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为什么不大量仿制日军掷弹筒增加重火力打击?

日军的掷弹筒,堪称神器。

二战时,日军因为本国资源短缺,大本营又把战略资源偏向于海军。所以,日本陆军的缺少冲锋枪(机枪)和坦克,装备无法和西方国家的“机械化”军队相比。但是,拿着三八大盖的日军,照样能欺负比它更穷的中国。这除了日本拥有比我们更多的坦克火炮和飞机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军大量装备了“掷弹筒”!

(日军掷弹筒小组)

掷弹筒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弥补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区。日本又两款掷弹筒: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和八九式掷弹筒。大正十年式掷弹筒的射程只有175米,八九式掷弹筒的有效射程达到了500米。而且,其重量轻,体积小,两个人就是一个掷弹筒小组,带弹16发!日本一个54人的小队,就拥有三个掷弹筒组成的8人掷弹筒分队。

掷弹筒的作用主要有两个:第一,依靠5米的杀伤半径,压制和打击我军冲锋阵型。第二,依靠超远射程,强度大威力和隐蔽性,摧毁我机枪阵地。

日军缺乏机枪,歪把子和九二式这样的机枪,远不如我军装备的捷克式和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按理说,我军轻火力要强于日军。可是,日军的掷弹筒却是我军机枪阵地的克星。

日军远程炮火不可能精确打击,而且,我军也可以通过提前隐蔽,保护机枪。可是,当日本步兵冲锋时,我军必须使用机枪压制。往往我军机枪刚开火不久,就会被日军步兵携带的掷弹筒“点名”。掷弹筒体积小,日军一个小队都有三支,实在是不好防范。

而且,鬼子的训练特别好,掷弹筒命中率超过80%。射速又快,每分钟20发!!!也就是说,如果日军用八九式掷弹筒的话,500米范围内,可以说是“必中目标”。而这个距离,我军步枪够不着,无法掩护机枪阵地。

所以,掷弹筒给日军前线步兵提供了精准且凶猛的火力!

对于这样的轻武器,我军肯定会大量仿制。

掷弹筒的技术含量不是特别高,国军在1934年就开始仿制。1938年,正式批量装备了民国二十七年式掷弹筒,原型是大正十年式掷弹筒。而且,我军在日本掷弹筒的原型上,做了改进,射程达到了2,20米,射速10发/分。整个抗战时期,国军共计装备40909具民国二十七年式掷弹筒,炮弹156万余发。

八路军虽然也是国军序列,但是,蒋介石在全面抗战不久,就停发了八路军物资。八路军的掷弹筒,只要是自己制造的。

1940年lO月,在关家垴战斗(《亮剑》李家坡之战原型)后,我军总结经验,开始研制掷弹筒。在不断地实战和改进中,为了解决自制掷弹筒没有膛线造成炮弹“翻跟头”问题。八路军开始大量使用带尾翼的炮弹(类似于迫击炮弹)。而且,使用这种炮弹,可以外加发射药包,每增加一个药包射程提高150-200米。

从1943年开始,八路军兵工厂开始批量生产使用尾翼增程弹的掷弹筒,(也可说是小型迫击炮)。1944年,八路军又更新了炮弹弹药,改为自制的硝化甘油混合炸药,每发装药45克左右,破片数达120-200片,杀伤半径达到10米。威力超过日本的八九式掷弹筒。

1940年下半年到1945年8月,仅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各厂就生产掷弹筒约2500具、炮弹约20万发。这些装备可以装备30个团,每个班都能分到一具,显著提高了我军火力。

(文|勇战王聊历史)

为什么有些子弹不用铜外壳?

我是 军武小咖 首先谢谢邀请 今天说一说为什么我国的子弹用的不是铜呢?首先说一下除了中国几乎全世界的子弹都是用铜制作的,而我国的子弹则是用不锈钢制作的。铜做子弹确实比较好,铜的延展性比较好,也就是说子弹射出时,铜会变软,但是却不会裂开这就是意味着和伤的接触变软,可以有限的保护膛线,同时气密性也比较好,使枪支不易炸膛。刘其次子弹因为爆炸会变形,铜可以更好的翻晓新,回收利用。我们知道中国的青铜器经过婷几千年还是能够保存,原因也在于铜不易生我锈,可以更好的保存。而且铜与铜碰撞是不爱易产生火花的,这样就更增加安全性。说了你这么多铜制子弹的好处,那么为什么我国用的不是铜子弹呢?原因确实令人心酸。就是铜的储存量,我国铜的储存只有0.3亿吨,位居世界第七,美国是0.35亿吨。是不是这样一看也觉得咱们不少啊,但是小伙伴们别忘了咱们是人口大国,所以一评论知道有多少了吧,而且咱们正在发展的快速阶段,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铜,还有就是八年抗战中国的铜用于制造了大量武器来抵御侵略者也使咱们的铜储量大量降低,所以啊,对于子弹这种消耗品咱们是耗不起的。有的人会问,去国外买啊,反正中国有钱,是,中国有钱。可是别忘了铜可是战略资源,先不说有没有人能卖给咱,就是有人能卖给咱,那就相当于咱们的命脉掌握在了别国手中,那样就太可怕了。其实咱们的子弹分为覆铜式钢子弹和涂漆钢子弹也能使用,解决了子弹的部分问题。性能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喜欢就点一下关注的呗!!!

16世纪最常用的火炮是哪种?

红衣大炮,是欧洲在16世纪初制造的一种火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也称为红夷大炮。红夷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优点,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

红夷大炮是16世纪初欧洲制造的前装重型滑膛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也称为红衣大炮。红夷者红毛荷兰也,因此大部分人认为红夷大炮是从荷兰进口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具考证,当时明朝进口的红夷大炮只有少量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后来因台湾问题与荷兰人交恶,大多数是与澳门的葡萄牙人交易得来的,明朝当时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还做中间商将英国的舰载加农炮卖给中国。明朝前期的自制大口径火铳在原理上与这些红夷大炮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前装滑膛火门点火式的,但是具体做出来就大有区别了。明朝前期火铳多以铜为原料,内膛呈喇叭型,炮管显得单薄,以其口径而言炮管显得太短,其外型基本上与现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铳”相同。这种火铳与红夷大炮相比火药填装量少,火药气体密封不好,因此射程近,此外容易过热,射速也慢,以铜为材质虽然不易炸膛,但是费用较高(铜是铸造货币的金属),而且铜太软,每次射击都会造成炮膛扩张,射击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作为武器而言寿命太短,唯一的优点是重量轻。在动辄重数千斤的红夷大炮面前,明朝前期的火铳真是“小巫见大巫”了。红夷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对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现今也不例外。明朝自制铁火铳的最大射程不超过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险;而一般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记载最远可达十里!十里相当于现代五公里多,相当远了,曾经对这个数据产生过怀疑,但是西方的同类型火炮的性能证明了这个数据是准确的(当时西欧各国已有领海这一概念,当时的领海是以海岸火炮的射程来定的,16世纪末期的领海是三海里,约合五点五公里,,不过这是最远射程不是有效射程对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现今也不例外。)红夷大炮成了明朝末期对抗后金铁骑的最强武器。当时的战法为:将后金的骑兵诱入城头红夷大炮射程,然后用红夷大炮射击,效果非常显著。1639一1642年,明清双方展开松锦大战,双方均使用了红夷大炮明军在关内加紧造炮,清军把红夷大炮用于大规模的野战和攻坚。清军仅松山一役,就调运了炮弹万颗,红夷大炮37门,炸药万斤,到阵前备用。红夷大炮在实战中表现优异,引起了明朝的重视,除了进口以外还大量仿制,但是明朝末期国力不济,无法铸造和进口更多造价昂贵的红夷大炮。但是红夷大炮已逐渐成了明朝军中重型火器的中坚力量,将原来的重型大口径火铳淘汰天启六年(1626年)红夷大炮在宁远之战中发挥极大威力。据史料记载,后金的攻城行动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八旗官兵血肉横飞,尸积如山,是努尔哈赤成军以来的首次挫败。1627年,在宁锦之战中,后金大汗皇太极率领大军围锦州,攻宁9远。明军红夷大炮再次发挥巨大威力,明军大胜。崇祯四年(1631年)正月,后金在沈阳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刘汉,成功仿制了西洋大炮,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他们还创造了“失蜡法”,化铸铁为铸钢,以复杂的退火、淬火程序处理火炮的不同部位,使铸炮工艺领先于明朝。由于夷字犯上满洲人的忌讳,红夷大炮便更名为“红衣大炮”。皇太极在八旗军设置新营“重军”(ujenchooha,乌真超哈),后来佟养性任总兵官,曹振彦任教官,开始运用炮兵战术。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军拥有六十门自制的红衣大炮,在松锦之战发挥极大战力,连破明军据守的塔山、杏山二城。顺治元年(1645年)十二月,在入关战争中出击潼关,李自成的大顺军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坚守不战,次年正月,又以红衣大炮重创李自成的大顺军,李自成流窜至湖北通山县被害。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四日,清军调集红衣大炮轰击扬州城,史可法血书告急,南明政权却置若罔闻。二十五日扬州城破,史可法壮烈成仁。清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任用德国人南怀仁设计多种大炮,有三种型号分别是:轻型大炮“神威将军”型,中型大炮“神功将军”型,重型大炮“武成永固大将军”型。载入清朝官书《钦定大清会典》。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虎门要塞的大炮重八千斤,射程却不及英舰舰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阴要塞竟然装备了万斤铁炮“耀威大将军”。这些炮看似威武,射程依然不及英舰的阿姆斯特朗炮,加之多年武备废弛造成与英军对抗时吃亏不小。十九世纪是西方武器大换代的时期,火炮技术大大改进:工业革命使得武器制造业使用了动力机床对钢制火炮进行精加工,火炮射击的理论与战术在拿破仑的实践中得到新的发展;同时因化学的进步,雷汞开始运用于军事诞生了雷管式击发步枪(火帽枪),炮弹的威力与射速成倍增长。反观清朝的火炮,仍然使用泥范铸炮,导致炮身大量沙眼,炸膛频频,内膛的加工也十分粗糙,缺少科学知识兵勇的操炮技术比不上英军。两百年前的红衣大炮在两百年后已经风光不在,老态龙钟无法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了。红夷大炮主要使用的是实心弹或霰弹,网上曾有谣言说能使用开花弹,实际上是把现代爆破弹与古代攻城用的臼炮所用的炮弹搞混了。红夷大炮属于西方加农炮长炮管,不能是使用短管臼炮炮弹,否则会炸膛。此外网上还有开花弹失传谣言,但那只是个谣言。

为什么二战中的日军不选择像德军那样使用冲锋枪?

不是日本不选择,而是没得选。其实日本很早就重视冲锋枪的研发,但是日本人脑子比较抽,一直在走弯路,加上资源匮乏用不起。早在一战末日本就被MP18的性能震惊了!因此,日本在1920年代就开始研制自己的冲锋枪,1927年诞生了日本第一支冲锋枪,虽然样子很奇葩,比如下面这这个,但也是世界上比较早的冲锋枪了。

至于为什么后期日本没冲锋枪用,我大致归纳为三点:1.日本战术思想落后奇葩,一直认为步兵用步枪和刺刀,对冲锋枪的突击作用没认识到,而且总想让冲锋枪当轻机枪用提出一堆不可能的设计要求。2.日本资源匮乏工业实力不足,首先你要明白你能生产出枪但是子弹不够也白搭。3.日本的制造工艺落后,间接导致成本无法降低。我们一一分析:

战术思想落后

其实在诺门坎战役和张谷峰事件中,日军就被苏联的突击火力打的不知道北在哪了,但是日本在当时不可能大量装备自动火器,所以日本总是把希望寄在强大的精神力量上,所以得出下面这个结论:

以装备之劣势替换兵力之不足,希望以将士的精神力量来克服装备之不完备。战斗之情势,从以步枪、机关枪杀伤兵员的时代向以炮弹、炸弹破坏战斗力要素的时代转变。正如诺门罕的体会一样,那是具有精神力量不可克服的特性。

他们甚至认为苏联太过于重视和依赖装备,所以进攻缓慢,在近距离作战中缺乏冲劲。不知道是日本人自己安慰自己还是真的认为精神力量高于一切。而且他们始终认为步兵就要用步枪,因为打得远。

另外,日本人在对冲锋枪的要求也过于奇葩,在1935年研制南部1型冲锋枪时就要求在700米上能够杀伤身着防护服的敌人,而之后南部2型冲锋枪也要求射程达到500米。他们甚至给之后的百式冲锋枪加上了机枪支架,这简直就是冲锋枪上最奇葩的部件。当其他国家都在想办法降低冲锋枪的制造成本和难度时,日本却在想怎么把冲锋枪当机关枪用。

日本资源匮乏工业能力不够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即便占领了当时的中国东北也还是不行,就算生产了足够的枪支,也没有能力生产弹药。1941年为日本子弹生产的顶点,为4.95亿发,而同时期装备大量自动武器的苏联每年要消耗60亿发子弹。从弹药上来看,日本就不具备装备自动化武器的条件。到了1943年,日本钢铁开始大幅度短缺,连基本的三八大盖的产量都维持不住,哪来的钢产冲锋枪。

在1941年12月,日本的枪支生产就已经短缺了44万支,而当是日本陆军只有212万人,工业能力已经无法支持军队的急速扩大,更不用说1945年的540万陆军。

日本的制造工艺落后

除日本之外,其他国家发展冲锋枪的思路一直是便宜、耐用、零件少、组装方便。比如PPSH,除了枪管要车床车出来之外,其他的直接用冲压冲出来,然后铆接、焊接。到了之后的中国甚至连铆接都省了。DP机枪一共65个零件,工序上比栓动的莫辛那干还少三分之一。

但是这些冲锋枪的有点和主流发展思路一点都没在日本身上体现,日本人在设计冲锋枪的时候基本没考虑零件、工艺、成本的问题。不知道是觉得自己很厉害还是脑子不够大,想不到那么多,百式冲锋枪连制造一个木托都费劲,枪上的零件还在靠复杂的机加工来实现,到战争最后百式的产量只有1万支,而同时期PPSH和PPS产量840万支、MP38/40为160万支。

而日本到战争最后也没能改变枪械生产工艺,1945年的工艺和1935年的没太大区别,一把百式冲锋枪可以造4支三八大盖或者10支司登或者1挺MG42。

日本真正不要冲锋枪就是因为1945年日本生产不出20美元一支的冲锋枪。

所以综合来说,从冲锋枪这么一个单兵武器就能看出来,日本的工业水平顶多就是个二流,欺负欺负农业国家还是够得,但是长期间根本玩不起。甚至在中国战场上缴获中国的自动武器使用。

如果赞同我的观点,可以点个赞或者关注我,长期更新,谢谢支持。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