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黄铜堡去不了 有哪些推翻了人们对历史认知的考古发现

考古所发现的「史前开颅手术」完全颠覆人们的认知,世界范围内一直都有发现人类史前的开颅术。欧洲古罗马、中世纪很多文献记载当时开颅手术,前苏联地区发现的施以「环锯术(trepanation)」开颅的人类头骨:韩康信从1962年就开始注意到中国出土的史前人类上的头骨上有一些孔洞:国外学者认为这是远古的开颅术。...

黄铜堡去不了,有哪些推翻了人们对历史认知的考古发现?

考古所发现的「史前开颅手术」完全颠覆人们的认知,我第一次从电视上看到「史前开颅手术」的时候,感到非常震撼,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可能名医华佗真的能用「开颅术」治好曹操的头风。

考古学发现,世界范围内一直都有发现人类史前的开颅术。最早是1863年 ,美国一位人类学家在南美秘鲁发现了距今4000年前古人的有洞头骨:

很多颅骨标本的开孔周围可以观察到颅骨生长痕迹,这说明颅骨主人在术后成活过一段时间。

法国人类学家普若卡最先判断这是远古人类的一种「开颅术」:

欧洲古罗马、中世纪很多文献记载当时开颅手术,叫做「环锯术(trepanation)」:

「开颅术」在欧洲、西亚的史前考古中都有发现,比如:前苏联地区发现的施以「环锯术(trepanation)」开颅的人类头骨:

我国的史前人类的「开颅术」案列,最早发现并进行研究的是复旦大学的人类学教授韩康信:

他也是这个研究领域的的权威,写过一本叫做《中国远古开颅术》的专著:

韩康信从1962年就开始注意到中国出土的史前人类上的头骨上有一些孔洞:

有些头骨孔洞边缘长了一些骨刺和骨垢,这是愈合的迹象,说明头骨的主人是活的,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他无意中国外的文献看到,国外学者认为这是远古的开颅术,他也就开始关注研究这个问题。

韩康信研究的同时,也让一些医学专家和法医帮忙鉴定,法医排除了病理和外伤的可能性。法医认为如果是外伤,会在伤口周围形成发射性的裂纹——骨折线:

其中,1995年,在山东大汶口发现的一个有洞头骨最为典型:

如此规则的圆形和光滑的边缘,加上生长的痕迹非常明显:

韩康信和山东考古队为这个颅骨邀请考古学界和医学界的权威进行鉴定,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脑科的权威鲍修风教授,经过一系列现代医学仪器进行断层扫描CT检测

最后鲍修风教授的结论是:

鲍修风教授的履历:

韩康信在1999年在发表《考古》杂志的的论文中,他发现有五个史前做过开颅术的颅骨有再生的案列,说明实施开颅手术的古人都存活:

那么,中国考古所发现的开颅手术从新石器时代到殷商都有发现。

-------------------------------------------------

世界上第一列开颅手术是1879年由英国医生Mac Ewen完成,他为一个病人成功切除了脑膜瘤,获得了良好的医疗效果。

「开颅术」在今天属于「神经外科」,「神经外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19世纪末在神经病学、 麻醉术 、无菌术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上发展的,可以说是人类走过了无数弯路,积累了几百年上千年才得到的医学知识。

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只有石头的棍棒,用什么工具开颅?用石斧和石凿敲?当时没有抗生素,如何做到不被感染?今天现代医学对大脑手术,可以说是慎之又慎,因为我们对人类大脑了解并不深刻,古人是如何知道开颅可以治疗某些疾病?如果「远古开颅术」是确凿无疑,真的有点难以置信,可以说完全颠覆我的认知。

---------------------

图片和书影截图引自:

韩康信, & 陈星灿. (1999). 考古发现的中国古代开颅术证据. 考古, 30(7), 63-68.

韩康信等, (2007). 中国远古开颅术.复旦大学出版社。

汤惠生. (2005). 古代文化中的碎颅与开颅. 民族艺术(3), 64-70.

车爱琳. (2006). 五千年前的开颅手术. 百科知识(8S), 51-52.

范小璇, & 赵晓平. (2017). 中国古代开颅史探微.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02), 22-24.

CCTV,古颅悬疑,http://jishi.cntv.cn/2015/04/29/VIDA1430291228922434.shtml

巴基斯坦有什么特产?

1、黑核桃:用巴基斯坦黑核桃制作的黑核桃手串和念珠是非常漂亮的,但是由于黑核桃树较少,为原料做的饰品是非常珍贵的,如果朋友喜欢可以买一些,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哦。

2、工艺品:巴基斯坦随处可见的工艺品,个个非常的精致漂亮,木雕制品或者是银和黄铜制作的盘子,都是非常漂亮的,无论是自己用还是送给朋友,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3、羊绒毛织品:巴基斯坦的羊绒毛织品是世界闻名的,做工非常的精细,图案种类繁多,非常具有巴基斯坦的风情特色,是非常不错的纪念品。

4、宝石:海蓝宝石、托帕石、红宝石、祖母绿、碧玺、橄榄石等多种石头,遗憾加工技术一般,而珠宝成品则多充满南亚艳丽风情。

5、巴基斯坦松子:主要产于与阿富汗交界的西北边境省马拉坎德专区。

高州有什么好玩的旅游景点?

1、根子荔枝文化旅游区毗邻茂名和高州市区。位于高州西南部的根子镇,在秦朝末期就有荔枝生产。距全国著名风景旅游区水东虎头山和“中国第一滩”47公里;距茂名火车站25公里,湛江飞机场102公里。广湛高速公路的开通、茂名机场的建设和高州至阳春,高州至玉林省道的拓宽及洛(洛阳)湛(湛江)铁路将在高州穿境而过,可大大地加强高州与广州和珠江三免洲地区的联系,高州至广州不外乎数个小的车程,作为茂名旅游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州荔枝文化旅游区秀丽的田园风光,自然风光,全国著名的荔枝生产基地风貌和独特的俚人风情将吸引众多的游客。

2、高州冼太庙位于高州市文明路,潘州公园北面。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始建,嘉靖四十三年和清同治年间先后重修。主体建建筑共三进,总进深49.5米,总面阔13.4米,建筑面积826.3平方米,分前殿、中殿、正殿。正殿为穿斗式梁架结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顶脊灰塑双龙戏珠等饰物。庙内《冼夫人记》碑、《恭谒冼夫人庙书》碑等碑刻,保存完好。

3、南皋学舍原是一座建于清代的古建筑,为州府学宫生员所居。学舍共分三进,总进深31.6米,面阔12.65米。双层楼房式结构,建筑总面积790平方米。南皋学舍是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的所在地,也是中共南路党的领导机关、茂名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和中共茂名县支部委员会的办公场所。

4、观音阁位于广东高州市集贤街高力士宅后花园内中殿,始建于唐代,阁为木质结构,高约8尺,宽1丈多。阁额、圆柱绘刻彩色图案,镶嵌着金薄,玲珑剔透,熠熠生辉,庄严肃穆。阁内置有铜铸千手观音一尊,观音两侧有铜铸侍从两尊,皆由高力士在京聘请名匠用黄铜铸造送回寺阁供奉。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灵惠寺与观音阁重修时,寺阁修饰一新,邑举人杨奇珍根据过去观音阁的奇趣故事,撰写了《观音阁碑》,镶嵌于灵惠寺内。灵惠寺与观音阁始建唐代,为高州四大名寺(灵惠寺、发祥寺、观山寺、观澜寺)之一,也是粤西地区古代名寺之一。

5、冼公祠位于广东省高州市长坡镇雷垌良艺村,冼公祠原名冼氏祖祠,该祠为冼氏磊山、秩山、寿山纪念先祖及冼夫人的坛祠,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重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光绪年间重修。古祠为传统砖木结构,台基以墙裙为砖石垒叠,接砌青砖至顶,覆以灰瓦,硬山式风火墙和博古脊,陶瓦当和滴水剪边;主体梁架为穿斗混合式的砖木构架,艺术装饰有陶塑、灰塑、木雕、彩绘等多种艺术形式,最引人注目的是高高耸起的风火山墙和墙头的博古脊饰,精雕细刻的花鸟图案也颇生动趣致,且寓意吉祥。

6、南宫庵群位于高州市城南关的南宫岭上,座落于城南的南宫岭,与城西的观山隔江相望,遥相呼应,而且都是宗教群体建筑,使用功能相同,只不过是南宫岭与观山相比,面积稍小,高度稍低而矣。因此,人们又把南宫岭称作“小观山”。南宫岭上的宗教群体建筑为佛教建筑。佛教是世界之大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北天竺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后在亚洲广泛流传,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7、观山寺群位于高州市之西的观山上,观山东临鉴江,南对南宫岭,山青水秀,风景迷人。明代以来,这里先后建起了观山寺、玉泉寺、吕仙殿、潘仙殿、报德祠等寺庙建筑群。民国期间,又开辟了中山公园,建有中山亭、若虛亭、茂植亭、咏风亭、襟江亭、旷怡亭和断碑亭等建筑,使观山增添了不少色彩。在这些建筑群体的各个不同地方,分别树有各种碑记,其中有诗碑、记事碑、记功碑、捐题碑以及各个名家题词手迹碑记等。

8、长坡旧城又名古电白郡遗址,位于高州市北25公里处的长坡镇旧城村,始建于南朝梁代大通(530),废于明代成化四年(1648),其间经历近千年。据《高州府志》记载:“梁大通中,既置高州,又析海昌置电白郡”,隋“开皇九年(589),省电白、海昌二郡,置电白县。”其郡、县治均于旧城。唐贞观二十三年(650),高州治从高凉移治良德;大历十一年(776),高州治又从良德移治电白,从此,旧城从县、郡治升至为州治。元至元十七年(1280),高州改为高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高州路改为高州府,府治从旧城迁治茂名城。明成化四年(1468),电白县治从旧城迁治神电卫,旧城降为堡,又称电白堡。从此,旧城结束它为历代州、郡、县治的历史,成为茂名县辖下的一个乡。旧城北靠宝鸭山,南临石骨河,中为广阔的平原盆地,周边有环山围绕,进可攻,退可守,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9、潘仙祠位于高州市区文明路冼太庙东侧,为纪念西晋时代岭南道教先驱者潘茂名而建。潘茂名,潘州(今高州市)人,永嘉中入山,遇仙翁点化,授其长生不老之法。他按其仙翁指点,采药炼丹,救苦救难,最后乘坐石船飞升而去。潘茂名飞升仙去后,当地群众创建有10多座不同风格的纪念建筑,以志纪念。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东山的东山寺,潘坡的潘仙亭,笔架山的潘仙亭,城西的仙易亭,观山的潘仙殿等。

欧洲历史上的希腊火到底是什么神秘武器?

在枪械、大炮出现前的冷兵器时代,人类往往靠刀枪搏命,能否在战场上获胜,兵力的多寡、士气的高低无疑是最关键的因素。不过,在刀枪占据主导地位的冷兵器时代,也曾存在过一些颇具威力的热兵器,其中便包括号称“终极杀器”的希腊火,亦即热播美剧《权力的游戏》中“野火”的原型。那么,希腊火究竟是什么武器?它在战争史上扮演过怎样关键的角色?

01 何谓希腊火?

希腊火,又称罗马火,是一种由液态易燃物制成的化学武器,据传其发明者是7世纪中期的叙利亚工匠加利尼科斯。由于制作方法极度保密,因此民间对希腊火知之甚少,只能依据其工作原理,大致推断它的主要成分是石油醚,也即液体沥青,然后混合硫磺、松香、树脂等原料做成,至于混合的方法和比例不得而知。

11世纪拜占庭手稿所绘的在海战中使用希腊火

由这种混合物制成的希腊火,在发射后会产生一股浓烟和巨大的爆炸声,燃起凶猛和持久的火焰,不仅垂直向上升腾,并且还能以同样暴烈的方式向下方、侧面扩散,威力极大,燃烧面积极广。不仅如此,希腊火遇水后燃势更盛,只有使用沙土、尿液和醋才能予以压制。正因如此,希腊火又获得“海上之火”的称呼。

在最初阶段,希腊火只是海战当中用于投掷的化学武器,在作战时,罗马士兵会使用轻型投石机,把一个装有发火布的烧瓶投掷出去以焚烧敌船,其射程则约为300-450公尺。随着技术的进步,在较晚期的时候,希腊火被装到包有黄铜的木管中,然后利用泵原理,以它的膨胀力和水的压力造成喷射装置,把燃烧中的希腊火射到一定的距离,很像现代的火焰发射器。

发射希腊火的装置

希腊火应用的场合很广,不仅是罗马士兵在海战当中的必备“大杀器”,并且在陆地会战或围城战当中,都得到广泛的使用。由于希腊火威力甚猛,对敌军造成的伤亡极重,因而从研制成功的那刻起,便成为东罗马帝国进行军事扩张或抗击外敌入侵的“法宝”,而在该国的历史文献中,曾记载过多次利用希腊火成功驱逐入侵者的事例。

02 大显神威

世界首次见证希腊火恐怖的威力,发生在678年阿拉伯帝国第一次围攻君士坦丁堡的战役中。当年6月25日,在陆地作战受阻后,由法达拉斯指挥的阿拉伯庞大舰队,载着攻城器械和士兵向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发动总攻,结果遭到希腊火的无情打击,大约2/3的船只被焚毁。战后,罗马海军乘胜追击,在西莱夫基亚附近再次动用希腊火,使阿拉伯海军几乎全军覆没。

罗马士兵用希腊火大败阿拉伯舰队

717年夏季,不甘失败的阿拉伯帝国卷土重来,派出十余万精兵和近三千艘战舰,从陆、海两路对东罗马帝国发动强势进攻。相似的历史再一次上演。次年春天,东罗马皇帝利奥三世伺机出兵,使用希腊火摧毁游弋在金角湾(扼守君士坦丁堡的海上门户)附近的阿拉伯舰队。经此一战,阿拉伯帝国舰队损失殆尽,只有5艘战船侥幸逃生,可以说惨到极点。

914年,基辅罗斯(俄罗斯的前身)大公伊戈尔,率领数千艘战舰横渡黑海,围攻君士坦丁堡。虽然东罗马帝国的舰队实力弱小,仅有15艘配备希腊火,但依然把入侵者的舰队烧毁殆尽。俄罗斯《古史纪年》关于这场战役的记载中,对希腊火的骇人威力有详细记载,时至今日依然令人印象深刻。

基辅罗斯大公伊戈尔

经过三场大规模的战役后,希腊火的威力在西方世界获得极大关注,令东罗马帝国的对手闻风丧胆。由于东罗马帝国中晚期武运不振,历代皇帝大多因循苟且、畏惧怯战,因而希腊火便成为保障帝国生存的最后“法宝”。许多历史学家据此声称,正是罗马火的强大威力,保证东罗马帝国得以“续命”800余年,不得不说是个莫大的奇迹。

03 走向没落

由于东罗马帝国对希腊火依赖极深,因而皇室对其秘方和制作方法始终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身受御令且被牢固控制的加利尼科斯家族控制着整个运作系统,并且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使用。为了防止希腊火外流,东罗马帝国制定极为严苛的法律,无论是皇室成员还是臣民,但凡泄露秘密者,要以“谋逆叛国”和“亵渎神圣”的罪名接受司法和宗教的惩罚。

1265年的东罗马帝国

然而,正所谓“纸包不住火”,即使高度保密,希腊火的配方、制作最终还是被泄露。827年,东罗马叛将尤傅穆留斯将配方泄露给了阿拉伯人,从此希腊火迅速被中东各方势力所学习、使用,并最终流入西欧。不过,由于火药的发明,希腊火逐渐遭到抛弃,以至于到今天,其准确配方和制造方法仍是未解之谜。

在许多文学和影视剧作品中,希腊火常常与火药混为一谈,但其实两者有很大的差别。首先,希腊火虽然含有硫、炭和其它可燃物,但缺乏作为氧化剂的硝石,因此只能依靠空气中氧的辅助才能燃烧,且只是速燃之物,但火药却可以在无氧的情况下燃烧,属于爆燃之物。这也是希腊火与火药的根本区别。

火炮的使用

除此之外,希腊火在使用时,必须借助外力的点燃,因此在发射后难免会发生能量耗散。反观火药,无需在施放时直接点燃,而且在射中目标之后才被引燃,不会在发射途中产生能量耗散,并且产生的威力远比希腊火猛烈。诚如恩格斯所言,只有火药才是“注定使整个作战方法改变的新因素”,而也正是伴随着火药的出现及广泛应用,威震西方数百年的希腊火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

爱德华·吉本(英):《罗马帝国衰亡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为什么民国却连150毫米的炮也无法制造出来呢?

真相就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耗费几百万白银、潜心研究20多年的江南制造总局炼钢厂已经达世界先进大厂之列,但此时国际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让江南局的产品一夕之间全部变成废品。

这件大事叫做“合金钢革命”,枪炮制造,钢材的材质是最核心的东西,19世纪90年代之前,世界普遍采用碳素钢制造枪炮,清政府也跟上了时代,并达到先进水平,但这是暂时的。

江南制造总局先进的炼钢水平

1890年秋,清政府决定在江南制造总局设立炼钢厂,并引进全套德国西门子设备,其中引进的炼钢炉就是西门子公司的15吨“马丁”平炉,还聘请外国顾问指导操作。

这座新式钢铁厂完全采用西式方案,甚至对于质量管控有严苛的标准,当时采用最严格的的英国海军部验收标准作为炼钢厂的质量验收标准。

但有了这些还不够,炼钢技术涉及武器制造,因此都是各国的机密,人家是不会告诉你的。所以全靠自己摸索。

江南制造总局炼钢厂的技术人员、工人们,就是在这种技术被封锁的环境下,只能自己摸索、反复试验。

要知道,那个时代的炼钢炉,是很危险的,那么高的温度、安全措施不像现在,很多试验必须有人抵近观察,取材等等,可以说十分艰辛。

这期间,甚至有四五十个工人人因此赔上性命,其余还有被轧伤、断指等等不计其数的伤害,在经历无数的艰苦摸索后,江南制造总局炼钢厂终于炼出质量稳定的合格碳素钢。

有了合格的钢材,江南制造总局在巅峰时期,已经可以制造出与西方列强不相上下的巨炮,当时名震一时的英国“无畏舰巨炮”这种12英寸305mm口径舰载火炮,江南制造总局已经可以成功自行制造,而且质量、威力完全不输于西方火炮。

从1890年到1911年清朝灭亡,20多年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战,江南制造总局不仅成为当时可以比肩克虏伯之类的西方炼钢大厂,而且制造75mm之类的山炮,那都不是事儿,305mm的重型火炮,也不在话下。

但,就是在这个时候,西方发生了“合金钢革命”,让清政府耗费巨资,无数人奋斗凝结的钢铁技术结晶,一夕之间就变成了废品。

合金钢革命

当时1890年成立炼钢厂时,欧洲已经逐渐开始出现了新一代炼钢技术的探索,我们在追赶西方碳素钢技术的时候,西方已经在探索更厉害的“合金钢”技术了。

所谓合金钢,我来解释一下,原来的碳素钢,里面的主要元素是碳和铁,合金钢就是钢里除铁、碳外,加入其他的合金元素,这样可以让钢材性能更强大。

在合适的工艺加工后,制造出来的钢材可获得高强度、高韧性、耐磨、耐腐蚀、耐低温、耐高温、无磁性等特殊性能。

合金钢对武器制造有何影响呢?主要体现在武器的威力、射程、可靠性等方面。

举个例子,同样是一门75mm的火炮,采用合金钢的,射程可以达到18公里,而碳素钢制造的只能打出7-8公里。

而且合金钢制造的火炮威力更强,远远高于碳素钢制造的火炮。

因为,想要火炮射程远、射速更快,发射药量就要增加,那对炮膛和炮管的要求就更高了,发射药量增加,发射时产生的膛压、高温那是相当高的,原有的碳素钢根本承受不了。

同时,火炮的威力变大后,发射产生的后坐力也非常高,碳素钢制造的炮身,也承受不住这么大的后坐力。

如果在战场上,一支军队拿着合金钢制造的75mm野战炮和另一支拿着碳素钢制造的75mm野战炮,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合金钢火炮可以打出18公里射程,他可以在距离你更远的地方用炮弹轰你,而你手里的碳素钢火炮只能打8公里,根本打不到人家。

而且合金钢火炮的炮弹威力更大,一炸就是一大片,碳素钢制造的火炮在这个时候完全被碾压,跟破铜烂铁没啥区别。

欧洲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合金钢在战争中得到广泛的发展,各国列强都在这次战争中实战化了大量的合金钢火炮。

由此,世界火炮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而中国这个时候恰好爆发了辛亥革命,清朝灭亡,进入军阀割据的局面。

民国时期革新炼钢技术的努力

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执掌政权后,也不是不知道合金钢的重要性,也尝试去建设新一代炼钢厂,但实在是实力不允许。

因为要炼出合金钢,不能采用旧式的“平炉”炼钢法,而是要采用新式的“电炉”炼钢,但这种新设备和新式炼钢厂的造价十分昂贵。

清朝灭亡后,北洋军阀只控制了北方地区,并未掌控全国,经济实力相比清朝,那根本没法比,根本拿不出钱去投资昂贵的炼钢厂。

但是办法还是有的,这时候有人想出了官商合营的办法炼钢,但既然引入了社会资本,那就要以盈利为目标。

官商合营的炼钢厂无论在质量还是价格都赶不上西方产品,加上北洋军阀内部官僚贪污腐败,吃了很多西方钢铁厂的回扣,导致自主炼钢厂根本活不下去。

后面越搞越差,不仅连钢铁要进口国外,就连制造武器的各种配件都跑去进口,更过分的是,连步枪的木质枪托都要去进口!

这都是因为北洋内部实在是腐败无能,列强给回扣啊,这些人为了谋取利益,连木质枪托都去买。

国民政府时期

蒋介石完成对全国形式上的统一后,以当时国民政府的财力,都拿不出钱来建设一座新式钢铁厂。

1932年,国民政府曾经积极筹建过浦口钢铁厂,但是当投资金额核算出来后,整个国民党全体都沉默了,因为投资总额初步计算都要8000万银元。

8000万银元是什么概念呢?它是国民政府当年总预算的10%,一座钢铁厂就能花掉一个国家一年总预算的10%,实在不可思议,可见当时虽然完成统一,但经济一落千丈,财力实在有限啊。

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在中德合作中,德国给了蒋介石很多帮助,当时有人想到拿矿产和农产品跟德国人换设备。

这个计划从1937年开始签约,预计1939年完成,钢铁厂建在湖南湘潭,但是炼钢设备的制造到运输到中国,是需要时间的。

结果这时候抗战爆发,日本人封锁了中国海岸线,海运进不来,好不容易从缅甸、越南这些地方从陆路运送了一些,但后面英法各国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关闭滇缅公路,设备也运不进来了。

由此,民国时期自行制造火炮的路彻底封死。但是抗战期间,还是通过美国、德国等抢购到一些小型的“电炉”,虽然规模小,产量低,但还是在抗战中一定程度确保了武器的供应。

因为一战结束后,不仅火炮要用合金钢,就连步枪、轻重机枪、迫击炮都要用合金钢,而国民政府最终搞到手的这些小型设备也只能确保一些轻型武器的制造,根本无法兼顾到火炮。

总结

为什么清朝能造重型火炮,民国连野战炮都造不出?原有有以下几点。

1.火炮的根本是钢材,清末迎头赶上西方水平时,西方人已经布局新一代炼钢技术,恰好这时候清朝灭亡,全国进入军阀割据局面。

清政府当年可以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去发展工业,但军阀割据状态下,军阀的财力仅仅只掌握几个省的财力,根本没有经济能力去建设新一代炼钢厂。

2.国民政府时期,也是军阀混战居多,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并不高,也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建设价格高昂的新式炼钢厂。

3.如果辛亥革命后,近代中国是完全统一的,不是军阀割据的状态,那么集全国财力,是有可能建成新式炼钢厂的,但这种统一的局面一直到1949年才完成。

巴基斯坦特产水果排名?

巴基斯坦特产水果主要有:在平原洼地盛产香蕉、桔子、芒果、番石榴和各种瓜类,在山地高原则盛产桃子、葡萄、柿子等。

以下是巴基斯坦10大特产:1、黑核桃

用巴基斯坦黑核桃制作的黑核桃手串和念珠是非常漂亮的,但是由于黑核桃树较少,为原料做的饰品是非常珍贵的,如果朋友喜欢可以买一些,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哦。

2、 工艺品

巴基斯坦随处可见的工艺品,个个非常的精致漂亮,木雕制品或者是银和黄铜制作的盘子,都是非常漂亮的,无论是自己用还是送给朋友,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3、羊绒毛织品

巴基斯坦的羊绒毛织品是世界闻名的,做工非常的精细,图案种类繁多,非常具有巴基斯坦的风情特色,是非常不错的纪念品。

4、宝石

海蓝宝石、托帕石、红宝石、祖母绿、碧玺、橄榄石等多种石头,遗憾加工技术一般,而珠宝成品则多充满南亚艳丽风情。

5、巴基斯坦松子

主要产于与阿富汗交界的西北边境省马拉坎德专区。这里山明水秀、风光旖旎,中国高僧玄奘赴西天取经曾途经此地,并留下“林树蓊郁,花果茂盛”的记载。值得一提的是,炒制松子是道复杂的传统手艺,需要用木柴作燃料,在铁锅里放入细砂再倒入松子用微火慢慢烘。

6、手工编织品

例如地毯、地毡。

7、民族味的洋娃娃

8、纯手工皮鞋

9、骆驼皮和鹿皮制品

10、美食小吃

巴基斯坦人喜欢吃香辣的食品,当地用胡椒、姜黄等做的咖喱食品十分美味。当地一种名叫“恰巴蒂”的粗面饼最受欢迎,还有油饼、油炸土豆馅“三角”,可当作主食吃。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