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北朝时候炼黄铜,传国玉玺价值多少钱?
战国所称和氏璧与后来我们理解的玉璧並不是一回事,和氏璧指楚人和氏锄田时意外发现一块蓝田玉料,后来敬献楚王,楚王不识,敬献赵王,赵王视若珍宝,並重赏和氏!史记中对和氏璧的记载贯穿了不少历史事件,如完璧归赵,秦统一后将和氏璧制为传国玉玺,历代以获得传国玉玺为夺取政权的标志,直至五代十国时失传,历时一千余年。
很明显,若与古代用于祭天的圆形玉璧相混淆那就无法理解了! 这件传国玉玺如果找到,将会印证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文物研究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无价之宝!国之重器!
都什么年代了,得民心,拳头硬才能得天下,和一个破石头一点关系都没有。袁术之流拿到玉玺又能如何?哈哈,如果找到,国家一定收!这是国宝也是权力正统的象征,更代表天命所归,大一统的繁荣富强!散落民间的可能性很小,太有名了,可能做成了宝中宝,在顶级宝贝中有个超级宝贝,还有就是在秦皇陵,传世的全是鹰品!
关于和氏璧这仅仅只是个传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专家敢肯定和氏璧到底是一种什么玉!但实际呢,呃,资料文献显示呢,到最后和氏璧呢,是被做成了全国玉玺,这点是对的,但是呢,是哪朝哪代,成了哪位皇帝手中的玉玺?100个50亿你也买不到,那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第一个封建社会的开始,第一个统一中原的老大,第一个皇帝,这块玉,本身的价值已经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了,就像埃及法老的权杖一样,都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五十亿根本算不上保守价,单就它的象征意义,在拍卖行拍卖,势必是全世界的竞拍,而中国富豪绝对是当仁不让挽回。当然,五十亿现金流有点不现实。传国玉玺找到了不会五百块加红旗的,我猜想应该是这样,首先你会被控制,先调查你的几代人,看看有没有什么盗墓还是什么其他污点,接下去会有审问你在哪里发现的,怎么发现的,有没有得到其他东西,第三就算你什么都不知道也会被监视,事情太大就不是捡到普通宝物的规格待遇了。
历史只承认那块因为王莽篡汉而失去一角用金代替的玉玺。曹丕在玉玺肩上刻的“大魏受汉传国之玺”。后赵石勒灭前赵,在玉玺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有这些特征的才是真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得到它,就代表得到了天命!失去它,就代表失去了天命! 华夏民族自大唐之后便失去了对周边民族压倒般的实力,便失去了传国玉玺! 或许有一天华夏再一次站在世界之巅,传国玉玺说不定就出现了呢? 毕竟,天命这个东西真的缥缈!
目前世界上估值最高的文物是图坦卡蒙的金面具,其次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但是如果传国玉玺能被找到,它的价值可能几十亿美金。我觉得这个东东谁得到也不敢声张,没人敢买,没人敢卖!普通人就不说了,估计连500的锦旗都还没到手,就被灭了。玉玺露面了,估计也是出钱的少,悄悄干活的多吧!传国玉玺在现在来说已经没有实用价值,有的只是作为文物的研究价值,并不是他能起多大的作用就有多珍贵,你现在拿着传国玉玺又有什么用,不过是一个或许只是一块比较珍贵的玉石。
无价之宝,两层意思,第一层价值不了估量,毕竟几千年的历史,肯定就是国宝了,虽然同样是国宝但是肯定比故宫博物馆里面的几个破碗价值高很多。第二层就是没有价值,毕竟这玩意儿又不能去贩卖,国家的东西,就算有神偷偷走了,也不敢卖,别人也不敢收。
第一块玉玺还在洞庭湖里,始皇帝回去后用剩下的和氏璧又做了一块一模一样的玉玺,为了掩盖原玺已失,后来只好说有人捞出,失而复得,后世一直传的一直是第二块玉玺。应该不在民间,也不在收藏家手里,民间不识货可能早雕成其他玩意儿了,可能再某个被填埋的古井中,可能在某处遗址土层中,也可能某人偷走了死在兵荒马乱战场上,埋土里了。
还有一个鼎,据说战国时代就弄丢了,以前在传国玉玺前就是用一个鼎来做天子的,在周天子家了摆放着,每次诸侯国都想去问周天子拿这个鼎带回自己封国摆着,所以就有一个成语叫问鼎中原。传国玉玺可能在大元朝被贵族磨平了,制作成其它宝印,可能是王爷印,因为元朝流行玉器印章,而且他们这个不是文明人,属于野蛮民族!
十有八九传国玉玺已经被磨了,甚至变成几个印章!即使埋在中国大地下,被老百姓发现也不值钱,因为大家都懂得,如果黑市那是无价,价值连城!如果存世被发现,他的光芒将是中国第一文物,胜过一切,可以与北京人头盖骨相提并论。
这么说吧,如果真有人手持传国玉玺自立,让你拥护,肯定有人心里会打吭,虽然不一定真拥护,绝对有人会思考,如果是一般人自立让你拥护,你绝对不需要经过大脑直接否决了然后把他当个笑话,当你在犹豫在思考在迟疑,它的意义就已经体现了!历史上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都能与传国玉玺演绎到一起。
因为历史上的事儿、历史上的人都已湮灭在时间的长河里了,谁也没亲耳听过,谁也没亲眼见过,都是凭人们的想象、推测而已。所以,终究是爱咋想,爱咋说咋说。尽管特定的历史、特的空间出现的特殊的“权威”会发出似手是“真理”些的“结论”,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成为另一个历史的假说而已!
背景>创意>品相>做工,文物最重要四个要素,论背景全中国所有文物无出其右,论创意,品相,做工,除去品相因为无实物而不能确定外,创意和做工绝对都是文物中顶尖的存在,而创意和做工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所以哪怕仅仅只凭借背景这一项也绝对中国第一文物。曾经一个记录片讲过,这传国玉玺现在市值100亿人民币,但是没有实物啊!这个东西的归属权是谁,如果在个人手上,出货的话,会被没收吗?它属于谁?属于天地?属于全天下老百姓,开玩笑呢?
佛头印起源于哪个朝代?
佛教产生于印度,中国佛造像印产生的前提是佛教的东渐。目前学术界对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尚无定论,但最迟在东汉时期。一般认为属东汉晚期的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中就有早期佛教内容。肖形印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在两汉发展至顶峰,印面内容丰富多样,包含人物、动物、瑞兽、神人、车马、建筑等多个方面。然而在包罗万象、数量众多的两汉肖形印中,并无佛造像印。佛造像印未能与肖形印实现同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轨迹。这种独特性,值得深入探讨。碰铃是什么乐器?
碰铃 开放分类: 音乐、乐器、音乐相关 又称碰钟,古代称“星”。这种乐器历史悠久,在敦煌北魏壁画中已有演奏碰铃的雕塑,它声音清脆悦耳,穿透性强。在民间广为流传。 它的形状如铃,铜制,一付两个,用绳穿连,互相撞而发音,无固定音高。常用于器乐合奏及戏曲伴奏中,为节奏乐器。pengling碰铃finger cymbals 碰奏体鸣乐器。广泛用于中国歌舞、戏曲音乐伴奏及民间器乐合奏中的打击乐器。亦称碰钟、双磬、铃钹等,古代称星。用响铜或黄铜制做。其形如一对杯状小钟,直径约5.5厘米,高约4.5厘米,铃底有孔系绳穿连,两只互击发音,亦有单铃置于棍端,用金属签击奏,其音色清脆悦耳。响铜制的铃延音悠长,黄铜制的铃延音较短。铃,最早约于南北朝(420~589)时已流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六朝击星俑”,敦煌北魏壁画也绘有此乐器,后传至内地,为民间管弦乐队中增加音响色彩的伴奏乐器。
在古代千金最早是指儿子?
如果现在你称某位富家公子哥为“千金”,一定招来白眼,虽然“千金”一词,最早确实是指儿子,而不是女儿。
其实“千金”最早的含义,既不是指“儿子”,也不是指“女儿”,而且普通人家的子女,是没有资格被叫做“千金”的。
“千金”原是货币计量单位“千金”是“一千斤黄金”的简称,这个叫法非常早,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比如《韩非子》文:“千金之家,其子不仁,人之急利甚也。”
有人会问,那时候有黄金吗?黄金不是唐以后才作为货币的吗?其实不是,黄金出现得非常早,只是开采量非常少,而且古人黄铜与黄金不分,二者同价。所以南北朝以前的“金”是个泛概念,既指黄金,也指黄铜。
因为开采量少,故金在古代很贵重,被称为“上币”,一金换算为铜钱(青铜)为一万枚,史料上经常讲“万钱”,就是指“一金”。“千金”就是一千万钱,拥有千金之家,在古代算是大富翁级别的。
那么,一个货币计量单位,怎么演化成了人称指代?这里有个典故。
“千金”指代“儿子”的来历南北朝时期,江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豪门士族,谢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东晋时期的谢安、谢石、谢玄,刘宋时期的谢灵运、谢庄等,都出自这个家族。故事就跟谢庄有关,他是谢安的弟弟谢万的玄孙。
谢庄继承了祖上的学风,才华横溢,七岁就能写文章,官至中书令(宰相)。他还有个聪明伶俐的儿子谢朏(fěi),深得谢庄喜爱,经常把他带在身边游历山川。
有一次,谢庄与王彧(王导后人)一起游山。按照那时候文人的酸劲,必须要拽几篇文章,才不辜负豪门士族的“顶戴”。
写文章这东西就像女人怀孕,有没有感觉不取决于孕妇,而是“小把戏”的状态。谢庄咬笔头咬了半天,都没有“胎动”,实在有点尴尬。为了掩饰,谢庄附身对十岁的谢朏说:你王叔叔是文魁,你难得见到,还不趁机写一篇文章,让王叔叔给你指点指点?
没想到小谢朏二话不说,提起笔凝神屏气,刷刷刷文不加点,一气呵成。王彧拿过来一看,不得了,小小年纪文笔老练,语言流畅,文辞优美。他忘记了点评,情不自禁地夸赞:“贤子足称神童,复为后来特达。”
儿子替老爸找回面子,谢庄一脸慈祥,抚着儿子的手,说了句:“真是吾家千金!”
这就是最早的,把儿子比作“千金”的记载,意思是这孩子有才华,是我们家的宝贝。而后来的“千金”,意思是指出身于富家的女儿。一个是家族占了儿子的光,一个是女儿占了家族的光,含义有差别。
那么,“千金”的指代关系,怎么从儿子,转到女儿身上了呢?
“千金”从儿子转到女儿身上有人说,“千金”指代女儿,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当年伍子胥从楚国出逃,被一路追杀,路上遇到一位好心的姑娘,让他吃了一顿饱饭。临分别前,伍子胥多嘴,关照姑娘要保守秘密,千万不能把他的身份说出去。
姑娘心想,既然人家这么担心我,如果我就死了,这个秘密不就永远没人知道了嘛。于是傻姑娘居然投水自尽了。
伍子胥发达后,一心想着报姑娘的恩,试图找到姑娘的家人。可惜岁月流转,再也找不到任何痕迹。于是伍子胥就在姑娘投水处,向河里抛下千金,以示祭奠。从此,人们把女孩叫做千金。
其实这个说法靠不住,姑娘救伍子胥的传说,不是历史,而是出自于明朝文学家,冯梦龙的小说《东周列国志》。也就是说,这个记载,只能说明最晚在明朝,“千金”就被用于指代女儿。
有人从元代曲作家张国宾的作品里找到了答案。张国宾有一部杂剧,叫《薛仁贵荣归故里》,里面有一句台词:“小姐也,我则是个庶民百姓之女,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
这可能就是最早的,把富家女子称作“千金”的文字。不过同样的道理,它仅能说明,最晚在元朝,已经把女子称作“千金”。
所以,我们只能考察出,“千金”称谓的转变,最晚在元朝就已经完成,始于什么时期,已经不可考。
不过,今天的“千金”又发生了一次转变。古代只有豪门家族的女儿,才有资格被叫做“千金小姐”,如今是个女儿都被叫做“千金”。时代进步了嘛,女孩儿比男孩子尊贵。
跟竹叶青相似的酒?
竹叶青酒是中国古老的传统保健名酒,其历史可竹筒酒(Bamboo Wine)原生态野生酒,又名生态竹酒,活竹酒,鲜竹酒,竹子酒。成酒色如琥珀,入口绵甜温和,竹味浓香,自然清纯。
竹子酒主要原料为基酒,毛竹,高粱。富含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和粗纤维,有机酸,类黄铜,18种氨基酸。有清热凉血,宁心安神,活血之功效。追溯到南北朝。它以优质汾酒为基酒,配以十余种名贵药材采用独特生产工艺加工而成。竹叶青和竹子酒、竹筒酒相似。
历史上有哪些奇葩人物?
有这么个人,他是最崇拜毛泽东的国民党将领,不过他崇拜的理由非常奇葩;
他打赢了淮海战役以来,国军唯一一场胜战,气的林彪咬牙切齿,一手把四野悍将钟伟的中将给打成了少将。
他是桂系一员骁将,他打仗方式非常奇葩,人送外号罗盘将军。
他是《特赦1959》里干啥都先摇一卦的那个蔡守元的历史原型。
他就是张淦!
准备好了吗,最奇葩最匪夷所思的将军张淦,现在奉上。
01、桂系骁将桂系是指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军阀一大派系,首领主要是广西籍或者以广西为地盘而发家,因为广西简称桂,故得名桂系军阀。
桂系军阀分新旧两派,旧桂系首领是北洋军阀类型的旧军阀陆荣廷、谭浩明,统治广西时间是1912年到1924年,有十二年之久。
新桂系的首领是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黄旭初等国民党新军阀系统。
新桂系三巨头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
而张淦就是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麾下一员骁将。
张淦(1897年-1959年),字洁斋,号济公(就是济公),广西桂林人。
张淦毕业于广西陆军速成学校,与李宗仁是同学,后来在广西陆军模范营与白崇禧、黄绍竑一起担任排长。
但是,后来桂系军阀分裂,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形成新桂系,而张淦还在陆荣廷手下任差。
1923年在陆荣廷部队任少校副官,陆荣廷失败后,所率部众被李宗仁收编,任营长。
1926年,张淦后历任第7军中校副官、上校副官长。
第7军是新桂系的王牌主力部队,北伐战争中,第7军被誉为钢七军(叶挺所在的第4军被称为铁军),是桂系王牌部队。
1928年,张淦从陆军大学毕业后,任第8军参谋长。
张淦
1938年,张淦成为第7军军长(前几任分别是李宗仁、夏威、李明瑞、杨腾辉、廖磊、周祖晃)。
当时第7军下辖三个师,第170师,师长徐启明;第171师,师长杨俊昌;第172师,师长程树芬。
李宗仁、白崇禧能够将第七军交给张淦,说明张淦并非常人。
张淦与李品仙、廖磊、夏威并称新桂系四大骁将。
算是新桂系仅次于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黄旭初等首脑之下的第二档大将。
张淦和李宗仁
张淦接任第7军军长之际,正值第七军打完徐州会战,李宗仁成功指挥60多万大军有条不紊安然突围。
1938年7月,张淦率部参加武汉会战。
8月4日,张淦率第7军与桂系主力第48军、第84军与日军第六师团展开黄广会战。
武汉会战失败后,张淦率军随第21集团军留守大别山进行游击作战。
1939年至1941年间,张淦率部相继参加了随枣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枣宜会战、豫南会战、第2次长沙会战。
可以说,在抗日战场,张淦战绩彪炳,是名副其实的抗战名将。1939年,张淦任第二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七绥靖区副司令官,军衔是中将。
1947年,解放战争期间,张淦任第三纵队司令。
1948年8月任第三兵团司令官,并率部参加长江防御战。
第三兵团整体是由桂系兵马组建的,其中包含了本身就很精锐的钢七军,另外还有48军两个军共计6万多人,后来还加上了126军。
第三兵团的人数大致在7万多人左右,而且在广西战役之前,由于钢七军实力未损,因此战斗力很强,一度在我军的进攻下跳出包围圈从湖南突围到了广西。
02、青树坪之战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一败涂地,尤其是淮海战役后,兵败如山倒,一触即溃。
但是张淦的第三兵团是个例外。
1949年8月,张淦打赢了李宗仁所说的——
“徐蚌会战以来,国军所打的唯一胜仗”。
这就是青树坪之战。
渡江战役之后,二野,三野,四野先遣兵团横渡长江天堑,一举击破国民党军重兵防守的长江防线。
1949年5月,军委命令将四野1949年度作战任务扩大为进军并经营中南地区豫湘鄂赣粤桂六省。
而在当时的中国各省中,实力最强悍的就是白崇禧的桂军。
白崇禧
渡江战役之后,四野的进攻方向刚好也是桂军的老巢。
当时四野最先进入中南地区的是钟伟率领的四野第13兵团49军。
49军下辖第145、第146、第147、第162师,第145师师长温玉成(开国中将),第146师师长王奎先(开国少将),第147师师长沈启贤(开国少将),第162师师长张万春(后王兆相,都是开国少将)。
钟伟
军长钟伟是《亮剑》丁伟原型,是一位军政素质都很高的人才。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东北野战军二纵五师师长的钟伟率领这支部队打出了东北野战军所有师级单位都难以相比的战绩。
钟伟与韩先楚并称为四野两大好战分子,是四野悍将。
渡江战役后,49军当时是四野深入敌后最远的部队,49军军长钟伟向第13兵团提出了向永丰、界岭、宝庆追击的作战方案。
13兵团司令员程子华觉得此举过于冒险,不敢怠慢,一边研究一边及时上报四野司令部。
当时林彪接到情报,张淦率领桂系精锐第三兵团正进至永丰、界岭,正在49军追击线路上,便令程子华通知49军切实查清情况不得盲目前进。
但是钟伟这人作风非常大胆,在三下江南战役中,钟伟就敢抗命坚持己见,使林彪改变原定作战计划,取得了靠山屯战役全歼国民党军87师的胜利,指挥才干为林彪所赏识。
林彪想升他做纵队副司令,钟伟居然回答道,要升就升司令,要么就还当师长!
后来林彪还是将他直接从师长升为十二纵队司令。
钟伟由此成为整个四野唯一一位直接从师长升为纵队司令的将领。
林彪命令还没到达前线,钟伟见程子华一直不回复,以为程子华是同意了,便率部继续向前挺进,49军的先头部队146师已经过了永丰,到达青树坪。
青树坪在湖南双峰县境西部,西接邵东县,东邻印塘镇,南与花门、锁石两镇毗邻,北与三塘铺镇相接。
146师到了青树坪后,当时由于部队官兵大都是南方人,水土不服,中暑的现象也很多,所以先头营的营长没有派部队抢占两侧的高地,大部队在山谷通行。
孤军深入、大意轻敌、不明敌情、松懈麻痹,钟伟把犯的都是兵家之大忌。
经过三天血战,49军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败仗。
146师阵亡877人,伤2000余人,前来接应的145师也有470人的伤亡,146师元气大伤,在之后的战役中几乎都是作为预备队,再没机会冲锋在前了。
这一仗打完,直接惊动了毛泽东,雷霆震怒,林彪气得直跺脚,对张淦恨之入骨,后来张淦被俘,报了青树坪之役的一箭之仇,素来持重的林彪喜不自禁,竟然高兴得像个孩子,足见林彪是恨极了张淦。
钟伟更是对张淦恨得咬牙切齿。
钟伟很郁闷,1955年授衔,他只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和这次战斗关系很大。
张淦一仗把钟伟到手的中将给打成了少将!
03、罗盘将军但是,张淦这哥们奇葩的地方,不是因为他的长相(他是个秃头),也不是因为他能打仗,而是因为他极度迷信风水。
张淦自幼熟读《周易》,喜欢算卦。
最早的时候,他打算开个算卦铺子谋生。
后来在他即将进入军营的第一天,他还在犹豫是参军入伍还是开算命辅子。
左右为难的他,又算便一卦。
结果从军是连三个都是巽卦,从商则反之,
张淦大喜,道:
三卦皆吉,日后必发
于是,带上罗盘参加了桂军。
《特赦1959》张淦剧照
入伍后,张淦连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也要算卦,走到哪算到哪。
1936年起,广西党政军中心逐步从南宁回迁桂林后,桂系高层人士防空公馆区在伏波山、叠彩山与铁封山之间的鹭鸶洲。
张淦一来,就测风水,连测好几次,终于满意了,他再一看,鹭鸶洲名字不太好,改名“伏龙洲”。
武汉会战时期第七军的军部在泗洲山,张淦一来到这里,发现泗洲山谐音“死走散”,很不吉利,于是决定改名为“笑狮山”。
还写诗一首,
瑞狮踞重台,沙河会玉阶。
丛巅镇江夏,峻岭接仙岩。
金龟锁西隅,木马守东斋。
青天现白日。仰笑何壮哉。
开会就坐前,事先他也要看看罗盘,以确定座位朝向一旦不吉利的“煞位”,他坚决不坐,弄得大家哭笑不得。
打仗也不例外,每次他打仗,都会拿上罗盘测下凶吉。
打了胜仗后,别人夸他这一仗打得可以,他总是谦虚地说:
“我打仗不行,要是说能打些胜仗,主要是我能用罗盘测风水。”
他还曾得意洋洋地吹嘘道:
“我从排长到兵团司令,行动办事完全是依靠卜卦的指示,无一不灵!”
是的,张淦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打胜仗,并不是将士勇敢,也不是指挥得当,而是在于风水,在于玄学。
因此他身穿一身戎装,但是手中总要拿一个罗盘,在行军作战和布防的时候,都要用罗盘,遇事必卜卦,知道的他是在打仗,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在选墓地呢!
据说,后来给他背罗盘的大兵,后来被提拔至少校军官。
白崇禧赠了他这个绰号——罗盘将军。
这个外号一出来,全军都觉得很贴切,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制。
《特赦1959》张淦剧照在衡宝战役之前,张淦觉得解放军之所以战无不胜,是因为毛泽东祖坟风水好,于是他还派人去挖毛泽东的祖坟,破坏风水。
最终,第三兵团在该衡宝战役中一败涂地,并且损失将近五万余人。
张淦最后败退到博白,企图沿南流江出逃北部湾,但是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博白包围。
参谋长告诉他,自己已经被解放军重重包围。
张淦不慌不忙又来了一卦,然后笑道:“这个司令部的方位很好,定可逢凶化吉,马上就有援军来解救。”
大家伙一听这话,瞬间晕倒,都什么时候了,还玩这套?
众人大惊失色,纷纷夺路而逃!
但张淦是真不慌,他抱着罗盘,算了一卦,卦象显示,解放军还有三天才能追到。
于是,他只带兵团部一个特务营,和一个炮兵营,还有几个连2000多人,入驻在一个图书馆。
但是,解放军一天之内就打到了他的指挥部。
经过半小时激战,解放军将其警卫部队歼灭。
都火烧眉毛了,张淦还不慌,又算了一卦,然后笑容满面地告诉部下:
根据司令部的方位和卦象显示,咱们必然逢凶化吉,马上就有援军解围,咱们根本就不用跑,我绝不干那丢人的事儿!
很好,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真是有大将风度。
但是,打脸来得太快!
张淦话还没说完,解放军就冲了司令部,张淦赶紧躲到床底。
当时解放军战士也不知道张淦长什么样子,只知道他是秃头,并且脑袋上有一块大疤,结果三百多名俘虏,没有一个是。
后来,才床底下把张淦揪了出来。
被俘虏后,张淦还说,千算万算没有预计到贵军行动如此神速,如从天降。
为了保住性命,张淦还说:
“周恩来先生和我相熟,请长官把我送到他那里去。”
04、功德林张淦被俘后,他被关押进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
关押期间,他的狱友沈醉问他:
既然你如此相信风水占卜,占卜又如此灵验,为何还会被俘?
张淦叹口气,无奈地说:
这是天意,非人力可挽回。遥想当年,文王善卜,尚被囚百日,何况我辈哉!
《特赦1959》张淦剧照在功德林,张淦不改本色,每天都会拿着罗盘算卦,罗盘从来都不会离身。
沈醉回忆道:
“张淦依旧像京剧中的蒋干一样,走路跷着脚,一摇一晃地过来了……他走得那样从容,不会忘了对罗盘,他的罗盘随身放在裤袋里,他手插袋底,悄悄将指针拨弄了两次……”
张淦成为功德林一个另类,每天都闹出不少笑话。
其实,在功德林,按规定,《易经》、罗盘这些封建迷信都要被没收的。
还别说,张淦真有辙。
一天张淦要求买本易经,并神秘地告诉管理人员:
这本书在当今中国只有两个奇人读过。
管理员一听,兴趣来了,赶紧问是哪两个人。
张淦指着自己鼻子说:“我!”
管理员又问:另外一个呢。
张淦一脸虔诚地说:毛泽东。
张淦坦诚,他最崇拜的不是李宗仁,不是白崇禧,更不是蒋介石,而是毛泽东。
原因只有一个——
毛泽东是读过易经的,否则,他就写不出矛盾论来。
后来,公安部长罗瑞卿和周恩来、毛泽东汇报时,罗瑞卿专门转述了张淦的话。
毛泽东听完之后,哈哈大笑后说:
这位广西才子抬举我了。可以给张淦买本易经。不过这本书啊,历来版本较多,较杂,还多有谬误。请转告,毛泽东建议他,要买就买乾隆版本。
当毛泽东这话传到张淦耳中时,他高兴得跳了起来,连呼,知音、知音!
毛泽东和周恩来
后来有一次,毛泽东和周恩来、傅作义聊天。毛泽东饶有兴致地问道:
张淦的易经读得怎么样。
傅作义接话说:
认得张淦,整天拿着罗盘,说起话来摇头摆尾。
周恩来说:
其他战犯在讨论时对张淦进行了批判。
毛泽东回答道:
改造是指思想立场,管人家的爱好干什么呀。易经没被没收吧。
周恩来回答:
书没有没收,但大家说他是谣言诡辩,并要处罚他。
毛泽东当场就说:胡来。
于是,在毛泽东的默许下,张淦在功德林一直拿着罗盘,读着易经算了一辈子。
1959年,张淦在功德林病逝,这个奇葩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传奇搞笑的一生。
张淦奇葩的迷信之举,让他成为历史上的笑柄,可他在抗日战争中立下的功劳却是不容抹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