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黄铜和什么一起成了颗粒状,以及黄铜组成部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 1、一题化学
- 2、铜和硫酸铜反应吗?
- 3、黄铜做旧的过程和方法是什么?
- 4、黄铜H62退火怎么产生白色的粉末状的东西
- 5、请问大家黄铜和304不锈钢或者316不锈钢混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型金属物体吗?
- 6、黄铜是由什么组成的?有什么性质?有什么用途?
一题化学
答:
最早的药金分两种,一种其实就是黄铜;另一种以铅为主料,在熔与铸的过程中辅 以各种"染料",炼出的酷似黄金的东西才是他们眼里真正的"药金",小球颗粒状的就叫做"金丹"。由于楼主没提到铅这种元素,估计是第一种,即“黄铜”而不是真正的“药金”。黄铜的含铜量80%、含锌量20%,铜和锌原子量比较接近,因此化学上写作4Cu*Zn。
反应式
ZnCO3+2Cu2O+C=4Cu*Zn+2CO2
正因为是同时投料的,没有那么多的分步反应,所以必须严格掌握用碳的质量数,以免在合金中混有杂质氧化物造成没有金属光泽的失败,这就是古代炼丹师的秘诀所在!
这个质量比是: 炉甘石:赤铜:木炭=125:286:12
铜和硫酸铜反应吗?
反应。
这个反应可以看做是浓硫酸与铜的反应,生成了SO₂气体。
因为硫酸铜溶液呈酸性,那么当加热蒸发到一定程度,就会有等效于浓硫酸的体系产生,然后氧化了铜单质,最后生成了氧化铜固体~反应方程式可以写为:CuSO₄+Cu====2CuO+SO₂。
开始加热反应时的现象与前者相同。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试管和长导气管内壁有少量淡黄色固体物质凝聚;露置于试管液面上方的光亮铜丝逐渐变黑;试管里的硫酸全部反应完后,试管内的物质变为灰黑色的固体。
取出试管中原露置于液面上变黑的铜丝,将其分别置于盛有一定量浓硫酸和稀硫酸的两支试管中,震荡,铜丝表面的黑色物质不溶。
设计对比实验,将光亮的铜丝在空气中加热变黑后,再分别置于盛浓硫酸和稀硫酸的两支试管中时,振荡,发现置于稀硫酸中的铜表面的黑色物质全部溶解,光亮的铜露出;浓硫酸中的铜表面的黑色物质有部分溶解,据此推测:该黑色物质应含铜的硫化物。
扩展资料
当浓硫酸过量时。依据实验进程,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依次是:铜与冷的浓硫酸不发生反应,反应开始时无现象;加热后随着体系温度的升高,铜丝(或铜片)表面变黑,产生无色气体,细小的黑色颗粒状物质从铜丝(或铜片)表面进入浓硫酸,形成黑色的悬浊液。
继续加热至沸腾,颗粒状物质由黑色转变成灰白色,同时试管里还产生了大量的白色烟雾;部分烟雾在试管上部内壁处冷凝析出淡黄色固体物质,在持续加热浓硫酸(沸腾)后,淡黄色固体物质最终消失。导出的气体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品红溶液和KMnO4溶液褪色。
待铜全部反应后,停止加热,静置后,试管内的烟雾随之慢慢消失,试管中的液体呈浅蓝色,管底沉积的固体物质呈灰白色。继续冷却试管,溶液颜色慢慢变浅,至室温时几乎无色;将此无色溶液注入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所得溶液变为浅蓝色。
再向残留有灰白色固的试管中滴加少量蒸馏水时,所得溶液呈蓝色,试管底部未溶固体的上层部分呈蓝色,下层仍为灰白色(久置时可变蓝)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硫酸铜
黄铜做旧的过程和方法是什么?
黄铜做旧,是一个很大的课题,由于做旧后的表面效果千差万别,所以做旧药水的种类也相当丰富,既有公认的经典配方,也有秘不外传的独门绝技。从反应原理上分类的话主要有传统着色法和高温热着色两大类。具体过程都要包括前处理,着色,保护等主要工序。以传统着色为例,可以做出的颜色系列就有很多种,比如黑,红,黄褐,黄,棕色等等,每一个系列又会有不同的做法,所以囿于篇幅,不能详尽予以解答。
黄铜H62退火怎么产生白色的粉末状的东西
H62为含铜量为60.5%~63.5%,余量为锌含量
应该是氧化了。
Zn氧化会产生白色絮状物。
请问大家黄铜和304不锈钢或者316不锈钢混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型金属物体吗?
要看比例了,如果黄铜多还是黄铜,如果不锈钢的的多 铜比较难融入其中会产生断层现象。混在一起也不会成为新型金属体。变成杂质,金属该有的特性都没了。
黄铜是由什么组成的?有什么性质?有什么用途?
黄铜是由铜和锌所组成的合金。如果只是由铜、锌组成的黄铜就叫作普通黄铜。如果是由二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多种合金就称为特殊黄铜。如由铅、锡、锰、镍、铅、铁、硅组成的铜合金。黄铜有较强的耐磨性能。特殊黄铜又叫特种黄铜,它强度高、硬度大、耐化学腐蚀性强。还有切削加工的机械性能也较突出。由黄铜所拉成的无缝铜管,质软、耐磨性能强。黄铜无缝管可用于热交换器和冷凝器、低温管路、海底运输管。制造板料、条材、棒材、管材,铸造零件等。含铜在62%~68%,塑性强,制造耐压设备等。
根据黄铜中所含合金元素种类的不同,黄铜分为普通黄铜和特殊黄铜两种。压力加工用的黄铜称为变形黄铜。
1.普通黄铜
(1)普通黄铜的室温组织 普通黄铜是铜锌二元合金,其含锌量变化范围较大,因此其室温组织也有很大不同。根据Cu-Zn二元状态图(图6),黄铜的室温组织有三种:含锌量在35%以下的黄铜,室温下的显微组织由单相的α固溶体组成,称为α黄铜;含锌量在36%~46%范围内的黄铜,室温下的显微组织由(α+β)两相组成,称为(α+β)黄铜(两相黄铜);含锌量超过46%~50%的黄铜,室温下的显微组织仅由β相组成,称为β黄铜。
(2)压力加工性能 α单相黄铜(从H96至H65)具有良好的塑性,能承受冷热加工,但α单相黄铜在锻造等热加工时易出现中温脆性,其具体温度范围随含Zn量不同而有所变化,一般在200~700℃之间。因此,热加工时温度应高于700℃。单相α黄铜中温脆性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在Cu-Zn合金系α相区内存在着Cu3Zn和Cu9Zn两个有序化合物,在中低温加热时发生有序转变,使合金变脆;另外,合金中存在微量的铅、铋有害杂质与铜形成低熔点共晶薄膜分布在晶界上,热加工时产生晶间破裂。实践表明,加入微量的铈可以有效地消除中温脆性。
两相黄铜(从H63至H59),合金组织中除了具有塑性良好的α相外,还出现了由电子化合物CuZn为基的β固溶体。β相在高温下具有很高的塑性,而低温下的β′相(有序固溶体)性质硬脆。故(α+β)黄铜应在热态下进行锻造。
含锌量大于46%~50%的β黄铜因性能硬脆,不能进行压力加工。
(3)机械性能 黄铜中由于含锌量不同,机械性能也不一样,图7是黄铜的机械性能随含锌量不同而变化的曲线。对于α黄铜,随着含锌量的增多,σb和δ均不断增高。对于(α+β)黄铜,当含锌量增加到约为45%之前,室温强度不断提高。若再进一步增加含锌量,则由于合金组织中出现了脆性更大的r相(以Cu5Zn8化合物为基的固溶体),强度急剧降低。(α+β)黄铜的室温塑性则始终随含锌量的增加而降低。所以含锌量超过45%的铜锌合金无实用价值。
2.特殊黄铜
为了提高黄铜的耐蚀性、强度、硬度和切削性等,在铜-锌合金中加入少量(一般为1%~2%,少数达3%~4%,极个别的达5%~6%)锡、铝、锰、铁、硅、镍、铅等元素,构成三元、四元、甚至五元合金,即为复杂黄铜,亦称特殊黄铜。
(1)锌当量系数 复杂黄铜的组织,可根据黄铜中加入元素的“锌当量系数”来推算。因为在铜锌合金中加入少量其他合金元素,通常只是使Cu-Zn状态图中的α/(α+β)相区向左或向右移动。所以特殊黄铜的组织,通常相当于普通黄铜中增加或减少了锌含量的组织。例如,在Cu-Zn合金中加入1%硅后的组织,即相当于在Cu-Zn合金中增加10%锌的合金组织。所以硅的“锌当量”为10。硅的“锌当量系数”最大,使Cu-Zn系中的α/(α+β)相界显著移向铜侧,即强烈缩小α相区。镍的“锌当量系数”为负值,即扩大α相区。
(2)特殊黄铜的性能 特殊黄铜中的α相及β相是多元复杂固溶体,其强化效果较大,而普通黄铜中的α及β相是简单的Cu-Zn固溶体,其强化效果较低。虽然锌当量相当,多元固溶体与简单二元固溶体的性质是不一样的。所以,少量多元强化是提高合金性能的一种途径。
(3)几种常用的特殊变形黄铜的组织和压力加工性能
铅黄铜:铅实际不溶于黄铜内,呈游离质点状态分布在晶界上。铅黄铜按其组织有α和(α+β)两种。α铅黄铜由于铅的有害作用较大,高温塑性很低,故只能进行冷变形或热挤压。(α+β)铅黄铜在高温下具有较好的塑性,可进行锻造。
锡黄铜:黄铜中加入锡,可明显提高合金的耐热性,特别是提高抗海水腐蚀的能力,故锡黄铜有“海军黄铜”之称。
锡能溶入铜基固溶体中,起固溶强化作用。但是随着含锡量的增加,合金中会出现脆性的r相(CuZnSn化合物),不利于合金的塑性变形,故锡黄铜的含锡量一般在0.5%~1.5%范围内。
常用的锡黄铜有HSn70-1,HSn62-1,HSn60-1等。前者是α合金,具有较高的塑性,可进行冷、热压力加工。后两种牌号的合金具有(α+β)两相组织,并常出现少量的r相,室温塑性不高,只能在热态下变形。
锰黄铜:锰在固态黄铜中有较大的溶解度。黄铜中加入1%~4%的锰,可显著提高合金的强度和耐蚀性,而不降低其塑性。
锰黄铜具有(α+β)组织,常用的有HMn58-2,冷、热态下的压力加工性能相当好。
铁黄铜:铁黄铜中,铁以富铁相的微粒析出,作为晶核而细化晶粒,并能阻止再结晶晶粒长大,从而提高合金的机械性能和工艺性能。铁黄铜中的铁含量通常在1.5%以下,其组织为(α+β),具有高的强度和韧性,高温下塑性很好,冷态下也可变形。常用的牌号为Hfe59-1-1。
镍黄铜:镍与铜能形成连续固溶体,显著扩大α相区。黄铜中加入镍可显著提高黄铜在大气和海水中的耐蚀性。镍还能提高黄铜的再结晶温度,促使形成更细的晶粒。
HNi65-5镍黄铜具有单相的α组织,室温下具有很好的塑性,也可在热态下变形,但是对杂质铅的含量必须严格控制,否制会严重恶化合金的热加工性能。
我国最早用黄铜铸钱开始于明嘉靖年间。 “黄铜”一词最早见于西汉东方朔所撰的(((}申异经·中荒经》:“西北有宫,黄铜为墙,题日地皇之宫。”这种“黄铜”指的是何种铜合金,待考。《新唐书·食货志》又有‘青铜”、“黄铜”的称谓,分别指矿石颜色和冶炼产品,并非现在的铜锡合金与铜锌合金。宋人洪咨夔撰《大冶赋》中又有“其为黄铜也,坑有殊名,山多众朴”,指的是火法炼制的纯铜。黄铜一词专指铜锌合金,则始于明代,其记载见于《明会典》:“嘉靖中则例,通宝钱六百万文,合用二火黄铜四万七千二百七十二斤……。”通过对明代铜钱成分的分析,发现《明会典》中所说的铸钱种真正意义上的黄铜的出现较其它几种铜合金晚很多,这是因为黄铜中金属锌的获得比较困难。氧化锌在950℃一1000℃的高温下才能较快地被还原成金属锌,而液态锌在906℃时已经沸腾,所以还原得到的金属锌以蒸气状存在。在冷却时反应逆转,蒸气锌为炉中的二氧化碳再氧化成氧化锌,因此要得到金属锌必须有特殊的冷凝装置。这是金属锌的使用比铜、铅、锡、铁的使用晚得多的原因,也是黄铜铸币出现较晚的原因之一。但是,在姜寨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有含锌量超过20%的黄铜片和黄铜管,山东胶县三里河龙山文化的地层中也曾出土两种黄铜锥。显而易见,这些黄铜器物的出现并不是说人们在史前就掌握了黄铜的冶炼技术,而是人们在利用铜锌共生矿时无意中获得的。商周时期铜器的含锌量都很低,一般在10-z数量级。西汉、新莽的钱中有板个别的铜锌甘金钱,其中有的钱币中锌的含量达到7%,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黄铜铸钱产生于西汉新莽之际。因为这些铜锌合金是极个别现象,其含锌量又普遍较真正意义上的黄铜含锌量15%一40%要小得多。所以我们认为这些含锌的铜钱是汉代在“即山铸钱”中使用铜锌共生矿时产生的。据对有关矿山进行调查后发现,山东的昌潍、烟台、临沂及湖北等地都有资源丰富的铜锌共生矿,这就使冶炼后的铜含有一小部分锌。到了唐代,由于铸钱材料的规范化,使所铸行的钱币中锌的含量均为恒量。
黄铜和什么一起成了颗粒状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黄铜组成部分、黄铜和什么一起成了颗粒状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