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铜色的袁大头,白铜银元怎样鉴别?
怀疑银元是白铜的最简单的方法是称重,标准真银元是26.8克左右,而白铜因为密度比银小,只有22.23克左右。还可以通过敲击银元发出声响来判别。
扩展资料
一、看成色
真银圆的成色一般含银量都在90%左右,达到此含银量的银圆,色泽润白柔和;擦去污锈后,有很强的光泽。而成色底的银圆或假银圆,色泽暗淡,含红铜的银圆带微红色,含黄铜的银圆带微黄色,含白铜的银圆带微青色,含铅的银圆带灰黑色,含锌的银圆带青灰色。
二、听音韵
真银圆敲击后发出的声音纯正婉转、柔和,感觉沉稳。含铜量高的假银圆,敲击后发出的声音尖高,含铜镀银的假银圆声音尖锐短促,含锌量高的假银圆声音脆而响,夹铜或夹铅的假银圆声音呆滞而没有转音,挖补的银圆声音低哑或成“哑版”。
三、用比重法测试
白银的比重10.5克,低于黄金、白金比重,而高于铜、铅、锌等其他普通金属的比重。一枚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的银圆,一般重量都在25.5克至27克之间,一两银圆的重量为36克,真银圆的误差不会超过0.4克。而假银圆的都掺入了较大比例的铜、银、锌等其他金属;知道了不同金属的比重,只要用同等体积的假银圆与真银圆比较一下,用手指轻轻一掂,就会发现假银圆轻,真银圆重。用天平称称,假银圆比真银圆轻2至5克。
出现哪些迹象说明肠道已经明显损伤了?
肠癌是近些年来发病率暴增的一种癌症。
据相关的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发生结直肠癌的人数能够达到60万人。
而且越来越呈现年轻化趋势。
肠癌和其他癌症一样,早期往往症状隐匿,
很多时候一发现就已经是中晚期,非常难以治疗。
因此学会识别肠癌早期信号,非常重要!
肠道有癌,排便先知,上厕所若有这3个特征,肠癌可能已经到访!1.排便习惯发生改变
如果肠道出现癌变,肿瘤的生长就会影响肠道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肠癌初期就有一个很明显的症状:腹泻。以前经常便秘的人开始腹泻,并且次数越来越多,由之前的一次变成两三次,每次排泄过后还会有排不尽的感觉。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排便习惯完全改变了,那你可要注意肠道健康了。
2. 大便带血
很少人会在大便之后,观察自己的粪便,因为这看上去有点怪。但你可能不知道,大便会告诉我们很多关于身体健康的信息。
如果你的大便中出现血液,越早发现越好,因为这很可能与肠癌有关。癌细胞会导致肠道出血,就会出现便血。当然,痔疮也会导致便中带血。不过,痔疮引起的便血,血液一般呈鲜红色,而肠癌导致的便血多数是暗红色且跟大便混合在一起。
3.大便形状出现改变
一般时候,大便应呈现黄色条状。如果大便呈细长状,并且其中有粘液,这是由于肿瘤占据了肠道空间导致排便受到挤压。
如果大便颜色变成了黑色,那也应该注意了,很有可能是由于肠道中出血,导致血红蛋白中的铁分子在肠道内反应形成硫化铁。如果出现大便形状颜色不正常的情况,大家应该警惕。
尤其是以下4类高危人群,需要及时的去医院做检查!体重超重者:BMI24
缺乏运动者:每周运动小于3次或每次运动小于30分钟
不良饮食者:爱吃红肉、加工食品、油炸烧烤类
不良嗜好者:有抽烟、喝酒的习惯
工时过长者:每周工作时间远远超过40个小时
年龄>50:大肠癌好发于50岁以上的族群
日常预防肠癌,保持4个好习惯,离肠癌远远的!1. 粗粮多吃点
粗粮可以有效的补充膳食纤维,人体每天摄取20-25克膳食纤维可以降低肠癌的风险,也可以清扫肠道,调整肠道菌群环境,有效地缓解便秘。
如每天坚持吃芜菁杂粮粉,就有不错的效果。芜菁产自新疆柯坪,其中富含纤维素,而且芜菁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皂甙、类黄铜物质、多糖都具有显著的抗癌作用,芜菁适用于肺癌、肠癌、乳腺癌、食道癌、胃癌等各类癌症。但芜菁产地遥远,将其搭配猴头菇、姬松茸、灰树花等防癌抗癌的食材一起打磨成芜菁杂粮粉,不仅口感更好,而且可有效补充膳食纤维,预防肠癌。
2. 运动多一点
长时间坐着,肠道会堆积在一起,消化的速度也会变慢,长期这样,肠道中的“垃圾”也会堆积在这,不能尽快、及时的排出去,会给肠道带来影响,甚至可能导致肠癌。
建议大家每天减少久坐的时间,工作间隙起来转一转,平时有时间可以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身体素质。
3. 烟酒少一点
很多人觉得喝酒只会伤肝,其实酒精会增加身体十几种癌症的发病概率,研究表明酒精摄入会增加十几种癌症的风险。每天摄入30克酒精,相当于3%酒精度的啤酒,1000毫升或39度的白酒,不到100克。都会显著增加肠癌风险。同样吸烟也是如此。平时要注意控制。
4. 检查勤一点
目前肠癌发病率不断升高,目前已经是世界排名第二的高发肿瘤,日常体检时进行肠镜检查,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争取良好的预后。尤其是高危人群,更应该注意。
袁大头有没有纯铜的?
老师们好,我有几枚银币铜试机币,请教请教无边齿,试机币无边齿不流通的。
古代一钱等于多少文?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都挖出过什么宝贝?
亲身经历过两件真实的事情,都是在老屋下面挖到了宝贝。不同的是,一个是自己子孙挖到的,一个是被外人挖走的。或许是冥冥之中真的有因果,直接印证了民间“财不乱发”的谚语。
“懒人”货车司机无意挖出祖传银元罐九几年春天,乡里消灭荒山大举造林,受站长指派要去外地拉树苗回来,联系的是本地一个货车司机和他的车。
司机是本乡人,我不是太熟悉,但据同事说,他人缘不错,喜欢结交朋友,也很仗义,车子开得好,就是不怎么爱劳动,在农村里老人眼里,算得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懒人”。
那天苗圃打来电话,说苗木准备好了,可以去拉了。于是就联系了这位司机,理论上他应该屁颠屁颠地去拉树苗,正好不用干活。谁知他回话说家里老屋起墙角,要在家干一天活,明天去吧。
同事们都很意外,都说这个懒料今天发神经了,从来不干活,有货也不拉,脑子进水了。
谁知道当天就传来爆炸性新闻,从不干活的他在挖自家墙脚时挖出两个陶罐,一个罐子是空的,一汪清水,另一个可不得了,满满一罐子银元和银锭。
据说这家伙贼精,挖到以后不吱声,随手抓起一块门板就盖上了,然后悄悄将里面的银元和银锭塞进当时穿着的深筒胶靴里。即使这样,还是被旁边人发现异常,帮忙的一哄而上,混乱中被人抢走了十几块大洋,他也没和别人计较,因为当地风俗是挖到意外之财见者有份。
后来在我一再要求下,他还拿宝贝给我看过,记得银元是各种各样的,有袁大头、帆船、蓬头、鹰洋等,银锭和传说的元宝一个样子,上刻着甘肃府字样,下面密布细密的气孔。
耕地的老农意外挖到别人家找了几代人没找到的传家宝藏相对于前面的事,这件事让人感到很郁闷,因为祖上留下的财富,竟然让外人挖走了。
和老刘被队长安排到长江大堤外面耕荒地。这片荒地以前是叶家村老村庄,后来长江改道,圈到长江堤坝外面去了,涨水时是水域,退水就是耕地,可以抢种一季油菜或者小麦。
叶家村有个大地主,家道殷实,只是子嗣不旺,到解放初只有一个独子了。其祖上在家里埋了大量银元,相传只有长媳知道,代代相传。由于不愁吃穿,这些银元一直没有取出来。传到这个独子母亲那时,独子没娶到媳妇,所以埋藏的位置只有他母亲清楚。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天,他的老母亲突然就不行了,临走时已经不能说话,只是费力地用手指向厨房方向,儿子知道是告诉他藏宝地点,事后把厨房刨了个遍,也没找到财宝,气得他把祖宗八代都骂了一通,只能作罢。
再说老张和老刘来耕地,不一会,老张的犁头就被什么东西卡住了,连忙下来查看,一看吓一跳,原来犁头刺进了一个黑不溜秋的罐子里,用手一扒拉,全是一饼一饼的黑圈圈,好多还粘附在一起,他好奇的敲下一块,天哪,是黑迹斑斑的银元,他连忙四下瞅瞅,看到老刘没发现,还在认真耕地,暗自窃喜,心想这都是我的了。可这一罐子银元放哪呢,情急之下,他脱下裤子,扎紧裤脚,将银元一股脑捞进了裤子里,这也恰好符合农村的说法,野外遇到金银,需要用裤子来装,所谓“金银入库(裤)”。
一会,老刘就发现老张不对劲,于是急匆匆跑过来,当他看清楚老张拼命捞进裤子里的银元以后,也疯狂过来抢银元,一边抢还一边骂老张不地道,“古话说见者有份,你他妈想独吞”。抢着抢着就打起来了,这时候恰巧大队书记路过,在堤坝上远远看见两人打架,于是大声吆喝:你们不好好干活,打什么架?老张干不过老刘,眼见银元要被抢走,听见书记喊话,像碰到了救星,连忙喊书记过来评理。后来书记做主,帮他们分好,每个人给了书记几块大洋。
此后,老张和老刘家日子一直过得很滋润,因为没钱了就拿一块大洋去安庆换十块钱花,而那位叶姓地主家早没了后人,无法消受祖上积攒的财富,真的让人唏嘘不已。
通过这两件事,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老古话说的:“命中有,自然有,命中冇,莫强求”。你说是吗?
为什么我的袁大头三年的成黄铜色的了?
那就是你的钱币含铜量较高,然后经过时间的洗涤 或者接触过水,导致钱币里面的铜发生物理变化,所以才出现黄铜色。
谢谢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