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黄铜特权在哪激活 对被隔离女子坚持要喝矿泉水怎么看

一、核心观点意大利留学生被隔离,美国在中国人权报告等并无实际意义的文书也大书特书中国死刑问题。四、喝热水是否保障了人权“所谓生命权是指取得维持生命和最低限度的健康保护的物质的权利,所以喝不上矿泉水就是侵犯人权是一种上纲上线、矫情的表现。...

黄铜特权在哪激活,对被隔离女子坚持要喝矿泉水怎么看?

一、核心观点

意大利留学生被隔离,不喝矿泉水认为侵犯了人权,是完全错误的行为。 国家要求其隔离本身就是对她本人以及其他人人权的保障。

二、什么是人权?

人权包括很多内容,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尊严权等等。我国之所以经常被某些国家冠以没有人权的“罪名”是因为人权是一个大概念,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可高可低、可左可右。是一种政治宣传手段。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死刑是否应该废除”的问题,相信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受成长环境、文化水平、认知能力等原因影响,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美国在中国人权报告等并无实际意义的文书也大书特书中国死刑问题。实际上美国至今为止依然存在死刑。完全是五十步笑百步。

三、人权的相对性

我国的一些留学生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人权概念也深入内心,尤其信奉“人生而自由”的理念,殊不知这句话出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完整的内容是“人生而自由,而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西方的人权不仅被一些“半吊子”留学生曲解,也被很多西方的公民、政府曲解,作为攻击他国的“武器”。人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既要要捍卫自己的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既要重视私权利,也要保障公权利。“意大利”疫情期间“吻面礼事件“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因为信奉人权中的“绝对自由”坚持吻面礼,忘记了“相对自由”,对他人的生命权造成侵犯,成为了导致疫情蔓延的因素之一。

四、喝热水是否保障了人权?

喝水是一个生命权的问题。所谓生命权是指取得维持生命和最低限度的健康保护的物质的权利, 所以喝不上矿泉水就是侵犯人权是一种上纲上线、矫情的表现。隔离人员为其提供热水已经远远超过生命权中对最低的物质保障的要求。

五、感触

我相信还有很多一线抗疫的英雄们没有时间像她一样能够喝上喝热水。作为留学生回到祖国,回到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应该学会感恩,配合防疫。

女王遗体运送途中会保持冷藏吗?

下葬的前10天,女王遗体需要冷藏吗?英王室并没有公开的资料,但我们可以从女王儿媳——“戴安娜王妃之死”找到答案。

可能有人对“戴安娜王妃”有些陌生,简单介绍一下:

戴安娜王妃是现在“英国国王查尔斯”的第一任妻子,也是现在王位第一顺位“威廉王子”的亲生母亲。

她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心系英国最底层的劳苦大众。

所以,戴安娜王妃在全英国享有很高的声誉。

1996年,因为双方一些不可调和的原因,戴安娜和查尔斯解除了婚姻,但王室依然为她保留了“王妃的头衔”。

1997年,戴安娜在法国巴黎发生车祸去世。

戴安娜死后,在“遗体的防腐处理”上颇具争议

1997年8月31日凌晨,一辆载有戴安娜王妃的黑色奔驰车,在途经一处隧道时,因速度过快,撞上了路边的水泥桩。

戴安娜于当天的凌晨四点,在巴黎的一家医院不治逝世。

一位英国的王妃,在法国发生车祸意外去世,如果这事情处理不好,未来会诸多麻烦,影响也会非常大。

法国自然认识到这一点,随即召开了小型内政会议,并在第一时间跟英国大使迈克尔取得了联系。

医院这边,没过多久,法国民众便得知“戴安娜王妃住院”的消息。

街道上开始人头攒动,很多人都想挤进医院,看一看王妃的遗容。

两位神父被临时安排在戴安娜的病房,负责为其守夜,轮流给王妃进行诵经祷告。

而医院的外面,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他们为了能拍到一张王妃的遗像,可谓是想尽了办法,连医院的房顶都站有拿着相机的人。

为了保全死者的最后尊严,神父也没有好办法,只能用毯子盖住窗户。

然而,8月份的天气正值酷暑,这一举动却让病房内,变得异常闷热。

“封闭”再加上“炎热”的环境,对王妃的遗体保护很不利。

于是医院调来几台移动式空调,一边进行吹风,一边进行降温(小知识:欧洲固定空调的普及率很低,5%都不到)。

之所以会这样做:

一方面出于“安全”的考虑,保护遗体不被媒体拍照,所以也没有转移到殡仪馆;另一方面也在等待,英国王室那边的准许。

知晓了当时的情况后,英王室要求医院对戴安娜进行相关的防腐处理。

而法国却因“还没查清楚事故的原因,影响尸检报告”为由,并没有在第一时间防腐。

过了一段时间后,医院才对戴安娜的上半身,进行了局部的防腐处理。

随后,查尔斯王子、戴安娜姐姐及其他人先后赶到医院,他们看到了戴安娜入棺前的最后一眼。

按照英王室的要求,戴安娜被放进了含有铅密封的橡木棺椁。

这种铅棺能够在铅完全密封的状态下,保存遗体长达一年,不仅能减缓遗体的分解,还能隔断了内外环境的交织。

随后,灵柩披上英皇室国旗,在皇家护卫队的护送下,通过飞机把“戴安娜王妃的遗体”运回到英国举办葬礼。

说完戴安娜王妃,再来对比一下英女王现在的一些情况:

①戴安娜王妃的葬礼是在8月份,英女王是在9月份,时间上临近,相对来说,8月份的天气还要更炎热一些。

②戴安娜王妃的灵柩和英女王使用的灵柩都是带铅内衬的棺椁,都是在90年代就已经打造好的,所以材质工艺方面几乎完全相同。

铅本身的密度很高,最初是用来阻隔放射性元素。而用铅制成的棺材,不仅能隔绝外界物质,还不会滋生蛀虫和细菌,防腐的效果自然特别好。

巴黎圣母院的地下供暖系统,曾发现了一具1300年前下葬的铅棺,国外的考古学家们用一台微型摄像机,通过狭小的缝隙,看到了里面的情况:

除了完整的人体骨架外,还看到了部分的头发和布料。

以此来看,铅棺在防腐方面,确实做得不错。

只是这样的铅棺比较重,外面还套有一层橡木,像英女王现在的灵柩,就重达600斤上下,摆动挪位时,需要8名大汉一起抬着。

最近几天,英国民众会去排队瞻仰女王。

但也只能看到女王封闭的灵柩,上面覆盖着皇室的旗帜,并非是灵柩里的女王遗容。

综上所述:

从“戴安娜王妃的遗体处理”可以看出,全程英王室只提到了“防腐”,并没有提及“冷藏”。

再则,铅棺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在全密封的状态下,可以保存遗体长达一年。

换句话说:只要保持灵柩的封闭状态,全程是不需要冷藏的,何况它还能保存遗体长达一年,短短的数十天更是不在话下,甚至遗体都没有防腐的必要。

写在最后: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离去”,注定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十天的葬礼,之所以备受全世界关注,不仅是因为“96岁的高龄和在位70年”,更重要的是女王已然成为全英国“民族期待”的精神领袖。

很多人为了看女王最后一眼,从大晚上就开始排队,借用她们的话:

女王为我们操劳了70年的时间,我们为她等待几个小时,完全值得!

古代高档常用生活用品?

关于这个问题,1. 玉器:古代贵族常使用玉器作为装饰品或礼物,如玉佩、玉环、玉饰品等。

2. 铜器:古代铜器是高档生活用品,如铜镜、铜炉、铜瓶、铜鼎等。

3. 绸缎:古代绸缎是高档的衣物材料,常用于制作衣服、被褥、窗帘等。

4. 珠宝:古代贵族常佩戴珠宝,如金银首饰、宝石手镯、玉翠耳环等。

5. 书籍:古代贵族常阅读书籍,如经典诗歌、历史记录、文学作品等。

6. 瓷器:古代瓷器是高档生活用品,如青花瓷、白瓷器、五彩瓷等。

7. 香品:古代贵族喜欢燃香祭祀,如檀香、龙涎香、沉香等。

8. 家具:古代贵族的家具也是高档用品,如红木家具、雕花屏风、珐琅器皿等。

9. 金银器:古代贵族常用金银器作为餐具或礼物,如金银碗、金银盘、金银杯等。

10. 食品:古代贵族常食用珍贵食品,如龙虎豹肉、燕窝、鲍鱼、海参等。

刘贺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酢金?

海昏侯墓园五号墓内棺出土的刻有“刘充国印”字样的金属龟纽印章

一组动物形状青铜器玩具

海昏侯墓园内的附葬墓可分前后两排。刘贺及夫人墓与7、8和9号墓位于第一排,但三座附葬墓前没有单独的祠堂。专家认为,一般妻妾合葬共用一座祠堂。因此,这三座附葬墓中应是刘贺的姬妾。

琥珀材质的兽型器

第二排有3、4、5、6号祔葬墓。其中3号墓和4号墓面积较小,出土文物不多。5号墓处在1号主墓的正北方向,墓内一棺一椁。海昏侯墓考古领队杨军告诉记者,5号墓的实验室考古于2017年初启动,主棺实验室清理工作进展顺利,可见墓主头部被漆器叠压,下有玉圭、玉枕,颈部有玉组珮,腰部有玉带钩、玉觹、水晶、玛瑙(包括缠丝玛瑙)、玉具剑、书刀、马蹄金等。遗骸上有大小玉璧。下有用贴金片的云母包边的丝缕琉璃席。

玛瑙

玉器多为新疆和田玉料。这些珠宝玉器都是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足部有3个青铜小罐。5号墓现阶段清理出两块马蹄金,分别位于墓主身侧,体量较小,正好可供孩童握在手中。墓中还清理出一个装着4件微型青铜兽的盒子,盒子破损严重,青铜兽分别为虎、大角羊、野猪、绵羊。

玉剑璏和马蹄金

其中虎型青铜兽疑为汉代玩具车,虎爪下有轮,虎脖子下方有孔,穿绳后可供人力牵引。墓中还清理出一枚刻有“刘充国印”字样的铜印,出土位置在墓主腰部的左侧,方寸大小,龟纽。根据出土的铜印,并结合文献记载,可以初步确定墓主是刘贺第一个早逝的嗣子刘充国。

玉璧

据《汉书》记载,刘贺有“妻十六人,子二十二人,其十一人男,十一人女”,并提及刘充国是刘贺的嗣子,“海昏侯贺死,上当为后者子充国;充国死,复上弟奉亲;奉亲复死,是天绝之也。”根据5号墓的规格、规模、饰品位置,结合文献记载刘贺卒于33周岁,专家推测墓主为13—15岁的青少年。

小型青铜器

刘贺死后,海昏侯国被“除国”,家庭成员被贬为庶民,因此刘充国如果死在刘贺之后,墓中不可能有象征身份和等级的珍贵陪葬物,更不可能有马蹄金。“5号墓现阶段清理出的文物异常丰富,说明刘充国在下葬时遵循的葬制是‘王子’级别。”杨军介绍,这说明刘充国可能死于刘贺之前,但这并不意味着史书记载有误。

部分文物

“记载和管理皇室子女出生和死亡的,分别是太史大夫和大鸿胪,史书记载其实是说,之所以‘除国’,是因为刘贺先后两个嗣子都死得早,因此天绝也。而并不是指刘贺死后,两个儿子接连死去。”杨军说,“5号墓的墓主身份确认后,也让我们对西汉列侯等级墓葬的葬制有了新的认识。过去我们认为列侯等级墓葬只有一名男性,其余皆为妻妾,其实还有未成年的儿子。”

角质杯

目前,6号墓发掘工作尚未展开,杨军表示,从5号墓情况来看,6号墓可能也是刘贺儿子的墓,也有可能是刘奉亲的墓。4号墓的墓主身份目前尚且无法判断。

考古工作人员对海昏侯墓园五号墓的内棺进行清理工作

秦国的商鞅变法具体是怎样的?

秦国征战六国离不开自身的实力强大,国力强盛都离不开秦献公、秦孝公父子俩的功劳,那么该如何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呢?在这里我给大家理一理:秦献公废止人殉制度,大搞改革特区,落实实物地租,进行户籍改革,实行连坐之法,大力推行县制,明确军功导向,这些系统的改革,既是对以前积贫积弱病症的对症下药,也是对未来走向统一集权的提前布局,是秦国转弱为强的真正起点。为秦孝公推行变法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等。商鞅在此基础上,将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的延伸。

首先,“徙木立信”,注重发动群众参与变法。

距今两千多年前(公元前359年)的一天,栎阳城南门外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桩,并在旁边贴了一张告示,告示上写着:如有谁能把这它从南门扛到北门,就奖赏十金(当时的“金”实为黄铜)。栎阳【Yuèyáng】城规模并不大,从南门到北门的距离,也就几里路的路程。这么近的路,这么轻的任务,这么重的奖赏,天上掉馅饼也不会掉这么大的!大家都觉得这是咄咄怪事,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但没有一个人去搬运木材。

过了小半天,人越聚越多,这时旧告示被撤下来,换上了新告示。还是这根木桩,还是从南门搬运到北门,赏金涨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又过了小半天,终于有个人将信将疑地把这根并不太沉重的木桩搬运到了北门。

让大家感到意外的是,告示所言不虚,这个人果真得到了高达五十金的奖赏。众人既羡慕,又后悔。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徙木立信”的故事。这起咄咄怪事的幕后推手,就是商鞅。这么做目的就是要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变法。

其次,深化过去改革力度,国家权力更加集中。

一是,取消宗室贵族的世袭特权。秦献公推行的军爵制实际上只有一条:只要有军功者,不管你出身什么门第、阶级和阶层,都能够享受爵禄,军功才是授予爵禄的最重要条件。商鞅变法取消世袭特权,不能再凭血缘关系获得高官厚禄和爵位封邑,可以说是“贵族无军功,也喝西北风”。

秦献公推行的军爵制,只是要激发民众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而商鞅倡导是全民参战、全民皆兵,每户人家能分到多少土地,奴役别人还是被别人奴役,完全取决于砍了多少脑袋。因此,老百姓听说要打仗,居然欢喜得像饿狼看到肉。为了打仗,父亲送儿子,哥哥送弟弟,老婆送丈夫,欢天喜地上战场。

二是整合贵族的采邑【cài yì】,全国土地实行县制。秦献公推行县制,只限于秦东地区和后来兼并的土地,秦中和秦西地区的贵族们依旧施行过去的分封制。

由于军爵制度的执行,不少贵族失去了爵位和采邑,这些原本属于贵族的采邑,也被设置成县。

因此,商鞅不仅在增量(秦东地区和新兼并的土地)上做文章,而且在存量(贵族因没有军功而失去的采邑)上做文章。因此,这让秦国比其他国家权力更加集中,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特别是战争。

第三,秦孝公推行的变法,涉及面广,在一定程度上矫枉过正。

一是重视农业方面。秦献公奖励耕织,并不限制商业活动,正常的工商业活动政府并不干涉。但秦孝公时期过于重视农业发展,只能全方位的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首先,对工商业本身严加限制。包括设置重重禁令壁垒,征收惩罚性重税,把商人与赘婿并列为最低等的国人,一旦有徭役、战争,商人总是最先被征发。

其次,严格限制人口流动。这让从事工商业必须满世界跑才能赚到钱的人,被严格严格限制。

第三,取缔货币,实行以物易物。从事工商业必须要有钱进行流通,商鞅做得很绝,干脆来了个釜底抽薪——取缔货币,实行以物易物。商鞅之前,栎阳是商业中心,北通犬戎,东连三晋,与中原大梁、洛阳、淮阳、定陶等地齐名,商鞅之后,秦国几乎没什么商贸活动了。

二是伍什连坐方面。秦献公时期,“伍什连坐”之罪是有一定范围的,“伍人检举”并非漫无限制。而商鞅变法时期,连坐被滥用了。当时,无论是邻居也好、朋友也好,还是亲戚、亲人也罢,都缺少最起码的信任和安全感,为了明哲保身,纷纷沦为潜在的告密者。

后来许多人认为:在秦国,路上丢失的东西没有人捡,大山丛林里没有强盗,家家都丰衣足食。国民为国家打仗都很英勇,喝酒闹事打架的事却不敢做,整个国家得到了大治。其实更多的是因为人人感到自危更为贴切。

结语

综上所述,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通过改革,废除旧的制度,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商鞅变法所推行的征收重税、抑制文化发展等弱民、愚民、辱民的政策措施,也为后世所诟病,这是过去改革中所没有的。

我喜欢历史,关注历史,不足之处,欢迎大家讨论。

感觉清末八旗与洋人没打过什么大仗啊怎么就没了?

清朝八旗驻扎在多个城市,有的一直保持着很好的战斗力,而且在满洲之内是讲满语、沿袭满洲习俗的。很多答案中已经列明了八旗的战斗和战将,我就不用重复了。我想说的是,就无法充当对外军作战的前线国防部队而言,八旗军力有一个急剧的转折,这个转折发生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天津,以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所率领的蒙古部队被英法联军几乎全歼为标志。其实,我们甚至可以将这一转折具体到1860年8月12-14日英法联军攻陷新河和塘沽之战,也就是攻占了大沽炮台的战役。

第一次鸦片战争现在被我们中国人极端重视,但是清廷当时并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去看待那次冲突,毕竟大清国的历史上大小规模的内外战争一直都是不缺的。但是十多年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第一次鸦片战争存在较大的不同,特别是1860年英法联军的火炮配置方面。1853年-1856年之间的克里米亚战争,给欧洲各国带来了战争技术革新,这种革新对于清代当时继续依赖的以冷兵器搭配部分火枪为主的八旗作战部队而言,就是以石击卵。这种革新中比较瞩目的,是于1855年在英国研发出来的阿姆斯特朗机炮 (Armstrong gun)。

阿姆斯特朗炮是一种后膛火炮,是英国于克里米亚战争后期研制出来的,但它第一次实战却不是在克里米亚战场上,而是在1860年8月12日的天津新河。英法联军当时的总指挥是英国的额尔金勋爵,勋爵的秘书记载当时的战斗场景时说:

“在新河城以西的中国骑兵,被纳皮尔爵士的部队赶了回去,但他们并未试图防守新河城外的第二道沟堑防线,而是沿着那条通向塘沽的道路开始撤退。 那条路有一个弯道,恰好使撤退中的他们进入我们的射程之内,我们的一个阿姆斯特朗大炮炮兵连和法军的一个来福炮兵连,正好对着他们做了很好的实验。”

当时驻守在这里的中国部队是僧王手下的清一色的英勇善战的蒙古骑兵,而阿姆斯特朗炮却恰恰成为这支骑兵力量的克星。八旗再善战勇猛,终究敌不过现代火炮。两天以后的8月14日,额尔金的秘书又记载了英法联军占领塘沽的战斗经过,其中特别提到:“【联军】炮兵停在了距离中国工事大约900米远的地方,朝着目标进行炮击。这次行动有着一些特别意义,因为这是阿姆斯特朗大炮首次参加前线实战。炮兵的打击非常精确,而且杀伤力很大。炮兵阵地向前移动了3次,最后停在了距离目标大约450米左右的地方开火,这个距离非常近,乃至于中国部队无法将其大炮压低来有效打击我们的炮兵。”

这一代是平原开阔地带,所以从这个记载,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阿姆斯特朗炮是在战斗状态中调整到了距离清军工事只有450米元的地方全面开火的,而450米显然是中国工事上那些被固定住的前膛大炮的覆盖盲区(换言之,中国的火炮不能自由射击,也不能压低炮口打击近距离目标,只能有效打击一定范围内的远距离目标)。其实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存在这种军事技术和作战技术短板,但二十多年过去了可谓没有任何改观。

英方记载说,驻防塘沽的中国部队大约有3000到4000人,分别驻扎在三个不同的营地中,但他们显然没有预料到联军会这么容易和迅速地便攻陷了塘沽,因为他们的早饭甚至才刚刚吃了一半。最后,联军缴获了24门各种口径的大炮,有的甚至是高达32磅的重炮,而且其中有14门是做工极好的黄铜大炮。从这场战斗开始,在接下去的几个月内,僧王的部队被不断击溃,清朝京畿地区可资调遣御敌的部队已经不复存在。

自从僧王的蒙古八旗骑兵被英法联军打败以后,清朝整个的八旗系统内就再也没能够形成有能够抵抗外军入侵的有战斗力的部队。其实,可以说从乾隆朝后期以来中国已经没有了能够与逐渐步入工业时代的欧洲国家的部队作战的国防力量,只是因为没有中外战争所以没有及时暴露出来。但是这个差距到林则徐、魏源这批人的时候已经看到了,而十几年后到了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登台做事的时候,看的更清楚了。有一则野史说胡林翼当时率军围攻安庆与太平军作战,看到了长江上冒着黑烟往来迅疾的洋轮,顿时吐血,觉得太平军不过是蟊贼之患,而心腹大患终在外洋。无论吐血是否是演义,胡林翼等人深刻地体会到了中西军事差距是不争的事实。

(胡林翼,1812-1861)

在一系列战事惨败、被人家火烧了圆明园、皇帝逃去了热河并死在了那里之后,大清国痛定思痛,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开始大搞洋务。这是一场大清国的改革开放,其历史意义是巨大的。这场运动中,除了开始广泛地学习国际法、外语、物理、化学等等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制造和研究新式武器,并装配部队。

而这个时候,内部的太平天国战争已经改变了清朝的政治格局,像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一大批手握重兵的汉族官僚崛起,并大面积出任南北各地的总督巡抚,而且他们和英法美的一些军事冒险分子(例如美国的华尔)联合起来,组建现代化的洋枪队。李鸿章的淮军,更是自成立之初,就全面近代化,和传统的绿营部队以及八旗部队完全不同。从这个角度上看,洋务运动说起来就是这一轮的中国国防力量的革新,而且是汉族官僚领导下的革新。后来李中堂又建设成了北洋水师,一时成为亚洲最大的海洋军事力量,而明治日本,说句通俗的话,就是在这种中国军备高歌猛进的氛围中被“吓大”的。

李鸿章的淮军系统没落之后,接班的是袁世凯的新军,袁世凯之后便是北洋军阀各派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清军八旗全面没落了,包括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而绿营也早就不行了,这些部队基本上都没有实现武备和训练上的近代化。

(北洋水师官兵,有西洋伙伴)

(上图是清末一位老八旗,印在一组明信片上,可见他们的装备仍旧是冷兵器时代)

所以我们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说到底在操作层面存在一个军事技术短板,而这个短板有多米诺骨牌效应,武器落后导致了战事失利和战争失败,进而造成外交谈判失去筹码以及不平等条约的出现,最后造成国家屈辱以及民族危亡。当然,是什么造成了武器落后,大家都是明白的,不用多说。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对中国人而言是一个漫长的世纪,这里面的一条主线就是中国国防军事力量的现代化。因此说,中国的军队现在也必须现代化。

最后一句题外话,《战狼2》去年这么火爆,恐怕多少跟中国观众从影片中看到了以往好莱坞大片内展示的美国军力的中国版,是有着很大关系的。当然那是电影。

不管怎么样,一场战争来临的时候,我们总得有人能够去前方打仗,而且打仗的人总得有能够跟人家打的东西才行。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