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古代什么时候用黄铜铸钱 青铜适合铸炮还是黄铜适合铸炮

实际上无论是青铜还是黄铜都很适合铸造火炮,但很多时候古代仍然使用青铜铸炮而不是黄铜铸炮,2、通常说的红铜黄铜青铜白铜的不同之处在哪呢?古钱的铜质主要有青铜、紫铜、白铜等数种.青铜属铜锡铅合金,颜色紫红.黄铜指铜锌合金,...

古代什么时候用黄铜铸钱,青铜适合铸炮还是黄铜适合铸炮?

实际上无论是青铜还是黄铜都很适合铸造火炮,因为两者都具有硬度高、导热性好、耐磨损、化学性质较稳定、韧性好、易于铸造等优点,尤其是黄铜,如今在很多欧美国家,广泛使用的是黄铜子弹壳而不是铁质子弹壳。

在中国,由于缺乏足够的铜,所以子弹壳大多使用的是铁然后外面镀铜,也就是覆铜钢技术,不过很多手枪子弹以及高精度步枪子弹还是使用黄铜弹壳,毕竟黄铜机械性能要比钢壳更加优秀。

但很多时候古代仍然使用青铜铸炮而不是黄铜铸炮,是因为黄铜比青铜更加难以获得。

在古代历史上,黄铜并不是单纯指如今意义上的铜合金,而是铜合金的本色,就像如今我们所发掘出来的很多青铜器,实际上在铸造好之后也是黄灿灿的十分好看,只不过经过水和空气的长期氧化之后,变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铜绿色。

黄铜中的金属锌是非常难以获得的,因为锌的沸点在906℃,但是当碳和锌矿共热时,冶炼炉内的温度很快高达1000 ℃以上,而金属锌就气化了,不易为古代人们所察觉,只有当人们掌握了冷凝气体的方法后,单质锌才有可能被取得。

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锌的是中国,在10~11世纪中国是首个大规模生产锌的国家。明朝末年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炼锌技术的记载。

而在欧洲,在1668年,佛兰德的冶金家P. Moras de Respour,从氧化锌中提取了金属锌,但欧洲认为锌是由德国化学家Andreas Marggraf在1746年发现的,而且的确是他第一个确认了其是一种新的金属。

锌的稀缺使得黄铜无法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年代投入武器装备的大规模生产中,相对来说青铜的使用就要比黄铜早的很多,在公元前的世纪中,人们就广泛使用青铜在兵器、祭器、礼器上,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图书馆收藏的11世纪希腊手抄本中列举了1磅铜与2盎司锡的合金,即8比1的比例,这与后来使用的炮青铜相近。

而且青铜强度高且熔点低,材料更加易得,非常适合大规模冶炼。

因此相比难以获得的黄铜,青铜才是人们铸炮的首选,像在19世纪出现的拿破仑炮,就是由青铜铸造。这跟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也有很大的关系。

通常说的红铜黄铜青铜白铜的不同之处在哪呢?

古钱的铜质主要有青铜、紫铜、白铜等数种.青铜属铜锡铅合金,其颜色有深红、淡红或水红、青白、微黄等.紫铜的含铜量最高,一般在90%以上,颜色紫红.黄铜指铜锌合金,其颜色有淡黄、金黄之分.白铜指铜镍合金,多见于近代机制币.有一些铜质呈银白色的方孔圆钱,习惯上也称为白铜钱,但实际上并不含镍或含镍很少.它仍是一种青铜,只是铅锡的成分较多而引起了铜色的变化.如:常见的有“开元通宝”、“大定通宝”白铜钱.另外,清末民国初年新疆、西藏等地铸钱用铜加少许锌、铅,铸成的钱币颜色泛红,俗称“红钱”.可见,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各地的铸钱方法、铜矿资源、成分配给、冶炼技术都不相同,所以古钱的铜质颜色也有很大的差别,每个朝代各有特点.古钱的成分一般采取化学分析的方法来获得,但这种破坏性试验对古钱鉴定来讲并无实际意义,所以古钱铜质的颜色在鉴定上显得更为重要.

先秦、汉代至明中期的绝大部分钱币均为青铜铸造,其特点是铜色青白色中微带淡红.例如,先秦时期圆钱的颜色为深红,接近紫铜.刀布币的铜色多呈淡红,质地较硬挺.“半两”及“五铢”钱的铸期较长,各时期铜色也深浅不同.隋代的“五铢”钱因为锡的成分大,铜质泛白,我们称之为“白钱”.辽钱铜色深红或紫红,西夏钱铜色为水红.元、明、清时期,我国的冶金技术和采矿技术迅猛发展,铜合金的配比在铸币上也表现出来了,白铜、黄铜进入了铸币行列,而黄铜则在明、清两代是极盛期,这与人们掌握了锌的提炼技术有关.可见,我国古钱铸造均有规律可循.我们需要结合文献中的记载,考察各朝各代铸钱的合金配比,用手中的实物加以佐证.

例如,我们今天在古币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先秦时期各种各样的刀、布等钱币,它们外表虽然通体绿锈,但擦掉锈色之后,能看到其质地却是黄铜.因为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的钱币铸造都采用的是青铜,所以,这些刀布币应是伪品无疑.但应该注意这一点,有些造假手段高明的人,在铸造先秦时期较为稀有的刀、布币时,先将一般不值钱的“五铢”、“四铢半两”钱熔化,用这些钱币的铜液重新浇铸成刀、布币的形状,质地仍为青铜,使人难以辨识,这就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因为这些改铸后的刀、布币看上去铜质很新,没有那种应该有的包浆,颜色刺眼,制造得粗糙不堪,不规整,表面布满麻坑,不具备古钱常有的润泽、光滑等特征.

那古人是怎么添加合金的呢?

在我国商周时期,青铜冶炼已经极为成熟,春秋战国时,青铜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汉朝以后,铁器逐渐的取代了青铜器,青铜就用来铸造钱币。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代中期,铜钱为青铜,即铜锡合金。到了明朝嘉靖年间,采用黄铜铸造钱币,即题主所说的铜锌合金。

然而铜锌合金是如何冶炼的呢?在最初,是把红铜与菱锌矿石(炉甘石)加碳一起熔炼得到黄铜。在明朝后期,锌锭可以单独提炼出来,然后再用红铜与金属锌混合冶炼,这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在这里介绍一种古老且实用的熔炼方法,火法冶炼。下图是我手画的春秋时期铜绿山遗址炼炉复原图,画的不好请见谅,哈哈!

各位请看,这款炉大概是1.5米左右,由炉腔、炉基和炉身组成。炉基由黏土石块混合搭筑,炉身由石英砂、白瓷粉、铁矿粉等逐层搭筑。炉腔内部呈圆柱形,上窄下宽,底部设有出炉的金门,金门上有排渣孔,防止堵塞。两边斜向下有通风口,使用牛皮制作的鼓风器向内通风。可以说这款高炉已经十分先进,整个封建王朝的竖炉都是以此为蓝本制作的。炼炉有了,往里投入红铜和炉甘石加碳燃烧就能得到黄铜。虽然能得到黄铜,但这种黄铜的铜锌比例并不理想,而且还含有很多杂质。用纯铜与纯锌熔炼出的黄铜才是最好的。

古人是如何提炼纯锌的呢?

古人称锌为倭铅,倭为捉摸不定的意思。因为锌在高温下容易挥发,很难单独获取。氧化锌还原成锌的温度是904℃,锌的沸点为906℃,也就是说还原的锌非常容易沸腾后又变回氧化锌,提炼纯锌的难度很大,但这并没有难倒聪明的古代人。《天工开物》中写道:炉甘石十斤,装入一泥罐内,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底部铺薪,发火锻红,冷淀,毁罐取出,即倭铅。

上图所示,炉甘石与煤混合均匀后放入泥罐内,加入少量水,在罐口处用黄泥做出一个罐兜,也就是10cm左右的空腔。将反应罐放入炼炉中,四周放置煤饼,点火燃烧。内部发生反应后,锌蒸汽就通过罐兜通道冷凝到盖上,然后落入冷凝区。这就是“密封蒸馏法”,很简单的方法凸显了古人的大智慧。得到纯锌后,混合红铜置于炼炉就能冶炼出精确比例的铜锌合金,也就是金光闪闪的嘉靖通宝。

古代皇帝用的黄金叫什么黄?

在中国的古代,黄铜叫做黄金,真的黄金叫做 “赤金” 。

黄铜印章优缺点?

铜印章是由金属铜铸造而成,具有硬度大,不变形,保存时间长的特点。当代,由中国铜领域第一人的朱炳仁大师开创了熔铜铸印,每枚形态各异,造型独特,极具艺术性。

铜印的印面,也可见到极少数的棱形和圆形铜印,印纽的形状变化较多,有瓦纽,兔纽,兽纽,柄纽,片纽等等。古代铜印从印文内容上又可分为官印,人名印,闲章,吉祥语,图案印,斋室印,收藏印,在古代遗留下的书画作品或其他文史资料中,人们可以常常可以看到这类印文。 铜质印章如何清洗 用牙刷刷,硬毛的,如果清洗不彻底,可用钢丝刷轻轻的刷几下,再用硬毛牙刷清洗。

注意:手工雕刻铜章用钢丝刷刷时要小心,请勿用力,印章笔画容易刷掉。 铜印章如何使用 铜印章材料因为本身不能吸油,储油,所以不可能象光敏印章那样加一次印油,盖很多次,不过一般在外面用的时候,那些公共场合都会有提供印泥,印台。所以也不用担心。

铁兵器是什么时候兴起的?

古代利用钢铁铸造的武器,是冷兵器的一种。始于春秋末期,盛行于战国以至火器发明的漫长时期。主要包括铁剑、铁杖、铁锥、铁鞭、铁锏、铁枪等。

铁兵器的第一个使用者是赫梯人,考古发现的证据,显示铁器的最早生产,就发生在前20世纪的赫梯。而赫梯王也曾把铁视为专利,不许外传,以至铁贵如黄金,其价格竟是黄铜的60倍。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