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弹头黄铜弹头,子弹的材质是什么?
弹头:被甲有白铜,黄铜,覆铜钢,镀镍钢等材料。 普通弹一般都是铅芯,特种弹的话会有钢芯,燃烧剂,曳光剂,白磷甚至火帽,雷管,炸药等。 弹壳:主要是黄铜,镀镍铜,覆铜钢,涂漆钢。有的是铝壳,塑料壳,甚至无壳。 火药:硝化纤维,具体成分不清楚 底火:底火帽是黄铜,或者镀镍铜,镀锌钢等,里面装激发药,再盖上金属箔。博克赛的底火还带有火台。 弹头和弹壳之间 以及 弹壳和底火之间,还要涂密封漆,防止受潮。 特种弹弹尖会涂虫胶漆,以利于识别,根据弹种不同,颜色不同。
子弹壳能重复使用么?
回收弹壳啊!……
弹壳(特别是质量较好的黄铜弹壳)都是可以回收重复使用的,打一次就扔掉岂不浪费?如果系统性的回收弹壳并筛选其中品质较好的部分,不但长期下来可以节约成本,清洁完后还能重装不同质量和性能指标的底火、推进药和弹头,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特别是高精度射击,基本上都会用微操品控的手装弹(handloading cartridge)。精心试好弹药配比的手装弹,弹道性能完全不是量产的厂弹能望其项背的。重复使用旧弹壳来手装子弹,就是所谓的“复装”(reloading)。
而且复装的弹壳因为在之前射击时被枪药产生的膛压顶在膛室壁上,相当于经历了高温塑形,对枪管膛室吻合度更高,之后射击时滑动少固定性好,弹道性能反而可能优于没被打过的全新弹。
回收弹壳既能省钱,又能用来复装优质的子弹,何乐而不为?
反正老外回收起旧弹壳来是一点也不含糊,什么器具都能用上……
覆铜钢弹壳涂漆钢弹壳与铜弹壳?
覆铜钢弹壳,是指先使铜与钢结合在一起制造出覆铜钢板,然后再用覆铜钢板制造出的弹壳。
涂漆钢弹壳,是指在钢弹壳表面涂漆,以使弹壳不锈蚀、弹膛不致过分磨损,并且节省造价。
枪弹的弹壳和弹头壳并不一定要用覆铜钢制作,只是用覆铜钢制作比较经济、实用。
当然,用黄铜比较理想,曾经一度都用黄铜制作枪弹的弹壳、弹头壳,因为黄铜具有枪弹需要的弹性、塑性、抗腐蚀性等诸多良好性能,只是由于黄铜材料来源有限且成本高,不便大量采用;如果采用低碳钢,虽然成本低、材料来源广泛,但存在着防腐蚀性能差、抽壳性能差、对枪管内膛损害严重等很多问题。
目前,弹壳和弹头壳主要用覆铜钢制作,是因为:这种材料保障了枪弹的性能,节约了铜材,降低了成本;可以防止枪弹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腐蚀;覆铜钢表面的黄铜有润滑作用,可减轻射击时对枪管弹膛和线膛的磨损;覆铜钢冷冲压的工艺性比较好
明朝的火器技术相比同时期西方国家有多落后?
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直到清朝前期以后,火器技术才开始真正大规模地落后于当时的西方国家。后金建立后以及清朝前期是非常重视火器以及军事装备的,清军的红夷大炮威力巨大,然而在清朝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后,开始闭关锁国,腐朽落后,军备废弛,武器落后。发生在1853年到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撒丁王国对决俄罗斯帝国)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新式线膛步枪、蒸汽动力战舰、铁路、有线电报等,采用旧式装备的俄罗斯帝国受到采用新式武器装备的英法的重创,例如老式的滑膛枪的有效射程仅有137米,精度不高。新式线膛步枪米尼步枪(米涅步枪)的有效射程在457米,精度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枪的最重要的部分是枪膛,是枪管中装送子弹的部分,内带有膛线的火枪是线膛枪,诞生于15世纪初的德国。枪膛内无膛线的火枪是滑膛枪。膛线就是枪管内有线条旋转的线条,凸起的部份称为阳线,凹的部份称为阴线,它可以让弹丸发生旋转,从而在射击时更精确,距离也更加远。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无论是线膛枪还是滑膛枪,基本都是从枪口装填弹药。作为线膛枪,弹丸的直径必须大于或者等于与枪管内凸起部分组成的圆形的直径,所以在装填弹丸时往往要用锤子等重物敲击才能把弹丸装进枪管,就算是这样,由于枪管内存在凸凹,也很难保持枪膛闭气性,所以虽然射击的时准确性有了,但是装填时间太长,射程并并没有理论上那么远。
1825年,法国军官德尔文对螺旋形线膛枪作了改进,设计了一种枪管尾部带药室的步枪,并一改过去长期使用的球形弹丸,发明了长圆形弹丸。膛线的设计也是门学问,设计不好的话,射出去的子弹也会精度不准的。1849年,法国人米尼在英国人诺顿、格林尔等人的研究基础上,生产出米尼弹,这种锥形弹头的直径略小于前装线膛枪的枪管凸起部分组成的圆形的直径,这样装填时就很容易。弹头的底部有个圆锥形的空洞,这里塞一个软木塞,射击时,火药气体冲击软木,软木塞挤进空洞,子弹膨胀,这样子弹就与枪膛紧密贴合,弹体经过螺旋状的膛线后开始高速旋转,这样精度和远度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米尼等人又根据米尼弹设计出了新式前装线膛步枪米尼步枪,米尼步枪的出现使得线膛枪从实验室里走上了实战,滑膛枪就是开始退出了战争的舞台。
在1849年之前,西欧各国基本用就是前装滑膛枪(前装滑膛枪主要包括火门枪、火绳枪、燧发枪和击发枪),枪膛里面无凸凹,是平滑的,弹丸的直径小于枪膛内直径。这样装填子弹很容易,但是由于弹丸的直径小于枪膛内直径,所以发射时,枪膛闭气性无法得到保证,射程一般也就100米左右,枪膛内是平滑的,激发出的子弹基本不旋转,会像抛物线那样下滑,所以精度也不高。
16、17世纪的欧洲,野战炮、攻城炮、迫击炮在战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舰船上一般配有轻型火炮,但是这时的各种火炮,无论是野战炮、攻城炮、迫击炮都还是比较原始,基本是前装式,弹药从前面装填,发射效率不高,炮兵要懂很多火药知识。地面的步兵则分两组,长矛兵负责防御,火枪兵负责进攻,但是刀剑和盔甲也是必备的,战争中的近身肉搏是常有的事,直到17世纪末才在步枪(滑膛枪)的枪口处装上刺刀,这时期的欧洲战争可以说是热兵器与冷兵器的结合。
火药是中国的炼丹家们发明的,随后火药被应用于军事,开始有了火器,南宋时有了突火枪,堪称枪炮的鼻祖。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建立了地跨欧亚的蒙古帝国,把火药和火器制造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后由阿拉伯传到了欧洲。1410年,明成祖朱棣明朝(1368年―1644年)的精锐主力京军中组建了专门的枪炮部队神机营,欧洲最早的专门的枪炮部队西班牙火枪营创建于1510年。明军的神机营装备的火炮有野战炮、霹雳炮,枪支方面有火铳(属于火门枪)、手铳(属于小型火门枪)、连珠炮(多管火铳)。火门枪,有一个铁制的发射管,发射管尾端接一根木棍便于手握,发射管的下端有一火门,用来点燃火药,将黑色火药从枪的膛口装入,再填充上弹丸(铁制、石制或铜制铅制的),从火门处引燃火药即可发射。
明朝(1368年―1644年)京城禁卫军(禁军是护卫明朝中央的明军精锐部队,明太祖朱元璋创建)三大营,三大营是明朝军队中最精锐的野战部队,由明成祖朱棣亲自下令组建,分别为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神机营是枪炮部队,三千营是蒙汉精锐骑兵,五军营是重装甲步兵。进攻时,神机营在前,向对方用火药一通发射,接着神机营迅速向两翼后撤,三千营的骑兵由中间出来一顿猛冲,最后手拿长矛的步兵上阵。三大营这三板斧系统在当时基本能打的明朝周边的敌手心有余悸。
15世纪中叶,欧洲人发明了火绳枪(火绳枪就是靠燃烧的火绳来点燃火药),16世纪传入亚洲的日本,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明军在从葡萄牙战船上和从倭寇身上相继缴获这种枪支,明王朝的兵仗局,根据火绳枪的仿制,制成了鸟铳,开始配备明军。1547年,法国人马汉发明燧发枪,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传火孔边设有一击砧,射击时,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药击发。它摆脱了火绳枪受天气制约等等的缺点,从17世纪中叶到1848年成为了当时欧洲各国军队的主要枪支。1635年,明代火器研究家毕懋康也制作了燧发枪。1619年,明朝在与后金的萨尔浒之战中,火绳枪就暴露了很大的缺点,火绳枪不仅操作复杂,下雨下雪天无法使用,容易受风影响,点燃火绳时要保留火种也容易暴露目标。1635年,明代火器研究家毕懋康也制作了燧发枪,但是当时的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也无心装备这种武器,后来的清朝也没有大规模地推广这种燧发枪,只是在满清贵族中一些人在使用。
明朝以及明朝前期,中西方在火药以及火器制作方面可以说是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明朝在火器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所与当时的西方各国相比较还是落后。明朝的爆炸类火器也比较丰富,水雷类(如水底龙王炮)、炸弹类、地雷类(如无敌地雷炮),一开始是用火绳引燃,后来有些内装燧石通过拉发或者绊发引发摩擦发火引燃。如明代的击贼神机石榴炮就类似于手榴弹,当敌人靠近时可以投掷。水底龙王炮用粗香引燃,根据敌船的远近和水流决定香的长短,整个密闭,用鹅雁做浮标以通空气保持香不灭,香燃尽时引爆。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创制的虎蹲炮,虽然射程只有500米左右,但是携带方便,便于在山地作战,是古代版的迫击炮。1405年—1433年明成祖朱棣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首航时有各种类型的船舶200多艘(宝船、粮船、战船等),随行人员有翻译官、船员、明军等约2.7万人以上,最长的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船上的明军约有2万多,负责护卫的战船上都配有火炮,所到之处威服四方。1492年,哥伦布的首次美洲之行,船有3艘,长24.5米,宽6米。但是这一时期明朝执行的是海禁政策,允许的是朝贡贸易,私人海外贸易受到限制。
明朝后期,由欧洲传入了重型前装火炮红夷炮,明朝的工匠在仿制红夷炮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1642年明朝制造的“定辽大将军”大炮采用的铁芯铜体铸造法就领先于当时的欧洲。中国古代的火器技术真正开始大规模地落后于西方是在清朝时期,由于清朝坚持“骑射是满洲的根本”的政策,火器技术发展缓慢,不注重吸收别国技术和更新,军备废弛。1840年到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此时的西欧的火器技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西欧的火器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是在1848年以后,如果清朝重视火器发展,利用主场优势以及人口优势其实是和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另一方英国还是有的一拼的。然而无论明朝还是清朝都是重视经验,对数学和自然科学缺乏重视,清朝中后期又变的异常腐朽,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朝的武器装备落后就成了一种必然。必须承认的是,明朝时期在火器技术方面是落后于当时的西欧的,明朝的很多火器很多都是属于“花架子”,就像武术中的套路,实战性不高,明朝以及后来的清朝还是更多地依赖于冷兵器,固守冷兵器时代的传统战争思维,火器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起辅助作用。而同时期的西欧则更多地依赖于热兵器(火器),重视火器发展和自然科学的应用,冷兵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评论和关注
Hornet步枪弹包装盒上为何有禁止对人射击提示?
22英寸边缘发火短弹(.22 Short)、.22英寸边缘发火步枪弹(.22LR)、.22英寸温彻斯特-马格南边缘发火弹(.22WMR)和.22英寸“大黄蜂”中心发火步枪弹(.22 Hornet)22 Hornet步枪弹诞生于1930年,它的前身要追溯到1885年温彻斯特公司推出的.22英寸温彻斯特中心发火步枪弹(.22WCF),配用于温彻斯特M1885单发步枪。.22WCF弹是一种小型中心发火步枪弹,使用裸铅弹头、黄铜瓶型凸缘弹壳,发射药为黑火药。标准的.22WCF弹弹头重45格令(约3g),用步枪发射初速470m/s,枪口动能约330J。
.22 Hornet步枪弹的前身:.22英寸温彻斯特中心发火步枪弹(.22WCF)
温彻斯特M1885单发步枪采用起落式枪机,扳机护圈是一个杠杆,粗看类似杠杆步枪,但结构完全不同。扳下杠杆时,该枪的枪机像火炮立楔炮闩那样向下落,露出装填口,装弹后合拢杠杆,枪机上抬关闭后膛。
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民间和官办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都在.22WCF弹基础上进行改造,比如修改药室容积,改用现代无烟火药,研发出一种初速更高的.22口径枪弹,在改膛的斯普林菲尔德M1922训练步枪(一种.22LR口径训练步枪,用于M1903步枪的模拟训练)上试用,获得成功。该型弹最终由温彻斯特公司定型并商业化生产,命名为.22英寸“大黄蜂”中心发火步枪弹,.22 Hornet。
斯普林菲尔德M1922训练步枪(上)和斯普林菲尔德M1903A1步枪(下),前者为.22LR口径的训练步枪,操作方式与M1903近似,供士兵初级训练使用。.22 Hornet弹最早也是在改膛的M1922训练步枪上试射的。
22 Hornet步枪弹标准照,这是一发软尖弹和.22LR、.22WMR弹不同,.22 Hornet步枪弹是中心发火,弹壳底部中央有独立的底火火帽。
常见的.22 Hornet步枪弹多为空尖弹头或软尖弹头,也有全金属被甲弹头。和它的前身.22WCF弹相比,.22 Hornet步枪弹初速和枪口动能有显著提高,常见的45格令(3g)软尖弹头用24英寸枪管发射,能打出849m/s的初速,枪口动能达到1052J,威力要比.22WCF弹大得多,也大于之前介绍的.22WMR边缘发火弹,但小于今天常见的.223、.224英寸小口径中心发火步枪弹。该弹初速高,弹道低伸平直,射击精度很好,后坐力很轻柔。量产的.22 Hornet步枪弹主要用于各种栓动“猎狐步枪”(varmint rifle),能在150-175码距离上射杀土狼、狐狸等害兽,还是一种优良的猎火鸡枪弹,广受现在的中老年猎手欢迎,因为该弹是他们年轻时流行起来的。而且.22 Hornet弹为中心发火弹,弹壳厚度又较大,便于复装,这对一些热衷手装弹的枪手来说也更合适。当然.22 Hornet步枪弹的成本也较高,1发.22 Hornet步枪弹的价格能买3-4发.22WMR边缘发火弹。
虽然一些猎手认为.22 Hornet步枪弹射击精确、后坐力很小,弹药威力足以击毙鹿,但欧洲和美国一些州还是规定禁止用.22 Hornet步枪弹猎杀鹿以及比鹿更大的动物。因为该弹停止作用毕竟不如.308步枪弹,用于猎杀大型动物威力不足,不能瞬间毙命,无故增加猎物痛苦。
22 Hornet空尖弹,空尖弹弹头前有一开孔,和软尖弹头一样,击中动物时弹头能扩张外翻,提高致伤效果,争取一弹毙命。
一支.22 Hornet口径的鲁格No.1起落枪机单发步枪,该枪枪机工作方式与前文介绍的温彻斯特M1885单发步枪类似。
22 Hornet口径温彻斯特70栓动步枪,该枪曾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好的猎火鸡步枪”。
鲁格77/22栓动步枪,该枪有.22LR、.22WMR、.17HMR等多个边缘发火型,也有.22 Hornet中心发火型。
.22 Hornet步枪弹原本是一种民用狩猎枪弹,但在二战结束后却被美国空军看中。原来空军考虑到一旦飞行员在荒无人烟的山区、丛林、海岛跳伞逃生,需要一种简易步枪防身,并狩猎野生动物取食自救,由此他们先后研发出M4、M6两种“救生枪”。M4救生枪是在一种民用栓动步枪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发射.22 Hornet步枪弹,为减重去掉了护木和枪托,只有一个极其简陋的,由钢丝绕制的小握把和一个钢丝伸缩枪托,枪管还能拆卸,平时放在飞行员背囊里,跳伞时一并带出。M6救生枪出现得稍晚,采用步枪、霰弹枪组合设计,上下两管、撅把装填,可折叠携带,上管为步枪枪管,发射.22 Hornet步枪弹,下管为滑膛枪管,发射.410霰弹。
美国空军M4救生枪,旋转后拉枪机,没有护木,仅有钢丝弯折成的简易握把和伸缩枪托,用4发弹匣供弹,发射.22 Hornet步枪弹。
M6救生枪,为步枪、霰弹枪组合结构,撅把装填,可折叠携带,上方枪管为线膛,下方枪管为滑膛。
M6救生枪的枪托内可容纳.22 Hornet步枪弹和.410霰弹,最初配发M4、M6救生枪的.22 Hornet步枪弹为市场上常见的软尖弹,但按照《海牙公约》规定,包括软尖弹在内的扩张弹头禁止用于战争。虽然美国并不是《海牙公约》签字国,理论上无遵守义务,但为了避免给敌国以口实,配发给救生枪的.22 Hornet步枪弹包装盒上郑重其事地写着:'Under no circumstances is the ammunition to be used for offensive or defensive measures against enemy personnel. This ammunition is provided for use with your emergency survival Rifle for the Killing of Game for food under emergency survival conditions only(在任何情况下该弹都不准用于与敌交战,仅能用于紧急情况下狩猎取食。).'然而这种声明显然缺乏约束力,很难让敌国信服,为了彻底洗脱嫌疑,后美军为救生枪专门配发了全金属被甲弹头.22 Hornet步枪弹。
美空军配备给救生枪的.22 Hornet步枪弹,这些都是软尖弹。
子弹为什么需要弹壳?
(现代常见的有弹壳子弹)
通过观看现代军事题材影视剧,乃至现实军事事件,我们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现代枪械的子弹似乎都是带弹壳的,少见弹头“裸奔”。其实说起来,世界上的第一款有弹壳子弹是1836年发明的,也就是说有弹壳子弹的存在历史到现在也没有超过百年。
(前装滑膛枪及其弹丸)
有弹壳子弹的诞生,最为直接的是满足战场的需求。在有弹壳子弹发明前,枪械子弹是土制弹丸,由士兵在战前根据配发模具来自行制作,而与该种枪弹相配套的则是当时欧洲各国装备的前装滑膛枪。这种枪精度高,射程远,但有一点不好,就是射击速度太慢。经过严格训练的英军士兵,也只能做到一分钟三发的射速。而伴随着战争的发展,这种低射速的步枪显然不符合要求。
(典型的“排队枪毙”阵型)
更要命的是前装滑膛枪所带来的生产乃至后勤问题。17,18世纪的欧洲枪械制造远远没达到大工厂集体生产的地步,都是些小作坊,滑膛枪产量有限。而这些小作坊生产步枪口径又不一样,无法实现统一补给,只能让士兵按给的模具临时加工。从整体上,大大拖累了国家战争的整体表现。
(普奥战争)
而有弹壳子弹的出现,带动了后装线膛枪发展,使得前装滑膛枪无论是射速,还是精准率上,士兵也被允许以卧姿,跪姿等姿势射击,而非“排队枪毙”。这两种枪械的最直接对抗体现在19世纪下半夜的普奥战争中,此战装备后装线膛枪的德军大胜。
而工业生产上,后装线膛枪,搭配上机器制造,使得武器弹药能够批量生产,乃至批量列装补充部队,大大提高了国家战争的效率和表现。
军情解析是悟空问答的签约作者,欢迎大家关注提问,科普更多的军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