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费黄铜,为啥没有好的铜炉或者铜墨盒呢?
谢谢邀请。樱桃番茄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办法专业回答,因为自己不是属于这个领域的。这边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宝宝们可以参考一下~
也许很多藏家都在问值钱吗,我有一个铜墨盒能卖多少钱,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铜墨盒的近期的一些纪录,以及他的人文价值。
既然要了解一件东西,当然要先了解它的历史:
铜墨盒存储墨汁便于携带,本为旧时读书人文房常用佳物,后来墨汁发明,铜墨盒渐渐隐退。小小铜墨盒蕴藏着一座晚清、民国时一批刻铜艺术家高品位的“金矿”。同时铜墨盒也被誉为“最后的文玩”,由此可见铜墨盒也是极具收藏价值的藏品。
款蟋蟀题材墨盒拍出33万元高价
近年来,随着文房用品收藏投资的升温,作为砚台补充品的铜墨盒,价格也骤然增长。
铜墨盒为藏家所喜爱,主要缘于盒盖上所刻的书法或绘画。铜墨盒根据盒盖上的内容和书法可分为名人书法和钟鼎文图案。当前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还是那些名家刻制的或名人使用过的铜墨盒,如张学良即位时制作的铜墨盒,在2003年的拍卖会上曾以5000元成交。目前市场上一方民国年间普通的铜墨盒成交价通常在300元左右,而工艺稍精一点的直径仅七八厘米的墨盒成交价在千元左右,至于直径在10厘米以上的,则高达两三千元,这样的价格实际上还远未体现铜墨盒的艺术和历史价值,10年前北京一位在中国书店以120元的低价购得民国大家张元济的铜墨盒,上以精刻千余字,如今这方墨盒开价5万元他仍不愿出手。可见铜墨盒仍有较大的升值空间,因为砚台仍在生产,而刻铜墨盒的工艺已经消失,但铜墨盒所承载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却日益凸显。
随着今人对寓于刻铜墨盒中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艺术品味的不断探索和发现,民国时期只需几元就能购置的小小文房用具在现今艺术市场中的经济价值呈现扶摇直上之势。
在当下如火如荼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刻铜墨盒从散见于古玩摊市与店铺的冷门藏品华丽转身,作为文房杂项的一个重要板块逐渐走向藏家云集的拍卖会,成为艺术品拍卖标的。上海朵云轩在2009年春拍中举办了“清风堂藏铜墨盒专场”,上拍标的仅20组,总成交额却高达145.6万元。在2012春拍中,上海朵云轩再次推出“双雅楼藏铜墨盒专场”,共13组标的130方墨盒,估价在120万元至10万元,然此次以组为单位的捆绑拍卖形式成交率并不高。2012年8月举行的上海工美拍卖会中一方直径仅9.5厘米、厚1.8厘米的齐白石款蟋蟀题材墨盒在拍卖会场的多次角逐后,终以高达33万元的成交价被上海某藏家成功竞得。
此外,当下的铜墨盒市场正呈现出更趋多元的形式,各古玩市场、文物商店、相关网站等均可见其身影。各地藏友自发组织的雅集活动不断,他们以藏养藏,使刻铜墨盒也呈私下转让方式流通。在新兴的艺术品网络交易平台上,一方小小的墨盒一口叫价高则数万元,低则千余元,颇受民间藏家青睐。
从产生到现在,铜墨盒不过200年历史,收藏铜墨盒应该先考虑买老盒,但是由于旧时刻铜艺人的水平有高有低,所以收藏时要去粗取精,从精品下手。
刻铜圣手的作品代表了刻铜工艺的最高水平,也是市场上收藏者苦心追求的对象。市场的大量需求刺激了造假者对其作品的仿制,所以市面上落款为“寅生刻”的作品中赝品极多,收藏者购买时必须去伪存真。
随着铜墨盒市场行情的逐年上升,地摊上出现了大量粗劣低俗的仿制铜墨盒。
铜墨盒越白越值钱
盛行于清代中晚期,集书画、雕刻艺术于一身的刻铜墨盒在收藏圈里有“最后的文玩”之称,备受古今文人青睐。如此有文化气息的铜墨盒在选购时应该注意什么?
首先看外形。虽说铜墨盒被人们称为“铜皮铁骨”,一般情况下不容易被损坏,但盒盖部分的边缘材质比较薄,很容易损坏。目前市面上流传下来的铜墨盒大部分都已被使用过,墨汁残留在盒内令经过数十年的铜墨盒更容易被腐蚀,尤其是更容易脆弱的边缘,四角很容易开裂,因而藏友们在购买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墨盒盖边缘是否有损裂。
其次瞧工艺。想收藏精品铜墨盒,就得买出于名师之手的作品。名家的雕刻作品以工艺精湛著称,陈寅生、张樾臣、都是刻铜大师,他们的作品价值相对一般作品要高得多。此外,使用特殊工艺制作、器形独特、由著名的书画家提供画稿、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关等因素也能提升刻铜墨盒的收藏价值。
最后辨材质。铜墨盒的材料多为白铜和黄铜,一般来说,用白铜制作的铜墨盒光泽十分柔亮,摸在手中光滑细润,盒面上镌刻的文字和图案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安秉武说,铜墨盒越白越有收藏价值,但如果黄铜墨盒有极好的工艺,也值得收藏。另外,由白铜、黄铜、紫铜共同制造而成的铜墨盒被称为“三镶”,市面上较少见,收藏价值较高,如果遇到可以购入。
收藏鉴赏铜墨盒需注意三点
一、关注名家、名刻、名制。因为刻铜墨盒融錾刻、镶、磨等工艺于一身,汇绘画、书法、诗词、印章成一器。它凝聚着书画名家和刻铜高手的共同心血,为联袂之作。在我的藏品中,书画名家有、刘春霖、齐白石、、徐世昌、等,他们的书画作品相继被搬上了盒盖。书法錾刻更是呈“百花齐放”,有钟鼎文、石鼓文、瓦当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刻铜高手有“刻铜圣手”陈寅生、姚茫父、、等;名作坊号有“万丰号”、“同古堂”、“万礼斋”、“古松斋”等。
二、刻铜墨盒不仅是文房用品,也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在我的藏品中,从材质角度看,有紫、白、黄铜、纯银、黄铜镀银之分,更有将紫、黄、白铜集于一身的“三镶”工艺;从造型上看,有圆形、椭圆、扇形、方形、古琴形、书卷形等各种形态;从大小尺寸看,既有“彪形大汉”型,也有“袖珍迷你”型。故设计新奇、造型特异的墨盒当属精品之作。
三、“去粗取精”,研读刻铜墨盒的历史符号,解析丰富的文化内涵。刻铜墨盒不仅是文人雅士、商界学堂的必备物,也是庆贺寿诞、喜结良缘、工程竣工、励行明志等馈赠之物。因笔者也热衷于红色藏品的收藏,故一方早期由“陕西省军区制”、朱德题词的墨盒尤让我爱不释手。盒面的通体刻铜铭文是“虚心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文化和军事技术水平,使自己成为人们解放军的优秀战士”,铭文遒劲有力,结字秀丽,更为祖国的“钢铁长城”作出最好的诠释。
不是精品的铜墨盒没有收藏价值,自然也不具备流传价值,保值升值更是无从谈起,所以不管从哪种角度来说,都要买精品。只图数量不看质量是收藏大忌。
拍卖会是购买墨盒的主要渠道,由于精品存世量少,可遇不可求,所以收藏者要加强文化、书画等艺术方面的修养,多看名家真品、精品,把握他们的艺术风格,以防遇到赝品上当受骗。
说 到赝品,一 种是作假者冒用刻铜名家的署名或字号;另一种是用非刻铜品仿冒刻铜品。现在市面上发现的仿冒刻铜品有以下几种:一是冲压,冲压制成的作品笔画僵硬;二是铸造,盒盖上无法做出丝一样的细划,而且盒内粗糙;三为腐蚀,虽然可以制作出细微的笔画,但每个笔画都千篇一律,深浅相同,毫无真品的力度与美感;四是电针刻,这种方法可以刻出小且细的字,但是粗细相同,且不能深刻,更不能刻粗字,以上四种均非刻铜作品。
铜墨盒真品的布局舒展,章法大方,刻工精湛,线条流畅、爽利、深刻;而仿品的布局章法则相反,不仅局促而且散漫,刻工更是缺乏神韵,线条显得呆板、虚浮。若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立见高下。
刻铜墨盒三大名家大师
铜墨盒早期一般为紫铜所制,后期多为黄铜、白铜或黄铜上镀金银。刻铜墨盒者,同治秀才陈寅生,同古堂、光绪进士姚茫父为刻铜三大家,我们现在见到的铜墨盒大多是由姚茫父作画,张樾臣刻,两人常合作刻铜墨盒,姚往往署名茫父。而姚自刻之作品,则落款姚华……
最开始,刻铜师们还只是在墨盒等物上刻以文字,以诗文为主,如陈寅生就曾以芝麻粒大小的楷书在一幅二三寸见方的墨盒盖上刻下整篇的《兰亭序》,后来,刻铜工艺师们也开始刻画简单的花鸟、风景和人物画。
在清末至民国时期,陈寅生、张樾臣与姚茫父三人在刻铜艺术上造诣最深,人称刻铜三大家。
陈寅生(1823-1886年)的刻铜艺术纤细秀丽,不论是花鸟鱼虫,还是山水人物都能游刃有余,但其最主要的成就在于书法作品,楷、行、草、篆诸体俱佳,可谓字字珠玑,飞云流畅,其代表作品有“兰亭集序”、“出师表”等。
张樾臣(1883—1961年)在阴文小楷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他将刻竹的刀法,运用到刻铜上,仿刻竹中“沙地留青”刀法,刻出阳文花卉,极为生动古雅。一些著名画家如早期的姚茫父、陈师曾、、,后来的、、江寒汀、等人,都给他画稿,供他刻墨盒、镇尺用,故有较高的 艺术性。
(1876—1930年)为光绪进士,后留学,民国后曾出任北平女师、美专校长,其多才多艺,综合素养最高。其作品多篆印章文,刀法清晰,气韵婉丽。其业绩成就得到当时国内文化界的一致公认,梁启超、、郭沫若、郑振铎、、陈叔通、郑天挺、马叙伦、梅兰芳等各路名家名人,对姚华多有高度的评价。
这些大师们的作品,在当时就受到文化界名人的追捧,时人多以拥有一方名家精品铜刻为荣。
从地域上看,由于刻铜艺术产生于清末,时很多名家,包括刻铜大师和文化界名流,皆云集北京,致使此后的刻铜作品多流散于京津各地,辐射至河北、山东、东北、陕西等地,相比而言,南方流传的刻铜作品量就比较少了。
艺术表现力主要取决于刀法
刻铜作品的载体非常之多,如薰炉、手炉、墨盒、镇尺、锁、鸟笼钩、水烟袋、鸦片烟灯、鸦片烟盒、铜仿、印盒、腕枕、茶具、餐具等。其中以刻铜墨盒为该项藏品之代表,时与江西南昌的象眼竹细工及湖南刺绣并称为中国三大名物(见于《北京繁昌记》)。
墨盒是与墨对应的一项书房文玩,不过其出现较晚,与之相应的是刻铜工艺的发展。所谓刻铜,起自明清,在嘉道间成型,清末民国间盛行,建国后基本湮没。
铜墨盒大多以白铜、黄铜制作外壳,也有鎏金、白银的,并辅以紫铜为内胆。一只墨盒可分成底和盖两个部分。盒内则以石砚片作笔舔,并衬以等物以作吸收和储存墨汁之用。铜墨盒的形态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还有六角形、八角形、扇形、叶形、菱形、桃形、琴形、鼓形、梅花形、琵琶形等等。
与传统中国画所强调的“笔”与“墨”相比,刻铜艺术的表现力主要取决于刀法。铜墨盒的雕刻多以阴文、阳文、双钩线刻为主,铭刻题材多为书法、绘画、篆刻等,旧时铜墨盒上的文字、图案集装饰性、艺术性为一体,有浅刻、线刻、阴雕阳刻结合,书法诗文吉祥佳句、名家绘画等都可融于铜墨盒之上。盒大多有作坊标记,如京明斋、明远阁、一得阁、同古堂等,便于购买者区分。
综上所述:铜墨盒极具历史价值,于文化价值,拥有巨大的升值空间,是一些文人雅士收藏者的大爱之物,被誉为“最后的文玩”更是体现了它的收藏价值及经济价值。
喜欢的宝宝们记得关注点赞一下哈~
上海世博会发行的金银纪念币有套装两枚的吗?
世博纪念币
世博纪念币是指于2010年11月9日发行的上海世界博览会普通纪念币。该纪念币面额为1元,发行数量6000万枚,与现行流通人民币职能相同,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
中文名:世博纪念币
时间:2010年11月9日
释义:上海世界博览会普通纪念币
面额:1元
藏品简介
世博普通纪念币正面主图案为上海世界博览会会徽,会徽上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下方是微缩文字“EXPO 2010 SHANGHAICHINA”。内缘下方刊“2010”年号;背面主图案为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背景图案为城市建筑群,内缘上方刊“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字样,左下方刊“1元”面额。其直径为25毫米,材质为钢芯镀镍,发行数量为6000万枚。
与世博纪念币同时发行的还有3000万枚2010年贺岁纪念币、1000万枚“和”字书法系列纪念币和1000万枚环境保护系列普通纪念币。这三枚纪念币材质均为黄铜合金,直径25毫米,与现行流通人民币职能相同、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
其中,在2010年贺岁普通纪念币的背面,可以看见一个戴着虎头帽的儿童敲打腰鼓,背景为燃放的鞭炮和布老虎图案,内缘下方刊“庚寅”字样。
“和”字书法普通纪念币上,隶书及多种字体书写出了不同的“和”字,背景以书法的飞白手法衬托。
环境保护纪念币上则有三个手拉手的人物形象,背景为图案化的地球和叶子,象征人类携手共同参与保护自然环境。
第一组和第二组?那就不是1元面值的普通流通纪念币了
应该是金银纪念币了
第一组价格为9800元
第二组价格在7500元
如果是普通流通纪念币价格就在8-9元之间,毕竟有6000万的量在那。
英国拍卖行疑似拍卖圆明园流失文物?
盘内滚珠
江湖上有这样的一种手段,叫做盘内滚珠。
盘内滚珠:这种江湖说法很形象,“珠”就是“空子”们很重视,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
而“滚珠”,则有两种含义:
第一,指设法炒高这些东西的价值,同时也能极大的吸引对方的注意。
第二,通过热炒一件东西形成轰动效应,带动手里同类物品的价值也一样水涨船高。
国际拍卖市场近几年对中国流失文物(特别是圆明园的流失文物)为代表的狂炒,就是利用这样的一个江湖手段,给国人做了这样的一个局。
开始做局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精神文化方面需求的增长,境内艺术品市场升温,十分正常。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突然在境外发起了一场离奇的炒作狂潮,将一批中国流失文物炒作到不可思议的天价,从而带动了流散海外的中国文物价格水涨船高。
最重要的是,它吸引了很多有着民族自豪感,爱国心与虚荣心的中国收藏家,各大富豪的极大关注。
2005年首先是伦敦佳士得拍卖的一只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成交价合人民币2.3亿;其次是香港苏富比拍卖的清乾隆珐琅彩双耳瓶,成交价合人民币1.2亿;还有香港佳士得拍卖的元青花锦香亭图罐,成交价合人民币五千万……
“盘内滚珠”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连续不断钓空子的过程。
2008年6月,一枚‘康熙御笔之宝’蟠龙玉玺,在法国拍出了56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接近六千万,突然创造了一个惊人的成交天价。
那才是江湖术‘盘内滚珠局’中所谓的‘开棚兴岗第一惊’。‘门槛’设置好了……
2008年10月,‘乾隆御笔’白玉玺才推到香港的拍卖会上,卖出了6338万港元,已经开始在钓空子了。
接下来,是一枚又一枚轮番输出,而且是一枚玉玺带动一整场拍卖会,其他所有拍品都跟着沾光,总成交额很大。
这一局,做的十分成功。
因为接下来短短时间内,清宫玉玺玉玺接二连三的在国际拍卖市场中出现:
2009年4月,巴黎拍卖了一枚清乾隆“九洲清宴之宝”玉玺,被华人1680万人民币买下。
2009年6月一枚‘康熙御笔之宝’蟠龙玉玺,以人民币接近六千万的惊人的成交天价。
2009年9月,纽约拍卖了一枚清乾隆田黄玉玺,据说以超过四千万人民币的价格成交。2009年11月5,乾隆 玉玺“八徴耄念之宝” 被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以折合人民币4000 万元的天价拍出。
炒完青花瓷,再炒玉玺,佳士得与苏富比轮番上阵,其目的不言而喻。
据联合国组织不完全统计,仅海外二百多家知名博物馆中就收藏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收藏大约是馆藏的十倍。最保守的估算,流失在海外的中国文物也在1700万件以上。
这一数字远远超出了中国现有的馆藏文物总数,也超过中国境内民间收藏文物数量,其中以中国古瓷为最典型的代表!
而境外的这一次次的炒作,实际上是给西方收藏的中国文物带来了一次涨幅巨大的重新估值,推向市场后不亚于二次掠夺。
它也有意无意的引起了境内盗墓贼以及文物走私的猖獗,境外拍卖的东西,不一定是历史上丢失的,也有近年盗墓贼通过各种途径走私出境的,然后又通过这样的方式,卖给国内的收藏界。
如何破局?2009年2月,佳士得巴黎拍卖行又以天价拍卖圆明园铜兽首,意图十分明显,甚至有点赤裸裸迫不及待。
但是这场圆明园铜兽首那场拍卖会被一位名叫蔡铭超的中国收藏家给搅黄了。
蔡先生看穿了,冒险一搏暂时破了这一局,他拍下了兽首,但是拒绝付款。蔡先生的经济、信誉、形象各方面的损失很大,这种办法不可能再三使用。
像蔡铭超先生那种搅局的手段等于是公开掀桌子,那到底应该如何破局呢?
在我看来。
强盗抢走了东西,然后我有钱了再买回来,这其中我相当于出了两次血。
而且,买回来的不一定是真品。
可是,真品或是赝品,不应该是应该是我们说了算吗?
这东西是谁的?
说到底还是我们家的,我们家制造的,我们家有权利对这个物品作出解释吧。
一旦我们发出声音,说他是假冒伪劣产品,那么还会有人去花钱拍卖吗?
外国人?他懂个鸡毛?
盘内滚珠也好,钓空子也罢,都是在于你很看重他,十分想要得到他。
一旦你做出一个不care他的样子,那么他就变的毫无意义。
民族自豪感也好,自豪感也罢,这些并不是一个来自几百年前的一块破铁块儿就你能给你的。
你看重他,他就是文物,你瞧不上眼,那他就是废铁一块。
真等到万朝来贺威振四海的那一天,何愁自己家的东西回不到自己手里?
当然,个人看法,欢迎讨论,随手关注,祝你幸福。
以上。
2003年上海造币厂为羊年发行的纪念币具体情况?
《癸未》羊年纪念币发行量为1000万套,面值为1元,直径为25mm,质地为黄铜合金,与现行人民币等值流通。
正面设计既简单庄重,又美观大方。正中突出一个超大的“1”字,并在“1”字脚根部左边添上“YIYUAN”汉语拼音字母,右边配上与字母所占比例一样大的“元”字,上缘环绕人们熟悉的马文蔚同志书写的魏碑体(亦是央行通用标准字体)“中国人民银行”六字。接下来又在高大的“1”字底部亮出“2003”纪年字样,烘托出耸立丰碑式的“1”字。并在“1”字通身栏腰处铸上细细的横线条,使人一看就能联想起第五套人民币流通金属币的“1角”、“1元”正面模样,具有一种“兄妹”兴旺延续的亲和力。背面图案设计,既轻松活泼,又春意融融。只见一男童头戴绒线帽,身穿羊马褂,脚登皮鞋,手持羊形花灯,喜气洋洋地在大跨步奔跑。其喜笑颜开的苹果脸蛋,使人不难猜出这“羊童”是刚从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那里得了压岁红包,才欢快跑出来嬉闹。 设计家以大胆的手法推出了三处创新:其一,“羊童”手持羊形花灯的灯杆不是一般的灯杆,而是一根用珍贵材料制作,富有民族特色,象征万事吉祥的“如意”。其二,所谓尊称他为“羊童”,是因为他身穿的马褂、裤子都有和谐的斑斑点点花纹。细看才知马褂上有8个艺术变形“羊”字,裤子上有8个古钱艺术图案,二者相加刚好是该币的发行日,真乃别开生面,独具匠心。其三,羊形花灯在几束跳跃礼花的陪伴下,花灯正身打出了一个洋洋大方的菱形“春�字,把人的思维一下子引向了“年文化”的喜庆高潮。真可谓是过年好,春来早,童年童趣同闹春。 2003年是农历癸未年,为我国传统的生肖羊年。羊在十二生肖中排在第八位,与十二地支中的“未”相对。羊是十二生肖中最富温情的属相,它温顺并带有些许羞怯的性情,惹人喜爱。中国人民银行特别推出了普通纪念币板快中新开发的贺岁系列——癸未年生肖贺岁羊币。其作为普通币中的生肖与贺岁双重属性的龙头,又成为人们投资关注的焦点。我国铜元珍品哈尔滨军舰壹分价值如何?
你好,哈尔滨军舰壹分铜元为近代铜元十珍之一,为民国早期东三省沈阳造币厂继东三省党徽一分铜元之后铸造的纪念币性质的一分铜元,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获准批量生产,目前仅剩数枚样币存世,故此极其珍贵,市场上早已不见真品。&哈尔滨军舰壹分样币,市场参考价120万元。
光绪三十三年(1907)四月,清政府为利于行政管理,促进满汉交流,下诏更改地方名称,其中奉天、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府改称“行省” ,与全国地方一致,设立东三省总督府,并任命汉人徐世昌为首任总督,驻奉天府。徐世昌上任后改“奉天制造银元总局”为“东三省制造银元总局”,大量开铸“东三省”字样银辅币,铜元铸量日渐减少。&东三省党徽小写一分(上位党徽),市场价上品300元。
奉天造币厂在光绪、宣统年间,以及辛亥革命后段时间,共铸二十文币65986778枚,十文币237844728枚,数量并不多,品种版式却十分复杂。民国建立后,奉天厂一直时铸时停。1929年开始铸造 “一分”党徽铜元。1931年“九一一八”事变后造币厂被日寇占领,从此奉天停止了中国铜元的铸造活动。&东三省党徽小写壹分,样币,市场价上品15万元。
民国十八年(1929年),张学良主持东三省财政会议,下令沈阳造币厂铸造新式铜币以改革币制。同年铸造了东三省党徽一分铜元投入市场,但这种铜元铸造量并不大,其中东三省小写一分(上位党徽)批量生产,而东三省大写壹分则十分少见。次年(1930年)受东三省政府委托,沈阳造币厂代铸了东三省军舰壹分纪念铜元,但未能发行,成为存世量极少、名气极大的铜元珍品。&东三省党徽大写壹分,样币,市场价上品15万元。
东三省哈尔滨军舰壹分纪念铜元由于在近代铜元珍品中名气很大,从民国时期就有人开始造假,到了现在,这种珍品的仿品更是层出不穷。所以,目前为止,军舰壹分存世数枚真品除了被藏家和博物馆收藏之外,市场上再无真品,绝无市场捡漏的可能。
铜元十大珍品是哪几种?
展开全部
我国的铜元史,一般认为自光绪二十六年(1900)两广总督李鸿章奏准在广东创铸始,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止,历时五十年。五十年中生产的铜元数量极其巨大,版式极为复杂,其中不乏珍贵的品种。
过去的钱币界对于中国铜元中享有盛名的大珍品,曾有“十大金刚”的说法,它们分别为:“安徽方孔十文”、“江南甲辰二十文”、“吉林辛丑二十个(币中的“个”字为繁体)”、“奉天中花十文”、“四川光绪当三十”、“广西光绪十文”、“江西辛亥大汉”、“安徽九星十文”、“袁像大面型十文”、“哈尔滨兵舰壹分”。其实,“十大金刚”的说法,是有欠妥当的。且不论上列十枚铜元是否能构成中国铜元的前十名,即将有同等稀见度的其它铜元再搞它几个“十大金刚”也难以囊括。不过,上述十种铜元毕竟是著名的珍品,本文兹简要介绍如下:
一、安徽方孔十文铜元
安徽方孔十文铜元,仅见红铜质。币面中央凿一方孔,孔外铸“光绪元宝”及珠圈,上缘铸“安徽省造”,下缘铸“每元当制钱十文”,左右两侧铸满文“宝皖”;背面方孔外为龙图(俗称“立龙”),上缘铸英文纪地“安徽”,下缘铸英文纪值“十文”,左右两侧各铸一花星,俗称“梅花星”。
安徽省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安庆银元局内开铸铜元。安徽方孔十文铜元系安徽铜元中的初铸品。这枚铜元的铸造情况,在现存档案中尚未见到明确记载。不过,根据它存世极稀及制作精美的特点,人们便将其定为试铸样币。它之所以未被发行,很可能是因为中间凿有方孔,制造时容易损坏机器和颇费工时的缘故。这一点,在直隶总督李鸿章《机铸制钱亏损工本无法筹补》的奏折中,可以获得间接证明。其奏略云:“查阅造成制钱,字画轮廓均尚清楚,惟机器时有损坏,极费工力。缘西洋造钱,系属平面,中无方孔,压成较易。今以西洋机器造中国钱式,须另添打眼挺杆,由钱模正中穿透,始能撞出钱孔。地位殊窄,撞力过大,挺杆上下与钱模互相磨触,最易伤损。每日每座机器,模撞修换数次及十数次不等。人工既费,成数亦少”(《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下册,567页)。
安徽方孔十文铜元的存世数量共约十枚左右。这种稀少程度,虽不能说是名列榜首,但由于它形制特殊,令人瞩目。
二、江南甲辰二十文铜元
江南甲辰二十文铜元,黄铜质。正面中央铸满文“宝宁”,外环铸“光绪元宝”及珠圈,上缘铸“江南省造”及干支纪年“甲辰”,下缘铸“每元当制钱二十文”;背面中间为龙图,俗称“飞龙”,外环铸珠圈,上缘铸英文纪地“江南”,下缘铸英文纪值“二十文”,左右两侧各铸一“梅花星”。
据资料记载,江南省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西厂开铸铜元。翌年,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东厂也开始铸造。光绪二十九年(1903)又建一厂,名为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中厂,增铸铜元。次年七月,复于扬州设一分局,鼓铸铜元。同时,还就上海制造局内附铸铜元。光绪三十一年(1905),归并扬州、上海两局,将机器移至江宁(今南京市)另建一厂,于第二年竣工,名为江宁户部造币厂。上列各厂所铸造的铜元,币面上缘均铸“江南省造”。因此很难准确断定江南甲辰二十文为何厂所铸。不过此币干支纪年文字为“甲辰”,表明它是光绪三十年(1904)所铸。这样就排除了甲辰年以后建立的造币厂铸造此币的可能性。
江南甲辰二十文铜元,存世仅见两枚。其中一枚藏于上海博物馆,由钱币收藏家孙鼎先生捐赠。另一枚为中国铜元专家邬德华先生(法国人)收藏,归国时携往巴黎。
三、吉林辛丑二十个铜元
吉林辛丑二十个铜元,仅见红铜质。正面中央为一盆栽万年青图案,外环铸“光绪元宝”及珠圈,上缘铸“吉林省造”,下缘铸“制钱二十个”,左右两侧铸干支纪年“辛丑”;背面中间为龙图,俗称“坐龙”,上缘铸英文纪地“吉林”,下缘铸纪值文字,分别为阿拉伯数字“20”及英文货币单位“文”(纪地、纪值文字外均有装饰性线框及花星),左右两侧铸满文“清国”,意即“大清国”。
此币面背图案设计,基本仿照吉林光绪银币。在中国铜元中,吉林辛丑二十个铜元是别开生面的名品之一。首先,在图案设计上,此币可谓是标新立异之作。中国铜元的图案,从没有在正面铸万年青图案的,更没有在英文字外饰以线框的。其次,此币面值为二十文,但它的直径和重量仅与五文铜元相等。按常例,二十文铜元的直径为3.2厘米,而此枚铜元的直径仅有2.3厘米。
这枚铜元的铸造情况,由于没有直接有关的史料,所以人们只能依据它的特点,推测它为试铸小样币。
据记载,吉林省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将原吉林机器官局改建为银元局,铸造光绪元宝银元。光绪二十八年(1902),又于银元局内开铸铜元。此币币面干支纪年为“辛丑”,即光绪二十七年(1901)。这也许说明了它是吉林省在正式铸发铜元的前一年所铸造的试样。
吉林辛丑二十个铜元,据知仅有两枚存世。其中,一枚曾为已故钱币收藏家陈仁涛先生所有,据悉后由陈氏转给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另一枚为已故钱币专家骆泽民先生所有,现由其长子骆骏生先生珍藏。 四、奉天中花十文铜元
奉天中花十文铜元,正面中央铸一花星,俗称“六瓣星”,外环铸“光绪元宝”及珠圈,上缘铸“奉天省造”,下缘铸“当制钱十文”,左右两侧铸满文“宝奉”;背面中间为龙图,上缘铸英文纪地“奉天省”,下缘铸英文纪值“十文”,左右两侧各铸一花星,俗称“长花星”。根据背面龙纹不同,可分“立龙”(图1)和“坐龙”(图2)两种版别,均为红铜质。
此币的铸造详情,尚未发现直接的记载。笔者认为,它很可能是一枚初期试铸币。首先,此类铜元存世极为稀罕,这是试铸币的共性。其次,从传世实物来看,奉天省所铸的铜元,均铸有干支纪年,这可以认为是奉天省铸造铜元的一种定式。而这枚“中花铜元”却未铸干支纪年文字,也许可以解释为它是定式尚未形成之前的铸品。
据史料记载,奉天省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建立造币厂,铸造光绪元宝铜元。另据传世实物来看,在奉天省铜元中,干支纪年最早的是癸卯。这一年是奉天造币厂落成的一年。如果前面把奉天中花十文铜元定为初期试铸币的推断是合理的话,那么,它的铸年应与奉天癸卯纪年铜元相同,而试铸时间当更早些。换句话说,它是奉天省最早铸造的铜元。
奉天中花十文银元,无论是“立龙”版还是“坐龙”版,存世均极稀见。以所见而言,传世各为两枚。上海博物馆和已故钱币专家张璜先生分别藏有一枚“立龙”。马定祥先生和法国籍人邬德华先生各藏有一枚“坐龙”。
五、四川光绪当三十铜元
四川光绪当三十铜元,按背面龙图不同,可分“立龙”(1)版和“飞龙”(2)版两种。“立龙”版者,正面中央铸一花星,外环铸“光绪元宝”及珠圈,上缘铸“四川省造”,下缘铸“当三十”,左右两侧铸满文“宝源”;背面中间为龙图,俗称“立龙”,上缘铸英文纪地“四川”,下缘铸纪值文字,分别为阿拉伯数字“3 0”及英文货币单位“文”,左右两侧各铸一花星,俗称“十字星”。“飞龙”版者,正面与“立龙”版同;背面中间铸龙图,俗称“飞龙”,外环珠圈一道,上缘铸英文纪地“四川”,下缘铸纪值文字,分别为阿拉伯数字“30”及英文货币单位“文”,左右两侧各铸一“梅花星”。
四川省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在省城(成都)机器局附设成都银元局内开铸铜元。次年,又兴建铜币厂,专铸铜元。四川省铸造的铜元,按币面上缘所铸的纪地文字,可分“四川官局造”和“四川省造”两大体系。四川当三十铜元属于后者。由于四川省的造币机构有增设和归并的情况,且缺乏记载较详的文献资料,所以,题名为“四川省造”的这类铜元铸于何厂、何时,目前尚难判定。按照传统的先后排列法,此类币历来被置于“四川官局造”铜元之后。虽然前人对此种排列没有作过什么说明,但看来这还是合理的。因此笔者认为这枚当三十铜元,其具体的铸造年代当在光绪三十年(1904)。
四川当三十铜元,是未被获准发行的试铸币。未被获准铸发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当三十的币值不符合户部关于铜元铸造的规定。中国的铜元,在初创阶段,各省是各自为政的,成色、图案参差繁杂,币制十分紊乱。清政府曾不断对币制进行整顿,力图划一。虽然收效不大,但还是显现了渐趋统一的趋势。四川当三十铜元铸于光绪三十年间,已处于“光绪元宝”铜元的后期阶段。根据户部的要求,当时各省铸造铜元,须援引广东成法,成色、图案及面值以广东省铜元为标准。广东省铜元的币值分别为二十文、十文、五文三等。显然,四川当三十铜元的铸造是不符合这一标准的。 四川当三十铜元“立龙”版和“飞龙”版各有红铜和黄铜两种,均极稀贵。红铜“立龙”版者仅见两枚,红铜“飞龙”版者共见四枚,黄铜“立龙”和“飞龙”版者各见两枚存世。据悉,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全套,系已故钱币收藏家罗伯昭先生捐献。上海博物馆藏有红铜“立龙”和“飞龙”版各一枚,前者为已故钱币收藏家李伟先先生捐赠;后者为罗伯昭先生捐献。
六、广西光绪十文铜元
广西光绪十文铜元,红铜质。正面中央铸满文“宝桂”,外环铸“光绪元宝”及珠圈,上缘铸“广西省造”下缘铸“每元当制钱十文”,左右两侧各铸一“梅花星”;背面中间为龙图,俗称“飞龙”,外环珠圈,上缘铸英文纪地“广西”,下缘铸英文纪值“十文”,左右两侧各铸造一“梅花星”。
据史料记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广西巡抚李经羲奏准在广西筹建铜元局。但是,由于当时正值铜元泛滥,民间折价使用,十文铜元减至八折、七折不等。各省为维护本省利益,往往禁止它省铜元流通,致使一国之币不能畅行一国之内。且各省铜元,成色参差,形制各异,币制紊乱。为整顿币制,清政府颁布“整顿圜法章程”,限制各省铸额,确定铜元成色、形制,令天津户部造币总厂铸造名为“大清铜币”的新式铜元,并由户部将新币祖模颁发各省,仿效铸造。原有旧币一律停铸,以期划一。接着,又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对全国的造币厂进行裁撤归并。其中,广西并归广东为一厂。因而,广西铜元局未及开机铸造便被裁撤。传世的广西光绪十文铜元,并非广西省所铸。旧传其为广东造币厂代铸试样,因无史料,尚待考证。
广西光绪十文铜元的存世数量,估计约有五枚左右。其中流传有序的共四枚。中国铜元专家邬德华先生藏有一枚。侨居上海的德国籍铜币收藏家汉南先生藏有一枚,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德侨迁返,汉南先生将其中国铜元藏品悉数转归张璜先生,其中包括这枚广西光绪十文铜元。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枚,据传系已故钱币收藏家陈仁涛先生转让。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枚,系上海某机关单位移交。
七、江西辛亥大汉铜元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全国革命党人闻风响应。江西的革命党人于10月下旬分别在九江和南昌发动起义。江西辛亥大汉铜币便是在这场暴风骤雨般的大革命中诞生的。
此币质为红铜,正面中央铸一阴文“赣”字,外环铸“大汉铜币”及珠圈,上缘铸“江西省造”,下缘铸“当制钱十文”,左右两侧铸干支纪年“辛亥”;背面的基本图案为十八星图,在十八星图的正中,铸有一极小的太极图,外饰以珠圈一道,在十八星图外的地张上,衬以细密的网纹。这是全国最早体现革命政权建立的铸币。
江西辛亥大汉铜币为南昌造币厂铸发。由于此币铸时甚短,铸额有限,故传世极少。至今所见不过五枚。按发现的先后时序,它们的收藏情况为;第一枚为邬德华先生收藏;第二枚为张璜先生收藏,现在香港;第三枚为已故钱币收藏家张叔驯先生收藏,今归何处不详;第四枚为已故钱币商王守谦先生收藏,现归何处亦已不明;第五枚曾由马定祥先生珍藏多年,后转让给他人,几经周转,终为著名钱币收藏家李伟先先生收藏,六十年代初,李伟先先生将其藏品悉数捐献给上海博物馆,其中包括这枚江西辛亥大汉铜币。
八、安徽九星十文铜元
在对安徽九星十文铜元作介绍之前,首先应说明,此币在命名上有所欠妥。所谓“九星”实为“十八星”之误。十八星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军的军旗图案,由于“安徽九星十文铜元”之名已经约定俗成,故本文沿用该名。
此币正面中央铸一花星,俗称“六瓣星”,外环铸“安徽铜币”及珠圈,上缘铸“中华民国”,下缘铸“开国纪念”,左右两侧铸纪值文字“当十”;背面中间为十八星图,外环珠圈,上缘铸英文纪地“安徽”,下缘铸英文纪值“十文”,左右两侧各铸一花星,俗称“六角星”。
安徽九星十文铜元的铸造情况,史料失载,但是,从一些间接线索和资料上,还是能够找出一些相关信息来的。首先,根据币面所铸的“开国纪念’四字来看,此币当为民国元年(1912)铸造。其次,它的铸地并不是安徽省。据史料记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对全国的造币厂进行裁撤归并。其中,安徽省造币厂归并于江宁(今南京)户部造币分厂。民国期间,安徽省也未重建造币厂。因此,安徽省铸造此币的可能性是可以排除的。另外,根据实物资料来看,使用类似图案设计的尚有江西和湖南两省。按地理分布来看,湖南省与安徽省距离较远,而江西省与安徽省接壤,所属南昌造币厂和九江造币厂与安徽省非常接近,且此类图案设计又是江西省首创。因此,将安徽九星铜元定为江西省代铸,也许是较为合理的。当然,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安徽九星十文铜元至今仅见一枚,素有“孤品”之称。其发现的时间为三十年代初。最早得到此币的是浙江金华的宋兆松先生。不久,宋氏转让给钱币收藏家蒋伯埙先生。接着,钱币商平玉麟先生和德国籍钱币收藏家汉南先生先后成为此币的得主。约在四十年代中期,汉南先生回国,此币转归张璜先生收藏。
九、袁像大面型十文铜元 1912年3月,封建军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同年,天津造币厂根据财政部关于铸造纪念币的规定,铸造了袁像共和纪念十文铜元。按实物,此纪念币可分小面型和大面型两种版别。其中,前者较少,后者极稀。本文介绍的为后者,即袁像大面型十文铜元。
此币正面为穿元帅服的袁世凯半身像,背面中间铸纪值文字“十文”,外饰以嘉禾图案,上缘铸“中华民国”,下缘铸“共和纪念”。
由于此币袁像与小面型相比,显得大而粗糙,故前人定之为初铸之品,名为“初版”,并有根据上述特征而产生的俗称——“大面孔”。此币的质料,以传世实物而言,有红铜质和铅质两种,均为试铸样币,它们的传世数量,据估计,红铜质的有五枚左右,其中,流传有序的有四枚,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法籍钱币收藏家邬德华和中国钱币专家张璜先生各藏有一枚;铅质的仅见两枚,一枚为上海博物馆收藏,一枚为马定祥先生收藏。
十、哈尔滨兵舰壹分铜元
哈尔滨兵舰一分铜元,红铜质。正面中央铸国民党党徽图案,外环铸双线连弧形纹饰,上缘铸纪年文字“中华民国十九年”,下缘铸纪值文字“壹分”及两颗五角星;背面铸一兵舰图案及纪地文字“哈尔滨”。
中国钱币以兵舰为图案的,仅见此例。可惜关于这枚铜元的铸造背景,至今未能找到确实的材料。我们只能在现存的实物资料中寻找一点可供印证的线索。民国十八年东三省一分铜元的正面图案,与这枚哈尔滨兵舰一分铜元十分相似。我们推断这两枚铜元很可能出自同一造币厂。据前人考证,民国十八年东三省一分铜元系辽宁省沈阳造币厂所铸。如果前面的推断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哈尔滨兵舰一分铜元便是民国十九年(1930)沈阳造币厂的出品。至于当时为何以兵舰作为铸币的图案,只能留待今后探索。
哈尔滨兵舰一分铜元,据今所知,仅有两枚存世。一枚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据传系征集于钱币收藏家陈仁涛先生;一枚藏于上海博物馆,由钱币收藏家李伟先先生捐献。
(该文转载于《中国钱币》杂志一九八八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