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最稀有的黄铜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最稀有的黄铜器图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 1、汉代以后珍稀的青铜精品有哪些?
- 2、青铜器博物馆最珍贵的文物是哪件?
- 3、圆明园里有什么青铜礼器?
- 4、台北故宫博物院中,都有哪些珍贵藏品?关于这些藏品你了解多少?
- 5、汉文帝陵发现神秘青铜齿轮,该物品在古代的用途有哪些?
汉代以后珍稀的青铜精品有哪些?
我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青铜器制作开始走向衰退,至宋元明清时期,流行的则是对古代青铜器的仿制,仍然坚持向前发展的只有铜镜的制作。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统一前这300多年间,虽然战争长期不断,但其间也有相对的和平稳定时期。
这一时期的青铜冶铸业,南方较北方兴盛,湖北鄂城曾发现了吴、晋时期的采铜和炼铜遗址,并红烧土和炼渣,但从总体看,比两汉时代衰退了。湖北鄂城是孙吴前期的都城,据传世或发现的铜镜镜铭看,当时在鄂城设有铜镜制造行业,当地冶铜业颇为兴盛。这一时期的青铜制品,从器物种类到风格特征,主要是沿袭两汉以来的传统,但一般较汉代铜器要粗糙许多。
而由于各民族融合,在青铜器铸造上也表现了各民族相互学习和借鉴而形成的共同文化特点,当然,有些青铜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某一民族的特色。
三国、两晋时期铜器种类仍以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皿为主,主要有:釜、斗、勺、酒樽、耳杯、洗、博山炉、灯、炭炉、熨斗、唾和铜镜等;武器主要有弩机、A等;车、马器主要有镶、辖。
西晋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件龙首柄斗,敞口,带流,曲折龙柄,竹节足。
斗的柄端做成龙首,口微开,口内含珠,龙角向后紧贴长颈,龙眼外突炯炯有神地探视前方,长颈曲折,恰似蛟龙横空腾飞,形象生动。此器仍完好无损,弥足珍贵。
斗又称“儁斗”,是古代青铜炊具,盛行于战国汉及魏晋时代,一般认为斗为温羹器,是军队用的一种铜制的锅,白天用它烧饭做菜,夜里做打更的柝用。器身做盆状,腹较深,可储食物。腹下三足临空着地,供堆放柴火燃料加热之用。这一时期,斗形体常常较先前瘦高些,腹沿伸出一长柄,柄端常做成龙首形或兽头形,便于握提。
两汉时代的酒樽,多做圆形,直壁或圆形鼓腹,下均有3短足,有的在腹壁有两铺首。两晋时期的酒樽有的则做成长筒形、平底。铜洗在江苏宜兴晋周处墓和其他地区的晋墓都有发现,其特点基本上沿袭汉代作风。这时期铜灯上常有纪年,传世的西晋元康元年雁足灯即是,而且雁足灯是三国两晋时期铜灯的主要类型。这一时期青铜弩机相当发达,在形制上与两汉不易区别,但许多弩机均具铭,有的还有纪年,因而可确定其绝对年代,如魏青龙三年弩机。
三国两晋时代的青铜生活用器已进一步被陶瓷器、铁器所代替。青铜器以素面为主,外表较粗糙,仅少部分青铜器具有简单的弦纹,铜洗中饰有鱼纹,也有少数制品鎏金。
铜镜的制作这时得到全面发展,如做于273年的神兽镜,属西晋宫廷器具,发现于河南淇县。镜面圆形,球形钮,钮外浮雕环绕式神兽,结跏趺坐仙人,外有钤印式铭文。
南北朝对峙时代,南、北两方的经济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发展,在各族人民的长期交往中,加深了民族间的融合。这时的青铜冶铸业虽已衰落,但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民族文化交流的特点和某些民族的特色。
南朝宋、齐、梁、陈四朝,青铜器的主要种类有锥斗、勺、熨斗、碗、杯、盘、唾壶、虎符等。湖北省当阳长坂坡一座南北朝墓发现的铜制品种类较多,有一瓶、一盆、一唾盂、一高足杯、一铜熏。随葬铜制品如此半富,在南北朝墓葬中是少见的。
这时期斗造型多微侈口,盆形平底,直腹或斜腹,口上一侧常有一流,三高蹄形足,直柄或折柄。
江苏省镇江发现的548年的青铜熨斗特征是直腹、平沿、直柄。共有4件,昀大的一件熨斗上有朱书文字“一千太清二年二月十六日张”。
青铜碗为扁圆腹、矮圈足。如广东省韶关的一件在器身与口沿还饰有4道弦纹。
隋朝时,各种手工业部门主要在官府控制下制作产品。国家设少府监,“由少府监统左尚、右尚、司织、司染、铠甲等署”。
唐朝朝廷也设有管理各种手工业的机构,其中矿冶业与隋朝一样仍由少府监下的掌治署管理,掌治署“掌熔铸铜铁器物之事”。从文献记载看,唐朝采矿冶铸业非常发达,冶铜的处所已达96处。从这时期的青铜器实物资料看,铜镜铸造业此时得到高度发展。隋唐统治者对铸造铜镜颇为重视,如唐中宗时曾“令扬州造方丈镜,铸铜为桂树,金花银叶,帝每骑马自照,人马并在镜中”。
文献还记载扬州要对朝廷进献:“土贡:金、银、铜器、青铜镜。”江苏省扬州市西扫垢山有一处多种手工业作坊遗址,其中即包括冶铸造坊。
唐代景云钟铸于711年,故名。此钟原为唐长安城内的景龙观钟楼所用,明初移至西安钟楼用以报时。
景云钟高2.47米,腹围4.86米,口径1.65米,重6吨。用铜锡合金铸成,铸造时分为5段,共26块铸模,钟体可见铸模痕迹。钟形上锐下侈,口为六角弧形。
钟身有可调节音律的“蒲牢”形钟乳32枚,钟声纯美优雅,清脆洪亮。钟身周围铸有纹饰,自上而下分为3层,每层用蔓草纹带分为6格,共18格。格内分别铸有飞天、翔鹤、走狮、腾龙、朱雀、独角独腿牛等图案,四角各有4朵祥云,显得生动别致。
钟身正面有骈体铭文一段,共292字,分为18行,每行17字,空格14字,字体为篆隶的楷书。此铭文由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内容是宣扬道教教义,阐述景龙观的来历、钟的制作经过以及对钟的赞扬,是李旦传世极少的珍贵书迹。
而几百年后,明代永乐年间,又出现了我国昀大的青铜大钟,即永乐大钟,明永乐年间在北京德胜门铸钟厂铸成,铸造工艺精美,为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珍品。撞击之,音色好,衰减慢、传播远。充分显示铸造工艺高超,奇妙独特。
初创于2000多年前商周时代的陶范法,至明代,在能工巧匠手中早已成为驾轻就熟、炉火纯青的工艺。他们能够制作出精美实用的大钟。
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想通过铸佛钟来超度死去将士的亡灵,并假借佛祖之名为自己篡位找到一个借口。道衍和尚猜出了明成祖的心思,请旨铸钟,于是诞生了“永乐大钟”。
永乐大钟上的铭文据说是大书法家沈度率京中名士先在宣纸上把经文写就,然后用朱砂反印到钟模上,再由工匠雕刻成凹陷的阴文。剩下的事,便是以火为笔,以铜为墨,将这光洁挺秀、见棱见角的22.7万金字一挥而就了。
1420年前后,永乐大钟铸成,朱棣传旨把大钟悬挂于汉经厂。汉经厂位于紫禁城的边上,属于皇家宫殿群的一部分。
永乐大钟可以说是一口集我国各类古钟之大成的巨钟。它通高6.75米,昀大直径3.3米,钟壁厚度不等,重约46吨。钟体内外遍铸经文,共22.7万字。
铜钟合金成分为:铜80.54%、锡16.40%、铝1.12%,为泥范铸造。除含有铜、锡、铅、铁、镁外,还含有金和银,而且含量很高,其中含金18.6千克、含银38千克。
金铸在铜器中,可防止锈蚀,银则可提高浇铸液的流动性,这正是永乐大钟500多年保持完好,钟声依然洪亮悠扬动听的原因。
永乐大钟有“五绝”。第一绝是形大量重、历史悠久;第二绝,永乐大钟是世界上铭文字数昀多的一口大钟;第三绝是大钟奇妙优美的音响,有人给永乐大钟的钟声下了8个字的评语:“幽雅感人、益寿延年”;第四绝是大钟科学的力学结构。永乐大钟的悬挂钮是靠一根与钟体相比显得很小的铜穿钉连接的。别看穿钉很小,却恰恰在它所能承受40多吨的剪应力范围之内;第五绝是大钟高超的铸造工艺。
昀为举世罕见和引人惊叹的奇迹,莫过于将22.7万字的佛教经文和咒语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铸满了大钟的每一寸表面。明成祖晚年潜心撰写《诸佛世樽如来菩萨樽者神僧名经》40卷。其中前20卷便铸在永乐大钟上。
钟上的铸字还有许多其他汉文佛经和梵文佛咒。23万字的版面,安排得如此匀称整齐,从头至尾绝无空白,又一字不多一字不少,真要经过一番精心的运筹和计算。
永乐大钟作为一个发声装置,体现在几何形状大致固定的情况下,单靠厚度的变化就能带来极为丰富的泛音。重击一次,钟声持续时间可达3分钟之久,可以传出四五千米之远。昀后绕梁不绝的余音是昀低的基音,总带着庄严的嗡嗡之声。
永乐大钟外形设计简洁、流畅,外壁“中宫”均匀地铸有6道平行环形线,昀上面的一道环形线在“钟肩”位置,昀下面的一道平行环形线与钟裙上沿波曲弧弦纹局部呈有规律靠近但并未重叠状。
区分钟体的“中宫”与“钟裙”,可以用以划分“铭文圈”和美化“合范缝”。划分铭文圈的实用性是为了方便经文排版布局和句读的需要,能够增强佛经铭文感染力;美化合范缝指的是铸钟工艺的需要,运用若干条规整的平行环形线把其美化了。
永乐大钟上各个佛经的布局安排、起讫部位十分考究缜密,一些重要佛经的起讫部位大多安排在钟体的东方,不仅如此,《诸佛名经》在钟体外壁各“铭文圈”的衔接部位,以及在钟壁内外“三进三出”的出发点和回归点,大多也在各铭文圈的东方。
1577年,北京西郊新的皇家寺院万寿寺建成,万历皇帝想起了沉寂150多年的永乐大钟,他下令把汉经厂的永乐大钟迁到万寿寺。
1733年,北京城北的觉生寺建成,有一位大臣想起了万寿寺里的永乐大钟,就建议把永乐大钟移至觉生寺。雍正皇帝立即颁旨迁大钟至觉生寺,后称大钟寺。
明、清两朝,每逢辞旧迎新之际,大钟寺的和尚都要敲钟108下。据说一是因为一年有l2个月、24个节气、72个候;二是因为佛教认为人有108种烦恼,敲108下钟,人听了钟声便可消忧解愁。
青铜器博物馆最珍贵的文物是哪件?
您好!
中国目前为止保留下来的最贵重,器型最大的青铜器是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9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鼎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司母戊鼎年代为商代!下边是相关简介和历史资料:
元人杂剧《隔江斗志》有诗云:“汉家王气已将终,鼎足三分各自雄;周瑜枉用千条计,输与南阳一卧龙。”诗的前两句说的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形成魏、蜀、吴三国三分天下的局面;后两句说的是家喻户晓的周瑜与诸葛亮斗智的故事。诗中用“鼎足三分”来形容三国分立的局面,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鼎都是三只足的。这个印象大体不错,但并不完全正确,因为除了我们常见的三足圆鼎之外,的确有四足的方鼎,下面我们要介绍的正是青铜器中最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鼎,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候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饿农田中,这里距武官村大墓南隅大约80米。当时俗称此鼎为马槽鼎,意思是鼎大的可以作马槽。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据说消息走漏后,被日本人获悉,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伪币来收购,人们也未将此鼎挖出,而是另外送出了一件较小的鼎,才算把此鼎留下。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大鼎出土后,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正值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的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方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达南京,蒋介石当即指示将鼎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1948年5月29日至6月8日,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与故宫博物院在南京联合举办展览,该鼎首次公开展出,蒋介石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可见此鼎在当时为人所重视的程度。后来,国民党曾拟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此鼎过重过大,才不得不打消了这一企图。建国后,此鼎存南京博物馆。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北京建馆,此鼎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也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75公斤(因缺一耳,故原鼎重当不止此数),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立耳,长方形腹,四柱足中空,所有花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耳的外廓饰一对虎纹,虎口相向,中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侧缘饰鱼纹。鼎腹上、下均饰以夔纹带构成的方框、两夔相对,作饕餮形,中间隔以短扉棱。鼎腹四隅皆饰扉棱,以扉棱为中心部分,都是没有花纹的长方形空白地。足部饰兽见面纹,下有三道弦纹。腹内壁有铭文“司母戊”三字。
关于这三个铭文如何解释,目前学术界有三种说法:1.一般的解释认为此鼎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司”解释为职司、官司、典司。2.另一种解释认为这是一个氏族的名称。3.第三种解释在“司”释为祠。“祠”就是祭祀的意思。也还有把“司”释作皇王后的“后”字的。“母戊”是谁呢?最早的推测,“母戊”可能是殷王帝乙的配偶妣戊,即文丁的母亲,作器者则为文丁。卜辞记载文丁的配偶为妣癸,而帝乙的配偶却不见记载。因此,陈梦家认为“母戊”可能是指武丁的法定配偶或祖甲的法定配偶,因此作器者可能为祖庚、祖甲,或廪辛、康丁。这样,该鼎就是殷墟前期的遗物。殷墟妇好墓的发掘,出土了司母鼎,其形制和文字风格都与司母戊鼎相近似,出土的铜钺,亦饰有虎噬人头的图案,这些都为后一种说法,即司母戊鼎为武丁、祖庚、祖甲时所铸器,提供了证据。
就一般情况而言,铸造方形器要比圆形器困难,何况象司母戊鼎这样的重器,工艺复杂程度,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其困难可想而知,这就要求制作者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关于大鼎的铸造方法,根据研究者的观察分析,认为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即先用粘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到一起灌注铜液。从铸造痕迹来看,司母戊鼎使用二十块范畴铸成的。一次铸造成功如此巨大的器物,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
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它的造型厚重典雅,气势宏大,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是商代文化发展到顶峰的产物。很显然,这么巨大的鼎,并非是出于实用的需要而制作的。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在什么观念的支配下来制作这一器物的,它又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思索。
谢谢!
圆明园里有什么青铜礼器?
虎蓥、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虎蓥(yíng),是圆明园被抢的稀有西周青铜器,距今约3000年。2018年4月11日,虎蓥曾在英国拍卖,23分钟拍出41万英镑。2018年12月11日,曾在英国被拍卖的圆明园文物青铜“虎蓥”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虎蓥,是“蓥”类青铜器的一种。有研究认为,与一般被用作祭祀的青铜器不同,在周代,“蓥”是一种用来盛水的实用器具,类似于今天的水壶,现存于世的“蓥”只有七件,除“虎蓥”和另一件“蓥”现身拍场,其余五件均为博物馆收藏,实属罕见。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
圆明园兽首铜像是清朝乾隆年间铸造,由宫廷西洋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主持设计,法国人蒋友仁监修,宫廷匠师制作。
郎世宁起初是要建造具有西方特色的裸体女性雕塑,可是乾隆皇帝觉得这有背中国的伦理道德,所以勒令重新设计。于是郎世宁考虑到中国的民俗文化,遂以十二生肖的坐像取代了西方喷泉设计中常用的人体雕塑。
扩展资料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还是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
而圆明园曾经收藏了多少文物是个谜。无论是故宫、颐和园还是其他文物建筑,都会有相关的陈设档案,专门记录建筑中所拥有的文物,唯独圆明园缺乏陈设档案,因为圆明园收藏文物的总数并没有明确的记录,弄清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国外也变得很难。
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博物馆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各殿堂内装饰有难以计数的紫檀木家具,陈列有许多国内外稀世文物。园中文源阁是中国四大皇家藏书楼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虎蓥
台北故宫博物院中,都有哪些珍贵藏品?关于这些藏品你了解多少?
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有如下的珍贵藏品。
一、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是台北故宫三大镇馆之宝之一,翠玉白菜,与真正的卷心菜一模一样,用翠玉雕琢而成,主题亲切,洁白的菜身,碧绿的叶片,都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再加上菜叶上的寓意多子多孙的螽斯和蝗虫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此件作品原置于紫禁城的永和宫,永和宫为光绪皇帝妃子瑾妃的寝宫。
台北故宫博物院总共有三件翠玉白菜,除了镇馆的翠玉白菜外,另一种是青黄相间的翠玉白菜 ,高13.4公分,色泽微黄,菜叶上还有菜虫,台北故宫博物院人士暱称他为“翠玉小白菜”。
另一棵也经常被冷落的翠玉白菜也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库房,这棵白菜来源是紫禁城的南库。
二、肉形石
和同为镇馆之宝的翡翠白菜不同,这颗玛瑙石之所以能成为一件受欢迎的宝物,并不是因为它的精致,而是因为它的自然,它是在地质运动过程中与其他矿物质接触转化而成。
一块天然形成的神奇石头,被大自然用一种精巧的手法处理,变成了一块色泽诱人、令人垂涎欲滴的东坡肉。
三、毛公鼎
西周晚期的青铜器,以制器人的名字命名,在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天宝鸡市岐山县),目前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馆收藏。高53.8公分、腹厚27.2公分、宽47公分、重量34.700千克。口饰重环纹一条、开口式、双立耳、三蹄足。
整体形制厚重,装饰纹饰古朴,充满了浓郁的生命气息,是西周后期鼎从宗教走向社会生活的典型代表。与此同时,鼎内壁铸有铭文,32行,近500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
汉文帝陵发现神秘青铜齿轮,该物品在古代的用途有哪些?
这枚青铜齿轮虽然极为精致,但很遗憾,经过专家仔细研究之后,仍然没有发现他在古代的具体用途。
不过有一点几乎可以确定,那就是这枚青铜齿轮可以代表着汉代当时的最高工艺,因为在古代的时候是没有大规模金属加工模具的,而且钢铁的热处理技术也并不完善,想要制造出如此精致的青铜齿轮,只能依靠手工打造,也就是说把铜矿石当中的铜慢慢经过加热,提炼出来之后融合在一起,再由铁匠进行敲打,最后由工匠细细打磨,才能制造出如此精致的艺术品。
1、车马配件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件精致的青铜齿轮非常像车马下面齿轮轴上的一个配件,其实这种猜想也极有可能是当时制造青铜齿轮的一种计划,不过青铜器在当时也属于非常稀有和罕见的,因此即使这种青铜配件被制造出来,也不可能在当时大规模的使用,所以当时的人们只能非常遗憾的将这个精致的艺术品收藏起来。
2、手工机械技术
另外我们只要对比一下三星堆出土的一些文物,就有可能猜测出一些端倪,虽然我们现代人并不认为古代有什么精密的机械技术,但事实证明,在很多地方我们都猜错了,所以很有可能在几千年前古代人就已经有了制造精密机械的想法,例如丝绸之路繁盛之时,我们所手工制造的丝绸影响着世界,那么谁又能确定当时的人没有制造半自动生产丝绸的想法呢。
无论是三星堆还是汉文帝陵,其发掘的考古价值都是极大的,虽然我们目前没有研究出一些文物的具体价值和当时的作用,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考古学的深入研究,相信终有一天我们能够准确的定位这些文物在当时的具体作用。
最稀有的黄铜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最稀有的黄铜器图片、最稀有的黄铜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