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炮弹为什么用黄铜最好 日本士兵帽子上的两片布是干什么用的

在设计军帽时考虑出下翻后用扣子固定保护后脑和脖子的“山炮和野炮这其实是过去对火炮的一个区分,步兵炮妥妥的是一款配发给步兵使用的火炮。就想要研发出一款可以反制机枪的火炮,最终法国人抢先一步研究出了一门这种反制机枪的火炮。...

炮弹为什么用黄铜最好,日本士兵帽子上的两片布是干什么用的?

其实来源于日本很穷,资源紧张,舍不得在帽子上装订“两个”扣子。

日本军装的制式是照搬德式军装样式制作的。德国地处欧洲的山林地带,因此注重山地中蚊虫、风雨对士兵造成的伤害。在设计军帽时考虑出下翻后用扣子固定保护后脑和脖子的“布片”。

当不用时,可以上翻用扣子系好在帽檐上方,即整齐有显得有气势。

我国抗战时期也是采用德式装备,八路军同样使用这样的军帽

好了,现在开始讲“穷日本”。为了节省扣子的铁料和铜料,直接“省去”这个上翻的帽檐设计。采用四片布片一边连接设计,使用时,通过布绳系住帽子后边的松紧扣,两边别住军帽的皮质带扣。到后期,为了减少制作工序,直接将“遮风帽边”缝在帽子后边。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日本“pi帘”的由来,功能没变,只是太过直接了。

早期的“分体式”

后期“一体式”

综上,日本由于资源匮乏,只要涉及到“铁铜”的金属物,基本都是能省则省,用来制造军舰和子弹等物资。导致单兵装备上出现这样“简化版”的德式军帽设计,不经意成为了“侵略者”的象征。

山炮和野炮有什么区别?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山炮和野炮这其实是过去对火炮的一个区分,现在已经没有这个说法了,所以我们就很少见到。

那么在过去的时候,严格来说,当时的火炮应该有三个等级的划分,分别是步兵炮,山炮和野炮。

而如今与之对应的区分应该是迫击炮,榴弹炮和加农炮的区分。

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那么当时是依据什么样的条件,对火炮进行了步兵炮,山炮和野炮的划分呢?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顺道就把题主的问题给解决了。

首先是步兵炮

一说到炮,我们都会下意识地会认为,炮这种大杀器作为陆战之神,都应该搭配给炮兵部队来使用的。

其实不然,步兵炮妥妥的是一款配发给步兵使用的火炮,和炮兵部队就没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会这样呢?

说这件事,还得从一战说起。

话说一战的时候,战争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作战模式从一开始的排排站互相射击的模式,已经进化成为战壕战,都埋伏在战壕里进行对射的。

那么战壕这个大杀器,在一战中被使用的淋漓尽致,也被双方挖的越来越长,以至于双方守着战壕拿对方都没辙。

在这种模式下进行作战,吃亏的一方往往是主动发起进攻的这一方。

因为当时已经开始使用机枪了,几挺机枪往阵地上一架,就可以对阵地进行封锁了,那么对于进攻一方,拿着一把拉大栓的步枪,对于这种密集火力,不吃亏拿是不可能的。

所以对对方战壕发起冲锋的时候,机枪是最碍事的一种武器。

人类就一个毛病,遇到了问题就会解决问题,所以各个国家都开始研究起如何在冲锋的过程中,先一步拔出掉对方的机枪,扫清冲锋路上的障碍。

那么过去的武器,不是枪就是炮的,所以各个国家就把目光集中了炮的身上。

就想要研发出一款可以反制机枪的火炮,最终法国人抢先一步研究出了一门这种反制机枪的火炮,名字叫做M1916式37毫米步兵炮。

一听炮的口径,就知道这门炮大不了,确实外形看起来这门炮,就像是一挺重机枪,但他确实是发射炮弹的。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重机枪的射程之外干掉重机枪。

那么这门步兵炮,当时在战场上使用起来确实挺好使。

一旦发现对手的机枪阵地,就把这门小炮拉过来,隔着老远重机枪打不到的地方把自己藏好了,用放冷炮方式摧毁对方的火力点。

其他国家知道了这件事,感觉这是一个在战壕战中进攻敌人的一个好方法,所以他们就开始对这门步兵炮进行了仿制。

那么到了一战步兵炮就成为了步兵冲锋的一个标配武器,而且在一战后期,步兵炮的口径也夸张到了七十毫米左右。

毕竟口径大了,威力才会更大吗?但前提是必须能够跟着步兵一块冲锋才成。

比如德国的le.lG18型七十五毫米步兵炮,日本的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等等。

所以步兵炮的口径,在当时基本上就被维持在了七十毫米左右。毕竟这个口径是在实战中,摸索出来的口径。

要知道口径大了,也就意味着火炮的分量会加重,那么步兵炮还能不能跟着步兵冲锋就成了问题了。

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那么步兵炮的划分,难道就是从口径入手的吗?

不是的,七十毫米左右的口径只是步兵炮能够维持的最大口径而已。

划分炮的等级,应该是从重量上进行划分的。

还是那句话,步兵炮的出现,它的目的是伴随步兵进行冲锋的,重量太大就冲不起来。

比如日本使用的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它的重量只有二百零四公斤,一匹马拉着就能跑。

如果遇到不好走的山路,把这门步兵炮拆卸下来,分成六大件用人力也可以背着,跟随部队进行移动。

而这门步兵炮就算是投入到战斗当中,一个人也能操作,紧急的时候,一个人拉着炮也能开炮。

如果把轱辘拆卸下来之后,高度只有五十厘米,比一挺重机枪高不了多少。

所以步兵炮的特点就是轻,还要隐蔽,这些特点都是从世界上第一门步兵炮那里继承下来的。

抗战胜利后,我军缴获了不少这种九二式步兵炮。

结果炮多了,我们还研究出了不少的战法,比如著名的大炮上刺刀,就是以九二步兵炮为核心的一个战法。

后来这款步兵炮不仅在解放战争,还在朝鲜战争进行了大量的使用,只不过后来我们的工业水平提高了,有了自己的八十二毫米的迫击炮,这款步兵炮才从我军装备中退了出来。

咋说呢?这种步兵炮虽然隐蔽,便于转移,带来的问题就是初速度变低了,那么它对钢筋水泥工事的破坏力是相当有限的。

人类对装备的发展,其实就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最终得到发展的。

那么步兵在使用步兵炮的过程中,发现了它的威力已经不足以摧毁对手的工事之后,这就出现了山炮。

山炮。

这么算下来,其实山炮的特点和步兵炮的特点应该类似,它也是伴随步兵同步行动,同步使用的,只不过它的威力比步兵炮更加的厉害罢了,至少能摧毁敌人的钢筋水泥工事才成。

当然前提是不能太重,也要像步兵炮那样能被拆解开来,依靠人力就可以进行转移的火炮。所以炮的口径依然维持在七十毫米左右。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山炮在步兵炮的基础上,炮管得到了加长,但不能太长,炮管的厚度得到了加厚,但不能太厚,不然依靠人力就背不动了。

那么这种改造之后,炮管承受的压力就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但提升的效果不会太大,所以山炮的炮弹装药量也不会太大,比普通的炮弹要小很多。

这么一改造,最终山炮的初速度提升了不少,可以达到一秒二百五十米的速度。

当年红军走长征的时候,从头到尾很多重武器都丢了,就算有剩下的重武器,也剩下不了多少。

但有一门山炮,一直跟着红军战士硬生生地走完了长征,最终到达了陕北根据地。

中间爬雪山过草地何其艰难,红军战士将这门山炮拆开,每人抬一块过草地。

这一路上抬山炮的红军战士牺牲了很多,但每次有红军战士牺牲,总会有新的红军战士接过山炮,接着抬,一直将它抬到了陕北。

一路上这门山炮也立了不少的功劳。

新中国成立之后,贺龙元帅想方设法地找到了这门山炮,如今它就中国军事博物馆里。

这门山炮的具体参数是,口径七十五毫米,炮身长一百零五厘米,初速度达到了二百八十米每秒,属于榴弹炮的一种。

最大射程是四千三百米,总重量达到了四百零五公斤。

说到这里,必须提一下,九二步兵炮的重量是二百零四公斤,所以山炮的重量差不多是步兵炮的一倍,威力也就比步兵炮强上不少。

这种重量算是步兵使用火炮的一个极限重量了。

那么这款山炮一般情况下,一匹马拉着就能跑,运输的时候,四匹马驮着进行转移,当然分开之后用人力也是可以进行转移的。

所以从这里,我们就知道山炮的特点,有两个,第一个是轻,允许马拖人抗就能把山炮给移动了。

第二个就是山炮的火力要比步兵炮猛,解决步兵炮解决不了的问题。

但因为它还是轻了,所以它的火力虽然比步兵炮要好一些,但火力还是不够猛,不过依然解决了步兵在地形复杂地域中,火力不足的问题。

接着是野炮。

说到这里,其实已经明了了,野炮是火炮中的霸王了,它可不管你拉动拉不动,它要的就是火力要猛,其他都不在它的考虑范围之内。

一匹马拉不动,那就来两匹,两匹不行五匹。

所以在野炮看来,重量压根就不是问题。

于是野炮的口径更大,炮管更长,分解?拉倒吧,要的就是结实牢靠,你把它拆了干嘛?

容易拆卸的东西,是没法保证火炮的火力和它超长的射程,还有它能够承受的高膛压。

比如日式三八式75毫米野炮。

这款野炮,虽然口径不大,也就七十五毫米而已,但它的炮管长度却达到了两千三百二十五毫米,总的重量逼近了一吨。

光一发炮弹的质量就有十三斤重,弹丸的初速度已经达到了一秒五百一十米,比同口径的山炮又翻了一倍,射程更是达到了八千三百五十米的距离。如果是改进型的话,这门野炮的射程可以达到一万一千五百米。

这还是同一口径的,如果口径变大,比如一百五十毫米口径的,想想都能明白,这些数据会变得更大。

所以野炮已经不讲究重量不重量的问题,它讲得威力如何,打出去的效果如何了,侧重点已经不一样了。

比方说九零式野炮,同样是七十五毫米口径,但它的重量已经达到了一点四吨,如果换成机动型号的话,重量更是达到了一点六吨的样子。

而炮弹的重量也达到了十四斤的样子。

与之带来的是更猛的威力,初速度达到了六百八十米每秒,射程更是达到了一万四千米。

虽然这款野炮的火力更猛,但日军却不大喜欢这门炮,原因是太重了,依靠骡马拉动,很费劲的。

所以后期这门野炮就被日本人装到了战车上,当做战车炮来使用,在太平洋战争中,日军专门用来对付美军的M4中型坦克的。

这门野炮这么一改确实给美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在解放战争中还有同款的一门九零式七十五毫米野炮,在解放太原的时候立了大功。

这门九零式七十五毫米野炮,在战斗中封锁了敌人的机场,一共击毁了敌人九架飞机。

这野炮射程远,火力猛。

所以从这里,就不难发现野炮算是威力最大的一类火炮。

那么火炮的威力大小,从小到大的排列,步兵炮,山炮,野炮。

其中步兵炮和山炮都是为步兵量身定做的,是可以伴随步兵发起进攻的。

步兵炮更多的是用来摧毁火力点的,对于坚固的钢筋水泥工事没辙。

而山炮就是用来摧毁对手的防御工事的。

至于野炮往往是,大的军事行动中才会出现的,步兵没资格使用了(太重拉不走啊!),都是装备到专门的炮兵部队中使用的。

所以当年抗战的时候,我军用炮的话,通常级别大一点的就是山炮。

毕竟山炮好处理,转移的话,拆开了带着就能走,就算带不走,挖个坑也好埋。

至于野炮?没办法野炮这东西太重了带不走,用起来也不方便。

就算是能带走,它也不是人力可以推走的,只能使用骡马来拖拽。

而骡马它也是有消耗的,不说别的,马料这块就不好弄,再有就是马匹也是容易受伤的,一旦受伤也是个麻烦。

所以通常情况下,就算是缴获了野炮,也会在当时就被炸毁,毕竟自己不能用,也不会留给敌人使用吗?

但就算是这样,炮弹也是一个没法解决的问题,毕竟军工厂后期虽然能够生产炮弹,但炮弹的产量也是有限的,大部分地区的炮弹总是通过缴获得到的。

那么这样就造成了,在那个时期,通常情况下,我军用炮最大的也就是山炮。

那会确实是挺苦的,十四年抗战不容易啊!

其实当时在国民党哪里,就算是机器设备比较齐全,从1913年到1949年这个阶段,生产出来的野炮也就不到六百门而已。

所以野炮虽然威力够猛,但在当时的作战环境中,我们使用野炮不多。

最后在说一点,野炮属于加农炮的一种。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二战中的日本军官为何人手一把军刀?

二战中日本军官配备军刀,主要是两个原因

——受西洋传统的影响

——受武士传统的影响

线列步兵时代(滑膛枪时代),指挥官使用指挥刀来约束士兵的队列行进。到了线膛枪时代,西洋陆军开始普遍使用散兵线战术,指挥刀的战术价值已经不复存在。

尽管军刀失去了其战术价值,但军刀作为军礼服的重要装饰,西方国家的军官仍然会在很多场合配备军刀。这个习惯直到一战结束,才慢慢从西方军队里消失。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在各方面都向西方靠拢,搞所谓的“脱亚入欧”。西洋军事更是日本人重点学习的对象(先学法国,后学德国),加上日本社会本来就有武士佩刀的传统,于是军官配刀就在日军中保留下来,成为军官身份的象征。同时也是军中荣誉的体现(比如,日本陆军大学的“军刀组”)。

日军军刀并非一开始就是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那样,也有个演化的过程。1885年,日本陆军大学聘请了一批德国教官任教,日本陆军的战术和军制从此师从德国,海军则师从英国。这个阶段的日军军刀更接近于西方军刀的形制。比如下图所示,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的佩刀就是很明显的西式军刀形制。

到了1933年2月,荒川五郎、栗厚彦三郎等在下议院提出复兴日本刀剑的建议案,以提倡日本精神及固有文化,获得一致通过。

同年3月,在长城抗战中,鬼子吃了不少中国军人大片刀的亏。小鬼子的西洋指挥刀看起来挺有逼格,然并卵,在白刃战中一碰即断。这次战例更坚定了日本人改革军刀的决心。

日本军务局开始参照武士刀的样式,重新设计军官佩刀。之后,在“皇道派”大佬荒木贞夫(陆军大臣)等人的倡导下,日军于1934年彻底废弃西洋式指挥刀,军官一律改佩日本式军刀。

咱们很多影视作品糊弄事,甭管什么年代,什么军衔,什么军种,只要是拍日本鬼子,全都拿一样的军刀。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下面简单说说比较有特点的日军军刀

94式——将校刀

于1934年配发,因为当年是日本皇纪2594年(也不知道鬼子是怎么计出这个年份的),所以被称为“94式”军刀。

94式军刀将过去的西洋式彻底改成了日本传统武士刀样式,并在《陸軍将校用新軍刀制定》(勅令第二十六號)中,对军刀规格以及配发标准做了详细的规定。大体形制如下图所示:

94式将西洋指挥刀改制为传统日本刀,当时的日本媒体将新军刀誉为“阵太刀”,评价很高,主要是称赞传统精神的复兴和回归等等。

94式是将校刀(主要配发将官和佐官),又是新式军刀的第一代,其做工和用料都很讲究,光零件就有26个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94式首次规定了天皇配刀,即大元帅刀(按照《明治宪法》的规定,天皇是陆海军的统帅)。这其中还有个说法,之所以专门弄出个“大元帅佩刀”,主要是裕仁天皇因军部的骄横而不安,借此表达不满,同时提醒陆军——自己才是“大日本帝国陆军”的总指挥官。下图是裕仁的佩刀照片,因为裕仁个子矮,所以佩刀显得特别长。

95式——士官刀

于1935年配发,因为是日本皇纪2595年,所以称为“95式”。这是二战中最臭名昭著的军刀,跟我们有血海深仇,沾满我们同胞的鲜血。

95式是士官刀(主要配发士官),全刀均为机械制作,远不如将校刀(94式/98式)锻造精良、装饰漂亮,被日本人戏称为“铁棒”。

此刀属于实战型军刀,主要装备一线的军曹、曹长,按数量来说,是杀我国同胞最多的两种日本军刀之一(另一种是小兵拿的30刺刀)。

日本在二战中由春风得意到举步维艰的变化,在95式军刀上有非常明显的反映,越往后的95式越寒酸。举个例子,刀柄。最初生产的约6000把95式用的是铜制刀柄。之后改用铝制刀柄。1943年以后,日本的战略物资匮乏,铝全部用于战机的制造了,95式刀柄只能用木头制作。

98式——将校刀

于1938年列装,跟94式一样是将校佩刀。“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实行战时体制,因此废止了军服之中的礼装。

与之对应,1938年5月废止了94式军刀的第二佩环(因此标准98式只有一个配环),通过《皇室令第六號-天皇御服改正大元帥佩刀改正》和《勅令第三百九十二號-陸軍将校用軍刀改正》制定了新的制式军刀外装规范。

98式军刀有一个特点,就是品质良莠不齐,属于天上一脚地下一脚。初期的98式刀身有一半以上是本锻炼(传统日本武士刀制作工艺)的传统日本刀,其中有一些甚至是家传名刀。

随着需求急剧增长,98式军刀开始量产,有些是军部指定军工厂出品,有些是民间作坊出品,虽然都是统一的外装样式,但细节各色各样,做工用料参差不齐。

昭和12年-海军用新军刀

如果说陆军佩刀还有点实用价值,海军佩刀那就纯属装逼格用(又不是东方不败,哪儿还能抽刀砍炮弹呢)。既然只是用来装逼格,日本海军佩刀就更加注重仪仗性质,外装设计比陆军的更加华丽。这也跟海军在明治后的日本军队中地位一直略高于陆军有关。

这款刀的刀装是时任海军少将小泉亲治以镰仓太刀装为范本制定的。一直到1945年终战,这种刀装都基本没有改变,以“黒漆塗”和“黒研出鮫皮巻木鞘”为刀鞘的制作工艺,金具都用镀金,配色上礼仪色彩浓厚。

海军佩刀的刀身有小部分是本锻炼刀条,但是因为海上是高含盐环境,所以大部分的海军佩刀都采用耐腐蚀的“耐錆钢”(类似于不锈钢)作为刀身材料。总体说来,海军佩刀的品质始终相差不大,维持了比较高的水准。

天皇御赐佩刀

鬼子军刀还有一种比较有逼格的,就是天皇御赐军刀。这种刀质量如何知不道,对鬼子来说主要是代表荣誉,比如陆军大学的“军刀组”。

下图所示,是一把天皇御赐的94式军刀。授予对象为陆军炮工学校高等科第40期优秀毕业生川上清康中尉。

——————————————

鬼子的军刀看着逼格很高,也是段子诱发器。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号称“日军第一战略家”的石原莞尔在下马的时候,被军刀刀柄撞了蛋蛋,造成会阴部长期感染,然后就得了膀胱癌。。。真的是蛋蛋爆了!

电磁轨道炮怎么做轨道要什么材料比较?

首先谈导轨材料,钨铜合金是业余条件下较好的材料,不过其价格较高,通常采用紫铜和黄铜,石墨做导轨目前我还没看到实用的例子,而且石墨太脆了容易碎。 再特别谈一下轨道加工,网上很多人都用的是很宽的轨道,以本人的为例: 这样的轨道其实非常不合用,磁通会浪费很多,建议将轨道做窄一些,再用绝缘材料固定。 然后是轨道形式,有没有外部磁场影响不大,直接通电即可,有条件一定要加外场增强,可以提高威力并且减少一些回路电流,减轻开关系统的压力。 电源方面,一定要使用低内阻电源,比如高频电解电容,电压取决于你的开关方式,建议使用炮弹带初速进入轨道来导通回路,这样可以不用开关元件从而大幅度放宽功率限制,电压最低不建议低于200V,最高嘛~轨道间不击穿就行了,不过电压一高动静大得吓人,还有高电压低内阻电容非常贵,多为油浸电容,网友大多选择400V。 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私信我。 可以看看《电炮原理》这本书,非常详细。

TRR是什么材料?

TRR不是某种材料的名称,而是一个英文缩写,全称为Top Running Rigging(顶端索具),是指索具系统中用于升降帆、控制桅杆和桅杆舵的系统。在帆船或航海运动中,TRR是一个关键的部件,可用于调整帆墙、舵角和帆型,从而控制水航方向。

索具系统一般由钢缆或绳索、吊带、杆、栏杆等部件构成,TRR即是其中的一种组件。TRR通常由不锈钢材质制成,能够承受高压和全天候恶劣环境下的使用。它是索具系统的核心组件之一,配有手柄和线轮,可以实现对索具系统的精细调节。

需要注意的是,可能不同的行业对TRR的缩写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在核能相关领域中,TRR是指反应堆冷却系统里的热交换器(Thermal Radiation Reactor);在计算机网络领域,TRR则是指传输主机名(Transmission Remote Request)。因此,在阅读相关资料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TRR具体指什么含义。

依阿华的副炮性能如何?

衣阿华级副炮是Mark12型5英寸(127毫米)L/38(38倍径)高平两用炮。该炮是二战期间美国海军应用最广泛的中口火炮,也是二战期间美国海军服役数量最大的火炮之一,广泛用于战列舰,巡洋舰的副炮,和舰队驱逐舰主炮,以及航空母舰,大型辅助舰的防空炮。

Mark12型5英寸高平两用炮是在美国海军原有的5英寸51倍径平射炮和5英寸25倍径高炮基础上研制的,早期51倍径平射炮初速高,弹道性能好,但是身管长,炮身重,转动惯量大,不适用需要快速反应的防空作战;而5英寸25倍径高炮身管短,炮身轻,反应速度快,但是初速低,弹道性能不适合水面炮战,所以美国海军在设计新型高平两用炮的时候,很可能采取了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将这两种火炮的倍径进行算术平均,(51+25)/2=38,将新炮倍径定为38倍径,以求取得一个比较均衡的性能,没想到这种简单粗暴却催生了二战期间最为成功的中口径舰炮。

衣阿华级的Mark28mod2炮塔是所有型号中最重的

5"L/38Mark12型舰炮身管长190英寸(约4.83米),全炮重1810千克(相比之下5英寸51倍径平射炮重量根据型号不同在4.9-5.2吨之间),采用黄铜药筒的分装弹,弹重24-25千克,黄铜药筒重5.6千克,全装药为7千克无烟发射药或无焰发射药,全装药炮口初速约790米/秒,减装药为1.6千克发射药,炮口初速366米/秒,主要用于对岸轰击时需要迫击炮式弯曲弹道的场合。火炮俯仰角可达-15°到+85°,设计射速15发/分,但是最大爆发射速可达22发/分。衣阿华级使用的Mark28Mod2型双联炮塔是该炮配用炮塔中最重的,全重达77.4吨(其他战列舰的双联炮塔为Mark28Mod0型,重70.9吨,早期驱逐舰配用的Mark22双联炮塔不过34.1吨,后期包括亚特兰大级防空巡洋舰使用的Mark38Mod0双联炮塔也就43.4吨)。

法拉格特级驱逐舰是第一个安装5英寸Mark12的

Mark12型5英寸高平两用炮被广泛安装在1934年以后建造的各种战舰上,战列舰包括北卡罗来纳级,南达科他级和衣阿华级,大型巡洋舰阿拉斯加级,重巡洋舰威奇塔级,巴尔的摩级和得梅因级,轻巡洋舰布鲁克林/圣路易斯级(部分配备),克利夫兰/法戈级,亚特兰大/朱诺级(主炮),航空母舰约克城级,胡蜂级,埃塞克斯级,护航航母博格级,卡萨布兰卡级,科芒斯曼特湾级,驱逐舰法拉格特级,波特级,马汉级,格里德利级,巴格里级,索莫斯级,本汉级,西姆斯级,本森级,格里弗斯级,弗莱彻级,萨姆纳-基林级。另外很多辅助船也用该炮作为自卫武器,珍珠港受重创的老舰在维修时也有用该炮替换原有5英寸L/51副炮和5英寸L/25高炮的,例如西弗吉尼亚号。

西弗吉尼亚号在珍珠港后的维修中用Mark12替换了所有原有5英寸副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