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环保黄铜,刘贺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酢金?
海昏侯墓园五号墓内棺出土的刻有“刘充国印”字样的金属龟纽印章
一组动物形状青铜器玩具
海昏侯墓园内的附葬墓可分前后两排。刘贺及夫人墓与7、8和9号墓位于第一排,但三座附葬墓前没有单独的祠堂。专家认为,一般妻妾合葬共用一座祠堂。因此,这三座附葬墓中应是刘贺的姬妾。
琥珀材质的兽型器
第二排有3、4、5、6号祔葬墓。其中3号墓和4号墓面积较小,出土文物不多。5号墓处在1号主墓的正北方向,墓内一棺一椁。海昏侯墓考古领队杨军告诉记者,5号墓的实验室考古于2017年初启动,主棺实验室清理工作进展顺利,可见墓主头部被漆器叠压,下有玉圭、玉枕,颈部有玉组珮,腰部有玉带钩、玉觹、水晶、玛瑙(包括缠丝玛瑙)、玉具剑、书刀、马蹄金等。遗骸上有大小玉璧。下有用贴金片的云母包边的丝缕琉璃席。
玛瑙
玉器多为新疆和田玉料。这些珠宝玉器都是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足部有3个青铜小罐。5号墓现阶段清理出两块马蹄金,分别位于墓主身侧,体量较小,正好可供孩童握在手中。墓中还清理出一个装着4件微型青铜兽的盒子,盒子破损严重,青铜兽分别为虎、大角羊、野猪、绵羊。
玉剑璏和马蹄金
其中虎型青铜兽疑为汉代玩具车,虎爪下有轮,虎脖子下方有孔,穿绳后可供人力牵引。墓中还清理出一枚刻有“刘充国印”字样的铜印,出土位置在墓主腰部的左侧,方寸大小,龟纽。根据出土的铜印,并结合文献记载,可以初步确定墓主是刘贺第一个早逝的嗣子刘充国。
玉璧
据《汉书》记载,刘贺有“妻十六人,子二十二人,其十一人男,十一人女”,并提及刘充国是刘贺的嗣子,“海昏侯贺死,上当为后者子充国;充国死,复上弟奉亲;奉亲复死,是天绝之也。”根据5号墓的规格、规模、饰品位置,结合文献记载刘贺卒于33周岁,专家推测墓主为13—15岁的青少年。
小型青铜器
刘贺死后,海昏侯国被“除国”,家庭成员被贬为庶民,因此刘充国如果死在刘贺之后,墓中不可能有象征身份和等级的珍贵陪葬物,更不可能有马蹄金。“5号墓现阶段清理出的文物异常丰富,说明刘充国在下葬时遵循的葬制是‘王子’级别。”杨军介绍,这说明刘充国可能死于刘贺之前,但这并不意味着史书记载有误。
部分文物
“记载和管理皇室子女出生和死亡的,分别是太史大夫和大鸿胪,史书记载其实是说,之所以‘除国’,是因为刘贺先后两个嗣子都死得早,因此天绝也。而并不是指刘贺死后,两个儿子接连死去。”杨军说,“5号墓的墓主身份确认后,也让我们对西汉列侯等级墓葬的葬制有了新的认识。过去我们认为列侯等级墓葬只有一名男性,其余皆为妻妾,其实还有未成年的儿子。”
角质杯
目前,6号墓发掘工作尚未展开,杨军表示,从5号墓情况来看,6号墓可能也是刘贺儿子的墓,也有可能是刘奉亲的墓。4号墓的墓主身份目前尚且无法判断。
考古工作人员对海昏侯墓园五号墓的内棺进行清理工作
真的就是100斤黄金吗?
在古代,”赏金“的”金“,在汉朝之前通常是指流通的货币,那是以铜、铁为主熔铸的,赏金千两就是奖赏很多的钱币。汉朝后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带动,很多西域国家的黄金流入到我国,那时候人们才开始把“金”叫黄金。可是因为古代的换算标准及黄金的纯度,赏金千两大打折扣。明清时,单说“金”,就是指银子。
皇帝“赏金千两”,真的就是100斤黄金吗?在中国古代,有一种“代金银币”,它就是那时候的货币。很多都是金银等珠宝的替代品,主要是以铜及铁熔铸的。可以分为铜钱及黄金,金在那个时候还指钱。一般贵金属都做成了工艺品,供观赏用。 “赏金千两”,是指赏赐很多钱,并不是指黄金。黄金作为一种贵金属,怎么可能随意千两赏赐呢,除非那个朝代富的不行了。
黄金不是一开始就很多的,汉朝之前的皇室和富商的家里用品都是青铜器为主,黄金很是稀少。丝绸之路大家都知道,闻名世界,也给沿线的国家带来了发展和飞跃。从那时起,西域的黄金流通到我国,黄金才开始变多,也就是那时,它才被人们理解为真正的 “金”,赏金千两就不是钱币了,是真正的黄金。
古代的帝王处于一个非常高的位置,一个人能够统治一个国家。那么皇帝“赏金千两”,真的就是100斤黄金吗?这点分几个方面给大家说一下:
一、帝王拥有最大的权力,千两黄金不在话下:
古代的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拥有全国的财富,而且各个王朝基本上都是属于集权制度,所以帝王在赏金的时候,从来不会吝惜。这点在历史上,基本上都是如此,无论是明君,还是昏庸的帝王,都不会吝惜金钱。因为金钱对于皇帝来说,随随便便就能够得到。皇帝赏金一般是笼络士大夫、相关有功的大臣或者是亲属,所以赏金千两并不是任何问题,作为一个帝王这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
二、帝王讲究一诺千金,金口玉言:
帝王在统治一个国家的时候,需要提高自己的声望,得到万民的信任。所以帝王一般都会遵循一种规则,那就是言出必果,说话算数。这样才能够提高帝王的声誉,得到大家的认可。赏金千两其实就是帝王一种彰显自己言出必行的手段,因此他们肯定会给出千两黄金,根据古代的度量衡计算,就是一百斤黄金,不会少一点。
三、赏金千两按照现在的标准不是一百斤黄金: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现代的社会重量单位有了变化,所以千两黄金就不是一百斤,因为以往的计算方式出现了变化,所以很多人怀疑,古代帝王的赏金千两不是一百斤黄金,其实这是现代人用现代标准的一个错觉。
总结:原来古代是度量换算和现在也大相径庭。比如在汉唐,一斤可以换算成16两,还有秦的半两钱,一斤和现在的250克差不多,这样算下来,赏金千两大概是三十斤。赏金千两不是人人都能获得的荣耀,只有立大功有特殊贡献的人才有的赏赐,不然皇帝就太有钱了。
在古代,因为技术的有限,黄金的纯度达不到。所以赏金千两,水分很大。
为啥没有好的铜炉或者铜墨盒呢?
谢谢邀请。樱桃番茄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办法专业回答,因为自己不是属于这个领域的。这边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宝宝们可以参考一下~
也许很多藏家都在问值钱吗,我有一个铜墨盒能卖多少钱,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铜墨盒的近期的一些纪录,以及他的人文价值。
既然要了解一件东西,当然要先了解它的历史:
铜墨盒存储墨汁便于携带,本为旧时读书人文房常用佳物,后来墨汁发明,铜墨盒渐渐隐退。小小铜墨盒蕴藏着一座晚清、民国时一批刻铜艺术家高品位的“金矿”。同时铜墨盒也被誉为“最后的文玩”,由此可见铜墨盒也是极具收藏价值的藏品。
款蟋蟀题材墨盒拍出33万元高价
近年来,随着文房用品收藏投资的升温,作为砚台补充品的铜墨盒,价格也骤然增长。
铜墨盒为藏家所喜爱,主要缘于盒盖上所刻的书法或绘画。铜墨盒根据盒盖上的内容和书法可分为名人书法和钟鼎文图案。当前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还是那些名家刻制的或名人使用过的铜墨盒,如张学良即位时制作的铜墨盒,在2003年的拍卖会上曾以5000元成交。目前市场上一方民国年间普通的铜墨盒成交价通常在300元左右,而工艺稍精一点的直径仅七八厘米的墨盒成交价在千元左右,至于直径在10厘米以上的,则高达两三千元,这样的价格实际上还远未体现铜墨盒的艺术和历史价值,10年前北京一位在中国书店以120元的低价购得民国大家张元济的铜墨盒,上以精刻千余字,如今这方墨盒开价5万元他仍不愿出手。可见铜墨盒仍有较大的升值空间,因为砚台仍在生产,而刻铜墨盒的工艺已经消失,但铜墨盒所承载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却日益凸显。
随着今人对寓于刻铜墨盒中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艺术品味的不断探索和发现,民国时期只需几元就能购置的小小文房用具在现今艺术市场中的经济价值呈现扶摇直上之势。
在当下如火如荼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刻铜墨盒从散见于古玩摊市与店铺的冷门藏品华丽转身,作为文房杂项的一个重要板块逐渐走向藏家云集的拍卖会,成为艺术品拍卖标的。上海朵云轩在2009年春拍中举办了“清风堂藏铜墨盒专场”,上拍标的仅20组,总成交额却高达145.6万元。在2012春拍中,上海朵云轩再次推出“双雅楼藏铜墨盒专场”,共13组标的130方墨盒,估价在120万元至10万元,然此次以组为单位的捆绑拍卖形式成交率并不高。2012年8月举行的上海工美拍卖会中一方直径仅9.5厘米、厚1.8厘米的齐白石款蟋蟀题材墨盒在拍卖会场的多次角逐后,终以高达33万元的成交价被上海某藏家成功竞得。
此外,当下的铜墨盒市场正呈现出更趋多元的形式,各古玩市场、文物商店、相关网站等均可见其身影。各地藏友自发组织的雅集活动不断,他们以藏养藏,使刻铜墨盒也呈私下转让方式流通。在新兴的艺术品网络交易平台上,一方小小的墨盒一口叫价高则数万元,低则千余元,颇受民间藏家青睐。
从产生到现在,铜墨盒不过200年历史,收藏铜墨盒应该先考虑买老盒,但是由于旧时刻铜艺人的水平有高有低,所以收藏时要去粗取精,从精品下手。
刻铜圣手的作品代表了刻铜工艺的最高水平,也是市场上收藏者苦心追求的对象。市场的大量需求刺激了造假者对其作品的仿制,所以市面上落款为“寅生刻”的作品中赝品极多,收藏者购买时必须去伪存真。
随着铜墨盒市场行情的逐年上升,地摊上出现了大量粗劣低俗的仿制铜墨盒。
铜墨盒越白越值钱
盛行于清代中晚期,集书画、雕刻艺术于一身的刻铜墨盒在收藏圈里有“最后的文玩”之称,备受古今文人青睐。如此有文化气息的铜墨盒在选购时应该注意什么?
首先看外形。虽说铜墨盒被人们称为“铜皮铁骨”,一般情况下不容易被损坏,但盒盖部分的边缘材质比较薄,很容易损坏。目前市面上流传下来的铜墨盒大部分都已被使用过,墨汁残留在盒内令经过数十年的铜墨盒更容易被腐蚀,尤其是更容易脆弱的边缘,四角很容易开裂,因而藏友们在购买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墨盒盖边缘是否有损裂。
其次瞧工艺。想收藏精品铜墨盒,就得买出于名师之手的作品。名家的雕刻作品以工艺精湛著称,陈寅生、张樾臣、都是刻铜大师,他们的作品价值相对一般作品要高得多。此外,使用特殊工艺制作、器形独特、由著名的书画家提供画稿、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关等因素也能提升刻铜墨盒的收藏价值。
最后辨材质。铜墨盒的材料多为白铜和黄铜,一般来说,用白铜制作的铜墨盒光泽十分柔亮,摸在手中光滑细润,盒面上镌刻的文字和图案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安秉武说,铜墨盒越白越有收藏价值,但如果黄铜墨盒有极好的工艺,也值得收藏。另外,由白铜、黄铜、紫铜共同制造而成的铜墨盒被称为“三镶”,市面上较少见,收藏价值较高,如果遇到可以购入。
收藏鉴赏铜墨盒需注意三点
一、关注名家、名刻、名制。因为刻铜墨盒融錾刻、镶、磨等工艺于一身,汇绘画、书法、诗词、印章成一器。它凝聚着书画名家和刻铜高手的共同心血,为联袂之作。在我的藏品中,书画名家有、刘春霖、齐白石、、徐世昌、等,他们的书画作品相继被搬上了盒盖。书法錾刻更是呈“百花齐放”,有钟鼎文、石鼓文、瓦当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刻铜高手有“刻铜圣手”陈寅生、姚茫父、、等;名作坊号有“万丰号”、“同古堂”、“万礼斋”、“古松斋”等。
二、刻铜墨盒不仅是文房用品,也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在我的藏品中,从材质角度看,有紫、白、黄铜、纯银、黄铜镀银之分,更有将紫、黄、白铜集于一身的“三镶”工艺;从造型上看,有圆形、椭圆、扇形、方形、古琴形、书卷形等各种形态;从大小尺寸看,既有“彪形大汉”型,也有“袖珍迷你”型。故设计新奇、造型特异的墨盒当属精品之作。
三、“去粗取精”,研读刻铜墨盒的历史符号,解析丰富的文化内涵。刻铜墨盒不仅是文人雅士、商界学堂的必备物,也是庆贺寿诞、喜结良缘、工程竣工、励行明志等馈赠之物。因笔者也热衷于红色藏品的收藏,故一方早期由“陕西省军区制”、朱德题词的墨盒尤让我爱不释手。盒面的通体刻铜铭文是“虚心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文化和军事技术水平,使自己成为人们解放军的优秀战士”,铭文遒劲有力,结字秀丽,更为祖国的“钢铁长城”作出最好的诠释。
不是精品的铜墨盒没有收藏价值,自然也不具备流传价值,保值升值更是无从谈起,所以不管从哪种角度来说,都要买精品。只图数量不看质量是收藏大忌。
拍卖会是购买墨盒的主要渠道,由于精品存世量少,可遇不可求,所以收藏者要加强文化、书画等艺术方面的修养,多看名家真品、精品,把握他们的艺术风格,以防遇到赝品上当受骗。
说 到赝品,一 种是作假者冒用刻铜名家的署名或字号;另一种是用非刻铜品仿冒刻铜品。现在市面上发现的仿冒刻铜品有以下几种:一是冲压,冲压制成的作品笔画僵硬;二是铸造,盒盖上无法做出丝一样的细划,而且盒内粗糙;三为腐蚀,虽然可以制作出细微的笔画,但每个笔画都千篇一律,深浅相同,毫无真品的力度与美感;四是电针刻,这种方法可以刻出小且细的字,但是粗细相同,且不能深刻,更不能刻粗字,以上四种均非刻铜作品。
铜墨盒真品的布局舒展,章法大方,刻工精湛,线条流畅、爽利、深刻;而仿品的布局章法则相反,不仅局促而且散漫,刻工更是缺乏神韵,线条显得呆板、虚浮。若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立见高下。
刻铜墨盒三大名家大师
铜墨盒早期一般为紫铜所制,后期多为黄铜、白铜或黄铜上镀金银。刻铜墨盒者,同治秀才陈寅生,同古堂、光绪进士姚茫父为刻铜三大家,我们现在见到的铜墨盒大多是由姚茫父作画,张樾臣刻,两人常合作刻铜墨盒,姚往往署名茫父。而姚自刻之作品,则落款姚华……
最开始,刻铜师们还只是在墨盒等物上刻以文字,以诗文为主,如陈寅生就曾以芝麻粒大小的楷书在一幅二三寸见方的墨盒盖上刻下整篇的《兰亭序》,后来,刻铜工艺师们也开始刻画简单的花鸟、风景和人物画。
在清末至民国时期,陈寅生、张樾臣与姚茫父三人在刻铜艺术上造诣最深,人称刻铜三大家。
陈寅生(1823-1886年)的刻铜艺术纤细秀丽,不论是花鸟鱼虫,还是山水人物都能游刃有余,但其最主要的成就在于书法作品,楷、行、草、篆诸体俱佳,可谓字字珠玑,飞云流畅,其代表作品有“兰亭集序”、“出师表”等。
张樾臣(1883—1961年)在阴文小楷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他将刻竹的刀法,运用到刻铜上,仿刻竹中“沙地留青”刀法,刻出阳文花卉,极为生动古雅。一些著名画家如早期的姚茫父、陈师曾、、,后来的、、江寒汀、等人,都给他画稿,供他刻墨盒、镇尺用,故有较高的 艺术性。
(1876—1930年)为光绪进士,后留学,民国后曾出任北平女师、美专校长,其多才多艺,综合素养最高。其作品多篆印章文,刀法清晰,气韵婉丽。其业绩成就得到当时国内文化界的一致公认,梁启超、、郭沫若、郑振铎、、陈叔通、郑天挺、马叙伦、梅兰芳等各路名家名人,对姚华多有高度的评价。
这些大师们的作品,在当时就受到文化界名人的追捧,时人多以拥有一方名家精品铜刻为荣。
从地域上看,由于刻铜艺术产生于清末,时很多名家,包括刻铜大师和文化界名流,皆云集北京,致使此后的刻铜作品多流散于京津各地,辐射至河北、山东、东北、陕西等地,相比而言,南方流传的刻铜作品量就比较少了。
艺术表现力主要取决于刀法
刻铜作品的载体非常之多,如薰炉、手炉、墨盒、镇尺、锁、鸟笼钩、水烟袋、鸦片烟灯、鸦片烟盒、铜仿、印盒、腕枕、茶具、餐具等。其中以刻铜墨盒为该项藏品之代表,时与江西南昌的象眼竹细工及湖南刺绣并称为中国三大名物(见于《北京繁昌记》)。
墨盒是与墨对应的一项书房文玩,不过其出现较晚,与之相应的是刻铜工艺的发展。所谓刻铜,起自明清,在嘉道间成型,清末民国间盛行,建国后基本湮没。
铜墨盒大多以白铜、黄铜制作外壳,也有鎏金、白银的,并辅以紫铜为内胆。一只墨盒可分成底和盖两个部分。盒内则以石砚片作笔舔,并衬以等物以作吸收和储存墨汁之用。铜墨盒的形态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还有六角形、八角形、扇形、叶形、菱形、桃形、琴形、鼓形、梅花形、琵琶形等等。
与传统中国画所强调的“笔”与“墨”相比,刻铜艺术的表现力主要取决于刀法。铜墨盒的雕刻多以阴文、阳文、双钩线刻为主,铭刻题材多为书法、绘画、篆刻等,旧时铜墨盒上的文字、图案集装饰性、艺术性为一体,有浅刻、线刻、阴雕阳刻结合,书法诗文吉祥佳句、名家绘画等都可融于铜墨盒之上。盒大多有作坊标记,如京明斋、明远阁、一得阁、同古堂等,便于购买者区分。
综上所述:铜墨盒极具历史价值,于文化价值,拥有巨大的升值空间,是一些文人雅士收藏者的大爱之物,被誉为“最后的文玩”更是体现了它的收藏价值及经济价值。
喜欢的宝宝们记得关注点赞一下哈~
日本是如何处理重伤士兵的?
战争不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的伤害也是人类无法承受的。虽然现在在和平的呼吁之下,更多的人开始对于和平和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回想到二战时期的伤亡人数,我们也不由得为之一颤。
在二战期间日本疯狂的进攻,在国际范围之内四处点火,最终引火上身宣告了失败,可是他们所投入的人力也并不比其他国家少,那么二战时期日本是如何处理重伤士兵的呢?为何有日本老兵至今都会感觉到心寒呢?
只要有战争就会有流血牺牲,这是一定的,但是日本对于自己重伤士兵的处理,的确会引起国际上的非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日本的处理办法完全是违反人性的。他们一旦知道自己的军队被俘虏,基本上都会对外宣称这些士兵已经死亡。
其实被俘虏的士兵有更大的可能性会再次回到军队当中,因为中国一直秉持的原则就是不杀俘虏。但日本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节省物资。一旦宣告了死亡,这些士兵想要再回到日本就会变得异常艰难。
要想知道日本到底是如何处理重伤战士的,我们可以从一个最为惨烈的衡阳战役作为参考来看当时的士兵所经历的一切。在衡阳战役当中,日军由于太过冒进和轻敌,所以他们给自己定下了三天内要占领衡阳的目标。
可是最终的结果是三天不仅没有成功,还造成了大量的伤亡。为了这个冲动的决定,他们让士兵只带了两天的口粮就进入此处进行作战,但这里的所有一切都不如他们预想的如此顺利。这些带了两天可怜的士兵,最终陷入了后勤物资保障上的困境之中。他们到底困难到了什么程度?
在军队作战之中,粮草是最重要的一点,但日军的莽撞举措让他们筹集不到相应的物资,甚至在如此激烈的战斗之下,连基本的蔬菜都没有,我们都知道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必须要包含肉蛋奶以及蔬菜的配比,但在战争的特殊时期,全部说肉蛋奶之类的东西,连最基础的蔬菜估计都做不到,甚至连米饭都会因为天气太过炎热而馊掉,这些坏掉的食物被日军食用以后所造成的身体消耗更大。
在战斗当中有无数的人牺牲,而给前线送饭的士兵所需要经过的路程,也是非常的艰难且漫长。由于各种轰炸以及各种迫击炮的狂轰滥炸,其带来的危险系数更是提升了不止一度。他们通过后勤补给的方式,给前线输送着干净的水和食物,但这些食物一般送到前线去基本也不剩多少了。
再加上这些水,由于在行走过程之中,所经过的都是腐烂的尸体和各种各样的炮火攻击,所以想要干净的水也是很难的。因此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之下,很多人都会因为这些不干净食物而生病,再加上重伤士兵需要的医护人员更多,所以这些士兵都会被送到一个类似于医院的地方。
之所以说类似于医院,就是因为战争发生之时,其医院环境相对较为恶劣。在特殊时期他们甚至会用茅草直接搭一个木制的房子,将其作为医院,而重伤的士兵都会被抬到这里进行救治。但由于人手紧缺,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涌入此处以后,他们就变成了自生自灭的伤残士兵,不管他们的死活也成了常态。
正是因为这种情况,使得很多人更加绝望,因为在医院就相当于在等死,所以日军老兵能够捡回一条命的都是逃离了医院的人,他们至今都表示想到这一幕都会感觉到心寒。由此可见,让日军心寒的不是日本政府的不作为,而是当时的恶劣环境之下带给人的恐惧。
雍正通宝有几种?
朋友您好,新疆红泉堂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雍正通宝根据铸造的地方不同分为宝泉局、宝源局、宝南局、宝安局、宝昌局、宝浙局、宝云局、宝苏局、宝河局、宝晋局、宝巩局、宝济局、宝武局、宝川局、宝黔局等不同品种。
根据价格不同我简单介绍一下。
一、宝泉局
京师(北京)户部宝泉局,雍正元年(1723年)始铸,雍正十三年(1735年)停铸,存世量相对较大,宝泉有几个好版式,宋体泉目前价值最高,价值在3000-5000元,普通版别价值在300-500元不等。
雍正通宝 宋体泉正面雍正通宝宋体泉背面二、宝源局
京师(北京)工部宝源局,雍正元年(1723年)始铸,雍正十三年(1735年)停铸,有五笔像,宽缘小字版等版别,存世量相对较大。目前价值300-500元。
雍正源 正面雍正源 背面三、宝南局
湖南长沙铸造,雍正通宝钱币的龙头,雍正七年(1729年)始铸,雍正十年(1732年)停铸,铸造于目前价值5000-10000元,版别较为单一。
雍正宝南背面雍正宝南正面四:宝安局
江苏江宁(南京)宝安局(实际属于安徽省铸造),雍正九年(1731年)始铸,雍正十二年(1734年)停铸,存世量相对一般。腾飞安价值略高,普通版别雍正宝安价值1000元-2000元不等。
雍正安 正面雍正安 背面五、宝昌局
江西南昌宝昌局,雍正七年(1729年)始铸,雍正十三年(1735年)停铸,存世量相对较小。具体分为大字版和宽边小字版两种,价值1500-3000元不等。
雍正宝昌正面雍正宝昌背面六、宝浙局
浙江杭州宝浙局,雍正元年(1723年)始铸,雍正十三年(1735年)停铸,存世量相对较大。分为角头通和方头通两种,直径超过28略少,价值600-1200元。
雍正浙正面雍正浙背面七、宝云局
云南昆明宝云局,雍正五年(1727年)始铸,雍正十三年(1735年)停铸,存世量相对较大。其中直径过29毫米的宽边试铸样式较少。普通版别价值300-600元不等。
雍正宝云正面雍正宝云背面八、宝苏局
江苏苏州宝苏局,雍正元年(1723年)始铸,雍正十三年(1735年)停铸,存世量相对较大。宝苏局铸造普遍比较精美,版别较为单一,精品价格在600-1500元不等。
雍正宝苏局正面雍正宝苏局背面九、宝河局
河南开封宝河局,雍正七年(1729年)始铸,雍正九年(1731年)停铸,存世量较少,版别比较单一,价值高,目前价值1500-3000元不等。
雍正河 正面雍正宝河背面十、宝晋局
山西太原宝晋局,雍正七年(1729年)始铸,雍正九年(1731年)停铸,存世量相对一般。有一些名誉版式,方晋,降晋,大宝晋等,普通版别价值600-1500元不等。
雍正宝晋局正面雍正宝晋局背面十一、宝巩局
甘肃兰州宝巩局,雍正四年(1726年)始铸,雍正七年(1729年)停铸,存世量相对一般。名誉品有关刀巩,宽边巩等,普通雍正巩价值600-1500元不等。
关刀巩十二、宝济局
山东济南宝济局,雍正七年(1729年)始铸,雍正十三年(1735年)停铸,存世量相对较小。直径过27的不多,版别比较单一。价值1000-2200元不等。
雍正宝济正面雍正宝济背面十三、宝武局
湖北武昌宝武局,雍正七年(1729年)始铸,雍正十一年(1733年)停铸,存世量相对较小。分为大字版小径和大径版两种,宝武价值比较高,目前市场价在1500-3000元。
雍正宝武正面雍正宝武背面十四、宝川局
四川成都宝川局,雍正十年(1732年)始铸,雍正十三年(1735年)停铸,存世量较小。宝川局分小字大径和大字小径两版,宝川局都比较稀少,价值在2000-4000元。
宝川局正面宝川局背面十五、宝黔局
贵州贵阳宝黔局(实际于毕节铸造),雍正八年(1730年)始铸,雍正十三年(1735年)停铸,存世量相对一般。宝黔数量虽然较少,但是价值不高,目前价值在600-1200元不等。
雍正黔正面雍正黔背面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最奇葩?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皇帝。由于皇位继承的特殊性,导致中国历史上有出现了很多奇葩的皇帝。
如果对这些奇葩的皇帝做排名的话,估计这几位应该可以轻松占据前三位。
第三位:最搞笑的皇帝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至正德十六年(1521)在位。自幼贪玩,喜欢兵术,而且非常不愿意受宫廷的约束,所以给自己造了两个自由活动的天地,一个是豹房,一个是宣府的镇国府。豹房最初是朝廷用来训服豹子等凶猛野兽的地方,后来武宗花了几十万两银子,在北海附近修了这个豹房,在那里醉生梦死,酒色俱全。为了远离京城,他还自封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以及镇国公,还让兵部给自己发饷。为了不让大臣们不停地罗里罗嗦,他还特别规定,大臣一律不准到宣府去。
宁王造反,著名的理学名臣王守仁很快平叛,但武宗对此很不高兴,因为没有他动手的机会。另外,武宗的好色是有名的,到处留情。
不过,武宗也有厉害的一面,他对于权力抓得很紧,他还同蒙古小王子开过一仗,以五六万人抗击四五万蒙古人,获得大胜,比起英宗以50万人却变成俘虏有天壤之别。武宗还与士兵同吃同住,并亲手杀敌一人,有很高的军事指挥才能。
历史学家黄仁宇说明武宗处事刚毅果断,批答奏章,决定国家重大事件,都非常决断。弹指之间诛杀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乱,大败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而且,他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帝王治下总体上仍有可称道之处。《明史》说他“明自正统以来,国势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
但无论如何,明武宗为政期间荒淫无道,国力衰微,一生贪杯、尚武、无赖,喜好玩乐。特别是他的三次平息叛乱,自封官位,俸禄,自编新名字“朱寿”,都为世人所诟病。
第二位:最虚伟的皇帝
王莽是中国头号伪君子皇帝。白居易曾写《放言诗》: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王莽通过特务的方式,搞掉自己的表兄、政治竞争对手淳于长,38岁位列公卿,“莽既拔出同列,继四父而辅政,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已不倦,聘诸贤良以为掾史,赏赐邑钱悉以享士,愈为俭约”。
有一次,王莽的母亲生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宰相的夫人穿得破破烂烂,让别人都误以为是仆人。
但王莽一旦当上皇帝,便露出真面目。“及其窃位南面,处非所据,颠覆之势险于桀、纣,而莽晏然自以黄、虞复出也。乃始恣睢,奋其威诈,滔天虐民,穷凶极恶,流毒诸夏,乱延蛮貉,犹未足逞其欲焉。是以四海之内,嚣然丧其乐生之心,中外愤怨,远近俱发,城池不守,支体分裂,遂令天下城邑为虚,丘垅发掘,害遍生民,辜及朽骨,自书传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
第一位:最傻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白痴皇帝是西晋惠帝司马衷。他本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嫡次子,由于其兄司马轨早死,他就成为嫡长子,被立为东宫太子。当时,负责教养太子的东宫官员都知道太子是个白痴,但为了维护嫡长子的继承制以及自己未来的帝师地位,便合伙长期对晋武帝陷瞒真相。晋武帝死后,司马衷即位做了皇帝,是为晋惠帝,其白痴真相便再也隐瞒不住了。
有一次他出外听到青蛙叫声,便傻乎乎地问侍从:“为官乎?为私乎?”意思是这些青蛙是公家所有是私人所有的?侍从听了哭笑不得,无法回答,只得敷衍道:“在官田为官,在私田为私。”
有一次,全国闹饥荒,老百姓没饭吃,饿死无数。这个白痴皇帝听了大臣汇报后,感到很奇怪,竟问侍臣说:老百姓既然没有饭吃,“何不食肉糜?”《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九年》引用了这条文献,胡三省在作注时说:“糜……粥也。”
宋代陆游作《闻杜鹃戏作绝句》:“劳君树杪丁宁语,似劝饥人食肉糜。”
清代金圣叹在《甲申秋兴》诗中说:“今冬无米又无菜,何不作官食肉糜。”
总之,这荒唐的话语成为千古笑话。
王公大臣们知道惠帝是个白痴后,便都心怀不轨起来,争权夺利,结党营私,最后终于爆发了骨肉残杀的“八王之乱”,导致五胡乱华,百姓遭殃。惠帝本人在糊糊涂涂做了17年皇帝后,也受尽磨难,被人下毒而死。不久,西晋灭亡。
当然,其他的奇葩皇帝想必也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