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铜能不能用来堵运水,故宫一些缸内的水为什么600年不结冰?
故宫中原本有308口大缸,如今剩下231口,这些大缸是用来装水的。故宫大缸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是有一点却是出人意料的。故宫地处北方,但是500年间故宫大缸里的水却从未结过冰。这其中究竟有什么玄机呢?
故宫大缸简介故宫中的这些大缸并不是在同一时期铸造的。这里面有一部分是明朝时期铸造的,另外一些是清朝时期铸造的。明清两代铸造的大缸的样式和材质有所不同。明代铸造的大缸一般是铁质的,而且样式比较简单,主要只是在大缸的两侧安上铁环。清代铸造的大缸一般是铜质的,样式和工艺比起明代的要精美,而且两侧还有兽面铜环。
此外,在乾隆年间还铸造了18口鎏金铜缸。这18口鎏金铜缸被安放在金銮殿和乾清门等重要地带,以显气派。乾隆皇帝的奢侈可见一斑。不过可惜的是,在清末八国联军进入紫禁城后,鎏金铜缸上的黄金被洋人给刮走了。如今还可以看到金銮殿两侧鎏金铜缸上,八国联军刮金留下的累累刀痕。这些刀痕也是晚清屈辱史的一种见证。
故宫大缸的用途看到故宫中这些个头很大,样式精美的大缸,很多人以为它们是装饰品。实际上,这些大缸最初的设计就是当作水缸用的。简单说就是用来储水的,而不是用于装饰的。这些大缸都是放在露天的位置,所以大缸里的水肯定不是拿来喝的。故宫大缸里的水是当作灭火的储备水源用的,平日里大缸里面必须装满水。按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故宫中的这些大缸就相当于古代版的消防栓。
紫禁城从1420年落成到清朝灭亡,一共经历了500多年的时间。在这500年的时间内,紫禁城先后发生过上百次大小火灾。紫禁城的建筑物多为木质梁架的结构,这些干燥的木材是易燃物,一旦宫中发生火情,就很容易引发大火。而紫禁城冬天有用炭火取暖,照明又是用蜡烛,这些都是火源,稍有不慎很容易引发火情。这是紫禁城容易失火的一个原因。
除了木质结构,紫禁城容易失火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雷电引发火情。相关资料显示,在紫禁城建成的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发生了一次大火灾。而这两次火灾的起因就是雷电引发了火情。据说当时朱棣还因此特意去太庙祭祖。
一旦宫中发生了火情,宫里人就可以从附近的大缸中取水来灭火。当然故宫中也是有水井的,不过相比来说,当发生火情时,从大缸中取水灭火要比从水井打水灭火快得多。也正是因为大缸里的水对消灭火情很重要,因此不允许大缸里面没有水或者大缸里的水结冰。
故宫中的这些大缸还有一个寓意吉祥的名字“门海”。所谓门海就是“门前的大海”之意。故宫中的这些水缸取名门海的寓意再明显不过了,就是以门海之水来避免火灾的寓意。类似这种寓意的起名例子还有不少。在浙江省宁波市有一座明朝嘉靖时期修建的藏书楼,这座藏书楼是由当时已经退休的兵部侍郎范钦主持修建的。这座藏书楼被命名为天一阁,取“天一生水”之意。藏书楼最怕遇到火灾,而水能克火,因此给藏书楼取名天一阁的寓意也很明显。
故宫大缸里的水500年不结冰的原因故宫位于北方,冬天的时候气温经常在零度以下。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故宫水缸里的水肯定是会结冰的。但是故宫水缸中的水又不允许结冰。那么古代是如何保证故宫水缸中的水不结冰的呢?
原来每年到了小雪这个节气时,宫中太监就会给水缸套上棉套,盖上缸盖。除此以外,我们可以看到故宫中的这些大水缸并不是直接放在地面上的,而是放在一个基座上。这个基座留有一个口,目的就是为了冬天可以把炭火放进水缸底部,以此防止水缸中的水结冰。
当然,除了在故宫中放置几百口大缸以外,当时还做了其他一些防火措施。比如将频繁用到火的御膳房移至下风口。不过,这些防火措施在大火面前显然是微不足道的,500年间紫禁城曾多次发生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