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黄铜纯火柴 一个长长细嘴的乐器叫什么名字

祥子看见人和厂那盏极明而怪孤单灯。4、千载难逢、与众不同、一声不响、轻描淡写、任劳任怨、小心谨慎、一来二去、自讨无趣,也没有一般洋车夫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恶习。9、他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

黄铜纯火柴,一个长长细嘴的乐器叫什么名字?

叫口细

是撒拉族保存至今的民间乐器,长不到0.5厘米,重不到0.05克,小巧玲珑,在各种乐器中可能是体积最小的一种。

“口细”的制作并不复杂:将一火柴杆粗的细铜(或白银)制成马蹄形状,中嵌一片极薄级细的黄铜片,尖端弯曲。含入口中靠舌尖拨动或夹在牙缝用指弹拨发音,以收敛嘴唇的大小和吹气的强弱调节音量、掌握音符。

其音量极弱,即使隔门都很难听见。音符起伏、跳动也不太大,但听起来却十分悠扬缠绵,如泣如诉,动人心弦。

“口细”是撒拉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乐器。尤其是妇女更是爱不释手。

骆驼祥子第四章好词好句加赏析?

骆驼祥子4章好句摘抄

1、太阳平西,河上老柳歪歪着,梢头挂着点金光。河里没有多少水,可是长着不少绿藻,象一条油腻长绿带子,窄长,深绿,发出些微腥潮味。河岸北麦子已吐芒,矮小枯干,叶上落一层灰土。

2、大概有十一点多,祥子看见人和厂那盏极明而怪孤单灯。柜房和东间没有灯光,西间可是还亮着。他知道虎姑娘还没睡。他想轻手蹑脚进去,别教虎姑娘看见;正因为她平日很看得起他,所以不愿头一个就被她看见他失败。

4、千载难逢、与众不同、一声不响、轻描淡写、任劳任怨、小心谨慎、一来二去、自讨无趣。

5、祥子手哆嗦得更厉害,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方,细细端详自己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理想方也都可以原谅,因为已经是自己车。

6、他不怕吃苦,也没有一般洋车夫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恶习,他聪明和努力都足以使他志愿成为事实。

7、拿着两包火柴,顺着大道他往西直门走。没走出多远,他就觉出软弱疲乏来。可是他咬上牙。他不能坐车,从哪方面看也不能坐车:一个乡下人拿十里八里还能当作道儿吗,况且自己是拉车。这且不提,以自己身量力气而被这小小一点病拿住,笑话;除非一交栽倒,再也爬不起来,他满滚也得滚进城去,决不服软!今天要是走不进城去,他想,祥子便算完;他只相信自己身体,不管有什么病!

9、他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格局,可是已经象个成人——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样子大人。

10、自从一到城里来,他就是”祥子“,仿佛根本没有个姓;如今,”骆驼“摆在”祥子“之上,就更没有人关心他到底姓什么。有姓无姓,他自己也并不在乎。不过,三条牲口才换那么几块钱,而自己倒落个外号,他觉得有点不大上算。

《骆驼祥子》摘抄

1、最伟大牺牲是忍辱,最伟大忍辱是反抗。

2、走吧,就是一时卖不出骆驼去,似乎也没大关系;先到城里再说,他渴望再看见城市,虽然那里没有父母亲戚,没有任何财产,可是那到底是他家,全个城都是他家,一到那里他就有办法。

3、自从有这辆车,他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买卖也就更顺心。拉半年,他希望更大: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

4、这是对祥子和虎妞所住大杂院一次鸟瞰,勾勒出大杂院普通居民苦难生活。作者用滴着血和泪笔锋,画出那人间狱活景。

5、怎样过这个“双寿”呢?祥子有主意:头一个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人,绝对不能是个女。最好是拉到前门,其次是东安市场。拉到,他应当在最好饭摊上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爆羊肉之类东西。吃完,有好买卖呢就再拉一两个;没有呢,就收车;这是生日!

6、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落在一个没有公道世界上。

7、夜深,多日疲乏,与逃走惊惧,使他身心全不舒服。

8、夜还很黑,空中有些湿冷雾气,心中更觉得渺茫。

9、祥子为曹先生拉包月,眼看就要凑足买车钱,却被孙侦探敲诈一空。祥子困惑喊:"我招惹谁。"此节描绘波澜迭起,人物心理通过细微动作暴露无遗,充分表现不解灾难根源祥子绝望心情。二次买车希望破灭,促成祥子与虎妞悲剧婚姻,是祥子命运转折关键之处。

10、祥子手哆嗦得更厉害,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方,细细端详自己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理想方也都可以原谅,因为已经是自己车。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他坐在水簸箕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发亮黄铜喇叭。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也是车,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方。

11、夏先生手很紧,一个小钱也不肯轻易撒手;出来进去,他目不旁视,仿佛街上没有人,也没有东西。

12、希望使他快活,恐惧使他惊惶,他想睡,但睡不着,四肢像散似在一些干草上放着。什么响动也没有,只有天上星伴着自己心跳。

13、为金钱而工作,怕遇到更多金钱,忠诚不立在金钱上。

14、体面,要强,好梦想,利己,个人,健壮,伟大,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自私,不幸,社会病胎里产儿,个人主义末路鬼!

15、太阳西斜,河上老柳歪歪着,梢头挂着点金光。河水没有多少水,可是长着不少绿藻,像一条油腻长绿带子,窄长,深绿,发出微腥潮味。

16、他们自己可是不会跑,因为腿脚被钱赘太沉重。

17、他不愿再走,不愿再看,更不愿再陪着她;他真想一下子跳下去,头朝下,砸破冰,沉下去,像个死鱼似冻在冰里。

18、三起三落,祥子买车愿望终成泡影,但他心中还期待着能与他喜欢小福子结合。然而,小福子自杀,祥子生活信念悄然死灭。他不再想也不再希望,甚至连绝望也感觉不到。原来那个正直善良祥子已被生活磨盘辗得粉碎。这些章节有力控诉黑暗势力对善良美好人性扭曲摧残。

19、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社会中去,把高尚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狱中去。

20、难堪渐渐变为羞恼,他火也上来;他们瞪他,他也瞪他们。

沈阳浑河上为何保留着一段断桥?

2018年,沈阳人听到了地铁9号10号线将要开通的消息,而且也听说沿着浑河还要整一些有轨电车线路,而且还有一个什么长安桥正式通车了,成了浑河上开通的第十几座桥……也说不清楚了。某一天,居然在浑河桥上,看到了一段断桥,而且还在网上看到了这段断桥的遗迹说明,我就想,浑河上现在这么多的桥,也应该有一则文字来纪念了吧。

76年浑河断桥,谁有兴趣知道她的往事?

其实一直以来,记忆里,浑河上就只有两座桥,一座是浑河桥,另一个是长青桥。但是2003年,浑河老桥传出来拆桥的消息。对于浑河老桥来说,一些数字可以代表当年这座桥对于沈阳的重要性:浑河老桥建于1942年“伪满”时期,全长664米,宽9米,该桥整体结构为双悬臂式,桥墩为3柱式结构(桥墩由3根柱子并排支撑),桥身共有30个孔,其中中间28个孔跨度为22米,两侧各15米。桥基础深9米,承载力为10吨。该桥是沈阳浑河上最早的一座桥,建设之初对浑河两岸交通起了重要作用,2003年12月19日凌晨4时左右,有着61年历史的浑河老桥爆破拆除,只有第17、18孔之间的桥墩保留下来留做纪念。

据沈阳老人儿讲,这座桥当年对于还只是个村子的浑河堡村以及周边地区可以说是生命线一样的存在。当时是沈阳刚解放的时候,浑河水位当时可没这么高。每到早晚时分,就会看见一种情景,桥上几乎没有行人,桥下的浑河水里却热闹得很:有趟水的行人,有水里撒欢的马匹和漂在水面上的马拉车,甚至还有两手拎着东西后背还背着孩子趟河的人。

大家为什么有桥不走呢?一来当时脑瓜死,认为走桥还不如直接趟河方便。这种有桥不走的情况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才结束,因为那时浑河水位升高了。到了后来的60年代,由于当时物资紧缺,所以浑南的人都通过这里去城里,用一些农产品去城里换一些火柴、布料之类的东西,但这对于统购统配的计划经济时期来说,算是一个罪名,叫“倒买倒卖”。所以,一直都会有一些人员在桥上检查来往人员,看看有没有这种“倒买倒卖”的行为,一经发现,就会全部没收。

20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全国对旧的东西采取了否定和消除的态度,建于“日伪”时期的浑河老桥是重点对象之一。所以就有人鼓动着拆掉这座桥,那时候,人们刚把南岸的两个桥柱子拆了,桥面刨下一米多距离,忽然得到通知说第二天有很重要的车队要从这里经过,于是连夜又把桥用黄土填平了,为了看不出有刨过的迹象便铺上一块大铁板。后来争论了很久,最后因为怕还有类似情况发生,拆桥的事便不了了之了。

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过桥还得排队!浑河桥过桥人增加很多,所以就显得特别拥挤。每天到了上下班时间,一旦两辆轿车别在一起,或是马车横在桥上,那么不堵半小时的车是过不去的。后来为了缓解这种现象,想了许多办法。

沈阳市相关部门特意作出决定把浑河两岸企业的上下班时间岔开一些,比如行人和非机动车自发组织排队,还选出了一个每天经过浑河老桥的人为队长负责秩序;还有一段时间,采取了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每人一两分钟交替通过的办法。

到了90年代,说实话,记忆里,浑河桥当时是有两座的,一条是走机动车的,也是后来后建的,在靠东这边,也就是现在浑河新桥的位置。而现在的那段断桥,当时似乎是专门走人的,基本是一个人行和走自行车为主的浑河桥了。2003拆桥的时候,应该是将原来的浑河机动车桥拓宽了,然后把那个人行的老桥拆掉了。但还是忘不了,那个时候的浑河堡,还是一个刚刚兴起的小村子,浑南,除了浑河堡还基本上什么都没有。那时候,从文化路往南到浑河这一大片地区,基本也没有什么象样儿的建筑物,如果非要说一个的话,那就是河畔花园和夏宫了。

后来又找到了一张日伪时期的沈阳老地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个时候的沈阳,其实从南关路往南的地区基本都不属于市区了。那个时候这一片地区有一个日伪的名字“浑河区”。到后来二战结束,沈阳光复的时候,国民党接收沈阳的时候,将当时的“沈阳区”就是当时由张作霖建设而来的沈阳旧城区,和当时的沈阳郊区“浑河区”进行了合并,然后各取一字,最后成了“沈河区”,这,就是沈河区名字的由来。在这之前,沈阳城区在浑河以北离得比较远的地方,也就是沈河区出现的时候,沈阳才算是真正“与水为邻”。

从长青桥到八三隧道,浑河历史隐隐再现

在日伪时期的沈阳老地图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的浑河上,只有三座桥,一座是南满铁路浑河桥,一座是浑河桥,一座是长青桥。探访了一些长青黄泥坎地区的老人儿,他们印象里的长青老桥并不是现在的长青桥。从现在的长青桥往南下桥的地方,有一个向西的小路口,这里进去,正好是现在沈音南校区的北墙,这里,座落着几个当年的老小区。这里,其实就是当年解放初期的东陵区政府(革委会)所在地。而原来的浑河长青老桥是在现在文汇街的这里,一直往北延伸到浑河北岸,这,就是原来长青老桥的所在位置。所以,当年的黄泥坎村地区,文汇街才是这里的中心地区,而不是现在的长青街。

不过现在,这里的文汇街,只留下了一个大堤路路口的一个向北的大上坡,而当年的长青老桥已经不在。

其实说起这些过浑河的桥,最想说的还是咱沈阳在1974年的时候建设的”八三隧道“。对,你没听错,这相对于后来沈阳建设的五爱跨浑河隧道,早了三十多年的时间。细想一下,当时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居然也有这种实力勇气和魄力来建设这样一个伟大的隧道。

这个”八三隧道“,当年是战备之用的,浑河八三隧道1974年建成,是中国最早期战略级原油管道工程八三工程的一部分,隧道下埋着两排输油管道,1999年维修后允许民用。2003年封闭前通过此隧道需缴纳1-3毛钱的通行费。隧道的一端,设在东陵区上木厂地区,隧道的另一端,设在浑南杨官地区。

完全想不出来,当时我们的父辈是用了什么样艰苦卓绝的方法,建设了这样一条人间奇迹。也可能当时由于是战备之用,不可能公开宣传,但当时那样的条件下,一定付出了异常大的代价,而且很有可能这种代价是人的生命。现在,我们现在的技术条件下修一个穿山的隧道还会有那么多的人员伤亡,在1974的当年,你会想像建设者都经历了什么吗?而且那建成之后还必须秘而不宣,包括即使有可能付出的生命代价。

小时候,曾经跟着哥哥他们一大帮小孩儿去浑南,当时浑南杨官地区有一个特别大的挖沙造成的水坑,每一年那里都会有淹死小孩的事情发生。但那时候也不知怎么了,就是一无返顾地过去玩。那时候的八三隧道,就像一部时光机,让我们手挽着手,冲向那种三伏天都感觉阴冷的黑暗。然后冒着漫天的汽车尾气和暴起的灰尘,冲过那样一个星际虫洞似的隧道里。现在想想,那一个洞口写着大大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洞口,那就是一个一千零一夜里魔幻入口。然后美滋滋地,在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带着一个玻璃瓶子的大水坑里抓来的小蝌蚪兴冲冲地走回家去。要知道,从上木厂走到小旮家所在的204地区,那至少也要走一个多小时,但,那时候的童年,依然是快乐的,充满未知的兴奋。

无论浑河老桥,还是长青老桥,更或是八三隧道,这都是沈阳浑河过河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虽然现在有了那么多那么多的桥,富民、三好、工农(南京)、胜利、南阳湖、伯官、东塔等等等等。沈阳,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在我们的视野里飞速变迁,即便在1945年的时候,当时的所谓的浑河区还只是一个郊区。如今,浑南的各色大楼拔地而起,沈阳核心办公机构也已迁至浑南。浑河,已然成了沈阳的内河。而那些,曾经的,我们渡过浑河的方式,早就不是什么罗士圈河边的”浑河晚渡“,也不是那个宽只有九米的浑河老桥,更不是那个曾经秘而不宣的八三隧道,还有那么多那么多美丽而优雅的浑河桥梁正飞架而起,五爱隧道、金阳隧道正在改变沈阳人渡过浑河的方式。

浑河,并不再是将他们困于岸边的一片汪洋,而是一眼望去波光粼粼的心翔之水,更是我们穿行于河底之时,在我们头顶缓缓低语的城市之母。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座城市的名字来自沈水之阳,我们的家乡,在我们怀旧的体历里发生延展;我们的家乡,更在我们的脉博里跳动,那感觉不仅真实,且有力量。(这旮是沈阳)

子弹壳为什么不用铝代替铜或是铁?

子弹壳是可以用铝合金替代的,而且这样的产品还不少,影响铝合金壳技术的是技术缺陷、市场、经济性等多方面的因素。

子弹使用铜或铜合金,是因为铜具备“自润性”,金属铜在摩擦过后,会脱落一些细微的粉末,填补在机件表面,形成润滑效应,降低摩擦力,让机件更良好的运行。

从古代开始,人类就已经发现了铜的这种良好自润性,有些文明里还有用铜币给物品抛光的传统。子弹当然也不例外,各种铜合金都照顾了机件的自润性,让弹药在不断进行供弹-上膛-击发-抛壳动作的同时,通过自润性提高机件的顺畅度和可靠性,避免生涩卡滞。

此外,铜合金的弹壳性能也十分上佳,要韧性有韧性,要延展性有延展性,它们不像钢铁那么脆,也不会过于柔软失去约束力,很适合配合发射药的膛内击发,也很容易生产加工,无论是成型、打磨、结合都十分方便,装弹后的弹药密封性还好。

子弹头也是同样的原理,人们使用铅芯、钢芯制作弹芯,但弹头往往会再加一层同质的被甲,以提高弹头在枪膛中运行的顺畅度。像历史上的三八大盖,因为早先的友坂枪弹存在被甲过薄,对枪管磨损较大的问题,日本人很快就改进了配方,加厚了弹头被甲。

不过相比起弹头这种需要在来复线中运转的物件来说,弹壳负担的责任毕竟轻松的多,再说黄铜属于比较高价的金属,随着现代战争自动化武器比例的提高,真打起仗子弹几亿几亿的往外砸,上哪儿去弄那么多黄铜?更麻烦的是,黄铜价格波动较大,工业运用数量也极为庞大,与其在这上面浪费巨额金钱,不如另辟蹊径,从其它廉价材料上找出路。

正因为如此,人们很早就开始了非铜弹壳的研制,并且早已将之运用到了大规模的战争之中。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苏联都采用了钢壳弹技术,这二位一个不怎么富裕,一个打得山穷水尽,逼急了手榴弹都能用水泥糊,给子弹壳换个材料天经地义。只不过那时候的技术仍以“覆铜钢”为主,即主料用钢,外面还是给包一层铜皮,以提供基本的自润效果,它们的目的是节省铜料,做不到完全的杜绝铜料。而且钢壳弹对抽壳力度有要求,容易拉断壳体。

但钢壳弹的运用打破了铜子弹的惯性桎梏,为弹壳材料的研发开启了新的大门,自此之后人们进行了多种弹壳材料的尝试,而且成果巨大。

比如中国研发的全钢涂漆弹,这种子弹以特殊漆面代替了铜制覆层,在维持了性能的同时,还能提高弹药存放时的金属锈蚀问题,总体上已经达到了与铜壳弹差不多的水平。这种弹壳的涂漆在高温下很难融化,弹头覆铜也不影响滋润。

既然钢铁能用作子弹壳,那么铝合金也不应该存在什么问题,实际上很早就有人将主意打到了铝合金身上,但与钢壳弹技术比起来,铝合金弹仍然在很长时间内存在“应用惯性”问题。铜壳弹至今还没有消亡,就是源于这种惯性,它包含了人们的枪械设计经验、枪械装备体系、工业标准和使用习惯,很难一夕之间被彻底替换,更何况铜壳弹仍然占有略微的性能优势,差的只是经济性而已。

钢壳弹在今天之所以能与铜壳弹分庭抗礼,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化运用有很大关系,在那些不要命的战争中钢壳弹被不计其数的发射出去,总结了相当的技术经验,也一定程度取代了铜壳弹的使用地位,有这些保证打前站,人们才愿意接受其经济性。

铝壳弹技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纯铝弹壳显然不可行,而铝合金技术在二战中尚属于比较尖端的工业科技,1906年威尔姆发现铝合金时效现象,1915年才有2017耐高温铝板,1930年有了A356.0型铸铝合金,1933年出现了2024型高强度铝合金,尤其是2024型,完全就是二战时飞机的主要用材,铝合金金贵无比,根本没烂大街到做弹壳的程度。

战后尽管铝合金技术发展迎来了高潮,甚至还出现了铝合金制造的军舰,但铝合金弹壳技术仍然没有发展起来。这很好理解,铝合金再廉价也不如钢铁廉价,还没有钢壳弹那么多的应用经验和装备数量,人们很难再去基于铝合金弹壳开发和调整武器标准,更舍不得搞出性能略高一点点的弹药,然后淘汰掉所有的老枪。

不过这不代表铝合金壳弹不存在,战后不久就已经出现了基于铝合金弹壳的尝试,人们希望能造出更轻的子弹,然而这股风潮在拿出几个成果后即告失败,因为人们开始青睐中间威力的小口径子弹,它完全解决了当时的子弹轻量化问题,还不必承受铝合金子弹经常出现的底端破裂毛病。

甚至当时的人还想研究“无壳弹”,彻底将弹壳这一拖累抛弃,由此出现了德国G10\11无壳弹枪,可这些努力最后都白费了功夫,在武器小性能进步上,人们最终还是选择了可靠性和传统思维,子弹壳研究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铜壳领域。

不过早期的铝合金弹壳技术确实已经成功证明了铝壳弹是种行得通的技术,在已有成品的帮助下,一些武器商业机构纷纷完成了铝合金子弹的生产,今天的铝合金子弹并不算什么稀罕事物,它们是一种可选择的商品。甚至有些厂商不惜采用氮化铝陶瓷这些特种材料造子弹,反正贵就对了,大爷们要的就是富贵。

一般普通的铝壳弹还是很常见的,不过多出现在9mm帕拉贝鲁姆或.45ACP这类常用手枪弹中,毕竟商用售卖的子弹又要承担铜壳弹枪械的指标,又要维持自身的性能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小威力的弹药更容易双向兼容。不过铝壳弹有个问题,受铝的性能影响,它们的复装性能非常差,容易造成炸膛,许多铝壳弹在售卖时都会标注“Non-Reloadable”,即弹壳不能复装。

所以又有些挖空心思的商家,借着“满足客户DIY子弹需求”理由,搞出了“复合弹壳”这种套路,即把子弹壳也分为两部分,底部采用铝合金,而上部则采用镍合金,它们可以组装成完整的弹壳,当子弹需要复装时,把铝底扔了换个新的。

对此我们也别太当真,这都是基于商业市场的“创新”而已,对真正的战争科技没有什么帮助。如今人们在子弹的军事化研究上开始追求高分子材料方面的发展,塑料聚合物弹壳大有雄起之势。

比如美国近来就出现了这样的新闻,陆战队的马润们采购了MAC LLC公司240万发新型的.50BMG子弹,这些用于12.7mm重机枪的大口径子弹采用了聚合物复合制造的药筒,而弹底则采用了黄铜材料。这样的子弹单价约为4.2美元一发,高于.50BMG子弹3.5美元左右的售价。

不过可以看出陆战队依然是带有疑虑的,他们原计划还将采购其它类型的NATO通用口径弹,但最终取消了意向,先采购一批大口径子弹以观后效。毕竟这些子弹并不能给陆战队带来什么武器性能优势,它们只能降低大宗运输过程中的整重,从而在运输费上省出一些成本,同时让载具的总体携弹数略微提升一点。

除了MAC LLC公司的产品外,在塑壳弹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True Velocity公司的塑壳弹计划,这些产品采用了白色的壳体,能隐约看到它们同样使用了小半截复合金属弹底,毕竟复合弹体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兼容性问题,做到换弹不换枪,继而再积累经验,徐徐发展。

当前铝合金弹药在军用领域也不是完全没用一席之地,毕竟在轻量化能力上铝合金还是稍占优势的。美军在机炮领域就大规模的使用了铝合金弹壳,从布雷德利的“大毒蛇”链炮到A-10攻击机的“复仇者”机炮都是如此。“复仇者”的30x173mm PGU-14/B 炮弹其实算得上是枚apds脱穿,它的贫铀弹芯外壳就是铝合金的,但这些都是炮弹。

目前来看,铝壳弹基本可以确定寿终正寝了,性能上不如铜壳弹,成本上不如钢壳弹,覆盖率还不高,塑壳弹技术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子弹的发展方向。

你看到过哪些引人深思的话?

著名哲学家时间刺客-艾克说过:“时间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怎样使用”。

评: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瓦罗兰之盾-塔里克说过,“我曾踏足山巅,也曾进入低谷,二者都让我受益良多”。

评:顺境和逆境都教会我们成长。

浪人亚索曾经说到,“吾虽浪迹天涯,却未迷失本心。”

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影流之主劫曾说过,“要么拥抱暗影,要么死于黑暗”。

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放逐之刃锐雯曾经说过,“断剑可以重铸,破镜是否可以重圆?心碎可以不可以无痕”?

评:那些过去永远不会过去。

无极剑圣易大师曾经说过,“真正的大师,永远都怀着一颗学徒的心”。

评:三人行必有我师。

仙灵女巫璐璐曾说过,“闭上眼睛,你会看到更多”。

评:眼睛给了我们光明,但看世界还得用心。

打火机能将纯铜熔化吗?

肯定可以!纯金都没有问题!打火机可达一千五百度高温,平时的也有一千度,烧化纯铜绰绰有余!

别买一元两个的那种就行,最好买点雪茄烟的那种,可以烧穿易拉罐,并可将大约一克左左的999金烧成水珠一样转。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