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黄铜柄铁剑,以及金柄青铜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 1、被考古界誉为天下第一剑的是?
- 2、剑把铜剑生铁请问是什么时期的
- 3、人造铁剑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 4、铜柄铁剑,春秋早期秦军的渗碳钢剑,它是秦始皇的"核武器"吗
- 5、打造铁剑分哪些步骤
- 6、10件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物
被考古界誉为天下第一剑的是?
“天下第一剑”——虢国铜柄铁剑
虢国铜柄铁剑是一把深埋于地下两千多年的古剑,出土后剑的周围皆是黄泥,剑柄与剑身部分被腐蚀得几近断裂。当考古专家们从地下将它拿出来时,还未敢肯定它是一件稀世珍宝,但不久就有了结果:这是两年来国内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因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当然,最重要的是,此前发现的最早的冶铁实物也只有2400多年,也就是说,三门峡出土的这把锈迹斑斑的铁剑将世界冶铁史向前推进了近200年!
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考古界先后在河北、北京发掘出商代铜柄铁钺,经过鉴定,证明当时沿用陨铁锻制兵器。现存于美国利尔美术馆的两件西周铜柄铁戈,经鉴定也为陨铁所制,冶铁术尚未发生。而在三门峡上村岭出土的这件铜柄铁剑,经专家确认年代为西周晚期,它将我国人工冶铁的历史提前了近两个世纪,因而得名“天下第一剑”称号。
剑把铜剑生铁请问是什么时期的
1990年考古学家在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发现拉一柄<西周>时的<铜柄铁剑>,这就把我国用铁的历史提前到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
也就是说剑把是铜,剑身是铁,最早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大约时期是公元前9~8世纪。
人造铁剑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凡事都要证据的啊。1990年考古学家在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发现拉一柄<西周>时的<铜柄铁剑>,经鉴定确认为人工冶铁制品,这就把我国用铁的历史提前到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
铜柄铁剑,春秋早期秦军的渗碳钢剑,它是秦始皇的"核武器"吗
不是,秦始皇是战国末期,最终结束战国完成统一的郡主。春秋早期隔着秦始皇几百年,差太远了。
打造铁剑分哪些步骤
汉代铁剑的制作技术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焰烟,
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
铸得宝剑名龙泉。
与青铜剑采用铸造工艺不同,制作铁剑的基本工艺是锻打。锻打不仅是起加工成型的作用,而且反复锻打能使组织致密、成份均匀、夹杂物减少并细化,因而提高钢铁的质量。
但自铁剑以代铜剑,制剑由铸造改而为锻打以后,古籍中谈到铁剑制作,仍常锻、铸不分,时相混用,前引唐诗即是一例。这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古人不懂技术,另一方面也由于古人写诗作文,讲究音韵谐和,“铸剑术”总较“锻剑术”说来顺口,故明明是讲铁剑,也经常用“铸”字。这是今人需要鉴别的。
乌获奋椎、良工锻炼
自50年代以来,冶金史研究者用科学方法陆续检测了一些出土的铁剑实物,从而了解到汉代铁剑制作技术的具体情况。
(一)以块炼铁直接锻制 古代最早由人工冶炼获得的铁料是块炼铁,它是在较低的冶炼温度下,由铁矿石固态还原获得的铁块,含有大量脉石渣子,需通过锻打挤出。而在锻打之前,疏松多孔,因此又被称为海绵铁。
以块炼铁直接锻打成器,是中国古代制作铁剑的最初方法。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大墓所出西周晚期的铜柄铁剑,即以块炼铁锻制而成。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战国末年铁剑中了避孕药以这种方法制成的。至汉代,民间一些质次价低的铁剑,可能仍如此制作。
(二)以块炼铁渗碳锻制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最早的钢件是块炼渗碳钢,它以块炼铁为原料,在炭火中长时间加热,表面渗碳,再经锻打而成。东周时期已用块炼铁渗碳锻制钢剑。湖南益阳赫山庙出土战国早期铁剑,即为块炼钢制品。燕下都出土战国末年铁剑中有一柄残剑(M44:100),经检测是用块炼铁渗碳制成的低碳钢件,制作方法为:将块炼铁渗碳后对折,然后多层叠在一起(没有固定的折叠方向),有的对折后按同样方向堆叠,有的则对接起来)锻打成形,最后经过淬火。锻打次数较少,钢件断面上高碳和低碳分层显著,可以看到折叠的层次。
西汉时期,制剑主要沿用这种方法。满城刘胜墓出土的一件长剑(1:5105)和一件短剑(1:4219),经检测都是以块炼铁渗碳后折叠锻打而成,所用原料和渗碳方法与燕下都钢剑相同,但钢的质量有很大提高,表现为非金属夹杂物减少,细化,断面上高碳和低碳的层次增多,而每层的厚度减小,碳含量的差别减小,组织比较均匀。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加热折叠锻打的次数。最后,两剑的刃部都进行了淬火。
(三)以炒钢或熟铁锻制 至迟在西汉后期,出现了用生铁炼钢的“炒钢”技术。它是把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基本熔化状态,在熔池中加以搅拌(古董人称为“炒”),借助于空气中的氧把生铁所含的碳氧化掉,从而成为钢或熟铁:前者是有控制地把生铁炒炼到需要的含碳量,即钢(一般为中碳钢或高碳钢);后者是不加控制地“一炒到底”,含碳量极低。炒钢产品的成分均匀,夹杂物一般比较细小,分布也比较均匀,质量优于块炼渗碳钢。而且,当时生铁冶炼已达到较高水平,炒钢以丰富的生铁为原料,产量和效率都较高,能够满足社会的广泛需要。于是,熟铁或炒钢便成为制剑的新材料;或者以熟铁为原料,经过渗碳叠打钢剑(方法与以块炼铁渗碳锻制相似);或者以炒钢为原料,反复加热折叠锻打成剑。
以炒钢产品制作刀剑晨东汉时期已经普及。1978年江苏徐州铜山东汉墓出土一件铁剑,经检测,是用含碳量较高的炒钢为原料经多次加热叠打制成。1974年山东苍山东汉墓出土一件一环首长刀,经检测分析,也是用炒钢为原料反复折叠锻打而成。东汉晚期著作《太平经》卷七二《不用大言无效诀》谓:
使工师击冶石,求其中铁,烧治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万锻之,乃成莫邪。
据分析,这段话讲的就是以炒钢产吕制剑。因为把铁矿石烧冶成水,当然只能是生铁水,在锻打之前一定要炒成钢或熟铁才行,否则生铁就不能锻,更不用说“万锻”了。这是一个从矿石炼出铁水,再炒成钢或熟铁,最后锻成剑的比较完整的过程。
(四)以铸铁脱碳钢锻制 铸铁脱碳是我国古代独有的一种生铁炼钢方法,它是将白口生铁铸件在固态进行脱碳退火,从而和得至高碳钢、中碳钢和低碳钢。这种方法的特点是通过掌握时间和有控制地脱碳,由于生铁中多余的碳被氧化成气体跑掉,从而成为全钢组织。而且基本不析出石墨或只析出很少的石墨。铸铁脱碳钢保留了生铁夹杂物少的优点,组织均匀,质地纯将。目前所知最早的铸铁脱碳钢件是河北满城刘胜墓了土的六件铁镞。刘胜死于公元前113年,可知这种炼钢方法至迟在公元前2世纪末叶已经出现。
汉代的铸铁脱碳钢器物是用两种方法制成的。一种是以生铁铸造成坯,然后脱碳成钢,再予简单加工,如加热弯折,对刃部进行局部渗碳、锻打等。这种方法广泛用于制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如河南渑池了土汉魏窖藏铁器中的钢斧、郑州东史马出土东汉铁剪等。另一种方法是将生铁铸造成薄板状,然后脱碳得到成形式形钢材,将钢材经过反复加热锻打,器物。刀剑等兵器,皆如此制作。
过去在郑州古荥镇、南阳瓦房庄、鲁山望城岗等汉代冶铁遗址中曾出土地大量形铸铁板,就都是已经脱碳的钢材。目前也发现了用铸铁脱碳钢锻造成的刀剑,如北京大葆台西汉墓中出土的一件环首铁刀,河南巩县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中出土的一件铁剑。
精而炼之、至于百辟
以上所述,为汉代铁剑的一般制作技术。两汉时期,一些优质刀剑的制作还采用了几项先进特出的工艺。
(一)局部淬火工艺 钢剑淬火工艺出现于战国时期。经检测,燕下都战国末年钢剑曾经加热至摄氏九百度以上进行淬火,这是已知中国古代最早的淬火钢器。西汉时又发展产生了只将刀剑刃部进行淬 火的新工艺。满城刘胜墓出土的一件错金书刀(1:5197)和两件钢剑(1:5105、1:4249)都只在刃部观察至淬火马氏体组织。由于刃部经过淬火,因而具有很高的硬度,极其锋利。而刀剑的脊部因未经淬火,硬度较低,保持了较好的韧性,不易断折。《汉书·王褒传》说:“巧冶铸干将之补,清水淬其锋。”正与实物相合。
(二)表面渗碳工艺 满城刘胜墓出土的错金书刀(1:5197),经检测是经块炼铁为原料,经渗碳、叠打制成的低碳钢件。它在锻打成型并经磨制以后,又进行了表面渗碳,从而使刀的表层组织含碳较高,更加坚硬。同墓所出一件钢剑(1:5105)经检测也经过表面渗碳,表层碳含量在百分之零点六以上,高于心部高碳层百分之零点五至百分之零点六的含碳量。
(三)百炼钢工艺 1978年江苏徐州铜山所出东汉钢剑,茎部有隶书错金铭文一行:
建初二年(公元77年)蜀郡西工官王愔造五十湅□□□孙剑□
1974年山东苍山所出东汉钢刀的刀身上也有一行错金隶书铭文:
永初六(112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孙
前已说及,这两件刀剑都是炒钢为原料,经过反复加热折叠锻打而成。那么,铭文中的“五十湅”和“卅湅”是什么意思呢?
检测发现,“永初卅炼刀中硅酸夹杂物有明显分层,如以位于同一平面的连续或间断的夹杂物作为一层的标志,由三个观察者(其中二人事先不知道卅炼钢及测量目的),在100倍显微镜下,整个断面观察至的层数分别平均为31层、31层弱、及25层。”建初剑的剑身样品断面也有因组织与成分差异而出现的分层现象,金相观察至的分层数目近60层(图一一五)。这种现象是将钢材的湅数接近,所以冶金史研究者都推测,刀剑铭文中的湅数可能就是指叠打后的层数,或用同一种钢料反复折叠锻打,或用数层成分略不有同的原料叠打,然后加热折叠再锻,反复多次。
最近,孙机先生撰文指出,钢铁刀剑铭文中的“湅”当为“氵柬攵”之省。《说文》:“
氵柬攵,辟氵柬攵 铁也”。辟氵柬攵,意谓“取精铁折叠锻之”,又单称“辟”。以前杨宽先生也曾指出,“辟”是“襞”的假借字,就是襞积折叠而加以锻打的意思。这些看法与冶金史学者对实物观察分析正相吻合。
如说周知,增加加热折叠锻打的次数(与叠打后的层数成正比),能够提高钢铁刀剑的质量。王充《论衡·率性》说:
试取东下直一金之剑,更熟锻炼,足其火,齐其铦,犹千金之剑也。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刀剑铭文中的湅数,不是简单的层数概念,而应是代表了一定的工艺质量标准的。
从战国至汉代,刀剑加热叠锻次数的增加经历了一个明显的过程。燕下都战国末年钢剑的叠锻交数极少,刘胜墓西汉钢剑有显著增加,因而剑的质量有很大提高。至东汉建妆五十湅剑和永初三十湅刀,加热叠锻的资料又有较大增加,刀剑的质量也随之进一步提高,这显然是加工工艺发展的结果。
东汉晚期以后,氵柬攵 ( 湅)字多俗写作鍊、炼(两字后都简化为炼)。当时,文献记载中出现了鍊数更多,以至“百鍊”、“百辟”的刀剑。如梁陶弘景《刀剑录》记:蜀主刘备曾令名匠蒲元造刀,刃口刻“七十二鍊”。曹操《内诫令》称:“往岁作百辟刀五枚,吾闻百鍊利器,辟不祥,摄伏奸宄者也。”曹丕《典论》称:建发二十四年,造“百辟宝剑”,并撰文曰:‘选兹良金,命彼国工,精而鍊之,至于百辟”。《晋书·载记》记载:十六国时,大夏之主赫连勃勃造“百鍊钢刀”。
目前,研究者对于“百鍊”、“百辟”究竟是实指加热叠锻的规格,抑或是虚浮的夸张之词,尚未取得一致意见。但不管怎样,它都表示了加热折叠锻打的次数之多之繁,因此后世常以“百鍊”来形容加工的繁复和产品的精良,而今人也就沿用“百鍊钢”一词来通过繁复的加热折叠 锻打以制作优质钢剑或钢刀的工艺,诸如三十湅、五十湅甚至甚或更多。
以前,有的研究者将“百鍊钢”视为中国古代的一种炼钢方法,不很妥当。如果以块炼铁渗碳锻制器物,锻打的加工过程同时也是炼制成钢的过程,因为块炼铁之成为块炼渗碳钢,本需经一定程度的锻打。但东汉时期的百鍊钢刀剑已发展为以炒钢作原料,繁复的锻打只起加工成型和提高质量的作用。因此我们觉得,将“百鍊钢”视为制作刀剑的加工工艺更加恰当(目前发现的百鍊钢制品都是刀剑)。
也有的研究者提出将“百鍊钢”改称“辟鍊钢”,恐也不妥。因为辟鍊(即折叠锻打)是制作钢铁刀剑的基本工艺,即使普通的钢刀钢剑,也须经叠锻而成,只是叠锻的次数少数派,所以质量次,燕下都钢剑是个明证。至于建初五十湅剑和永初三十湅刀,其叠锻的次数之多,可谓达到了相当繁复的程度。这样一种繁复叠锻的工艺,称之为“百鍊钢”,以区别于一般的折叠锻打,仍是合适的。
相剑术和相剑经
两汉时期,以鉴别剑刀优劣为务的相剑术依然流行。而随铁剑取代铜剑,相剑术的内容也由早期的相铜剑转而为相铁剑。
《汉书·艺文志·数术》载有“《相宝剑刀》二十卷”,当是有关相剑术的著作,这也是仅见记载的相剑术之书,可惜久已失传。
1972-1974年间,甘肃居延考古队在额济纳河流域(今属内蒙古)调查发掘了肩水金关、甲渠候官(破城子)和甲渠塞四燧三处汉代屯戍遗址,出土汉简近二万枚。其中,在破城子出土的简牍中,有六枚简(编号为EPT40:202-207)前后相属,文义基本连贯,内容是关于鉴别剑刀的优劣,很可是《相宝剑刀》一类古书的残简。其释文如下:
●欲知剑利善,故器者起拔之视之身中无推处者故器也=视欲知利善者必视之身中有黑两桁不绝者
其逢如不见视白坚未至逢三分所而绝此天下利善剑也=又视之身中生如黍粟状利剑也加以善。
●欲知币剑以不报者及新器者之日中骍视白坚随逢上=者及推处白黑坚分明者及无文纵有。
文而在坚中者及云气相遂皆币合人剑也刀与剑同等●=右善剑四事●右币剑六事
●利善剑文县薄文者保双蛇文皆可带羽圭中文者皆可=剑谅者利善强者表恶弱则利奈何
●恶新器剑文斗鸡征蛇文者粗者及皆凶不利者●右币=剑文四事
通读释文,能够大略看出,六简所记都是由器身外观(包括剑纹)来辨别善剑或币(弊)剑的标准,明白易解者“又视之身中生如黍粟状,利剑也”(第2简)。这大概就是著录相剑术士之言而成的相剑经,如同相马有相马经、相牛有相牛经一般。
东汉桓谭云:“君大素晓习万剑之名,凡器但遥观而知,不须手持熟察。言能观千剑,则晓知之。”君大当为汉时善相剑者”
10件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物
Tang Jinglongguanzhong
唐景龙观钟
Bell of the Jinglong Taoist Temple of the Tang Dynasty中国古代名钟。铸造于唐景云二年,又名景云钟。原悬挂于唐长安城内的景龙观钟楼上。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钟高247厘米,腹围486厘米,口径 165厘米,重约6吨。钟形上锐下侈,口为六角弧形。钟纽为“蒲牢”形,钟身周围铸有纹饰,纹饰自上而下分为 3层,每层用蔓草纹带分为6格,共18格。格内分别铸有飞天、翔鹤、走狮、腾龙、朱雀、独角独腿牛等,四角各有 4朵祥云,显得生动别致。钟身正面有铭文一段,18行,每行17字,空格14字,共 292字,唐睿宗李旦撰文并书写。文为骈体,内容是宣扬道教教义,阐述景龙观的来历、钟的制作经过以及对钟的赞扬。字体为稍参篆隶的楷书。唐睿宗的书迹不多见,故此铭为研究书法史者所珍视。
钟用铜锡合金铸成。铸造时分为 5段,共26块铸模,现在仍可看到铸模痕迹。铸工技巧娴熟,雕工精致,钟声清晰洪亮,音质优美,显示了唐代冶铸技术的高超水平。
Song Xuanhe fanggu tongqi
宋宣和仿古铜器
Archaistic Bronzes of the Xuanhe Reign
of the Song Dynasty
中国青铜器最早仿制始于北宋,仿制是表示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仰慕,与后世蓄意作伪有严格区别。宋皇□以后,商周□器出土渐多,士大夫深感《三礼图》中的图描绘失实,故自徽宗时起,铸礼器一依古制。当时仿制的铜礼器有钟、 鼎、簋、□、尊、□、壶、方□、豆、洗等类,留传至今者以乐器为多。宋徽宗时铸造的大晟编钟,形制取法于当时出土的春秋晚期宋公戍钟。今遗存的有“大晟黄钟清”、“大晟·蕤宾”、“大晟·姑射中声”、“大晟·南吕中声”等器。另有太和编钟,遗存有“太和·黄钟清”、“太和·太蔟清”、“太和·夹钟清”、“太和·夷则”、“太和·无射”等器,均为宋代所铸。这些编钟的仿制颇为成功,但因为是刻意模仿,纹饰颇有凝滞感,缺乏生气。
Lingtai Chunqiu Tiejian
灵台春秋铁剑
Iron Sword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from Lingtai
甘肃灵台县景家庄春秋早期秦墓中出土的铜柄铁剑。
柄格相连,皆用青铜铸成,两面有对称纹饰,柄中部有长形镂孔4个,柄长8.5厘米,格长4厘米,厚0.4厘米。剑叶铁质,残长 9厘米,宽3厘米,厚0.3厘米,通长37厘米,焊接于铜格上。从铁锈上可清楚看出葬时曾用丝织物包裹。铁剑叶锈蚀。这是中国迄今发掘出土的最早人工冶铁制品。
Yanxiadu tiebingqi
燕下都铁兵器
Iron Weapons from the Lower Capital of theYan State
中国燕下都遗址出土的战国中、晚期铁器。数量较多。1965年发掘的44号墓,是一座从葬坑,出土的铁兵器具有代表性,计有剑、矛、戟、刀、匕首共 5种51件。
这批武士生前使用过的兵器,在从葬时未回收,表明铁兵器在公元前 3世纪中叶已普遍使用。其中长柄的格斗兵器主要是矛和戟。戟12件,保存完整,形制先进。剑15件,完整或基本完整的共 8件,形制无显著区别,长73.2~100.4厘米不等。12号剑最长,长100.4厘米;59号剑除锋略残外,保存最佳,长99.5厘米,青铜质剑首作□叭形,剑格为四棱形,首径4.2厘米,格宽5.5厘米。
经鉴定的 5件兵器表明,是块炼法制成的纯铁或钢制品。
当时块炼法已流行,用此法得到的海绵铁,经过增碳制作,做出高碳钢的剑、戟等兵器,再经过当时已广泛使用的淬火技术,使这些兵器刃部更加坚硬锋利。它们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淬火兵器,为中国古代冶金史提供了用块炼渗碳钢经过反复锻打、折叠以提高性能的最早证据。
Mancheng Hanmu tiebingqi
满城汉墓铁兵器
Iron Weapons from a Han Tomb at Mancheng中国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墓中出土的随葬铁兵器。
共 14 种 490件。计有剑、杖式剑、匕首、刀、戟、矛、铤殳、弓敝、镞、铠甲等。在刘胜金缕玉衣右侧有两把分别长 104.8厘米和 111.3厘米的佩剑,其中5105号钢剑表面经过渗碳,刃部经过淬火处理。部分剑、刀、戟兵器的材质与战国晚期无区别,仍为块炼渗碳钢,但夹杂物尺寸减小,数量减少,高、低碳之间碳含量差别减小,组织较均匀,高碳和低碳层次增多,层间厚度减薄。说明西汉中期的这些兵器经过了反复加热锻打,碳的扩散较充分,改善了均匀性,明显提高了钢材质量。淬火工艺出现了局部淬火的新技术,使刀、剑刃部局部淬火,得到高硬度,而刀背、剑脊仍保持高韧性,使之刚柔结合,保持了刀、剑等兵器整体所必需的韧性。这些均表明西汉中期炼钢和热处理技术的进步。
Changsha Tieding
长沙铁鼎
Iron Ding Tripod from Changsha
1976年中国湖南长沙杨家山65号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铁鼎。敞口,竖耳,口沿下部有一道凸弦纹,圆腹、平底,有短小的蹄足。残高6.9厘米,足长1.2厘米。经鉴定为白口铸铁件,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铸铁容器。
Mancheng Hanmu Tiejian
满城汉墓铁锏
Iron Hoops of Wheel Axles from a Han Tomb at Mancheng1968年在中国河北满城西汉墓出土的铁锏。形如铁圈,一端口径略粗于另一端。 1号墓所出2045号铁锏粗径10厘米,细径9.7厘米,高 3.7厘米,厚0.5厘米。铁锏表面锈蚀,内径壁上粘留车轴朽木。墓内各车均有铁锏 1对,分别放在车□之内侧,应是箍在木轴上以防磨损用的。《释名·释车》言:“锏,间也,间□轴之间使不相摩也。” 1号墓所出2046号车锏的金相组织为灰口生铁铸件,这种材质具有较高的耐磨性和较少的摩擦阻力,适于制作锏。这表明当时已掌握了不同生铁品种的生产工艺及性能。满城的铁锏是已知中国古代最早的灰口铸铁件之一。
Mianchi Tiezhoucheng
渑池铁轴承
Iron Axle-bearings from Mianchi
1974年在河南渑池汉魏窖藏出土的铁质轴承。共480件。其中六角承 445件。六角承的径长不同,径长每差0.5厘米成为一种规格,从6.5~15.5厘米,共出土有 17 种规格。轴孔上皆有不同程度的磨损痕迹。圆承32件,轴孔已磨损,外圆直径 6~12厘米,可分为大、中、小 3型。大型外面铸有 3个等距离的子榫,中、小型外面铸有两个对称的子榫。凹字形承 3件,高11.5厘米,宽12厘米,外侧铸有子榫,轴孔呈半圆形,内壁有磨损痕迹。32号六角承的金相检验结果:最外层为白口铁,中间为麻口铁,内部为灰口铁。这种金相组织的分层现象,表明铸造时可能使用了铁范,由于铸件表层冷却速度较快,形成了硬度高的白口铁,内层缓慢冷却,析出片状石墨,形成耐磨性能较好的灰口铁。
轴承是常用的机械零件,使用广泛,磨损后需要更换,因此,要求产品的规格化和系列化,以提高互换性。
渑池大批铁轴承的出土,显示了中国早期钢铁产品的初步规格化和系列化,为研究中国古代机械工程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Tongl□shan Liujiao Tiechu
铜绿山六角铁锄
Hexangular Hoes from Tongl□shan
中国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出土的西汉六角形铁锄 2件。1 件基本完整,锄板平,上部凸出方斗形銎,全长10.5厘米,上宽17.5厘米,两角有残缺。銎长 4厘米,宽3.5厘米,深2厘米。锄板正面,除刃沿外,各边都有一条平行于边沿的凸线。在銎斗下二角,沿肩方向各斜出一道卷云阳纹,銎斗下方正中部向刃部伸出一道对称卷云阳纹。另一件仅残存右下角,两道卷云阳纹尚清晰,上部厚 0.3厘米,刃部厚0.22厘米。经鉴定,是过共晶白口铁铸成,因锄板很薄,为了改善白口铁脆性,提高韧性,此铁锄在氧化气氛中经723~910℃温度下较长时间退火,使碳由表面向里面逐渐脱去。脱碳时,铁素体晶粒向里生长,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垂直于表面的柱状晶带。将锄板弯曲90度,仅表面微裂而未折断,形成了表面为低碳纯铁、中心为硬度高的莱氏体复合铸铁器,提高了农具的性能,使铁锄既具有坚硬耐磨的刃口而又有良好的韧性。
Tieshenggou Tiejue
铁生沟铁□
Iron Pick from Tieshenggou
在中国河南省巩县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出土的铁□。为双合范铸制,断面呈长方形,顶端有长方形直銎,可按柄,□身作楔状,长20.6厘米,宽6.8厘米,銎深6.5 厘米。经鉴定是白心韧性铸铁,但其中石墨全部球化,球墨直径<50微米,分布不均匀,其结构完整。球状石墨是白口铁在退火处理中形成的。
黄铜柄铁剑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金柄青铜剑、黄铜柄铁剑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