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铸黄铜缩水率,二战时日本军队的机枪为什么不用弹链而非要用铜板呢?
不用过度解读,纯粹是日本人技术不行,过度山寨了法国机关枪所致。
日本的“九二式重机关铳”大体仿制自法国的“哈奇开斯”重机枪,整个自动部件和原理全山寨自哈奇开斯,哈奇开斯使用了弹板供弹,日本人也就学着山寨了同样的东西。
尽管“弹药保弹板”要求相对精密,略显昂贵,对日本来说实在是有点水土不服,可师从法国陆军的日军还是跟着走了夜路。
众所周知,大到航空、坦克,小到什么雪铁龙标致,法系总有点与众不同的出格感,在标新立异的同时,要么搞出性能极为独到的神作,要么整出一堆令人哭笑不得的脑洞。
法国“哈奇开斯”机枪属于后者,别人都玩水冷的时候它搞气冷散热,别人都用马克沁专利帆布弹带的时候,它搞弹板供弹。
哈奇开斯机枪是19世纪的产物,它能在一战中与马克沁抢风骚,又在二战时继续为战场所使用,已经算很了不得了。
实际上,哈奇开斯重机枪先天上就有问题,这东西之所以设计成这样,很大原因是当年为了避开马克沁的专利所致。
1883年的马克沁机枪问世,它的设计者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是个专利概念非常强的人,早早就将机枪从导气原理到水冷套到帆布弹链等等,统统给申请了多国专利。
马克沁机枪真正打开了自动武器的道路,但马克沁的行为等于堵了后来者的路。
不少人既眼馋马克沁,又不想花钱引进马克沁专利,或者多少有点不服周,也想搞出个同等产品跟潮流发财。
有点像乔布斯当年搞IPAD,苹果板一上市,引发无数跟风开发的,为了绕开专利,就得自己捣鼓出一些稀奇古怪的。
哈奇开斯公司当时也在跟风研发,但始终没能在不侵犯马克沁专利的前提下,造出自己的机枪,直到1893年,一个叫阿道夫·冯·奥德柯莱克的奥地利人找上门。
哈奇开斯的美国人总工贝内特实验了奥德柯莱克的机枪,但是他以各种理由把这武器喷的一钱不值,然后买下了技术专利,将之放到自己的项目部搞优化研发。
差不多4年以后,贝内特终于完全打磨出了新的重机枪M1897,为了规避散热专利,它没用水冷套,而是使用了黄铜散热片包裹枪管(后换成钢的)。
为了规避帆布弹链专利和良好配合8mm勒贝尔步枪弹,它的供弹机构被设计为通过24发的弹板供弹。
其实采用散热片也有法国人自己的考虑,毕竟法国的传统殖民地是非洲,在干旱缺水地带部队不可能过分依赖水冷。
作为紧随马克沁之后的一款重机枪,哈奇开斯影响力相当大,出口到了很多国家,拥有广泛的用户。
后来的哈奇开斯M1914还超越了法国的国营圣埃蒂安M1907重机枪,成为法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轻武器扛把子,除了装备自己,亦被大规模支援给其它盟友使用。
总而言之,哈奇开斯在早期表现的不赖,不算牢靠的气冷和弹板供弹完全能够应对当时的战争,与马克沁相比也没什么代差。
弹板设计其实也没什么大问题,这是一种很方便实用的技术,子弹卡上板拿出来就能用,实际上可以视为一个开放性的弹匣类结构。
按照法国人的测试,它开起火来爽滑清脆,远比马克沁的帆布弹带要可靠,后者很考验副射手的经验,也不利于长时间的使用。
如果需要临时手工装弹,往帆布弹带上一个个的插子弹简直不要烦死人,如果安插不合理,还会进一步提高卡弹、瞎火、运动时散子弹的现象。
而且,法国人认为这24发子弹正好就是一个火力扇面,弹板很容易就能让士兵掌握射击的节奏,不会漫无目的的狂喷子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哈奇开斯上演了一把双枪堵口的大戏,著名的“凡尔登绞肉机”里,一小队法军依靠2挺哈奇开斯固守孤阵10天,用7.5万发子弹硬扛了德军的猛攻,机枪安然无恙,相当耐用。
师从法军的日本很早就盯上了哈奇开斯机枪,他们早在明治38(1905年)年就装备了山寨的自哈奇开斯的“明治三八式机关枪”(三八年式重機関銃),由南部麒麟次郎炮兵少佐设计,弹种口径也改成了6.5MM友坂弹,弹板容弹数增加为30发。
三八式机关铳的平均射速为每分钟450发,与哈奇开斯差不多,甚至略快,但如果能有熟练的枪手和装填手配合的话,日军认为他们完全可以将射速提高到600发每分钟。
日本后来又在哈奇开斯和38式基础上设计出了“三年式重机枪”(大正三年式機関銃 1914年)。
日军当时唯一不满意的是38式弹药的威力,他们认为世界的主流是8mm和7.7mm,所以南部麒次郎又根据八九式旋转机关枪(八九式旋回機関銃)的7.7mm弹药,设计过一种7.7mm的三年式,之后改进出了著名的“九二式重机枪”。
这几挺山寨的哈奇开斯基本上没有什么大改进,甚至带枪架的全重也都维持在55公斤左右。南部麒次郎保留了哈奇开斯的一切,主要着重加强了气冷散热能力以应对更加激烈的连续射击,这一块儿其实也是哈奇开斯问题最大的地方。
弹板方面,日本人可能最后也体会到了这东西也有点不牢靠,因此采用了给子弹刷润滑油的做法,但如此反倒造成了尼尘中子弹沾灰现象,反倒降低了可靠性。
日本人其实还挺喜欢保弹板设计,他们的“乙弹药箱”一箱能装750发弹药,内含25片保弹板,单重30.43公斤,包在一个个独立包装的纸盒子里,用的时候拉开就能打,极为省事。
总之,日本的轻武器在当年并不算先进,他们主要还停留在有限自我开发,仿造改进西方武器的程度上,仅南部麒次郎一个人,就已经顶了日本轻武器大半的天空。
后来别的国家出现了金属弹链,保弹板也就愈发显得落了下乘了。
92式重机枪射速偏慢?
其实“马克沁比92重机枪好”是21世纪以后的网络文学炒作起来的东西,实际情况是,马克沁没人说得那么好,92式也没人骂的那么差。
92式重机枪最大的意义在于,日本通过仿制改进,完全吃透了一款国产重机枪,完成了装备的自主化。
马克沁机枪虽好,但除了水冷和弹链模式提供的持续射击能力,整体性能并不比92式高到哪去。
有人可能会说了,这持续的泼水能力难道不好吗?我射击不断线,不像垃圾92式还要弄个保弹板换换的上。
实际上这个关于重机枪持续性的问题需要分时间看待,重机枪是一种阵地防御武器(如果不使用载具的话),它最闪耀的时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让重机枪崛起,协约国与同盟国大量使用重机枪增加阵地防御的火力密度,让进攻的一方始终处于火力薄弱的境地,收割了无数人命。
但一战后期人们已经开始军事改革,成连排的集团冲锋被班组协同、小分队以点破面的突击形式取代,炮兵观察战术和自动武器技术也得到了进步,重机枪已经无法再像战争前中期那样恣意泼雨了。
打个几下就得换阵地,不注意暴露问题就会被炮火和狙击手轮番教育;对面烟雾弹、毒气、散兵线和坦克辅助的步兵让重机枪无法有效地发挥火力,除非安放它们的碉堡足够坚固。
再经历二战前的一系列机械化和机动军事理论的变革,重机枪已经不像一战时期那么牛气熏天了,它们要么老实地守御坚固工事,要么成为载具的携带火力。
反倒是轻机枪因为适合运动作战和班组行动,成为了二战的轻武器明星。
二战的特点就是运动战打破阵地战,比如德军以MG34\42通用机枪构成的班组阵型,以大规模装甲集群构成的机械化突击力量,连日军都不例外,他们组成了五人一伍,配合轻机枪突击的班组战术,相当犀利。
所以,在二战时期单纯地掰扯重机枪的“持久射击”能力其实没多大意义,单纯地强调“92式不如马克沁持久”也同样没多少意义。
二战时期的重机枪已经变化为“强一级支援火力”,日军通过“重机枪中队”的形式,将92式重机枪配备为中队下属小队级的单位,1小队4挺92外加弹药后勤分队,战斗时会被师团分配到需要的地方去。
有些地摊文学经常拿92式的操作人数说事儿,说什么“22个人操作一挺机枪”,这显然是不对的,正常情况下日军的92式机枪只有3个操作员,逼急了1个人打并无大问题。相反马克沁的帆布弹链不要副射手照顾的话,卡弹问题会直线上升。
脱胎自哈奇开斯1914机枪的92式并不需要承担一战堑壕里那种级别的高强度连射,它的性能足够保障轮番高强度的战斗。相反气冷式的设计还带来了更高的便利性,绝大多数时刻日军不需要为水和水冷套操心。
哈奇开斯1914
如果机枪的持续那么重要的话,二战时期德军的MG42通用机枪也就打不出什么赫赫威名了,它才是过热小王子。
马克沁机枪的水冷系统是个毁誉参半的事物,一方面水冷套的确带来了持续的射击能力,但另一方面,水会带来巨大的暴露目标的蒸汽(通过接循环桶可以解决),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得到补充的水源。
如孟良崮上张军长,因为山上水源缺乏天气干燥,加之我军攻击节奏极为紧密,导致水冷机枪纷纷歇菜甚至爆管,可算是撑不下去了。
而法国一战时期凡尔登一支被隔离的孤军,依靠两挺哈奇开斯死硬固守,与下面德军一群MG08打得有来有往,几天打掉十几万发子弹,硬是等到了救援。
可别小看气冷哈奇开斯机枪的上限,它们逼急了一样能浇水降温,还可以采用降低射击频率,轮换停火降温的方式坚持,歇两口就能继续上,自带生命之泉。
而且水冷套还非常薄弱,会被炮击和流弹打漏,会因为维护保养得不到位而锈蚀甚至破裂,会因为意外的磕碰变形损坏,总之马克沁的水冷套绝非一个省心的设备。
采用散热片的92式重机枪就没这方面的问题了,当年一战时期法国人的哈奇开斯气冷已经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它们同样能应付高强度的战斗,而且不需要一滴水。
金属弹板的设计其实也没人们想象的那么差,一个熟练的机枪副射手做到让机枪持续射击没有任何问题,日军副射手只需要从专用纸盒里拿出金属弹板,然后源源不断给机枪续上即可。只要弹板没完,它可以就这么不断续下去。
马克沁的弹链看着风光,但一条250发的弹链打完,它就需要打开滚烫的盖板,压上新的弹链,再重新上膛。现实中这个步骤可比《战地》里面忙乱和缓慢得多。
况且重机枪再能“泼水”,战场上的实际打法也不是捞住扳机不动,它同样需要机枪手去瞄准,并且操纵机枪打出合理的火力扇区,以及掌握正确的射击方式和节奏。
供弹方面,采用弹链的马克沁机枪一样存在很大问题,卡壳得比比皆是。金属弹链还好,帆布弹链毛病特别大。这东西使用次数极为有限,然而战场上的士兵基本没有频繁得到新帆布弹链的可能。再加上泥水浸泡、腐蚀腐烂,以及不正确的散装子弹插放,这些织物不出点问题才怪。
至于重量,92式重机枪的重量其实并不像网上扯得那么重。为此我特意摘抄了楼下一段文字:
92式机枪是二战时期日军步兵主要装备的机枪,它的最大特点是重,当时各国的重机枪一般都在30公斤左右,机枪巨无霸也不过49公斤。(改进后的马克沁只有27公斤)但是92式重机枪重量高达55.3公斤(改进后的92重量达63公斤),是名副其实的“重”机枪。这段文字很唬人,但写作它的人可能并没有搞清楚自己抄的资料,或者说故意要把日本人的东西写成垃圾。不然他不会写马克沁的时候去掉枪架重量,轮到92式的时候又要加上枪架重量。
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大部分马克沁的重量是略重于92式的,即便加上了厚枪管和散热片,92也没马克沁重。
马克沁分很多种类,以我们民24式“金陵马克沁”的原型德国MG08为例,它总重69公斤(加水情况下),不加水为65公斤(不计算水箱重量)。其中枪身重量为26.5公斤,加水4公斤,枪架为38.5公斤。
92式总重55.3公斤,其中枪身27.6公斤,枪架27.7公斤。枪身重量与MG08差不多,但总重比MG08轻多了。
换成俄国人的马克沁1910也一样,1910整重64.3公斤,拆掉防盾和索科洛夫轮式枪架为43公斤。
真正降低了重量的是马克沁自家与英国维克斯合资的维克斯机枪,空枪重量被缩到15公斤,加水18.2公斤,脚架22.7公斤。
所以,看怎么理解了,不到28公斤的92式重机枪,在马克沁面前绝对轮不到被贴上胖子标签。
射速也是个很有趣的问题,92式的射速为450-500发\分钟,而各种马克沁机枪的射速则是有差别的。
俄制1910的理论射速为520发\分钟,德制MG08也是450-500发\分钟,英制的维克斯为500发\分钟,它们并没有真的比92式快上许多。
而且还是前面提到的那个问题,重机枪不可能在战场上不停地突突,包括92在内,它们的战斗实际射速大多在200发\分钟左右,谁都别说谁“偏慢”。
看完这些,你还觉得92式是个垃圾吗?它的性能当然谈不上什么“先进”,我们可以说92式很平庸,但它并不是个比马克沁差的武器,日军带着它从寒带一直打到热带,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
甚至换一步说,气冷机枪就是战场的发展方向,相反水冷才是最终被淘汰的那个,92的气冷式是个迎合了潮流的设计,只是日本人的躬匠精神还是差了点意思,设计了一个三不沾出来。相比起同时代美国人搞出来的勃朗宁1919A4气冷机枪,实在是显得太拉胯了。
三氯氰是啥?
应该是三氯异氰尿酸吧。
三氯异氰尿酸是一种有机化合物,白色结晶性粉末或粒状固体,具有强烈的氯气刺激味。
三氯异氰尿酸还是一种极强的氧化剂和氯化剂,与铵盐、氨、尿素混合生成易爆的三氯化氮,遇潮、受热也放出三氯化氮,遇有机物易燃。三氯异氰尿酸对不锈钢几乎无腐蚀作用,对黄铜的腐蚀比对碳钢的腐蚀强烈
美国造过多少核动力巡洋舰?
众所周知,美国海军之所以强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拥有一批10万吨级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而且目前还有更加先进的福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在陆续生产。核动力航空母舰在理论上几乎可以无限续航,因此能够执行频繁的远洋任务。同样地,美军的核潜艇也具备类似的优点,所以成为非常活跃的远水作战舰艇。在目前,核动力航母和核潜艇已经成为美国海军的核心力量。
当然,除了核动力航母和核动力潜艇之外,美国海军其实也发展过其他类型的核动力舰艇,美军的核动力巡洋舰,无疑也是核动力战舰中的代表性舰型。这种战舰的特点在于一方面拥有足够大的舰体和足够强的火力,另一方面又拥有核动力推进设备,可以和核动力航空母舰一样,进行长期持续巡航,而无需经常增添燃料。
美国的核动力巡洋舰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核动力技术备受青睐,美国海军于同时期提出了第一代核动力航母企业号(CVN-65)的发展计划,为了让企业号航空母舰拥有同样使用核动力的护航战舰,美国便于1957年开建了长滩号核动力巡洋舰,长滩号核动力巡洋舰于1961年正式服役,这一年也是企业号航母服役的年份。
长滩号巡洋舰不仅是一艘核动力战舰,而且还是一艘颇具规模的巡洋舰,该舰的全长约为220米,宽度超过22米,吃水深度达到9.5米,舰体标准排水量约为1.4万吨,后面升级改装之后,标准排水量又增加到1.5万吨以上,满载排水量则大约为1.75万吨。这样的舰体规格,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也是非常庞大的。
长滩号巡洋舰的核动力装置,是两具C1W压水反应堆,这其实也是美军鹦鹉螺号核动力潜艇所使用的反应堆设备,其输出功率为80000马力,这让长滩号巡洋舰可以实现30节的航行速度,并且,它还可以长时间保持高速巡航状态。
由于长滩号巡洋舰服役时间较长,且其服役周期刚好处于新兴技术不断发展的时间段,因此长滩号巡洋舰的舰载装备经历了多次更新,例如其舰载雷达就经过了多轮拆除和加装,而所配置的导弹设备也多次变动增加。在上世纪80年代,长滩号巡洋舰还赶上了战斧式巡航导弹时代,美国海军决定为其加装两套四联装的战斧式导弹发射装置,这使得长滩号巡洋舰的实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为了验证核动力战舰的性能,美国曾在上世纪60年代出动企业号航空母舰执行了一次全球航行任务,当时跟随企业号航母的便有长滩号巡洋舰,以及另一艘核动力巡洋舰班布里奇号。这是一次中途不补充燃料的任务,历时超过两个月,航程超过三万海里。此次全球航行,显示了核动力战舰在续航能力方面的独特优势。
有意思的是,尽管美国发展长滩号核动力巡洋舰的主要目的包括了为核动力航空母舰护航,但是服役之后的长滩号巡洋舰,却没有加入核动力航母战斗群。倒是后来的班布里奇号,真正参与了为企业号护航的工作。
班布里奇号巡洋舰也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服役的,但它已经算是美国海军第二代核动力巡洋舰了。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班布里奇号和美国当时发展的莱希级常规动力巡洋舰算是“一伙”的,莱希级巡洋舰一共建造了9艘,这些战舰的标准排水量为6000吨左右,满载排水量约为8200吨。班布里奇号的排水量则有所增加,该舰标准排水量为7800吨,满载排水量接近8600吨。
可以看出,班布里奇号的排水量虽然大于莱希级巡洋舰,但却远远小于长滩号。相应地,班布里奇号的舰体也比长滩号要小很多,其舰体长度约为172米,宽度不足18米,吃水深度在7.7米左右。这是世界上最小的一艘核动力战舰,当然也是相对于长滩号核动力巡洋舰这样的舰型而言,和当时的一般常规动力战舰相比,班布里奇号也算是“大块头”了。
和长滩号一样,班布里奇号巡洋舰是该代核动力巡洋舰的唯一一艘,虽然它的排水量缩水了,但是装备配置方面也堪称豪华,当时班布里奇号的防空照射雷达和对空、对海搜索雷达已经一应俱全,舰上还配有SQS-23舰首声呐等设备,可用于追踪潜艇动向。
除了拥有先进的搜索探测技术之外,班布里奇号的火力配置也非常有水平。随着导弹时代的到来,班布里奇号放弃了早期“长枪大炮”的巡洋舰风格,仅仅配备了象征性的76毫米双联装舰炮,后来这些舰炮也被换成捕鲸叉反舰导弹发射系统。并且,舰上还有小猎犬防空导弹发射装置(后来改为标准2导弹)和阿斯洛克(ASROC)火箭助飞鱼雷发射装置等,直升机甲板也被配备上了。在那个时代,这样的火力配置已属豪华。
拆除76毫米舰炮之后,班布里奇号巡洋舰就没有火炮可用了,这也是导弹时代到来的一个特征。但是事实上,后面的使用经验证实,即使在导弹时代,舰炮也不是完全失去意义。这也是美军后面继续保留舰炮,乃至于试图在DDG1000这样的舰型上升级舰炮性能的原因所在。
当然,仅仅依靠导弹,班布里奇号的实力也是十分强大的,所以美军选择用它来为企业号核动力航空母舰护航。如上文所述,班布里奇号曾和长滩号一起,参加了企业号航母的环球航行计划,这艘战舰使用两具D2G压水反应堆,它的航速最高能达到32节,完全跟得上企业号航空母舰的节奏。
在企业号航母获得成功之后,美国又开始考虑发展下一代核动力航空母舰。由于当时核动力方案价格昂贵,就连长滩号这样的巡洋舰型,都被形容为“贵妇人”,因此对于是否开建新型核动力航母,其实存在不同意见。不过最终,新型核动力航空母舰的建造计划还是成功启动了,所产生的舰型即现在的尼米兹级航母。
随着核动力航空母舰生产计划的增多,美国认为应当继续增加核动力巡洋舰的生产数量。美国的第一代核动力巡洋舰长滩号和第二代核动力巡洋舰班布里奇号都只生产了一艘,仅有的这两艘核动力巡洋舰显然是不能满足护航要求的,所以美国又发展了第三代加利福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和第四代弗吉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
从加利福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开始,美国终于不再保持只造一艘的惯例了,加利福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一共建造了两艘,其中首舰为加利福尼亚号,二号舰则被命名为南卡罗来纳号。上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
和班布里奇号相比,加利福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的特点是排水量又增大了,两艘加利福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的排水量略有不同,其中加利福尼亚号的满载排水量超过了1万吨,而南卡罗来纳号的满载排水量接近9500吨,它们都使用通用电气公司的D2G核动力装置,战舰航速可维持在30节水平。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美国并没有完全放弃舰炮这一武器,加利福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上就安装上了口径更大的127毫米舰炮,而且是前后各有一座,除此之外,舰上也配有捕鲸叉反舰导弹装置,以及标准防空导弹发射装置。该级舰同样也配有直升机着舰平台,但是没有专门的机库。此外该级舰的反潜性能并不突出,仅仅配有潜航距离11公里的反潜鱼雷型号。
加利福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的出现,弥补了美军核动力巡洋舰数量上的不足,但是它们确实不太显眼,这倒不是因为它们不够优秀。长滩号和班布里奇号的出现具备划时代的意义,而加利福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的出现只是增加数量,却没有什么突破性发展,所以它们反而未能吸引足够多的关注。
在加利福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之后,美国又发展了最后一级核动力巡洋舰,即弗吉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弗吉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也是在上世纪70年代陆续入役的,这种巡洋舰的产量更大,一共建造了4艘。
弗吉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的排水量规模和加利福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差不多,这些巡洋舰的设计长度约为178米,宽度约为19米,吃水深度达到9.6米,排水量在0.8至1.1万吨之间。
动力设备方面,弗吉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也采用了和加利福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相同的两具D2G压水反应堆方案,输出功率为10万马力,可实现超过30节的高航速。因此,这也是一种能够轻易跟上核动力航空母舰的巡洋舰。
因为是后面服役的战舰,因此弗吉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的武器配置水平更为可观,这种万吨级战舰也配备了两具四联装的战斧式巡航导弹发射装置,另外还有鱼叉反舰导弹和MK32鱼雷发射管、127毫米火炮、密集阵防御系统等,直升机配置方面,弗吉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的甲板可以容纳两架SH-60B多用途直升机,其反潜侦察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弗吉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的产量更多,因此更能够满足使用需要,而且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美国其实也曾经有意大幅增加弗吉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的产量,在原来的计划中,弗吉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的总数量应该增加到11艘,在前4艘弗吉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完工之后,美国还计划为后面筹备建造的7艘同型舰增加宙斯盾系统,因为弗吉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开始服役的时候,已经赶上“宙斯盾”技术逐渐发展的时代,加装宙斯盾系统的话,弗吉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的防空反导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但是宙斯盾系统最终给了弗吉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的后续型号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而且,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并非一种核动力巡洋舰,它们恢复了常规动力设计方案。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是在1980年开始建造的,当时正值4艘弗吉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全部入役之际,美国取消后续7艘弗吉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的建造计划,改建造27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这意味着美国已经开始改变对核动力战舰的看法,核动力方案不再是唯一选择。
美国改发展常规动力战舰是有多方面因素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造价问题,核动力巡洋舰的造价非常高昂,甚至可以和航空母舰“一比高低”,如果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使用核动力方案的话,那么27艘的生产数量将会产生难以接受的成本开支。美国的核动力巡洋舰产量都不多,也正是因为受到成本因素的制约。
而且,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美国发现核动力巡洋舰能够完成的任务,常规动力巡洋舰其实也基本上能够完成。例如对于高航速的要求,通过升级常规动力技术,同样可以实现。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使用4套LM2500燃气涡轮设备,其航速达到了30节的水平,这已经足以跟上核动力航母编队了。
至于续航能力的问题,虽然核动力巡洋舰确实可以实现长期巡航,但是常规动力巡洋舰也可以通过补给维持巡航状态。核动力巡洋舰仅仅是燃料不需要补给,而船员日常生活消耗和弹药干货同样是需要补给的。美军拥有庞大的补给船队,能够实现对于远洋舰队的持续补给支持。虽然常规动力巡洋舰多了一项燃料补给成本,但是核动力巡洋舰则面临造价高昂且风险更大的问题,相比之下,两者各有长短,核动力巡洋舰的优势并非压倒性的。
所以美国后面建造的舰型,都没有核动力方案,整个系列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全部使用LM-2500-30燃气涡轮驱动。至于新研发的DDG1000驱逐舰,则使用全新的整合式全电力推进方案(IEP)。可以看出,核动力推进模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在有其它优化方案可以选择的前提下,美国也不会一味追求建造核动力战舰。
区块链是否是骗局?
没有价值的空气币是骗局,区块链技术不是骗局。
现在舆论对区块链很有争议,其实有争议的只是不懂装懂似是而非的外行说法,业界对这项新技术是没有争议的。
7月10号至12号,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了第17届中国互联网大会。
区块链技术是一个上下午有两场的重要议题,我本人也参加了这个会议。这个会场是最火爆的,开幕前会场就挤满了人,很多人是站着听了一整天。
区块链技术是计算机网络高度发达后的一个必然产物,其全新的技术理念,与IP为基础的互联网技术非常不同,与其说是颠覆,不如说是赋能,它会给互联网科技带来更广泛的能力,和更深刻的变化。
银行金融等中心化的传统行业必将受到区块链的冲击,与其被动等待,不如提前拥抱。
区块链不仅有真链,还有弱链、伪链、非链、胡链、空链,打着区块链技术的假货并不罕见,甚至还有不少,验证区块链是不是真的,需要进行沙盒测试。
2018年是数据链的元年,新生事物总是有各种缺陷,但它的前途不可限量。
最聪明的活法是?
“人到中年”,最聪明的活法是:“存钱”,你怎么看?
“人到中年”应该是最苦累的一段时期,刚刚把儿女送到大学读书;还要每月支付生活费,三四年大学,家庭负担很重;加上家庭的生活开支,及夫妻“社保”缴费;那来的“余款”存到银行?不从银行支取或货贷款算万幸了。
我们介定“中年”应是45年至59岁之间;进入60岁就是踏入老年人群,正常都能办理退休,领取养老金生活。
而人生家庭开支最大的三个阶段是:
①:筹钱结婚并生育儿女,这几年家庭开支很大。
②:供孩子读书、培养这十几年,也是家庭主要支岀重点。
③:儿女大了,为了儿女还需要改善居住环境,购置新房并筹备儿女婚姻大事,这几年也是花大钱的时候。
而我们年轻时就要养成“存钱”的好习惯,积少成多,到需要用钱时,家庭能承受得了;而且还不影响生活质量。
假如你“年轻时”好吃懒做,一无所有,等到“中年”时再想起来存钱,应该有点晚了;而且挣钱的机会不一定让你踫到,就是靠工资收入或帮人打工的收入,能把养老保险缴纳,能把生活过好就算不错了;何来余款去存银行?
谈谈我的人生经历吧!
2000年7月份双职工从国企买断下岗,买断工龄补偿金夫妻俩48000元,在那时这笔钱能买一套三室一厅房子;但是那时儿子才上小学,我们没有舍得花,全存入银行,定期利滚利获取收入。
下岗以后夫妻俩靠粮油店买卖生活,首先解决养老保险缴费(这个必须缴纳,老后能享受退休养老金),虽然每年收入还可以,就在2003年花了9万多购买一套80平方住房,并且将原来三室一厅住房,出租两间房给学生住,每年房租收入近8000元,一租就是十几年,也存了十几万元。
2005年开始妻子返聘于社区工作,月收入也有1500多元,她的工资收入全部存入银行,到她50岁退休时,也有二十多万存款。
加上这一二十年的粮油店的收入,除了供儿子上学,缴纳社保,人情世故往来,家庭生活开支,每年也能存入二三万元。
2017年又买了一套一百多平米的“精装房”,筹备儿子的婚姻大事等等;这几年家庭开支用大钱,前前后后花了一百三十多万元。
2020年添孙子又花了家庭近八万多元,加上两套老旧房子装修花去近8万多元,这一年也是开支最大的一年。
如今妻子退休近3年,同样养老金家庭不需要,全都存起来,已备急需用钱。
而我的粮油店仍在经营,虽然挣的不多,一年也有十几万的毛收入,除掉家庭生活开支;每年也有几万元结余。
我已是老“中年”人了,反而家中几件大事办完后,感觉自己轻松多了;当然了,这都靠年轻时养成的好习惯,“积谷防饥”一点一滴的积累;方可到中年以后用大钱,而不烦恼焦虑;钱用在刀刃上,而且手里还掌握着几十万存款;加上退休养老金的收入,我感到欣慰幸福。
钱多钱少都要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自己挣来的是辛苦钱,平时应珍惜,千万不要沾上吃喝嫖赌的坏习惯,把“血汗钱”糟蹋了;等你老了的时候,无亲无故一无所有时,那时再想起来挣钱存款已经晚了!
家庭生活合理安排,年轻时要多挣钱养家;首先把家庭治理好,养儿育女教育成人,人生那有不幸福快乐的?
寅吃卯粮,借债过日子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