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厚黄铜唢呐碗,唢呐的寸指的是什么?
碗和信子是焊在一起的,也有碗子是用线拴在信子上的,不用焊。信子下端缠紧棉线,和木管塞紧就行。
在农村有什么样的夜生活?
朋友们好,我是壮壮妈妈。
这个问题分两部分告诉大家,过去的农村夜生活,现在的农村夜生活。我所处的位置在黑龙江,和大家说一下这边的农村夜生活,我今年快五十了,我中学之前的寒暑假基本上都是在我姥姥家度过的,那时候的农村生活条件远比不上现在,而且冬季寒冷而漫长,天黑的特别早一家人围在火炉旁,烤着地瓜和土豆,守着一台小黑白电视,看着有限的电视节目打发着无聊漫长的黑夜,夏季好一点,大人们领着孩子坐在场院里,摇着蒲扇,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家常,我姥家房子西边有一条小河沟,一到夏季里面的小鱼可多了(那时候的农田很少打药,基本上都是人工除草,对河流的伤害小,所以鱼还是很多的)。我四姨领着我们在河里面下晾子捞鱼,有时候一晚上收获很多,小鱼喂鸡,喂鸭,大鱼晾干冬天吃。那时候的农村夜生活基本上就这样子。无聊,漫长,简单快乐。
现在的农村可不一样了,村村修马路,建广场,盖游艺室,喜欢散步的可以顺着乡村马路边走边看家乡风采,喜欢唱歌的大爷,大妈可以去广场跳舞,练嗓子,喜欢静的可以去游艺室,打扑克牌,下棋。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夜生活也丰富多彩,而且最主要的是空气新鲜,食品健康,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吵闹,对老年人非常好,是我们向往的生活。
为何现在很多地方不让吹了呢?
唢呐以其无与伦比的高亢轻松碾压其他一切人间乐器。一个乐队中,如果有一只小小的唢呐混了进来,那么,合奏往往会变成独奏。
被放在地上摩擦的感觉的确难受,于是乎,有些乐者戏称唢呐为“流氓乐器”。
以前在农村,当那凄厉尖锐的高音一旦划破寂静的山谷冲向云霄之时,常常预示着一个生命已经结束,他/她该归于尘土了。
常言道:“没有二胡拉不哭的人,没有唢呐送不走的魂”。旧时,伴随着一把朝天吹的唢呐上山入土,也算是农村老人最后的体面了。
1998年,当中央民族乐团的唢呐经典曲目《百鸟朝凤》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时,震撼了全场近两千名的各色洋人。一曲终了,观众们报以了持久而又热烈的掌声,时间长达3分钟。
就在我们欢呼庆幸老祖宗留传下来的小唢呐已经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之时,国内的唢呐之声却正在慢慢衰减。只有那“硕果仅存”的几个名家还在大型舞台上苦苦支撑着小唢呐的最后颜面,让国人依稀看到了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后薪火。
随着最新《殡葬管理条例》的修订并发行,厚养薄葬、文明节俭、生态环保的殡葬新风尚在广袤的农村慢慢普及开来。
以前吹吹打打、风光大葬的陋习也在悄悄的发生改变。
“曲儿小,腔大”的唢呐,虽然并没有被明令禁止演奏,但它曾经的辉煌也一去不复还了。
首先,电子合成音乐的迅速发展让唢呐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尴尬。
过去,农村大操大办红白喜事时,往往会请一班子人马——1个吹唢呐(也有吹喇叭的);1个敲锣的;1个要打镲的;1个吹笙的,1个敲鼓的……而现在,1个10英寸的平板电脑几乎可以完成一个乐队的全部伴奏。
再者,要论扰民,唢呐也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唢呐的优点是音量大,音色明亮;可缺点也是它。农村里,唢呐一吹响,往往是“鸡飞伴狗跳”,声音能传好几里远,要是站在山顶顺着着风吹,可能附近4、5个村都难得“安宁”。
其次,流行音乐里西洋乐器的普及也让唢呐的“生存领地”受到了严重威胁。
平日里,吉他、贝斯、架子鼓、钢琴、小提琴、萨克斯……的声音充斥着我们的耳朵,猛然听到唢呐的声音,似乎还有那么一点不习惯,谁知道那种声音其实在中国已经响了1700多年。
圆号和唢呐哪个好吹?
唢呐应该比圆号好学。唢呐是我国民乐,木制圆锥体杆上开的8个音孔,前七后一,杆子上装的铜质芯子;芯子上面套有气牌和芦苇做的哨;杆下端安着碗——唢呐音色明亮高亢。学唢呐购买本《唢呐基础教程》,有音乐基础好起来不难,唢呐能吹奏象模仿人的唱腔,鸟的鸣叫等等奇妙的声音
在农村里花费几大万办丧事?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提出的问题,下面是我的看法和建议:
1.我本人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农村办红白丧事也见的比较多,农村大办丧事有一种说法的,我们老家是说如果老人是比较长寿,活到80多或90多岁才生病去世,就算是白事也可以当喜事来办的。比竟老人比较长寿属于正常死亡。不知道你们那是什么情况。
2.我个人觉得虽然是正常去世,也不提倡大操大办,年轻人孝敬老人,最重要的还是要在厚养上下功夫,等人都过世后再大操大办,也只是做给活人看的而已。
3.按照农村人说法,人一生最重要的三件大事,出生、结婚、死亡。所以这三件事对农村人来说都是大事。但是再重视,也不该攀比摆阔,铺张浪费。有的农民家庭本就不富裕,又害怕别人会笑话,也跟风砸锅卖铁大操大办。这样造成铺张浪费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4.几十年前最简单的白事饭菜,就是来帮忙的本家妯娌们,用大铁锅熬一大锅白菜豆腐炖粉条,再煮一大锅米饭啥的。能吃饱饭就行了,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白事吃的饭菜花样渐渐多了。由大锅炖菜变成炒大锅菜,菜品由一个菜变成8个菜或十几二十个菜。个人感觉主家新丧,简单节俭的吃饭方式,既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我们中华名族勤俭节约的传统。攀比之风要不得,凡事还是要量力而行。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和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你们有其它看法和建议欢迎一起来讨论。
农村抬棺材需要多少人?
抬棺木,我们这边又叫抬殇!我们这边的棺木一般都是用杉木或者楠木做的!原来的棺木都比较小,现在生活水平高了,那个玩意也跟着加大了!有些地方是用一根龙杠抬的,有的是用两根,这些都是看当地的环境而定的!
原来抬那个的时候,棺木小,放百来斤生石灰粉(原来没有石膏粉);加上一具尸体,加上两根龙杠,绳索,也就一千多斤!八个人就行了!现在不行了,棺木就有一千多斤;还有尸体,放二百斤石膏粉,加上龙杠,绳索,最少不会低于2千斤,八个人根本抬不动,后来就加到了十六人,再加上背长凳的四个!一共二十人!
抬棺有什么讲究:抬出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抬起来,头三步,再往回退一步,叫做退刹;才能继续抬到外面绑棺材(我们这边叫扎殇)!
抬棺材的时候,前八后八!前面叫红殇,后面是黑殇;抬棺人都是以死者为大为念!要慢慢走,不能走的太快,那样表示对死者不敬!在转弯处要跪拜指引方向!抬的全部都是要有劳力的,在山上路不好走,拉拉扯扯的,有时候落到肩上很重很重的!
那些年都是人抬的,这几年好多的地方都改了!改成用车子推(用三轮车的后桥焊接的),这样人更加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