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古代编钟有黄铜吗 中国科技馆古代编钟由多少个组成

青铜工艺春秋蔡侯爵铜鼎春秋早期,以往盛行于商、西周时期的爵、觚、觯、卣、尊等均被新器类所取代。一些贵族使用的兵器嵌金错银、装饰精美的纹饰和图案化的文字,生活用具最有代表性的器物为铜镜与带钩。...

古代编钟有黄铜吗,中国科技馆古代编钟由多少个组成?

全套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

每件钟均能奏出双音。全套编钟有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律如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的乐曲。钟及钟架、挂钩上共有3755字的铭文,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以及记录诸如音名、阶名、八度组、各国律名对应关系等方面的乐律理论。

在战国时期达到历史高峰的是什么艺术?

青铜工艺

春秋蔡侯爵铜鼎春秋早期,青铜工艺沿袭西周风格,春秋中期到战国中期,出现重要变化,成为青铜器艺术发展的第2个高峰时期。青铜器类和组合关系都发生新的变化,主要器类有:

容器

炊食器有鼎鬲、豆、敦等。鼎依然是最尊贵的青铜礼器,依使用者的不同社会地位而在数量上有所区别。鼎用单数,依9、7、5、3为次。最高统治者用9鼎酒器主要为壶、舟、鸟兽尊等,以往盛行于商、西周时期的爵、觚、觯、卣、尊等均被新器类所取代。水器有鉴、盘、、盆等。

乐器

主要有编钟、于等。成组的编钟数量最多,保存完好的是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有钮钟19枚,甬钟45枚,合共64枚。依其大小和音高为序编为8组,悬挂于曲尺形的3层铜木结构的钟架之上。在钟架中下层终端与转角处,立有6个钟虚铜人。

兵器

主要有戈、矛、殳、戟、剑和弩机、镞等。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兵器种类、数量很多,一些贵族使用的兵器嵌金错银、装饰精美的纹饰和图案化的文字,或髹漆绘彩,本身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著名的吴王光剑、越王勾践剑,剑身有经过特殊处理而产生的光焰状或菱形花纹,异常精工。

生活用具

最有代表性的器物为铜镜与带钩。铜镜初发现于齐国文化遗址。战国晚期,铜镜制造大为兴盛,以楚国铜镜为数最多。铜镜的工艺美术价值在于它创造了一系列不同于一般青铜器纹饰的独特纹饰,并在适合纹样的设计中表现出杰出的创造才能。河南洛阳金村所出的狩猎纹镜背面有错金银的骑马勇士挥剑与虎格斗和异兽图形。还有嵌玉、嵌琉璃的铜镜,均为战国铜镜的精品。带钩是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南方的服饰用具,战国中期以后在贵族生活中普遍流行。有的铸为兽形,有的鎏金镶玉,非常精巧。此外还有车马器、工具等。

上古文化遗存中保留数量最多是青铜器?

是。比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青铜编钟、吴家坞墓地出土的菱形勾连云纹铜敦、三里岗毛家冲出土的凤鸟扉棱铜博,安居羊子山出土的鄂国铜器群…

因为青铜这种金属属性相对稳定,不容易氧化,韧性较好,不容易毁坏。

"青铜器"是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因为青铜器属于合金,所以它的耐酸碱性都相对较强。

但古代铁器(埋藏在地下)在严重缺氧的环境中,仍然锈蚀严重,主要是"电化腐蚀"。原因是一种叫做硫酸盐还原菌的细菌,能提供正极反应的催化剂,可将土壤中的SO42-还原为S2-,该反应放出的能量供给细菌生长繁殖之需。

1.该电化腐蚀的正极反应的电极反应式:SO42-+8e-+ 4H2O=S2-+8OH-

2.文物出土前,铁器表面的腐蚀产物可能有(化学式):Fe(OH)2,FeS。

这也是出土的铁器锈蚀严重的原因之一。

用黄金做的乐器?

黄金编钟是用黄金做的,乾隆所铸的这套金编钟,共用了一万一千四百三十九两黄金,共重一万三千六百四十七两二钱(黄金成分不纯)。打破了我国历代用铜铸造编钟的传统,而这其中最重的是“无射大金钟”,最轻的是“倍应钟”,铭文“乾隆五十五年制”。将钟由低向高排列后,击之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南越王赵佗对广东有什么贡献?

南越国的政策及赵佗的历史贡献

南越国自公元前204年建立至公元前111年灭亡,历五代,共93年。

赵佗对南越国的广大地域实行有效控制和实际统治,并取得成功。

在政治上,实行郡国并行制,仿效汉朝制度,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并实施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确保政治上的有效控制和实际统治。

赵佗建立南越政权时,起初是以“中国人相辅”,“以其党为假守”,是用中原人来进行统治。但长此下去,会与当地的越人首领发生利害冲突,这对南越政权无疑地是一种威胁。 赵佗看到这种局势,注意到吸收当地有威望的越人首领到南越国的中央来参加政权管理。如越人首领吕嘉颇得岭南越人信服,赵佗就任用他为南越王国的丞相,直接参予处理王国大事,吕嘉的弟也被封为将军,吕嘉宗族中“为长吏者七十余人”。

此外,南越王室还吸收了许多其他越人在军队和政权中担任官职。如归义侯郑严和田甲,驰义侯何遣,赵郎都稽,湘长侯桂林监居翁,瓯骆佐将黄同,嘹侯毕取,揭阳县令史定等,这些人都是见于《史记》或《汉书》中的身任南越国官职的越人。

除此之外,在越人部落强盛的地方,赵佗还采取分封越人首领为王的做法,让“诸雒将主民如故”,例如在交趾地区分封的西于王,就是如此。

军事政策

在军事上,设立将军、左将军和校尉制度,又分为步兵、舟步和骑兵,对号称“带甲百万有余”的军队实行有效指挥和控制。

经济政策

赵佗是中原先进耕作技术、打井灌溉技术和冶金、纺织技术的传播者、推广者。他和首批南迁的中原官民把中原耕牛犁田和使用铁制农具的技术传播到岭南,极大的促进了岭南农耕业的发展。

在经济上,推广使用铁农具和耕牛,改变以前的“刀耕火种”和“火耕水耨”耕作方法,大量发展水稻、水果和畜牧业、渔业、制陶业、纺织业、造船业,并发展交通运输和商业外贸,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他还出动官兵助民凿井,修渠灌田,推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文化建设

赵佗在开发边疆、传播文明方面,是引导岭南百越部落从原始氏族社会迅速走向文明时代的文化先驱和伟大政治家。

在文化上,首先是汉文字的使用,《粤记》说:“广东之文始尉佗”,出土文物发现不少汉字。百越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越舞和汉式舞。还有编钟、铜乐器和各式饰画、壁画等。

赵佗治理南越,非常重视“以诗书而化国俗”,注意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利用中原先进的文化和伦理道德教化、诱导越人,教育他们赡养老弱、废除群婚。还利用行政手段推广汉字和汉语,教育越人“习汉字,学礼仪”,从而使“蛮夷渐见礼化“。迅速推动岭南地区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民族政策

在民族政策上,赵佗实行“和辑百越” 的政策,提倡汉越通婚,尊重越人风俗,促进融合和社会和睦发展。

一个民族与一个民族通婚,是和睦民族关系、增进民族间友好感情的重要渠道。赵氏政权对这一条颇为重视。赵王室从自身做起,带头与越人通婚。例如明王赵婴齐就娶越女为妻,生子建德,封为高昌侯。丞相吕嘉连相三王,其宗族中“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弟宗室”,甚至还与远离番禺的苍梧王赵光联婚。因此,汉、越民间通婚就更加普遍了。南越政权能平安立国九十余年,想来汉、越通婚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个事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汉、越两个民族的关系是比较融洽的。

岭南越人的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与中原汉人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汉人歧视越人的不同习俗,就容易挫伤越族人民的民族感情。于是赵佗带头尊重和顺从越人风俗习惯,例如他公开宣称自己是“蛮夷大氏老”,还脱掉汉族的正统官服,采用越人的服饰。

从大量的文字记载和出土文物说明,南越国是岭南文明的奠基时期,赵佗创建南越国使岭南社会经济实现飞跃式的跨越发展,使岭南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的分散的部落统治,一跃跨入封建社会的有序发展,为今后的历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赵佗议政

赵佗的身份为什么变换频繁?赵佗背叛秦朝了吗?

赵佗是秦朝的将领,是汉朝的诸侯王,后来成为了汉朝的对立者,他的身份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赵佗是有名的十大将军之一,深受始皇帝器重和提拔。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赵佗是50万大军的副将。后来,因为军事需要,赵佗被任命为龙川县令。任嚣死前让赵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后来,赵佗兼并秦朝的桂林郡、象郡,建立了南越国。汉朝刘邦时时,臣服于汉朝,是诸侯王,在南越国外不称自己为皇帝。吕后当政时,与汉朝是敌对关系,对外称帝。后来又臣服于汉朝。

赵佗在当地采用了“和辑百越”的政策,安抚南越人民,缓和刚经历战乱的南越人民的仇恨。不仅如此,赵佗还劝自己带来的秦军士兵和当地女子通婚嫁娶,将中原的秦文化传入南越。他还上书秦始皇,请秦始皇下令搬迁一部分中原人进来,加强南越人和中原的交流,更好的融入中原。南越从中原获得了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互通经济。

赵佗用行动完成了秦始皇曾经交给他的任务。但是后来赵佗占据着岭南地区称王了。当时中原大乱,刘邦和项羽楚汉争霸,为了保存岭南地区的稳定,赵佗在任嚣的嘱咐下,开始在南越设立重重的关卡,就是为了防止中原大军的入侵,也相当于是将秦朝的国土保存起来,免遭刘邦项羽等人的夺取。在南越自立为王也是赵佗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的做法。若是赵佗他们出兵前去救援秦朝,那么岭南地区的势力就会卷土重来,他们辛苦经营的一切将付之东流。而且在他们的治理下,岭南地区已经发展起来了,并且越来越强大。如果他们在中原的对抗起义的战争中失败了,那么一切就都没有了,连秦朝的一丁点儿实力都保存不下来。更要命的是就算他们想要出兵,中央也没有下达命令,秦朝的军法严明,没有军令怎可出兵!

任嚣认为“秦政无道、中原扰乱”,赵佗可以依借着岭南地区独有的优势,自立国家,这样刘邦他们就不能把南越怎么样。于是赵佗带领军队攻下了南海郡旁的桂林郡以及象郡,被百姓拥立为“南越武王”。就这样,南越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势力,既不属于刘邦也不属于项羽。

刘邦建立西汉政权之后,赵佗迫于强大的西汉,只能选择臣服,做起了南越王,成为西汉的一个诸侯王。权力大小其实并没有多少变化,西汉要的不过是赵佗的一个态度。既然赵佗选择了臣服归顺,那就不会再把南越如何了。可是吕后称制,吕后下令不许和南越通商,不卖给南越需要的铁器,于是南越王造反,出兵攻占了汉朝的许多地方,成立了南越国。这对于秦朝来说就是一种背叛,因为秦朝已经不存在,赵佗自己也成为了一个国家的皇帝。

太史公司马迁有如下评价:“尉佗之王,本由任嚣。遭汉初定,列为诸侯。隆虑离湿疫,佗得以益骄。瓯骆相攻,南越动摇。汉兵临境,婴齐入朝。其後亡国,徵自樛女;吕嘉小忠,令佗无後。楼船从欲,怠傲失惑;伏波困穷,智虑愈殖,因祸为福。

中国乐器与西洋乐器有什么不同?

这个问题有点大,要想说明白,就得把“乐器学"搬来,才能说清楚,在这里只能简单概括的解释一下:

1.材料不同:西方乐器的材料,大多是金属做的,铜质的占多数,如:低音号、中音号、长号、圆号、小号、长笛、短笛、萨克斯等,也有木质做的,如:提琴、大管、钢琴等。

中国乐器,多为竹和木质材料做的,如:笙、管、笛、箫、二胡、琵琶、扬琴、古筝、木琴、阮等。

2.结构不同:西方乐器,多数构造复杂,一把萨克斯要用几十个零件组成,一台钢琴要用上千个零件。

中国乐器就比较简单,二胡只有二根弦,笛子只有8个孔,琵琶、柳琴、阮只有4根弦。扬琴复杂一些,和钢琴比,就是小巫见大巫。

3.演奏方式不同:中西乐器达数百种,各自都有独特的演奏方法,我们就以西方的长笛和中国的竹笛来说明:

长笛是用铜制作的,上面有17个孔键,可以吹12个调,音色优美动听,具有金属味。

竹笛是用竹子制作的,上面只有简单的8个孔,能吹3一4个调,如果吹12个调,用12只套笛来完成,笛子的音色高亢而明亮,民族风味十足。

以上简单说明了中国和西方乐器的不同,这是因为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经过数百年的文化交流,西方乐器已经在中国盛行,大型交响乐团、军乐团,使用的都是西方乐器,钢琴已经普及到中国的家庭。

中国民族乐器,也走出了国门,维也纳金色音乐厅,一曲二胡独奏,振撼了欧洲乐坛。

总之,中西乐器虽然不同,但是,演奏的音符是相同的,音乐没有国界。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