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发发奇黄铜勺是什么 为什么你喜欢收藏古钱币

掀起一段埋藏在黄沙中的历史——最近一部短片《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火了,的故事——据《中国钱币》1995年第一期《丝绸之路新疆段历史货币考察纪要》一文中载”驻守于安西都护府的安西军精锐尽数前往中原。...

发发奇黄铜勺是什么,为什么你喜欢收藏古钱币?

毋庸置疑,钱币是我们看历史的一双眼睛,

很少有其他收藏可以覆盖和代替。

很多人收藏钱币,

正是源于历史的魅力,

穿越回唐宋元明,

去感受刀光剑影。

一枚看似普通的铜钱,掀起一段埋藏在黄沙中的历史——

最近一部短片《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火了,虽然,这个短片是中国银联的一则广告,却仍然让不少网友泪目,有网友认为一则广告做得比电影还用心,还有人甚至称其为“年度最佳广告”。

是什么,让铮铮少年变成白发苍苍的老兵?

为什么,几袋铜钱需要用生命去守护?

让我们看看这背后的真实的历史故事

历史背景

这个令人泪目的故事其实曾在历史上真实的发生过,这就是著名古钱的“建中通宝”的故事——据《中国钱币》1995年第一期《丝绸之路新疆段历史货币考察纪要》一文中载:“1992年3月中旬,在新疆新和县通古斯巴什唐代古城遗址,一次出土大历元宝、建中通宝钱3000多枚。”不过,让专家感到不解的是,在遗址中还出土许多借粮契,上面落款竟然是“大历十五年”,甚至还有“大历十六年”,要知道“大历”是唐代宗的年号,只用了十四年,何来的“大历十五年”和“大历十六年”?而且专家对古币进行了鉴定,发现确实是唐朝古币,而且不是私铸,而是官铸。

这些钱币背后就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一只被国家遗忘的军团,一群白发苍苍的老兵。

安西都护府全盛时期地图

公元640年,唐朝在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府,统辖安西四镇,辖下部队即称安西军。

徐燕孙1956年创作的国画《兵车行》(局部)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为平叛,驻守于安西都护府的安西军精锐尽数前往中原,只留数千老弱病残兵士镇守。安史之乱后,唐朝实力大减,再也无力控制西域。

766年,吐蕃军队大举进攻,相继攻占河西、陇右大部分地区。安西大都护郭昕(郭子仪之侄)带领西域几千士兵与长安失去联系,最后坚守龟兹、西州两座城,坚守孤城40余年。

安史之乱时的地图和龟兹的位置

在失去内地联系的情况之下,将士们完全靠自己给养。郭昕遂带领将士们开荒屯垦,在将士和当地百姓的劳作下,戍边的粮饷基本得到保障。直到今日,还能在库车等地发现唐军屯田的遗址。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发展经济,郭昕还下令自铸货币,用作军需,这便是上文提到的大历元宝和建中通宝,也就是视频中出现的“大唐建中”。

“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大历年号只行用了十四年

左:建中通宝 右:大历元宝

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钱币不同开元通宝、乾元重宝等同时期的唐代钱市广泛散布于交通线路上,而是基本都集中出土发现于新疆地区戍堡等驻军遗址,这也说明它们是应当时需要,主要用来供驻军使用的。

到781年(建中二年),安西军使者借道回纥,长途跋涉再次来到长安,震惊不已的唐德宗,口述一道封赏:所有官兵将帅,连升七级!

然而除此以外,朝廷已经无力再为郭昕做什么了,安史之乱之后,朝廷应对内乱已经精疲力尽,对于西域更是无暇他顾,大唐无力派出一名援军。因此郭昕与他的安西军,仍然是一支孤军。

白发将军白发兵

公元787年,也就是郭昕与中央取得联系后的第七年,安西北庭都护府遭吐蕃攻袭,大都护李元忠竭力死战,没于阵中,都护府7千唐军全部战死,自此西域只剩下安西都护府。安西军再次与中央失去联系。此后唐史对于郭昕和安西军的记载很少,没有人知道他们到底怎么样了。直到后世,通过对遗址出土文物的研究,再结合史料,人们终于了解到那悲壮的一战。

北庭沦陷以后,安西四镇也相继沦陷,公元808年冬天,漫天的大雪飘洒在龟兹——这座安西军最后镇守的孤城上空,此时,距安史之乱已过去42年,从前威震西域的安西铁军早已白发苍苍。最后一任大都护郭昕,率领一群须发皆白的将士,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全军壮烈殉国。

“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右散骑常侍、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充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武威郡王郭昕力战殉国,所部白头军皆没。”

铜钱见证被遗忘的历史

大历通宝与建中通宝,正是安西军民万里悬孤,军疲民乏,泣血死守,不失对祖国的一片耿耿忠心的历史见证处绝域,从不屈服,是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每当我们手持这些古钱,聆听铁蹄嘶鸣,感悟兴衰更替,浮现帝王将相,这种体会,是任何一部古装剧,任何一本历史书,所无法比拟的,这便是收藏的意义与乐趣。

现在全世界海军对岸火力支援基本上是76?

我是一个勤劳的码字小编,请进来的看官老爷们点点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解析问题

楼主的问题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个为什么现在海军不采用大口径的舰炮对岸攻击?

第二个是现代海军队岸攻击方式有哪些?

图·中国海军六九式30毫米双管舰炮

大口径舰炮的辉煌时代

大口径舰炮的辉煌时代实际上是战列舰的煌时代!战列舰的主要武器就是大口径舰炮。

战列舰是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武器、具有很强的装甲防护和较强的突击能力、能在远洋作战的大型水面舰艇也叫做战斗舰。《武器百科――战列舰》

战列舰的发展:战列舰的兴起在17世纪后期排水量大概在1000吨左右,到19世纪中期已经发展到4000吨左右,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战列舰已经发展到了顶峰,排水量已经增加到七万吨,航速已经增加到30节以上。我们所关注的舰炮已经增加到了460mm口径。

图·美军依阿华号战列舰上的460毫米舰炮

大舰巨炮理论的兴起之战

1916年的英国和德国之间的日德兰海战,充分显示战列舰的辉煌使得战列舰巨炮在海上的威力达到了顶峰。双方舰队相距18千米,由于相距比较远,双方实力都无法摸清,双方都比较惧怕驱逐舰鱼雷对己方军舰进行破坏。由于相距18公里,值得使用射程最远的火炮进行攻击,射程在18公里的火炮以上只有战列舰上的巨炮。日德兰海战其实双方都未能战胜对方,但是由于英国舰队和德国舰队的力量比例是8:5,所以损失也成为8:5,因此德国宣布获得此次海战的胜利。但这场战争确立了战列舰的历史地位。一直到20世纪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战列舰都是作为各个国家唯一的具备远程打击的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海战》而战列舰的主要攻击手段就是口径最大的舰炮,理论上讲口径越大炮身越长射击距离越远。

图·日德兰海战

舰炮的用途多样化

随着军事化斗争的需要舰炮不单单进行于舰对舰的攻击也发展了多样的舰对地攻击。并且取得的战果也相当的丰硕。

举个例子是关于中国同英国的战斗!

中英鸦片战争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屈辱外交的开始。我们很多时候都在反思这场战争,这也是炮舰政策对中国震撼最深的一场战争。英国想要登陆中国就必须要进行抢滩登陆,不可避免的就会发生舰对地炮击。

我们首先看的是英国的军舰和舰炮。

图·鸦片战争当中英国的军舰结构

图·英国军舰上舰炮的结构和操作

图·英国军舰舰炮的实物

以上三张图主要是展示英军的军舰以及上面的火炮配置以及火炮操作程序。当时英军装备的是阿姆斯特朗炮,110磅长舰炮,有效射击距离是3700米左右,炮弹主要以延时引爆的火药爆炸弹为主,辅助有实心铁弹。

我们看看当时清政府的火炮

图·博物馆当中珍藏的清军使用的火炮

图·战斗当中高高举起龙旗的清朝军人

当时中国清政府主要装备的火炮是前明留下来的红夷大炮,并且对其进行改进。其中最有名的火炮被称为“神威无敌大将军炮”。有效射程是1800米左右,少有开花弹,大多是实心铁弹。

双方对比下来你就知道了,在这样的炮战当中清朝军队根本就不能攻击到,三千米开外的英国军舰,但英国军舰就可以轻易的攻击清军的岸防部队,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世界著名的战列舰展示

以下两收件几乎是战列舰的最高水平,但都是被击沉了。而且都有飞机的参战。

图·日本大和号战列舰

长263米 宽38.9米

满载排水量72808吨

航速27节

最大舰炮口径460毫米

战列舰的衰落预示着巨型舰炮的衰落

以巨型口径舰炮为主要攻击武器的战列舰,在现代战争当中已经无法存活。既然都不能存活,就更不要说炮舰炮起到主要作用,所以再大的口径也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自我强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战力建设作为各个海洋军事强国,维护海洋霸权的主要手段。但是当航空母舰出现以后,战列舰再也抵挡不住大量的舰载飞机饱和式轰炸和攻击。事实也证明用战列舰夺取制海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核潜艇、舰载机、导弹、以及电子装备的大量快速列装,使得战列舰的优势所剩无几很快就从从属地位被取代了。大口径舰炮的淘汰其实就是战列舰被淘汰的缩影,究其原因是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攻击方式的多样化,不再需要单一的舰炮攻击。而战列舰的笨重反应速度慢,以及对对空防御几乎零效率,不能够超视距攻击……曾经煊赫一时的战列舰带着他的大口径火炮消失在茫茫的历史当中。

现代海军队对单一的舰炮攻击的依赖已经降低,现代军舰对岸防的主要攻击方式多样。

舰载飞机舰载直升机

现代海军尤其是航空母舰一般都装备有舰载航空兵,主要的攻击方式也是舰载机对地攻击对海攻击。这样的方式距离远,攻击灵活。以舰炮为主要攻击武器的战列舰毫无还手之力。对地打击效果,也优于战略舰对地打击效果。

图·美国的舰载飞机

图·美国军舰上的舰载直升机

舰对地巡航导弹

舰队地巡航导弹相比较舰炮主要的优势射程远、威力大、精确度高、可搭载多种弹头。

以美军战斧巡航导弹为例:

射程:2500KM

战斗部重量:122.5KG烈性TNT也可搭载20万吨级的核弹头

精度:误差不超过6-10M

图·战斧巡航导弹

舰炮

舰炮主要是一种辅助的攻击方式,主要针对的是岸防火力防御比较弱的国家或者地区。也可以用作海上舰艇对抗的一种武器,但总体来说相比较导弹攻击来讲,精度差,射程短,爆炸威力小。

射程:4-20KM

战斗部重量:2-20KG烈性TNT

炮弹种类:穿甲弹、爆破弹、杀伤弹、空炸榴弹和特种弹

精度:受火控雷达和海面因素影响较大

图·美军MK 45 127毫米舰炮

现代战争对舰炮的要求或者定位

反应速度快、发射速度快能有效拦截导弹拦截失败的后的快速接近的目标。去人工化,自动化程度高。这些要求都注定现在的舰炮口径会越来越小。这样便于快速的反应,和快速的发射以及带尽量多的弹药。

图·730高速近防炮

随着炸药提炼水平提高和高爆炸药的产生,现在同等当量的炸药同原来二战时期的炸药当量相比较,威力大了不止十倍所以这样也有利于炮弹的小型化,炮弹小型化以后口径自然也就随之减小,但爆炸毁伤威力并没有减小。结语

二战前全世界拥有不少的战列舰,可是等到二战结束以后各国的战列舰几乎都在战斗当中被击沉。这就说明了战列舰的生存都已经没有了空间,而作为战列舰上主要的攻击武器大口径巨炮,也就随之而消失。而现代军舰当中大量运用舰载机和导弹进一步削弱了大口径舰炮的作用。但是舰炮的作用不可能完全被取代,在近距离作战,以及对一些低烈度作战对抗当中依然有较高的费效比。另外发展出来的小口径快速反应高速射击效率的密集阵,也成为军舰防御的最后一环。但无论如何,大口径舰炮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文/淦珩 图/网络

参考文献

《海战》

《武器百科》

《舰船知识》

乌台诗案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

“乌台诗案”就是北宋年间一场罕见的文字狱,因为牵连到苏轼、苏辙、黄庭坚、司马光等著名人物而被人熟知。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定下的以文立国、厚待士大夫的国策,所以北宋前期的政治氛围非常和谐的,官员批评君王,书生议论国政属于常态,“乌台诗案”中给苏轼定的罪名就有些牵强附会了。“乌台诗案”的爆发可以说是北宋政治氛围从和谐到激烈对抗这种变化的突出体现,目的完全是为了争权夺利。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依靠手中的军权篡夺了后周柴氏的江山。一方面是为了抑制武将干政;另一方面是自己得位不正,需要拉拢士大夫阶层,因此赵匡胤定下了文人统治,厚待士大夫的国策。因为宋太祖赵匡打下的基础,整个北宋的政治氛围比较和谐,没有出现其他朝代皇帝动辄杀戮朝臣的情况,皇帝在讨厌一个大臣,大臣的批评皇帝也得听着,官员的生命安全有了保障自然敢说话、敢议论朝政。

而且这种开明的政治氛围也使得北宋官员之间的矛盾基本集中在公事,没什么私仇,政治斗争并不激烈,即使有大臣因为什么事情遭到处罚、贬谪,过段时间还有复起的可能。比如宋仁宗年间的名臣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都有过因为朝堂争论离开中枢的经历,大不了去地方任职等待复起罢了;以廉洁公正、不畏权贵著称的包拯当官的时候得罪了多少皇亲国戚,换一个朝代早死了。但是这种政治氛围从王安石变法开始就慢慢消失了。

1067年,年轻的宋神宗赵顼继位,他是一位很有抱负的君主,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困局,启用久负盛名的王安石主持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凡是变法都会动荡朝局、影响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当时朝中的大多数大臣或出于公心,或为了私利纷纷反对变法,像韩琦、司马光、欧阳修等人都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为“旧党”。

虽然变法遭到皇亲国戚、朝中大臣等一大批人的反对,但是宋神宗赵顼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决心不会轻易动摇,为了改变王安石在朝中孤立无援的局面,推动变法的进行,宋神宗打破北宋原有的政治生态和规则,以君权的力量将大批“旧党”清出朝堂,破格提拔了一批支持变法的人入朝当职,这就是“新党”。

“旧党”觉得“新党”年轻识浅、不堪大用,“新党”觉得“旧党”顽固不化、因循守旧,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再加上有很多投机分子浑水摸鱼,慢慢的“旧党”和“新党”的辩论就从政见不同变成了人身攻击、争权夺利、排除异己,这样一来栽赃陷害、造谣生事等下作手段自然就有人使出来了。

再说回“乌台诗案”的主角苏轼,苏轼属于年少得志之人,二十二岁第一次进京赶考就榜上有名,文章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许而名扬天下;入朝做官后,苏轼也是政绩斐然,“三年京察”为“百年第一”,按理来说苏轼应该是仕途顺畅、官运亨通的人,可惜直率的性格使得他命运坎坷。

苏轼本人并不反对变法,但是反对以偏概全、急躁的去推动变法,再加上“新党”中确实充斥了大量为升官发财才支持变法的奸佞小人,因此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得罪了“新党”被赶出京城。从1071年到1079年,苏轼受到打压一直在地方任职,但苏轼毫不气馁,一方面结合当地情况革新除弊,因法便民,用自己的方式试行变法;另一方面不断写文章、上书指出“新党”变法中出现的问题,王安石两次罢相也证明苏轼的言论是有道理的。

王安石罢相后,宋神宗不甘心变法失败,亲自上阵主持新一轮变法,史称“元丰改制”,这也是“乌台诗案”爆发的时候。

北宋当时反对变法的人很多,为什么苏轼就摊上“乌台诗案”了呢?苏轼在当时虽然仕途不顺,但是他已经是文坛领袖,他的每一篇文章都能引起读书人的热议和追捧,他对于变法以及“新党”部分官员的抨击让这些人如芒在背,这些人一直想找机会收拾苏轼。随着王安石的退隐,以及宋神宗为了推行新法而日趋强硬的手段,“新党”中的部分人趁机炮制出了“乌台诗案”。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给宋神宗写了一篇例行公事的公文《湖州谢上表》,在这篇公文中苏轼不改书生本色,用隐晦的手法又批评了新法,一下子就被人抓住了把柄。

先是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挑《湖州谢上表》中的问题,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然后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又从苏轼的《山村五绝》、《八月十五日看潮》、《戏子由》等诗作中挑错,曲解附会说苏轼讥谤宋神宗;再之后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先后上书数落苏轼的“罪行”,请求宋神宗严办苏轼,事情一下就闹大了,苏轼以诗文讪谤朝廷的罪名被传唤进京。

苏轼在御史台受审,坦承了哪些诗作抨击了哪些变法措施,御史中丞李定上报宋神宗的时候就说“苏轼承认了全部罪名”,宋神宗大怒让严加审查看有没有其他涉案人员。御史台四处搜罗苏轼写给朋友的诗词一百多首,苏轼的朋友黄庭坚、王诜、司马光等三十九人受到牵连,“新党”人士李定、舒亶、王珪等人上奏宋神宗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但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定下的善待士大夫的国策,再加上朝中元老、皇亲国戚、甚至于王安石等人为苏轼求情,最终宋神宗没有杀苏轼,将其贬谪到黄州。

“乌台诗案”既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更是北宋政坛的转折点。于苏轼来说,经过这次打击他有些心灰意冷,远离朝政,写的诗文也不再谈论时政、抨击官员,转而畅谈人生哲理。于北宋政坛来说,苏轼差点身死的经历激化了“新党”和“旧党”之间的矛盾,不论是哪一方掌权都不论缘由的排斥异己,恨不得将对方斩尽杀绝,新旧党争不断,使得朝纲不振、北宋国力每况愈下终至亡国。

你向往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的?

我心中的田园生活是这样的:

这让我想起了杨过小龙女的生活,遇一良人,择一偏偶,男耕女织,供此一生。可惜,杨过小龙女都曾来过你的梦里,他们终究生活在我们的梦里,仍凭岁月苍茫两鬓如霜。

忙忙碌碌的生活周而复始,我们朝九晚五,每天挂着一副岁月雕琢的面孔,我走着你的套路,你跟着我的脚步,繁琐无味的生活已让我们近乎窒息,每当夜深人静卧床闲疏时才发觉我就这么单薄的存在,回想起炊烟袅袅处年轻的妈妈,想起杂草掩旖的小路,想起和伙伴嬉闹在小河,和那些充满欢乐的夏天。

而如今,我似乎厌倦了一切,我只想带上我的老公儿子,回到那块生我养我的土地,我的爸妈触目所及的地方,家乡有条河,河里各色小鱼,我就想在河边盖个小别墅,有诺大的院子,养一些盆景,花草,每天清晨起来,这里瞅瞅哪里转转,孩子在我身边,摔倒自己爬起来,如果还有四十年,我用我的余生经营一片园子,四季有不落之花,闲暇有亲朋往来,花间一壶茶,仰卧在月下,老公不出轨,门外无催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