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化学实验小组黄铜 你觉得中国男篮还找周琦吗

而XX树种该进国标、有的认为要从传统和文化来定义红木,绝不能增加、有人建议不规定树种只明确到类、还有人表示看到这个国标就烦,是从来没有一个关于红木的标准概念与范围的。...

化学实验小组黄铜,你觉得中国男篮还找周琦吗?

对国家队来说,现阶段的人员,周琦是不可或缺的!

在国内的内线球员中,易建联,王哲林,周琦,韩德君,沈梓杰,胡金秋,陶汉林,范子铭,这几人是联赛中表现比较突出的!在这几人中,内线持球进攻,韩德君和王哲林最好,投篮能力,易建联最突出。就这两点来说,周琦不被看好,但为什么我说周琦不可或缺呢!因为国家队面对得是欧美球队,大韩和王哲林的身体优势几乎没有,而且会拖慢球队的功防节奏,对手也可以利用大中锋移动速度慢,挡拆错位,形成机会!纵观中国队的内线,力量是无法和欧美球队对抗的,那我们只能选择移动速度更好,臂展护框能力更强的周琦!

我更希望国家队能带5名内线球员出征,易建联,周琦,沈梓杰,胡金秋,陶汉林。易建联不说了,男篮现在的一哥,周琦的护框能力和防守面积最好,陶汉林和沈梓杰有着比较好的身体天赋,爆发力好,身体力量对抗欧美球员不输,而胡金秋打球聪明,吃饼能力强,可以用来丰富国家队的进攻套路!

如何识别红木家具的白皮?

2017年12月29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公布了2017年第32号公告。

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由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的GB/T 18107-2017《红木》将代替原《红木》国家标准(标准号为GB/T 18107-2000),新标准将于2018年7月1日开始执行实施,同期实行的还有GB/T 35475-2017《红木制品用材规范》。

消息一出,牵动了整个行业所有人的神经,网上流言不断,猜测纷纷,因为牵涉到整个行业和各方不同的利益,红木国标从第一次制定开始就伴随着无数的讨论。

在之前几次的修订会议中都有不同意见出现:有的认为要扩容,而XX树种该进国标、有的认为要从传统和文化来定义红木,绝不能增加、有人建议不规定树种只明确到类、还有人表示看到这个国标就烦,应该废掉……

现在看来废掉是不太可能了,就看这个修订案怎么改了。

那为什么一个国标的制定会引来如此多的纷争?这个国标是否是基于传统,立足现状,面向未来的?为什么再次修订又掀起波澜?

当我们一起把目光一起投向2000年那场最初的“胡杨之争”的时候,回顾这个事件的开端,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可能的答案。

在2000年《红木》国家标准颁布之前,是从来没有一个关于红木的标准概念与范围的。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江浙沪地区以及北京为主的华北地区对红木的理解是相互交叉而又差异较大的。

古典红木家具专家王秀林(左)、胡德生(中)、杨家驹(右)

文物收藏界及家具界、木材学家的认识更是针锋相对、水火不容,导致市场上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给红木家具的收藏、鉴定带来了极大的混乱,制定“红木国家标准”一事也就迫在眉睫了。

1998年4月,原林业部授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制定“红木国家标准”,主要负责人为杨家驹先生。

《标准》起草小组将草稿以“国家红木标准”的名称下发给全国有关专家学者及科研单位广泛征求意见,先后在广州、上海、北京多次召开木材学界、文博收藏界的专家学者研讨“红木”标准。

2000年红木国家标准分类图

1999年1月13日在北京长安俱乐部举行的“红木标准”征求意见会,邀请了木材学界、文博界及收藏界的专家,双方对“红木”这一称谓及所涉范围产生了极大的分歧,会上互不相让,交锋激烈。

以杨家驹为首的木材学家及以胡德生先生为代表的古典家具研究方面的专家首次以口头及文字的方式将其观点公诸于世,这就是著名的关于“红木国家标准”的“胡杨之争”。

1998年9月11日,《建筑报》B版刊登《红木将有国家标准》一文,主要观点均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杨家驹先生。

11月18日《中国文物报》发表了古典家具研究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胡德生先生的《谈谈“红木”名称问题》的文章,主要是针对杨家驹先生的相关观点发表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将座谈会上的交锋公开化。

12月23日杨家驹先生也在《中国文物报》上回应胡德生先生,发表了《也谈“红木”名称》一文,将“红木标准”之争引入白热化。

双方争论的焦点与主要观点

杨家驹先生的主要观点:

① . 红木自郑和下西洋开始运回中国

A. “红木是明朝郑和下西洋用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与当地进行易货贸易,红木便于此时进入中国”(1998年11月18日《中国文物报》第四版)。

B. “所谓郑三宝七下西洋,就是说明朝期间,中国与南洋(即东南亚)交往密切,东南亚各国也以贸易与朝贡的形式把红木运回中国。”

②. “红木是当前国内红木家具用材约定俗成的统称(每类均有各自的具体名称:紫檀木类、花梨木类、香枝木类、黑酸枝类、红酸枝木类、乌木类、条纹乌木类和鸡翅木类)。

“在商贸活动中没有统称是行不通的,在没有更合适的名称代替前,采用红木一名是比较合适的。”并认为,将紫檀等名贵硬木置于红木统称之下不会降低其身份。“商业活动中具体指某一红木制品的用料时,不叫红木,仍称紫檀。”

③. “红木是一个专有和特定的名词:狭义红木指紫檀属和黄檀属某些树种的心材;广义的还包括柿属、崖豆属及铁刀木属某些树种的心材,绝大多数是从东南亚、热带非洲和拉丁美洲进口的。”

④. 红木的具体规定:

树种和类别:(红木为五属八类树种之心材)

5属——紫檀属、黄檀属、柿属、崖豆属及铁力木属。

8类——紫檀木类、花梨木类、香枝木类、黑酸枝木类、红酸枝木类、乌木类、条纹乌木类和鸡翅木类。

木材结构:甚细至细,平均导管/管孔弦向直径不大于200μm。

木材密度(重量):含水率12%时气干密度大于0.76g/cm3。

材色(指心材,不含边材):指心材经过大气变深的材色。紫檀木类为红紫色,花梨木类为红褐色,香枝木类为红褐色,黑酸枝木类为黑紫色,红酸枝木类为红褐色,乌木类为乌黑色,条纹乌木类和鸡翅木类为黑色。

杨家驹(中国林业科学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副研究员,《红木》国家标准第一起草人)

以上资料主要摘自杨家驹《中国红木-红木国家标准简介及诠释》(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2000年9月第1版)。

胡德生先生的主要观点:

①. 不同意将紫檀、花梨、乌木、铁梨木、鸡翅木等深色木材统称为“红木”。

明至清中期的家具并无“红木”概念。明至清前期也没有红木家具。红木最初专指酸枝木,把所有深色木材笼统称为红木的极少。到了五六十年代,江浙一带成立不少木工坊场,名称多叫“红木雕刻”。笼统的“红木”这个概念便由此产生。“把红木这个名称强加给明代家具和清代家具,亦是一种极不严肃和不负责任的说法。”

②. “红木”专指酸枝木,不能以点带面。

“清代中期以前生产的家具,其优质木材多数为明代所采。这些家具的用材多数为紫檀、黄花黎、铁梨、乌木、鸡翅木等,但绝对不包括红木。清代中期以后,以上这些木材来源枯竭,才用质地较次的红木为代用材。”

胡先生认为红木家具“无论从科学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都相差甚远,属于没落时期家具代表。”“把前述五种名贵木材概括在红木范畴之内,等于贬低和埋没了明清优秀家具的艺术价值。”

③. 可用“硬木”统称高级木材,但不能以点带面地以“红木”称之。

④. 红木不是新紫檀。

胡德生(古家具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以上资料源于1998年11月18日《中国文物报》第4版胡德生《谈谈“红木”名称问题》。

“胡杨之争”中其他专家的观点:

①. 木材学家多数同意杨家驹先生的观点。认为“红木标准”除了照顾到传统以外,更重要的是以木材解剖学的原理对各类红木进行了科学的界定与阐述,可操作性强,不是凭眼或手,不是口口相传的经验。

②. 文博界的专家除胡德生先生外,在北京的座谈会上,也有许多其它看法:

王世襄——“黄铜黄金论”

王世襄(中国古典家具领域著名的学者、专家,京城第一玩家)

红木种类很多,有好有坏,以“红木”做为统称则掩盖了木材等级差别。黄铜与黄金都是黄色金属,能以“黄铜”代替“黄金”吗?

朱家溍——“包子馒头说”

朱家溍(文博大家、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红木标准”以点带面,以偏带全。明代史料中有称“细木”的,包括紫檀、花梨、乌木、铁力、楠木等木材;清高级木材有统称硬木的,是当时木匠行和家具商人通行叫法,包括紫檀、花梨、鸡翅木、红木等。

包子、花卷、馒头通称为面食是可以的,统称为馒头就不对了。可用“细木”或“高级硬木”来代替“红木”名称。

资料来源:1999年2月28日《中国文物报》第四版朱威、马哲非《一场红木标准之争》。

“胡杨之争”的结果

2000年5月19日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GB/T18107-2000《红木Hongmu》国家标准,并于2000年8月1日开始实施。但是“胡杨之争”对于双方认识并了解两个完全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学术范围显然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2002年9月当杨先生、胡先生再度聚首时,对当年的激烈交锋记忆犹新。双方观点的融合面大大增加。胡先生在其古典家具研究的专著与文章中也利用了大量的杨先生的观点与资料。特别是对于所谓的“大叶紫檀”的认识过程,胡先生采取了科学的态度并及时纠正了自己的一些错误认识。

当胡先生看到《红木》国家标准对于黑酸枝类的卢氏黑黄檀的描述及马达加斯加林业部、法国热带木材研究所的第一手资料后,对卢氏黑黄檀及檀香紫檀做了对比研究,果断地否认了自己关于卢氏黑黄檀就是故宫中明清家具所用的老紫檀之说。

这种敢于以科学的、负责任的精神得到了很多同行及收藏家的高度赞赏。但仍有一些所谓的名家、专家将卢氏黑黄檀坚称为“紫檀木”,并在市场上、拍卖会上高价出售。

当然,材质并不是决定家具价值的唯一因素,但是黄金与黄铜、钻石与玻璃终究还是不一样的。

木材学家和文物学家终将是要在妥协中达成统一的。没有传统,我们不会理解现在,而没有现代规范的约束,家具市场将混乱一团。

修订版《红木》国标就要出台了,深深刻在脑海中的5属8类33种也要退出历史舞台,关于红木为未来,您怎么看呢?

END -

会发光而且伴随着秋秋秋的声音吗?

你的问题是声音和发光。可以分为一下几个答案

1.普通子弹。普通子弹在电影里面声音有大有小。实际情况下手枪子弹声音小点,口径越大声音越大。大部分电影声音略微偏小!

2.消音器和消音子弹。如果手机,突击步枪带上消音器,声音也不会是“秋秋秋”那么小!基本上可以达到电视剧中普通手枪子弹声音。即使使用专门的消音子弹和消音器,声音也不会那么小,夜深人静的时候完全可以发现。电视剧在这方面进行了优化!

以上两种子弹发射的时候都不会发光,除非非常凑巧,枪口正好对准了你。也许你可以看见一丝光线,但那可能是你看见的人生最后一缕光线了!

3.发光的子弹叫曳光弹!

曳光弹主要用于显示弹道,修正射击偏差,穿入易燃物时也可以引起燃烧。弹丸由被甲,铅心,曳光管,和固定环组成。曳光剂由镁粉,镁铝合金粉,硝酸锶和酚醛树脂组成。引燃剂由镁粉,硝酸钡和氧化钡和酚醛树脂混合而成。铅心装在被甲头部,以保持弹丸有一定的重量。曳光管内部压装曳光剂和引燃剂。发射时,火药气体点燃引燃剂,出枪口100米左右点燃曳光剂曳出红光(或其他颜色),白天夜晚都可看到。

但是非常讽刺的是由于曳光弹和普通子弹重量不同,导致弹道也不同。照着曳光弹的轨迹打,效果反而不好。据说德国二战做过实验,晚上高射炮取消曳光弹,直接用高射炮弹,命中效果要好30%

为什么日本人的手榴弹要磕一下才爆炸?

投掷前先要砸自己的脑袋?萨沙谈二战日军97式手榴弹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讲史堂第七百零三期】(军事系列第312讲)

二战日军也装备了大量的手榴弹。搞笑的是,这些手榴弹在投掷之前,需要在钢盔上用力砸一下。这是打仗还是自残?听萨沙说一说吧。

早在日俄战争时期,日军就知道了手榴弹的重要作用。

在激烈的山地要塞战中,防御一方的俄国人,经常会将炸药点燃扔出要塞。这些炸药顺着山坡滚下后爆炸,造成日军极为惨重的伤亡。

日军士兵不甘心光挨打,也尽全力反制。

他们将炮弹、弹药箱甚至罐头盒改装成可以投掷的手榴弹,多少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日俄战争结束以后,日本就开始研究新式手榴弹。

随后的一战中,欧洲列强都大量使用手榴弹,比如德国的木柄手榴弹和英军的菠萝手雷。

自然,日军也不甘落后。

1921年,日军推出的第一款现代化手榴弹:大正10年式手榴弹。

大正10年式手榴弹并非传统的投掷型手榴弹,还兼作为大正10年式掷弹筒的弹药。

所以掷弹筒,其实就是一门超轻型迫击炮,作用类似于今天的榴弹发射器。大正10年掷弹筒是日军第一款批量装备的掷弹筒,射程最远为175米,远远超过投掷手榴弹的距离,重量很轻只有2.6公斤,成为日本步兵班的面杀伤火力支柱。

日军认为:步兵班有了掷弹筒,士兵没有必要自己大量投掷手榴弹。

所以,大正10年式手榴弹主要侧重在掷弹筒使用。

大正10年式手榴弹和普通手榴弹有很大不同,它在弹体下部设有一个较窄的定心环,保证掷弹筒发射时的稳定性。

大正10年式手榴弹生产以后,实践中发现问题多多。

即便它最侧重的领域,也就是作为掷弹筒榴弹,也并不算合格。

它只有一个定心环,使用掷弹筒发射时,榴弹的稳定性不佳,经常东倒西歪,严重影响精度。

其他还有很多问题。

性能平平,大正10年式手榴弹的生产量有限,只有10万颗。

在二战中,大正10年式手榴弹非常罕见,很少用于一线作战。

因为大正10年式手榴弹烂泥扶不上墙,日军在1931年(皇纪2591年)推出了新一代的手榴弹,也就是91式手榴弹。

91式手榴弹和大正10年比较接近,可以看成是一种改进的手榴弹,两者主要结构没什么大的区别。

91式手榴弹的特点是,上部也增加了一个定心环。

这样一来,使用掷弹筒发射91式手榴弹时,榴弹稳定性比较好。

无论是使用大正10年式掷弹筒,还是用后来的89式掷弹筒,91式手榴弹的精度都不错。

日军掷弹筒老兵,可以让榴弹命中率高达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相当惊人。

除此以外,91式手榴弹也可以采用枪榴弹方式发射。

不过,枪榴弹发射的距离较近,最远只能80米。

当然,91式手榴弹也可以由步兵投掷。

91式手榴弹相比大正十年,装药量从50克增加到65克,威力强大很多,重量仍然保持530克。手榴弹爆炸以后,杀伤范围是7到10米,对于手榴弹来说还是相当不错的。

91式手榴弹,是二战日军装备的主要手榴弹之一,生产量高达100多万颗。

然而,从918事变侵华以来,91式手榴弹却出现了很多问题。

其一,91式手榴弹的加工难度很大。

手榴弹的复杂之处,在于那两个定心环。

定心环的作用是稳定掷弹筒发射,尽量密封火药燃气。所以,加工时对于定心环的尺寸、厚度有非常高的要求,差一点也不行。部分定心环上的突起,还要和掷弹筒膛线相配合。

定心环几乎都是手工打造,这就大大增加了加工难度,严重影响了手榴弹生产速度。

搞笑的是,91式手榴弹并不只是用于掷弹筒,还是作为普通步兵手榴弹使用。

步兵投掷91式手榴弹,根本不需要这2个高精度的定心环,等于是浪费。

这就是一个悖论,为什么费力生产不需要的东西?

其二,91式手榴弹的引爆时间太长

作为掷弹筒榴弹使用,因为榴弹发射距离高达几百米,手榴弹引爆必须有较长的时间,高达7到8秒。

但是,如果手榴弹由步兵投掷,这个时间就太长。

91式手榴弹投到敌人脚下,一般还需要3到4秒才会爆炸。

这么长的时间,足够敌人躲避卧倒甚至反掷。

一个日本兵回忆:当时我还是新兵,在上海作战。一次冲锋中,我拉响手榴弹扔进中国兵固守的房屋。几秒钟以后,手榴弹突然被扔了回来。我躲避不及,被自己的手榴弹炸倒,眼睛和手臂严重受伤,却也因祸得福的被送回国内休养,从此退出现役。在野战医院,老兵告诉我,91式手榴弹起爆时间太长,必须在手中等上3到4秒才投掷出去,不然根本没有效果。然而,我当时只是新兵,哪里敢将手榴弹留在手中这么久?

萨沙的收藏,97式手榴弹

于是,在1936年,97式手榴弹就诞生了。

97式手榴弹,是日军在二战中使用最多、性能最好、装备最多的手榴弹。

从1937年开始装备部队,到日本投降97式共生产了790万颗,非常惊人。

当时97式手榴弹普遍装备日军各种部队,每个士兵配发2个97式手榴弹。甚至,一些不需要战斗的后勤人员,甚至护士、医生甚至普通平民,通常也会配发1个97式手榴弹。

自然,他们不是用于战斗的,而是用于自杀。

原则上,97式手榴弹和大正10年式、91式没有本质区别,可以看做是它们的改进型。

97式手榴弹的外形,和前辈大同小异,也就是中国人口中的甜瓜手雷。

97式手榴弹的弹体上,铸造有纵横交错的凹槽,把弹体分为50个小块。

从外形看起来,它确实像是甜瓜或者菠萝。

这种外形不是搞笑的,而是希望爆炸时能够形成较为均匀的破片,增加杀伤力。

需要说明的,97式和91式手榴弹的弹体是50块,而大正10年式则是48块(中国称为48瓣手雷),是3者外形的主要区别。

97式手榴弹的引爆装置和91式基本一致,和大正10年区别也很小。

97式手榴弹上方有一个棍状引信装置,这也是日本特有的设计。

这个引信包括击针、保险销、火帽、延期信管。

使用时,首先要检查一下击针。

如果击针的位置不对,需要旋一下,使它突出敲击器的基部,不然就无法引爆。

随后,步兵拔出带着麻绳的保险销(敲击器的安全盖被移除),然后必须将棍状引信装置在硬物(一般是钢盔、枪托、石头甚至鞋底)上用力磕碰一下。

这样,击针才会点燃延期信管。

此时士兵立即投掷出手榴弹,约4到5秒后爆炸。

原则上,这种引爆方式比较安全,有双重保险。

单单拔出保险销不会爆炸,必须敲击弹体以后才会爆炸。

除了奇葩的引爆方式以外,97式的外形也很独特,也酷似甜瓜。

97式和91式、大正10年式最大的区别,在于91式、大正10年上下都有棍状体,而97式下部什么都没有。

97式取消的,就是用于掷弹筒发射的发药管,装有4.2g发射药。

取消了这个玩意,也取消了上下的定心环,让97式加工难度大为降低,可以短时间大量生产。

代价是,97式手榴弹不能用掷弹筒发射,只能用手投掷或者当做枪榴弹发射。

其实,当时日军主要使用的89式掷弹筒,已经大量配发专门的89式掷弹筒榴弹,不需要发射91式手榴弹了。

97式手榴弹和89式掷弹筒榴弹,萨沙的收藏

1937年,97式手榴弹正式装备部队,在任何一个日军战场都可以看到他。

然而,97式手榴弹在中国却铩羽而归,完全不是国军木柄手榴弹的对手。

在无数次重要战斗中,国军都将木柄手榴弹作为重要的防御武器。

如徐州会战的滕县战役,川军几乎没有重武器,完全依靠大量木柄手榴弹死撑了3天之久。

国军的战术也很简单。

日军距离较远时,川军并不开枪。火力根本不是日寇对手,开枪只会遭到敌人重武器的压制。

等到日寇进入我军阵地前50米内,川军才全力射击并且投掷大量木柄手榴弹。

一时间,除了正面的直射子弹以外,手榴弹还会形成无数的面杀伤爆炸,让进攻日军无处可藏,大量伤亡。

这样一来,进攻也就失败了。

木柄手榴弹爆炸以后,杀伤范围在10米左右。如果是一片手榴弹扔过去,敌人是很难躲避的。

整个抗战期间,大量日军被木柄手榴弹炸死。

衡阳会战中,日军第120联队长和尔基隆大佐,就是被木柄手榴弹活活炸死的。

在这种作战中,97式手榴弹却暴露出一些问题。

第一是杀伤力不够。

甜瓜的外形,实际作用有限。

对于铸铁的弹体来说,爆炸后很难出现均匀破片。

而且97式手榴弹的装药量是65克,同国军仿造的木柄手榴弹差不多,但相比德国手榴弹的100克还是相差较大。

总体来说,97式手榴弹杀伤力一般。

第二是投掷距离不够。

相比木柄手榴弹,97式手榴弹不利于投掷。

诚然,日军士兵在新兵期间,都会严格训练手榴弹技术,每个月至少组织3到4次实弹投掷训练。

日本优秀的士兵,往往可以将手榴弹投到五六十米。

然而,因97式手榴弹体积较小,重量又较大,不便于单手握住,严重影响投掷距离。

如果不能进行严格训练,新兵使用97式手榴弹是投不了多远的。

在国军火力的压制下,新兵投掷97式手榴弹更是难以发挥什么作用。

东史郎有过回忆:我从士兵那里拿了两颗手榴弹,又往上爬。但是,面对着敌人的火力,我不敢直起身子,我的手榴弹根本没有投到敌人那里。 山顶的敌人再次发现我们,又扔起了手榴弹。 身边好几个战友被当场炸死,我们只得向下爬,就这样在岩石上趴了两个多小时,等待情况变化。

第三是引信不安全

97式手榴弹设计上有缺陷,经常出现引信提前爆炸的情况,导致士兵被炸死炸伤。

日本新兵回忆:一次我刚刚投出手榴弹,就凌空爆炸了,吓了我一大跳。老兵告诉,97式手榴弹引信不可靠,经常出现提前爆炸,有时候还会炸伤自己。我现在知道,为什么老兵们很少使用手榴弹!

第四搞笑的敲脑袋

97式手榴弹最独特的地方,在于投掷前必须敲击一下。

在日本设计师看来,随便在钢盔或者枪托上敲击一下即可,这根本没有难度。

他们没有想到,多了一个动作,就让投掷手榴弹的整体速度变慢。

只要用到手榴弹,也就是说敌人在三四十米甚至二三十米外的距离。

这么近的距离,双方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这种情况下,慢一秒钟也是可能送命的。

相比起来,木柄手榴弹可以在使用前,提前打开盖子,取出拉锁。等到使用时,直接拉锁投出去即可,几乎没有延迟。

而英美的手榴弹,拉出保险销以后也不需要再敲击一下。

多了这个敲击工作,97式手榴弹的投掷速度自然较慢,很容易被木柄手榴弹压制了。

其实,日军在实战中是很少投掷手榴弹。

日本的实战中,往往只是在冲锋前,集体投掷一轮手榴弹。为什么?

还是因为日军装备大量掷弹筒,本来就可以精确发射大量类似于手榴弹的榴弹,没必要步兵去使用。

在衡阳会战中,面对国军强悍的手榴弹袭击,日军几乎无法对抗。

因为衡阳国军战士非常有经验,远距离根本不开枪,等到近距离三四十米才会投掷大量木柄手榴弹。

这种距离上,日军掷弹筒是很难发挥威力的,它毕竟是发射类武器,有最小射程的限制。

而日军步兵又没有投掷手榴弹的习惯,最多只是偶尔投掷一枚,所以根本无法应付。

比如著名的傻英雄余奇烈,从隐蔽的散兵坑中,向日军攻击群连续连扔30多颗手榴弹,连续炸死了十多名日军,炸伤无数。

萨胖的手

总体来说,97式手榴弹是一种非常平庸的武器,但仍然有一定的实战能力。

只是,它并不是国军木柄手榴弹的对手。

泰坦尼克号沉没至今?

泰坦尼克号已经沉没了108年,但它的名字却深深地印在历史上。

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造价750万美元(相当于现在1.8亿美元),耗时3年,有15000名工作人员参与建造,在它的第一次航行就遭遇厄运。

泰坦尼克号似乎在开始建造就预示着不详,它在完全竣工之前,就造成了246人受伤,9人死亡。当它制造完毕,作为史诗级邮轮遭到众人争相上船体验初次航行时,悲剧随之而来。

1912年4月14日23时40分左右,泰坦尼克号与一座冰山相撞,造成右舷船直至船中部破裂,五间水密舱进水,到次日凌晨2时20分左右,船体断裂成两截后沉入大西洋,作为世上严重的海难事故,共造成1517名船员及乘客丧生,仅333具罹难者遗体被寻回。

这次海难事故举世震惊,关于泰坦尼克的讨论久盛不衰。之后这次海难被加拿大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改编拍成电影《泰塔尼克号》,成为一部永恒的经典。

ps:《泰坦尼克号》票房一直保持世界票房记录十几年,直到《阿凡达》的上映才打破该记录。

时隔73年,泰坦尼克号沉没位置终于确定。

自从泰坦尼克号遇难的消息传开后,就一直有人希望把它捞起来,最起码把他找出来,让遇难者入土为安。

最典型的就是当时世界的巨富——古根海姆家族,当时他们有成员在船上,事发后古根海姆家族聘请私人打捞公司,尝试打捞泰坦尼克号。奈何当时技术有限,连泰坦尼克号沉没的位置都找不到。

1985年,一支由美国、英国等国家组成的海洋探险队两度寻找后,最终在北纬41°、西经49°,也就是加拿大纽芬兰岛的圣约翰港南方约600公里海域,发现泰坦尼克号的深海残骸。

泰坦尼克号的现状及命运

泰塔尼克号残骸被发现后,引起了全球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其中讨论的最热烈的就是船上的物品和打捞的可行性。

泰坦尼克号打捞起来的物品

1994年,美国法院批准RMS(泰坦尼克)公司独家打捞泰坦尼克号的遗物,该公司前后7次进行深海打捞,共在船上打捞起约6000件物品,价值1.1亿美元。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一个路易威登的旅行箱,本来箱子价值不大,但因为这个箱子在被打捞上来时,箱内居然一滴海水都没有,从这一点也能够证明出这个奢侈品的行旅箱密封性是多么的完美。

另外还打捞起来相当多的物品如:

历经近一个世纪海水侵蚀却保持完好的皮鞋

中国的陶瓷,不会是景德镇的吧?

修复下可能还能用的怀表。

那么,重点来了,为什么不把泰坦尼克号打捞起来呢

年老的泰坦尼克号经不起折腾。

据无人深海摄像机拍摄到的画面分析,及RMS公司多次打捞时拍的图片,和科学家的深入调查分析表明,

泰坦尼克号沉入海底前就已经断成了两段,由于船体的速度及高达2.5万吨的重力加速,船体的一部分是直接插入了海床深处,这使得泰坦尼克号被捞起来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另外由于海水的侵袭及年长越久的沉寂,泰坦尼克号在被一种细菌侵蚀,所有的铁制骨架都变得非常脆弱,经不起大力拉扯。

整条泰坦尼克号打捞起来没有意义。

前文已经提到,RMS公司已经于1994年开始了打捞工作,先后已经打捞起6000件物品,有纪念意义的,或者贵重的东西早就一网打尽了,在把整条泰坦尼克号打捞起来,没有任何意义。

打捞深海4000米的泰塔尼克号,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韩国曾经打捞过一艘载有476人的“世越号”客轮,“世越号”沉没于韩国近海,沉没点水深不过45米,打捞工作开前后共持续长达2年时间,花费1.4亿美元。

韩国“世越号”和泰坦尼克号相比,不是一个概念。单是重量,泰坦尼克号是世越号的6~7倍,更别说深入海底4000米。如果要打捞泰塔尼克号,我觉得没有100亿美元,根本实现不了。

泰坦尼克号属于水下遗产,禁止打捞。

或是出于对泰坦尼克的保护,毕竟残骸过于脆弱,一旦打捞出水面,就有可能整体毁坏。又或是出于其它方面的考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2年发出声明:泰坦尼克号被确定为水下遗产,任何国家都无权打捞,并且侵占打捞出的泰坦尼克号的遗物。

另外,就算泰坦尼克号能打捞出来,所有权的归属亦是个麻烦,究竟是属于英国、法国、美国还是非洲国家?船是在英国造的,发现后却是美国法院批准打捞船上遗物。这归属权究竟属于哪个国家,带泰坦尼克号打捞起后,难免又是一通争吵。

结语:既然泰坦尼克号已经沉睡了一个世纪,船上的物品也打捞的差不多,就没必要费时费力费财去打捞。让它静静地待在4000米深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就让它在我们心中保留一个永恒的传说吧!

二战德军最牛的枪是哪款?

大家一想就会想到mg42!当然mg42是二战德国最牛的枪!但我认为二战德国没有最牛只有更强!德国每一把枪都是一件艺术品!我们来看看二战德国使用的枪械! 一、手枪 鲁格p08使用枪弹 9x19mm手枪弹,全枪长220mm,全枪质量(空弹匣)890克,枪管长102mm,瞄准基线长196mm。这是一把德军军官制式手枪,威力大射程远,是一把很好防身武器! waltherp38 囗经9mm,这是一把特务手枪,身形小重量轻! 毛瑟c96重量(空枪)1.130千克,全长228mm,枪管长140mm,弹药 7.63×25mm Mauser9mm Luger.45 ACP9×25mm Mauser,枪口初速 425 米/秒,有效射程 100 米,最大射程 200 米,供弹方式 6、10、20发弹夹或弹匣;40发弹匣,瞄准具型式 V型照门上刻度最大可调至1000米 。这把枪大家应该不陌生,这把枪虽然没有装备德军,但它在中国战场与捷克机枪为我国抗日战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国也仿制了不少! 瓦尔特pp 口径7.65mm 初速: 290m/s,有效射程: 50m,枪口动能: 196J,发射方式: 单发,全枪长: 170mm,枪管长:90mm,全枪质量(不含弹匣): 680g ,这是一把高级军官用枪! 瓦尔特PPK 口径 7.65mm,空枪重 0.57kg,全枪长 150mm,枪管长 85mm,枪口初速 280m/s,有效射程 50m,这也是一把高级军官用枪,同时也是希特勒自杀的武器! 绍尔38H绍尔38式手枪是一种双动手枪,采用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内置式击锤。同瓦尔特手枪一样,枪上装有膛内有弹指示器,当膛内有弹时,该指示器即从套筒后面伸出。当从枪上取下弹匣后,手枪不能继续动作。手动保险不但卡住击锤,而且使击锤与阻铁分离。该枪的一个独特特点是:当拉动套筒,枪弹上膛,武器处于待击状态。按下待击解脱柄,使击锤处于保险状态,膛内的枪弹绝对保险。扣动扳机,击锤打击击针。如果想进行单动射击,压下装填拉柄也可使击锤处于待击状态。 毛瑟HSc供弹方式 8发 7.65mm柯尔特自动手枪弹,口径 7.65mm空枪,质量0.596kg,全长 165mm,枪管长 86mm,有效射程 40m。这是一把饰枪! 二、步枪 毛瑟98k口径:7.92毫米,枪机:手动,栓式枪机,全长:1107 毫米,重量:3.9公斤,这是德军步兵标配式步枪,同时也是二战中杀敌最多的步枪,它的精准度特别高,一旦被瞄住你只有百分之一的机会不会被打中!与德军从二战前到二战末,这把枪经历了血雨的洗涮! 德国 G43半自动步枪针对98式步枪火力的不足而研制,但入役太晚。且产量不足。口径:7.92毫米,枪长:1117毫米,枪重:4.7公斤,弹匣容量: 10发! StG44突击步枪StG44是首批使用了短药筒的中间型威力枪弹并大规模装备的突击步枪。口径:7.92mm,全枪长:940毫米,弹匣容量:30发!这把枪可谓是德国黑科技的结晶! 三、冲锋枪 mp38/40这两把枪是德国的中坚火力,世界上第一支采用折叠枪托和用钢材、塑料制成的冲锋枪,被称为最早的“现代冲锋枪”,战后许多冲锋枪的设计都受到了它的影响。针对MP38的不足,通过改进一些结构和加工工艺,又诞生了MP40等型号。MP38/40的各项性能和其它冲锋枪相比都很“中庸”,但整体性能优良,二战期间共生产了120万支。该枪发射9毫米派拉贝鲁姆手枪弹,由32发弹匣供弹。 三、通用机枪(可在轻机枪和重机枪两者中转换) mg34通用机枪德国在一战中战败,根据凡尔赛条约得规定,战败的德国不可以制造重机枪。但德国心有不甘,为掩人耳目,独辟蹊径地研制出兼具重机枪功能、又能以轻机枪面目示人的MG34通用机枪,这是最早出现的将重机枪和轻机枪的优势兼而容之的新概念机枪。 德国枪械专家施坦格研制的7.92mm MG-34机枪是通用机枪的开山鼻祖,也是第一种大批量生产的现代通用机枪。该枪1934年设计定型,由著名的毛瑟兵工厂生产,采用和毛瑟步枪相同的弹药(7.92×57毫米子弹)。它采用空气冷却枪管方式,备有可更换的枪管,安上高射托架后可以当作火力持续能力极强的重机枪使用;而装上可折叠的两脚支架,又可当作机动性较强的轻机枪使用。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以往轻重机枪分用的战术原则,因此被称为通用机枪。MG34曾大量装备德军部队,也是德军的各种装甲车辆的制式车载武器。 MG34发射毛瑟7.92×57毫米步枪弹,初速762m/s ,有效射程:800m(两脚架)/ 1000m(三脚架),理论射速----800-900发/分,战斗射速----100-120发/分 ,弹链或弹鼓供弹,全枪质量(不含脚架,弹鼓)12.1kg。 但MG34还是存在着两个大的缺陷:一是针对机动性很强的步兵而言,它的质量依然偏大;二是零部件的结构比较复杂,制造成本高,工时长,生产困难。 这把枪与98k一样从二战初到二战末都与德军共同作战! mg42 实战需要的是可以大量制造和装备部队的机枪,而根据MG-34的生产能力,即使所有工厂全部开足全部马力,也没法满足前线的需要。 德国专家针对MG34有过多种改进方案,其中一种据说是受波兰战役中缴获波兰的一款机枪设计图的启发,由德国金属冲压专家格鲁诺夫博士完成,这就是MG42通用机枪。 该枪最大的特色就是大量采用冲铆件,大大地提高了武器的生产效率,这在机械制造史上尚属首创。 MG42射速高达每分钟1200发,在普遍听起来“哒哒哒……”或者“啪啪啪……”的枪声中,MG42“刺啦啦”的像撕亚麻布的枪声,令盟军士兵无不胆寒。 因为MG42的高射速,射手每次扣动一下扳机的短点射,也可以射击出五六发子弹。如果一个不幸的士兵被MG42射击,那么他一瞬间就会中弹数发,活命的可能微乎其微。 战争期间MG42机枪的产量高达100万挺,被誉为二战时期最好的机枪,对后世的机枪设计影响深远。“二战”后新研制生产的机枪大部分都是通用机枪,而后来军用枪支的发展更是受其影响而形成了枪族。更为可贵的是,这种经冲 压、铆接、点焊,自动化生产线大量生产并可以向前线源源供应的武器的研制成功,其意义已远远超过了枪械设计生产的范畴。 MG42发射毛瑟7.92×57毫米步枪弹,初速:755米/秒,理论射速:1200发/分,弹链供弹,全枪质量:带两脚架时11.05千克,带三脚架时为19.2千克。 捷克zb-26轻机枪(德国称 MG26和MG30)纳粹德国没有使用自产的轻机枪,但是大量装备了捷克ZB-26轻机枪。1939年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曾继续生产ZB-26和其改进型ZB-30轻机枪装备德军作为班用武器,并改称为MG26和MG30。ZB-26是当时相当优秀的轻机枪,重量轻,可以单兵操作,补充到步兵班加强火力。而德国自行研制的MG34/MG42属于通用机枪,至少也要2个人操作,配置到步兵班比较浪费人力。ZB-26与MG34/MG42可以说是互为补充。 ZB-26使用的是7.92x57mm毛瑟枪弹,与德军的制式装备口径完全通用。初速--830m/s ,有效射程--900m ,理论射速--450-500发/分,20发弹匣供弹。虽然这把枪没有和德军一起参加二战,但在中国战场这把枪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很大贡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