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黄铜小兵器,咸鱼之王黄铜4?
咸鱼之王黄铜的攻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前期准备
1. 加强装备:在挑战之前,要先把自己的装备全部加强到最高等级,并尽量多携带一些治疗药品以及buff药品。
2. 加强队伍:最好能携带至少3位队友,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你应对敌人的攻击,并提高攻击力。
二、正式挑战
1. 做好部署:在挑战之前,要先把队友和你自己部署到最佳位置,方便战斗时的行动。
2. 攻击:在黄铜和你的队伍一旦对峙之后,要立即发起攻击,尽快击败它。
三、战后总结
1. 检查状态:挑战完成之后,要检查自己和队友的状态,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伤害。
2. 经验总结挑战中的经验,及时发现并改正不足的地方。
中国的一些弹壳为什么不能复装?
为什么抗战时期的子弹壳可以复装,如今我们的子弹壳却不复装了呢?
难道是,我们的子弹生产技术退步了吗?
其实,早在红军时期,中央根据地的官田兵工厂就开始利用空子弹壳复装,再加上自己重新生产的弹头,于是一颗完好的子弹又诞生了,可以拿上战场去消灭敌人。
到了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东出山西开始抗日,其实在初期子弹的来源还是可以保证的,第一国民政府会发给一些军饷和弹药,第二抗战初期国军溃退,一路上扔掉的枪械弹药无数,而这些弹药,都流入了民间。
所以,抗战初期的山西和河北,民间的弹药颇多,一颗子弹用一斤半小米就能购买回来。八路军在这个时期作战,就非常注意收购民间散落的弹药,然后拿来装备自己,打击日军。
继续发展,民间的弹药也收购一空,而常凯申也开始限制八路军发展,于是提高我军自己的军工水平,自己生产来解决弹药问题,就成了当务之急。
当时的各个根据地,都根据自身条件,成立了兵工厂,主要生产手榴弹,复装子弹,掷弹筒弹这几种武器,满足我军的作战需要。
八路军兵工厂当时生产复装子弹的原料,主要有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制造的铜元,清朝以及以前朝代的制钱(也就是铜钱,比如康熙通宝,乾隆通宝之类),还有铅,锡等等原料,在民间这些东西还是挺多的。通过发行小面额钞票,把民间流通的铜元和铜钱兑换回来,就成了生产的好原料。
弹壳生产非常麻烦,需要用的原料是三七黄铜,也就是金属锌和金属纯铜,按照三比七的比例融化形成黄铜合金,然后碾压成薄铜板材,再用冲床冲出盂子,然后再用专用机床进行多次拉伸成型,方才可以得到。
而这个纯铜原料,就把根据地军工难住了。因为生产纯铜,需要有电,电解出阴极铜。以根据地的条件,建设稳定的发电厂,基本上没有这个条件。所以,各个根据地,都选择了复装路线,避过了这个黄铜原料生产的环节,直接采用打过的子弹壳为原料来进行生产。
所以,当时的战士们,每发射一发子弹,就需要把子弹壳捡起来揣兜里,回去上交旧弹壳,领新子弹。如果没有交旧弹壳,就不给发子弹。
弹头则采用铜元制作,一个铜元可以做3个子弹头,弹头中间灌铅。
新造的底火采用破裂的弹壳,把这样的弹壳剪开然后展开成铜皮,再冲成底火盂子。旧弹壳由于发射过,产生膨胀,所以需要用模具进行整形,把尺寸修成标准大小。然后把新底火,弹壳,装药,弹头四样东西组装即可。
复装子弹伴随着我军走过了抗战时期的艰难岁月,保证了战士们有枪有弹,可以抵抗侵略者。
那么,为什么到了现在,我们的一些弹壳,反而放弃了复装方式呢?
这是因为,时代不同了,弹壳也发生了变化。
其实三七黄铜就是最好的弹壳材料,有足够的硬度,强度,铜这种金属还有自润滑性,抽壳阻力小,抽壳很容易,枪械发生抽壳故障的概率很低。
黄铜然而,我国是一个铜资源缺乏的国家,铜资源严重依赖进口。
在和平时期,依靠进口的铜,满足国内需要,自然没有问题,只要花钱,就能买到铜。
但是,战时呢?铜这种战略资源,就非常容易被对手封锁,导致我们不是造不出子弹,而是没有铜原料来造子弹。
所以,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们的军工科研人员,就开始了钢代铜的研究。简单地说,就是使用我国丰富的钢铁资源,利用钢材料来替代我国稀缺的铜材料,把子弹壳从以往传统使用的三七黄铜,改成钢壳儿。
经过多年研究,钢代铜取得了成功,使用钢壳制造的子弹,同样可以完成击发。只是钢壳比铜壳脆,打过一次之后,许多钢壳就有裂纹,所以就没有重复利用的价值了。不用钢壳复装还有个因素,那就是钢材相比铜来说非常便宜,有精挑细选出好钢壳进行复装的那功夫,还不如直接开动机器造一堆新钢壳呢。
同时,钢壳子弹抽壳阻力大,为了容易抽壳,专家们专门加大了钢壳子弹的锥度,使其更容易抽壳。
钢壳子弹的优点,在于摆脱了铜资源卡脖子的局面,立足于我国的资源条件,解决了大规模弹药生产的原料问题。
缺点在于,钢壳子弹的耐腐蚀性比铜壳子弹差很多,所以,钢壳子弹为了防锈,弹壳上面要刷一层油漆。
而采用钢壳的弹药,主要是小口径弹药,比如各种枪械的子弹,小口径的炮弹等等。大口径炮弹,依然使用铜壳,而这些大炮弹铜壳,那是必须回收的。打出去多少发,就要回收多少铜壳儿,这一点,世界各国军队都是这样的做法。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博伊刀优缺点?
原型的Bowie刀大约是2英寸宽、1/4英寸厚,大约12英寸长的刀刃。有剃刀般锋利的回形刀尖,黄铜护手。好象还有做夹钢或锻造局部热处理。但因为尺寸的因素,bowie刀不是持刀格斗者的第一选择,使用它必须有力量和醇熟的格斗技
BOWIE从实际使用看来,刃超过12英寸,厚超过6毫米,如果没有很好体力和技巧,用它在高紧张状态下长时间格斗是件不可想象的事情,它会把你累死。BOWIE手柄很重要,方棱型手柄不利于长时间使用,纺锤和椭圆最好带一点回勾型的手柄是BOWIE的最好搭配。BOWIE最初是作为搏斗刀而产生的。而随人类战斗武器的进化,BOWIE逐渐退居到猎刀的位置。有哪些描写人性黑暗的小说或电影可以推荐?
《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这部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我很怕这样的电影,因为这些可怕的故事曾经真真切切的发生过。
因父母繁忙的工作,女主被暂时住在一个有七个子女的单亲妈妈的家里,因为她的孩子宝拉意外怀孕,女主无意间透露了这个消息,被偷听到的人传播了出去。
宝拉为了报复女主撒谎对妈妈说女主诋毁她,还说她是个荡妇。噩梦就这样开始了。
这部电影到后面每一分钟都是一种煎熬,我心里只有绝望。
我心痛女主,却什么都做不了,只能静静的看着一切的发生。在地下室用烟头烫,拳打脚踢,用烧红的铁丝在她的身上写字,所有人从战战兢兢变成了轻车熟路。
《狩猎》
卢卡斯在一家托儿所工作,因为个性温和善良受到了孩子们的喜欢。
早熟小女孩卡拉喜欢上了卢卡斯,她向卢卡斯表白,理所应当的被婉拒了,因此她有爱生恨。她撒了一个慌,让卢卡斯背上了性侵女童的罪名。
就是这样一个小孩的谎言,足以毁掉卢卡斯的一生。
这部电影中最可怕的不是那个小女孩,她太小,可能不懂得一个谎言所带来的后果。
那些大人才是最可怕的存在,周口铄金 ,积毁销骨,这些人根本不在乎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他们只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找那些所谓的存在感罢了。
至于你会有什么悲惨的结局,又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最后结尾的那一枪,至今让君君有所深思
《熔炉》
这又是一部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来自首尔的美术老师来到雾津一所聋哑学校任职,校长与主任向他勒索5千万韩元。
同时学校里也弥漫着一股紧张压抑的气氛,原来这些聋哑学校里的孩子正在被这些人惨无人道的折磨和性侵。
我们愤怒的不仅仅是禽兽的行径,更是禽兽逍遥法外,正义无处伸张,无能为力才是最痛苦和绝望的。
这是部改变了国家的电影,男主也为了正义的伸张付出了所有。
借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让世界不改变我们!”
《狗镇》
这部电影算是一部试验电影,封闭守旧的小镇闯进了一个神秘的女主格蕾丝,她美丽善良,正在逃避歹徒的追杀。
镇中的作家力劝群民们收留她,让她暂时度过了难关,不久后村民们发现格蕾丝是一名被通缉的“逃犯”大家让她更卖力的干活才肯继续收留她。
格蕾丝日以继夜的劳作,可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她被警察强暴,村里的人也揭开了自己伪善的面具,她沦为了镇上的一条狗,任人欺辱。
这部电影可能是今天唯一 一部看完会爽的电影,格蕾丝的神秘身世被揭开,小镇的所有人都遭遇灭顶之灾。
这是部教人向恶的电影么?不是它仅仅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叫人的物种。
人和狗不同,不管多凶恶的狗都能被教化,人却不行。
《伊甸湖》
这可能是今天最让人绝望的电影,假期了男主带着女主去偏远的伊甸湖游玩。
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一群熊孩子,他们生性残暴,脑袋里没有是非对错,男主被绑架折磨致死。
满身疮痍的女主逃出了森林,但却不巧的逃到了熊孩子的家里。
鬼怪永远都没有人可怕,当人脱离文明和道德的约束,一切事情都变得理所当然。
电影的最后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但不用想,女主肯定更加的悲惨,当人脱离文明的束缚时,请记住一定要用拳头才能解决问题,以暴制暴才是最好的方法!
《hello!树先生》
树在一间修车厂工作,因为一次意外的受伤,失去了工作,家里也面临拆迁,他十分无助,整天无所事事。
从小一起玩大的朋友有人成了煤老板,有人在省城办私立学校,表面上大家都尊敬他,其实却只把他当“傻子”
唯一庆幸的是他有了心上人聋哑女小梅,但就在结婚的前一晚被弟弟暴打一顿,
从此以后就彻底疯了,但疯了以后的树先生却彻底释放了。
这部电影最让人压抑的地方就是它太真实了,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生活。
亲人之间相互仇恨,朋友之间的相互利用,夫妻之间的相互欺骗,就连树和小梅的爱情,在现实面前也是不堪一击。
树只是一个卑微的小人物,尊严被侮辱,人格被践踏,在大环境面前他是那么无力和憋屈。
《天狗》
这部电影我看完后,心里堵了很久。
李天狗是一位战斗英雄,复员后接受组织安排带着一家人来到偏远的山区当护林员。
刚来的时候村民们很热情,送鸡,送羊,送大米,但他们都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李天狗身后的那片树林。
当村民们的利益被李天狗阻碍时,他被停水,停电,甚至被威胁生命。
这个故事是很多乡村真实的写照,朴实,善良,并不是所有人的都有的品格。
而想方设法除掉阻碍自己利益的人却是大多数人的写照。
李天狗的形象是理想主义的化身,在如今的社会中这种英雄已经越来越少。
当面临威逼利诱,谁又能保证可以守住自己的底限,这就是人性的弱点与劣根性,谁都无法避免。
《蚯蚓》
这是一部我们永远拍不出的韩国电影,同类型的还有《熔炉》
子若和脑瘫的父亲本生活在小乡村中,生活的平静且幸福。
因为子若很有音乐天赋,被首尔的一所著名贵族艺术高中录取,但这正是一切噩梦的开始。
这部电影中的女主性格和其它电影中不同,她不卑不亢,敢于反抗。
但就是这些的反抗,让她遭到了更强烈的凌辱和报复,先是被迫退学,之后更是遭几个男生轮奸。
在不堪凌辱两个月后,她选择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看完整部电影我的内心是绝望的,身为底层人的女主面对这些背景雄厚的人,只有深深的无力感。
《盲井》
这是一部我们都应该看一看的电影,在私人小煤矿做工宋金明和唐朝阳有一套独特的发家致富的方法。
那就是将外地打工的农民认作“亲人”后带到煤矿工作,并制造“矿难”和“安全事故”将所谓的“亲人”杀死,以此来换取矿主的抚恤金。
他们结识了来自农村的16岁朴实少年元凤鸣,二人决定把他作为下一个谋害的目标。
人性丑陋,一针见血;现实残酷,一览无余。
不是所有的穷人都朴实,弱势者面对比自己更加弱势的人,一样会变成畜生。
这些人最内心深处的告白一定是,我去同情他?谁又能来同情我呢?
《素媛》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电影能让我看哭的很少,这算是为数不多的一部。
素媛是一个平凡而美丽的小女孩,家中经营着一个以她命名的杂货店,日子平凡且幸福。
在一个飘雨的早上,意外发生了,小素媛在离学校近在咫尺的地方,遭遇了一个相貌猥琐,酒气冲天的大叔,由此她的悲剧之旅展开了。
无良媒体的大肆渲染,作为受害者的素媛一家仿佛成了满身污秽的耻辱之人,而那个真正的罪犯却没有得到应该的惩罚。
“最孤独的人最亲切,受过伤的人总是笑的最灿烂,因为他们不愿让身边的人承受一样的痛苦。”片尾他弟弟的出生,让生活有了新的希望。
素媛面对着她这个年龄不该面对的痛苦,但好在有家人和童话让她活下去。
但你们知道吗?电影的结尾镜头可能暗示着素媛已经离开这个让她痛苦世界,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喜欢的朋友请点赞,收藏,最后记得关注哦!非常感谢!
二战时期的武器装备到现在还有服役的吗?
二战时期的武器现在仍在使用的恐怕就是中东地区了,网上大量的视频中都有二战武器的身影,总之还能打死人的武器就都被使用起来了。
Ⅰ. STG 44 / MP 44 全自动步枪
1 . 简介
第一种使用中间威力弹药的自动步枪,由于缩短了弹体,减小了发射药量,使其在全自动设计模式下更容易操控,射击更精准,填补了机关枪和冲锋枪之间的火力空白,是款革命性武器。
名称由来
MP44:MP 为德语 Maschinenpistole 缩写,Maschinen — 机械,pistole — 手枪(弹匣式手枪),因为发射手枪弹,所以Maschinenpistole 意为“冲锋枪”。
STG-44:为德语 Sturmgewehr 缩写,Sturm — 风暴,gewehr — 步枪,Sturmgewehr 意为 “风暴步枪 ”或 “突击步枪”。
德军中的有识之士为了能够在有限的资源里争取到优先生产的配额,就以MP(冲锋枪)项目名称进行申报并通过批准。希特勒在注意到来自军队对该枪的评价之后,认识到了该武器的优越性,便下令加大此武器的生产,并将其命名为 STG-44 步枪 。
2.技术参数编辑
口 径:7.92mm
弹 药:7.92×33毫米(中间威力弹)
初 速:500米/秒
有效射程:400-500米
理论射速:500发/分
闭锁方式:枪机偏移式
发射方式:单发、连发
供弹方式:弹匣
弹 容:30发
枪 长:940mm
膛 线:4条右旋,缠距254mm
全枪质量:5.1kg (不含弹匣)
瞄准装置:觇孔式瞄准,带护圈准星
Ⅱ G-43 半自动步枪
1 . 简介
二战中后期德军使用的一款半自动步枪,20世纪30年代末期开始研制,使用与毛瑟步枪和机枪通用的全威力步枪弹。G43步枪采用短行程活塞式导气系统,性能可靠。使用拆卸式10发弹匣,可用5发弹夹填装。
2.技术参数编辑
口 径:7.92mm
弹 药:7.92×57mm (全威力步枪弹)
弹 容:10发/弹匣
战斗全重:4.7公斤
枪 长:1117毫米
初 速:745米/秒
有效射程:800米
瞄准装置:V型表尺照门,刀片形准星
Ⅲ .FG 42 伞兵步枪
1 . 简介
FG-42伞兵步枪是二战期间德国航空部专门为伞兵设计的可选择连发射击的步枪。FG-42的设计初衷是满足空降部队在作战中对武器重量轻、火力强的要求,希望这种枪能使后勤供应简化并增强伞兵的单兵火力。空军要求此枪:使用7.92×57mm的标准步枪弹,并能拥有轻机枪的性能,而且空投体积不大于一支常规拉栓式步枪。
2.技术参数编辑
自动方式:全自动、半自动
口 径:7.92mm
弹 药:7.92×57mm
弹 容:10发、20发/弹匣
重 量:4.3公斤(Ⅰ型)、4.98公斤(Ⅲ型)
枪 长:940毫米(Ⅰ型)、975毫米(Ⅱ型)
枪口初速:755米/每秒
射程:600米
—— 反坦克武器 ——
Ⅳ . Pzf 60火箭筒(铁拳反坦克火箭筒 )
1 . 简介
Panzerfaust:Panzer — 装甲/坦克,faust—拳头,Panzerfaust 意为“装甲拳" 或"铁拳" 。
反坦克榴弹发射器(Panzerfaust、Pzf,称作装甲拳或铁拳)是二战中德国制造的一种廉价的火药推进无后坐力反坦克榴弹发射器。此武器是一种小型的预装填无后座力炮,属于超口径武器(弹体直径大于发射管直径)。
2.技术参数编辑
口 径:44mm
弹 径:150mm
战斗全长:1050mm
战斗质量:5.1kg
配用弹种:破甲弹
弹头质量:3公斤
有效射程:60m
破甲厚度:200mm
瞄准装置:简易弹体瞄准
Ⅴ. RPzB-54反坦克火箭
1 . 简介
RPzB 为 Raketenpanzerbüchse 缩写 意为反坦克火箭发射器,又名Panzerschreck(意为坦克杀手),是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反坦克火箭发射器。此武器采用尾部装填,肩扛发射,通过电子点火发射由火箭推进的高稳定性的榴弹头。
2.技术参数编辑
口 径:88mm
管 长:1.35米
重 量:9公斤
炮口初速:110米/秒
射 程:180米
火箭弹重:3.25公斤
弹头重量:2.3公斤
Ⅵ . Fliegerfaust B 放空火箭筒
Fliegerfaust是一种单兵肩托式防空武器,共有有两种设计,一种称为fliegerfaust A型,一种称为fliegerfaust B型。
fliegerfaust A型拥有四枝20毫米口径的炮管, fliegerfaust B型把炮管由四枝改为九枝,长1500mm,重达6.5公斤。
—— 飞 行 器 ——
Ⅶ . Me-262战斗机
1 . 简介
Me-262战斗机(德文:Messerschmitt Me-262,绰号: Schwalbe,译文:燕子/飞燕 ),是第一种用于实战的量产喷气式战斗机。
2.技术参数编辑
Me-262A-1a(单座战斗机)
长 度: 10.6 m
翼 展: 12.5 m
高 度: 3.5m
空 重 : 4000 kg
最大起飞重量: 7045 kg
乘 员: 1人
发 动 机 :两台Junkers Jumo 004B-1
飞行速度: 870 km/h
实用升限: 11,500 m
航 程: 1050km
武 器: 4门30毫米MK108机炮(备弹100发/门)
Ⅷ . Ho-229/Go-229战斗轰炸机
1 . 简介
德国Ho-229试验战斗/轰炸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无尾飞翼喷气式战斗轰炸机。 该机由金属和木材混合结构。 Ho-229共有三架原型机,其中第一架为无动力滑翔机,仅用于气动验证和研究,德国战败后被烧毁。 第二架,也是唯一曾经成功飞上蓝天的有动力试验机在第三次试飞时机毁人亡。 因此,目前全世界只存留唯一一架未完成的原型三号机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展出。(注:该机通常会因生产商的原因被误称为Go-229,但是德国空军编号确定为Ho-229)
2.技术参数
长 度: 7.47 m
高 度: 2.80 m
翼 展: 16.75 m
全 重: 9000 kg
引 擎: 两台容克 jumo 004b 喷气发动机
爬 升 率 : 1350 m/min
航 程〔挂两个副油箱/时速 635km/h 〕: 3170 km
最大 速度 : 997 km/h
升 限 :16000 m
Ⅸ . V 1 导弹
1 . 简介
德国V-1导弹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研制的飞航式导弹。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并在战争中使用的导弹,用于袭击英国、荷兰和比利时。V-1导弹用弹射器发射 ,也可从运载机上发射,然后依靠弹上的控制系统导向预定弹道作水平飞行,而后向目标俯冲。
2.技术参数
V-1 技术参数编辑
翼 宽:5.37米
长 度:7.9米
高 度:1.42米
弹 头:830千克炸药
引 擎:阿尔戈斯As109-014推动器
推 进 剂:568升80辛烷
最 高 速:624-656千米/小时
航 程:240千米
飞行时间 :2小时30秒
一般飞行高度:760米
最大飞行高度:3050米
Ⅹ . V 2 导弹
1 . 简介
V-2导弹德文全称Vergeltungswaffe-2,意为“复仇武器”。是德国在1942年研制的第一种单级液体弹道导弹。采用较先进的程序和陀螺双重控制系统,推力方向由耐高温石墨舵片操纵控制。导弹战斗部可是普通装药、核装药,或是化学、生物战剂。
2.技术参数
全长:14m
直径:1.7m
总重:13吨
弹头重量:1吨
最大航程:320千米
最大飞行速度:4.8马赫
最大飞行高度:96 km
Ⅰ简介:
1911年,由勃朗宁设计、柯尔特公司生产的0.45英寸自动手枪被选为美军制式武器,并正式命名为“柯尔特M1911 0.45英寸自动手枪”。这支手枪伴随美军经历了一战、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20世纪美军参与的几乎全部战争,虽然在1985年美军更新制式手枪后M1911被M9手枪替代,但各种M1911手枪各种改型仍被许多公司生产。
Ⅱ 简单拆解:
Ⅰ 动作原理:
1911式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 枪管偏移闭锁方式,与“勃朗宁“9毫米大威力手枪采用的动作原理基本相同。但开、闭锁的机构形式略有不同。“ 勃朗宁” 大威力手枪采用的是凸耳式开-闭锁机构, 而M1911式手枪采用的是铰链式开、闭锁机构。
枪弹击发后, 在火药燃气作用下, 套筒和枪管一起后坐, 在完成一个较短的自由行程后, 由于铰链的下端固定在套筒座上, 因此上端开始向后移动, 越过死点(起短暂的延迟开锁作用) 后逐渐拉枪管尾端向下, 枪管上的两条闭锁凸筋也渐渐脱离套筒内壁上的闭锁凹槽, 实现开锁。开锁后的枪管因受套筒座限制而停止运动, 而套筒则继续后坐,完成抽壳、抛壳、压倒击锤等动作。复进时, 复进簧伸张, 推动套筒向前复进, 并完成推弹,输弹入膛等动作。之后, 套筒撞击枪管尾端, 带动枪管一起复进。当枪管向前运动时, 其下方连接的铰链开始向前回转, 顶起枪管尾端, 使枪管上的两条闭锁凸筋再进入到套筒内壁上的闭锁凹槽中, 并共同走完闭锁后的自由行程, 实现可靠的闭锁, 呈再次待击发状态。枪弹打光时, 套筒就被空仓挂机柄挂在后方位置。此时压下空仓挂机或重新插入实弹弹匣都可使套筒复进。
Ⅱ 保险机构
包括手动保险和握把保险, 安全性高。携枪时通常使用手动保险,可锁住击锤和阻铁, 同时还锁住套筒。握把保险在手动保险已打开时使用, 即使在弹膛有弹的情况下, 只要不握紧握把保险, 扣扳机也不会击发, 避免偶发事故的发生。击发机构由扳机和扳机连杆、单发杆、阻铁和阻铁簧、击锤和击锤簧、击针和击针簧组成。当手动保险位于“ 发射” 位置时, 扣扳机, 使扳机连杆向后运动。此时如果紧压握把保险,扳机连杆就能继续后移, 带动单发杆和阻铁回转, 解脱击锤,击发枪弹。如果此时未紧压握把保险, 那么握把保险的凸齿就会挡住扳机连杆, 使其不能后移, 扳机扣不到位。
Ⅲ 0.45英寸ACP弹
全称为0.45英寸柯尔特自动手枪弹,ACP是Automatic Colt Pistol(柯尔特自动手枪弹)的英文缩写。是一种由约翰·勃朗宁设计的无底缘手枪弹,研发初时用在柯尔特试验型手枪上,后来这种手枪改良成M1911并被美国陆军在1911年采用成制式武器 。.45 ACP弹的特点是拥有一枚圆钝的重弹头和较低的初速(亚音速),能够对无防护的目标造成严重杀伤,且适合有消音器的武器使用。
Ⅳ 0.45ACP弹技术参数
口 径 —— 0.45 英寸(11.43毫米)
全弹长度 —— 32.19 毫米
全弹质量 —— 21.2 克
弹头类别 —— 普通弹
弹头结构 —— 圆头、平底、铅心、全被甲
弹头直径 —— 11.48 毫米
弹头长度 —— 17.46 毫米
弹头质量 —— 15 克
弹壳形状 —— 无凸缘、筒形
弹壳直径 —— 12.09 毫米
弹壳长度 —— 22.79 毫米
底缘直径 —— 11.86 毫米
弹壳材料 —— 黄铜
发射药量 —— 0.32 克
枪口初速 —— 250 米/秒
TT33 图卡列夫手枪
Ⅰ
7.62毫米的TT手枪是由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托卡列夫于1930年设计出,在图拉兵工厂生产。该枪长196毫米,重854克,容弹8发,战斗射速、25发/分,有效射程50米。该抢由于威力大、穿透力高、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为苏军官兵忠实的伙伴。该枪闭锁系统参考了勃朗宁设计的柯尔特M1911手枪,枪管短后座,选用了与一种根据毛瑟7.63X25mm枪弹改进来的高初速手枪弹,即7.62X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并保持与冲锋枪弹药通用。
Ⅱ
Ⅰ 结构特点
TT33的独特之处,就是由图卡列夫创新设计了一套模块化的内部装置,包括击锤、阻铁、阻铁簧、击锤簧和单发杠杆。它使用比M1911更为简单的击锤-阻铁机构,这个机构成一个整体装配进手枪中,只需用一颗子弹辅助就能进行不完全分解,使得手枪的保养变得非常容易,并能对广泛的人员进行装备。但TT-33的保险机构却十分简单,仅设有只有一个击锤半待发保险,此外再无其他保险方式。这意味着,如果携带着上膛的TT-33行军或作战,是不太安全的,因为TT-33的击锤外露,在携行和战斗时很容易猛烈磕碰而意外解除保险。此外TT-33的弹夹卡笋设计得不太牢靠,常常会因为外部撞击或震动而导致弹夹松脱。
Ⅱ 弹药种类
7.62mm托卡列夫手枪弹又称7.62×25mm手枪弹。此弹是苏联由7.63mm毛瑟手枪弹改进而来,1930年在TT-30手枪上首先使用,在二战中广泛使用于TT-30/33手枪和PPSh/PPS等冲锋枪上。7.62mm托卡列夫手枪弹的基本性能与7.63mm毛瑟弹接近,但是弹壳和弹头有微小的尺寸差异,膛压要略低于毛瑟弹,初速和威力与后者相近。由于此弹主要用做冲锋枪弹使用,故对弹头和弹壳加工精度要求比较低,精度没有毛瑟弹好。
7.62mm托卡列夫手枪弹的弹头种类也很多
枪弹主要有:P型普通弹,弹头为圆头、平底、铅心、黄铜或覆铜钢被甲,质量5.57g;
Pst钢心普通弹,弹头为圆头、平底、锥形平顶铅套加钢心、黄铜或覆铜钢被甲,质量5.6g;
P-41型穿甲燃烧弹,弹头为圆头、平底、弧形铅套加硬钢心,弹尖空腔内有燃烧剂,被甲为覆铜钢,质量4.79g。
此外还有单头底部嵌入夜光管的PT曳光弹
Ⅲ 技术参数
口 径: 7.62 毫米
膛 线: 4 条(右旋)
枪口初速:420米/秒
有效射程: 50米
最大射速: 25发/分
弹匣容量: 8发
TT-33作为一种价廉物美的军用手枪在当时非常适合苏联的国情,为苏联赢得二战胜利立下了功劳。虽然50年代后TT-33在苏联的军事生命就终结了,但在世界范围内衍生出了各种版本,我国于1951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对TT-33进行了仿制,定为“51式手枪”,在1954年又根据朝鲜战场上的经验对51式进行了改进,定名为“54式手枪”,从此中国有了统一的制式手枪。
日军武器
掷弹筒从工作原理上讲,可以算是一种小型迫击炮。
掷弹筒填补了日军在一般型迫击炮和步兵手榴弹之间面杀伤武器的火力空白,它比西方的枪榴弹射程更远更精准。
八九式掷弹筒
一、简介
日本八九式掷弹筒是大正十年式掷弹筒的改进型,因十年式射程太近,精度较差最终被八九式取代,成为侵华日军的步兵制式武器。
八九式的口径为50mm,全长430mm,发射管长260mm,全重约4.7kg,有效射程约500米。
八九式掷弹筒从射击原理来说,可算是一门小型迫击炮。与一般的迫击炮通过方向机配合增减发射药包来调节射程不同,八九掷弹筒是调节尾管内部击针的伸缩长度来增减射程。
从战术运用来讲,八九掷弹筒又很像西方步兵装备的枪榴弹,但却比枪榴弹射程更远更精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日军在迫击炮和手榴弹之间的面杀伤武器的火力空白。
二、结构
1 . 发射管:八九式掷弹筒发射管内带有膛线,因此射击精度较高
管壁上有一条白色简易瞄准线,用于概略瞄准。掷弹筒的使用需要一定技巧和长期训练才能保证射击准确,因此射手多为经验丰富的老兵。
2 . 调节机构
① 射程调节旋钮
②外部传动齿轮
③内部传动齿轮
3 . 击发机构
①丝杆:
② 击发 组件套管
③击发拉柄
④击针组件
4 . 支撑机构
三、使用方法
1 . 调节射程
① 远距离:拧动射程调节旋钮,让丝杆在发射筒内伸出较短距离。这样弹体在发射筒内运动距离增长,发射药被击发后产生的高压在筒内作用的时间也更长,因此有更大的力量将炮弹射出,反之射出的距离就近。
② 近距离:拧动射程调节旋钮,让丝杆在发射筒内伸出较长距离
2 . 击发弹药
① 向后搬动击发拉柄
② 传动齿轮拨动击针卡块,压缩击针簧蓄力
③ 将击发拉柄向后搬动到极限位置,让传动齿轮与击针卡块迅速脱离,使击针簧推弹击针向前
④ 击针刺入发射药室,引燃发射药
⑤ 一部分被引燃的发射药通过发射药室的侧壁孔向外推顶铜弹带,使铜弹带膨胀挤压发射筒内壁。因铜质较软,被膨胀挤压而嵌入膛线,使单体沿着膛线旋转飞出发射筒,从而提高了射击精度。
四、弹药
Ⅰ 研制历史
91式手榴弹在20世纪30年代研制的一种多用途手榴弹,于1931年(神武纪年2591年)正式装备日本陆军,是日军装备的第一种现代化手榴弹,可以满足多种用途的需要。它前身是1921年(大正10年)研制的大正10年式手榴弹。大正10年式手榴弹在“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逐步停止使用,代之以91式和97式手榴弹。但同时该弹也存在不少缺点,主要是结构复杂,生产工艺繁琐,特别是用掷弹简发射时需要尽量密封火药燃气,因此弹体上下各有一个起到闭气作用的定心环,其直径尺寸要求比较严格,需要单独精加工,耗费工时较多,另外发射药筒的加工也比较复杂。
Ⅱ 组成结构
91式手榴弹弹体上铸造有网状沟槽,把弹体表面分成小块,目的是为了使弹体爆炸时形成均匀的破片,但对于铸铁弹体来说,爆炸时“连片”或炸成碎末的情况时有发生,开槽的实际效果不明显。
弹体上下各有两个小圆柱体,上面较细长的是引信装置,拧在弹体上盖中间的螺纹孔内,下面较粗短的是发射药筒,拧在弹体底部的螺纹孔里。
91式手榴弹引信是针刺发火式的,从上至下由保险盖、击针体、击针、拴有麻绳的保险销、击针簧、装有底火的底火座、引信体、延期药管组、雷管、毡垫和铜管组成。除了击针、击针簧和保险销外,其余全由黄铜制成。
击针带有螺纹,与击针体拧成一体。保险帽顶部开有一个小孔,用来调节击针拧入的距离,借以控制击针的保险状态,如果击针向下拧到位,击针尖就会突出击针体外,此时可以击发底火,反之则击针尖缩进击针体内,底火无法击发,提高存放和运输的安全性。保险帽为薄铜板冲压成,柱面压有辊沟,引信体柱面上也有一道沟槽,保险帽通过这条辊沟卡在引信体上的沟槽内,防止抽出保险销以后保险帽意外脱落。
延期药管就是一端带螺纹的铜管,拧在引信体下端,内部装有延期药,在引信体侧壁上还开有一个用来排放延期药燃烧气体的排气孔,平时用一个堵片密封。延期药下方是雷管,雷管底部与弹体之间有起缓冲作用的毡垫。延期药管和雷管全部套在一个铜管内。
91式手榴弹所用的发射药筒采用的高低压发射原理,发射药筒顶部车有与弹体相连接的螺纹,内部为空腔,发射药装在一个薄铜板冲压成的铜盂中,底部装有一个中心开孔的钢垫圈,然后用底螺把铜盂封在药筒内。底螺的中心位置有一击针孔,底火和底火座装在击针孔上方,这样设置的目的是防止发射时高压火药燃气把底火吹掉。
发射时,底火会通过钢垫圈中心的开孔引燃发射药,当药筒内压力达到一定值以后,火药燃气就会从药筒侧壁开孔处冲破铜盂侧壁进入发射筒,推动手榴弹向前运动,直至发射出去。
Ⅲ 使用方法
①
用作手榴弹使用时,可以把发射药筒取下,也可以不取而直接使用。首先检查击针拧入击针体的距离,如果距离不够则要先用工具把击针拧到位。使用前先拔出保险销,接着将保险帽用力在钢盔或其他坚硬的物体上猛磕一下,使击针击发底火,点燃延期火药,然后迅速投出。不使用时,保险帽套在在引信上,在帽套侧壁横插入保险销将击针固定住,这样就将雷管与导火索分隔开。
②
当用掷弹筒发射时,先检查击针位置,然后拔出保险销,保持引信部分朝上,将弹体放入掷弹筒,接着击发掷弹筒,击针撞击手榴弹发射药筒的底火,将榴弹发射出去。发射过程中由于惯性作用,引信的击针体压缩击针簧下降并击发底火,点燃延期药,延期药燃烧完毕后引爆雷管和主装药。
③
当用枪挂掷弹筒发射时(掷弹筒是在步枪枪口加装一个简单的圆筒),先拔出保险销,然后取下保险盖,将手榴弹引信朝向使用者方向放入掷弹筒,用空包弹将手榴弹发射出去,手榴弹的发射药筒可以取下或保留。发射时,火药燃气强烈冲击击针并点燃延期药。
Ⅳ
97式手榴弹开发自较早期的91式手榴弹,为91式的改型,取消了用于掷弹筒发射的推进药柱体,主要用于步兵手掷,也可以用枪上掷弹器发射,97式手榴弹的引信由发火组件和延期药管两大部件组成,引信的组成部件包括击针、保险销和火帽组成外观上,97式与91式一模一样。
分享DIY实用技能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作品难免粗糙和错误,望朋友们见谅。
一笔一画,耗尽心血,创作不易,劳心费力
(欢迎朋友们 关注 评论 点赞 转发 你们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
元末明初军队里就已经普遍使用火器作为武器?
这个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清朝末期,清军的火器很普及,几乎没有几个人会用弓箭了。
清朝后期战争中总是吃亏恰恰是因为对火器的过度依赖。清军褪化最严重的根本不是火器,而是弓马骑射的肉搏战能力。
很多人认为清朝不重视火器的发展,手持刀枪剑戟,骑马射箭去对抗西洋人的火器,一败涂地,导致战败。
甚至还有人认为清朝是害怕火器技术发展使满人的骑射优势受到威胁,有意抑制火器的发展,使中国的火器技术逐步落后于西方,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这是以讹传讹的说法。当然,也可能是受影视作品的影响。
但这确实不是事实。
现在就是这种风气,如果不从各方面贬低清朝,就肯定被骂为是满遗。哪怕是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也要政治上保持正确,显得自己很大汉族主义。
这种盲目的狂妄自大倒是很符合晚清精神的。
实际上,清朝对火器是相当痴迷的。弓马骑射,刀剑肉搏才是满族人荒废最快的项目。
清军在鸦片战争时期是世界上火器作战思想最严重的国家,几乎丧失了肉搏战能力,打仗全靠火器对射。
如果鸦片战争时,清军是以刀马骑射为主,英国人早就完蛋了。
早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代,后金就对火器发展使用有着令人吃惊的浓厚兴趣,远远超过了明朝。
那还是个肉搏时代,后金军的肉搏战能力几乎是天下无敌。但他们仍然疯狂地热爱火器。
明朝在正德年间就很了解了西洋火铳的厉害,但引进、仿制和使用火器的兴趣并不高,无论佛郎机还是红夷大炮,引进过程都很漫长。
万历35年,明朝有大臣提议引进红夷大炮,却遭到众多的反对,提议无果。后金大军大举入关劫掠,又在萨尔浒大战取胜,明朝仍不愿意购买红夷大炮。
天启三年,明朝才同意买红夷大炮。葡萄牙人把红夷大炮拉到北京演示,大明朝廷发生争议,“洋铳若能护国,吾辈成何”。红夷大炮被拉回广州,扔进库房里。
天启5年,关外战况危急,明朝才把红夷大炮送到了关外战场。在天启6年的宁远大战中发挥了大作用,从此明朝开始大量购买并仿制红夷大炮。
明军对火炮一直是不熟悉,掌握的兵将很少,发挥威力很有限。崇祯4年,明军中唯一一支接受过葡萄牙人训练,能比较正确使用红夷大炮的军队在孔有德的率领下发生了叛乱,跑到清军那边去了。
从1607年提出购买,1624年开始购买,1623年买到,1626年首次使用,整整20年的时间,明朝才接受了红夷大炮。
清军对火炮的反应比较快。天命5年,清军攻打沈阳时还没有火器,同年攻打辽阳时就使用了缴获的明军大炮。天命7年,清军开始自制火炮。
辽阳之战以后,明军就丧失了火炮的优势,明军能造的所有类型火器,清军就已经全部可以掌握和自制了。
天命11年,清军首次遭遇到明军红夷大炮的打击。
天聪元年,皇太极再打宁远,又被击败,明军的红夷大炮又发挥了巨大作用。
天聪4年,清朝从退潮的海滩上发现一门红夷大炮。皇太极大喜,张榜悬赏仿制。汉军旗王天相把以前用于制作小铜器的失蜡法转用于红衣大炮的制造,通过对火炮不同位置的退火处理,制出了第一门钢炮,性能十分优越,被命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
清军开始大量制造“天佑助威大将军”,当年就制作了40门“天佑助威大将军”,炮架高低角可调,转向方便,还配有瞄准装置。
皇太极设立重军,将擅长操炮的汉军士兵集中训练,编成了乌真超哈,形成了专业的炮兵部队。
当年8月,“天佑助威大将军”上了战场,一举夺取了有红夷大炮的明军驻守的大陵河。
清军对火器的掌握和改良神速,1630年意外获得1门红夷大炮,1631年生产出了改进型钢铸“天佑助威大将军”,1643年生产出了复合炮身的“神威大将军”。
清军入关后,拥有当时最强大的“神威大将军”炮,结合无敌的肉搏战能力,势不可挡。
顺治时期,剿李自成,灭南明,火炮技术继续发展,军中火炮装备数量有增无减。
康熙初期,天下太平,火炮制造速度放缓。三藩叛乱,战事又起,火炮生产数量再度大增。康熙平三藩,平噶尔丹,并西藏,并青海需要轻炮,而驱逐沙俄,灭郑氏则是需要重炮,因此,火炮的种类迅速增多。制出了“武成永固大将军”重炮,轻炮则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康熙以后,战事渐少,重型炮的需求减少,轻炮的研发和生产兴盛起来。
康熙后期相对稳定,清军久无战事,训练荒废,贪图享乐,士兵不愿训练比较辛苦的弓马骑射,刀枪肉搏,都希望装备训练简单轻松的火铳,从这时起,火器的装备率越来越高,而弓马骑射则逐步荒废,过渡到了主要用火器作战时代,大量的鸟枪与轻炮取代了弓箭和长矛。
雍正时期,雍正皇帝看到当时的八旗军越来越火器化,但火器的性能却并未达到不需要肉搏战的地步,专门下旨指示八旗军“以满州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有马上枪箭熟习者,勉以优等”,重新强调骑射作战的重要性。
但雍正皇帝的旨意并未得到遵守,除了驻京八旗与畿辅驻防八旗勉强保留了弓马骑射训练外,各地驻防八旗都成了鸟枪小炮队。
乾隆时期,不但八旗军,就是绿营军也开始全面火器化。
嘉庆时期,清军基本上丧失了肉搏战能力。
重炮也很少制造,需求又小,清军队就直接在澳门或广州购买西洋重炮。
清朝中后期重炮的制造逐渐停顿,而轻炮制造却发展迅猛。几百斤的神威将军炮,冲天炮,九节十成铜炮,铁心铜炮,得胜铜炮,发熕铁炮,子母炮,严威炮,奇炮,龙炮,行宫信炮,抬炮,回炮,迅武大神炮,宣武大神炮,绥武大神炮,耀武大神炮,成武大神炮,常胜威远炮,御制金龙炮,御制制胜将军铜炮,御制威远将军炮,浑铜炮,劈山炮......等等纷纷问世,还出现了后膛多管铳炮的设计。子母炮,奇炮均是后膛炮,这些轻型火炮携带运输都比较方便,训练轻松,受到八旗军与绿营军欢迎。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时,清军的火器装备率已经超过70%,几乎就没有多少冷兵器了,而且几乎没有部队进行过肉搏战训练,刀剑只能佩饰和装门面,作战基本全是靠铳炮。
那么,重炮的缺少是清军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吗?也不是。
当时,由于数代积累和外购,清军中千斤以上重炮的数量相当庞大。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军居然有5000多门火炮参战,而且相当多的火炮与英军相比,并不落后。
鸦片战争时,清军重炮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以前铸造的旧炮,包括早期制造的各种红衣大炮以及后来粗制滥造的泥模炮。
②外购的重炮,这些都是海岸炮台重炮,其中有些是巨炮。
③是仿制的夷炮,除了直接购买以外,清朝也进行了仿制。
④紧急研制生产出来的新火炮。
清军早期制作的“天佑助威大将军”,“神威大将军”“武成永固大将军”,在射程与精度方面与英军重炮几乎相当,制造工艺也并不落后,英军早期镗床加工出来的火炮对清军这些旧炮并没多大优势。
当时火炮的制作工艺,英军领先的只用了镗床加工内膛这一项,并且多用铜制炮,但当时机床与测量手段都还原始,并不能加工出标准化尺寸的火炮,所以也不可能有什么超级性能。
道光二十一年,裕谦奏:“英逆所恃惟船与炮……至于数千斤之大炮,夷船虽能任载,而只可施于深水外洋,不能施于近岸之内洋。盖内洋水浅,近岸又必有明沙暗礁为之拦护,若放此数千斤之大炮,船必倒退,一经搁浅,船底着实,立刻震裂。故在内洋施放,亦止一二千斤及数百斤之炮,不过口门窄而后身宽,多受火药,且施放灵熟,较官炮略远,亦止及数里之内,实无远及十余里之事。”
清朝建造虎门炮台,购买了200门重型夷炮用于部署炮台。
清朝在鸦片战争前后所购重型夷炮,最大射程在4里之内,有效射程2到3里,发射68磅炮弹的巨炮最大射程是7里左右,当时的西方火炮水平实际也不过如此。
那些所谓明朝时期仿冒的红夷大炮射程有10里则纯属胡吹乱扯。
1843年英参战军官宾汉出版的《英军在华作战记》中记载:“旧炮台上架着12门大炮,其中4门乃是两年以前从澳门当局买来的葡式的,可放68磅炮弹的黄铜炮。其余的是中国式的,其中有大量的金属成分,口径很大。”
“我们看到有10门游击炮队所用的大炮,这些都是安装在手推车上。这种炮车颇似花园里用的大推车,前面有贮藏炮弹的匣子,把手之间有一个抽屉,里面装着火药和铲火药的小铲子。我们除了看到各种口径的铁炮之外,还发现了一些全新的12磅弹铜炮,这些炮是按照放在旁边的嵌有王冠的G·R·1826型大炮仿造的,式样完全相同,惟一的区别就是中国字代替了王冠。”
开战后,清朝还研制成功了熟铁炮,是真正的锻造钢炮,“坚钢光滑无比……炮愈轻,工愈精,力愈大。铁经百炼,永无铸造之炸裂。施用灵活,尤胜巨炮之笨重。”
1841年,清朝又发明了铁模炮,而这一技术欧洲要30年以后才掌握,制作铁模炮的《铸炮铁模图说》,1842年被印发沿海各省参用。
“至去冬以来,浙江铸炮,益工益巧,光滑灵动,不下西洋。”
道光二十一年,江西巡抚钱宝琛奏:“奉两广总督饬令赶造土模三十具,现已遵式陆续先铸成三千斤铜炮二十尊,一体打磨光滑,造齐炮架。会同营员将炮运至空阔处所,于相距里许竖立两层皮靶,连日演试。每炮一位,用火药一百二十两加铅子一百八十两,响声俱属洪亮,其子透过皮靶仍行三里有余,堪以摧坚致远。”
僧格林沁奏:“赴海口炮台,演放炮位……当选得长两丈余废船一只呈验。奴才等随令于海河距炮台六七里外上流安放,装载柴草,当将炮座对准船只,逐加演试。其过火出炮均及灵捷,远可抵船,甚或过之。”
《海国图志》:“世俗传闻之说,谓大炮响若霹雳,声震三百里,弹子可击三四十里,一遭轰击,山崩地裂,屋宇被击,坍塌平地,此皆未经演试之谈。殊不知炮响大小一样,极大者声震五十里,大小炮皆发里许……所以夷人交锋,如在一里之内,不甚开炮。必在相距五六十丈及八十丈之内,彼始开炮,十可中七八也。若至一里之远,弹子多坠,无力难准,虽可加高相补,究是无力。”
“用炮远近疑释”条中又云:“向闻大炮击远二三十里,姑之不信,意者或有十里,其弹子弯者不计,直者想有六七里可用。”
《海国图志》:“凡中西大小炮位,自五百斤至五千斤止。每百斤用营制火药四两,而炮弹用薄棉先裹,外加红布包缝周密……如夷炮四千斤,乃四千磅,实重三千斤,用药七斤八两。中有身短而口大者,则加用十分子二亦无妨。惟演放时听声用药,临演之际,预用红布袋,每包二斤或三斤,可以写明,用时送入炮腹逐包椿实,用引门锥,用力插看,以实为度。”
《英军在华作战记》对虎门炮战中的朝廷军队火炮的描述:“我军发现这些炮台中的许多大炮都装有瞄准器,瞄准器是笔直的金属片,钻着三个孔眼,用以射不同的距离。炮口装药的填塞料也完全是模仿我们的而造的。”
《英军在华作战记》描述:“他们的铁链锁弹特别优良,乃是一个空球,切成两半,用药18寸的锁链盘在中空部分,使半球相连紧,因此当半球栓紧在一起,以便装进去时,就像一个炮弹一样。”
道光二十二年,靖逆将军弈山奏曰:“又将空心炮子,分作两半,炼成熟铁,中系铁链,约长尺许,用时将铁链收入空心,仍旧折合,无异寻常炮子。一经轰击出口,则两半飞舞,形如蝴蝶,击中夷船桅索,即行钩挂焚烧,名为蝴蝶炮子。”
“查夷人所用大炮子多用空心,亦有空心者,今仿照制。造,庶几模大质轻,可期攻坚致远。”
英军打败清军,实际上并非依赖先进火器,恰恰是靠原始的肉搏战。
当时的火器技术,根本无法阻止对方的肉搏冲击,火枪准头不好,发射速度不快,在敌人步兵冲到跟前时,实际上就打不死几个人。当时欧洲的军队无不苦练肉搏战,方阵步兵刺刀冲锋才是最终的决胜手段。
清军由于过份依赖火器,完全放弃了肉搏战,在嘉庆后期就根本就没进行过肉搏训练,清军的鸟枪上也并没有配备刺刀。
当高大强壮的英国士兵端着洋枪刺刀,列阵冲来,清军魂飞魄散,立即丢下大炮四散逃奔了。
发现清军这个弱点,英军就屡屡采取这种进攻方式。只要一发起白刃冲锋,清朝士兵就崩溃了。
英军攻下的一系列要塞炮台,实际上,基本都是靠白刃战夺取的,定海也是英军靠白刃突击拿下来的,英军只战死2人,伤27人。
英军所向披靡,截断了清朝的大运河航道,迫使清朝求和谈判。
清军完全放弃肉搏,过度依赖火器,并未增强朝廷军队的战斗力,在世界军队大规模使用后膛装填线膛连珠枪之前,清军的战斗力实际上是更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