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黄铜铜钱,汉朝第一美人赵飞燕能宠冠后宫?
首先,这个“斗不过”不太准确。因为妹妹赵合德就是姐姐赵飞燕在后宫里的一枚棋子。
硬要说斗不过,也只是后期赵飞燕在年华褪去后失了汉成帝的宠,而妹妹赵合德代替姐姐受了专宠。
姐妹俩的出身赵飞燕与赵合德的出身也可谓是坎坷心酸。其母亲本是王府的一个婢女,有幸嫁给了一名中尉,但是其母亲 并不是个安分的良家妇女,竟然与别的男子私通,怀孕后生下了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两个。但是其母亲又不敢养育姐妹二人,就命仆人将幼小的姐妹二人抛弃在经常有野兽出没的荒山中。
仆人终究是良心不安,抛弃姐妹二人的三天后,重新回到山中,发现姐妹二人竟然还活着,而且两个娃娃个个眼睛油亮,炯炯有神,颇有灵气,便善心大发的抱了回去偷偷抚养。
后来姐妹二人辗转来到长安,意外的成为了阳阿公主府中的歌女舞女。
阳阿公主见姐妹俩花容月貌,细腰婉转,如出水芙蓉,便对二人精雕细琢。不久,长安城众人皆知,阳阿府内,有着绝代双骄赵氏姐妹。
姐姐赵飞燕的专宠可能是出于“溜须拍马”也可能是阿谀奉承,温柔如水舞技无人能敌的赵飞燕被送给了汉成帝。汉成帝对赵飞燕可谓是“一见钟情”,一发不可收拾。
赵飞燕入宫后,独得皇上专宠,没办法,皇上就宠我就宠我的那种!没办法,赵飞燕那勾人魂魄的眼神、清丽动人的歌喉、婀娜曼妙的舞姿,哪个男人能够抵挡得了?
但是为了深得皇上的宠爱,为了荣宠不衰,赵飞燕入宫后,欲拒还迎,使出了“欲擒故纵”之计,一连三次拒绝汉成帝宠幸。那可是一国之君啊!岂有征服不了的人?于是,汉成帝的征服之心被挑起,夜夜临幸赵飞燕,赵飞燕也成功赢得圣心。
姐姐调教出的第二个“赵飞燕”,引得成帝如痴如醉赵合德是赵飞燕举荐给汉成帝的,要说为何要找自己亲妹妹来和自己争宠?赵飞燕还真是个有计谋的女子。
一是出身卑微在后宫除了汉成帝的宠爱并没有多少自己的力量,看过宫廷剧的大家都知道,一入宫门深似海,没有自己的小姐妹怎么能活到最后一集啊!
甄嬛有眉庄,如懿有海兰,赵飞燕只能找自己姐妹赵合德来助自己一臂之力啊!
于是,赵飞燕言传身教,赵合德也是得到真传了,舞姿比姐姐娇媚百倍,勾人的本领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引得汉成帝对她姐妹二人是如痴如醉,从此无心理朝政,日日思赵氏姐妹,赵氏姐妹"俱为婕妤,贵倾后宫"。
赵飞燕不需要自己费尽心机,又能享受到种种好处和宠爱,妹妹赵合德和汉成帝又被自己掌控在股掌之间,何乐而不为?
汉成帝宠赵氏姐妹,令六宫粉黛无颜色,集三千宠爱于二人。对其它妃嫔不屑一顾,逾越了礼制,班婕妤等人皆失宠。
汉成帝的第二个皇后赵飞燕要说赵飞燕也是个有谋划之人,最开始的“欲擒故纵”,到后来的偷梁换柱,成功的挤掉了汉成帝的第一个皇后许皇后。
这事情也不怪赵飞燕,是许皇后的姐姐在宫中做些下蛊和诅咒之事,诅咒宫中有身孕的女子,结果被发现。赵飞燕便借机告发许皇后伙同其姐姐等人,对后宫女子甚至子嗣进行蛊诅,于是太后大怒,下令废了许皇后。
但是虽然汉成帝想要立赵飞燕为后,无奈太后不允,因为赵飞燕的平民出身,并非侯相之女。
无奈汉成帝就是宠她啊!
永始元年(前16年)四月,汉成帝先封赵飞燕的父亲赵临为成阳侯,这回没人说她不是侯相之女了,卑微的身份也摇身变成了名门之后。
六月,汉成帝封赵飞燕为皇后,封赵合德为昭仪,大赦天下。但是,也就是从做了皇后开始,汉成帝赵飞燕的宠爱越来越少。
为什么说赵飞燕的宠爱越来越少于妹妹赵合德?1、做了皇后时间不多皱纹却多了。
做了皇后之后,管理后宫,开始无暇于从前的舞蹈唱歌和勾人魂魄的技巧,容颜保养也不如妹妹精心,精致的容貌逐渐衰老,汉成帝自然是更喜欢娇俏的妹妹赵合德。
2、赵合德的美比赵飞燕的美更符合汉成帝的口味。
赵合德的美与姐姐有所不同。环肥燕瘦,赵飞燕是身轻如燕,娇小俊俏,而妹妹则是体态丰腴,肤如凝脂,遍体生香,又比赵飞燕更温柔如水,少于算计,自然是更得圣心。
据说赵合德也是有自己的诱人的手段,为了让汉成帝对她保持好奇,她从不与汉成帝一起洗澡。
被激起好奇心的汉成帝为了能看到美人出浴,堂堂一天子竟然花重金去买通丫鬟,偷窥赵合德洗澡。
3、女子无才便是德,赵合德较赵飞燕更单纯一点。
从“欲擒故纵”、“引荐妹妹入宫”和“陷害皇后”之中就可以看出,赵飞燕是个比较有计谋较强势的人,想到赵飞燕曾经因为自己不能生育便闹着汉成帝杀死自己的孩子,还陷害许皇后,又作恶祸害皇室子嗣,估计汉成帝也不愿意与这样的女人同枕共眠吧!
赵飞燕的彻底失宠1、诈托有孕
赵氏姐妹为了能够容颜永驻,竟然不惜一切代价使用“息肌丸”,就是一种用麝香等药物制成的药丸,放在肚脐处,可以使得肌肤雪白娇嫩。但是这种药的副作用就是女子不能怀孕。
于是,赵飞燕自编自导了“以假乱真”的闹剧。多次从宫外买刚出生的男娃回来,谎称是自己的孩子,结果被汉成帝识破。
2、燕啄皇孙
无论历史上到底是谁残害皇室子嗣,到底是不是赵合德杀害许美人及女官曹宫之子,赵氏姐妹都是共同的罪人,因为赵氏姐妹被视为一体,班固的《汉书》里评论是"飞燕之妖,祸成厥妹",并将“燕啄皇孙”的童谣载入正史,这个典故也因此流传下来以致于失去了本意而成为后妃杀害皇族的一个典故。
3、遗传基因太强,与人私通,彻底失宠。
伪装怀孕,从宫外买进男婴,试图冒充皇子,但均以失败告终,便开始怀疑病在汉成帝身上,于是与人私通,据记载:“日以十数,无时休息,有疲怠者,辄代之”,记录了赵飞燕在后宫纵欲淫乱的生活。
后被成帝查明,赵飞燕彻底失宠。
汉成帝死于赵合德的床上帝日服一丸,颇能幸昭仪(赵合德),一夕,在大庆殿,昭仪醉,进七丸。是夜,绛帐中拥昭仪,帝笑声吃吃不止。
这是《飞燕外传》上记载的,汉成帝为了寻欢作乐,每日大剂量的服用壮阳丹药。
公元前7年,成帝睡在赵合德的寝宫。
第二天早上,衣服还没有穿完,忽然身体僵直、口不能语、动弹不得,中风不久后驾崩。
赵合德与赵飞燕的结局就在汉成帝驾崩后,赵合德在朝臣的声讨之中,被迫自尽。
《汉书》有载“赵氏乱内”。
几年后,赵飞燕被安排去为成帝守陵,最终自尽身亡。
自古红颜多祸水,偏偏成帝爱江山更爱美人。无论是妲己祸国,还是赵飞燕和赵合德,都应了那句“红颜祸水”,所以,相对于历史来说,与其说是赵飞燕输给了赵合德,不如说是输给了自己。而赵合德又何曾赢过呢?一世荣宠,世世骂名。
黄巢起义到底有多少人?
我来说说黄巢是个什么样的人。
黄巢,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世代卖盐为生,赚了很多钱。为啥卖盐会赚钱,因为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不吃不行。
安史乱后,藩镇割据,人民流离失所,旧有的租庸调制被破坏,朝廷收不上赋税,只好搞盐铁专卖。盐铁专卖是从汉武帝时候就开始的一项收税措施。唐后期食盐专卖的结果就是使得盐利在当时的国家财政结构中比例大增,地位越来越重要,唐代宗大历末,“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盐利成为唐后期的重要财政支柱。
利之所在,人所共趋。马克思说过,只要利润超过百分之三百,那么商人个个都会争前恐后扑向绞刑架。因此唐末一帮不法之徒纷纷违禁制贩私盐,官府屡禁不绝。因为盐价愈高,则私贩愈多,禁私愈严,私贩之利愈厚,利愈厚则制贩私盐的活动愈不能禁。
黄巢家就是贩私盐的。因此黄巢自小“善击剑骑射,稍通书记,辩给,喜养亡命。”就是说,黄巢从小学的就是江湖那一套道上的东西,练武茬架,能说会道,还很擅长养小弟。手下聚集了一帮亡命之徒。为啥要学这些,因为贩私盐可是刀头舔血的营生,既要抵抗官府捉拿,又要防备道上黑吃黑,没有武装力量吃不了这碗饭。元朝末年的私盐贩子张士诚就是因为卖了盐收不到钱却被黑吃黑没办法杀人造反的。
注意一个词,稍通书记。啥叫书记,就是读书记账。做生意么,不得懂点财务知识啊。就是说,黄巢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但是黄巢从小的志向并不是当个私盐贩子,而是想考个功名。小黄从小就有诗才,五岁时作诗一首《咏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小黄成年后雄心万丈,成了大黄,去长安城一试身手,试图考个功名回来。没想到大唐朝的考官并没有瞎了眼,就他这两把刷子,根本涂不了好墙。于是理所当然的落第了。要知道大唐一年才考十几个人,连孟浩然李白这种诗界大拿都考不上功名,你黄巢算个毛线呀。
落第后小黄满怀愤恨地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我就纳闷了小黄为啥对菊花兴趣这么浓郁啊。
然后小黄啥都不干了,一心想着发展他的贩盐生意。一直从大黄发展到了老黄。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六月,黄巢已经五十五岁了。另一个私盐贩子王仙芝起兵造反,黄巢聚众数千人入伙,“数月之间,众至数万”。
朝廷当然派兵剿灭,双方胜败相持,于是下令招安。蕲州刺史裴渥为王仙芝黄巢等人求官,约定罢兵。王仙芝与黄巢等人就去裴渥那里吃大块肉喝大碗酒,正酣,未几,朝廷命令下来了,拜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衙,遣中人慰抚。没黄巢什么事。这好有一比,梁山泊好汉招安了,朝廷就给了宋江一个节度使,没卢俊义吴用什么事。卢俊义吴用肯干吗。
左神策军为皇帝禁军。押衙是管领仪仗队的侍卫统领。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中解释:“武职令有押衙之名。衙宜作‘牙’,此职名,非押其衙府也,盖押牙旗者。”
对这问题不理解是吧,不理解正常,我早就习惯了。汉光武刘秀年轻时去长安看到王莽的仪仗队,感叹道,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押衙就是执金吾。
王仙芝大喜,黄巢大恨。说好的有福同享呢?说好的给兄弟们找一条出路呢。你现在当官了,就把兄弟们忘了。老王你这么做真的好吗。黄巢就跟王仙芝说:“君降,独得官,五千众且奈何?丐我兵,无留。”你一个人当官了,五千兄弟怎么办?这些兄弟我要带走,一个不留。
说完就打了王仙芝一顿,伤首。王仙芝一看,这官不能当。众怒难犯,于是再次造反。
大家明白水浒传为啥要说梁山泊全伙受招安了吧。啥叫全伙,就是不能半伙,也不能少半伙。宋江去朝廷当官了,卢俊义依然在梁山泊闹腾,这安还不如不招。没解决问题啊。
然后和朝廷再打,王仙芝战败被抓,传首京师。王仙芝就是梁山的晁盖。
王仙芝一死,大家理所当然推黄巢坐了头把交椅,号“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看这名字起的多霸气。
当时黄巢军中有小儿唱谣曰:“逢儒则肉师必覆。”这句诗应该是当时当地的一位不知名的秀才为了保境安民写出来让孩子们传唱的,应该不止一句。可是就这一句最有分量,而且黄巢很重视,所以流传了下来。肉是肉刑的意思。就是说如果黄巢军对儒生们动粗的话,军队肯定溃败。
黄巢因此特别礼遇儒生,只要被抓住的俘虏不管谁自称自己是儒生,一律优待,给吃给喝还给钱花。过崇文馆校书郎黄璞家。崇文馆就是图书馆,校书郎就是校订书籍的官员。下令曰:“这是一家儒者,把火灭了不要烧。”
黄巢进寇广州,跟朝廷提条件,要求招安,当个广州节度使就行,跟宋江的要求在一个层次。宰相郑畋欲许之,卢携、田令孜执意不可。就如宿太尉要招安,蔡京反对。
于是尚书省右仆射,相当于副宰相于琮提议:“南海(指广州地区)是对外通商口岸,商船往来频繁,要是让黄巢把广州占了,那就切断了国家的财源。”于是给了黄巢一个率府率的官。
率府率是太子禁卫军,分为十率,即左右卫率、左右怀御率、左右清道率、左右监门率、左右内率,合称为十率。其官署称率府,长官为率府率,副官有率府副率、长史及录事参军、诸曹参军等。
但是黄巢此时的预期目标并不是给太子当个保镖,见诏大诟,急攻广州,历数朝廷过恶,昭告天下。
黄巢进长安后,为报私仇,将于琮杀害。
然后继续进剿,打来打去,黄巢明白了一个道理,军队要想有战斗力,就得有铁的纪律。于是自称“率土大将军”,整众不剽掠,所过惟取丁壮增加兵员。于是很快攻破东都洛阳,皇帝仓皇西遁,跑到长安去了。
黄巢很快追到长安,皇帝继续往四川成都跑。黄巢进京,乘黄金舆,身边护卫皆绣袍,其党乘铜舆以从。请注意是黄铜车,不是黄金甲。即位,号大齐。求衮冕(龙袍官服)不得,绘弋绨(黑色粗厚的丝织物)为之;无金石乐,击大鼓数百。大赦,建元金统。看样子黄巢姓黄,所以喜欢黄色的东西,什么黄金啦,菊花啦。帝号都叫金统。这名字没起好,有了黄金并不能一统天下。自称“承天应运(不是奉天承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大封百官。
老黄不愧是江湖草莽出身,倒是一点不讲究啊。
唐朝皇帝跑到成都,下诏勤王。黄巢屡战不利,只好退出京师。沙陀首领李克用部立功最大。
黄巢走后,长安城被付之一炬。当然并不是黄巢军队烧的,而是入京勤王的各藩镇部队。黄巢的军队毕竟是有纪律的,而这些乌合之众互不统属,各自为战,祸乱更甚。
黄巢从京师跑出来,军纪就荡然无存了,树皮草根都吃完了,于是出现了被后世诟病千年的吃人事件。将那些快死的人放在大磨盘里,磨碎熬肉粥喝。
然后一路败退,最后被追到狼虎谷,黄巢眼看跑不出去,跟亲信说:“我本欲讨国奸臣,洗涤朝廷,事成不退,亦误矣。若取吾首献天子,可得富贵,毋为他人利。”亲信不忍,黄巢自刎,结果没死了,亲信补了一刀,跟自己脑袋一起被传首京师。
黄巢啥意思,我进了长安就不应该称帝,我应该功成身退。不称帝就是周公曹操霍光司马昭郭子仪,称帝了就是乱臣贼子,就是王莽李渊王世充。其实不是称帝不称帝的问题,而是成功没成功的问题。成则王侯败则贼,黄巢只是败了而已。
败军之将不言勇,亡国大夫不图存。败了就啥都不要说了。
当然也有传说,黄巢并没死。邵博在《河南邵氏闻见后录》记载:“东西两都父老相传,黄巢实不死,其陷泰山狼虎谷,乃自髡为僧得脱,往投河南尹张全义,故巢党也。各不敢识,但作南禅寺以舍之。”
就是说,黄巢兵败后,找个跟自己长得像的人杀了,让亲信带着头去邀功,自己化妆成和尚,投奔了自己的旧部,已经被招安为河南尹的张全义,这种明显找死的却收到奇效,张全义名如其人,保全了兄弟义气。把他安排在寺庙里,出家修行。
邵博还亲眼见到南禅寺墙壁上画有黄巢服僧衣之像,“其状不逾中人,唯正蛇眼为异耳”。就是说黄巢长得不咋地,没霸气,跟曹操宋江一样。但是一双蛇眼很有特点。
啥叫蛇眼,其眼形特征为:眼睛发红似蒙一层红纱,眼睛向外鼓。生有这种眼的人奸诈阴险,心如毒蝎,六亲不认,目无尊长,常常做些出格的事。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自己,轻视甚至忽视尊卑和道德规范。关于蛇眼,相书有诗:堪叹人心毒似蛇,睛红圆露带红纱,大奸大诈如狼虎,此眼之人子打爷。蛇目睛圆上视黄,掉头行步若仓惶,出言举措心怀狠,害物伤人不可防。
寺中还有黄巢的一首诗:犹忆当年草上飞,铁衣脱尽挂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凭栏干看落晖。
的确牛逼。
欢迎点赞。
中国古代历史上哪个王朝是不用儒家治国走向强大的?
谢题主提问,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先说清楚一个问题,国家强大与否与主流思想流派其实关系并不大。国家的强盛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政策,这个是由统治阶级的政治思维所决定的。
这两者一个决定国家,一个影响人民思想。
政治思维和统治阶级所选取的主流思想流派虽然有一些关系,不过实际上关联性并不是特别强。
就以唐代为例。
大家都知道,唐代算得上是我们古代封建王朝之中比较强盛的朝代。
那么唐代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什么呢?
根据《资治通鉴》之中的总结,唐代施政方针大体上可以总结为八个字:“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也就是说,统治阶级主张重民、顺民、与民休息、发展生产,“偃革兴文,布德施惠”。
唐代著名的臣子魏徵所提出的“十思”、“十渐”思想便是对于整个贯穿唐代的统治阶级的思想的高度凝练总结。
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整个唐代的施政思想与儒家的思想有那么一点类似。
不过,只要仔细研究魏徵所留下的这些文献资料,就会发现实际上这些施政方针实际上只有仁政这一点和儒家思想有这么一丁点的关系外,其他的无疑都是糅杂了法制以及道家等思维的混合思想。
换句话来说,在整个盛唐时期,儒家思想除了在统治人民思想上面有所建树外,在国家层面上面作用真的不大。
而在其余朝代,基本情况也都非常类似。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王朝就没有作用。有关于儒家思想在王朝存续间起到的作用,可以分成两个方面来说。
首先是从统治阶级角度。
对于统治阶级而言,有两个作用:
缓和阶级之间的矛盾
封建帝国时期,封建帝国的主要社会矛盾,是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置和缓和这一矛盾,是封建统治者一直都头疼不已的问题。
而儒家的等级观念思想,君君臣臣的政治思想主张刚好是应对这一矛盾的最好的办法。
加强中央集权
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期提出了三纲五常之说,在进一步强化了儒家的宗法思想之时,并进一步加强了儒家巩固中央集权的思想手段。
按照儒家的学说,可以循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理顺国家政权和家族性个体农业者之间的关系。
而这,正是可以将君权无限放大的最直接手段。
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担心君权会无限放大的董仲舒才会紧接着重新搬出了早在周朝就被废止的“君权神授”,目的就是防止君权的无限放大。
再来,就是从平民百姓方面来说。
这里也是两个方面:
提供打破阶级壁垒的通道。
自从汉武帝时期,统治阶级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思想之后,一方面人民的思想被禁锢,失去了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爆炸性;可另一方面也使得科举成为了可能性。
统治阶级从此以后有了可以以学习来筛选臣子的手段。
以上,便是有关于儒家和王朝存续的关系了。
再回到题主所问。有强大的王朝却和儒家没有关系吗?当然是有的。
而且还不少。
当然,这里得先做一下排除。
首先,必须要是一个大一统的完整国家。
那么,在这一点上就可以直接去掉上古时代到周朝以前的数个王朝时代。
上古时期,由于并非是一个严格意义的国家,因此不算。
而夏、商时期存续时间虽然足够,可是事实上这两个朝代与上古时期依然很类似,国家与联邦其实没有任何区别,所以依然不能作数。
其次,必须要是在历史上承认的正式朝代。
中国历经五千年,前后经历的朝代足有20几个。
但是在这些朝代之中,并非全部都是被认可的正式朝代。
比如由西楚霸王项羽建立的西楚,以及新朝、玄汉、以及两晋时期的南北朝五代十国等。
排除了这些朝代之后,我们就可以看一下剩余的这些王朝有哪些符合题主所问的了。
毫无疑问的,作为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代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中国第一个绝对大一统的王朝,秦朝不管是执政思想还是主流思想流派,都和儒家一丁点关系都没有。
从商鞅十七开始,秦国的主流思想就是法家,而知道秦朝建立,一直奉行的也都是以法家思想为根基融合墨家与农家的混合思想。
不过,从秦代之后就没有了。
自秦代灭亡,汉朝建立之后,儒家的地位越来越强。
而等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稳固统治,摒弃了先前占据主流的黄老以及法家等思想流派,转而独尊儒术。
从此以后,便开始了儒家与封建王朝统治的数千年的纠葛。
而以上,便是全部的答案了。
文章由《杂看世界》原创,我是阿穆,欢迎大家一起讨论,谈天说史,杂看世界,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别忘了关注我哦!
相传我国古代能作掌上舞的人是谁?
据传汉成帝刘骜的第二任皇后赵飞燕能做掌上舞。
赵飞燕(公元前45年—公元前1年),姓赵,号飞燕,又名赵宜主。
听这名字就知道很灵活,飞燕幼时贫寒,后被选入宫内,师从阳阿公主学跳舞。
有的人天生就有某方面的特长,比如杨贵妃就是歌舞专长。飞燕也是这样的女子,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飞燕卓越的舞姿很快引起了汉成帝的目光了。
鸿嘉三年(前18年)飞燕被封为婕妤。
赵飞燕不但跳舞跳的好,诱惑男人的技巧和方法也独树一帜。当初能够很快上位,也多亏了赵飞燕的聪明才智了。
赵飞燕有勾人魂魄的眼神、有百灵鸟一样的歌喉、有婀娜曼妙的舞姿,所有这些,如“肉弹”般一下子击倒了汉成帝。
自此以后,汉成帝夜夜专宠飞燕,可谓三千宠爱于一身,万般柔情道不尽。
赵飞燕身轻如燕,“环肥燕瘦”就是指杨贵妃以胖为美,赵飞燕以瘦为美,两人各有千秋。
有道是,三个女人一台戏,宫里三千佳丽该有多少是是非非啊!
话说汉成帝原配皇后许皇后,嫉妒打压赵飞燕。赵飞燕总想伺机反抗。
直到有一天,赵飞燕听说许皇后的姐姐蛊诅后宫有身孕的妃子,于是趁机告发许皇后和她的姐姐等人,太后得知后勃然大怒,巫蛊之罪向来是宫廷里的大忌,太后下令彻查,许皇后因此被废。
永始元年(前16年)六月,汉成帝封赵飞燕为皇后。
赵飞燕如愿以偿成了皇后,虽然获得了作为宫里的最显赫地位,但成帝对她的宠爱却渐渐不如以往,成帝更为宠爱她的妹妹赵合德。
赵合德是飞燕的妹妹,是成帝的小姨子,姐夫爱小姨子,好像民间也有这种情况。
成帝喜欢小姨子,还不惜血本把赵合德居住的宫殿—昭阳舍装修的极尽奢华。
中庭以彤红之色,殿内油漆一新。当时油漆都是奢侈品品。
门限以黄铜襄饰,并涂上黄金。
上殿的阶梯以白玉砌成,殿内壁上露出的如带一般的横木以金环装饰,同时嵌入蓝田玉壁、明珠、翠羽、其富丽奢侈,为诸宫之最。
汉成帝刘骜对小姨子的爱可谓一掷千金吧!
飞燕和妹妹合德争宠,飞燕苦练舞技,有道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赵飞燕的舞姿进步突飞猛进。据史书记载:
〖赵后腰骨纤细,善踽步而行,若人手持花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踽步”是赵飞燕独创,其手如拈花颤动,身形似风轻移,可见其舞蹈功底深厚。
赵飞燕还自创“掌上舞”,“掌上舞”又称“掌中舞”因舞蹈体态轻盈,仿佛可以置于掌中,故得名。
此舞后来成了赵飞燕的一个独有标志。
绥和二年(前7年)汉成帝去世,汉成帝和姐妹俩虽然夜夜不空,但就是没有子嗣。也可能是吃春药太多造成的无子吧。
于是养子刘欣即位为帝,即汉哀帝,尊飞燕为皇太后。
元寿二年(前1年)汉哀帝崩逝,赵飞燕被贬为孝成皇后。一个多月后被贬为庶人,下诏令其看守陵园,当日赵飞燕自杀身亡。
【我是春秋君,欢迎点赞和留言评论,加关注可以更多交流】
为什么马桶要叫马桶而不是牛桶?
我是史小二记,我来说一说!
“马桶”不是舶来词,在我们历史上的的确确出现过,并实实在在应用到了“拉撒”上。这个时间最迟在宋朝。
大户人家自有茅房坑厕,街巷小户之家便多配以“马桶”,每天“出粪”。还不用说,这挺热门的,有时候因此发生抢夺事件,闹上官府。
听“马桶”这个名字,有人奇怪了,马桶为厕所工具,怎么和马扯上关系了?为什么叫马桶?马桶之前又叫什么?马桶之前叫虎子,只盛尿,不受粪,受粪的是清器。又叫“圊器”(音清),囗就是围墙,加围墙的厕所,就是圊器。后来,圊器成圊桶。
老虎伏地仰首,所以叫虎子。名字由来,这里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类似山海经的神话。据说,离中国25万里远的地方有一座山,名叫神鸟山,山上有神兽,取名麟主。麟主厉害,服众兽而却百邪。山中大王。某天,麟主尿涨,需要排解。老虎便主动伏地仰首。麟主搭着他的背,尿液随口而入;
第二种,汉朝飞将军李广和他兄弟到冥山之北狩猎。忽然碰见了一头卧虎。李广随即拔箭拉弓,一箭将它射死。事后,李广不仅把猛虎的头骨做成枕头,还以它的形状铸铜成便溺器具。
以上两种说法,不管是哪一种,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表示对老虎的蔑视。
虎子确实方便啊,随天子出行,以备皇帝不时之需。
到唐朝,避讳李家先祖李虎的名字,所以改名“马”,也有说改“兽子”的。
既然命名为“马”,那相应形状肯定成马形,名副其实嘛。
等流行起来,普及之后。制作材料肯定不会是陶、瓷、漆、铜、玉等,普通老百姓接受不了,更多的,选择木制。
所以,又都称“木马子”。
欧阳修在《归田录》里说:
燕王好坐木马子一个“坐”字可以看出,这极有可能就像现在的马桶。
在普及过程,便完成从壶到“桶”的转变。毕竟,桶更实用。
加上阶层的不同,马桶的称呼、规格、形制也不同。比如慈禧的马桶叫“官房”。檀香木雕刻而成的。为防止溅起来,里面放有香木细末。
比起那时的马桶,现在的马桶应该准确称“抽水马桶”。显然,方便多了。
每天带来精彩历史内容,我是史小二记,欢迎您的关注!
咸丰重宝铁质当十值钱吗?
回答题主问题前,先说说这个咸丰重宝。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是我国历史上币制混乱的一段时期,据说这期间所铸制的钱币比王莽那时还要复杂多变。
当时的大清国是外有西方列强入侵,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政府国库空虚,通货膨胀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清廷在原有的"小平通宝"的基础上,又增铸"咸丰重宝"当五、当十、当二十、当三十、当五十和"咸丰元宝"当百、当五百、当一千等各类新钱币。
当时的钱局除了宝泉局(吏部的)、宝源局(工部的)以外,还有宝直(保定)、宝蓟(蓟县)、宝济(济南)、宝德(承德)等几十个造钱局。各局钱币以满文、汉文等几种文字记局名,尺寸,用料等方面都有差别。在用料方面据说主要有铜(亦分多种)、铁、铅(铅与锌合金,贱金属,色质银白发黑)等材料。可以说,咸丰当十大钱存世量十分丰富,除了铸制铜钱,还发行了数量可观的铁钱,铸量大,品种丰富,版别复杂,价值判断方面需要深入探究。
(宝泉局咸丰重宝当十)
(宝陕局咸丰重宝当十)
(宝直局咸丰重宝当十)
学界对于咸丰重宝的研究多有观点。据郭若愚刊发在《中国钱币》1987年第二期上的文章《清宝广局"咸丰重宝"大钱考》对一组的"咸丰重宝"介绍,当十钱为:"咸丰重宝"宋体书对读,背满文(此处无法添加满文符号,笔者依据此满文认定此组咸丰重宝为广东省宝广局铸)、宋体书当十铜钱。直径3.6厘米,重12.03克。又小样一种,直径3.5厘米,重10.7克。文章分析说,这种咸丰大钱,流传较多,并非珍稀之品。此文还引述多人观点认为此钱多为铜质(附图下方)。
(宝广局咸丰重宝当十)
不过郭若愚此文中所刊载的钱币,后来台湾的陈鸿禧先生又在《中国钱币》1990年第一期上发表文章《也谈所谓宝广局咸丰重宝大钱》,认为郭所分析的实为甘肃省宝巩局所铸,对郭的文章提出了不同看法。
对于上面所讨论的观点有待于业内人士进一步研究商榷。但是,郭若愚的观点中提出了此钱为铜钱。后来陈鸿禧的研究中也提出此钱见有黄铜质和红铜质两种,其中,红铜钱虽然名为红铜,实际上呈褐色,且可以吸引磁铁,有的还有铁锈。
在史国成先生发表的《谈咸丰钱币》一文中对此做了详细梳理,其认为宝泉局中,当十钱版本复杂,字体有区别,其中戴书字体(出自清代书法家戴熙手笔)的价值要高于其他版本。对此,陕西神木的杨茂明2002年7月曾撰文《咸丰重宝戴书当十铁钱赏析》也有证实,展示过自己收藏的一枚咸丰重宝戴书宝泉局当十铁钱,认为存世量应在五十枚以内。其他局中宝德局各类钱币铸量较少,在市场上较其他局价格略高。宝陕局(陕西)当十钱背面铸有"陕十"钱,此钱真币少假币多。
那么回到题主的提问。根据藏界、学界研究资料显示,推断题主所展示的这枚应为宝苏局所铸。具体细分的话,根据网上有藏家分析说,宝苏局咸丰重宝当十应分为两大板块:一是以苏北清江浦铸钱局为中心的北局苏十,二是以苏南苏州铸钱局为中心的南局苏十。
宝苏局为江苏省的铸钱局,咸丰重宝当十钱铸造时间较长,存世量较多,版式复杂,大小错出,轻重悬殊,制钱混乱,没有按部颁的钱重标准铸制(当时的"国标"为重6钱,18.7g)。
2009年,王连根、王权在《中国钱币》第一期发表文章《清宝苏局咸丰当十阔缘钱版式初探》,详细分析了这一钱币的特点。据说,版式根据钱币边缘阔值的大小,有狭、阔、较阔、很阔、特阔缘的区别,钱文有类宋体和楷体之分。
笔者将其分为尔宝勾咸系列(图1-10),尔宝撇咸系列(图11-12),二者主要是钱文字体,以及咸字最后一笔勾与撇,宝字还有满文开口等处的区别。这批宝苏局咸丰当十缘阔钱,直径大者为40㎜,直径小者为32.2㎜,重者为26g,轻者为11.9g。
在各收藏网站中,这类宝苏局咸丰重宝当十铁钱真品根据品相不同价格有所不同,品相好的市场上一般喊价在500左右;略有瑕疵的基本100多元起,这些价格大多为网络报价,具体还得爱好者们线下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