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国民党有的黄铜 使用硬物敲击子弹尾部

新桂系的首领是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黄旭初等国民党新军阀系统。新桂系三巨头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而张淦就是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麾下一员骁将。后来在广西陆军模范营与白崇禧、黄绍竑一起担任排长。第7军是新桂系的王牌主力部队。...

国民党有的黄铜,使用硬物敲击子弹尾部?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看没看过电影《枪王之王》。

在电影中,古天乐去同伙的玩具枪店时,发现了一个简易子弹发射器。

这个简易子弹发射器被做成一个钢笔的样子,里面装有一颗子弹。

使用前,将这个发射器的后盖拧开,然后猛地用手击打后盖。

后盖上有一个类似于撞针的东西,会撞到子弹的底部,击发底火。

随后,子弹就会在这个简易子弹发射器连发射,子弹头沿着简易枪管飞出。子弹在三四米内还是有一定精度的。

古天乐就是用这个玩意,最后杀死了同伙。

那么道理也是一样。如果你使用一个尖锐的硬物,猛烈敲打子弹底部,也可以造成击发的。

但是,这种击发的危险性非常大。

因为没有枪管固定弹头,弹头可能朝任意方向乱飞,非常有可能将敲击者自己击伤甚至击毙。

如果谁不想活了,可以这么玩玩。

历史上有哪些奇葩人物?

有这么个人,他是最崇拜毛泽东的国民党将领,不过他崇拜的理由非常奇葩;

他打赢了淮海战役以来,国军唯一一场胜战,气的林彪咬牙切齿,一手把四野悍将钟伟的中将给打成了少将。

他是桂系一员骁将,他打仗方式非常奇葩,人送外号罗盘将军。

他是《特赦1959》里干啥都先摇一卦的那个蔡守元的历史原型。

他就是张淦!

准备好了吗,最奇葩最匪夷所思的将军张淦,现在奉上。

01、桂系骁将

桂系是指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军阀一大派系,首领主要是广西籍或者以广西为地盘而发家,因为广西简称桂,故得名桂系军阀。

桂系军阀分新旧两派,旧桂系首领是北洋军阀类型的旧军阀陆荣廷、谭浩明,统治广西时间是1912年到1924年,有十二年之久。

新桂系的首领是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黄旭初等国民党新军阀系统。

新桂系三巨头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

而张淦就是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麾下一员骁将。

张淦(1897年-1959年),字洁斋,号济公(就是济公),广西桂林人。

张淦毕业于广西陆军速成学校,与李宗仁是同学,后来在广西陆军模范营与白崇禧、黄绍竑一起担任排长。

但是,后来桂系军阀分裂,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形成新桂系,而张淦还在陆荣廷手下任差。

1923年在陆荣廷部队任少校副官,陆荣廷失败后,所率部众被李宗仁收编,任营长。

1926年,张淦后历任第7军中校副官、上校副官长。

第7军是新桂系的王牌主力部队,北伐战争中,第7军被誉为钢七军(叶挺所在的第4军被称为铁军),是桂系王牌部队。

1928年,张淦从陆军大学毕业后,任第8军参谋长。

张淦

1938年,张淦成为第7军军长(前几任分别是李宗仁、夏威、李明瑞、杨腾辉、廖磊、周祖晃)。

当时第7军下辖三个师,第170师,师长徐启明;第171师,师长杨俊昌;第172师,师长程树芬。

李宗仁、白崇禧能够将第七军交给张淦,说明张淦并非常人。

张淦与李品仙、廖磊、夏威并称新桂系四大骁将。

算是新桂系仅次于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黄旭初等首脑之下的第二档大将。

张淦和李宗仁

张淦接任第7军军长之际,正值第七军打完徐州会战,李宗仁成功指挥60多万大军有条不紊安然突围。

1938年7月,张淦率部参加武汉会战。

8月4日,张淦率第7军与桂系主力第48军、第84军与日军第六师团展开黄广会战。

武汉会战失败后,张淦率军随第21集团军留守大别山进行游击作战。

1939年至1941年间,张淦率部相继参加了随枣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枣宜会战、豫南会战、第2次长沙会战。

可以说,在抗日战场,张淦战绩彪炳,是名副其实的抗战名将。

1939年,张淦任第二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七绥靖区副司令官,军衔是中将。

1947年,解放战争期间,张淦任第三纵队司令。

1948年8月任第三兵团司令官,并率部参加长江防御战。

第三兵团整体是由桂系兵马组建的,其中包含了本身就很精锐的钢七军,另外还有48军两个军共计6万多人,后来还加上了126军。

第三兵团的人数大致在7万多人左右,而且在广西战役之前,由于钢七军实力未损,因此战斗力很强,一度在我军的进攻下跳出包围圈从湖南突围到了广西。

02、青树坪之战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一败涂地,尤其是淮海战役后,兵败如山倒,一触即溃。

但是张淦的第三兵团是个例外。

1949年8月,张淦打赢了李宗仁所说的——

“徐蚌会战以来,国军所打的唯一胜仗”。

这就是青树坪之战。

渡江战役之后,二野,三野,四野先遣兵团横渡长江天堑,一举击破国民党军重兵防守的长江防线。

1949年5月,军委命令将四野1949年度作战任务扩大为进军并经营中南地区豫湘鄂赣粤桂六省。

而在当时的中国各省中,实力最强悍的就是白崇禧的桂军。

白崇禧

渡江战役之后,四野的进攻方向刚好也是桂军的老巢。

当时四野最先进入中南地区的是钟伟率领的四野第13兵团49军。

49军下辖第145、第146、第147、第162师,第145师师长温玉成(开国中将),第146师师长王奎先(开国少将),第147师师长沈启贤(开国少将),第162师师长张万春(后王兆相,都是开国少将)。

钟伟

军长钟伟是《亮剑》丁伟原型,是一位军政素质都很高的人才。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东北野战军二纵五师师长的钟伟率领这支部队打出了东北野战军所有师级单位都难以相比的战绩。

钟伟与韩先楚并称为四野两大好战分子,是四野悍将。

渡江战役后,49军当时是四野深入敌后最远的部队,49军军长钟伟向第13兵团提出了向永丰、界岭、宝庆追击的作战方案。

13兵团司令员程子华觉得此举过于冒险,不敢怠慢,一边研究一边及时上报四野司令部。

当时林彪接到情报,张淦率领桂系精锐第三兵团正进至永丰、界岭,正在49军追击线路上,便令程子华通知49军切实查清情况不得盲目前进。

但是钟伟这人作风非常大胆,在三下江南战役中,钟伟就敢抗命坚持己见,使林彪改变原定作战计划,取得了靠山屯战役全歼国民党军87师的胜利,指挥才干为林彪所赏识。

林彪想升他做纵队副司令,钟伟居然回答道,要升就升司令,要么就还当师长!

后来林彪还是将他直接从师长升为十二纵队司令。

钟伟由此成为整个四野唯一一位直接从师长升为纵队司令的将领。

林彪命令还没到达前线,钟伟见程子华一直不回复,以为程子华是同意了,便率部继续向前挺进,49军的先头部队146师已经过了永丰,到达青树坪。

青树坪在湖南双峰县境西部,西接邵东县,东邻印塘镇,南与花门、锁石两镇毗邻,北与三塘铺镇相接。

146师到了青树坪后,当时由于部队官兵大都是南方人,水土不服,中暑的现象也很多,所以先头营的营长没有派部队抢占两侧的高地,大部队在山谷通行。

孤军深入、大意轻敌、不明敌情、松懈麻痹,钟伟把犯的都是兵家之大忌。

经过三天血战,49军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败仗。

146师阵亡877人,伤2000余人,前来接应的145师也有470人的伤亡,146师元气大伤,在之后的战役中几乎都是作为预备队,再没机会冲锋在前了。

这一仗打完,直接惊动了毛泽东,雷霆震怒,林彪气得直跺脚,对张淦恨之入骨,后来张淦被俘,报了青树坪之役的一箭之仇,素来持重的林彪喜不自禁,竟然高兴得像个孩子,足见林彪是恨极了张淦。

钟伟更是对张淦恨得咬牙切齿。

钟伟很郁闷,1955年授衔,他只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和这次战斗关系很大。

张淦一仗把钟伟到手的中将给打成了少将!

03、罗盘将军

但是,张淦这哥们奇葩的地方,不是因为他的长相(他是个秃头),也不是因为他能打仗,而是因为他极度迷信风水。

张淦自幼熟读《周易》,喜欢算卦。

最早的时候,他打算开个算卦铺子谋生。

后来在他即将进入军营的第一天,他还在犹豫是参军入伍还是开算命辅子。

左右为难的他,又算便一卦。

结果从军是连三个都是巽卦,从商则反之,

张淦大喜,道:

三卦皆吉,日后必发

于是,带上罗盘参加了桂军。

《特赦1959》张淦剧照

入伍后,张淦连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也要算卦,走到哪算到哪。

1936年起,广西党政军中心逐步从南宁回迁桂林后,桂系高层人士防空公馆区在伏波山、叠彩山与铁封山之间的鹭鸶洲。

张淦一来,就测风水,连测好几次,终于满意了,他再一看,鹭鸶洲名字不太好,改名“伏龙洲”。

武汉会战时期第七军的军部在泗洲山,张淦一来到这里,发现泗洲山谐音“死走散”,很不吉利,于是决定改名为“笑狮山”。

还写诗一首,

瑞狮踞重台,沙河会玉阶。

丛巅镇江夏,峻岭接仙岩。

金龟锁西隅,木马守东斋。

青天现白日。仰笑何壮哉。

开会就坐前,事先他也要看看罗盘,以确定座位朝向一旦不吉利的“煞位”,他坚决不坐,弄得大家哭笑不得。

打仗也不例外,每次他打仗,都会拿上罗盘测下凶吉。

打了胜仗后,别人夸他这一仗打得可以,他总是谦虚地说:

“我打仗不行,要是说能打些胜仗,主要是我能用罗盘测风水。”

他还曾得意洋洋地吹嘘道:

“我从排长到兵团司令,行动办事完全是依靠卜卦的指示,无一不灵!”

是的,张淦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打胜仗,并不是将士勇敢,也不是指挥得当,而是在于风水,在于玄学。

因此他身穿一身戎装,但是手中总要拿一个罗盘,在行军作战和布防的时候,都要用罗盘,遇事必卜卦,知道的他是在打仗,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在选墓地呢!

据说,后来给他背罗盘的大兵,后来被提拔至少校军官。

白崇禧赠了他这个绰号——罗盘将军。

这个外号一出来,全军都觉得很贴切,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制。

《特赦1959》张淦剧照

在衡宝战役之前,张淦觉得解放军之所以战无不胜,是因为毛泽东祖坟风水好,于是他还派人去挖毛泽东的祖坟,破坏风水。

最终,第三兵团在该衡宝战役中一败涂地,并且损失将近五万余人。

张淦最后败退到博白,企图沿南流江出逃北部湾,但是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博白包围。

参谋长告诉他,自己已经被解放军重重包围。

张淦不慌不忙又来了一卦,然后笑道:“这个司令部的方位很好,定可逢凶化吉,马上就有援军来解救。”

大家伙一听这话,瞬间晕倒,都什么时候了,还玩这套?

众人大惊失色,纷纷夺路而逃!

但张淦是真不慌,他抱着罗盘,算了一卦,卦象显示,解放军还有三天才能追到。

于是,他只带兵团部一个特务营,和一个炮兵营,还有几个连2000多人,入驻在一个图书馆。

但是,解放军一天之内就打到了他的指挥部。

经过半小时激战,解放军将其警卫部队歼灭。

都火烧眉毛了,张淦还不慌,又算了一卦,然后笑容满面地告诉部下:

根据司令部的方位和卦象显示,咱们必然逢凶化吉,马上就有援军解围,咱们根本就不用跑,我绝不干那丢人的事儿!

很好,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真是有大将风度。

但是,打脸来得太快!

张淦话还没说完,解放军就冲了司令部,张淦赶紧躲到床底。

当时解放军战士也不知道张淦长什么样子,只知道他是秃头,并且脑袋上有一块大疤,结果三百多名俘虏,没有一个是。

后来,才床底下把张淦揪了出来。

被俘虏后,张淦还说,千算万算没有预计到贵军行动如此神速,如从天降。

为了保住性命,张淦还说:

“周恩来先生和我相熟,请长官把我送到他那里去。”

04、功德林

张淦被俘后,他被关押进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

关押期间,他的狱友沈醉问他:

既然你如此相信风水占卜,占卜又如此灵验,为何还会被俘?

张淦叹口气,无奈地说:

这是天意,非人力可挽回。遥想当年,文王善卜,尚被囚百日,何况我辈哉!

《特赦1959》张淦剧照

在功德林,张淦不改本色,每天都会拿着罗盘算卦,罗盘从来都不会离身。

沈醉回忆道:

“张淦依旧像京剧中的蒋干一样,走路跷着脚,一摇一晃地过来了……他走得那样从容,不会忘了对罗盘,他的罗盘随身放在裤袋里,他手插袋底,悄悄将指针拨弄了两次……”

张淦成为功德林一个另类,每天都闹出不少笑话。

其实,在功德林,按规定,《易经》、罗盘这些封建迷信都要被没收的。

还别说,张淦真有辙。

一天张淦要求买本易经,并神秘地告诉管理人员:

这本书在当今中国只有两个奇人读过。

管理员一听,兴趣来了,赶紧问是哪两个人。

张淦指着自己鼻子说:“我!”

管理员又问:另外一个呢。

张淦一脸虔诚地说:毛泽东。

张淦坦诚,他最崇拜的不是李宗仁,不是白崇禧,更不是蒋介石,而是毛泽东。

原因只有一个——

毛泽东是读过易经的,否则,他就写不出矛盾论来。

后来,公安部长罗瑞卿和周恩来、毛泽东汇报时,罗瑞卿专门转述了张淦的话。

毛泽东听完之后,哈哈大笑后说:

这位广西才子抬举我了。可以给张淦买本易经。不过这本书啊,历来版本较多,较杂,还多有谬误。请转告,毛泽东建议他,要买就买乾隆版本。

当毛泽东这话传到张淦耳中时,他高兴得跳了起来,连呼,知音、知音!

毛泽东和周恩来

后来有一次,毛泽东和周恩来、傅作义聊天。毛泽东饶有兴致地问道:

张淦的易经读得怎么样。

傅作义接话说:

认得张淦,整天拿着罗盘,说起话来摇头摆尾。

周恩来说:

其他战犯在讨论时对张淦进行了批判。

毛泽东回答道:

改造是指思想立场,管人家的爱好干什么呀。易经没被没收吧。

周恩来回答:

书没有没收,但大家说他是谣言诡辩,并要处罚他。

毛泽东当场就说:胡来。

于是,在毛泽东的默许下,张淦在功德林一直拿着罗盘,读着易经算了一辈子。

1959年,张淦在功德林病逝,这个奇葩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传奇搞笑的一生。

张淦奇葩的迷信之举,让他成为历史上的笑柄,可他在抗日战争中立下的功劳却是不容抹杀的。

古代的铜钱有哪几种?

最早的金属货币:是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铜贝,形状似贝。

最早的铸币:是两千余年前春秋战国时代的刀币,形状似刀:布币、形状似铲。都是金属铸币的雏形。

最轻的钱:鹅眼钱,即指钱型较小如鹅眼,流行于刘宋时期,一千钱长不到一寸,“入水不沉,随手破碎”,“10万钱不盈一掬”。可称钱币中最轻的一种。

流通时间最长的铸币:两千多年前秦始皇铸造的方孔圆钱,到清末废止。最早兑换黄金的货币:公元7年,西汉王莽发行的铸铜币“错刀”,每枚五百钱,二十枚兑换黄金一斤。

最早的铜元:公元1659一1661年问。郑成功铸造的银币,正面铸有“漳州银响”四字,背面有一花押,为郑成功”三字组合,1888年,清发行“光绪元宝”。正式叫银元。

最早的银本位货币:是公元1137年(宋绍兴7年)发行的纸币“银合子”,也叫“银票”、份一钱、半钱两种。最大的桐币:是太平天国特大花钱,现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内有半枚,花钱的直径为33.5厘米,厚0.8厘米,此半枚残片重21川克,全片约重4500克。”它的大小犹如一面盆,是世界上最大的铜钱。这枚大花钱质地为黄铜,遍体馏金。正面有“太平”二字

最复杂的铜币:是明崇祯钱,这种钱的文字、制作、大小、厚薄、轻重,都千变万化,单就钱背面的文字来说就有几十种之多。

最早的铁钱:1960年湖南长沙西汉墓出土33枚铁半两钱。说明铁钱的铸造至少在西汉中期已经出现。

最早的铝币:公元918年,五代时发行的“乾字重宝”,十枚兑一枚铜钱。使用最久最成功的货币:五铢钱,自汉武帝直到隋朝,使用达739年。

最早用机器铸成的银币:是公元1882年吉林试铸厂用机器铸造的银元“光绪元宝”。

最早的纸币:是公元960年北宋建隆元年时期由成都的十六家官商在政府许可下印制发行的“交子”。其性质与存款收据相似,可以兑换现金,也可在币场上流通,是纸币的原始形态。最早的带色纸币,是公元1105年北宋印发的“钱形”,有花纹图案,有红、蓝、黑三种颜色。

最早由政府发行的纸币:是公元1023年由宋朝政府发行的“交子”。

最早由银行发行的纸币:公元1897年建立中国通商银行后,翌年发行“银两券”、“银元券”、背面印有“中华帝国银行”的字样。

最大的纸币:是1375年明朝兴武八年发行的“大明通行宝钞”,它是用桑皮纸印制的,面额“壹贯”,长34.5厘米,宽23厘米,面积超过当今壹元纸币的10倍。壹贯折合铜钱一千,折合盐银一两,折合黄金四分之一两。是我国纸币中幅面最大、价值最贵、流通时间最长的纸币。最小的纸币:民国年间,浙江省地方银行发行一种长5厘米、宽2.5厘米的纸币,面积约等于现今壹分纸币的0.35倍,是面积最小的纸币。

面额最大的纸币:民国年间,新疆有银行发行的一种印有孙中山头像的纸币,面额陆拾亿元,是我国面额最大的纸币。面额最小的纸币:民国年间,浙江省地方银行发行的“铜币券”,面额只有一枚,是我国面额最小的纸币。

最不值钱的纸币:1948年8月至1949年6月,国民党发行“金圆券”由于发行量成数十倍递增,致使物价上涨12O万倍以上,使“金圆券”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不值钱的纸币。

二战中的日本军官为何人手一把军刀?

二战中日本军官配备军刀,主要是两个原因

——受西洋传统的影响

——受武士传统的影响

线列步兵时代(滑膛枪时代),指挥官使用指挥刀来约束士兵的队列行进。到了线膛枪时代,西洋陆军开始普遍使用散兵线战术,指挥刀的战术价值已经不复存在。

尽管军刀失去了其战术价值,但军刀作为军礼服的重要装饰,西方国家的军官仍然会在很多场合配备军刀。这个习惯直到一战结束,才慢慢从西方军队里消失。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在各方面都向西方靠拢,搞所谓的“脱亚入欧”。西洋军事更是日本人重点学习的对象(先学法国,后学德国),加上日本社会本来就有武士佩刀的传统,于是军官配刀就在日军中保留下来,成为军官身份的象征。同时也是军中荣誉的体现(比如,日本陆军大学的“军刀组”)。

日军军刀并非一开始就是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那样,也有个演化的过程。1885年,日本陆军大学聘请了一批德国教官任教,日本陆军的战术和军制从此师从德国,海军则师从英国。这个阶段的日军军刀更接近于西方军刀的形制。比如下图所示,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的佩刀就是很明显的西式军刀形制。

到了1933年2月,荒川五郎、栗厚彦三郎等在下议院提出复兴日本刀剑的建议案,以提倡日本精神及固有文化,获得一致通过。

同年3月,在长城抗战中,鬼子吃了不少中国军人大片刀的亏。小鬼子的西洋指挥刀看起来挺有逼格,然并卵,在白刃战中一碰即断。这次战例更坚定了日本人改革军刀的决心。

日本军务局开始参照武士刀的样式,重新设计军官佩刀。之后,在“皇道派”大佬荒木贞夫(陆军大臣)等人的倡导下,日军于1934年彻底废弃西洋式指挥刀,军官一律改佩日本式军刀。

咱们很多影视作品糊弄事,甭管什么年代,什么军衔,什么军种,只要是拍日本鬼子,全都拿一样的军刀。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下面简单说说比较有特点的日军军刀

94式——将校刀

于1934年配发,因为当年是日本皇纪2594年(也不知道鬼子是怎么计出这个年份的),所以被称为“94式”军刀。

94式军刀将过去的西洋式彻底改成了日本传统武士刀样式,并在《陸軍将校用新軍刀制定》(勅令第二十六號)中,对军刀规格以及配发标准做了详细的规定。大体形制如下图所示:

94式将西洋指挥刀改制为传统日本刀,当时的日本媒体将新军刀誉为“阵太刀”,评价很高,主要是称赞传统精神的复兴和回归等等。

94式是将校刀(主要配发将官和佐官),又是新式军刀的第一代,其做工和用料都很讲究,光零件就有26个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94式首次规定了天皇配刀,即大元帅刀(按照《明治宪法》的规定,天皇是陆海军的统帅)。这其中还有个说法,之所以专门弄出个“大元帅佩刀”,主要是裕仁天皇因军部的骄横而不安,借此表达不满,同时提醒陆军——自己才是“大日本帝国陆军”的总指挥官。下图是裕仁的佩刀照片,因为裕仁个子矮,所以佩刀显得特别长。

95式——士官刀

于1935年配发,因为是日本皇纪2595年,所以称为“95式”。这是二战中最臭名昭著的军刀,跟我们有血海深仇,沾满我们同胞的鲜血。

95式是士官刀(主要配发士官),全刀均为机械制作,远不如将校刀(94式/98式)锻造精良、装饰漂亮,被日本人戏称为“铁棒”。

此刀属于实战型军刀,主要装备一线的军曹、曹长,按数量来说,是杀我国同胞最多的两种日本军刀之一(另一种是小兵拿的30刺刀)。

日本在二战中由春风得意到举步维艰的变化,在95式军刀上有非常明显的反映,越往后的95式越寒酸。举个例子,刀柄。最初生产的约6000把95式用的是铜制刀柄。之后改用铝制刀柄。1943年以后,日本的战略物资匮乏,铝全部用于战机的制造了,95式刀柄只能用木头制作。

98式——将校刀

于1938年列装,跟94式一样是将校佩刀。“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实行战时体制,因此废止了军服之中的礼装。

与之对应,1938年5月废止了94式军刀的第二佩环(因此标准98式只有一个配环),通过《皇室令第六號-天皇御服改正大元帥佩刀改正》和《勅令第三百九十二號-陸軍将校用軍刀改正》制定了新的制式军刀外装规范。

98式军刀有一个特点,就是品质良莠不齐,属于天上一脚地下一脚。初期的98式刀身有一半以上是本锻炼(传统日本武士刀制作工艺)的传统日本刀,其中有一些甚至是家传名刀。

随着需求急剧增长,98式军刀开始量产,有些是军部指定军工厂出品,有些是民间作坊出品,虽然都是统一的外装样式,但细节各色各样,做工用料参差不齐。

昭和12年-海军用新军刀

如果说陆军佩刀还有点实用价值,海军佩刀那就纯属装逼格用(又不是东方不败,哪儿还能抽刀砍炮弹呢)。既然只是用来装逼格,日本海军佩刀就更加注重仪仗性质,外装设计比陆军的更加华丽。这也跟海军在明治后的日本军队中地位一直略高于陆军有关。

这款刀的刀装是时任海军少将小泉亲治以镰仓太刀装为范本制定的。一直到1945年终战,这种刀装都基本没有改变,以“黒漆塗”和“黒研出鮫皮巻木鞘”为刀鞘的制作工艺,金具都用镀金,配色上礼仪色彩浓厚。

海军佩刀的刀身有小部分是本锻炼刀条,但是因为海上是高含盐环境,所以大部分的海军佩刀都采用耐腐蚀的“耐錆钢”(类似于不锈钢)作为刀身材料。总体说来,海军佩刀的品质始终相差不大,维持了比较高的水准。

天皇御赐佩刀

鬼子军刀还有一种比较有逼格的,就是天皇御赐军刀。这种刀质量如何知不道,对鬼子来说主要是代表荣誉,比如陆军大学的“军刀组”。

下图所示,是一把天皇御赐的94式军刀。授予对象为陆军炮工学校高等科第40期优秀毕业生川上清康中尉。

——————————————

鬼子的军刀看着逼格很高,也是段子诱发器。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号称“日军第一战略家”的石原莞尔在下马的时候,被军刀刀柄撞了蛋蛋,造成会阴部长期感染,然后就得了膀胱癌。。。真的是蛋蛋爆了!

民国能自产重机枪吗?

可以的,民国自产的重机枪都是仿制国外的版本,不过能够实现自产自用,产量还不错。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就是用了不少自己生产的重机枪抵御外敌,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最早产量比较大的重机枪应该是卅节式水冷重机枪,仿制的是美国的勃朗宁M1917重机枪,结构比较先进,美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大量使用了这种重机枪。在民国10年,也就是1921年的时候就仿制成功,能够正式生产了。那时候的民国哪来的美国最先进的重机枪呢?据说是由一个美国军火贩子偷偷带来中国的,中国对其进行了逆向工程完成的仿制。

也是因为逆向工程的关系,卅节式重机枪可靠性较差,产品中没有一挺能连续射击200发以上。兵工署多次向美国和比利时两国商取全套工作图样,但却没有结果。曾一度决定停造卅节式重机枪,专造马克沁重机枪,所以产量比较小。

提到马克沁机枪指的就是民24式重机枪,中国仿制的DWM出口型1909马克沁机枪。其实中国的光绪15年(1889年)的时候就仿制成功了马克沁机枪,但并未投入生产。民国2年(1914年)也仿制出了德国的某型马克沁,取名“华宁”,只生产了300挺。

而民24式马克沁是民国24年(1935年)开始生产的马克沁,产量很大,达18694挺。是中国军队抗战中的主力机枪,立下了汗马功劳。

民国7年(1918年)的时候中国还生产过一种重机枪,仿制奥地利施瓦茨洛泽重机枪,产量非常小,不足为题。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我是轻兵器爱好者,热爱轻武器与战术文化,期待与你一起走进炫酷的轻武器世界!

佐官刀是日军94式军刀的一种?

九四式军刀

明治维新日本的士族阶级和日本刀被彻底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美国学者巴什福德·迪安曾经于1900年赴日考察日本刀的制作工艺,但5年后,故地重游的迪安发现,这种做工精良、富有文化底蕴的名刀面临失传的危险。

昭和8年(1933年)2月6日,荒川五郎、栗原彦三郎等人在东京下议院向日本政府提出复兴日本刀剑的建议案,以重振日本传统精神及文化,获得下议院一致通过。

一个多月后的3月9日下午,侵华日军关东军两个旅团的联合先遣队进抵河北遵化东北50km的喜峰口,向东北军方福麟部进攻。傍晚,日军侵占了北侧长城线及喜峰口以东的董家口等阵地。中国军队第29军37师治安部旅长赵登禹奉命派王长海团为先锋,急行军增援喜峰口。王长海临时组织了500人的大刀队,在夜色中兵分两路潜入敌阵,用大刀砍杀正在酣睡的日军,暂时稳定了战局。3月11日,大刀队在旅长赵登禹率领下,利用雪夜掩护迂回至喜峰口日军侧后方,一举摧毁日军炮兵阵地,杀伤日军自中平大尉以下数十人。当时的《朝日新闻》称“自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以外,而遭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

鉴于此,日军将新军刀的制定与装备提上日程。在时任陆军大臣荒木、陆军次官柳川平住、军务局长山冈重厚等人的推动下,为应对白刃战,日军决定装备新型军刀。同年2月14日,时任日本首相斋藤实与陆军大臣林铣十郎联名颁布《陆军将校用新军刀制定》(勅令第二十六號)。昭和9年是日本皇纪2594年,因此这款军刀也被称为九四式军刀。从此,日本陆军军官一律改为装备这种与传统日本武士刀相似的军刀。不过仍有军官因为种种原因,坚持使用旧式军刀。

九四式军刀整体上模仿日本古代的太刀,做工精良,装饰华丽。最大的特征是刀鞘标配两个挂环。九四式军刀在日军中只使用了短短几年,即被九八式军刀取代。

此外,在新军刀颁布的同一天,日本内阁也颁布了关于大元帅佩刀(即天皇佩刀)的新军刀规定。大元帅佩刀整体上与九四式军刀基本相同,主要区别是代表军衔的刀绪不同:九四式军刀的刀绪由绢丝编织而成,尉官刀绪为紫色和茶色织带,佐官刀绪为红色和茶色织带,将官刀绪则在佐官刀绪的基础上增添了金丝。大元帅佩刀刀绪则为茶色,金色绢丝分段编织而成,比九四式军刀更加华丽。

实际上,大元帅佩刀本身还有另一层含义:1930年代,日本军部日渐骄横,令昭和天皇不满。内阁部是想通过这一方式向军部发出警告:“天皇陛下才是日本军队的最高统帅。”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