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乾隆通宝宝陕局黄铜质量好 知道这不值钱但是好奇是不是真的

1、乾隆通宝宝陕局黄铜质量好,这枚钱币是清朝时期的乾隆通宝,乾隆通宝背宝直乾隆通宝是乾隆时期的流通货币。穿孔右边铸有各局名币种与不同时期形状与大小也有不同乾隆通宝。乾隆通宝钱径约2.2-2.5厘米。...

乾隆通宝宝陕局黄铜质量好,知道这不值钱但是好奇是不是真的?

从图片上看,这枚钱币是清朝时期的乾隆通宝,在回答问题之前,我先把钱币的历史介绍一下,对于增进了解,加深印象,应该有所帮助。

乾隆通宝

乾隆时期,钱局的数量比雍正朝有所增加,除了中央局(宝泉、宝源局)外,小平制钱先后有二十四个钱局铸造。

钱币材质以黄铜为主,还有红铜和青铜。

版式较多,钱文书体多样化,宝陕、宝川两局用隶书,宝浙局多用楷书,中央局和大多数地方钱局,全用宋体。

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以后,清朝政府放宽了铸钱的标准,钱币的质量变的参差不齐;这个时期私铸盛行,导致钱币质量严重下降。

最后说一下你的问题,“有行家能分辨一下么,知道这不值钱,但好奇是不是真的”?

凭我多年的经验,鉴定古钱币真伪,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古董行话说:“必须上手去看”,只从图片,看不清楚,缺少很多鉴别要素,比如铜质、包浆、穿孔磨损度等等,

给鉴定增加了一定难度。

找找附近有经验的人,请他给你鉴定一下真伪吧,能上手去看,得到的结论就会更为详细、准确。

发一张真品图,比对一下吧。

这个是哪种版本的通宝?

乾隆通宝背宝直

乾隆通宝是乾隆时期的流通货币, 乾隆皇帝在位的60年里施展其“文治武功”的治国策略,创造了封建社会里最后一个辉煌盛世,之后民间便盛传佩带“乾隆通宝”铜钱可驱灾辟邪,又因乾隆二字谐音“钱隆”而备受后世藏家所喜爱的钱币。

该钱币铸于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年),背面的满文比较复杂,上面有很详细的价格和钱币拓片。乾隆通宝钱径约25毫米,重约3g。钱面文字"乾隆通宝"以楷书书写,其字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文字沿雍正满文钱式穿孔左边有"宝"字,穿孔右边铸有各局名币种与不同时期形状与大小也有不同乾隆通宝,字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文字沿雍正满文钱式穿孔左边有"宝"字,穿孔右边铸有各局名。乾隆通宝”版式很多,钱文方面京局的多用宋体,宝浙局多用楷书,宝陕、宝川两局用隶书,但大多数地方钱局用宋体。新疆红钱部分局背满文,其他则背维文和满文。少数钱背有星、汉字,又有记年,记值,合背,吉语等钱。乾隆常见的共有二十二个铸局,新疆红钱有六个铸局。

乾隆通宝钱径约2.2-2.5厘米,厚0.1厘米,重约2.4-4.8克。钱面文字“乾隆通宝”以楷书书写,其字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文字沿雍正满文钱式穿孔左边有"宝"字,穿孔右边铸有各局名。乾隆通宝连宝泉、宝源在内先后有29局开铸,多用黄铜与青铜,也引进国外洋铜浇制法。新疆地区新用方孔圆钱,开设伊犁、阿克苏、乌什、叶尔羌、喀什葛尔、库车等局,因用自产红铜鼓铸、故称为“新疆红钱”或“普尔钱”(“普尔”维语即钱的意思)。乾隆通宝只少数钱背文看见星号或汉字。乾隆通宝还有合面钱、吉语钱以及私铸劣质钱、鹅眼钱等,品类不下百种,存于世上的有雕母数种,至为珍贵。

铸造背景

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高宗即位,改元乾隆。铸行“乾隆通宝”,要求仍重一钱二分,该钱书法铸工都比雍正时更为精美。最初清政府仍继续执行通货紧缩的政策。钱局较雍正时有所增减,首先在乾隆四年,停了宝河、宝巩、宝济三局,于乾隆五年时开宝福局,七年开宝桂局,十年开宝直局。乾隆朝以前的制钱不加锡,以铜、铅、锌配制,称之为“黄钱”,在乾隆五年规定在铸钱铜料之中加百分之二的锡,称为“青钱”。官方说是为杜绝私钱,实则无异于减重。“乾隆四十年时,私铸情况日盛,各省官员出现盗铸,政府对此无计可施,加上云南铜产量逐年递减,导致铜价飞涨,铸钱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清政府继而又采取了通货紧缩政策,先后停铸了宝直、大理、广西、临安等局,同时鼓励商人从海外进口铜材。但是这些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私铸虽有所减少,但官钱不见增加,民间交易缺钱,就出现了使用古钱的现象。到了乾隆五十年后,又相继开了宝直等局,同时放宽了铸钱的标准,所以导致乾隆后期制钱的质量参差不齐,大不如初的情况。此外在乾隆朝时期在新疆出了“乾隆通宝”红钱(也做普尔钱,“普尔”维语即钱的意思),是以新疆产铜为原料,在新疆地区铸行的,此后各朝均有铸行。

钱币种类

雕母

藏品特征:这是一枚铜质钱币,钱币是内方外圆形。钱币的外圆直径是2.8厘米,厚度0.18厘米。在钱币的正面刻

有“乾隆通宝”四个楷书字,钱币的背面有满文“宝泉”两个字。 相关背景资料:雕母又叫母钱,经审核通过后,作为铸造母钱之用。

我国自宋以来就采用翻砂法铸钱,每当出新钱,就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也就是雕母或母钱,铸钱时用祖钱作模,翻铸母钱。雕母钱文精美,字口深峻,每个字的笔画都非常清晰,绝无粘连模糊,而且笔画比同版本的流通钱要细瘦,从细部看还保有手工镂刻的痕迹。清代钱币数量之多、版别之复杂,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各个朝代。清代的雕母钱,我们常见有“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同治通宝”等。清代钱币的特点:一个皇帝只用一种年号钱,虽然铸量大但形制比较简单;除个别例外,所有的年号钱均称通宝。普遍做法是把皇帝的名号以汉文铸在正面,而将各个钱币铸局的字名以满文铸在钱币的背面。雕母钱是不参与流通的,存世量很少,因此很具有收藏价值。

雕母,就是钱局工匠按照朝廷规定的形式,用精铜手工雕刻而成的模本,又称“祖钱”雕母做出以后,经过朝廷的审定和批准,下一步就可以翻铸母钱。

雕母的文字细瘦高挺,字口深峻,笔画刚劲有力,全身经过细致修整,无铸造痕迹且铜色金黄。从细部看还留有手工雕刻的痕迹,雕母的特殊价值在于数量特别稀少。母钱:用雕母所翻铸出的钱叫做母钱,翻铸好的大批母钱经过工匠打磨加工后就可以再次翻铸普通流通钱了。?

母钱

母钱相当于钞版 母钱经过细致加工后,作为铸普通钱的母钱已很精美了,但多数能看到翻砂铸造后留下的细小沙眼等铸造痕迹。母钱的特殊价值在于作为翻铸子钱(子钱就是普通流通钱)发行量再大也比子钱少之又少。雕母,母钱与普通流通钱明显的区别是:雕母要查看是否有雕刻痕迹的存在。母钱要查看是否有经过修整加工的痕迹。而普通流通钱再精美也是铸造出来后不会加以细致修整的。

样钱

“样钱”俗称“大样”一般均用雕母直接铸造,也叫官造原版,所以样钱的直径比常用钱大,文字清晰、深峻,大部分“样钱”是高质量的,也有个别特殊情况。样钱只是笼统的称谓,往往一枚样钱可以有多种说法和用途,质量特别好的还可以作母钱用。

左面为样钱 右面为普通钱

“样钱”虽然比一般普通钱币较少,但是发行量还是比较大,样钱是由雕母直接铸造,普通钱币是由母钱直接铸造,也很好分辨。和同版别的对面图,请见右面。1,直径明显大于同版钱币;2,字体相对于同版普通钱币来讲更为遒劲有力;3,铜质相比更为精黄一般含铜量可以达到96%--97%。

历史价值

清高宗乾隆皇帝于公元1735年即位,在位的60年里施展其“文治武功”的治国策略,创造了封建社会里最后一个辉煌盛世,之后民间便盛传佩带“乾隆通宝”铜钱可驱灾辟邪,又因乾隆二字谐音“钱隆”而备受后世藏家所喜爱。

乾隆通宝”当时发行时间较长,铸量极大且加之流传至今时间较短,所以多数价值低廉。但乾隆的雕母和母钱因流传数量极少,以是收藏家们青睐的对象,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乾隆通宝”雕母市场价格平均5万元左右。“乾隆通宝”母钱的价格大都在千元以上,而普通流通的乾隆通宝一般则在1-20元左右。

请问此乾隆通宝现在价值多少?

从图片上看,这枚铜钱是清朝时期的“乾隆通宝”,在回答问题之前,我先把钱币的历史,简单的说一下,对于增进了解,加深印象,应该有所帮助。

乾隆通宝

清高宗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始铸。

乾隆朝钱局数量比雍正朝增加不少,除中央局(宝源、宝泉局)外,小平钱先后有24个钱局开铸,所见局名中有新增的直、伊、阿克苏、乌什、叶尔羌、和阗、喀什葛尔等共廿六种。

反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钱币材质以黄铜为主,还有红铜和青铜。

钱文书体多样,宝浙局多用楷书,宝陕、宝川两局用隶书,中央局和大多数地方钱局用宋体。

早期钱币做工精美,形体较大;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以后,制钱的质量变得参差不齐;这一时期私铸盛行,导致钱币质量下降。

最后说一下你的问题,“请问此乾隆通宝现在价值多少”?

欲问钱币价值,首先要鉴定真伪,如果是真品,有历史、经济价值,如果是仿品,就什么价值都没有了。

只从图片,看不清楚,缺少很多鉴别要素,比如铜质、包浆、穿孔磨损度等等,给鉴定增加了一定难度。

找找附近有经验的人,请他给你鉴定一下,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陕西有哪些历史名人?

陕西历来名人辈出,历史名人当然多得很,给大家介绍一下陕西籍的开国将军们。

张宗逊,渭南市人,开国上将。

革命战争年代,曾任红军军长、八路军旅长、第1野战军第1副司令员等职,参加过历次反“围剿”、长征、百团大战,参加过解放西安、兰州、青海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总后勤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李达,宝鸡市眉县人,开国上将。

革命战争时期,李达所任职务大多是“参谋长”,位于著名参谋长之列,为革命胜利立下丰功伟绩。

在长征途中,他是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的得力助手;抗战时期,先后是刘伯承和徐向前,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得力助手,百团大战、沁源围困战、安阳战役等战役的胜利,包含着李达的智慧。他参与指挥过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平汉战役中,他促成新八军起义。

他协助刘、邓指挥陇海、定陶、鄄城、滑县和豫皖边等战役,发起鲁西南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协助刘、邓指挥渡江战役,解放皖南、浙西、赣东北和闽北地区。在贺龙等部支援下,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得以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李达曾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阎红彦,延安市子长县人,开国上将。

革命战争年代,曾任第2野战军第3兵团副政委等职,参加过邯郸、鲁西南、郑州、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昆明军区第一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阎揆要,榆林市佳县人,开国中将。

革命战争年代,曾任西北野战军第4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西北野战军参谋长,第一野战军参谋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赵启民,西安市蓝田县人,开国中将。

革命战争年代,曾任新四军第2师第5旅政委,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政委,第三野战军第34军政委等职,参加过劳山、直罗镇、孟良崮、淮海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华东军区海军政委,海军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崔田民,绥德县人,开国中将。

革命战争年代,曾任红军第15军团第78师政委,冀鲁豫军区政委、司令员,铁道兵团副政委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铁道兵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孔从洲,西安市人,开国中将。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5月率部起义,曾任豫西军区副司令员,第2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副司令员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西南军区炮兵司令员,炮兵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张达志,榆林市佳县人,开国中将。

革命战争年代,曾后红15军团81师政委,绥蒙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委,陕北军区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4军军长等职,参加过绥远、晋中、太原、兰州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炮兵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南阳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1、老界岭旅游度假风景区,位于南阳市西峡县境内东北,南阳与洛阳交汇处,景区主峰犄角尖海拔约2200米,是伏牛山和中原地区的最高峰。传说老子曾在此修炼隐居,并掌管着八百里伏牛山的祈祷平安而座化成仙(山神)。老界岭是中国东西走向山脉、南北气候过渡带、长江黄河分界的分界线、分水岭,故从古到今被人们称为“老界岭”。

2、赊店古城,位于南阳市社旗县赊店镇,古城始建于东汉,兴盛于明朝两代,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这里是中俄万里茶道的水陆中转站,这里曾经也是中国重要的商业重镇,现在这里是社旗县人民政府所在地。

3、南阳武侯祠又叫诸葛亮庵,是为纪念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诸葛亮而修建的大型祠堂建筑群,也是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刘备“三顾茅庐”、“草庐对策”故事的发生地。早在唐朝,南阳卧龙岗就已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岗”。

4、荆紫关古镇,位于南阳市淅川县丹江右岸,因为地处豫、鄂、陕三省结合部,古镇有“一脚踏三省”和“鸡鸣三省荆紫关”的称号。荆紫关镇有20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于唐代,兴盛于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镇现存主要明清建筑有:荆紫关古街道、关门、山陕会馆、禹王宫、平浪宫、万寿宫、法海寺、清真寺、一脚踏三省碑亭等。游客来到这里,可以逛逛老街,品品老建筑,再体验一下“一脚踏进三个省”的趣事。

5、南阳府衙始建于公元1271年,历经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历史时期,共历199任知府。它是中国惟一保存完整的府级官署衙门,现在辟为南阳知府衙门博物馆。

6、山陕会馆位于南阳社旗县,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竣工,共历六帝136年。当年寓居此地的山陕二省商人集资兴建的同乡会馆,因馆内敬奉关公,为此又名关公祠、山陕庙,是一座商业会馆类建筑与关帝庙建筑完美结合的古建筑群。其建筑之时正处于中国古建筑发展史上最后一个高潮期。

7、香严寺景区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和亚洲第一人工湖的丹江小太洋西岸,与道教名山武当山遥遥相望,并且与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开封相国寺并称为中原四大名寺。香严寺地势优越,东为龙山,西为虎山,南对面山,背靠清风岭。整个地势就象一朵盛开的莲花,寺院恰好就坐落在莲花台上。

8、西峡恐龙遗迹园,位于南阳市西峡县丹水镇。西峡恐龙遗址属于白垩纪断陷盆地沉积,现最高层位已暴露的恐龙蛋化石达1000多枚,在下部底层至少还有16个产蛋层。其中西峡巨型长形蛋和戈壁棱柱形蛋,世界稀有罕见,是西峡蛋化石的标志。西峡出土了大量恐龙蛋化石,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保存完好,堪称世界之最,被誉为继“秦始皇陵兵马俑”之后的世界第九大奇迹。

9、宝天曼生态旅游区,是同纬度中生态结构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里生活着众多野生动植物,被誉为“天然的物种宝库”、“中州的一颗明珠”。景区内森林覆盖率为99.8%,夏季最高温度不超过28度,是理想的避暑胜地。

10、龙潭沟瀑布群位于号称“恐龙之乡”的西峡县城,景区主体在一峡谷内,全长12公里,自然落差近千米,有梯式大型瀑布19处,一瀑一潭,最高落差达35米,最大潭水面积1000余平方米,水深20—50米不等,其间小瀑小潭更是不计其数。瀑密、潭幽、水澈、石奇、林茂、崖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风景体系。

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什么职位?

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是清代地方官员的尊称,把这些官员搞清楚了,对清朝地方官僚系统会有一个大概的认知。

但是清代地方系统最为复杂,在不同时期,官僚制度变化挺大,本文竭尽全力给大家来了一个全面的概况性介绍,有问题的地方,也请多多包涵。

制台,就是总督,正二品官员,加兵部尚书衔可达从一品

总督是清代掌管地方一省到多省的地方行政大员,官方叫法应该是总督,但是下属为了表示敬称,通常称其为制台,其他地方官员也都被尊称为各种台。

总督的主要职能是“掌治军民,总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通常说的封疆大吏就是总督了,在地方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

清朝中期总督体制稳定的时候,设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和陕甘总督八个总督,清朝末期设置东三省总督,号称九大总督。

在清朝中前期的总督主要掌管行政,到太平天国运动后,总督逐渐掌握军权,逐渐有了与中央分庭抗礼的资本。

抚台,就是巡抚,从二品官员,加兵部侍郎衔可达正二品

抚台也是巡抚的尊称,是一般掌管一省的事务,大家可能会认为清廷是一个省设置一个巡抚,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清代大概有十二名左右的巡抚,远远低于省份的数量。

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总督掌管多省的行政辖区内,总督驻地的省份不设置巡抚,在非总督驻地的其他省份设置巡抚,我们简称为督抚不同城(大多数情况下这样)。

所以,巡抚与总督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很微妙的,是清代统治者防止地方某一行政长官权力过大而采取的钳制方案。

正因为如此,巡抚虽然品阶比总督低,但是并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同时对中央负责。

清代督抚制度小结

督抚制度是清朝统治地方最重要的官僚系统,清政府虽然让督抚互相牵制,但是还是不放心,前期并未将军权全部放到督抚手中,比如八旗的将军制度和绿营的提督制度,这两套军政系统都是与督抚制度并行,并且互相牵制的,一直到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八旗和绿营垮台,督抚才彻底掌握地方行政大权。

当然,清朝统治时期,极少发生地方政府反叛中央的情况,主要原因并不局限与此,在具体管理地方政务当中,又设立布政使、按察使、学政来负责具体事务,虽然对督抚负责,但是都有直接上奏中央的权力,尤其是学政更是受中央直接委派,类似钦差身份。

下面再来将布政使、按察使、学政这掌管地方的“三驾马车”。

藩台,就是布政使,从二品官员,全省行政和财政

藩台也就是布政使,是仅次于巡抚的地方行政官员,在清朝之前督抚没有成为专职官员前,布政使就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虽然在级别上跟巡抚一样都是从二品,但是二者是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因为巡抚都会加兵部侍郎衔变成正二品,真遇到未加衔的从二品巡抚,二者在品级上真就差不多。

当然,具体还是在职务上,在清代督抚成常设官职后,布政使成为督抚的属官,负责一省的财赋和人事等行政事务,相当于行政和财政两个口,实际权力大得很!

臬台,就是按察使,正三品官员,负责全省司法体系

臬台也就是按察使,和布政使都是督抚的属官,虽然是正三品官员,但是具体工作很重要,那是负责全省治安、司法乃至刑狱的全部相关工作。

实际权力比现在的公检法加到一起还要大,因为古代没有警察维持治安,需要依靠军队来实现很多事情,所以按察使能够指挥一部分的绿营。

古代不是法制社会,官员之间经常发生矛盾,谁的手里有兵,谁就牛啊!

当然,臬台在地方司法实践当中,也有重大的影响力,基本打大官司,后来都要臬台来定,在清末四大疑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两个人在地方政府因为屈打成招,浙江臬台认为其中有问题却并没有推翻重审,最后也受到牵连。

学台,就是学政,没有固定品级,掌管一省教育科举

学台是学政的尊称,学政全称为“提督学政”,是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员,与布政使和按察使同是地方官僚体系的三驾马车,甚至比前二位还要高一点。

很多人可能认为一个管教育体系的官员有什么了不起的,竟然比掌管财政、司法的布政使和按察使还要牛叉?

学政虽然没有固定品级,却是皇帝亲自委任的,有钦差的身份,本身就是京官(翰林院系统的),只有科举考试的时候,才到地方去主持考试,地方官见了自然是溜溜的。

曾国藩在当京官的时候,最大的美梦就是到地方就主考,地方官会以一些名义给主考官几千两银子。

在他编练湘军之前,朝廷安排曾国藩到江西去主持乡试,结果赶上自己母亲过世,按照清代的规矩,官员父母去世的时候,官员要守孝,但是曾国藩又想要江西官场的孝敬,特地不发丧,等到了江西地界收了钱,然后再跟朝廷请求守孝。

学政之所以在地方有面,除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思想因素,更重要的是,学政不仅负责科举这种古代读书人最大的事,就连生员犯了罪,也都直接绕过按察使由学政来负责审理,而生员在赋税问题上也有诸多特权,这是布政使也管不着的。

清朝时期,生员数量接近百万,全部由学政掌管,可见学政体系有多牛了。

清代省级行政机构小结

从上面的官员介绍,大家应该可以看出,督抚制度下,总督和巡抚是地方名义上最高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学政是督抚的属官。

但是实际上,学政是直接对朝廷负责,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向中央直接汇报的权力,很大程度上,也是对督抚的一种监视。

当然,督抚与布政使、按察使、学政五人,基本构成了清代地方行政机构中省一级的领导班子,职务有重叠,关系很微妙。

归根结底,这都是省一级的官僚体系,与此相对应的是,地方其他一级的官僚体系。

道台,就是道员,正四品上下,介于省府之间,职责不固定

清朝地方管理体系分为“省—府—县”三级,上面讲的都是省一级的,在省一级之下,其实就应该讲府了,但是清代的三级地方官僚体系并不完全,在省府之间又夹了一个道台衙门,掌管为道员,尊称为道台。

其实,设置这个道台,也是清廷对地方官僚体系的一个分权制衡,担心总督、巡抚职权过大,将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职权单独划出,派道员专门负责,比如粮道、河道、驿传道等。

在清朝之前,这是由布政使下面的参政和参议的官职干的事,清朝之后,给拔了出来,也有直接向皇帝密奏的权力。

在级别上,道员表面上是正四品官员上下,由于有密奏的权力,在有些地方的特殊道员,甚至可达到二品的品阶,完全可以与省级官僚分庭抗礼。由此可见,清廷为防止地方造反,究竟设置了多少道“保险”。

府台,就是知府,从四品,是地方行政官僚中层干部

通过对省一级的官僚系统介绍,大家应该能够看出,清朝地方官僚设计的“精华”部分全是围绕着省级行政权力绕圈圈,真正到知府一级的时候,已经不在中央直接控制范围内了。

换句话说,道员能够直接向中央密奏,这在清代之前是很难发生的事情,清朝办到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要直接过问知府一级的具体事务,那是相当困难的。

当然,这并不表明知府的日子就好过,由于在省一级的官员中,清朝加持了太多的杠杆,最后都是需要知府一级的衙门来完成,这就导致知府遇事,像分类垃圾一样先归拢归拢,生员方面的当然是报告学政,赋税、人事调动报告布政使,司法方面报告按察使等等。

为了能够顺利交差,自然免不了上泡,由于有着更加综合的权力,知府贪赃枉法起来更是容易,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如此的豪横。

在知府下面,还有知县一级的官员,代表了清政府能够有效统治的最底层行政机构,平均在七品左右,对知府负责。

全篇总结

综合起来,清朝的地方官僚系统设置的十分精妙,通过这一套制度,把地方官员拿捏的死死的,但是这里面也存在一个问题,明明很多事情一个官员就能做的事情,偏偏要用一大堆的官僚来掣肘,结果就是整体办事效率极低。

在如此低效率的行政官僚体系下,却依然缺乏监管,导致地方官员往往“打成一片”,形成官官相互的局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