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铜粉末会爆炸吗,子弹壳为什么不用铝代替铜或是铁?
子弹壳是可以用铝合金替代的,而且这样的产品还不少,影响铝合金壳技术的是技术缺陷、市场、经济性等多方面的因素。
子弹使用铜或铜合金,是因为铜具备“自润性”,金属铜在摩擦过后,会脱落一些细微的粉末,填补在机件表面,形成润滑效应,降低摩擦力,让机件更良好的运行。
从古代开始,人类就已经发现了铜的这种良好自润性,有些文明里还有用铜币给物品抛光的传统。子弹当然也不例外,各种铜合金都照顾了机件的自润性,让弹药在不断进行供弹-上膛-击发-抛壳动作的同时,通过自润性提高机件的顺畅度和可靠性,避免生涩卡滞。
此外,铜合金的弹壳性能也十分上佳,要韧性有韧性,要延展性有延展性,它们不像钢铁那么脆,也不会过于柔软失去约束力,很适合配合发射药的膛内击发,也很容易生产加工,无论是成型、打磨、结合都十分方便,装弹后的弹药密封性还好。
子弹头也是同样的原理,人们使用铅芯、钢芯制作弹芯,但弹头往往会再加一层同质的被甲,以提高弹头在枪膛中运行的顺畅度。像历史上的三八大盖,因为早先的友坂枪弹存在被甲过薄,对枪管磨损较大的问题,日本人很快就改进了配方,加厚了弹头被甲。
不过相比起弹头这种需要在来复线中运转的物件来说,弹壳负担的责任毕竟轻松的多,再说黄铜属于比较高价的金属,随着现代战争自动化武器比例的提高,真打起仗子弹几亿几亿的往外砸,上哪儿去弄那么多黄铜?更麻烦的是,黄铜价格波动较大,工业运用数量也极为庞大,与其在这上面浪费巨额金钱,不如另辟蹊径,从其它廉价材料上找出路。
正因为如此,人们很早就开始了非铜弹壳的研制,并且早已将之运用到了大规模的战争之中。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苏联都采用了钢壳弹技术,这二位一个不怎么富裕,一个打得山穷水尽,逼急了手榴弹都能用水泥糊,给子弹壳换个材料天经地义。只不过那时候的技术仍以“覆铜钢”为主,即主料用钢,外面还是给包一层铜皮,以提供基本的自润效果,它们的目的是节省铜料,做不到完全的杜绝铜料。而且钢壳弹对抽壳力度有要求,容易拉断壳体。
但钢壳弹的运用打破了铜子弹的惯性桎梏,为弹壳材料的研发开启了新的大门,自此之后人们进行了多种弹壳材料的尝试,而且成果巨大。
比如中国研发的全钢涂漆弹,这种子弹以特殊漆面代替了铜制覆层,在维持了性能的同时,还能提高弹药存放时的金属锈蚀问题,总体上已经达到了与铜壳弹差不多的水平。这种弹壳的涂漆在高温下很难融化,弹头覆铜也不影响滋润。
既然钢铁能用作子弹壳,那么铝合金也不应该存在什么问题,实际上很早就有人将主意打到了铝合金身上,但与钢壳弹技术比起来,铝合金弹仍然在很长时间内存在“应用惯性”问题。铜壳弹至今还没有消亡,就是源于这种惯性,它包含了人们的枪械设计经验、枪械装备体系、工业标准和使用习惯,很难一夕之间被彻底替换,更何况铜壳弹仍然占有略微的性能优势,差的只是经济性而已。
钢壳弹在今天之所以能与铜壳弹分庭抗礼,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化运用有很大关系,在那些不要命的战争中钢壳弹被不计其数的发射出去,总结了相当的技术经验,也一定程度取代了铜壳弹的使用地位,有这些保证打前站,人们才愿意接受其经济性。
铝壳弹技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纯铝弹壳显然不可行,而铝合金技术在二战中尚属于比较尖端的工业科技,1906年威尔姆发现铝合金时效现象,1915年才有2017耐高温铝板,1930年有了A356.0型铸铝合金,1933年出现了2024型高强度铝合金,尤其是2024型,完全就是二战时飞机的主要用材,铝合金金贵无比,根本没烂大街到做弹壳的程度。
战后尽管铝合金技术发展迎来了高潮,甚至还出现了铝合金制造的军舰,但铝合金弹壳技术仍然没有发展起来。这很好理解,铝合金再廉价也不如钢铁廉价,还没有钢壳弹那么多的应用经验和装备数量,人们很难再去基于铝合金弹壳开发和调整武器标准,更舍不得搞出性能略高一点点的弹药,然后淘汰掉所有的老枪。
不过这不代表铝合金壳弹不存在,战后不久就已经出现了基于铝合金弹壳的尝试,人们希望能造出更轻的子弹,然而这股风潮在拿出几个成果后即告失败,因为人们开始青睐中间威力的小口径子弹,它完全解决了当时的子弹轻量化问题,还不必承受铝合金子弹经常出现的底端破裂毛病。
甚至当时的人还想研究“无壳弹”,彻底将弹壳这一拖累抛弃,由此出现了德国G10\11无壳弹枪,可这些努力最后都白费了功夫,在武器小性能进步上,人们最终还是选择了可靠性和传统思维,子弹壳研究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铜壳领域。
不过早期的铝合金弹壳技术确实已经成功证明了铝壳弹是种行得通的技术,在已有成品的帮助下,一些武器商业机构纷纷完成了铝合金子弹的生产,今天的铝合金子弹并不算什么稀罕事物,它们是一种可选择的商品。甚至有些厂商不惜采用氮化铝陶瓷这些特种材料造子弹,反正贵就对了,大爷们要的就是富贵。
一般普通的铝壳弹还是很常见的,不过多出现在9mm帕拉贝鲁姆或.45ACP这类常用手枪弹中,毕竟商用售卖的子弹又要承担铜壳弹枪械的指标,又要维持自身的性能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小威力的弹药更容易双向兼容。不过铝壳弹有个问题,受铝的性能影响,它们的复装性能非常差,容易造成炸膛,许多铝壳弹在售卖时都会标注“Non-Reloadable”,即弹壳不能复装。
所以又有些挖空心思的商家,借着“满足客户DIY子弹需求”理由,搞出了“复合弹壳”这种套路,即把子弹壳也分为两部分,底部采用铝合金,而上部则采用镍合金,它们可以组装成完整的弹壳,当子弹需要复装时,把铝底扔了换个新的。
对此我们也别太当真,这都是基于商业市场的“创新”而已,对真正的战争科技没有什么帮助。如今人们在子弹的军事化研究上开始追求高分子材料方面的发展,塑料聚合物弹壳大有雄起之势。
比如美国近来就出现了这样的新闻,陆战队的马润们采购了MAC LLC公司240万发新型的.50BMG子弹,这些用于12.7mm重机枪的大口径子弹采用了聚合物复合制造的药筒,而弹底则采用了黄铜材料。这样的子弹单价约为4.2美元一发,高于.50BMG子弹3.5美元左右的售价。
不过可以看出陆战队依然是带有疑虑的,他们原计划还将采购其它类型的NATO通用口径弹,但最终取消了意向,先采购一批大口径子弹以观后效。毕竟这些子弹并不能给陆战队带来什么武器性能优势,它们只能降低大宗运输过程中的整重,从而在运输费上省出一些成本,同时让载具的总体携弹数略微提升一点。
除了MAC LLC公司的产品外,在塑壳弹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True Velocity公司的塑壳弹计划,这些产品采用了白色的壳体,能隐约看到它们同样使用了小半截复合金属弹底,毕竟复合弹体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兼容性问题,做到换弹不换枪,继而再积累经验,徐徐发展。
当前铝合金弹药在军用领域也不是完全没用一席之地,毕竟在轻量化能力上铝合金还是稍占优势的。美军在机炮领域就大规模的使用了铝合金弹壳,从布雷德利的“大毒蛇”链炮到A-10攻击机的“复仇者”机炮都是如此。“复仇者”的30x173mm PGU-14/B 炮弹其实算得上是枚apds脱穿,它的贫铀弹芯外壳就是铝合金的,但这些都是炮弹。
目前来看,铝壳弹基本可以确定寿终正寝了,性能上不如铜壳弹,成本上不如钢壳弹,覆盖率还不高,塑壳弹技术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子弹的发展方向。
火绳枪燧发枪击发枪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这三种枪械主要是击发装置不同。
火绳枪靠枪机上的火绳来点燃火药,但是火绳是明火,对于身上挂着弹药、手上拿着待击发火器的士兵,相当有危险性。为了防止误伤或误击发,火绳枪手的队形就无法太过于紧密。而燧发枪的击发装置有点类似打火机,不是明火,所以燧发枪手能够排成紧密的队形。另外,燧发枪相对火绳枪也提升了射速。于是,火枪手们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要排成六排甚至更多排的深纵深横队来保证火力密度。他们只需要排成三排的浅纵深横队,就能拥有比以前更高的火力密度。因此可以说,正是燧发枪催生了线式横队的产生。而击发枪使用雷汞火帽发火,从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就开始统治战场。
具体说来:
公元1475年左右,一种新式的火绳枪枪机被制造了出来。在一份写于这一年的德文文献上,出现了第一个可称为火绳枪枪机(lock)的描述,其结构特征如下:
【一些早期火绳枪的枪机】
蛇杆被移到前方,火绳夹向后落下;蛇杆的长度减半,固定钉以下的部份被切除,加了一个金属肘节,金属肘节再连上一个杠杆,杠杆后端连上扳机。在发射的时候只要将扳机上压,杠杆后端会上移,前端下降,带动固定销将蛇杆往后拉下,使其接触引火孔;当松开扳机时,杠杆下方的一个弹簧片会将杠杆前端推回原来位置,蛇杆也自动归位。这整个枪机结构都可以装置在枪身右侧,再用一个铜片(lock plate)来保护,相应的引火孔也可以移到枪管侧面。但火绳往往难以通过侧面的引火孔接触到枪管内的火药。为了能够可靠发火,人们在引火孔处安装了一个药锅或者说火药池,用来盛放少量的引火药。为了防止这些引火药被风吹走或者受潮,人们又给火药池上装了一个可以开关合拢的盖子。这种发射机构的好处是两只手都可以用来扶持火枪;发射时按压蛇杆的动作小,有助瞄准;由于弹簧和杠杆的关系,蛇杆也不会乱动;减短了长度的蛇杆也不像以前那样容易损坏。
【带有火药池盖的火绳枪机,其结构已经非常完善】
于是,真正意义上的火绳枪由此诞生。尽管这使得火绳枪的结构变得复杂,造价也随之提高,但其优点确实不容忽视,最终简单的蛇杆火绳枪还是被彻底淘汰。这种枪机结构发明不久后,另一种类似的枪机结构也出现,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弹簧片的使用。在后一种设计中,弹簧片被连接到蛇杆上,其作用并不是将蛇杆推回原位,而是用来将蛇杆弹向火药池。在发射前,火枪兵要将火绳装上蛇杆,然后将蛇杆扳到待发的位置,射击时只需要轻轻一压扳机就会将弹簧释放,弹力会推动蛇杆将火绳压入火药池。这种枪机,优点是发射的动作更小,点燃的动作更快,有助提高准确度;缺点是由于没有保险装置,容易因误触枪机造成意外。正因为有着安全性上的缺陷,这种结构只流行了很短的时间,在公元1550年后就从欧洲大部份地区消失了,只有在日本还一直沿用。
【保存至今的日式火绳枪,其枪机结构和大部分欧洲火绳枪都有所区别】
1494年爆发的意大利战争一直持续了65年,而恰好就在这个时间里,火绳枪的结构开始走向成熟。可想而知,这恰好给新式武器和战术提供了上好的试验场,火绳枪和加农炮等新式火器被大量使用,。威力强大的加农炮能够“在13分钟里杀死700人”(诺瓦拉,1513),或者是“用一颗炮弹击倒33名武装的战士”(拉韦纳,1512)。同时,火药的配方经过不断的改进,变得越来越合理化;而提纯工艺和颗粒化工艺的完善也提高了火药的性能,使得火绳枪能够以更高的速度来发射弹丸。1525年的帕维亚会战,西班牙人投入了欧洲第一支正规的火枪步兵部队,这支部队装备了西班牙人制造的新式火绳枪——“穆什克特”。这种火绳枪可以发射重达32-50g的子弹,可在两百码上击穿当时骑兵所用的重型盔甲。西班牙人的指挥官是对火绳枪战术技术有独到研究的冈萨维•德•科尔多瓦,他创造性的发明了后退装弹战术:将一队火枪手编成若干排横列,作战时,列队的枪手依次齐射,尔后沿着排与排之间的空隙,一列接一列地依次退到后排装子弹。这一战术弥补了火绳枪发射速率太慢的缺陷,从而保证了周而复始地连续不间断的射击。此外,他还将这些火枪手和长矛手混编成步兵团:长矛手在中心列成方阵,火枪手则被部署在四角来提供远程火力(有时也会在长矛手方阵外围成一圈)。这种方阵在帕维亚之战中一战成名,使得西班牙人在兵力弱于法军的情况下,以不到1000人的伤亡击败了法军,并俘虏了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
【各种样式的欧洲火绳枪】
西班牙人的成功使得所有人都为之震惊,法国等国也相继仿效,纷纷成立以火绳枪为主要武器的步兵团。尽管大多数火枪手所装备的火绳枪都不够准确、射速也不够快(因为再装填的程序非常繁琐,因此即使在训练中,大部分火绳枪手也只能达到每分钟两发的射速,实战中甚至可能每分钟只能打一枪),但此时的火绳枪威力却极为惊人。“穆什克特”火绳枪的弹丸初速已经能够超过音速,当一枚弹丸被其发射出去后,只要能够命中目标,它不仅仅可以穿透任何护具,还能制造出一个巨大的伤口,并打碎挡在其前进路线上的骨头。与弓箭和四角弩箭所造成的创口不同,枪伤非常容易造成严重的失血,这会使伤者感觉到极度的疲倦和无力,所以通常只需一枪就可以使一名战士丧失作战能力。即使伤者没有当场死去,火枪的弹丸往往也会污染伤口,发生严重的感染,或者久久难以痊愈。
【十六世纪的西班牙步兵,居中者手持著名的“穆什克特”火绳枪】
之后,枪匠们开始致力于寻找一种新的设计,希望能在去掉火绳的同时,保持火绳枪结构简单的优势。这个新设计最早出现在十六世纪初期的荷兰。当时荷兰处于西班牙的统治之下(当时被称作低地省),1515-1523年间,这里爆发了弗里西亚农民(阿鲁姆黑帮)的叛乱,双方的战斗和掠夺使得整个荷兰都不胜其扰。
很快,受到敲击燧石取火的启发,有人产生了利用燧石和击铁撞击点火的想法,并尝试加以实施。于是在1547年前后,出现了最早的撞击式燧发枪,也即所谓的“小偷枪”(snaphance lock)。
无独有偶,关于燧发枪的发明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同一时期的西班牙,在比利牛斯山脉中盘踞着一伙土匪,人称密克雷特(Miquelete)。他们也发明了一种利用撞击燧石发火的新式火枪。这种火枪称做密克雷特枪(miquelete lock),意思是“土匪枪”。
同时,一些枪匠也在试图改进这两种设计上的缺陷。最后,在1620年,一种更加完善的设计终于诞生了。
【早期燧发枪的枪机结构】
马林·布尔吉瓦出生于法国卡尔瓦多斯省的一个枪炮工匠、锁匠和钟表匠家庭。受其家庭环境的熏陶,马林本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枪匠,同时还精通绘画和雕刻。在1598年,他被当时的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任命为贴身侍从和熨衣匠。1610年5月14日,亨利四世在乘坐马车去探望大臣苏利的路上,被人举刀刺杀。马林认为,这是由于国王护卫的轮燧枪没能成功发射的缘故。因此,他希望制造一种既简单又可靠的新式枪械。经过数年的努力之后,1620年,他将一种结合了“小偷枪”和“土匪枪”优点的新式燧发枪被献给了继任的法王路易十三。这种新式枪械随之被命名为flint lock,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通常意义上的燧发枪。
和传统的任何一种设计都不同,燧发枪的底火盘盖上,蕴藏着精心的设计。燧发枪的底火盘盖和弧形击砧被制成一体。在射手扣动扳机后,击锤向前落下,夹在击锤上的燧石和弧形击砧摩擦,在产生火花的,同时迫使底火盘盖向前打开,于是飞进底火盘内的火花就会引燃发射药完成击发。这也就意味着,燧发枪射击时,除了装填和扳起击锤之外,完全不需要其他动作,比火绳枪或轮燧枪显然更为便捷。因为零件较少的缘故,燧发枪的结构也更为简单,这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枪械本身的可靠性,因此燧发枪一经问世就被法国各地的枪械制造者纷纷仿效,进而快速的扩散到了欧洲各地。
【燧发枪机结构】
从十七世纪中叶起,法国军队就大量装备了燧发枪。到1660年左右,欧洲主要国家军队中,步兵所装备的火绳枪已经被燧发枪基本淘汰。自此开始,一直到1840年左右,燧发枪成为了欧洲军人最主要的手持射击武器。
【燧发步枪(上面三支)】
十九世纪初,苏格兰阿伯丁郡教区贝尔赫维,有一位叫亚历山大·约翰·福赛斯的牧师。福赛斯是该教区的牧师长,他有一个与其身份不甚相称的爱好,那就是打猎。教堂附近有一片栖息着大量水禽的沼泽地,这里理所当然成为了福赛斯牧师的猎场。在死亡的威胁之下,作为猎物的飞禽们也变得日益警觉起来,一点微弱的火光就会让它们惊恐的逃之夭夭,使得福赛斯牧师也越来越难有所猎获。福赛斯牧师明白,燧发枪的结构决定其不可能摆脱点火延迟和发射时产生的火光这两个缺陷,因此他认为应该寻找一种可靠,安全而且不会暴露目标的新式武器。市面上显然没有哪种枪械能满足这些要求,那就只能靠他自己来想办法解决了。
此前在1786年,法国化学家贝托莱(也即前文中提到的雷酸银发现者)成功合成了氯酸钾,并发明了利用其来代替黑火药中硝酸钠的方法。可能是受此影响,福赛斯牧师最初试图通过将氯酸钾和雷酸汞混合,来发明一种比传统黑火药更易引燃、爆速更快的新式发射药。但是他的尝试失败了。通过这种方法制成的混合火药虽然确实比传统黑火药更容易引燃,但同时也具有更强的爆发力,因此所产生的膛压也更高,这使得其很难作为发射药使用。另一方面,因为过于敏感的缘故,这种混合火药很容易导致意外爆炸,以至于无法安全的携带和装填。经过一番尝试之后,福赛斯牧师放弃了利用雷汞制造混合发射药的设想。但与此同时,他也开始思考如何利用雷汞容易爆炸的这一特性。最终,他设计出一种利用撞击来引爆雷汞实现发火的枪机结构。近代军事发展史上最伟大的技术革命之一——击发枪系统就这样诞生了。
在一系列的试验和尝试之后,1805年底,福赛斯牧师成功的设计出一个精巧的装置,用来实现向底火盘中自动装填雷汞这个动作。在这个设计中,他将燧发枪的燧石夹换成一个铁制击锤,枪机部分则设有一个和击锤联动的小瓶,瓶中装有雷汞粉末。当向后扳开击锤使其待击时,小瓶都会翻转,将一些雷汞粉末注入底火盘内;而当扣动扳机时,击锤落下撞击这些雷汞粉末,由此所产生的爆炸便会引燃枪膛内的发射药。因为击锤的撞击和雷汞的爆炸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所以这种枪械从扣下扳机到枪弹射出之间几乎没有延迟。由于装雷汞粉末的小瓶外貌酷似香水瓶,因此福赛斯牧师设计的这种枪机就被称为“香水瓶”击发枪机。
【“香水瓶击发枪机”】
福赛斯牧师的“香水瓶”击发装置固然比燧发枪机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正并不是一种足够完善和简洁的设计。因此很多设计师都在对其进行继续改进,或者干脆自行设计新的击发机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各种新式的击发装置层出不穷,但这其中最成功、也最富盛名的,就是撞击式火帽。
有许多人声称自己是撞击式火帽的发明人,这其中包括体育作家彼得·霍克、枪械制造商约瑟夫·艾格、伦敦的约瑟夫·曼顿和法国人普里拉特,但真正获得大多数历史学家认可的则是约书亚·肖。1776年出生于埃尔斯米尔港的约书亚·肖自幼丧父,在母亲的辛苦抚养下他最终成为了一名颇有才华的画家。因为商业上的原因他经常往来于费城与伦敦之间,可能就在这段时间里,他对福赛斯牧师所发明的雷汞击发装置产生了兴趣。1814年,约书亚·肖在一支燧发步枪上试验了他所发明的火帽击发装置,并在此后几年时间里对其进行了持续的改进。最初,他设计了一个钢制的小型瓶盖状容器(火帽),内装雷汞,套在加工有引火孔的台状突起上后,就可以通过击锤撞击来实现发火。这个设计被证明是有效和实用的,但是一些细节上仍需完善,而且钢制的火帽也不便于加工制造,于是约书亚·肖将其材料改成白锡,最后又进一步改进成黄铜。
黄铜火帽发火可靠快速、使用便捷,同时又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福赛斯牧师所发明的“香水瓶”式击发枪机类似,使用黄铜火帽枪机比燧发枪机可靠和快速,这有助于提高射击的精度,使得其赢得了很多射击爱好者的喜爱。值得一提的是,制作良好的黄铜火帽在(短时间)泡水之后依旧能够正常击发,使得枪械能在一些恶劣环境下使用,这一优点尤其受到猎人们的欢迎。与此同时,火帽的生产制造也较为简单。更重要的是,多数燧发枪只需要经过简单的改装就能变成使用火帽的击发枪,这就大大节约了技术成本,进一步降低了击发枪的推广难度。
【撞击式火帽发火枪机,可见结构和燧发枪机相当接近】
于是,叱咤风云了两百多年的燧发枪终于走下了历史的舞台,旧的时代缓缓落幕,而属于击发枪的新时代来临了。
然后产生高度的自我怀疑?
英雄联盟是一款5V5对抗竞技类游戏,每一场游戏都需要五个人共同努力才能赢下一局比赛,在这个游戏中段位是实力的象征,每个玩家都努力上分,希望自己的段位能更高一些。但是当我们的上分之路非常坎坷,甚至被打到自闭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玩其他模式缓冲一下。当我们在排位疯狂连败时,就一定要及时停止排位了,这时候我们自己的心态已经爆炸了,不可能再冷静的思考。我们就可以退出排位界面,打开其他娱乐模式,例如极地大乱斗,无限火力,云顶之弈等等,利用这些模式来缓解自己烦躁的心情,尤其是无限火力模式,可以体验疯狂杀人的快感,我们自己感觉心情平复之后再开启排位赛。
和朋友进行双排。正常的排位赛只能单双排,我们想要快速上分尽量叫上自己会玩的朋友来配合自己,如果自己打中单或者上单位置,就找一个会玩打野的朋友,如果自己打下路位置就叫朋友选辅助,总之一定要选择可以和自己配合的位置,让自己的优势最大化,把整局游戏胜利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这样即便游戏输了自己也没有任何怨言,只能说自己技不如人。
玩其他游戏转移注意力。玩联盟被打到自闭是很常见的,我们可以换一个游戏来转移注意力,例如地下城,绝地求生等等这些和联盟类型不同的游戏,如果其他游戏再被打自闭我们就真的应该想一想自己是否适合玩游戏了。
以上几点就是解决联盟被打自闭的办法了,我们要知道游戏只是生活中娱乐的一种方式,适当游戏可以很好地放松心情,但是沉迷游戏也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所以不要被游戏左右了自己,娱乐身心才是最重要的。
液化气接三通注意事项?
正确的液化气三通阀连接方式为两个带阀门的出气管与用气装置(如燃气灶、烧烤炉、热水器、取暖器等)相连接。剩下者为进气管入口,应与管道煤气表的引入管或瓶装天然气的减压阀相连接。
煤气三通阀是一种“Y”字形或“T”字形的煤气分流装置。为了分别控制的方便,每一个出气管上应该带有独立的阀门(这些阀门的旋钮通常会带有与三通管本体明显不同的颜色,如以红、黄或镀镍银色的旋钮与黄铜的本体相区别)。
这对日后的装卸、检修、及故障排除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使用无阀门的工业三通是违反技术标准和安装规范的。为避免漏气,所有的接口都要有密封圈以螺丝拧紧,并要经过严格的检漏程序以消除燃爆隐患。
扩展资料:
液化气使用注意事项
1、家庭配置液化气钢瓶、灶具、减压阀、橡皮软管等,必须购买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经市管理部门认可的正宗产品。
2、更换液化气钢瓶时,应按顺序先检查减压阀密封橡皮垫是否完好无损,再接上减压阀,并检查橡胶软管有否老化,然后连接灶具,在打开钢瓶角阀。
3、使用液化气灶具时,应当按照先点火后开灶具开关的顺序操作。
4、使用液化气时要有人照看,防止汤水沸溢,浇灭火焰,使液化气泄出,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5、不准自行调节减压阀,要经常注意和教育小孩不要玩弄钢瓶角阀和灶具开关。
6、如果在室内突然闻到一股“臭味”,这说明液化气有泄漏现象。可用肥皂水涂沫各连接处,不要用明火查漏。
7、发现漏气,要立即关阀,迅速打开门窗,加强通风,严禁一切火种进入室内。
8、液化气钢瓶在搬运途中要轻装、轻放,不得在地上滚动、冲撞。
9、对液化气钢瓶,严禁用开水加热、火烤及日晒。不准横放,不准倒残液和剧烈摇晃。
10、厨房内使用液化气,不得同时使用其他灶火
为什么子弹进入身体后才会爆炸?
子弹和炮弹区别主要在于:炮弹有引信,比如触炸引信,延时引信等,击中目标时会爆炸,主要靠破片杀伤目标;而子弹一般没有引信,击中目标后一般不会爆炸,完全靠击中目标后的动能杀伤单个的目标。
而所谓的“进入人体后会爆炸”,则是子弹高速击中进入人体后,由于肌肉、骨骼、体液等的阻碍,发生破碎所引起的发散现象。
子弹弹头多以较软的红铜、黄铜作为背甲,以铅等较软的材料作为芯,有的甚至直接用铅作弹头(特殊子弹除外,如穿甲弹,是以钢芯或钨芯为材料),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击中人体时,以便获得更大的变形和反转,以获得更好的杀伤力和“停止作用”。
螺旋桨用途材质及特点?
和大多数人猜想的不一样,螺旋桨其实基本不使用钢铁材料打造,因为这玩意儿不耐腐蚀,而且不易加工切割,因此在二战之前,不管是军用还是民用螺旋桨大多采用的是高强度黄铜(铜锌锡合金)铸造而成。这种材料强度较高,又比钢材更好加工塑型,特别是在海水的高盐环境下有很好的耐腐蚀作用,在造船业曾经得到了长时间的青睐。
(1911年泰坦尼克号黄铜螺旋桨安装)
但是随着船舶特别是军舰的快速发展,吨位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黄铜逐渐显露出自己的劣势。首先万吨级海轮要求使用与自己体型相符的米级以上大叶片螺旋桨,而黄铜材质的抗拉强度和耐腐蚀疲劳性较弱,因此必须保持一定的厚度和体积才能满足要求,而这就造成了螺旋桨重量过大,不仅增加了船舶动力负担,而且对传动轴承的磨损也更加剧烈。
(脾斯麦号战列舰)
另一方面,船只速度的加快促使螺旋桨的旋转速度不断提高,附加在叶片上的空泡腐蚀量(旋转过程中气泡快速生成与爆裂造成的腐蚀)也成倍增加,而这就导致黄铜发生了不可逆转的脱锌现象,结构强度进一步降低。随着黄铜螺旋桨经常性的开缝破损断裂,迫切地要求人们找到一种更适用于大型船只的新型螺旋桨材料。
(螺旋桨边缘空泡腐蚀)
这样的尴尬最终被英国海军所打破,在二战中,英国海军为了提高鱼雷艇的速度,给它们加装了飞机发动机,这使得螺旋桨的速度成倍增加,结果在使用黄铜螺旋桨的试验过程中发生了非常严重的空泡腐蚀现象,有时候甚至没到100海里就直接龟裂折断。英国海军在经过多次试验对比后,最终选择了一种新型的镍铝青铜材料制造螺旋桨,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英国1935年级高速鱼雷艇)
镍铝青铜材料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它的密度比黄铜小10%,但是耐空泡腐蚀性能是黄铜的3倍,腐蚀疲劳强度是黄铜的2倍,在海水特别是高污染海水中的脱材料现象也比黄铜要小50%以上,难能可贵的是镍铝青铜还继承了黄铜材料易铸造,好切割的优点。经过实际应用统计,使用镍铝青铜材料制成的螺旋桨厚度减少了8%,重量减轻15%,螺旋桨的寿命提高两倍以上,效率提高20%。正因为它如此优良的特性,在二战后迅速普及,成为了大型船舶,特别是大型潜艇和军舰(包括航母)螺旋桨材料的不二选择!
在镍铝青铜材料的基础上,西方各国还通过调整镍铝成分配比以及使用新的急冷铸造法,进一步提高了军舰螺旋桨的耐腐蚀性能和抗拉强度。而为了减少船只噪音,又通过增加螺旋桨叶片和使用大倾斜的外形,取得了不错的静音效果,在泵推技术没有诞生之时,七叶大倾斜螺旋桨是各国核潜艇的标配,航母因为对噪音的要求没有核潜艇高,因此使用的多是维护性和成本更低一些的五叶大倾斜螺旋桨。
(潜艇七叶大倾斜螺旋桨)
而即使有了镍铝青铜材料和急冷加工技术,想要铸造打磨出合格的航母螺旋桨依旧不是那么容易。美军尼米兹和福特级航母上总共有4个五叶螺旋桨(便于转向机动),每一个直径大约6.4米,重量约为30吨。
(尼米兹级航母螺旋桨)
然而这么大的航母螺旋桨却对精度的要求极其严苛,表面要求绝对平整光滑,曲面角度要求丝毫无差,加工铸造难度极大。以几个工人轮班打磨数十天才能完成,现在多采用7轴五联动大型数控机床加工,效率提高了十倍以上,但是这种机器目前全世界能制造的不超过五个!你说难度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