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丽江定制黄铜加工厂家 你有哪些外出旅游被骗的经历

旅游出去被骗经历!因为几乎没有人出门旅游没被骗过,肯定不会将这种产品卖给游客,尽量找当地人吃饭的地方。自由活动时也尽量不要乘坐不靠谱的交通工具,现在网红打卡景点太多了,昆明其实除了蓝楹花以外还有很多风景不错的地方。...

丽江定制黄铜加工厂家,你有哪些外出旅游被骗的经历?

旅游出去被骗经历!这个题目问的好,因为几乎没有人出门旅游没被骗过,有句话说的好,出门就上当,当当不一样。

今天,一个从业20年的专业旅游人,来为您解答下,出门旅游,都有哪些被骗的经历。

首先,报名旅游,现在只要正规旅游公司,能签旅游合同,很少有那种,纯玩团,也进大量购物店的了,但不是没有,一个旅游团,以邮轮为例,同样的船,同样的日期,同样的仓位,有的5000,有的7000,还有的3000,呜呼哀哉。为什么差距如此大呢,渠道的原因。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有的是甩的尾单,有的是抢的仓位,7000的感觉上当,受骗了,3000的感觉捡了便宜。通常3000报名的会签署保密协议。如果在正规的大旅游公司报名,一般有经验的销售,旅游顾问,肯定不会将这种产品卖给游客,起纷争。所以,报名旅游,要么找大旅游公司,找从业久的旅游顾问,要么就找熟人,问什么时候有尾单,有甩位置。

其次,旅游目的地,吃,住,行,这个现在上当受骗的可能不会太大,头条问广大网友,点评,最靠谱了,葛优说,我相信群众。

吃,尽量找当地人吃饭的地方。

住,少住景区,风景区,住居民区,商业区

行,少单独行动,尽量跟团一起。自由活动时也尽量不要乘坐不靠谱的交通工具,例如国外的小蹦蹦车,还有皮卡车。。

游览,现在网红打卡景点太多了,告诉大家,旅游不要人云亦云,还是要认国家颁发的牌子。5A景区基本具有游览价值。

购物,这一环节最容易上当,出门旅游,买枕头,买刀,买鱼油,买玉器,买电饭锅,买。。。。。告诉大家,买东西上当,是因为你的感性消费,冲动消费。物流非常发达,网购非常方便。

娱乐,有很多人去那种灰色,黄色地带,当然容易上当了,出门,去阳光地带,正规娱乐场所,去北京听相声,去法国看时装表演,这些不会上当的。。。

一组风光送给大家,祝愿我们旅游人生,也同样精彩

昆明周边4月份看蓝樱花?

既然碰巧网友问这个问题,而我正好对昆明本地也比较熟,那就给网友推荐一下,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昆明其实除了蓝楹花以外还有很多风景不错的地方。比如说滇池、海埂大坝、捞鱼河湿地公园、海东湿地公园、翠湖公园、云南大学、云南民族村、南屏街、石林风景区、西山风景区。

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疫情之前去过的风景区。有滇池、海埂大坝、捞鱼河湿地公园和海东湿地公园。

1.滇池

滇池,又称昆明湖、昆明池、滇南泽、滇海,看这些名称也不难猜出,滇池是昆明这座四季如春的城市的母亲湖。它位于昆明市西南,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千米,看到这些数据,大家是不是被滇池的“高大”所吓到了呢?也因为如此,滇池是我们国内第六大淡水湖,也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

每年滇池都会吸引到大批的旅客来此旅游,滇池是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在这里,你可以看着连绵不断的山峰围绕着滇池,抬头就是蓝天白云,红嘴鸥在半空中不断抖动着翅膀。虽然没有大海的辽阔,但能在这里感受到平静也是吸引八方来客的重要原因

2.海埂大坝

滇池后面就有一个横跨的长桥,一眼望去,你是看不到尽头的,桥的两边有围栏,大大提高了安全性,站在这里,吹着风,望着湖水,看着远方飞来的红嘴鸥,此时此景,你是否也有跟我一样的想法,幻想着自己也成为一只鸟,围着滇池上空自由翱翔,无拘无束,远离烦恼。

3捞鱼河湿地公园和海东湿地公园

湿地被称为大自然的肺,湿地是调节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互相干扰的生态保护和滇池自身净化最重要的区域,也是控制进入滇池污染物的最后一道截污屏障。

来到捞鱼河湿地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观看美丽的花朵,呼吸青草绿地中清新的空气,在蓝天白云下近距离地接触自然。

对于现代社会有什么样的意义?

国际博协2007年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对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博物馆是普及教育、启迪民智的知识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也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蔡元培认为,“教育并不是专在学校”,“除了学校以外,图书馆、研究所、博物院、展览会、音乐会、戏剧等等都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只是学校严格一点。”很明显,他将博物馆、图书馆等视为教育机关,认识到这些机构具备了教育功能和作用,明确提出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教育场所,可以独立承担对国民的教育义务,而不像此前仅仅将博物馆看作是学校教育的一种简单补充,而把博物馆教育纳入整个教育的范畴,使其成为教育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现代社会博物馆的意义: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公众活动场所。

在人们的脑海里 ,博物馆的印象是跟“古董”打交道的地方。而正因为拥有这些喻作“古董”的藏品 ,博物馆的存在才有其神圣的使命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第一、博物馆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博物馆最初始的社会功能以及首先从事的活动就是收藏。在古代,尽管对于珍奇物品的收藏,只表现为少数人的活动,并且只为少数人享有,但从本质上看,也仍然属于对社会需求的一种满足,即人类需要把那些象征着自身发展的文化遗存保藏起来,需要把那些潜涵着自然界全部奥秘的典型物品保藏起来,以了解和证实迄今为止的这个世界,究竟曾发生了些什么。然而,发展到今天,博物馆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与人们的 生活息息相关了,请看以下的一份调查:

《小康》杂志社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日前发布《2009―2010年度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发现公众最喜欢光顾的休闲场所为:

①公园 68.4%;

②旅游景点 52.9%;

③图书馆、博物馆43.5%;

④商业街 38.8%;

⑤影剧院 38.7%。

调查显示,休闲方式上,文化娱乐类休闲、休闲旅游和怡情养性类休闲,被选为公众最常采用的三大休闲类型。而现代博物馆得以产生、长期存在和蓬勃发展,是因为有满足社会的自我认识,保障社会文化的延续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自新博物馆学兴起,博物馆界倡导去精英化、走进社区之后,博物馆日益重视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这一现象在近年来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宣传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2008年,主题是“博物馆:促进社会变化的力量”;

2010年,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

2014年,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

2015年,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博物馆对于促进社会变化和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又是什么呢?

第二、博物馆的核心价值

博物馆要作为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机构存在,实现其独特的社会功能,首先要明确博物馆的价值。更进一步的,是要明确博物馆不同于其他文化机构的核心价值。对于博物馆核心价值的界定,目前并无统一的认识。这里,我们了解一下专家们是怎么解释博物馆的核心价值:

2010年,国际博协主席阿历桑德拉·康明斯认为,“把博物馆人的多样性联结在一起就是国际博协普遍奉行的‘核心价值。”原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部主任苏东海先生认为,“博物馆的核心就是博物馆中的遗产,博物馆的使命就是让这些遗产的价值发扬光大。”2013年,陈儒斌认为“收藏与展览是艺术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田军认为,“引人求真趋美成为博物馆教育的目标,也是博物馆永恒的价值追求。”兰维则认为,“文化认同是博物馆的核心价值追求。”

在“博物馆核心价值”的认识方面,业界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诸如“收藏、遗产”说,“以人为本”说,“公益性”说,“收藏与展示(教育)”说,“体现文化多样性和话语的多样性”说,“利用藏品为社会服务”说,“促进社会变化发展”说,等等。

第三、博物馆展出文物,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寓“博”于教,教博共济——更具社会性和群众性的教育形式

学校教育、课堂教育是我们所熟悉并亲身经历过的,它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教育方式。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识到了博物馆教育所具有的优越性,即教育对象的范围更为广阔,对社会的影响力更大。他曾经指出,“教育决不是专为儿童所设,无论其从前是否进过学校,也不可不给他有一种受教育的机会”

博物馆文化传播——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民族素质的好形式

博物馆里的藏品,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文化内涵,承载着一个民族甚至是全人类的文明。这些藏品见证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辉煌与耻辱,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博物馆是传承国家历史和文明,弘扬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理想场所,观众置身于博物馆,必然能对其内心和情感产生极大的影响。

党的十八提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博物馆拥有渊博的科学文化资源 ,大量的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和科学自然标本蕴藏着人类文明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正是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价值理念保持高度一致 ,有益于国富民强、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民族的、文化的才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 ,是构建和谐社会强有力的支撑。

博物馆文化传播——有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以经济和科学技术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形势逼人 ,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又相互交融 ,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来离不开文化的参与和支撑。博物馆文化传播让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让技术的创新找到了文化原动力。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只要正确处理好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发达程度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也正是城市吸引眼球的魅力所在。很多地方 ,例如山西平遥、云南丽江、河北承德、河南洛阳等地 ,以文物作为标志 ,塑造良好的城市文明形象 ,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高城市定位和知名度,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

博物馆还可以直接参与到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当中去 ,成为旅游攻略上重要的参观景点 ,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为经济的腾飞添翼。

博物馆文化传播——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 ,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信心。文化兴则国运兴 ,文化强则民族强。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博物馆以保护和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 ,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弘扬和传播民族传统思想价值 ,让传统文化得到社会各界重视和认同 ,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保证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发展。

结论:

博物馆文化传播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博物馆文化发展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发展方向决定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目的是服务公众 ,创造丰富多样的精神食粮提供给人民群众 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保证博物馆服务社会功能的实现。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博物馆通过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充分地展示出来,凝聚了人类文明文化的遗产精华,同时这也是于人类的历史发展的整个进程进行全面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对民众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图片均来自网络)

有什么关于云南的冷知识?

关于云南的21个冷知识。当然,还有更多,欢迎补充。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聂耳是云南人,他只活了23岁。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汉族,云南玉溪人。中国共产党员,人民音乐家,中国新音乐的创始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国藤泽市海滨游泳时溺水而卒,时年23岁。

2、七下西洋的郑和是云南人。

郑和(1371—1433),出生于今云南省晋宁县昆阳镇和代村,回族,原名马三保。洪武十三年(1381)冬,明军进攻云南。10岁的马和被掳入明营,受宫成为宦官,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立功。后明成祖朱棣赐马和郑姓,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宣德八年(1433)62岁的郑和于最后一次从西洋归国途中,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船队回国后,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3、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是云南省

云南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以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等25个。其中(按人口数多少为序),哈尼族、白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共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人口数均占全国该民族总人口的80%以上。

4、云南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彝族

云南彝族人口超过500万,比整个西藏自治区总人口还多。

5、云南省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独龙族

云南独龙族人口约6300人,相当于大城市的一个小型居民小区。

6、云南省最大的侨乡——保山市

据统计,云南籍海外侨胞超过250万人,分布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泰国北部地区,约有30万云南籍侨胞。保山籍的海外华侨、华人有50.41万人,分布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90%居住在缅甸和泰国。

7、云南省最早的民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1955年6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改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云南省最早的民族自治州。

8、全国最大、亚洲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昆明斗南

斗南花卉市场,全国最大!亚洲最大!2021年斗南花市鲜切花交易量达102.57亿枝,花卉交易总额达112.44亿元。

9、中国创建最早的青铜器博物馆——江川青铜器博物馆

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位于昆明以南,江川县境内,1994年秋建成开馆,里面陈列着七十年代出土并轰动世界的“牛虎铜案”等珍贵文物,还能承担修复、整理和复制文物的任务,是全国第一个功能较齐全的青铜器专业博物馆。

10、中国最大的民族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

云南民族博物馆与滇池边的云南民族村相邻,距昆明市区约9公里。这是云南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最集中的收藏于展示场所,也是东南亚最大的民族博物馆。这里展出的各类展品达万余件,分《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形态――改革与发展》、《云南少数民族生态产业》、《云南少数民族纺织工艺和服饰艺术》、《云南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云南少数民族节庆乐舞》、《云南少数民族手工艺品》、《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和《奇石珍宝》等8个专题,在16个展厅里展出,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11、中国最大的乡级图书馆——和顺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被誉为“文化之津”。部分馆藏现仍可对外借阅。馆内藏书丰富,分为古籍、民国、现代三个书库,尤以古籍为贵。迄今有藏书7万多册,古籍、珍本1万多册,里面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分藏古籍、民国、现代三个书库,著名哲学家艾思奇就诞生在这里。

12、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象形文字——东巴文

云南省的纳西族曾使用的象形表意文字。东巴经师以此文字写经,故名。创制于公元7世纪或11世纪。约有一千字。字序从左至右,自上而下,服从图画需要,用大量字组表达文意。

13、云南省最古老的音乐——纳西古乐

据考证,纳西古乐源于唐、宋、元时期中原的词牌、曲牌音乐、道教科仪音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相传为宋乐, 保留下来的只有来源于词牌、曲牌和洞经音乐的那部分。传闻原有汉语经文配唱,传到纳西族民间后, 逐渐变为单纯的乐曲。整个乐曲分为"神州"和"华通"两个大调,并根据不同内容分为五十多个小调。经常演奏的有:"清河老人","小白梅","水龙吟","山坡羊","万年欢","吉祥","八卦","步步骄","到春来","到夏来","到秋来","到冬来","浪淘沙","十供养"等二十多个小调。由于这套乐曲长期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演奏,在流传中逐步融合了纳西族的审美情调和独有的乐器,因此被称为纳西古乐。

14、世界最著名的喀斯特景观之一——石林

约3亿年前,昆明市石林风景区是一片汪洋泽国,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终于形成了极为珍贵的地质遗迹,涵盖了地球上众多的喀斯特地貌类型。

早在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 路南知州汪良就将石林芝云洞辟为览胜景点并立了芝云洞碑。

14、亚洲最壮观的溶洞——燕子洞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建水燕子洞,位于建水县城东22公里的群山峡谷中,距省会昆明220公里,全线有高速公路通达。以百万只大白腰雨燕巢居洞内,并盛产滋补佳品燕窝而得名。燕子洞以“古洞奇观、春燕云集、摩岩石刻、钟乳悬匾、采燕窝绝技”等独特的景观著称于世。景区占地18.85公顷。整个旅游区由自然林地、旱洞宗教文化区、水洞组成。旱洞以摩岩石刻、绝壁长廊、春燕云集等独特的人文景观著称;水洞以丰富的岩溶景观著称。

15、世界第一高山茶花树——巍宝山“桂叶银红”古山茶

在南诏国发祥地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有一道绝美的风景,那就是巍宝山百年古山茶。“群芳丛里占鳌头,独隐深山度春秋”。

山茶位居云南八大名花之首。而在巍山,那些藏匿在大山深处的古山茶,更是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里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其中巍宝山乡茶克塘村的“玉带紫袍”,五印乡岩子脚村的“金蕊蝶翅”,青华乡民胜村的“平瓣独心大理茶”,树龄都在百年以上,印证着巍山栽培山茶的古老历史。特别是巍宝山古山茶,树龄300多年,高17.5米,胸径36厘米,基径39厘米。据国际茶花学会总裁格力高力·戴维斯先生等专家鉴定,这株古山茶当属世界上最高的茶花树。

这株生长在巍宝山灵官殿内的山茶树,是明代晚期由道人种植在花台内的,品种为狮子头,俗名九心十八瓣。据民国初年《蒙化志稿》记载,这株茶花“大可合抱,高三四丈,花时蓓蕾,艳丽异常”。在300多年后的今天,它并没有因为孤寂而自暴自弃,而是一直顽强地生长着,因此树高耸过屋,又紧挨大殿,盛花时满树红花,照红殿宇,因此又称“照殿红”。高大的古茶树与雄伟的建筑相辉映,构成古朴的“和谐之美”。

16、中国最大的铜铸殿——金殿

昆明金殿名胜区,因大殿用黄铜铸成,阳光照耀下,光芒四射,映得翠谷幽林金光灿烂,故而得名,又称为铜瓦寺。名声显赫的金殿属于道教太和宫的一部分,始建于明代(1602年),是中国四大铜殿之一,且保存最完好。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平西王吴三桂重新修葺,历史悠久。金殿自然风光优美,小径穿林而过,苍翠树木遮天蔽日,偶有鸟鸣,深得道家文化之精粹。

17、中国对联最多的公园——玉溪通海秀山公园

通海秀山公园,位于云南玉溪市通海县城南隅,是玉溪地区重要风景区之一。

峰顶海拔 2060 米 ,垂直高度近200米 ,辖区面积7.6平方公里,游览面积1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其内遍悬历代名人墨客题写的匾、联、碑、刻共250余块,被誉为“匾山联海”。

通海秀山在明朝时曾与昆明金马山、碧鸡山,大理的苍山共称云南四大名山,素有“秀甲滇南”的美誉。有三元宫、普光寺、玉皇阁、清凉台、万寿宫、斗天阁、涌金寺、白龙寺等古建筑群。

18、世界最古老的铜鼓——万家坝铜鼓

万家坝铜鼓比晋宁石寨山等地出土的铜鼓型制更为原始,是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古老的铜鼓。楚雄州的牟定、禄丰等县,都出土过万家坝型的铜鼓。

19、中国最大的铁柱——南诏铁柱

南诏铁柱,位于云南弥渡县城,西北6千米太花乡庙前村(古称铁柱邑)原铁柱庙内。铁柱庙,史称铁柱宫或铁柱观,由山门、前院、后院三部分组成,占地5541平方米,建筑面积1542平方米。铁柱立于前院正殿中央。南诏铁柱俗称天尊柱,柱体为圆柱形,通高3.3米,直径32.7厘米,铁质,重2069千克。柱身分5节浇铸,柱身题记:“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22字,外刻单凸线边框。

20、中国最早的铜棺——石头山铜棺

1964年3月,在祥云县大波那村的石头山发掘出土了一座木椁铜棺及大量的随葬青铜文物,经过当时的认真清理、测量、鉴定和各种分析收集,后来又不断地进行分析、研究、鉴定、检验、论证和科学测定,证明大波那木椁铜棺墓是战国时期的墓葬群之一,铸造年代距今约2350年,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铜棺。铜棺在地下沉寂了二千多年后,于l964年重现人间,成为国家一级国宝文物,珍存入国家博物馆中,向世人展示大波那的历史功勋。

21、中国最早的古人类牙齿化石——元谋人之齿

元谋人牙齿化石是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元谋县被誉为“元谋人的故乡”。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生活年代约为一百七十万年前左右,差距最多不超过前后十万年(也有学者认为其年代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距今60万至50万年或更晚一些)。

元谋人之齿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牙齿化石。

云南有什么动物?

眼睛王蛇(Ophiophagus hannah)

剧毒蛇,体型较大,头至尾全长最大可达6米,与眼睛蛇相似。眼睛王蛇在顶鳞之后有一对大的枕鳞,颈部背面无眼睛斑。前沟毒牙之后具有3枚小牙,为毒牙的预备牙,一旦毒牙脱落,最前部的预备牙可长大变为毒牙。体背黑棕色或黄棕色,下颌面为乳黄色或灰白色。生活于海拔70101-1800米的山区,常居山溪旁的树洞中。眼睛王蛇性极凶猛,受惊发怒时体前部立起,颈部变得粗扁,反映非常敏捷,头、颈部转动灵活。它以其他各种蛇类为食。

分布于滇南、滇中、滇西南等地。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以处于濒危状态。省级保护。

虎(Panthera tigris)

别名老虎、大虫、白额虎、扁担花。大型猫科动物,大型食肉猛兽。全世界8个亚种,我国有4个亚种,云南有3个亚种,依次即为华南虑、印支虎和孟加拉虎。头圆而大,颈粗短。体毛淡黄、灰黄、深黄或棕黄、褐黄色,上具黑色横条纹,眼上方各具一白色区,额部有3-4条明显的黑色横纹。吻短,舌表面有许多角质倒刺。

栖息山地森林、灌丛和野草丛生的地方。独栖,没有固定巢穴,雌雄各有自己领地,发情期间走在一起,交配后分开。具领域性,常在夜间吼叫。性喜水,善于游泳。以野猪、麂、鹿等有蹄类动物为食。华南虎为中国特产亚种,也是世界濒危动物。主要分布在滇东北和滇西北;印支虎分布滇南;孟加拉虎分布在滇西南。数量极少,灭绝的危险性更大于熊猫和金丝猴,国家I级保护,列入CITES附录I。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象是现存体形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主要栖息于海拔13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中野芭蕉、野董棕和林分布较多潮湿的开阔地带。除离群老公象外,群居,群大小不等。喜水浴、善游泳。主要食物为董棕树干内的柔嫩部分及野芭蕉,竹子的嫩枝、嫩尖、嫩叶及竹笋等。食饱后,多到树冠郁密有硝或含盐的水塘喝水,喜滚泥。

象可以活到100岁以上,30岁成熟。怀孕期长达18-22个月,每胎1仔。国内仅分布于滇南、滇西南地区(即西双版纳、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家I级保护,列入CITES附录I,也是世界珍稀保护动物。

灰鹤(Grus grus)

别名大雁、长脚雁鹅、老雁鹅。头、喉和前颈黑色,有一条白色条纹从眼后延伸到颈侧。头顶裸露皮肤红色。飞羽黑色,其他部分和尾羽灰色。

在新疆、内蒙及其以北地区繁殖,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越冬。冬季曾经在云南大部分地区可见。目前主要在滇西、滇东北越冬。越冬时多结群活动,在沼泽,浅水,草甸、农田中活动觅食,以鱼虾螺蚌、水生昆虫、植物以及农作物为食。国家II级保护,列入CITES附录II。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

别名大雁、长脚雁鹅、老雁鹅。头和颈黑色,眼后下方有一小块白斑,头顶裸露部分皮肤红色;飞羽和尾羽黑色,其余部位为灰白色。

黑颈鹤是现存15种鹤中唯一栖息于高原的种类。在青藏高原北部和四川西北部繁殖,在青藏高原南部和云贵高原越冬。在云南越冬地限于滇西北的香格里拉、丽江和滇东北地区的昭通、会泽等地。每年10月迁来,翌年3月迁离。以家庭群组成大的群体,在沼泽、浅水、草甸和农田中觅食草根、水生昆虫、鱼虾、螺蚌和遗落在地里的农作物种子。国家I级保护,列入CITES附录表I。

斑头雁(Anser indicus)

别名岗鹅、白大雁。大小与鹅相似。嘴和脚黄色;体羽银灰色,头和颈白色,头部有两道黑色斑纹,故名斑头雁。冬候鸟,秋季结群迁来云南越冬。白天在沼泽、草甸、近水农田成群活动、觅食,夜间在草甸、农地过夜。以各处植物为食,数量多时对农作物会造成一定危害。

分布于滇东北、滇西北、滇西等地区。省级保护。

大天鹅(Cgnus cygnus)

别名天鹅。大型游禽。颈长,通体白色;嘴尖黑,基部有黄色块斑。

云南为罕见冬候鸟。曾在中甸纳帕和南涧自然保护区发现。

国家II级保护。

岩羊(Pseudois nayaur)

别名石羊、崖羊、青羊。雌、雄均具角、但雄羊的角要比雌羊角的粗大而长,雄体也比雌体大而重。冬毛厚而密,背面青灰棕色,腹部及四肢内侧灰白色,腹侧及四肢前面具黑纹。岩羊属典型高山兽种,栖息于海拔2800-5500米森林上线山间草地、高山裸岩或雪峰间跞石区,晨昏活动支。结群生活,多时上百只。以食草本植物、地衣为主。分布仅见滇西北高山区。

数量不多,国家II级保护。

巨松鼠(Ratufa bicolor)

别名大黑貂、大黑老鼠、树狗、藤狸、黑果狸。体形较大,尾较身体长。体色背腹分界明显,背部黑色,腹部及四肢内侧橘黄色,嘴周,面颊及颈侧淡米黄色。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热带、南亚热带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中。行动敏捷,攀跳能力强,昼行性。常筑巢大树上,成对栖居。以各种嫩叶、芽、花、果实为食。分布于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南等地。数量一般。国家II级保护。列入CITES附录II。

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

别名羚牛、野牛。外形似牛,体形较粗壮,尾较短,肩部高于臂部。前蹄显著大于后蹄,雌、雄均具角。体毛呈棕褐色或黑色,仅体背中央有一暗棕黄色条纹。栖息于海拔2800-4200米的高山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阔混交林、高山箭竹林、高山灌丛、草甸。结群活动,夜间或晨昏活动。以树叶、嫩芽、枝及竹叶、竹笋、青草等为食。仅分布于滇西北(高黎贡山)。数量不多,国家I级保护,列入CITES附录I。

斑羚(Naemorhedus caudatus)

别名岩羊、青羊、野山羊、居里子、石羊等。体形较小,外形和大小似家羊,尾短,耳长且尖,四肢较短,蹄小。雄、雌均具角,但短而直。体毛灰褐色或暗褐色,背中央是一条褐色条纹。喉部具白斑;尾毛呈刷状。斑羚栖境多样。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或温带的各种多岩石峭壁的森林中,常出没于林间岩石区和山溪、河岸的陡坡稀树灌丛地带,多晨昏活动。独栖或成对生活。以青草、树叶、嫩枝为食。分布于滇西北、滇南等地山区。有一定数量,国家I级保护。

亦斑羚(Naemorhedus cranbrooki)

别名红岩羊、红斑羚、红山羊。亦斑羚为高山森林兽为栖息于海拔2800-4000米高山灌丛、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带。单只或小群活动,栖居林间空旷区或林缘多岩陡坡山地。它们在悬崖峭壁跑跳自如,防止食肉动物的追捕。食嫩叶、芽、枝及草类植物等。随四季变化上下移动栖居。云南仅见滇西北贡县(独龙江西边中缅边境的担当力卡山东坡)。国家I级保护,列入CITES附录I。

白肢野牛(Bos gaurus)

别名印度野牛、白袜子。雌性、雄性均具粗大而尖锐的角,肩部显著隆起,颈短,颈下具肉垂。体毛短,全身棕褐色,仅肘、膝盖以下白色或金黄色,额部白色。栖息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以及中山稀树草坡地带。单独或小群活动。以各种野草、嫩叶、芽、枝及竹笋为食。国内仅分布于西双纳、金平、沧源、盈江等地。数量稀少,国家I级保护,列入CITES附录I。

白臂野牛(Bos javanicus)

体形较小,尾细长,臂具大而醒目的白色臂斑。栖息于热带、亚热带较为开阔的地区,常隐藏于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活动。群居,群体2-20头。以各种草类和嫩的树芽、叶为食。国内仅分布于思茅竹林及西双版纳。数量稀少。国家I级保护。

鬟羚(Naemorhecdus sumtatraensis)

别名苏门羚、四不象、山驴、明 羊。体形中等,头狭长,尾极短,四肢长。颈背有发达的鬟毛。雄、雌均有发达的角,其基部具环棱。体毛稀疏,短而坚硬,躯体毛呈棕黑色短 毛。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下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季雨林及热带雨林等多岩石地带。多在晨昏或夜间活动,独栖或成对。以青草、嫩芽、枝、叶和果实为信食。分布于滇西北等地。数量一般,国家II级保护,列入CITES附录I。

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

大型鹿科动物,青藏高原特有动物。雄性角长直线能达1米,并有4-6个分支。蹄也较宽大。通体呈黄褐色,唇部,颌部至喉部纯白色。栖息于海拔3000-5000米的高山荒漠、草原地带或高山灌丛。喜结群,大群可达200头。随着季节变化,有垂直迁徙现象。以草为食,也吃灌丛的嫩枝叶。寿命约20年。

分布于滇西北。国家I级保护。

大额牛(Bos frontalis)

现为一种半家养动物,肩高可达1.5米以上。肩部隆起,颈下具肉垂,前额扁平。角粗短,直或稍有弯曲。两角间额部明显突出,故名“大额牛”。栖息于林缘灌丛,草地、疏林下,群居,具嗜盐心性。国内仅分布于滇西北贡山县高黎贡山一带。数量不多,濒危动物。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旅游绝景奇观有哪些?

【新发现之祣视点】四大文明古国旅游绝景奇观真相探秘

四大文明古国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国家之一,在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先后创造出了许多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成果。目前,比较公认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包括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这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此外,世界上还有诸如古希腊、古波斯文明、玛雅文明等。文明衡量的标准主要是三个,一是城市遗址,即具有居住方式的城市遗址;二是文字,这是不可缺少的;三是青铜冶炼技术。上述世界文明古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一、世界四大文明奇迹与世界级人文旅游资源

古巴比伦文明亦称两河文明,即今日之伊拉克。作为世界第一大文明古国,拥有世界上最早的人类文明——两河城邦文明、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苏美尔人楔形文字、世界上最早的城市——耶利哥城、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冶炼技术——两河流域城邦青铜冶炼术、世界上最早的铁器文明——赫梯文明、世界上最早的历法——苏美尔人太阴(月)历、世界上最早的系统宗教——犹太教等。古埃及文明,拥有世界上最早的统一王朝——埃及第一王朝、世界最早的数学——古埃及数学、世界上最早的几何——古埃及几何、世界上最早的专用书写工具——芦苇笔和莎草纸等。

古印度文明,发明了印度数学、世界最早的日心说、世界最早的系统宗教——印度教等。

中华文明创造出了世界最早的铜冶炼技术——陕西西安姜寨遗址冶炼黄铜、世界最早的农业——江西万年县万年仙人洞遗址驯化水稻、栽培稻植硅石,世界最早的造船技术——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独木舟,世界最早的酿酒技术——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果酒沉淀物,世界最早的乐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骨笛,世界最早的哲学著作——老子《道德经》,世界最早的军事学著作——孙武《孙子兵法》等。

二、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世界遗产景区景点

古巴比伦文明作为世界第一大文明古国,曾经拥有世界上最早的人类文明、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冶炼技术、世界上最早的铁器文明、世界上最早的历法、世界上最早的系统宗教等。重要的景区景点主要包括古巴比伦城垣、埃尔比勒城堡、空中花园(悬苑)、巴格达、萨迈拉古城、伊斯法罕王侯广场、阿拉伯河、幼发拉底河畔、伊拉克国家公园等。

古埃及文明除了拥有世界上最早的统一王朝(埃及第一王朝)、世界最早的数学(古埃及数学)、世界上最早的几何(古埃及几何)、世界上最早的专用书写工具(芦苇笔、莎草纸),相关的重要景点主要包括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埃及最大的庙宇遗址卡—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阿斯旺水坝、罗马剧场、埃及博物馆等。

古印度文明除了发明了印度数学、世界最早的日心说、世界最早的系统宗教(印度教)等,重要景点主要包括:与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和柬埔寨吴哥窟并称古代东方四大奇迹的婆罗浮屠(大约于公元750年至850年间)、世界上最活跃的活火山之一—莫拉比火山、印度尼西亚最宏伟的印度教寺庙—普兰班南、水上城堡、Parangtritis海滩、蜡染博物馆等。

中国重要景区景点主要包括长城,莫高窟、明清故宫、秦始皇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拉萨布达拉宫、承德避暑上庄、曲阜孔庙、武当山古建筑群、庐山、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园林、北京皇家祭坛、北京皇家园林、大足石刻、龙门石刻、杜江燕水利工程、云冈石窟、高句丽王城、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古迹、元上都遗址、三星堆遗址、丝绸之路等,世界文化遗产总共36处。

三、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古印度文等文明消亡探秘

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古印度等世界文明,经过了漫长的形成、发展、演化过程。关于这三世界文明的消亡研究,有各种各样的解释,而大多都是从历史人文学科的角度,或者从物种争斗或战争的视角进行阐述。从地球演化及生命演化科学视角看,生物绝灭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渐变式(progressive)的,一种是突变是的(abruptly)的。一般情况下,渐变式的事件(progressive events)很难完成文化或者文明的中断或者消亡。

前者主要是人类间的争斗造成的,这种成因的事件通常需要比较长的时间,通常是渐变形式的,如各国古代王朝更替,即主要是通过战争发生的朝代更迭,这种是渐变式的,通常不会造成文化或文明的中断。后者主要是由于自然界外力作用造成的,如地震等,这种成因的事件因为是突发的,所以时间很短暂的,如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二叠纪—三叠纪生物绝灭事件,即在突发外围事件造成的某个物种的突然绝灭。

鉴于上述三大古国时期各种战争都是比较原始的冷兵器时代,更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通常不可能发生什么第二种事件,即在很短时间内的突然绝灭事件,尤其是造成一种文明的消亡,一般不可能通过某种古代式的战争造成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当时的古气候、古环境和古地理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古印度文明所在地区历来是地质灾害多发区,至今仍存有不同时期古地震、古火山遗迹、火山破坏废墟以及现代火山口景观。因而推测,古印度文明很可能是受地震及相关的火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破坏所致。至于其发展演化过程中的各种残酷战争如受到中亚地区突厥的入侵等,那只是渐变的,一般不会造成文明的中断。

古巴比伦文明,四周被“水”所包围的世界文明,北面有山,缺乏安全屏障,地势低平,易于受到洪水灾害的影响。尽管古巴比伦王国于公元前729年被亚述帝国吞并,但古巴比伦文明真正绝灭的原因,很可能还是与大规模、区域性的洪水事件有关,或者与第四纪冰川海平面上升有关。

古埃及王国的形成、发展演化与存亡与尼罗河息息相关。古埃及通常遭受尼罗河一年一度的洪水泛滥,这是事实。因此推测,古埃及的灭亡和中断很可能是由于气候灾变所致或气候突变灾害事件所致。尽管埃及历史上曾经遭受过类似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征服的多次战争。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