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黄铜玩意什么意思 图中哪个比较值钱

附图为比较稀少的不参与流通的英国东印度公司1840年维多利亚女王头像半卢比原模重铸之亚光精制银币(单辫)附图为非常寻常的流通用品相不佳的英国东印度公司1840年维多利亚女王头像1卢比银币(双辫)附图为英国东印度公司今日之拳头产品。...

黄铜玩意什么意思,图中哪个比较值钱?

看看李佳琦,除了口红就是唇膏。主要是要选好牌子的。

这个钱币是真的吗?

受邀回答,钱币图片只有一面,很多信息不具备,包括无从辨析的面值以及真伪等等。

从此币形式可以看出这是英国东印度公司1840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头像的卢比银币,因为头像与币文形式来看1卢比和半卢比都有可能(1/4卢比直径较小),通过头像分析这是“双辫”版( 就“单辫”版而言);当然这种也是非常寻常的东印度公司印度卢比,是在英治下印度一种寻常的流通银币。这种寻常的流通银币除非是评级MS级别以上的高品相者,否者价值很一般。又因币之上维多利亚女王头像为年轻时期相貌,国内收藏者也俗称其为“小维”;当然具体到这种银币版本还是很多的。

东印度公司是一些历史书和影视剧里经常提到的词汇,要区别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等;当然这种公司都是欧洲殖民主义国家在海外殖民地代行其本国政府职能的特殊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直到该公司移交印度管理事宜给英国政府,印度才算英国政府直接管辖之殖民地)。该公司17世纪初就取得了英女王的特许委任,也因该公司在孟加拉等地大量走私鸦片到我国,最终造成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也使得我国“租借”了香港岛给英国,1840年也拉开了近代史序幕。

英国在印度发行的殖民地货币,铸造地并非全在殖民地本土,有英国皇家造币厂,有英国伯明翰造币厂,印度本土有孟买造币厂和加尔各答造币厂等。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虽然19世纪下半期已经被英国政府解散。但其实今天依旧存在,现在这家公司由印裔英国商人山吉夫·梅塔收购(应该叫伦敦东印度公司),并有原名称和LOGO使用权,主营业务主要是“烟酒茶糖”;当然还有代理圣赫勒拿岛发行纪念币,如联合圣赫勒拿发行的莫赫尔狮子金币等。

附图为比较稀少的不参与流通的英国东印度公司1840年维多利亚女王头像半卢比原模重铸之亚光精制银币(单辫)

附图为非常寻常的流通用品相不佳的英国东印度公司1840年维多利亚女王头像1卢比银币(双辫)

附图为英国东印度公司今日之拳头产品“烟酒茶糖”(茶、饮料和冰淇淋)

附图为英国东印度公司联合圣赫勒拿岛代理发行的新版莫赫尔狮子精制纪念金币(已发行多个年份)。

为啥很少见到日军使用冲锋枪?

其实,冲锋枪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早投入实战的是德军装备的MP-18冲锋枪,9毫米口径,发射手枪弹,采用32发蜗轮形弹匣供弹。

战时,德军以小分队的形式,在某一个点集中火力射击,凭借强大的火力撕开一个缺口,越过英法军队的堑壕,就跑到阵地后方搞破坏去了。

(MP-18冲锋枪)

由于从来未见过步兵手中端着冲锋的枪械,火力如此动物般凶猛,英法军队就将MP-18冲锋枪称为“弹丸喷射器”,还是相当形象的,符合冲锋枪的射击特点。二战时期,冲锋枪作为一款近战自动枪械,得到了许多交战国家军方的普遍重视,苏军的波波莎41/43、德军的MP38/40、美军的M1/3、英军以及英联邦军队的司登式、意军的伯莱塔M38等,都是二战期间著名的冲锋枪,似乎唯独另一强国日军在冲锋枪领域缺席了。

(M-38伯莱塔冲锋枪)

事实上,二战时,日军曾装备过冲锋枪,就是那把奇葩的100式冲锋枪,只是由于装备年份太晚,且装备数量极少,尚不足2万把,对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战局影响不大。与日军大量装备的三八式和九九式5发栓动步枪相比,30发弹匣供弹的100式冲锋枪完全可忽略不计,视作日军在战时未装备过冲锋枪。

(M-1冲锋枪)

二战时,在冲锋枪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日军未及时并大量装备冲锋枪的原因,个人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步枪+军刺适合身材矮小的日军:日俄战争时,日军脱胎自毛瑟步枪的30式步枪,就优于俄军的滑膛步枪,历史上受武士道精神影响,特别强调精准射击,以及拼刺技能的发挥,长枪+军刺的兵器,弥补了日军身材矮小的缺陷,在冲锋尤其是拼刺时,往往对对手形成一定的优势,是战时日军不愿装备冲锋枪的主要原因之一。(100式冲锋枪)受资源有限的制约:因为日本是个岛国,国土面积较小,导致其资源非常短缺,当初,引进德国毛瑟步枪时,就将德械7.92毫米口径,改成了6.5毫米口径,一则,可以减轻射击时的后坐力;二则,节省了宝贵的铜材,当时子弹、炮弹包括弹壳,都是用黄铜做的,所以对黄铜的需求量非常大。冲锋枪是连续发射的自动枪械,战时需要消耗大联的子弹,而步枪是手动发射,因此子弹较省。

(MP-40冲锋枪)

受制于军方战略眼光:日本军部历来重视士兵的射击和拼刺技能的提高,因此日军中都有专职的拼刺教练;且始终认为百发一中的冲锋枪,不如一弹一中的步枪,看不到冲锋枪在战场上的作用,坚持步兵以步枪为主,反对配备冲锋枪。(波波沙41冲锋枪)

当太平洋残酷的夺岛战役中,以5发栓动三八式和九九式步枪为主的日军步兵,吃足了美军步兵手中M-半自动、M-1卡宾枪、M-1冲锋枪等自动枪械凶猛火力的大亏,日军野战师团纷纷要求装备冲锋枪。

但军部的那帮老朽,却还在干扰冲锋枪的研发,要求冲锋枪一是装上两脚架,可以当轻机枪使用;二是要求标尺射程1500米,真当是把轻机枪了;三是要求装上刺刀,可以像步枪那样用来拼刺。

(M-3冲锋枪)

由于军部那帮缺乏战略眼光的老朽反复折腾,在一定程度上,又拖累了100式冲锋枪的研发步伐。当满足军部那帮老朽的100式冲锋枪装备日军时,战争就快结束了,且装备数量不足2万把,对战争进程毫无影响。

(司登式冲锋枪)

本文由“国平军史”由手机发布,码字时一气呵成,并未参阅任何参考资料,关于二战主要交战国的枪械名称,以及供弹方式和弹容量等,都在自身脑壳中,可以信手拈来。

但真理在读者手中,欢迎批评指正,谢谢拜阅,有兴趣的可以关注本人,所有文章都是基于自身积累草就,绝不复制粘贴抄袭别人的成果。

战争的走向会发生怎样的转变?

【瘾历史观点】对于大量网传日本人差点发现大庆油田,再钻几百米就能发现大庆油田。事实上,都只是以讹传讹而已,当时大庆油田荒芜人烟,按当时的找油理论,根本不会想到辽河盆地会蕴藏石油。

假如中日战争初期就发现大庆油田,战略布局肯定不一样,整个二战进程可能都被改写,不过结局大概率日本下场同样是战败。分析如下

一、为什么日本没有发现大油田?

1)对于在东北找石油,日本起个早,连晚集也赶不上。

事实上早在1926年,日本人有一个机构叫满洲炭矿株式会社,专门跑到中国东北来找石油。1928年,日本找到在美国留学的石油专业的高材生新带国太郎到中国东北的牡丹江寻找石油。但是经过两个多月的寻找,花费巨资也没有找到。

死心不惜的他在1930年4月又在满洲里的扎赉诺尔煤矿进行过第二次勘探,再次失败。不止这一路人马。为了在东北找到石油,日本当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也用尽了他们所掌握的一切勘探和采矿设备,但始终没有可开采的石油。

四十年代的满洲石油株式会社

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军和荷军在撤离时为免便宜了日本,摧毁了油田,当时所有在中国勘探石油的队伍都被征调到了东南亚参与那里的油田恢复和开采,“在中国东北找到石油”这个目标最终放弃。

2)日本发现不了大庆油田根本原因?

找不到大庆油田根本原因是日本的地质学者基于当时的石油地质学理论,绞尽脑汁也没想过松辽盆地会掩藏油气,主要依据是东北地区缺少没经变质的海相地层和缺少与陕西延长地区产油层相当的三叠纪地层。

按当时的理论日本专家错误地在本不产油的的海拉尔盆地钻探,一顿操作猛如虎,只找到一些完全没开采价值的的石油苗。日本人钻探石油美梦最终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我国东北一系列埋藏并不深的油田躲过了遭受劫掠的厄运,苍天护佑,国之大幸。

二、其次回顾下中日战争时,日本对石油等战略的依赖到什么程度?

1)我们往往有一个误区,认为日本是个地小资源贫乏的弹丸小国。事实上,这并不客观,日本相对来说国土面积并不小的资源小国。

日本的国土确实不大、资源也不算多,但日本的海洋面积辽阔,人口众多,由于日本多火山,所以金银、硫磺等矿产资源丰富,比很多欧洲国家的条件还要好。

如果把日本平移到欧洲,以国土面积为例,英国、德国的国土面积竟然没日本大,放在中国的话,约等于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的总面积。日本给我们的感觉小,主要是由于他的国土形状特别狭长,显瘦。然而二战时人口相当于英国和法国之和,比德国人口还多800万人。所以说日本比很多欧洲国家的潜力更大。

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迅速提升。凭着人口众多和基数较大,经济实力不比意大利多了不少。1937年时日本占世界工业产值为4%,居世界第六位。此外,日本还占领了朝鲜、台湾、中国东北等地,大大增加了其实力。从总体上日本,绝对属于世界一流强国。

2)上个世纪30年代末的日本能源结构

要知道战争打的就是资源能源的战争,虽然中日战争爆发前,石油在日本的能源总耗量中占比不高,但是国家战争机器的运行没有石油就要掉链子,石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中日战争中,日本石油95%依靠进口(有一小部分是人造石油,成本昂贵),石油来源主要有两大途径,从美国进口石油,这个渠道占到了日本全部石油消费总量的80%,另外10%靠从荷属东印度进口。

所以这是一件很显而易见的事:日本发动战争的命脉——石油,是一直掌握在美国人手里的。这也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对美国一直忍气吞声的重要原因。1937年前日本的石油储备只有169万吨,仅仅只能支持半年。

1937年长滩Signal Hill油田一景

二、假如日本发现大庆油田,实力得到怎样的增强。

1)大庆油田发展概况。

大庆油田是1959年9月被发现,1976年年产稳定在5000万吨,直到2020年大庆油田占全国陆上石油总产量一半。

2)日本战时石油消耗和需求。

1943年修复在南洋的油田,基本达到250万吨的规模,理论上完全可以支持日本的长期需求。大庆油田稳产年,理论上产量是日本战时需求的20倍。

3)关于当时日本的钻探开采技术水平。

日本作家草柳大藏在《实录满铁调查部》一书中认为:“石油探矿是由满铁和日本石油公司进行的。从兴安北省的海拉尔到热河省这样的范围内做了广泛的勘察。日本石油公司甚至建设了常驻住宅,进行了深度达一千米的钻探。满铁的钻探技术达到1800米是可能的。

1959年标志大庆油田发现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开钻到1357-1382米之间的油层才出油。可想而知,日本当年有实力开发大庆油田,而且为战争需要肯定是疯狂掠夺式开采,爆炸式产量石油可能让日本战争运行机器毫无后顾之忧。

4)战时缺油的日本,被拖后腿的情况。

由于美国对日开战后持续打击南洋石油基地和运油船,到1944年初日本海军上将,就感到潜艇才最终使帝国海军“极为深切地”感觉到燃料缺乏。日益耗尽的石油储备也开始影响到各种战略决策,导致日趋毁灭的后果。

在1944年6 月的马里亚纳群岛的战役中,日本战舰因燃料不足而未参战。此外,为了节省油料,航空母舰不再迂回而是直接驶近美军。一位日本指挥官后来说:“采用较长的航线,将会耗用太多的燃料。”直接出击是一种代价高昂的作战方式,结果,在通称为“马里亚纳火鸡大射猎”的战斗中,日军损失飞机一百七十三架,而美军只损失二十九架。由于马里亚纳群岛战役的胜利,美国人终于进入了日本防卫的内圈。

日本的空军作战也因燃料匮乏而受到严重阻碍。1944年,飞行员训练时间缩减到三十小时,为必要时数的一半。1945年,由于燃料短缺的情况愈益严重,航空训练被完全取消;飞行员直接随领航机攻击目标,几乎无人可望生还。航空汽油采用唯一可以利用的原料松节油制成,其中掺入越来越多的酒精。劣质的燃料、训练不足的飞行员和未经充分测试的飞机等合在一起,是一种致命伤。仅在运输飞行途中,日本便损失了多达40%的飞机。缺乏石油保障的日本,离战败已经不远了。

三、假如日本石油保障无后顾之忧,战争如何走向?

1)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世界战况。

此前英、美忙于应付欧洲战争之机,无暇顾及亚太地区。偷袭珍珠港前6个月,1941年6月苏德已经爆发战争,中国不但开始失去苏联的援助,日本南进的更无忌惮。

1941年7月2日的御前会议上决定秘密进行对苏战争准备,一旦苏德战争的发展对日本有利,即使用武力解决北方问题。为此,大本营考虑要从第11军至少抽调2个师团到中国东北,加强对苏战备。在《对华长期作战指导计划》中,日军大本营提出:“不放松现在对中国的压力,在此期间应用一切办法,特别是利用国际形势的变化,力求解决中国事变。”8月26日,大本营以“大陆命”第538号命令批准长沙作战计划,但为了准备对南方作战,第11航空舰队和第3飞行集团于9月上旬陆续调走,减少了海军和空军的支援。

在长沙会战日本失利,中国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是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军回到原战略态势的战役。虽然是惨胜,不过也来之不易。

2)石油供应得到保障前提下,日本不急于贸然对美挑起太平洋战争,击垮中国,再图东南来地区。

日本全面侵华前,其绝大部分战略资源都依赖美国提供,除了石油外,废钢铁和铜的90%,铅的45%,飞机、坦克制造机床的70%统统依靠美日贸易。

可以理解为二战时,美国就是日本的变相“帮凶”,实打实的日本资源靠山,美国为了自身利益手上沾满了血腥味,到最后美国也尝到苦头。

要是石油储备充足,日本运行战争机器肯定开足马力,至于战略物资钢铁可以从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掠取再加工,只是效率稍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才加大对中国的援助,要是这战事不爆发,同时失去苏联美国援助,后果有点不堪设想,中国处境会非常危险,这样日本完全可以集中精力全面击垮中国。

再者东南亚的战略位置及丰富的大米、橡胶、锡、石油等战略资源垂涎已久,早就渴望夺取南洋作为支持其侵略战争、独霸亚太地区的基地。

1942年日本实际控制范围图

3)日本独霸亚太只是黄梁美梦,苏联美国在欧洲节节胜利,日本必败。

即使日本吞并中国和东南亚,被侵略的人民也会奋起反击,一时之前驱除日寇,但是持续不断的反击,削弱日寇的实力。而且日本独霸亚太地区,直接损害了美苏英法的既得利益。当美苏英法处理欧洲战事后,和日本迟早有一战。

苏德战争后,共有约150万苏联红军,超过5,000辆坦克已经集结在满洲地区,重创日军不在话下。

广岛(左)和长崎(右)的原子弹蘑菇云

1937年2月,纳粹德国开始执行了“铀计划”。即使日本不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为维护国家安全,也得赶在德国之前研制原子弹。

事实上美国于1942年6月实施曼哈顿计划,这计划集中了西方国家(除纳粹德国外)最优秀的核科学家,以日本当时科技,不可能研制出核武器。当美国研制好原子弹之时,就是美国拿日本祭旗之日。

由于日本是狭长的岛国,美国投放多几次原子弹,足以让日本亡国灭种。写在最后,日本法西斯侵略本身就是反人类反世界,非正义之战,灭亡只是早晚的事。

为什么现在的有些中国女人比欧美白种人的肤色要白?

中国人历来讲究以白为美,正所谓“一白遮三丑,一胖毁所有”。

在中国,一个女人如果长的白白净净的,即便她不是倾国倾城的面貌,那么她也丑不到哪去。

而同样的,一个相貌端正,但是肤色较黑的女子,在世人眼中,黑不溜秋的就没那么好看了。

这是中国人的审美。

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属于黄皮肤,而欧美人属于白皮肤。

但并不是说黄皮肤就是跟脱毛鸡那样,肤色是黄色的,而白皮肤就一定是跟墙上的乳胶漆一样,雪白雪白的。

中国有很多女人的皮肤是很白的,但是中国人的白皮肤和欧美人的白皮肤是不一样的。

中国人长的白,一般很少会是惨白的那种,大多数都是奶白色那种,这种白,白的很自然,看上去也很舒服。

而欧美人的白色大多都是那种惨白,白的太纯了,反而有点过了,至少像我这样的传统中国人觉得这样不美。

现在正是大夏天,走在大街上,能看到很多女性都穿着短衫热裤,展现出修长的四肢。

那些皮肤白的年轻女性,穿一条短裤,露出雪白的大长腿,那回头率别提多高了。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为什么手枪子弹弹头不是尖的?

相信经常看影视剧的朋友会发现这样一个细节,无论是国产战争片或者好莱坞大片,我们会发现影片里的大多数子弹弹头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尖,实际上,大部分的弹头是稍呈弧形的,那么,有人会问——难道不是弹头越尖杀伤力越大吗?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在真实的战争里,由于对抗不同兵种的需求,所以诞生了许多种类的子弹,如下图👇

看完上图,相信你很容易发现咱们文章开头所说的细节——大多数子弹的弹头的确不是尖的!

再看下图,另一组子弹照片——你也会发现大多数子弹弹头也不是尖的!

实际上,如果将子弹弹头做成尖的,不仅其本身的伤敌效果将大打折扣,还可能会影响到自身的产量,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1.杀伤力减小如果将弹头做得太尖,那么子弹很可能直接穿透身体,这样子弹本身的动能就难以全部传递到目标身上,其杀伤力自然而然地就减小了。

(普通的被甲弹)

2.射击精度下降子弹在飞行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偏转,如果我们将子弹头做地过尖,那么这个偏转量就将增大,从而子弹散布就会变大,射击精度随之将大大下降,这是原因之二。

3.生产工艺要求在保障军工产品合格的前提下,尖头子弹的制作难度其实要远远大于圆头子弹,这是因为生产时很难保障尖头在绝对的圆心上,即使保障了这一点,高速运动的子弹弹头也可能因形成激波而变软坍塌,这又使得弹头材料需要被重新考虑,而这一点点细微的改动将会带来一系列的后续问题,相当于间接地提高了对生产工艺的要求!

(不同型号的尖头子弹)

(同一批同型号的尖头子弹)

历史上的非尖头子弹有许多种,其中以达姆弹、龙息弹、玻璃弹、空尖弹等特殊弹种为代表,其中又以达姆弹和玻璃弹最为出名,以至于令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感到害怕,小编在这里再介绍一下其中的两种特殊子弹!

1.达姆弹:

19世纪末,印度加尔各答附近一个叫达姆的地方兵工厂生产了一种全新的弹药,这是一种不具贯穿力但极具浅层杀伤力的“扩张性”子弹,为什么称其为“扩张性”子弹呢?

这是因为这种子弹特殊的构造,其在打入人体时,部分弹壳由于自身较软而会被挤压扩张,这会造成其它普通子弹难以造成的巨大伤害。

简化的构造模型👇

(子弹简化图,黄色部分为黄铜,黑色部分为铅)

简单地说,因为黄铜外壳较软,其在接触人体后会产生较大的形变,产生形变后的子弹会在人体内撕扯出一个巨大的伤口,这使得子弹进入人体时可能只是一个小孔,出来时就已经扯了一个大洞!

2.玻璃弹

其实玻璃弹本身所造成的伤害并不算很高,但因为它击中人体后会溅射出大量的玻璃碎片,所以这种武器更令人害怕,以至于在很多战争条例里都禁止了它的使用。

一般情况下,被击中的人不会马上死亡,而会被嵌入体内的玻璃碎片不停的折磨,使其逐渐丧失战斗的意志,即使在战后通过X光扫描也很难将所有的碎片取出,这不但使得伤口极易感染,还可能使得中弹者一生受其影响。

以上就是本期的所有内容,你们还知道哪些令人恐惧的特殊弹药或武器吗?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