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铜水晶底座,照明灯怎么接插头?
. 准备工具和材料:需要用到电线、插头、开关和照明灯。
2. 安装插座和开关:先安装插座和开关,通常需要将插座安装在地面,以便插入电源线。然后安装开关,以便控制灯的开关。
3. 去除电线外皮:使用剥线钳或刀片剥去电线的外皮,以露出电线内部的金属丝。
4. 连接电线:将电线与插头、开关连接。通常,黑色或红色电线表示“热线”或电流输入线,应连接到插头或开关的黄铜触点上;而白色或灰色电线表示“中性线”或电流输出线,应连接到插头或开关的银触点上。另外,一些灯具可能还需要连接接地线或挂钩。
5. 安装灯具:将灯具安装在所需的位置上,通常需要将灯具的金属杆或底座与墙壁连接。
6. 连接电线:将灯具的电线与插头或开关连接,并确保连接牢固。
7. 测试照明灯:将灯泡插入灯具中,然后接通电源,测试灯具是否正常工作。如果灯具无法正常工作,则需要检查电线连接是否正确以及插头或开关是否有问题
上面巨大封土堆不会压塌吗?
在陕西的关中地区,分布着中国历史上的72座帝王陵墓,埋葬着中国历史上的73位帝王。因此陕西关中也被称为“东方帝王谷”。这里的帝王陵墓比著名的“埃及帝王谷”的数量还多,属于世界第一帝王谷。
在这72座帝王陵墓之中,秦始皇帝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缔造者,秦始皇赢政不仅要他的基业传至万世,而且还要在死后继续享受他生前的荣华富贵,这一切都在他的陵园整体规划和建设中得以体现。秦始皇陵从开始修建的第一天起,就注定将是一项震烁古今的工程。根据《史记》、《汉书》的记载,秦始皇从13岁即位就开始建造陵墓,直到秦朝灭亡时还没有完全修建好,前后历时39年。在中国历史上,由于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以及奉行"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几乎历代封建帝王都十分重视修建陵园。古代修建王陵是重大盛典,所以王陵的修建工程大都是由丞相主持的。丞相作为除皇帝本人之外的最高督造者,他们的职责是“总理其事”,即规划统筹、总体负责陵园修筑过程中的各项事宜。据《史记》可知,秦始皇帝陵园的整体修建工程以统一六国为标志,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工程的主持人应该是吕不韦,统一之后大规模修建时的主持人,先是隗状和王绾,后期是冯去疾和李斯。这五人均在秦担任过丞相一职。历代帝王在陵墓的选址和营造上都非常讲究,出于现实和心理上维护威严的需要,古人常选择地势较高,环境优美的地方来设置帝王陵寝。而骊山北麓形成的洪积扇,地势高拔,环境秀美。秦始皇陵就选址在骊山北麓,骊山是秦岭北麓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约25公里,南北宽约7公里。骊山是在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中隆起形成的地垒,海拔1000米左右,断层错落,山峦与沟壑相间,构成了一条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并由此孕育出了一道道河流。秦始皇帝陵就位于骊山北麓由这一道道河流形成的洪积扇上。从堪舆学上来讲,这处洪积扇的位置南有骊山,北有渭河,是“背倚山峰,面临平原”的“山冲”之地,恰恰处于骊山北坡大水沟与风王沟之间的开阔地带,处于渭河南岸三级阶地与骊山山地之间的台塬上,不但地势较东西为高,而且受东西两侧水流的拱卫,是一处极为理想的设置陵园之地。秦始皇帝陵主要由地宫、封土、城垣与门阙,各种陪葬坑、陪葬墓,各种附属建筑以及陵邑等部分组成。整个陵园设计缜密、规模宏伟、埋藏丰富。陵园整体布局,在继承前代传统葬制的基础上,又有许多创新,对后代帝王陵园的建构影响深远。地宫作为整个陵寝的核心部分,是最早开始营造的。这里是放置帝王遗体、棺椁和重要随葬器物的地方,其中心部分即“玄宫”所在,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地下宫殿。根据《史记》中有“穿三泉水,下铜而致椁”的记载,说明秦陵地宫所在地的地下水源非常丰富。据秦陵地区地下水文资料显示,第一层地下水距地表15米左右,第二层地下水距地表30多米。而根据考古学家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秦陵地宫的深度为30米左右。秦陵地宫是竖穴土圹墓,要挖掘墓穴,修建地宫,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排走地下水,否则地宫所在的土圹宫城就无法顺利修建。为了隔断排走地宫周围的地下水,就要环绕地宫一周修建排水渠,而且排水渠的深度一定要超过地宫所处的深度,将地宫范围形成一个孤岛。同时排水渠的底部用不透水的青膏泥密封住地下水源。当地下水通过暗渠坎儿井不断排出后,就可以在形成孤岛的地宫范围内正式开挖地宫墓穴了。根据考古专家的推算,秦陵地宫的开挖范围为东西170米,南北约145米,深约30米,墓室底部东西80米,南北宽约50米。如果把这个口大底小的土圹粗略计算,要挖掘土方约50多万立方。50多万立方的土方量经过墓道和周围墓壁所留的台阶而运出土圹,工程量是很巨大的。为了解决地宫墓穴底部的地下水问题,则是采用先用青膏泥填封,然后在其之上再用夯土夯实,最后在夯土表面铺上砖石。当墓穴挖好之后,地宫土圹底部的面积约有4000平方米,然后在其上开始严谨规划布置墓室。首先主墓室的位置确定好,这里要安放帝王的铜棺、石椁以及黄肠题凑等。《史记》中还有“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这些都会被谨行规划布置。也要给其他一些放置陪葬品的副室或耳室留有空间,这些都是供秦始皇地下享用。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营造地宫有一段形象描述:“葬始皇郦山……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司马迁的记述在很大程度上激发着后世人们的想象,而地宫中的真实状况,则有待于将来通过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予以阐明。一般的竖穴土圹墓的地宫都是用土填实的,比如已经发掘的秦宫一号大墓就是在地宫修建完成之后,直接用土填埋。而考古专家对秦始皇陵进行勘探的结果显示,秦陵地宫中存在石质板材。专家们认为墓室中存在的石质板材可能属于地宫墓室顶部的覆盖材料,由此推断秦陵地宫应该是券砌石顶。这样坚固的石顶也确保地宫几千年来没有塌方。《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上具天文”的记载,这进一步说明地宫顶部绘制有天文星宿图。至于秦陵地宫石材的来源,则如西晋博物学家张华所著的《博物志》所说,取于渭北诸山。石质券顶之完工后,便要开始封土。实际上这也是秦陵地宫建造的最后一道工序。封土即覆盖于墓室之上的土包。陵墓上覆盖封土,是春秋战国之际出现的一种新的墓葬形制,即“冢墓制”,而封土则是这一墓葬形制的主要特征。其形状为截去尖顶的四方锥体,俗称覆斗形。从秦献公开始,以后的秦公王陵都建有高大的坟冢。相对于殷周时期陵墓没有封土这一现象来说,它是一种新的墓葬形制,其主要特征是出现了覆盖于墓室上方的“封土”。 秦始皇帝陵的基本形制承继了这种“冢墓制”,并且成为“冢墓制”发展的巅峰之作。秦陵封土用土夯筑而成,外观亦呈覆斗形,顶部略平,中腰有两个缓坡状台阶,使整个封土形成三个平台,封土原底边周长约2000米,高度因观测点不同而异,在经历风雨侵袭两千余年后,任何一个角度目测之下仍在数十米之上,其高拔之态有如山丘,后代所植林木覆盖其上,已成独特风貌。高大的封土堆,象征着秦始皇帝的威严,标志着秦陵营建工程的基本结束。《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大事毕,已藏,毕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讲的就是地宫工程结束的情况。此时,最初修建在地宫周围的排水渠就必须及时回填,排水渠底部填有很厚的青膏泥层,其上然后再用土夯实,其目的是保护秦陵地宫永久性的不被地下水侵蚀。由于排水渠的回填密封,秦陵地宫内至今仍然没有地下水患。秦始皇帝陵坐西面东,与历代帝王陵墓的格局不同,非常奇特。不仅是秦始皇陵墓的朝向,据考察,陕西境内已发掘的917座秦墓,绝大部分都是东西向。秦公陵园的32座大墓,也全部面向东方。秦人葬式的这一特点,越早期越为明显。这或许和秦汉之际的礼仪风俗有关。根据有关文献记载,秦汉时期从皇帝、诸侯到上将军,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东。秦始皇天下独尊,为了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向坐西向东。秦始皇帝陵园布局的突出特征是围绕一个核心(即陵塚),一条轴线(即以封土为中心向东、向西伸展,通过内外城垣上的东、西阙和独立双阙等构成的一条东西轴线),分内、中、外三个不同层面(内层为内城垣以内的区域,中层为内外城垣之间的区域,外层为外城垣以外的区域)进行分布。其中内层是中心区,包括安放秦始皇遗体的地宫、供其灵魂起居生活的寝殿和休息闲宴的便殿,以及御用的乘舆、御厩、府库等;中层区域则包含府库、武库、宫廷厩苑、供帝王亡灵娱乐赏玩的百戏、珍禽异兽,以及饮官等园寺吏舍等;外层布局范围较为广阔,包含位于东部的兵马俑坑、象征宫廷厩苑的数百座小型马厩坑,以及位于北侧的大型府库和珍禽苑等。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嬴政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他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他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被称为“千古一帝”。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病死于沙丘平台,同年明葬于骊山始皇帝陵。2022运城盐湖景区现在开放吗?
开放了,盐湖盐池以大,盐度高出名,除了盐池,还有凤凰大峡谷,景区很漂亮,还有解州关帝庙,其中关公像是全国最高,身高61米,融合了几吨黄铜融合而成,底座19米,寓意关公19岁投军,61米寓意关公活了61,大美运城,大运之城,推荐大家来观光旅游。
用工程塑料来做子弹壳呢?
弹壳材料虽小,但决定了枪械的性能。自从有壳弹药出现,人们就在弹壳材料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黄铜是成本较高的金属,作为一次性使用的弹壳材料,确实比较浪费。虽然理论上黄铜弹壳可以回收再利用,但实际上回收的数量有限。
除了财大气粗的西方国家和石油输出国,其他多数国家都被迫选择钢质弹壳。钢质弹壳的成本比较低,但是钢的硬度大、延展性差,作为弹壳的机械性能不如黄铜。因此大家可以注意到,所有钢质弹壳的锥度都要比黄铜弹壳大一些,这样更有利于发射后抽壳,例如苏联制式的7.62×39毫米步枪弹。这导致了AK47系列步枪等枪械的弹匣看上去更弧度更大一些。即使采用了更大的锥度,钢弹壳也更容易出现抽壳不畅,甚至会把弹壳拉断,造成故障。
能不能用塑料来取代黄铜呢?弹药界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较早应用塑料弹壳的是泵动式霰弹枪。这种枪的射速慢、膛压低、射程近,对精度要求比较低,进弹和抽壳的力量都来自人力,因此对弹壳材质的要求比较低。如今在国外,霰弹枪已经普遍采用塑料弹壳,将发射药和弹丸本身都包覆在内。但是这样的弹药还是要采用黄铜底火。高初速的弹药能不能采用塑料弹壳呢?美国陆军也对此很感兴趣,原因倒不是因为缺铜,而是为了减重。
美国政府还在2003年拨出专款,扶持一些小企业研究这项技术。于是,一些美国公司进行了勇敢的尝试。一家叫做英格尔弹道研究的公司推出了与塑料霰弹类似结构的子弹。其弹壳后部依然是黄铜,但中前部、包括斜肩和壳颈都是透明的尼龙。据说有75%的黄铜被塑料取代,整弹减重35%。该公司已经推出了5.56毫米、7.62毫米、12.7毫米等多种弹药。还有一家叫做PCP的公司采用了略有不同的结构,只有弹壳中部是尼龙,弹壳后部和壳颈、斜肩都是钢质的。但是这种结构的5.56毫米弹表现并不好,在美国枪械网站firearmblog组织的一次测试中,第一发弹就导致了严重故障,弹壳完全解体,弹匣的底部都被崩了出去。
后来PCP公司推出了新的、类似于英格尔弹道研究公司的型号,只是采用沙色的塑料。新一代的埋头弹更加大胆地采用了塑料弹壳,泰克西隆系统公司在2017年7月推出了三种埋头弹,口径分别是8.62毫米、7.62毫米和6.5毫米。它们看上去不像子弹,更像是小药瓶。同时,这个公司还研制了发射这些弹药的M4步枪改进型。今后,很可能会看到美国大兵揣着塑料弹壳的子弹出现在战场上。也希望我国军工企业的科技人员能够早先一步研制出我们国家的塑料弹壳子弹。
本文节选自《兵器》2018年第2期,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移步观赏
打针的针管是怎么做出来的?
今天介绍的皮下注射针头制作,就是那种先用注射器抽取安瓿瓶里的药液,再打进胳膊的皮下。
临床上不同规格的针头需要搭配不同规格的注射器,一般针头越小你感受到的痛苦就越轻,但可能时间更长...
制作材料
制作中空金属针用的材料是不锈钢条,批量制作的方法是用碾轧机给压成管状,而中间的接缝处再用激光进行焊接,这种操作处理极其精细。
中空金属管是用滚筒冷轧的方法被多次加工让针头变细的。
由于皮下注射针头必须要一个尖尖的头,才能刺穿皮肤和皮下组织,所以做针头很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让金属管原本粗钝的一端变成尖锐的针头。
切割成段
在针管被橡胶垫往前运送的同时将针管按一定长度进行切割,机器的每一次震动横切就让针头从切割线上分离下来。
切割下的针管散落在收集容器里,在气体的扰动下,容器的震动又使针管排列整齐了。
接着工人用塑料带把针管扎成捆,再从中抽样做检测,用激光去测量针管的外径,符合标准的抽样必须是严格到分毫不差的。
之后机械卷筒将超强粘性的胶带贴在针管上,粘成一整排,方便后续斜切针头。
工人再将针管带分成 12 厘米长的一条,每条大约就有 100 根针管。
然后在针管的一端喷上氧化铝,使表面变得更粗糙,好令后续处理更容易进行。
针管带被牢牢固定在研磨夹具中。
磨削针头
磨砂轮沿着针管顶端移动磨削,同时也要用冷却液冲刷针头,让针头初步变尖,当然这只是第一轮的打磨 ,还没算完,针头仍然是不够尖锐的。
夹具旋转针管后 ,继续将针管送进磨削,好打磨针管的另一个角度,让针头更加锐利。
多次磨削后就可以看下图完工前后的对比图了。
质检环节
质检员也是抽样先测量针头的长度,因为后面还需要操作,这时会比标准长度略长几毫米。
然后用千分尺测量针管的外径,工科朋友们的随身装备,有没有很熟悉...将针管插入测砧和螺杆之间,通过测量这之间的空隙来测量针头外径。再用塞规插到针头里来测量针头内径。
讲一个冷笑话:千分尺比游标卡尺要精确但是更寂寞,因为游标卡尺不孤独(估读)。
最后在显微镜配合下仔细观察,看针头有无不平整或毛刺。
装配环节
一旦通过了检测,针头会被送到大转轮处自动装配。
针头和注射器的装配当然还需要一个联结器,这个叫「针头毂」的配件是由黄铜和镍镉制成,先被稳妥地放置在自动装配机的底座上。
再把针头放置在毂上。
接着自动摺缝机再将针头压到毂里,两者是被摩擦力牢牢固定住的。
之后会有塑料管子会从上方沿着滑道落下,包裹住针尖就做好保护了。
最终 ,机械臂会将针头从转轮上连着针头毂一起取下收集起来。
针头已经准备好了,那你呢?
等等!Cast 还有话说
皮下注射针的大批量生产是因为 1954 年小儿麻痹症的疫苗接种的推广。时间往前推到 15 世纪,意大利人卡蒂内尔就提出了注射器的原理,但这一重要的医疗工具却是由法国的普拉沃兹监制发明的,当时还是用白银制作的,针管容量也只有 1 毫升。
另外,除了怕黑怕鬼怕老妈这三样本能外,真有人是尖锐物体恐惧症的,感同身受...害怕自己或别人受到尖端的伤害。现在打胰岛素都可以无针了,也不知道无针注射什么时候能推广!
我是 Cast,学机械设计的好奇各种东西都咋做的?我来带你看个究竟!校对:江小丧、王叉叉
文中 Gif 截取自:Discovery《How it's Made》
那些因无知而糟蹋的珍贵古玩?
无知而糟塌稀罕物,我小时候经历过两次,现在手里还有几件,不能算是古玩,但我认为比古玩还珍贵。
小时候经历的第一件事,时间在一九五六年,我十岁,跟着父母从山东老家来到黑龙江克山县生活,父母都多少有点文化,父亲是从部队转业的,还挺有思想觉悟的,是个共产党员。这年秋天,院里来了一辆马车,满满装着一车土豆(马铃薯),粉皮儿的大土豆,是父亲买回来的,赶车的给送到家。车老板在院里往下卸土豆,父亲从屋里出来,手里拿着一张崭新的绿色叁圆钱人民币,这钱真好看哪,嘎嘎新一点折印也没有。把钱递给车老板,老板接过来叠一下装到口袋里,给找回来2角钱,这是四百斤土豆,7厘钱一斤,一共花了二元八角钱,老板赶着空车走了。
可要知道啊,叁圆面额的人民币,咱国可是仅此一套,直到现在,也没有叁圆面额的钱哪!当时父母是不知道也不懂也没有那个意识,我一个小孩子也只是看个热闹,更是啥也不懂。那套人民币是中国第二套人民币,是苏联给雕刻丶印制的,外号叫"苏版绿叁圆"。现在上北京上海正规的邮币卡市场上看看,全新苏版绿叁圆二套人民币,多少钱一张:四万多元一张!我父亲给车老板的那张叁圆钱,可是全新的挺币(没花过的新钱叫挺币),现在老百姓手里见不着啊。这不是古玩,但比古玩更诊贵!
小时候经历的第二件事,时间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大炼钢铁,一天等于二十年,赶美超英,到处都是小高炉,用废铁炼钢。有一天父亲从炕上的躺柜里拿出一个布口袋,在里面掏岀一个黄铜的铜佛来,二尺来高,带有底座,那个佛微笑着望着前方,非常精致,非常好看。父亲要上土产公司去把铜佛当废铜卖了,支援国家建设,母亲在一旁说:"这可是几百年前的老件,孩子他爷爷传给咱们的,那可是没价呀,当废铜卖能卖几个钱啊?"父亲说:"把它化成铜水,公家用得着…"说完捧着铜佛上了土产公司废品收购部,回来拿回来来二十八元钱,那个二斤来重的铜佛就卖了不到三十元钱。那是几百年前的铜货,也可能是明朝的,也可能是清朝的,不是古玩,也比古玩稀罕呀!当然,五八年那时候,能卖了28元,也算是一笔"巨款"了,就不知我爷爷要是在另一个世界知道这事儿了,他是不是得"消"我父亲一顿呢…。
事情过去半个多世纪了,我已步入老年了,手里有十多件晚清至民国时候的老物件,坛坛罐罐的啥都有,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吧,我死了那些老物就都是他们的了,他们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别胡乱送人就行。
这几张图片,第一张是苏版绿叁圆,我国唯一的叁元钱纸币,在苏联印制的,现在一张全新挺币可卖四万元,当年我父亲买了四百斤土豆就是用这样的叁元钱买的。第二张铜佛,当年我父亲拿去卖废铜的铜佛就跟图上这个差不多,是我爷爷生前传下来的是民国以前的,是我爷爷的父亲传给他的,不是明朝的就是清朝的,结果我父亲拿去卖废铜卖了28元。第三张图里的几件老物是我的老人传给我的,不是古玩,但是独一份儿没有第二件。灰白色的陶瓶是民国八年(1919年前后)的民窑货,民间的器物,瓷马头是东洋瓷,一九三几年传入我国,平常人家识文抓字的人家能找到,黄色的方形紫砂壶是民国十二年(1922年前后)的老物,蓝绿色的紫砂壶是一九四几年的老物,带红带的紫砂壶是建国后的物品,一九八o年在哈尔滨的一个旧物市场上买的,花了8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