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黄铜武器,黄铜摆件有没有收藏价值?
你好,铜这种金属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十分熟悉和重要的,早在七千年前,中国人就开始有了熔炼和使用铜器的历史。从商代开启青铜器时代以来,历代精美铜器层出不穷,并且发行货币为以铜本位为主,所以在古代中国人来说,铜就是钱的象征,用铜制作的器具和艺术品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唐代以前,青铜制品是祭祀天地神明的专用品,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普通人是没有资格使用青铜器的,其尊崇的地位是高于金银的。到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政府对于铜的使用不再管控严格,大量铜流入民间,被制作成生活用品,比如铜镜。再加上铜钱大量流入周边国家,所以导致宋代政府缺铜,才下令铜铁钱并行。
这种缺铜的情况,直到清代各地铜矿被大量开采才得以缓解,所以清代民间铜器制作得以大发展,铜器的价格也变得便宜。明代虽然也有大量的铜制佛像和铜炉出现,但也仅限于社会上层,而且铜的来源多为来自境外或者是别国上贡,所以明代铜器存世量并不多。
目前清代及民国铜器中,以佛像收藏价值最高,尤其是工艺水平较高、被长期供奉过的精制佛像及法器,是藏家们的收藏重点。其次就是铜炉、铜镜、铜章及铜质文房用品等具有观赏性的铜器,其中铜刻名家及名人题款的铜器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
至于当代的铜制工艺品,有收藏价值的主要也是集中在佛像、香炉、文房用品、塑像等工艺品,但这样的铜制工艺品要选择纯手工制作的独立设计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品,也可以选择纯手工的艺术性较高的大师作品。绝对不要购买古玩市场上的没有思想和个性的仿制品,因为单纯的造假就算是过了几百年也是不具备太大的市场价值,而具有当代艺术特征的铜制艺术品过了几百年会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铁炮为什么取代了铜炮?
要理解铁炮为何取代铜炮,就要先理解最初为什么流行铜炮。
在最早发展身管型火器的中国,最原始的身管型火器是南宋时期的突火枪和宋金、金元交战时的梨花枪,使用的是竹木身管。这种身管寿命极短且无法装填太多、燃烧力太大的发射药,射程近、威力小,注定只是个过渡产品。此后在元末明初火铳、火炮开始流行,最初的火炮以生铁铸造的较多,铜制的反倒较少,但很快就倒了过来,变成了铜炮多、铁炮少,一直持续到太平天国战争中叶都是如此。
1、元末张士诚铸造的铁火铳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早期铸铁炮采用的是传统单室冶铁工艺,炮身铁质为生铁,由于铁的熔点很高,传统熔铸技术又忽视空气、杂质等条件,结果生铸铁炮身遍布气孔,粗糙不堪,使用一段时间后就要进行蒸洗之类保养,否则精度、射程都会急剧下降。且这样的炮身因为杂质和气孔、以及身管材质不均匀等问题,使用中极易炸裂。鸦片战争时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视察虎门炮台,亲自查看铸造完成不久的二千斤铁炮,结果发现有的炮身气孔可以倒进去一大碗水,这样的炮,很多炮手用起来都提心吊胆,惟恐炸裂伤到自己,威力、精度、射程更是只能听天由命。
相反,熟铜、青铜熔点低,延伸性好,可以很容易地铸成均匀的身管,用铜铸造的小型炮身管光滑,精度良好,如果增大重量,还可不用铁炮必用的炮箍等,加上铜不易生锈,保养十分方便。1852年,太平军打到湖南岳州,意外发现了清初吴三桂埋下的大量重型铜炮,遂用于和清军作战,居然获得火力优势——如果吴三桂当年埋下的是生铁铸炮,恐怕只能当废铁拿去换糖了。
清前期“武成永固大将军”铜炮,是长身管的加农炮
但铜炮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十分笨重,因为铜质不耐高温高压,必须增大身管厚度才能保险;二是价格昂贵,同样是和太平军作战,清将胜保攻打太平军将领李来芳守卫的山东高唐州,久攻不下,就申请经费铸造八千斤熟铜大炮,结果勉强铸成两门,仅把城墙轰开一个豁口,两门炮中一门就被太平军用地道术破坏,另一门不小心陷入淤泥,后又因装填火药过多而炸膛,这两门炮花了几个月时间和重金才得以铸成,因此咸丰皇帝十分心疼,等胜保打报告要求再铸两门一万二千斤熟铜大炮时咸丰直接把胜保撤职查办了,继任的僧格林沁改用“围三缺一”的办法把太平军逼出城外追击,再没敢动申请铸造万斤铜炮的念头——当时因为通货膨胀,清廷连铜钱都改造“一文当千”的了。
国外身管火炮也经历过生铸铁-铜炮的发展过程,到了15世纪最好的欧洲大炮几乎都是青铜铸造的,如奥斯曼土耳其用于攻陷“不落之城”君士坦丁堡的“乌尔班大炮”(由匈牙利人发明铸造),就是巨型青铜炮。
“乌尔班大炮”是一种使用生铁弹丸的巨型青铜炮
但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后欧洲冶金和铸造技术大发展。1783年英国人亨利.柯特首创用煤炼铁,提高了熔炼温度,此后英国又发明搅拌冶铁法Puddling furnac即普林德冶铁法,使用反射炉(reverberatory)原理冶炼杂质很少的高温熟铁,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铁炮炮身光滑,精度良好,且坚固耐用,保养方便,价格也远比铜炮便宜,而且几百斤重的新式铁炮,其威力相当于几千斤甚至上万斤的铜炮。到了19世纪初,英、法等欧洲强国普遍用这种普林德法冶铁制成的铁炮,取代了昂贵笨重的铜炮,当时欧洲列强的火炮,主要由长身管、前膛装填,发射实心弹的加农炮,和短身管、后膛装填,发射爆炸弹的榴弹炮/山炮/野炮组成,前者用于攻城和海战,后者用于野战。
毕乃尔炮队
鸦片战争时期这两种新式洋铁炮开始出现在中国战场,但当时中国军队仅零星使用,仿制则因技术等问题很难铺开,直到太平天国战争前期,西式前膛加农炮(当时俗称“洋庄”)才开始在中国军队中普遍使用,曾国藩组建湘军时在湖南湘潭设厂造战船,成建制装备了从广东和香港购买的“洋庄”。至于西式榴弹炮和山野炮(当时俗称“洋炮”或“开花炮”),则要更晚一些,到1860年太平天国第一次攻打上海时,才由美国人华尔Frederick Townsend Ward统率的中西合璧雇佣军“常胜军”首次在中国军队中成建制装备,此后抵达上海的李鸿章淮军聘请了法国军官毕乃尔(后来在中国娶妻生子,加入中国籍并终老合肥)组建“毕乃尔炮队”,装备进口的“开花炮”,这才有了第一支成建制装备西式后膛铁炮的纯中国军队(毕乃尔既然入籍就算中国人了)。
同治初年的上海制造局。成堆的实心圆形铁炮弹是装填前膛“洋庄”的,而那门很像炮的东西其实是当时很时髦的“格林连珠炮”,即使用手摇原理实现连发的加特林机枪。
即便如此铜炮在冶金技术落后的中国仍然存在了相当长时间。1884年8月中法马江海战,中国福建水师舰船参战11艘,其中9艘被击沉,三等炮舰“伏波”和“艺新”幸免,后者是马尾船厂建造的实验船,其上就装备了3门用于探索国产化造炮出路的新式小型火炮,这3门炮就是铜炮,而其它中国舰艇上装备的都是进口或国产的新式铁炮
中法马江海战中,中国军舰仍有装备铜炮的
黄铜印章一般是哪个朝代的?
黄铜印章应该是从明朝开始偶尓才有。由于技术原因黄铜在古代很少,明朝嘉靖年间才用黄铜铸钱。
古代黄铜有哪些生活用品?
多了去了,如锅碗瓢盆,酒器与冰器等。
ZIPPO古银系列?
基本上ZIPPO的材质都是铜合金的,包括底部。只是不会直接在表面上表现出来,表面材质多种多样。
比如我们所知道的铜机,并不是真正的纯铜,其实就是表面镀黄铜。
古银也是样的(纯银机有的例外)古银也称仿古银,古银系列的机器表面是做旧处理的,看起来感觉象古代的碎银子的感觉。
有许多地方甚至类似划痕,其实是人为的表面处理方法,而且每款做旧出现的痕迹的部位不一样特点:随着使用,表面的深灰色慢慢退去,刚开始会感觉手感变差,但随着用的时间越长,磨损加剧。
会露出里面旧银子感觉的白色,看起来更有光泽,因此很多朋友喜欢平时把磨古银(有的为了早日出现这样的效果,用砂纸等之类的东西磨,但这样效果非常不好)古银机仿的多,利用光板机,表面弄成古银的深灰色,并且有层蜡质的东西。买的时候还是到专卖店或者一些大型超市商场里的ZIPPO柜台买
如何鉴定箭镞年代?
首先,看材料,金属锻造的年代是非常清晰的,青铜、铁、黄铜、钢这些材料都是可以推断出年代的;
其次,看做工,人工打造和机器加工留下的痕迹是完全不同的;
最后,看造型,不同时期的箭镞造型也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