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柳橙
编辑丨乌拉拉
排版丨重言
一、无巧不成书
对中国内地的哈迷来说,今天,2020年的8月14日,是一个期待已久的日子。
早在今年的3月19日,华纳公司便正式宣布,2002年曾登陆中国院线的影片《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下简称《魔法石》),将以4K(超高清晰度)修复的3D(立体效果)版本,于内地院线大规模重映。重映版的先导海报与此消息同步发布,其主体正是一只正在投送一封收件人为哈利·波特的信件的猫头鹰。根据《魔法石》的相关剧情,可以推断信封内装着的应该就是霍格沃茨魔法学院寄给十一岁的哈利的录取通知书,对于我们来说,这更像是一封来自魔法世界的邀请函。
(《魔法石》重映版先导海报)
随着内地院线在经历寒冬后终于复工、各地大型电影节顺利举办、影院上座率与观看片长限制开始放宽等等利好的消息,在电影院内重温这部经典影片,在奇趣魔法中寻得片刻慰藉,已不再只是哈利波特粉丝们的憧憬。
而巧合的是,因为高考延期的缘故,八月份,魔法世界的录取通知书与现实世界的近乎“同步发放”:当银幕上的小哈利源源不断地收到猫头鹰寄来的信件时,现实世界中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已经开始陆续发放。这不免令人遐想,那些准大学生们,是否也都会像哈利那般,在收到期盼已久的录取通知书后,前往对角巷做好准备,然后踏上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与霍格沃兹专列一同驶向一段充满未知和神秘的全新生活呢?
(2020年8月6日,清华大学发出今年全国首封本科录取通知书。图为其样式。)
而大学新生中的哈迷们,在这样的情境下,是不是也会在期待和欣喜之余,暗暗感叹:“同年级的哈利的猫头鹰都到了,我的送信猫头鹰又在哪里呢?它是不是今年又迷路了呢?”
二、信使猫头鹰
在哈利·波特宇宙中,猫头鹰被认为是女巫与巫师忠实可靠的仆人与助手,是具有魔力的宠物,更是有着使命必达特性的信使。这一“具备魔力的忠诚信使”的猫头鹰形象也贯穿《哈利波特》系列影片,它们给尚未入学的具有魔法资质的孩子送去录取通知书,同时也为霍格沃兹的学生们带回家书,在最终章《死亡圣器》中,哈利的宠物猫头鹰海德薇甚至还为他挡下了致命的阿瓦达索命咒。
随着哈利·波特系列的走红流行,猫头鹰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与欢迎,同时也衍生出了“我的送信猫头鹰是不是迷路了?”这一哈迷间用以调侃戏谑的梗。这是一句领会其中的期待后便大可一笑了之的俏皮话。但如果想要正儿八经、毫不敷衍地回答玩笑背后“为什么我们的录取通知书不是由猫头鹰寄送的呢?”这个看似无厘头的问题,却并非易事。毕竟,是否具备魔法资质谁也说不好,“在我国大学录取通知书由EMS负责投递”这样的答案过于缺乏想象力。而想要给出一个完满的具备说服力的答案,我们或许还得从“为何J·K·罗琳会选择猫头鹰作为魔法师的信使”这一问题中寻找线索。
在由J.K.罗琳2011年主持组建的以《哈利·波特》相关内容为中心的全球性社交(然而最常被使用的功能却是分院帽测验)网站Pottermore(即现Wizarding World)中,有一篇由J.K.罗琳亲自撰写的关于《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猫头鹰相关设定的文章,在文中她写到:
“我对猫头鹰的喜爱和迷恋要远早于产生写哈利·波特故事的想法。它可以追溯到我六七岁时妈妈给我做的可爱猫头鹰玩具,我很喜欢它。
当然,猫头鹰在很早之前就与魔法相联系,并且出现在许多古老的女巫和巫师的插画中。在最具魔力生物的排行榜上,它仅次于猫。猫头鹰与智慧的联系产生于罗马时代,因为它是智慧女神密涅瓦的象征。”
(Pottermore网站上J.K.罗琳描述她在作品中写猫头鹰的原因。
全文原文见https://www.wizardingworld.com/writing-by-jk-rowling/owls)
根据她的原文,我们不难归纳出猫头鹰成为《哈利·波特》系列作品当中的信使一角,有着以下三方面的原因:被认为具有魔力、是智慧的象征和罗琳女士个人情感因素。
猫头鹰被视为是智慧的象征,同罗马神话中智慧与艺术的女神密涅瓦(即雅典神话中的雅典娜)的造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说明,在神话产生的时代,希腊罗马地区的人们就普遍认同猫头鹰是通灵的生物,其所具备的灵性足以使其停留在智慧女神的肩头或是手中,成为祂的象征。这一迷思流传至今,英语中还有着“像猫头鹰一样睿智(as wise as owls)”的俗谚,黑格尔也以“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中起飞” (见《法哲学原理》)比喻哲学。
(前6世纪末至前1世纪晚期,于雅典地区流通的“猫头鹰”样式铸币,其正面为雅典娜,背面为猫头鹰。图中展示钱币样式与四德拉马克银币最为接近。)
这样一来,问题最终回到了为什么古代西方的人们会认为猫头鹰具备魔力上。对于这样的迷思,给出一个确切的回答绝非易事,不过从猫头鹰的习性和外观出发,还是能够找到一些可能的原因。
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猫头鹰那双大得与脸不成比例的、具有超强夜视能力的眼睛。由其巨大的眼睛和面部纹理,猫头鹰不言自威,令人望而生畏,而因具备夜视能力,猫头鹰的双眼便引申为有着带有洞穿黑暗、透过遮掩发现本质的神奇法宝,而要具备这一能力,便非具备不凡的魔力与过人的智慧不可。在雅典铸币上的猫头鹰,其眼部造型有着较为明显的夸张成分,这或许也能够作为这一说法的旁证。此外,德国人类学者利普斯在《事物的起源》中提及,“阿佩切人死者会遇到猫头鹰,由它携带亡灵到快乐的狩猎地带”,被认为具备指引死者的这一特性,与猫头鹰超常夜视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猫头鹰因其夜行习性与夜视能力而被视为代表强大超自然力量的中介者、异世界的接引者,此外,猫头鹰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食腐动物,这也或许也能够解释为何猫头鹰在外国文化中不时与厄运和死亡发生联系,如犹太教女魔莉莉丝常与猫头鹰相伴,《哈姆雷特》第四幕第五场有“猫头鹰是一位面包师的(死去的)女儿变的”之语,辛波斯卡诗作《墓志铭》中写到“一个朴素的坟墓里面,唯有诗歌的正义、这首简短的哀歌、猫头鹰和牛蒡。路人,取出你随身的计算器,用半分钟,测算一下辛波斯卡的命运”。
(波兰诗人辛波斯卡)
事实上,猫头鹰同死亡、厄运之间的关联,无疑是增加了猫头鹰这种动物的神秘属性,使得它更加受到奇幻小说作者的青睐。如波兰国宝级奇幻文学《猎魔人》及其衍生系列娱乐作品(《巫师3》、《巫师之昆特牌》)中,强大而又亦正亦邪的女术士菲丽芭·艾哈特便常常化身为猫头鹰。同时也应注意,猫头鹰喻示灾厄的能力仅是它在西方神秘文化中具备的超自然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非主流。
其次,猫头鹰虽然在《哈利·波特》系列中是巫师们的三大首选宠物之一,可爱讨喜,但在自然界,它是凶猛的捕食者,是真正的位于食物链顶端的存在。它们在夜间拥有敏锐于人类百倍的视力,其头部可以旋转270°,加之其110°的双眼视野范围,使得猫头鹰能够观察范围的达到近360°,有如移动雷达;而敏锐的听觉可以起到对猎物的辅助定位作用,能根据猎物移动时产生的响动,不断调整扑击方向,将猎物一举拿下。猫头鹰不仅是生性凶猛的捕食者,其还具有昼伏夜出、在黑夜中自由前行和会发出刺耳的尖锐鸣叫等等带有神秘色彩的天性。
在远古时期,凶禽猛兽的残暴,常使原始人处于一种束手无策的境地,原始人在自然面前呈现出一种屈服状态,面对它带来的威胁而深感无能为力。原始人在力量大大超过了自己的自然界万物面前,产生了对于某种动物行为和植物作用的神秘感和依赖感,这就是图腾崇拜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 “古希腊罗马神话”与“图腾崇拜”能否进行比附也有待商榷——但是借助图腾崇拜产生原因的相关理论,我们多少可以用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体会到猫头鹰被认为与魔法相关联的一个可能原因:它凶猛的习性以及种种带有超自然色彩的生存技能。
(猫头鹰生态位示意图)
最后,依据女神研究重要学者金芭塔丝的观点,将猫头鹰作为雅典娜的象征更有可能是因袭这有着万年传统的女神宗教信仰的表现模式,这一信仰曾将猫头鹰视为女神的动物化身(见《活着的女神》)。这也就表明,对猫头鹰的崇拜不仅仅是出自对于神秘感的屈服,更是一种悠久的非理性信仰在后世留下的痕迹。
(马丽加·金芭塔丝,立陶宛裔美国学者,代表作是女神研究四部曲:《古欧洲的女神与男神:公元前6500-前3500年》、《女神的语言》、《女神文明——古欧洲的世界》和《活着的女神》)
视带有神秘色彩的猫头鹰为具备魔力的动物并非古代西方所独有。印度教中,地位与雅典娜相似,同为高贵、智慧、力量象征的女神吉祥天,其坐骑正是一只白猫头鹰。据帕林德著作《非洲传统宗教》所言,“妖巫们骑在猫头鹰的背上赶去参加集会”——猫头鹰是非洲巫师的坐骑之一。有趣的是,在日本,猫头鹰(罗马音fukuro)则是因为发音同福(罗马音fuku)相近而被人喜爱,被人认为它能够带来吉祥和平安,甚至被设计成为1998年长野冬奥会的吉祥物。这些事例说明,视猫头鹰为具备魔法力量的神奇动物绝非个例,它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之下人们的崇拜、喜爱或是敬畏。
(1998年长野冬奥会的四只猫头鹰吉祥物)
要之,虽然猫头鹰不时同死亡产生关联,但是因为猫头鹰具备种种超自然色彩的能力,猫头鹰为古代不同神秘文化所共同关注,其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就能理解为何猫头鹰会成为奇幻文学中不时出现的要素,被选为霍格沃兹的信使了。
三、恶鸟猫头鹰
但是,对于中国的哈迷来说,无论是密涅瓦的猫头鹰也好,奥运会的吉祥物也罢,就连小哈利的海德薇,都多少与我们成长过程中在传统文化语境中接触到的猫头鹰形象显得格格不入。
猫头鹰在我国古书中多被称为鸱、鸮(枭)或是鸱鸮,而在民间习语中,根据地区的不同,有夜猫子、摄魂使者、黄祸侯等等不同称呼。于是,中国的哈迷们可能会有这样的回忆,小时候被长辈告知“不怕夜猫子叫怕夜猫子笑”、“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总之要尽可能远离猫头鹰;在长大上学后,又会在课文内读到庄子以“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鹓鶵(音渊雏)自况,将惠子之境贬为“鸱得腐鼠”,并对他发出“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的辛辣嘲讽(《庄子·秋水》篇被节选收录进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继续学习之后,又会接触到“鸱鸮弄舌”这样的贬义成语,好不容易发现鲁迅先生对猫头鹰并不抱有敌意,但仔细了解下来又会发现,鲁迅先生将猫头鹰画在作品的扉页和自己的笔记本的封面,是反用了猫头鹰被人们认为是发出不受欢迎的恶言的典故,提醒人们不要只不要只“欢迎喜鹊,憎恶枭鸟”,不要“只捡一点吉祥之兆来陶醉自己”(见《谈蝙蝠》)。
(鲁迅先生所画的猫头鹰。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序言》中写到“我有时决不想在言论界求得胜利,因为我的言论有时是枭鸣,报告着大不吉利事,我的言中,是大家会有不幸的。”)
除此之外,在其他的一些传统著作中,猫头鹰也多是以恶鸟形象出现。《诗经·鸱鸮》开篇便是“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直观来看,它就是残忍无情的掠夺者;《淮南子》中说:“夫鸱目大而眎不若鼠”——它是目光短浅的粗鄙之徒;陆游32首《夏夜》中有一句“磷飞乘月暗,枭语似人呼”——它是造成万马齐喑之黑暗政局的小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虽然在其他文化中,猫头鹰也与厄运和死亡有着一定关联,但其底色仍是一种有着神奇魔力的吉祥鸟,为何到了中国,猫头鹰便成为被不断口诛笔伐的诡谲之物呢?回答了这个问题,或许也就回答了“为什么我们的录取通知书不是由猫头鹰送达”了,毕竟,没有一个长辈会希望是摄魂使者给自己养育了十几年的小孩送来的录取通知书吧?
四、被扭曲的猫头鹰
问题的答案还得从历史中寻找。
回顾我国历史上对猫头鹰的恶评,不难发现,在传世著作中,大量描写、抹黑猫头鹰的文字,开始于《诗经》,其所收录的诗歌主要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在这之前,猫头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以什么样貌出现的呢?在殷商或更早的时期,国人是否也出现过对猫头鹰的崇拜呢?
结果是肯定的。
虽然我们难以从传世文献中找到太多痕迹,但是大量的出土文物却填补了这一空白。根据学者叶舒宪的考察,从陕西华县出土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巨型陶鸮鼎(陶鹰尊),甘肃、青海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300年至前2050年)和齐家文化(约公元前2200年至前1600年)的鸮面陶罐;到长江流域石家河文化(约公元前3000年至前1900年)的陶鸮塑像,再到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000年至前3000年)出土的大量玉鸮、绿松石鸮,这些文物均是初民在有意识地表现他们心目中的猫头鹰尊神。
由此可见,崇拜神鸟和神圣鸱鸮的传统早在华夏成文历史之前就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他的这一发现,也呼应了金芭塔丝在《活着的女神》中提出的猫头鹰崇拜与先民将女神动物化有关的观点。
(红山文化玉鸮 齐家文化枭面陶罐)
而到了殷商文明中,鸮的地位更高,出现了鸮形青铜器,可见当时人对鸮的尊崇。从这些鸮形器的实用功能看,它们主要是用作配饰及在墓中陈放。如殷墟妇好墓一处,便出土有玉鸮、鸮形调色盘以及国宝级文物商妇好青铜鸮尊。从妇好墓所出土的商代文物来看,鸮神是作为一种灵吉的“宗教意符”,对生者及死者起祐护、辟邪作用,足可见当时的枭鸟是被视为具有吉祥、神灵的法力。
(商妇好青铜鸮尊)
而在此基础上,还有学者结合《诗经》中商人“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起源神话,进一步推测此中的“玄鸟”便是“鸱鸮”,虽然这个观点无法被证伪也不能被证实,但从中我们不难察觉到,殷商之际猫头鹰的尊贵地位。
而进入周代之后,猫头鹰地位陡转直下,其形象也遭到了不小的扭曲。这一转变集中体现在对《诗经》诸同《鸱鸮》相关的篇目的内容、后世对其的误读与凤文化的兴起当中。
猫头鹰形象在周代最为直接的转变是体现在《诗经·豳风·鸱鸮》的内容与后世对其的误读之上。对这首诗的解释,古人今人基本上持截然不同的看法。自毛诗和郑笺起,皆认为是周公所作,虽然周公是以鸮自比或是以受迫害的小鸟自比仍存争议,但自毛诗、郑笺以后,汉至清的诸代儒生均认为《鸱鸮》篇同《尚书·金腾》中所提及的三监之乱相关,是周公东征平管蔡之乱时,遭到成王猜忌,借此诗向成王表明自己在周王朝风雨飘摇之际救乱扶危的志向。
(《诗经·鸱鸮》全文)
近年来,这一说法受到了各方面的挑战,不少学者认为《鸱鸮》篇未必同周公有着直接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鸱鸮》篇中的猫头鹰形象,已经显然不是忠诚信使,或者具备神秘法力的吉祥鸟了。而豳(音彬)地据传为周代祖先立国之地,从这当中不难体会到,在周代猫头鹰在主流文化中的形象,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除了《鸱鸮》篇之外,《诗经·大雅·瞻卬》也有“懿阙哲妇,如枭如鸱”的语句,把智慧女人比作猫头鹰,用意是在宣扬男权话语中的女人祸水论,虽然承接了雅典娜式的女神动物化的精神内涵,但是猫头鹰已然转变为朝政的祸患。
值得关注的是,将《鸱鸮》篇,亦或是说整部《诗经》,视为同周王朝政局息息相关的政事诗是否是一种误读,至今仍是学术界一段公案,而真正值得关注的另一层误读是,在《诗经》篇的注释之下,汉儒的注释均视鸱鸮为恶鸟,如毛诗注《陈风·墓门》中“有鸮萃止”中鸮为“恶声之鸟也”,郑笺注《大雅·瞻卬》“如枭如鸱”中鸱为“恶声之鸟也” 。这表明至少在东汉末年之前,猫头鹰为恶鸟的文化观念便已经建构而成。而毛诗郑笺作为自汉代之后儒生阅读《诗经》不可不辅助的经典,这直接导致视猫头鹰为恶鸟的观念成为古代中国士人的基本认识。由是,便有了前文种种中国传世文献当中对猫头鹰的恶言恶语。
为何从周代开始,猫头鹰的形象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叶舒宪认为,根本原因来自于“一场巨大的文化断裂”,其结果就是鸱鸮崇拜被凤文化所取代。鸱鸮崇拜要早于凤文化,其证据就在于红山文化时期凤型玉器才刚具雏形,而此时已经大量出现有鸮状器物。在之后鸱鸮崇拜遭受冲击时,原先寄托在鸱鸮上的正面价值便转移到了有着吉祥与重生寓意的凤凰之上。其中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在于,初民根植于农业生活中的诸多循环现象中的“死生一体”观念,在进入文明社会中被“恋生恶死”的观念所取代。这一观点虽然未见强有力的文物证据,却也称得上是基于现有考古发现的合理推测。
笔者认为,叶舒宪先生提出的“文化断裂”还可以从商周文化变革的角度理解。猫头鹰形象的扭曲,事实上便是周人在政治上取得胜利后,试图从文化战胜、消灭商人的另一个旁证。商周代际的同时,也是周人在文化上对商代进行清算的开始。于政治制度层面,周人在商人宗法制基础上推行分封制,以嫡长子继承制取代兄终弟及制;在祭祀对象方面,周人较之重视祭祀祖先神的商人,更为重视祭祀天,由此中国古代文化也经历了“由神到人”的转变;在礼器方面,周人改商人之酒器为盛放粮食的器皿……王国维在他的名篇《殷周制度论》一文中,以“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总起全文,对商周政治与文化的变革进行了极其详尽的举例。
而这样的一种变革,又何尝不能理解为新政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通过对旧政权的清算以获得政权合法性呢?而鸱鸮崇拜作为商人文化的一个具有相当地位的组成部分,是很难说能够幸免于难的。在这之下,小小的猫头鹰也便成为了政治变革的牺牲品了。
有趣的是,在周代及其之后的考古发现中,不仅在春秋时期的贵族墓葬中零星散见有的鸱鸮图案的装饰性物件,在此后历朝历代的民间墓葬中也有着猫头鹰样式的物品,这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鸱鸮崇拜是周之前便长久存在的,虽然周王朝不仅仅满足于在政治上结束殷商,但政治的分界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文化的分界——鸱鸮崇拜虽然因为商周代际而逐渐衰弱,但仍然不绝如缕,流传后世。
(图为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两件春秋时期的“鸱鸮形马胄饰”,出土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早年因盗掘流落欧洲。这样精致的猫头鹰饰品相当罕见。)
简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猫头鹰形象在周代有着一个惊人的U型大转弯,它备受人尊崇的吉祥鸟的地位被凤凰所取代,成为只与死亡和厄运关联的不祥征兆,较少出现在器物纹饰当中;同时在传世文学作品中仅能找到它的恶名(可以推测原先存在的部分赞美猫头鹰的诗篇极有可能被删去而不被世人传诵),后世对《诗经·鸱鸮》篇的附会与可能误读便集中体现了这一点。而这一切最有可能的根源便是商周易代后周人对商人的文化清算。奥威尔之言“谁控制的历史,谁就控制了现在;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未来”在数千年前的中国得到令人匪夷所思的印证。
结尾: 会有下一只“猫头鹰”吗?
综上所述,猫头鹰在外国文化中,普遍带有几分神秘色彩,虽然不时同死亡与厄运关联,但从大方面来看,仍是象征智慧、带来好运的吉祥鸟。而在我国,由于商周之际的政治变革,周人对商人进行政治与文化的大清算,猫头鹰作为商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能从这一浪潮中幸免,种种对于猫头鹰的偏见,如认为其目光短浅、将其比为扰乱朝政的势利小人、只会带来灾厄、不忠不孝等等,大抵皆由此出。原本流传甚广的鸱鸮崇拜的正面文化价值被凤凰崇拜所占据,留给猫头鹰的只有恶名。而儒学崇周,汉代又以儒学为宗,周代产生的对猫头鹰的偏见便成为一种文化传统流传于后世。如此之下,身处当代的我们,便只能以一种消费外来文化产品的心态去接受送来通知书的猫头鹰,毕竟我们与它之间还隔着传统与政治偏见的藩篱。
或许,你的送信猫头鹰从来都没有迷路,它只是被政治因素和文化偏见束缚在了笼中。
令人唏嘘的是,猫头鹰绝非因政治或是意识形态争议遭受两极评价的孤立个案。远至罗伯特·李的雕像、瓦格纳的歌剧、里芬斯塔尔的纪录片、波兰斯基的影片,近到动画电影《在这世界的角落》一度遭到极端评价,乃至J·K·罗琳本人也因为争议言论身陷囹圄,“商周猫头鹰”式的文化现象仍在一次次上演,并不断向世人发问,政治和艺术可以一分为二吗?作者和作品能够区别对待吗?在一个个非黑即白的评判背后是否存在一个居间折衷的可能呢?
(日本动画电影《在这世界的角落》因以受二战所害的日本平民的视角讲述故事,一度激起二战中受日本侵略国家人民的不满。)
这些问题无比尖锐,可我们却谁也给不出不会被批评为偏颇的完满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猫头鹰已然遭受数千年的持续污名化,李将军的雕像也或被污涂或被推倒,让猫头鹰自由飞行在魔法世界的罗琳女士本人,也因为所谓的“政治不正确”而举步维艰。
P.s.因为哈利波特系列的走红,一度导致被遗弃的猫头鹰数目增加,罗琳女士本人也明确表示过对饲养猫头鹰的反对。所以,对野生动物的喜爱,还是要以得当的方式去表达啊。
另外,由于成文时间仓促,加上作者自身水平有限,在举例与论证过程中难免有乖谬不当之处,如果读者发现可以纠正的或需要补充的地方,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理智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1]叶舒宪:《经典的误读与知识考古——以〈诗经·鸱鸮〉为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2]李艳丽:《中外文学中的猫头鹰事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淮北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6年。
[3]杨扬、欧阳艳冰:《铸造猫头鹰——古雅典钱币的历史考察》,《中国钱币》2014年第3期。
[4]胡晓靖:《从图腾崇拜到英雄崇拜──论图腾崇拜的起源、发展与衰落》,《天中学刊》2002年第4期。
特别鸣谢:杀猪妹